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本章解釋什么叫‘力’?什么叫‘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有一位隨佛出家弟子,請問釋迦牟尼佛,什么是最有力量的?什么是最光明的?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釋迦牟尼佛告訴這位弟子:能夠忍辱,是最有力的。說到忍辱,有三種意義:

  耐怨害忍:對于人家的嗔怒、謾罵、惡打、傷害……種種人事上的迫害、阻難的逆境,我們都能夠任勞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惱怒心來;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維我們,甚至以各種上好的東西供養(yǎng)我們,在名聞利養(yǎng)的順境當中,我們面對著一切外境都能夠忍受,不為它所誘惑,不生起驕慢心,這種是觀人而忍──觀察人際關(guān)系而忍受譏、毀、贊、譽,所以稱為耐怨害忍。

  安受苦忍:對于生理上的饑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熱、風雨所帶來的種種痛苦,我們都能夠忍受下來,而不會退卻學佛的初衷,堅持修行不放逸,這種是觀法而忍──觀察諸法的無常相而忍受痛苦,所以稱為安受苦忍。

  諦察法忍:對于佛法的特色──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必須用心去觀察它,體會它,把心中對人、事、物的執(zhí)著,都能夠放下來,這就是觀空而忍──觀察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空相,本來就是沒有實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當中,認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蕩蕩的,不去執(zhí)取任何事物,不為外境所轉(zhuǎn)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所以稱為諦察法忍。

  在這里,我要提醒大家,忍辱,不是把我們內(nèi)心的不愉快壓抑住,要是硬著把它壓在心底,這樣子的忍,是有限度的,到了有一天,忍受不了,爆發(fā)起來,就好像山洪瀑瀉,不可收拾的。在佛教里面,有一句話,叫做以智導情,也就是以智慧來疏導我們的感情(情緒(,當我們?yōu)榱四骋患挥淇斓氖,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如果多憶念佛陀教導我們的道理,這樣心情開朗了,那里還會鬧情緒,所以說,我們修忍辱,必須坦然地接受、化解逆緣,千萬不可以抱著壓抑的態(tài)度。

  說到忍辱,有什么好處?我這里引證一首〈忍耐歌〉來加以說明,這首歌的作者是臺灣新竹福嚴佛學院的院長真華法師,歌詞是:

  忍、忍、徐徐忍!耐、耐、慢慢耐!

  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禍害!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是慧之礙。

  欲求福慧兩足尊,第一妙法是忍耐!

  依中國的文字結(jié)構(gòu)來看,忍,從刃從心,就是在心上插了一把刀,那是很痛苦的。世間的事,有許多是我們?nèi)滩幌氯サ,但是,忍不下去也得忍,所以,真華法師就勸我們要忍耐。

  ‘忍,忍,徐徐忍’,世間好多的事情,我們沒辦法忍,但是你要忍。上面說到要‘耐怨害忍’,就是那些怨家故意來誣害我們,或者外界的環(huán)境、氣候,甚至種種的境界,會造成我們痛苦的,我們都要忍。忍啊,忍啊,徐徐忍!我們一下子學不來,慢慢地學著忍,有一天你就忍得來了。

  ‘耐,耐,慢慢耐’,作者把忍和耐拆開,那是歌詞對稱的寫作技巧。耐啊,耐!你要慢慢地耐。】偠灾,是勸告我們:當不好的境界出現(xiàn)時,你要忍耐,要慢慢地學著忍耐。

  那末,假如不能忍、不能耐,又會有怎么樣的結(jié)果?能夠忍耐,又有什么好處?作者告訴我們,你能夠忍,能夠耐,就會‘心安泰’,你的心情,就感覺得輕松、平安;就感覺得世間很太平,沒有事的。反過來說,你不能夠忍、不能夠耐,就會生起種種的禍害,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小小的事情,不能夠忍耐的話,往往會演變?yōu)榇髥栴}來,搞亂了我們的計劃。

  在我們家鄉(xiāng)過年的時候貼春聯(lián),總是在大門上貼著:‘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的對聯(lián)。你希望快樂的話,不要太貪心,要能夠知足;你能夠忍耐,就會得到平安。談到忍,就要學習佛菩薩的精神,要‘難忍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的,你一定要忍下去,為什么?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是要學佛的,不學‘難忍能忍’的功夫,怎能行忍辱波羅蜜呢!

  ‘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是慧之礙’,作者進一步再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福,福從那兒來呢?福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雖然有八福田可以讓我們種福,但是,你能夠忍耐,也同樣可以種福,得到福報的。我曾經(jīng)看到《弘一大師傳》中記載:有一次,弘一大師為青年開示,他教導青年要能‘吃虧’。吃虧,就是本來我不應(yīng)該受的苦難,或者受了委曲,能夠默默地吞忍了下來,不與人家計較,這樣我們雖然吃虧,身心卻很泰然,心廣體胖,這也是一種福呀!

