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住持的儀規(guī)

  1、關于住持的儀規(guī)

  譯文

  佛教傳入中國四百年後,達磨祖師來到中國,創(chuàng)立了禪宗。師徒相傳,經(jīng)過八代,傳到百丈懷海禪師。這期間禪僧們只注重「道」的授受,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組織系統(tǒng),有的在巖穴中棲身,有的寄住在律寺中,尚未確立稱為「住持」的寺院負責人。百丈禪師認為禪宗已經(jīng)發(fā)展得很盛,上自皇帝、宰相和王公大人,下至儒道百家,都服膺禪門、虛心問道,禪徒的人眾也已相當龐大,若不把禪門領袖提高到尊崇的地位,就不可能做到師法尊嚴。有鑒於此,他果斷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次把自己的老師奉為住持,并且尊稱為長老,就像天竺古代給予舍利弗、須菩提尊稱那樣,是因為他們年紀大、道德高之故。又建造了寬廣的僧堂,讓他的徒眾居。涸O立兩套寺職使其分管寺中各種事務,這樣一來,有關的制度就條理分明、相當完善了。

  在勞動作務方面,百丈也主動參加,與徒眾同甘共苦。他常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鼓恼劦蒙蟼}庫充盈,凡事皆由仆役服侍照顧呢!正是因為如此,早先自住持至各種寺職,皆由徒眾推舉, 然後由官府任命,盡管如此,還有不少人極力推辭,不愿應聘到職。後來則發(fā)展演變成用錢財賄買,或巧取豪奪,把僧職看成奇貨可居。若是用人不當,造成一寺廢蕩:而且拉幫結派,遺禍於後,致使流毒幾十年,不可收拾。但是往往傳出這些人死後受惡報、慘不忍聞的消息,能不使人畏懼并引以為戒嗎?

  原典

  佛教入中國四百年而達磨①至。又八傳而至百丈②,唯以道相授受,或巖居穴處,或寄律寺,未有住持③之名。百丈以禪宗產(chǎn)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 皆向風問道,有徒實蕃,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如天竺之稱舍利弗④、須菩提⑤,以齒德俱尊也。作廣堂以居其眾,設兩序⑥以分其職,而制度粲然矣。

  至於作務,猶與眾均其勞。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篂跤锈讖[之富、輿仆之安哉!故始由眾所推,既而命之官,而猶辭聘不赴者。後則貴鬻豪奪,視若奇貨然。茍非其人,一寺廢蕩;又遺黨於後,至數(shù)十年,蔓不可圖。而往往傳其冥報之慘,有不忍聞者,可不戒且懼乎!

  注釋

 、龠_磨:全稱菩提達磨(Bodhidharma),意譯道法。其中「磨」又譯作「摩」。南天竺(今印度南部)僧人,南朝宋末(一說梁武帝時)自海路至廣州,輾轉至此魏,在洛陽、嵩山等地游歷并傳授禪學,提倡「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後得慧可傳付衣、法。後世禪宗尊他為「西天」禪宗第二十八祖,「東土」禪宗初祖。唐代宗所賜謚「圓覺禪師」。

  ②百丈:(公元七二0——八一四年)唐代禪宗僧人。俗姓王,福州長樂(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系著名禪僧馬祖道一的門徒,後在新吳(今江西省奉新縣)百丈山弘法,世稱「百丈禪師」,簡稱「百丈」。他制定《禪門規(guī)式》,使禪院從律寺中獨立出來;又實行「普請」法,使禪僧積極參加生產(chǎn)勞動,走「農(nóng)禪結合」的道路,從而實現(xiàn)了禪宗的巨大改革。由於他的努力,禪宗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得到巨大發(fā)展;他所制定的清規(guī),也被後世長期沿用。唐穆宗時賜謚他為「大智禪師」。

 、圩〕郑涸馐恰妇米∽o持佛法」。我國南北朝時起一些寺院開始把它作為寺院主管僧職的名稱,到唐代「住持」作為寺院的最高僧職已在廣大地區(qū)的寺院中行用,唐中葉百丈懷海改革教規(guī)後「住持」成為領導一方禪宗叢林的最高僧職,并逐漸制度化。本書認為在百丈之前未有住持之名,不確。

  ④舍利弗:(Sariputra),舍利弗多羅的略稱。舊譯「奢利弗」、「富多羅」、「奢利補怛羅」等,或意譯「(“秋—鳥”)露子」、「秋露子」等。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系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號稱「智慧第一」。

 、蓓毱刑幔(Subhuti), 亦譯「須浮帝」、「須扶提」、「蘇部底」等, 意譯「善現(xiàn)」、「善見」、「善吉」、「空生」等。古印度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人,屬婆羅門種姓。也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證「諸法性空」著稱,號為「解空第一」

 、迌尚颍簯押8母锒U宗規(guī)制後禪寺執(zhí)事僧的總稱,又稱「兩班」。其意取法朝廷官職分文武兩班,在住持之下設東序、西序兩班。西序管宗教事務,選學德兼優(yōu)者擔任,稱頭首,有首座、書記、知藏、知客、知浴、知殿六職;東序管日常庶務,選精通世事者擔任,稱知事,也有都寺、監(jiān)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六職。

  解說

  禪宗的歷史,有的遠紹南北朝時菩提達磨的來華,有的認為應從唐代弘忍開東山法門、特別是惠能創(chuàng)頓悟禪法算起。但是作為一個宗派,禪宗是繼三論宗、天臺宗法相宗等宗派之後在唐初形成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看法。

  從唐初禪宗自成宗派,到唐中葉懷海禪師在江西新吳百丈山弘法,禪宗的發(fā)展還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當時禪僧還沒有自己獨立的寺院,禪徒的獨特行事方式與舊有佛律、教規(guī)的矛盾沖突也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也就是說還沒有出現(xiàn)一部適應禪宗發(fā)展需要的禪門規(guī)式。

  懷海大師總結了禪宗成立以來的實踐經(jīng)驗,并根據(jù)發(fā)展的迫切需要,大膽地進行了教規(guī)改革,自創(chuàng)了《禪門規(guī)式》,迅速被天下禪林接受遵行,被稱為《百丈清規(guī)》。《百丈清規(guī)》

  的流行極大的促進了禪宗的發(fā)展壯大。但隨著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禪林受社會風習的影響,內(nèi)部也產(chǎn)生了種種腐敗的不良的現(xiàn)象。特別是作為叢林領袖的住持一職,有的人竟把它看成有利可圖的肥缺而進行爭奪,既居其位以後,又以權謀私利,因而滋生種種弊端,污損了禪林清譽,影響了禪宗的健康發(fā)展。

  於是僧俗兩界的有識之士,都希望禪林恢復《百丈清規(guī)》的嚴謹制度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因此而有了元代的這部《勅修百丈清規(guī)》的編制和刊行。也因此這部書中一再將《百丈清規(guī)》

  時的舊制與元代現(xiàn)實社會中禪林存在的問題作比較,希望能引起僧徒的警戒和改正。這裏引的一段原典,是該書第五章<住持章>的前言,述說了懷海大師制定《百丈清規(guī)》的緣起,特別強調(diào)了當時住持的重要作用和嚴於律己的精神,批評了後世某些住持的錯誤做法及其嚴重後果,貫穿著作者借褒揚《清規(guī)》以整頓禪林的思想。

  住持日常行事的規(guī)則

  上堂

  譯文

  凡是初一、十五,必須舉行上堂儀式,侍者於頭一天晚上向住持稟告:「明天早晨是祝圣的日子,要上堂!沟诙煸绯吭僖淮畏A告,并吩咐客頭行者掛出上堂牌,通知僧眾。吃罷早飯,不敲通常要敲的三聲下堂鐘。等到堂上鋪好住持演講經(jīng)法的座位,堂司行者就向首座報告,一一敲響各間僧寮的寮前板,僧眾齊集僧堂坐下。方丈行者向住持報告,接著向侍者報告,擂響法鼓。兩序執(zhí)事僧領著僧眾依次走到住持座前向住持作揖問安,然後分兩列整齊站立。侍者請住持離座,升上法座,拈香遙向皇帝祝壽:然後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趺坐,啟發(fā)學眾,闡揚禪理。

  若有客人在座,那就在講說中一并敍謝。若要講的事項多,事先要預備一份提要,為的是怕有遺忘,讓侍者據(jù)提要加以提醒。若有鄰近各寺院的住持及有名望的外寺退休住持在場,就在法座右首設置座位,請其入座:如果是現(xiàn)任職官前來聽講,則在法座對面設座。(官客若懂得禪門禮節(jié),尊重佛法,則不應就座。)初一、十五之外,平常逢五逢十的「五參日」上堂,儀式簡單一些,兩序執(zhí)事僧到住持座前見過禮,逕自歸班站立:住持登法座後不必拈香。(其余行事依照前式)若是特地為德高望重的名僧來訪而上堂,或是為了導引他人升座而上堂說法,以及應施主之請而上堂,都可以隨宜行事,不受法定時間的限制。

  原典

  住持日用

  上堂

  凡旦望①,侍者②隔宿稟住持云:「來晨祝圣,上堂③!勾卧缭俜A,分付客頭行者④掛上堂牌報眾。粥罷,不鳴下堂⑤鐘三下,俟鋪法座⑥畢,堂司⑦行者覆首座⑧,鳴眾寮前板,大眾⑨坐堂⑩。方丈⑾行者覆住持,次覆侍者,鳴鼓。兩序領僧行至座前問訊⑿,分班對立。侍者請住持出,登座,拈香祝壽;趺坐⒀,開發(fā)學者,激揚此道。

  若有客,并敍謝。多則具目子⒁,恐有遺忘,侍者提起;蛴兄T山⒂住持、名德⒃、西堂⒄,座右設位;官客⒅,對座設位。(知禮、尊法則不坐也。)五參上堂⒆,兩序至座下,徑歸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余如前式)若尊宿⒇相訪,特為上堂;或引座(21)舉揚(22),施主請升座,不拘時也。

  注釋

 、俚┩恨r(nóng)歷每月初一日稱朔日,又稱旦;十五日為望。旦望即農(nóng)歷初一、十五,又稱朔望。

 、谑陶撸悍鸾躺。一般指為寺院住持服務的職事僧。根據(jù)具體任務之別,又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衣鉢侍者、湯藥侍者等職。

 、凵咸茫悍鸾虄x式。有二種,一為上法堂講演經(jīng)法,分為旦望上堂、五參上堂、九參上堂、謝秉拂上堂、謝都寺上堂、出隊上堂、出產(chǎn)上堂等;一為上僧堂吃粥飯。此處指前一種情況。