  曾經(jīng)有一位古人告訴我們,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我也不知道,不過,我感覺得,你能夠吃虧,就是一個君子,你就有福。反過來說,你要是處處貪便宜,想占有別人的東西,給人家吃虧,就是小人。

  古時候有一個賢人,當他臨終的時候,兒孫圍繞在他身旁,希望他留下遺訓,指導為人處世之道,他說:‘我也沒有什么好講的,只有兩個字告訴你們:“吃虧”!我死了以后,你們和人家交往,就抱著這樣的態(tài)度,便宜給人家占好了。’可見吃虧,是我們待人接物所必須具備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種福的根本。

  所以,真華法師在這首歌中,非常強調(diào)忍耐,認為‘忍耐原是福之本’,你要求福,就必須忍耐、吃虧。反過來說,你不能忍辱,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動肝火,不僅是把自己的健康弄跨了,而且,‘嗔怒則是慧之礙’,你想要得到智慧,就必須心平氣和地面對一切境界,不然的話,你要是常常動無名,所有的功德都被無名火燒光了,你的智慧就受到阻礙。佛教中有兩句名言:‘嗔是無名火,能燒功德林’,不論你有多大的功德,不論你的功勞有多大,假使你的脾氣大,動不動就‘怒發(fā)沖冠’,你所有的功德都會被燒光的,這一點,希望在座的善友能夠互相勉勵!

  我們稱佛為‘兩足尊’,兩足,并不是兩只腳,當然,兩只腳是頂天立地,萬物之靈的人,固然是最尊貴的,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兩足,是指‘福慧兩足尊’,因此,‘欲求;蹆勺阕穑谝幻罘ㄊ侨棠’,我們要修行、要成佛的話,必須多多修福,多多修慧。那末,;蹚哪莾簛砟兀康谝粋妙方、最好的妙訣,就是忍耐,你能夠忍耐,也可以求福和求慧。

  我們欣賞過真華法師的〈忍耐歌〉,可以知道,我們要;垭p修,就必須忍耐。這首歌的歌詞做得很好,所以我把它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把它牢牢記住。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夠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語:‘柔能克剛’,你別以為年紀大了,非常頑固,人家都應(yīng)該服從你,要知道,剛強是敵不過溫柔的。你要做學問,希望成就大事業(yè),一定要有忍耐的功夫,才能夠成功。

  所以,‘忍辱多力’,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因為‘不懷惡故’,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并沒有仇恨心,也不想報復(fù)。何況佛教是講因果的,無論行善或造惡,都會自己受到應(yīng)得的果報。別人自己造惡,想要加害于我們,最后一定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心中不懷著仇恨,就有力量。這股力量是儲藏在心靈深處的。

  平常我們看人家打拳,在所有的拳術(shù)中,以太極拳最為溫柔的,柔能克剛,這種柔軟功夫,比剛強的更有力量。所以我們能夠不懷恨(不想報復(fù))人家,就能夠平安無事。

  我們念《金剛經(jīng)》,里面有一則故事,說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就是一個很殘暴的國王,把忍辱仙人的身體節(jié)節(jié)肢解,把他的手、腳,一塊一塊的肉割下來,他還能夠忍受,不起嗔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懷惡故’的證明。

  ‘兼加安健’,由于我們沒有仇恨心,反而抱著一種慈悲心去對待惡人,不但沒有受到損害,我們的身心,反而能夠得到輕安,更加有力。

  ‘忍者無惡,必為人尊’,修忍辱行的菩薩,或者一般的君子,他對待人家沒有懷著仇恨心,也不會去做惡事,他的崇高品德,一定受到眾人的敬仰,大家一定對他非常尊重的。

  以上把什么是最有‘力’解釋完了,接著,再解答什么最‘明’,最光明的問題。

  《三字經(jīng)》說:‘三光者,日月星。’太陽、月亮和星星,這三種光體是最明亮的,今天正好是中秋佳節(jié),秋高氣爽,萬里無云,天空的月亮是最光明的,所以,大家都在中秋之夜賞月。明代馮夢龍有兩句詩:‘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一個人,當他逢到喜事的時候,精神特別好;月亮到了中秋節(jié)的時候,也顯得特別的明亮。因為講到‘明’,我先講一個和中秋月明有關(guān)的故事。

  故事發(fā)生在中秋佳節(jié)的晚上,話說日本有一位良寬禪師,他不是住在大叢林,而是獨自在山上建了一座茅蓬,就是用茅草搭了一座房子居住,一個人在那兒修苦行。

  有一次中秋佳節(jié)的晚上,月亮好像一個潔白的玉盤似的,懸掛在天空,良寬禪師被溫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到山中去經(jīng)行賞月。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偷去光顧他的茅蓬,這小偷對他已經(jīng)窺視很久了,只是沒有機會下手,這一天,發(fā)覺他離開了,認為這是個好機會,馬上闖入他的茅蓬。誰知進去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什么東西都沒有。要知道,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那里有東西讓小偷拿走,所以,小偷只好自認倒楣,空著手跑出來。

  小偷正當要下山的時候,恰巧跟良寬禪師碰面了。良寬禪師早已知道他的來意,只是對他笑笑。這時,夜已深了,山上的氣溫下降,使人難免不感到有幾分寒意,良寬禪師看到他衣服單薄,恐怕會著涼,于是,把身上的袈裟卸了下來,披到他的身上,很溫和地跟他說:

  ‘朋友。〗裉煨量嗄,特地光臨我的地方,我沒有什么東西供養(yǎng)你,就把這件袈裟送給你吧!’