 、苄姓撸捍酥冈诜鸾趟略悍s役而尚未剃發(fā)出家者。客頭行者是禪寺中屬於知客寮受知客領導的行者。

 、菹绿茫捍颂帉V冈绯匡埉呄律。

  ⑥法座:禪林寺院演講經(jīng)法的座位,又稱須彌座。

 、咛盟荆憾U林中維那寮的別號。維那管僧堂事務,故將其居室稱為堂司,又因而以堂司代指維那。屬於堂司而受維那使令的行者稱堂司行者。

 、嗍鬃喝 妇酉锥,處眾僧之上」之義而名,有三種情況:㈠為僧官,由朝廷封授,如「三教首座」、「講經(jīng)講論首座」等;㈡為寺院三綱之一,又稱「上座」;㈢為禪林西序六頭首之一,其職責詳見後文<兩序章>。此處指第三種情況。

  ⑨大眾:梵語Mahasamgha 的意譯。在佛經(jīng)中一般指佛以外的一切賢圣;在禪林中一般指住持、兩序以外的一切僧眾。

  ⑩坐堂:指坐僧堂。

 、戏秸桑憾U寺中住持的住所。佛經(jīng)稱菩薩維摩詰的臥室一丈見方,而容量無限。懷海制定清規(guī)時比附此說,將住持所處之室稱為「方丈」,又稱「丈室」、「函丈」、「正堂」、「堂頭」等。轉而又以「方丈」代指住持。

  ⑿問訊:佛教禮節(jié)。合掌作揖,口問安否,稱為問訊。

 、氧米河址Q「跏坐」,全稱「結跏趺坐」。佛教坐法,有「全跏」和「半踟」兩種。前者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後者單以右足壓在左股上,或單以左足壓在右股上。

  ⒁目子:將有關事項分條開列的清單或提要。

  ⒂諸山:此處指各寺院而言。

 、悦拢好暣、德行高的比丘。

  ⒄西堂:禪林中稱他山退隱之長老來住本寺者為西堂,以西是客位,與本寺前任住持之稱為東堂相對而言。

 、止倏停河泄俾毜信徒、香客。

 、孜鍏⑸咸茫憾U林中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必須參見住持聽其開示說法,與旦望之上堂合計,恰是每五日一參,故曰五參。每逢五參日之上堂為五參上堂。

  ⒇尊宿:佛教中對年長德高僧人的尊稱。「尊」指德高,「宿」指年長。

  (21)引座:禪林中稱導引他人升座說法,并向聽條作介紹為引座。

  (22)舉揚:舉,提出、提起的意思;揚,闈發(fā)佛教教義。合起來指提出公案,加以闡揚。

  晚參

  譯文

  凡是聚集僧眾演說經(jīng)法,啟發(fā)後學,都稱為「參」。古人教育徒眾,規(guī)定他們早晚都要前來諮詢討論、,無時無刻不鉆研和闡揚佛理,所以每晚必參,具體時間定在午後三至五時。

  發(fā)展演變至今天,叢林中的「坐參」,還是在初一、十五及逢五逢十的「五參日」舉行。之所以叫做「坐參」,是因為住持升座,大眾將聽法時, 都坐於僧堂。

  若因住持有事而免除晚參,則由堂司行者把住持的旨意傳達給首座後,敲僧堂鐘三下,叫做「放參鐘」。若遇住持入院,或做官的施主入山,或受人特別請求,或為死者開示說法,或逢禪林四大節(jié)日,則將晚參時間推遲到黃昏鐘鳴之後,叫做「小參」。其做法比較靈活,可以按世俗禮節(jié)行事,即通常所謂「家教」。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不敲放參鐘,因為「小參」畢竟還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晚參。

  原典

  晚參

  凡集眾開示,皆謂之「參」。古人匡徒,使之朝夕咨扣,無時而不激揚此道,故每晚必參,則在晡時。至今,叢林①坐參,猶旦望五參。升座將聽法時,大眾坐堂也。

  若住持至晚不參,則堂司行者稟命住持,覆首座,鳴僧堂鐘三下,謂放參鐘也。如住持入院,或官員檀越②入山,或受人特請,或為亡者開示,或四節(jié)臘③,則移于昏鐘鳴,而謂之小參④。可以敘世禮,曰家教孜者是也。然亦不鳴放參鐘,謂猶有參也。

  注釋

  ①叢林:僧俗和合聚居一處,猶如樹木叢集為林,故名叢林。又特指禪宗寺院,因為「禪」有功德叢林的含義。

 、谔丛剑鸿笪腄anapati 的意譯,又譯作「施主」,音譯為「陀那缽底」。指向寺院或僧侶施舍財物、飲食的世俗信徒。

 、鬯墓(jié)臘:即懷海規(guī)定的禪林四大節(jié)日,㈠是結夏,為安居開始的農(nóng)歷四月十六日;㈡是解夏,為安居結束的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㈢是冬至;㈣是大年初一。

  ④小參:禪林中不定期聽師說法稱為小參,因為其規(guī)則較定期的「大參」簡單,又稱「家教」。

  小參

  譯文

  小參的場所不限,主要視僧眾多少而定。有時在寢堂舉行,有時則在法堂。具體做法是,等到小參日的午後,侍者稟告住持說:「今晚小參!菇又羁皖^行者掛出小參牌通告僧眾。當晚不敲放參鐘。黃昏鐘鳴時,行者回覆住持,擂鼓一通,大眾齊集,兩序執(zhí)事僧歸位站好,住持登上法座(做法與五參上堂相同),將本次要講解的佛法大意扼要述說一遍,有關的敍謝事宜也一一如儀,然後舉出一則佛家典故作為結束。如逢四大節(jié)日,就說:「請頭首代我為大眾說法!辜爸林v說有關禮儀時,對何者應該講究,何者可以免除,盡量做到詳略得體,以使大眾周知為度。住持下座,客頭行者高聲招呼:「方丈和尚請西堂、兩班、單寮、耆舊、蒙堂、侍者、禪客,現(xiàn)在就到寢堂獻湯。」庫司預先備好湯水、葉子送上方丈室。

  原典

  小參小參初無定所,看眾多少;蚓蛯嬏,或就法堂。至日午後,侍者覆住持云:「今晚小參!沽羁皖^行者報眾,掛小參牌。當晚不鳴放參鐘;桤婙Q時,行者覆住持,鳴鼓一通,眾集,兩序歸位,住持登座,(與五參上堂同)提綱敘謝,委曲詳盡,然後舉古結座①。如四節(jié)說:「請頭首秉拂②!辜爸v免禮儀,詳略使眾通知。下座,客頭行者喝請云: 「方丈和尚請西堂、兩班、單寮③、耆舊④、蒙堂⑤、侍者、禪客,即今就寢堂獻湯!箮焖劲揞A備湯果,送上方丈。

  注釋

  ①結座:禪師上堂說法,未了用一則佛家典故,或舉一首偈語作為結束,稱為「結座」。

 、诒鳎骸阜鳌怪阜鞒龎m埃的器具。禪師說法時常手執(zhí)「拂塵」。禪林中首座、東藏主、書記等頭首有資格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開示大眾,故稱這些執(zhí)事僧代住持說法為「秉拂」,又用「秉拂」代稱這些頭首。

 、蹎五迹簡五际巧嶂械膯紊矸俊M寺毜念^首、知事,居於西堂的名德,以及現(xiàn)任的首座都可以居住單身專寮,故用「單寮」代稱這些住在單身房的首座、名德和退職頭首、知事。

 、荜扰f:指年臘高、資格老的人。

 、菝商茫憾U林把兩序退職者的安息處稱為蒙堂,因而又稱退職執(zhí)事僧為蒙堂。

 、迬焖荆憾U林中到寺的辦事處所。到寺又稱庫頭,故將其辦事處所稱為庫司。

  告香

  譯文

  每年夏安居前,要舉行燒香儀式。新到寺院,不久剛歸入僧堂的人,推舉一名熟悉禮儀者為參頭,與維那商量妥當,率領眾人到侍司稟報說:「新掛搭的兄弟,想求方丈和尚行告香禮、為大眾說法,麻煩侍者代我們稟報一聲。」侍者答道:「且容我找機會報告和尚,一有消息就通知你們!谷绻〕执饝,就通報堂司,排出告香圖(圖式見後) 。根據(jù)人眾多少,作幾行排列,分為東西兩邊,面向法座站立。站隊的前後順序依各人戒臘多少而定,大家預先列隊演習禮儀。堂司行者向每個人徵收一份錢,作買香大小三片及買紙畫圖的費用,先交給參頭收存。

  到了告香的那一天,侍者讓客頭行者先在寢堂或法堂鋪設屏風和椅子。要有香幾三只、燭臺三對,在椅子前互相間隔著排成一排,另外鋪設一張小拜席。堂司行者預先一一通知有關僧眾,并掛出告香牌。侍者事先寫好一張小榜文,貼在法堂柱上,內(nèi)容為: 「奉堂頭和尚慈旨,名德、西堂、首座,都不必參加告香儀式。侍司某謹啟!沟搅四且惶欤粤T早粥,諸僧寮各鳴板三下。大家到齊了,按圖上標明的位置站好, 各自準備好了小香盒和坐具。參頭同維那、侍者進內(nèi)請出住持。參頭回歸自己位置,與大眾一起向住持作揖問安,然後上前一步說:「請和尚趺坐!棺〕志妥。副參把大香一片遞給參頭,再次與大眾向住持作揖問安,然後插香,各各展開坐具,伏在坐具上行三拜大禮,禮畢,收好坐具,又一次作揖問安。參頭上前走到椅子旁,作揖問安,稟告道:「我們?yōu)橹?a href="/remen/shengs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死是人世間的大事,而死期轉瞬即到,伏望和尚慈悲憐憫我們,開導啟發(fā)我們認識超脫生死、悟入佛道的因由和條件!棺〕种惶崞鸲U林舊事三則,用以啟迪僧眾。參頭就這三則舊事的寓意談了自己的看法,隨即歸位,作揖問安,插香一片,仍舊同眾人就位,叉手而立。接著,東西兩列各有三人出班。東邊第一、第二人,過東邊香爐前,第三人過中間香爐前。西邊第一、第二人,過西邊香爐前,第三人過中間爐前。兩兩炷香,互相作揖問安, 然後東邊三人過東,西邊三人過西,按次序相跟著如前而進,慢慢地走到自己隊列,接在隊尾而立。兩邊排頭的三人,又像剛才第一組的三人一樣,三三叉手出班, 合掌歸位。等到各各炷香完畢,大家都轉回原來的位置,一齊向住持拜三拜,不收坐具。參頭進前說:「我們承蒙和尚慈悲,悉心開導啟發(fā),下情不勝感激之至!拐f完回到自己位置,與大眾一起向住持拜三拜,上前致詞說:「今天天氣不錯,我們共同祝愿堂頭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壽!」回到位置上,與大眾拜了三拜,收起坐具。行者鳴鼓五下,兩班執(zhí)事僧轉身有秩序地立在法座前。參頭站在西序執(zhí)事僧隊列下首。各位告香人也都轉身,東向的轉西,西向的轉東,依照自己的位置面對面地站立。

  勤舊、蒙堂等退職執(zhí)事僧和已告過香的僧人,站在諸人後面。

  普說儀式結束,大家仍然齊向法座而立。參頭插香,與眾人對住持拜三拜。如果住持說免禮,則把坐具往地上碰一碰權當叩頭儀式,上前致詞道:「我們前生有幸,承蒙和尚慈悲啟發(fā)誘導,下情不勝感激之至!闺S後大家在互相作揖問安聲中退場。

  事後,參頭帶領僧眾,到法堂西側感謝維那和侍者,以坐具觸地象徵叩頭禮拜。接著大眾感謝參頭,也是象徵性地以坐具觸地一拜。請客侍者已經(jīng)預先根據(jù)各人的戒臘高低備好了請?zhí),鋪好了桌子,擺上了筆硯,請大家喝茶、簽名,并請首座光臨作陪。用完齋,大家退下,鳴鼓,各就各位站好。兩侍者行禮(儀式與常特為茶相同)。當晚,方丈請參頭、維那、侍者晚餐,仍由首座作陪。次日早上請參頭喝茶;半上午,請參頭、維那、侍者用點心。

  如果全寺僧眾都參加告香儀式,則以首座為參頭。在那種場合下,請參頭喝茶時就由西堂老宿作陪。另外,住持入寺就職後,有關的人事安排和見面禮節(jié)進行完畢,庫司備好香火,首座率領合寺僧眾,懇請為大眾告香,然後舉行新任住持初次登座說法的典禮。(古時規(guī)矩,未曾參加告香儀式者,不許入師室參學問道。)

  原典

  各香

  每夏①前告香②。新歸堂者,推參頭③一人,維那④和會⑤定,同眾詣侍司⑥稟云:「新掛搭⑦兄弟,欲求和尚告香、普說⑧,敢煩侍者咨稟!勾鹪疲骸溉轂獒岣,卻當相報。」如住持允從,即報堂司,出告香圖(式見後)。量眾多少,列作幾行,分東西兩邊,面向法座而立。依戒⑨排列,預集眾習儀。堂司行者率眾錢買香,大小三片,及紙、作圖之費,付參頭收。

  至日,侍者令客頭⑩於寢堂或法堂鋪設罘罳⑾、椅子。須用香幾三只、燭臺三對,當椅前一字間列, 外設小拜席。堂司行者預逐一報眾,掛告香牌。侍者預出小榜,貼法堂柱上,云:「奉堂頭和街⑿慈旨:名德、西堂、首座,并免告香。侍司某謹白!怪寥眨嗔T,諸寮各鳴板三下。眾集,依圖位立,各備小香合、坐具。參頭同維那、侍者入請住持出。參頭歸位,同眾問訊,進前云:「請和尚趺坐!棺〕志妥。副參遞大香一片與參頭,同眾問訊,揷香,各大展三拜⒀,收坐具,復同問訊。參頭進椅側問訊,稟云:「某等為生死事大,無常⒁迅速,伏望和尚慈悲,開示因緣!

  住持舉話⒂三則,隨下語⒃,歸位、問訊,揷香一片,復同眾就位,叉手而立。東西各三人出班。東第一第二人,過東爐前;第三人過中爐前。西第一第二人,過西爐前;第三人過中爐前。兩兩炷香問訊。然後東三人過東,西三人過西,以次如前而進,徐行各巡接班尾。三三叉手出班,合掌歸位。俟各炷香畢,次第趲至元位,同眾三拜,不收坐具。參頭進云:「某等蒙和尚慈悲開允,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箯臀唬娙,進云:「即日時令謹時,共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萬福!箯臀,同眾三拜,收坐具。行者鳴鼓五下,兩序轉身序立座前。參頭立西序下。其告香人東西轉身,依位對立。勤舊⒄、蒙堂、已告香者立于後。

  普說竟,仍齊向法座立。參頭揷香,同眾三拜。免則觸禮⒅,進云:「某等宿生⒆慶幸,獲蒙和尚慈悲開示,下情不勝感激之至!蛊胀瑔栍嵍恕

  參頭領眾,法堂下間⒇謝維那、侍者,觸禮一拜。次大眾謝參頭,觸禮一拜。請客侍者預依戒次具茶狀,備卓袱、筆硯。;告香罷,列法堂下問請茶。各僉名,請首座光伴(21)。齋退,鳴鼓,眾歸位立。兩侍者行禮。(與常特為茶同)當晚,方丈請參頭、維那、侍者藥石(22),首座光伴。次早,請參頭茶;半齋(23),請參頭、維那、侍者點七。

  若大眾均預告香,則首座為參頭。其特為茶,請西堂光伴。住持入院後,人事定,庫司備香,首座領眾懇請為眾告香,然後開堂(24)(。(古法:未預告香,不許入室(25)。)

  注釋

  ①夏:夏安居的簡稱,又稱安居,雨安居。在古印度,佛教規(guī)定雨期的三個月(約為五月至八月)僧尼不得外出,認為外出易傷草木小蟲,應在寺內(nèi)坐禪修學,接受供養(yǎng)中國佛教繼承了這一禮俗,而將安居期定在農(nóng)歷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夏安居還有「夏坐」、「坐夏」等簡稱。

 、诟嫦悖阂环N儀式,與燒香相同。

 、蹍㈩^:禪林僧職之一。指定一名熟悉禮儀的僧人,負責指導四方來學者禮樂規(guī)矩,并率參學者參加告香普說儀式,這樣的僧人稱為參頭,其助手稱為副參,候補者稱為望參。

  ④維那:此處指禪寺中東序六知事之一,主要掌管僧眾威儀、進退綱紀之職責。

  ⑤和會:調(diào)和協(xié)商、斟酌取舍的意思。

 、奘趟荆憾U林中侍者辦事的處所。

 、邟齑睿荷送端录脑⒌囊馑。又稱掛褡、掛單、掛錫、掛鉢。

  ⑧普說:即禪宗之說法,而儀式比較簡單,不炷祝者,不搭法衣。

  ⑨戒:此處指戒臘,也稱法臘、夏臘、法歲,簡稱臘。臘,原指年末的祭名,佛教用來表示僧侶受具足戒後的年數(shù),以每年夏安居結束的七月十五日為戒臘結束之日,十六日之後為新歲。

 、饪皖^:即客頭行者。

  ⑾罘罳:一指樹於門外之屏風,一指交疏透孔的窗欞。

  ⑿堂頭和尚:堂頭是方丈的別名,所以又用堂頭和尚作住持的別名。

 、汛笳谷荩赫归_坐具,在坐具上行三拜禮。

  ⒁無常: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處於生滅成壞之中,故稱無常。世俗因此把無常作為鬼的代稱。此處無常迅速句似有死期很快就要到來之意。

 、优e話:提起禪林舊事作為說法的開端。參見第一節(jié)「上堂」注(22)。

 、韵抡Z:作老師的發(fā)下教訓學人之語。在「公案」或偈頌之后發(fā)表呈露自己見解的話,也叫下語。

 、涨谂f:指禪寺中已退職的知事、侍者等舊執(zhí)事僧。曾經(jīng)為眾執(zhí)勤,故曰勤;現(xiàn)已退職,故曰舊。

 、钟|禮:把坐具觸到地上表示叩頭的儀式。又作略拜、即禮、速禮。指摺疊坐具置於地而行叩拜之禮。

 、姿奚邯q如宿世,即前世。

 、叵麻g:禪林規(guī)定,入堂己身之左為下間。具體而言,法堂、方丈西、僧堂南、庫司北都是下間。相反的方位為上間。

  (21)光伴:貴人陪伴,以為光榮,故日光伴。

  (22)藥石:又名藥食。禪林隱語,暗指晚間之粥。佛律規(guī)定過午不食,而藥石有治病功用,禪僧晚間進食,說是用來治療餓渴病,故稱晚間粥為藥石。

  (23)半齋:指早粥與午齋之間的點心。

  (24)開堂:為宗門長老新任住持,初次登座說法而舉行的儀式。

  (25)入室:禪門中久參弟子入師室參學問道謂之入室,借喻為獲得師父之真?zhèn)骶x。

  普說

  譯文

  普說就是住持為眾說法。內(nèi)中又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大眾為告香而請住持普說,那就據(jù)告香時所設的座位而坐;有的是應檀越的特別請求而普說,也有住持主動為眾說法進行啟發(fā)誘導的情況,則登法座坐。凡是遇有普說,侍者就讓客頭行者掛普說牌通告僧眾,并布置好寢堂或法堂。吃罷早粥,行者回覆住持,緩緩地擊鼓五下。侍者先出來,等到僧眾都到齊了,進去請住持出來,升座說法,禮節(jié)與小參相同。

  原典

  普說有大眾告香而請者,就據(jù)所設位坐;有檀越特請者,有住持為眾開示者,則登法座。凡普說時,侍者令客頭行者掛普說牌報眾,鋪設寢堂或法堂。粥罷,行者覆住持,緩擊鼓五下。侍者出,候眾集,請住持出,據(jù)坐普說,與小參禮同。