  當小偷走了,良寬禪師望著他的背影,又看看天上的月色,自言自語道:

  ‘啊!但愿我能夠把光明美麗的月亮送給他,該多好!’

  這話小偷是聽到了,就因為這一句話,開啟了他的智慧。(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好像月亮一樣,本具了無限的光明。)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寬禪師的開示。

  第二天早上,良寬禪師走出門外,一看,他的袈裟折得很整齊地放在那兒。

  這個小偷從此以后,革面洗心,改往修來,不再干偷盜的事了。

  好!現(xiàn)在我們再回過來講經(jīng)中的問題:世界上什么是最光明的?從‘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以下,都是談這個問題的。

  ‘心垢’,垢是垢穢、骯臟,好像我們所處的這個環(huán)境,骯臟太多了,空氣非常的污染,到處堆滿了垃圾,非常不衛(wèi)生;我們往往嫌棄外界的不凈,卻從來沒有回光返照,看看我們的內(nèi)心骯不骯臟呢?老實說,我們的內(nèi)心,比外在的環(huán)境更加污染,所謂三毒(貪嗔癡),種種的煩惱,我們什么東西都貪取,動不動就發(fā)脾氣,不明白真理,是非不分的愚癡垢穢心理,非常非常多的,因此稱為心垢。

  ‘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你要是能夠來一個大掃除,把心中的貪、嗔、癡、慢、疑,種種的煩惱習氣,都消滅斷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才能得到清凈,因此稱為‘心垢滅盡’。那末,我們內(nèi)心的清凈,又是怎么樣的呢?‘凈無瑕穢’,沒有瑕穢,瑕是瑕疵。有時候,大家?guī)б粋玉鐲、掛一個玉佩,品質(zhì)好的都是非常透明,絲毫沒有雜點混合在里面。當我們內(nèi)心的垢穢去除清凈了,就像一塊沒有瑕疵的玉那樣清澈透明,又像是一面明鏡,一點塵埃都沒有,非常光明的。所以,凈無瑕穢,就是以玉或明鏡來譬喻我們的內(nèi)心──本性,是清凈的。

  一般人認為世間最光明的,是星星、月亮、太陽的光,但是以佛教的眼光看起來,真正最光明的應(yīng)該是我們的光明本體,它是最清凈、最靈活、最光明的,所以,這個地方,佛答復(fù)說:我們能夠把內(nèi)心的骯臟都去除了,一點的瑕穢也沒有了,所顯現(xiàn)出來的真如本體,是最光明的。

  講到我們的真心,那是‘未有天地’,在沒有天地之前,換一句佛教的成語,就是從無始以來,‘逮于今日’,一直到今天都存在著的。

  你也許會問:未有天地,這宇宙世界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有真心了,那末,這個真心看起來豈不是比世界更大?是的。因此,平常我們念疏文的時候,一開始就念四句偈:

  大圓滿覺,應(yīng)跡西干。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大圓滿覺’就是大覺世尊,證了圣果的佛陀,他大徹大悟,已經(jīng)證得了圓滿的真如本體,而后為了救度眾生,‘應(yīng)跡西干’。在我們大雄寶殿木刻的八證道,全部是佛陀應(yīng)化在西干的事跡。西干,就是西天、也就是印度。覺悟成道以后的佛陀,他是‘心包太虛’的,也就是他的真心,涵蓋了整個的虛空,他的量,千千萬萬恒河沙的世界,都包羅在其中了,因此,經(jīng)文說從沒有天地,一直到今天,‘十方所有’的,都離不開我們的真如本性,這正是佛經(jīng)所說的:‘一切唯心造’。

  在沒有天地以前,以至于今天,這是就時間來說明的;是十方所有的,這是就空間來說明的。佛教對于時間,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說法。十方,指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證得了真如本性這一種境界的時候,對于世間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看不見的,這是證到天眼通。‘無有不知’,什么都知道,這是有了他心通和宿命通。‘無有不聞’,什么都聽得到,好像我現(xiàn)在站在講臺上講話,必須透過麥克風,大家才聽得清楚,而且只限于講堂里面,在外邊就聽不到了,而真正證得了天耳通,無論在多遠的聲音,都可以聽到,所以,十方所有的一切事物,在證了神通,成為大覺以后,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樣樣都知道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他內(nèi)心所有的煩惱都鏟除、斷盡,恢復(fù)了本具的光明,到達了最高的境界。‘得一切智’,就可以證得一切智,簡單地說:就是證到佛的無上大覺的智慧,也就是成佛了。這個時候,‘可謂明矣’,是最光明的,是種大圓鏡智。

  因此,你問什么是最明?到了成佛的一天,真如本性顯現(xiàn)出來的時候,那是最光明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