  入室

  譯文

  所謂入室,就是當老師的檢查督察學徒,對其未加留意的問題予以策問,對其虛驕和好高騖遠之心予以敲打,對其片面偏執(zhí)的看法予以批判,就像在爐鼎裏冶煉黃金,務使鉛汞雜質盡去;又如玉工治玉,只存真玉,似玉的石子再美,也盡行淘汰。不分晝夜,不擇處所,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因此之故,從前僧人小香盒總帶在身上,只要一聽到三聲鼓響,即迅速趕到師父身邊聽取教誨。(如今規(guī)定逢三逢八之日為入室之時,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做法而已。)每逢住持要訓誨學徒時,早飯前,侍者令客頭行者在僧堂前及諸寮舍掛起入室牌,寢堂裏供起達磨像,像前排列香燭,敷設拜席,室內(nèi)秉燭裝香,拜席鋪設在左側。吃罷早粥,離開僧堂,客頭行者即緩緩擊鼓三下,住持至達磨像前點上香,同侍者一起對像三拜,回寢堂端坐。侍者前來作揖請安,轉向左側侍立;行者也前來作揖請安,轉向右側侍立。首座等執(zhí)事僧率領僧眾,至達磨像前各點香三拜,相跟著來到住持寢堂前。後到的人按次序燒香、展坐具禮拜,接在隊列後站立,要秩序井然,不許爭先恐後。侍者燒香問安,出外禮請首座入內(nèi)。進門時先邁左腳,并用左手上香,進前作揖請安,走到禪椅右側立,聽住持援引古事開始訓誨。對於住持提出的公案或偈語,既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不表示看法,隨意而定。聽完訓話,轉至禪椅左側作揖請安,退一步以坐具觸地表示拜謝,舉左腳出門,請下一人入內(nèi)。一出一入,互相問好致意,接連不斷。

  如果首座是名山大寺的退職住持,或者是知名的高僧大德,入室來燒香,住持應當下座,揖讓送出。遇到住持升堂對大眾講話的場合,具有上述兩種身分的首座特免聽講,這也是近代以來互相沿襲的禮節(jié)。若是古代有德之僧,當其對眾說法時,哪怕是佛祖來聽,他也會高據(jù)法座照說不誤,以維護說法的莊嚴神圣,怎肯講究世俗虛禮?這事如何處理,就看為人師者的器度識見如何了。)只由後堂首座領眾主持入室事宜。暫到寺院尚未掛搭的僧人也都應當入室。侍者在眾人之後入室聽取教誨。事畢後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禮。行者插香三拜住持,再出至達磨像前,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禮而退。

  原典

  入室

  入室者,乃師家勘辨學子,策其未至,檮其虛亢,攻其偏重,如烹金爐,鉛汞不存;玉人治玉,碔膚盡廢。不拘昏曉,不擇處所,無時而行之。故昔時納子,小香合常隨身,但聞三下鼓鳴,即趨入室。(今時以三八入室者,備故事也。)

  遇開室①時,粥前,侍者令客頭行者僧堂前、諸寮掛入室牌,寢堂設達磨像,前列香燭、拜席,敷設室內(nèi),秉燭裝香,拜席設左側。粥罷下堂,客頭即緩擊鼓三下。住持至達磨前炷香,同侍者三拜,入據(jù)室坐;侍者問訊,班左立。

  行者問訊,班右立。頭首領眾,達磨前各炷香三拜,聯(lián)接而至室前。後至者依次炷香展拜,接排而立,次第相趲,不許攙先亂序。侍者燒香問訊,出外揖首座入。入先左足,仍以左手上香。進前問訊,至禪椅右側立,聽舉話;蛳抡Z,或不下語,隨意。過禪椅左問訊,退步,觸禮一拜,舉左足出,揖次人人。一出一入,相向問訊,聯(lián)接不絕。若首座是大方西堂,或名德,入燒香,住持當下座,揖讓送出。遇升堂白眾, 特免,(此亦近代循襲之儀。若古德,當機②佛祖不讓,寧講世禮?顧師家何如耳。)只後堂③領眾。暫到④皆當入室。侍者居眾後入室。畢,炷香大展三拜。行者揷香三拜住持,復出達磨前炷香,大展三拜而退。

  注釋

 、匍_室:老師開室使眾入?yún)ⅰ?/p>

 、诋敊C:佛祖說法,密切結合眾生的氣質、特點而使之得益,稱為當機,後來即用「當機」指對眾說法。

  ③後堂:後堂首座的簡稱。禪林區(qū)分僧堂為前堂、後堂,分管後堂者曰後堂首座。

 、軙旱剑河畏降剿拢形磼齑畹纳。

  念誦

  譯文

  《古規(guī)》規(guī)定: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為念誦日期。如今只有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為念誦日。辦法是堂司先依照僧眾的戒臘次序畫出圖樣(圖式見後)。

  至念誦之日,僧堂前灑掃乾凈。午後,堂司行者通知大眾,掛出念誦牌。至晚參前,檢查僧堂及諸殿堂香燭完備,回覆住持及兩序執(zhí)事僧。先敲響方丈板、照堂板,接著巡廊鳴板。住持從寢堂出來,緩緩敲響大板三下,大眾齊集,按圖式站好。暫到寺院尚未掛搭的僧人站在侍者下首。侍者隨著住持到祖堂、土地堂、大殿燒香、禮拜、鳴大鐘。兩序執(zhí)事僧先集中在僧堂外,等大板敲響,才站到圖式規(guī)定的位置上。住持走進僧堂,供頭行者鳴堂前鐘七下。在圣僧前燒香,侍者捧香盒,書狀侍者直接回歸己位,請客侍者即往兩序執(zhí)事僧處作揖問安、請用湯水并巡察檢點過失:然後請東序執(zhí)事僧回歸己位。

  住持出到堂外,站在正中處燒香。侍者跟著出來,站在自己應站的位置上。維那先離開原位到門首,面向住持站立,合掌念誦。若逢初八、十八,誦詞為:「皇風永扇,蒂道遐昌:佛日增輝, *輪常轉:伽藍、土地,護法護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為如上緣,念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大家跟著默念。至每一節(jié)末尾的押韻字,聲調(diào)拖得又高又長,則堂前輕輕敲鐘一聲相應和。念畢,又重復一聲。

  逢二十八日,誦詞為:「敬白大眾:如來大師湼盤謝世,至今大元重紀至元元年,已有二千二百八十四載。我們每過去一天,生命就減少一天,就好像缺水之魚,掙扎在泥涂中,這樣的生活,有何樂趣?所以我們大家應當勇猛勤奮地修善斷惡,就像救拔頭被火燒的苦難那樣重視和要緊。要想到死期不遠,千萬不能放松。伽藍、土地,護法護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為如上緣,念清凈法身十號」。念畢,回歸原位,住持入堂。緊接著前堂首座入,其次是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及已退職居於西堂的住持入堂,退歸圣僧牌位前站好。西序頭首領著眾僧,每三人一組,至圣僧像前請安行禮,再轉身到住持前請安行禮,然後雙手合十,順左轉繞堂一周,歸至圖式所示的位置上站立。剛到寺院尚未掛搭的僧人與侍者隨眾人入,只繞堂半周,轉至圣僧像後面, 侍者面向後門而立,暫到的僧人面向侍者而立。

  再其次是東序知事僧入堂,至圣僧像前問安行禮,轉身至住持前問安行禮,雙手合十,繞堂一周而出。暫到寺院的僧人跟著侍者隨後而出。至此,堂司行者到首座前稟報,并傳話說:「放參!辜磸氖ド襻徂D出堂。供頭行者鳴堂前鐘三下。大家互相合掌致敬, 各自散開,回歸自己寮舍。(住持出堂,兩序執(zhí)事僧隨著跟到堂前,感謝住持招待湯菓,住持攔住,請他們免禮。逢二十八那天參加湯會,寢堂打響板,侍者燒香, 禮節(jié)與常式相同。喝完湯再請吃晚飯。古法則是:三個逢八日都有湯。初八、十八兩日不請晚飯,這兩日也不坐參,當日晚上仍舊坐禪,與常式相同。)

  原典

  念誦

  《古規(guī)》: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今止行初八、十八、二十八。堂司依戒次寫圖。(式見後)至日,僧堂前灑掃。午後,堂司行者報眾,掛念誦牌。至參前,檢點僧堂及諸殿堂香燭完備,覆住持、兩序。先鳴方丈板、照堂①板,次巡廊鳴板。住持出,緩鳴大板三下,眾集,依圖立定。暫到於侍者下肩立。侍者隨住持到祖堂②、土地堂③、大殿燒香、禮拜、鳴大鐘。兩序預集堂外,大板鳴,方歸圖位。住持入堂,供頭④鳴堂前鐘七下。圣僧⑤前燒香侍者捧香合,書狀侍者徑歸位。請客侍者即往西序問訊、請湯、巡過⑥;次請柬序就歸位。

  住持出堂外,中立燒香。侍者隨出,歸位。維那先離位至門首,向住持立,合掌念誦。上八、中八云:「皇風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培輝,*輪常轉;伽藍⑦、土地,護法護人;十方檀那⑧,增福增慧。為如上緣,念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⑨」云云。大眾默念。每一號,堂前輕應鐘一聲。念畢,疊一聲。

  下八云:「白大眾:如來大師入般湼盤,至今大元重紀至元元午⑩,已得二千二百八十四載。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⑾,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伽藍、土地,護法護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為如上緣,念清凈法身十號」云云。畢,歸位,住持入堂。前堂首座⑿入,次名德、西堂揷入,歸圣僧板頭立。頭首領眾,三人一引,圣僧前問訊,轉身住持前問訊,合掌巡堂,順左肩轉,依圖位立。暫到、侍者隨眾人,只巡半堂,至圣佾後,侍者向後門立,暫到向侍者立。

  次知事入堂,圣僧前問訊,轉身住持前問訊,合掌巡堂出。暫到接侍者後隨出。堂司行者往首座前覆云:「放參⒀。」從圣僧後轉出堂。供頭鳴堂前鐘三下。眾普同和南⒁,各出全單而散。(住持出,兩序隨出,至堂前謝湯,住持止之。下八赴湯,寢堂鳴板,侍者燒香,行禮如常式。湯罷藥石。古法:三八皆有湯。上八、中八則免藥石,其日不坐參。至晚,坐禪如常式。)

  注釋

 、僬仗茫涸诙U林僧堂之后,為首座指導、啟發(fā)眾僧之處。因為連在僧堂后,光線較暗,特地建得比較高敞,故名照堂。

 、谧嫣茫憾U寺中安置初祖達磨之堂名,又稱祖師堂。一般也在祖堂安放歷代祖師牌位。

 、弁恋靥茫核略褐邪卜磐恋厣窦白o法神之堂,設於佛殿之東邊。

 、芄╊^:即供頭行者。粥飯時,負盛飯端菜送茶果之責。

 、菔ド憾U林僧堂中央所安之像稱為圣僧。但這像的對象并不固定,大乘寺一般是安文殊,小乘寺一般是安僑陳如或賓頭盧;也可以安大、小乘寺通用的大迦葉或須菩提。

 、扪策^:巡回督察,點檢過失。

 、哔に{:伽藍神之簡稱。護衛(wèi)伽藍(即寺院)之神。佛經(jīng)稱有十八種神守護伽藍,但元明以後寺院多以漢將關羽為伽藍神。

 、嗵茨牵杭刺丛。又譯作陀那。

 、崤R遮那佛:佛名,Vairocana 的譯音,又譯作毘盧舍那、毘盧折那等。一般解釋為如來佛法身(即真身)的尊稱。

 、庵猎辏褐猎,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至元元年為公元一二七九年。

 、暇M:又稱為勤,一種勇猛修善斷惡的精神狀態(tài)。

 、星疤檬鬃汉喎Q為前堂。禪林中分管僧堂之前堂的首座。

 、逊艆ⅲ憾U林術語。住持有事故或臨時祈禱放免晚參,即免去晚間坐禪,稱為放參。

 、液湍希篤andana 的音譯,又譯作婆南、伴談、盤談等。意譯為稽首、敬禮,做法是相見時合掌致敬。

  巡寮

  譯文

  《古規(guī)》規(guī)定:住持至僧寮巡視,檢點過失,慰問病僧,僧堂前必須掛巡寮牌通告僧眾,各僧寮排設座位,準備好香火、茶湯侍候。住持一到,鳴板集合僧眾於門外,列隊歡迎,作揖問安,然後隨住持入寮。寮主燒香,與大家一起再次對住持作揖請安,歸坐。住持詢問年老者知病僧的情況、予以慰問關心,接著檢查了解僧寮中有什么欠缺、困難,再寒暄幾句便起身。這時僧眾應當展開坐具,拜謝住持光臨看望,住持說免禮,那就作揖請安,相送出門。

  若是初一、十五按慣例巡行,則不掛巡寮牌。如今只有在四大節(jié)日報答佛恩才實行巡寮,平時沒有這樣的行事了。居住持之位能復古規(guī)者,應當恢復經(jīng)常巡寮的做法。

  原典

  巡寮

  《古規(guī)》:住持巡寮①,僧堂前掛巡寮牌報眾,各寮設位,備香、茶湯伺候。

  住持至,鳴板,集眾於門外排立、問訊,隨住持入寮。寮主②燒香,同眾問訊而坐。住持詢問老病,點檢寮舍缺乏,敘話而起。眾當展坐具臨訪,免則問訊相送。

  或旦望巡行,則不掛牌。今惟以四節(jié)報禮為巡寮,余日不講。能復古者當行之。

  注釋

 、傺插迹鹤〕种辽醚惨,檢點僧眾是否遵守教規(guī),兼及看望病僧,令少年僧人見識佛家威儀,稱為巡寮。

 、阱贾鳎恨k事之職稱,又稱直寮。屬於侍者類,輔佐寮元,負責守護寮內(nèi)眾僧衣物,一般由寮內(nèi)僧眾輪流擔任。

  肅眾

  譯文

  《大藏經(jīng)》中記載道:宋代翰林學士楊億,推究百丈大師制定清規(guī)的本意,大略說:「倘若有人剃須發(fā),著僧衣,混在清眾當中,假冒為僧,卻喧撓滋事,即當由維那檢舉,抽下他掛搭在僧寮的衣鉢,驅逐出寺院,永遠不準返回,這是為了保持一寺僧眾的安定純潔。

  倘若僧人犯了戒規(guī),就用拄杖打他,召集寺僧當眾燒掉他的衣鉢道具,從偏門趕走他,這是為了讓大眾知道犯戒是一種羞恥的事。仔細體會這一條清規(guī),它有四種好處:一、不損害僧眾的純潔,使人產(chǎn)生對佛法的恭敬之心: 二、不破壞僧侶的形象,維護了佛祖的制度:三、不打擾官府,省卻了打官司的麻煩:四、家丑不外揚,維護了宗門的榮譽!惯@樣看來,百丈大師創(chuàng)立規(guī)制,對佛律作了認真細致的取舍,各種戒條務求成為普天下的軌范:兼采驅逐出寺院的重律與懺悔反省的輕罰,都是為了達到僧眾紀律嚴明、團結友愛的目的。

  所以我大元朝的歷代皇帝,都告誡僧徒,嚴格遵守佛制,除了觸犯刑律的重罪,必須由有關官司處治外,凡僧人內(nèi)部的沖突以及其他觸犯禁戒的事,都應當按《清規(guī)》加以治罰。例如品質惡劣、行事放縱,侵吞寺院集體財物或盜竊私人錢物等,都應由寺院內(nèi)部按寺制來解決,不要讓家丑外揚。因為僧侶都姓釋,用世俗的情況來比照,都是同宗親屬,正應恪守祖規(guī),隨事懲誡,重則集眾罰杖或驅逐出山門,輕則罰錢、罰香、罰油,并布告周知:如果關系到錢物則責令其照價賠償,力求做到公平合理,使其自責誨過!豆乓(guī)·繩頌》寫道:「盜竊財物、互相爭闘,貪酒好色、玷污僧眾,這樣的敗類必須立即逐出僧團,若加容納收留,定會成為害群之馬!褂终f:「犯了重罪,要焚毀其衣鉢,這樣做必須集眾執(zhí)行。

  用藤條鞭打,驅逐從偏門而出,用意是使其知恥!鼓纤螘r大慧禪師宗杲住持寧波阿育王寺時,在堂司貼出一張告示道:「僧侶互相爭闘,就是執(zhí)迷和癡儍的表現(xiàn),這樣的僧侶決不是好僧。不管你有理無理,都一起趕出寺院!褂腥苏J為,有理而遭開除驅逐,怕未必恰當。其實僧侶應當忍辱,若自以為有理便與人爭辯不息,正是執(zhí)迷不悟的表現(xiàn),故此雙方一同驅逐,旨在使互相爭闘的現(xiàn)象不能萌芽發(fā)生。

  原典

  肅眾

  《大藏經(jīng)》內(nèi)載,宋翰林學士楊億①,推原百丈立規(guī)之意,略曰:「或有假號竊形,混於清眾,別致喧撓之事,即當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掛搭,擯②令出院者,貴安清眾也;虮擞兴福匆灾粽日戎,集眾燒衣鉢道具,遺逐偏門而出者,示恥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污清眾,生恭敬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泄於外,護宗綱故!谷话僬蓜(chuàng)規(guī),折衷佛律,五篇七聚③,弘范④二界⑤,梵檀⑥擯治,自咨⑦舉過,以肅其眾。

  國朝累圣,戒飭僧徒,嚴遵佛制,除刑名重罪,例屬有司外,若僧人自相干犯,當以《清規(guī)》律之。若諍闘犯分,若污行縱逸,若侵漁常住⑧,若私竊錢物,宜從家訓,毋揚外丑。蓋悉稱釋氏,準俗同親,恪守祖規(guī),隨事懲戒,重則集眾捶擯,輕則罰錢、罰香、罰油而榜示之;如關系錢物,則責狀追陪,惟平惟允,使自悔艾!豆乓(guī)·繩頌》云:「盜財并闘諍,酒色污僧倫,速遣離清眾,容留即敗群。」又云:「犯重⑨焚衣鉢⑩,應當集眾人。山藤聊示恥,驅擯出偏門!勾蠡荻U師⑾住育王⑿時,榜示堂司:「僧爭無明⒀,決非好僧。有理無理,并皆出院!够蜃h有理而亦擯,疑若未當。蓋僧當忍辱,若執(zhí)有理而爭者,即是無明,故同擯之,息諍於未萌也。

  注釋

 、贄顑|:北宋著名學者,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生於公元九七四年,卒於公元一0 二0 年。

  宋真宗時任翰林學士,作有<古清規(guī)序>。

 、跀P:又稱擯治,比丘七種治罰法之一,共有三等:㈠擯出,對犯有過失而程度較輕的比丘,從本處驅逐出去,待其懺悔才準許回來;㈡默擯,一切人不與之交談;㈢滅擯,對犯有重罪而不懺悔者,予以除名,驅出本處,永久不準回還。文中之「擯」屬於擯出。

 、畚迤呔郏簩Ψ鹇傻囊环N歸類概括稱法。僧尼具足戒戒條各分為八段、七段後,又分屬為「五篇」: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與篇外諸戒條又統(tǒng)括為七類,稱為「七聚」:波羅夷、僧殘、偷蘭遮、墮、提舍尼、惡作、惡說。

 、芎敕叮鹤魇篱g的軌范。

 、三界:佛教概念,把世俗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為具有食欲、淫欲的眾生所居;色界為已離食、淫二欲的眾生所居,但仍離不開物質;無色界為無形色來生所居。

 、掼筇矗簯獮殍髩,即默擯。

 、咦皂В悍鸾痰囊环N懺悔儀式,在夏安居結束後一日,即農(nóng)歷七月十六日,使僧眾列舉自己的過錯對其他僧眾懺悔;又譯作「隨意」,意思是隨他人之意列舉自己的過失。

 、喑W。喝》o生滅變遷之義,把寺院和僧侶的財物稱為常住物,簡稱常住。有四種常住物,一為寺院不動產(chǎn)及仆畜等重要財產(chǎn),稱為常住常;一為日日供僧的常食,十方僧眾皆可分享,稱為十方常住;一為僧尼私人財物,稱為現(xiàn)前現(xiàn)前;一為亡僧遺留的財物,可以分給十方僧眾,稱為十方現(xiàn)前。文中所指應為前兩種情況。

 、岱钢兀悍噶戒律規(guī)定的重罪。小乘戒有四種重罪,大乘戒有十種重罪。

  ⑩衣鉢:本指袈裟與鐵缽,是僧侶私物中最重要者。轉義為僧侶私有財帛的總稱。

  ⑾大惠禪師:應為大慧禪師,名宗呆,字曇晦,號妙喜。南宋高宗、孝宗時勅住杭州徑山寺,度化甚眾。卒後賜謚普覺,又改謚大慧。有語錄三十卷,收入《大藏經(jīng)》。

 、杏酰喊⒂跛碌暮喎Q,在今浙江寧波。

 、褵o明:意思為癡,對諸事理執(zhí)迷不悟。

  訓童行

  譯文

  凡是初一、十五等五參的日子,上堂儀式結束後,參頭行者命喝食行者通知各有關部門,在行者寮舍前掛出訓童行的告示布告周知。黃昏的鐘一響,行者寮舍前鳴板三下集合眾人。行者先上佛殿、次到祖堂、僧堂、前堂寮自我報道說:某人前來伺候,然後才到寢堂排立。參頭入方丈室請住持出來,到寢堂就坐。參頭上前插香畢,退回自己位置,慢慢喝一聲:「參!」(意思就是我在這裏伺候。)眾人一齊低聲說「不審。」(「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的略語)一齊向住持拜三拜,低頭屏息、惠心致志地傾聽教誨。事畢,又三拜。

  參頭大聲說:「珍重!」眾人一齊低聲重復一遍,作揖請安罷,退出寢堂。

  如果住持臨時有事,則由喝食行者傳話,先高聲說:「奉方丈慈旨,晚參!贡娙苏f:「不審!购仁承姓呓又L聲音說:「放參。」眾人說:「珍重!」一齊作揖行禮而退。

  原典

  訓童行①

  凡旦望五參,②令喝食行者③報各局務,行堂④前掛牌報眾;桤婙Q,行堂前鳴板三下集眾。行者先佛殿、次祖堂、僧堂前、前堂寮喝參,方上寢堂排立。參頭入方丈請住持出,就坐。參頭進前揷香,退身歸位,緩聲喝云:「參!」眾低聲同云:「不審⑤!过R禮三拜,屏息拱聽規(guī)誨畢,又三拜。參頭喝云:「珍重!」眾齊低聲和,問訊而退。

  如住持他緣⑥,則喝食行者喝云:「奉方丈慈旨,晚參。」眾云:「不審。」次長聲喝云:「放參!贡娫疲骸刚渲!」齊問訊退。

  注釋

 、偻校憾U寺中年少未獲剃度的兒童。

 、趨㈩^行者:受參頭使令的行者。

  ③喝貪行者:簡稱喝食。大眾食齋粥時,在食堂南面侍立、依次報齋名的童行。

 、苄刑茫盒姓咦〉腻忌。又名選僧堂,因為要從行者中選擇一部分人剃度為僧。

 、莶粚彛荷畟H相見問候的話。若是卑問尊,應說「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不?」若是上慰下,應說「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往處無惡體,水陸無細蟲不?」後人一律省稱為「不審」。

 、匏墸悍鸾绦g語,意思為有別的事。

  為行者普說

  譯文

  參頭事先到侍者辦事寮插香禮拜,請侍者代向住持提出為行者說法的請求。如果住持答應請求,參頭就敲響行者寮前的響板,集眾到寢堂排隊等候。參頭隨侍者入內(nèi)把住持請出來,坐上座位。參頭與眾人一起向住持作揖請安,然後上前插香,旋即退回原位,慢慢喝道:「不審!贡娙说吐晳鸵槐,隨即一齊向住持拜九拜。參頭上前說:「我們早就想獲得和尚的教誨,伏望慈悲,為我們講解佛法,指示因緣。」說完轉身,作揖請安而退。

  第二天,行者寮掛出普說牌通告眾人,并排好住持座位和香幾、燭臺。參頭通知大眾,并請兩序執(zhí)事僧前來排班侍立。副參頭率領眾人,在門口恭迎兩序執(zhí)事僧入堂。參頭、堂主一起到侍者辦事寮,同請住持蒞臨行者寮舍。住持到來,大家一齊迎入堂,升座而座。侍者作揖請安,站立一旁:接著兩序執(zhí)事僧上前作揖請安,禮畢,侍者燒香,請住持說法。參頭領眾行者侍立如雁陣,插香,齊喝一聲「參」,拜三拜, 退下分列東、西序執(zhí)事僧之後,侍立如雁陣,恭聽開導啟示。住持講說完畢,參頭領眾行者如前排立,拜三拜,即出列門口,列隊侍立右邊,作揖恭送住持和兩序執(zhí)事僧。然後跟隨至住持寢堂,插大香一片,拜九拜,退出來。緊接著到侍者辦事寮,插香,拜三拜:參頭、副參又同往兩序執(zhí)事僧前,一一拜謝。

  原典

  為行者普說

  參頭預詣侍司,揷香禮拜,稟侍者咨覆住持。如允所請,參頭即鳴行堂前板,集眾排立寢堂。參頭隨侍者入,請住持出,據(jù)坐。參頭同眾問訊,進前揷香,退身歸位,緩聲喝云:「不審。」眾低聲和畢,同禮九拜。參頭進云:「某等久思和尚示誨,伏望慈悲,開示因緣!罐D身問訊而退。

  次日,行堂掛普說牌報眾,設座、香幾、燭臺。參頭報眾,請兩序立班。

  副參領眾,門迎兩序人堂。參頭、堂主①詣侍司,同請住持下行堂。眾迎入,據(jù)坐。侍者問訊,側立;兩序問訊畢,侍者燒香請法。參頭領眾雁立,揷香,喝參,三拜,退分東西寧後雁立,拱聽開示。畢,參頭領眾如前排立,三拜,即出門外,右立,揖送住持、兩序。然後隨至寢堂,掃大香一片,九拜而退。

  次詣侍司,揷香,三拜;參頭、副參同往兩序前,一一拜謝。

  注釋

 、偬弥鳎憾U林中主管延壽堂、羅漢堂、水陸堂等堂室的主事人俱可稱為堂主。但一般是指延壽堂(即安置重病僧人之堂)主。文中則應指行堂堂主。

  受法衣

  譯文

  專使前來遞送作為傳法信物的金欄衣——即法衣,先拜訪知客,說明來意,再同知客一起拜訪侍者,煩他稟告方丈。住持可以當即接見,也可以安排在第二天早上接見。

  接見前,侍者先令客頭行者報告并請兩序執(zhí)事僧前來。專使按常禮插香,寺方予以招待。專使謝過茶,再插香,先後兩次作展坐具禮拜之狀,住持請他免禮,則改用坐具觸地致意,說道:「我的師父請您繼承大法,有法衣作為信物,專此奉上!褂脡|著襯布的盤子托著法衣信物呈獻,然後入座。兩序執(zhí)事僧作陪,喝完茶,獻湯水,喝完湯,兩序執(zhí)事僧一同送出安頓住下。侍者陪他到各寮舍與大家相見。

  改天上堂,法座左邊另設一個住持座位。專使展開坐具行三拜大禮,捧著法衣遞上去。

  住持接過法衣,應鄭重地說幾句富有法理的話,然後披上法衣,升上法座。

  如果傳法給住持的上一代法師已去世,應在法堂右半邊設靈幾。住持下座後致祭,大眾念經(jīng),做法有如遺書送達之時,見後文。

  原典

  受法衣①

  專使送法衣至,先相看知客②通意,同上侍司,煩通覆方丈。或即相接,或在來早。

  侍者預令客頭報請兩序至。專使揷香,如常禮。相看謝茶畢,再揷香兩層三禮③,免則觸禮,詞云:「某人和尚法衣表信,專此奉上!挂澡聘ね谐史ㄒ滦盼铮会崛胱。兩序光伴,茶罷獻湯,湯罷兩序同送安下。侍者引巡寮。

  別日上堂,法座左邊設住持位。專使大展三拜,捧衣遞上。住持接衣,有法語。披衣升座。

  或嗣法師已遷化,法堂右間設靈幾。下座致祭、諷經(jīng),如遺書至之禮,見後。

  注釋

 、俜ㄒ拢撼黾艺叩囊路,有一定的制度,應法而作,故稱法衣,或稱袈裟。但在禪林中,特稱代表傳法信物的金欄衣為法衣,只在說法時才披此衣。

  ②知客:負責接待來客,亦稱典客、典賓。屬兩序六頭首之一。

 、蹆烧谷Y:禪林中拜見師父或尊長的禮節(jié)。具體做法是:首先作要展開坐具跪拜的姿態(tài),師家加以阻止,乃作折坐具的姿勢,鞠躬敘事情,是為一展。然後又作一次展坐具的表示,又被阻止,再一次作折勢,敘寒暖,是為兩展。最後手持坐具觸地三拜,即完成了兩展三拜的禮儀。

  迎侍尊宿

  譯文

  若有德高望重的老和尚來訪,必須先掛出接待尊宿的牌子,鳴鐘集眾,至門口迎接。

  若是尊宿主張從簡行事,那就不先通知,悄悄入寺。住持一定得在寢堂排好香燭相接,并且令人鳴僧堂鐘致敬。客頭行者報請首座率領眾僧,揷香、作揖、請安。禮畢,眾僧退下,兩序執(zhí)事僧及住在寺中的退職舊執(zhí)事僧陪坐。燒香、吃茶畢, 侍者才來揷香禮拜。緊接著尊宿帶來的侍者、行者、人仆、轎夫參拜。方丈管事人及參頭領眾行者、人仆、輪番分批參拜侍者。然後又燒香并供應湯水。用罷湯水, 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職舊執(zhí)事一起送尊宿至客房歇息。

  其后客頭行者吩咐備好轎,尊宿由住持陪著到各僧寮看望僧眾,報禮侍者隨從侍候。如果來客地位稍低,只是一般友鄰寺院的住持,則由侍者陪同到各僧寮走動。

  當晚住持招待來訪的尊宿。請客侍者準備好請柬,到客房揷香,拜請尊宿參加特地為他而設的湯會,稟告道:「方丈拜請和尚今晚光臨寢堂獻湯,伏望慈悲賞光!拐f完,呈上請柬。(樣式見後文)喝完湯,客頭行者又稟告道:「請和尚就座吃個便飯!箤嬏脧垝炝藥つ,貼出圖示著各人座次的照牌,并設特別陪伴之位。

  至時,鳴鼓行禮,讓坐、請燒香、勸用湯:用罷湯後入席吃飯,都與一般特為禮相同,一一如儀?皖^行者又到客房邀請說:「方丈請和尚今晚用湯菓!拐张f請兩序執(zhí)事僧作陪。

  吃完,侍者稟告尊宿道:「明早住持上堂致謝!沟诙煸绯空堊鹚抻脺陶邿,行者作揖請安,仆從往來答應著聽候使喚。住持陪伴尊宿吃粥。粥罷,請茶。然后侍者兩次稟請上堂,法座右邊設尊宿位,半午時分,又請用點心。

  如果來訪的尊宿名氣特別大、地位特別高,則首座和各位頭首稟告住持,煩住持勸請他為大眾演講法義要點。住持先到客房陳述僧眾意愿。如蒙允準,則由首座寫好邀請書,兩序執(zhí)事僧率大眾同到客房,揷香拜請。接著請住持擔任導引升座并作介紹的「引座」,同時分頭通知全體僧眾,掛出告示牌。法座前分左右排好座位。

  至時,鳴響法鼓。住持陪尊宿同下法堂,立於法座前。住持先上座作簡要的介紹和說明,做法與通常上堂說法相同。講完下座,兩序執(zhí)事僧前來向尊宿作揖行禮、請安問好。尊宿則到住持前作揖問好。然後站到法堂中間,與大眾互相作揖問好。隨後登座,侍者和兩序執(zhí)事僧出列作揖請安,住持也上前作揖請安。等到說法完畢,從法座下來,列住持位前作揖問好,又與大眾互相作揖問好。住持、兩序執(zhí)事僧和大眾隨尊宿回客房,揷香拜謝。請客侍者備好一份狀子請尊宿接受特別的招待,寺院加以宴請并贈送一份禮物,方丈又以私人名義另加一份禮物。具體禮儀與通常的特別招待相同。

  若是來訪的尊宿是相鄰寺院的住持,與本寺住持屬於同輩人,接待的禮節(jié)可以簡略一些,只要適中得體即可。若是來客與住持是同門眷屬,又是長輩,先行友鄰寺院住持相見的禮節(jié),再送至客房,請客人當中坐下,住持揷香禮拜, 再行同門眷屬相見之禮,請至方丈室裏坐,應當讓客人坐中位。迎送的禮節(jié)同前。獻湯時住持親自行禮,客人堅決推辭不敢當,那就改為侍者對客人行禮。若是本寺住持的傳法弟子前來辦事,或者是法侄來訪,都應親自至方丈謁見住持「住持即令鳴僧堂鐘集合僧眾,司儀請住持居中坐,客人行弟子、法侄相見之禮,接著再行相鄰寺院住持相見之禮。接送禮節(jié)同前,但招待湯水時不備請?zhí),請客侍者炷香陳請的禮節(jié),又要根據(jù)侍者與來客年歲和僧齡的高低臨時作些調(diào)整。(請用湯、請出席招待會、請升座等各有狀式,見後。)

  請湯狀式

  當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輒以今晚就寢堂

  點湯特為,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謹狀

  年月日(具位)狀

  請管待狀式

  當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輒以來日就寢堂

  聊備水飯,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謹狀

  年月日(具位)狀

  請升座狀式

  當寺首座比丘某右某輒以來日拜請

  舉揚宗旨、開示後學,伏望尊慈俯垂

  開允。謹狀

  年月日(具位)狀

  封面格式

  可漏子狀請某處堂頭和尚禪師(具位)

  謹封

  原典

  迎侍尊宿

  尊宿相訪,須預掛接尊宿牌,鳴鐘集眾門迎。彼若尚簡,則潛入寺。住持必于寢堂具香燭相接,仍令鳴僧堂鐘?皖^報首座領眾掃香問訊畢,眾遲,兩序、勤舊就暗坐。燒香吃茶罷,侍者方揷香禮拜。帶行侍者①、行者、人仆、轎從參拜。方丈執(zhí)局②及參頭領眾行者、人仆、轎番以次參拜侍者。復燒香、點湯③。湯罷,兩序、勤舊同送客位④。

  客頭令備轎,住持同引巡寮,報禮侍者隨侍。若以下諸山,則侍者引巡寮。

  請客侍者具狀詣客位揷香拜請?zhí)貫闇,稟云: 「方丈拜請和尚今晚就寢堂特為獻湯,伏望慈悲降重。」稟訖,呈狀。(式見後)畢,客頭覆云:「請和尚湯罷就座藥石!箤嬏冕敀鞄つ,排照牌⑤,設特為光伴位。

  至時,鳴鼓行禮,揖坐、揖香、勸湯;湯罷藥石,并同常特為禮?皖^詣客位請云:「方丈請和尚今晚湯果!谷哉垉尚蚬獍椤J陶吒玻骸竵碓缟咸弥轮x。」次早請湯,侍者燒香,行者問訊,仆從聲諾。住持相陪吃粥。粥罷,請茶。侍者再稟上堂,座右設位,半齋點心。

  如大尊宿,則首座、眾頭首稟住持,勸請為眾開示法要⑥。住持先到客位陳意。若允,首座具狀,兩序、大眾同詣客位揷香拜請。次請住持引座,報眾、掛牌。法座前左右排位。

  至時,鳴鼓。住持同下法堂,位前立。住持先引座,與常上堂同。下座,兩序詣尊宿前問訊。尊宿往住持前問訊。歸中,普問訊⑦。登座,侍者、兩序出班問訊, 住持問訊。說法畢,下座,住持前問訊,普與大眾問訊。住持、兩序、大眾隨詣客位,揷香拜謝。請客侍者具狀請?zhí)貫楣艽,山門⑧置食、備(“左貝右親”)⑨, 方丈備貼(“左貝右親”)⑩。行禮與常特為同。

  若諸山平交,斟酌中禮可也。若法眷⑾尊長至,先講諸山相見禮,送客位,請居中座,住持揷香禮拜,講法眷禮,方丈內(nèi)坐,當讓中位。迎送如前禮。獻湯恭行禮,客力辭,侍者行禮。若嗣法⑿辦事,法妷⒀相訪,當躬至方丈。住持即令鳴僧堂鐘集眾,人事⒁ 先請住持中坐,行弟子、法眷禮,次講諸山禮。

  接送同前,但特為湯管待不具狀,請客侍者炷香陳請又看年臘⒂高低,臨時通變。(請湯、請管待、請升座,各有狀式,見後。)

  當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輒以今晚就寢堂

  點湯特為,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謹狀

  年月日具位狀

  當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輒以來日就寢堂

  聊備水飯,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謹狀

  年月日具位狀

  當寺首座比丘某右某輒以來日拜請

  舉揚宗旨、開示後學,伏望尊慈俯垂

  開允。謹狀

  年月日具位狀

  可漏子⒃ 狀請某處堂頭和尚禪師具位

  謹封

  注釋

 、傩惺陶撸簯亲鹚揠S行的侍者。

 、趫(zhí)局:應是方丈直接領導的處理寺務的機構。

 、埸c湯:禪林儀式,指供應湯水,如米湯、七香湯等。

 、芸臀唬嘿e客及新參者的休息室。

 、菡张疲号粕蠄D示眾僧之座次,使人一目了然的牌子。

 、薹ㄒ悍x的要點、關鍵。

 、咂諉栍崳杭雌胀瑔栍,與大眾同時互相問訊。

 、嗌介T:寺院之外門,又用以借指寺院整體。

 、(“左貝右親”):「達(“左貝右親”)」、「檀櫬」等的簡稱,指布施之物,包括施主施僧的財物(財施)和僧人向施主說法(法施)兩種形式。

 、赓N(“左貝右親”):對於有特殊貢獻者增加施物,稱為貼(“左貝右親”)。

 、戏ň欤憾U林中稱同修道者為法中眷屬,簡稱法眷。

 、兴梅ǎ褐傅茏訉ζ鋷煾競魇谥鸱ǖ睦^承。隋唐以降,師父在傳授佛法的同時,也把寺產(chǎn)傳給其看中的繼承人。這種嗣法弟子簡稱為「嗣法」,或稱「法嗣」。

  ⒀法妷:妷同侄。佛教仿照世俗宗法制度,把同師學道者稱為師兄弟,師兄弟的弟子即法侄。

 、胰耸拢捍酥竵碓L的嗣法、法眷;下文之人事則指贈送的禮物。

  ⒂年臘:年為年齡,臘為戒臘。年臘即年齡和戒臘。

 、钥陕┳樱河謫卧啤缚陕,封固的意思。可漏指卵殼,借指書狀封入筒中,如幼蟲容身殼內(nèi),極為平安牢固!栋僬汕逡(guī)》於諸狀式中創(chuàng)「可漏子」一式,後世遂用於祭文、疏文中。

  施主請升座齋僧

  譯文

  施主到來,知客出面接待,引至方丈,獻茶湯,送至歇宿處安頓好。如果是當官有地位的大施主到來,應當鳴鐘集眾,出門迎接,送至歇宿處安頓好。施主俟安頓妥當,卻請主管的知事僧商議,一起上方丈室,炷香拜請住持升座。

  到了預定的那天,在法堂鋪設法座,座前設施主座位,掛上堂牌通告僧眾,鳴鼓集眾。

  知客同施主上方丈室請住持,必須準備手爐、燈盞、幡幟、鐃鈸,按照規(guī)定的儀式將住持迎至法座前,登座結跏趺坐。施主在法座前向住持禮拜畢,知客作揖把他引入座位聽說法。

  (施主只可接受揖請禮,但必須站著聽法,若真的坐著聽法,那就是不尊重佛法的表現(xiàn)。)住持講完下座,施主再次拜謝。

  如果要設素食供給僧眾,必須與主管僧人議定所需費用。維那開列出一寺僧眾數(shù)目,預備布施的財物按數(shù)平均分發(fā)。禮堂內(nèi)設施主位,施主與住持對坐著用罷素齋,主管知事僧陪施主在僧堂前站一會兒,等首座領僧眾出堂致謝:接著住持、知事到客房來致謝。

  如果有的施主捎錢來設素食供給僧眾,住持就將此事交付有關知事僧全盤負責。

  主事僧應當把全部的錢用來營辦供食和布施,切不可將此項錢款移用到別項事情上,應記取犯互用罪者因果報應、歷歷在目的教訓。

  原典

  施主請升座齋僧

  施主到門,知客接見,引上方丈,獻茶湯,送安下處。若官貴大施主,當鳴鐘集眾門迎,送安下處。定,施主卻請知事商議,同上方丈,炷香拜請升座。

  至日,鋪設法座,座前設施主位,掛上堂牌報眾,鳴鼓集眾。知客同施主上方丈請住持,須備手爐、燈幡、鐃鈸,如儀迎至座前,登座跌坐。施主座前設拜,知客揖引入位聽法。(但受禮,坐則慢法①也。)下座,拜謝。

  若齋僧②,須與知事議定齋料用費。維那具僧行數(shù)目,(“左貝右親”)資隨數(shù)均俵③。僧堂內(nèi)設施主位,與住持分手齋畢,知事陪施主僧堂前少立,待首座領眾出堂致謝;次住持、知事到客位謝。

  或有寄錢齋僧,住持責付知事。須當盡數(shù)營辦供(“左貝右親”),慎勿互用④,當思因果歷然。

  注釋

 、俾ǎ喊谅裏o禮,對佛法不尊重。

 、邶S僧:設素食供給僧眾。

 、蹅l:即俵散,意思是把各人應得之物按人分給。

 、芑ビ茫杭椿ビ米铮ハ酁E用三寶物之罪過。佛律對寺院財物的使用有極嚴格的規(guī)定,例如指定供養(yǎng)佛像的財物移用為供養(yǎng)僧人,或用於制辦法物;指定造釋迦佛的財物移用於造彌陀佛,都是違律的,都算是犯了互用罪。

  受傳法弟子請吃齋點

  譯文

  如果本寺住持的傳法弟子到寺來請吃飯,令隨行的知事僧到庫司商量營辦,計算出需用錢物多少,如數(shù)送交庫司。頭天晚上先到侍者處說明來意,煩通報給住持, 至方丈室揷香展坐具禮拜,若是住持執(zhí)意免禮,則改為以坐具觸地致禮,懇請道:「明天早晨,我們在僧堂準備了一點簡單的飯菜,伏望師父慈悲,屈駕光臨!雇瑫r令客頭行者請兩序執(zhí)事僧在單寮和諸寮掛出請吃飯牌子。

  到了那一天,僧堂中住持座位被裝飾一新,桌上鋪了罩巾,安放著盛布施錢物的器具。庫司灶上的響板響時,大眾就往僧堂走來。齋主隨住持入僧堂,作揖讓坐,轉身至圣僧像前燒香,又叉手到住持跟前作揖請安,轉身從圣僧像後出來。住持伸手請這位齋主坐,其位置安排在知客板頭。行者喊一聲:「請大家各自將掛搭單上的鉢盂取下!勾姓邔埵骋灰环质⒔o大家,齋主起身,燒香、取出布施錢物,向住持作揖問安,一邊把布施錢物一一分發(fā)給眾人。這時廚房才敲響齋板,廚子出來給大家添飯。

  吃完飯,大眾收好鉢盂退出,住持導引齋主燒香,齋主到住持前作揖請安,從圣僧像後走出,至爐前與眾工役問好。

  鐘聲響時,招待大家喝茶。為每人斟過茶,齋主至住持前勸用茶,再次從圣僧像後轉出,到住持前,展開坐具說道:「今天一點薄禮,不成敬意。辱蒙屈尊光臨, 下情不勝感激之至!苟握棺邌柡畣柵,又三次用坐具觸地表示拜謝,然後送住持出門,再回到僧堂燒香,到南邊與北邊問好作禮,以感謝諸前輩、執(zhí)事光臨作陪:接著又回到僧堂中央,向大家作揖問好,敲鐘收拾盤盞:最後到方丈室再次感謝住持光臨。住持隨即到客房對傳法弟子的盛情招待表示謝意。

  如果是鄰近各寺院住持來寺請吃飯,等齋飯辦妥,齋主請住持同赴僧堂,作揖恭請住持入坐。住持應當請齋主免禮,作揖請齋主歸位。齋主等到行者為大家盛好了飯菜,起身燒香,到住持前作揖請安,拿出布施錢物,分發(fā)給眾人:再為光臨作陪的貴客燒香,回到自己席位陪大家吃飯。飯後的茶禮要不要,可視情況斟酌決定。

  原典

  受嗣法人煎點①

  若法嗣到寺煎點,令帶行知事②到庫司會計營辦,合用錢物送納。隔宿先到侍司咨稟通覆,詣方丈揷香展拜,免則觸禮,請云:「來晨就云堂③具菲供,伏望慈悲,特垂降重!沽羁皖^請兩序,單寮、諸寮掛煎點牌。

  至日,僧堂住持位嚴設敷陳,及卓袱襯幣之具;鸢澧茗Q,大眾赴堂。煎點人隨住持入堂,揖坐,轉身圣僧前燒香,叉手往住持前問訊,轉圣倌後出。

  住持引手揖煎點人坐,位居知客板頭。行者喝云:「請大眾下鉢⑤。」行食⑥遍,煎點人起,燒香、下(“左貝右親”),問訊住持及行眾(“左貝右親”)。廚方方鳴齋板, 就行飯。

  飯訖,眾收鉢退,住持卓煎點人燒香,往住持前問訊,從圣僧後出,爐前問訊。

  鳴鐘,行茶遍,往住持前勸茶,復從圣僧後出,進住持前,展坐具云:「此日薄禮層瀆。特辱降重,下情不勝感激之至!苟䦟雍疁兀|禮三拜,送住持出,煎點人復歸堂燒香,上、下間問訊,以謝光伴;復中問訊,鳴鐘收盞;次詣方丈謝降重。住持隨到客位致謝。

  若諸山煎點,候齋辦,請住持同赴堂,揖住持坐。住持當免行禮,揖煎點人歸位。待行食遍,起燒香,往住持前問訊,下(“左貝右親”),俵眾人(“左貝右親”);燒光伴香,歸位伴食。茶禮講否,隨宜斟酌。

  注釋

  ①煎點:煎茶點心,轉義為進茶之前的點心。

 、趲兄拢鹤〕殖鲩T隨行的知事。

 、墼铺茫荷玫膭e名。形容僧眾聚集如云,故名。

 、芑鸢澹簰祆稁焖驹钌现,飯熟時飯頭敲板三下,火頭即滅火,故名火板。

 、菹裸\:禪僧集體吃飯時,開廚前云板響,或聞行者吆喝,一齊將懸在掛搭單上方的缽盂放下。

 、扌惺常盒惺鞘┡c,食是食物。行者將飯食一一分與僧眾,謂之行食。

  住持得法老師的遺書送到

  譯文

  專使帶著遺書到寺(禮儀詳見下文(遺書篇)),在方丈室拆開遺書,兩序執(zhí)事僧先安慰住持。

  祭禮在法堂中進行。靈幾設在法堂中央,住持至座前拈香,說一通法語,哀悼并拜三拜:上湯,再三拜。獻上飯食,再供上布施財物,鳴鼓,按「特為」禮儀行事:拜三拜,上茶,鳴鼓三下,退座,收起坐具。

  維那念誦《楞嚴經(jīng)》中的咒語,以其功德轉施給已故老法師(做法與住持的得法老師逝世紀念日相同)。現(xiàn)任兩序執(zhí)事僧、退職閑居的執(zhí)事僧、游方來寺的禪徒、住持的同鄉(xiāng)、與住持同修道的僧徒、住持的弟子及各辦事人都有祭禮。這些人設祭時,住持立於靈幾左側(若是有友鄰寺院住持、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位住持,以及法中眷屬是已故得法本師的同輩人,他們上祭時住持與專使必須答拜,輩份不及上述諸人者來祭則下答拜)。祭畢,念誦《干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中的咒語, 將此功德轉施給已故老法師,大家念道:「剛才誦經(jīng)的功德,奉為某寺某號大和尚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辜朗峦戤叄鬃I著眾僧徒又安慰住持道:「法門不幸,尊師大和尚竟已作古。我們後學失去一位可依賴的導師,不勝悲悼。尚望和尚忍痛節(jié)哀,為弘揚佛道而努力!

  原典

  嗣法師①遺書至

  專使持書到寺(禮儀詳見下<遺書篇>),方丈開書,兩序先慰住持。

  法堂中間設祭,座前拈香,有法語②,舉哀三拜;上湯,復三拜。進食,下(“左貝右親”) ,鳴鼓,講特為禮;三拜,上茶,鳴鼓三下,退座,收坐具。

  維那舉「楞嚴咒」③回向④(與嗣法師忌同)。兩序、四寮⑤、江湖⑥、鄉(xiāng)人⑦、法眷、小師⑧、辦事皆有祭。住持居靈幾之左(如有諸山及座下西堂、法眷與師為行輩者,上祭則住持同專使答拜,以下則不答拜)。祭畢,諷「大悲咒」⑨回向云:「上來諷經(jīng)功德,奉為某寺某號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⑩一切佛」云云。

  首座領眾慰住持云:「法門不幸,令師和尚遷化。後學失依,不勝悲悼。尚冀堪忍,力行此道!

  注釋

 、偎梅◣煟憾U林中稱傳授法統(tǒng)給自己的和尚為嗣法師。

 、诜ㄕZ:說正法之言語。

  ③楞嚴咒:又稱佛頂咒,《楞嚴經(jīng)》所說之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末之八句為心咒。

 、芑叵颍簩⒆约核拗Φ禄剞D趣向於所期往的目標。如希望將自己所修的功德施給別人,稱為回向於眾生;如希望自己的功德使自己和他人俱成佛果,稱為回向於佛道。

 、菟腻迹捍颂幹腻紴槊商玫膭e名,因為古有四名僧曾居蒙堂,後人慕之,遂將蒙堂稱為四寮。四寮又可概指首座、維那、知客、侍者,見後文<亡僧章>。

 、藿河袃煞N解釋。一說江西、湖南為禪宗極盛之地,因此而泛指禪徒為江湖。一說江湖為隱逸之士所處,因此,那些住在名山大剎而不干世事的高僧聚集一處時,亦稱江湖眾。文中所指似是後者。

 、哙l(xiāng)人:故鄉(xiāng)之人。

 、嘈煟河袃闪x,一為受具足戒尚未滿十年的僧人;一為弟子,相對於師父而言。

 、岽蟊洌河址Q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亦即說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內(nèi)證功德之根本咒。此咒出自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全文計有八十四句,誦出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又誦此咒一百零八遍者, 則一切煩惱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之清凈。

 、馊溃河址Q三際。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泛指一切時間。

  解說

  這一節(jié)對於住持的職責、義務、權威及其教導、啟發(fā)僧眾的時間、形式、特點作了詳盡的闡述:對於住持日常主要的對外交往,如接受法衣,招待到訪的禪林前輩,主持施主齋僧儀式,接受嗣法弟子饋贈食物,處理得法老師逝世噩耗傳來時的祭奠事宜等,也作了詳盡的介紹。從而凸現(xiàn)出住持在禪林中的領袖地位,說明住持個人的道德和學識,以及他是否稱職地履行職責,對於禪林的興衰具有多么巨大的影響。

  古代曾把寺院的三個最重要的職務——上座、寺主和都維那——稱為「三綱」,意思說他們的作用猶如一張漁網(wǎng)上的綱繩一樣,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自從懷海實行教規(guī)改革之後,禪林中的住持基本集中了古代「三綱」的主要職能和權威,他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由於住持位高權重,他的所作所為對禪林興衰的影響至巨,所以方丈是否得人,就成為禪林中頭等重要的大事。自古以來對於這個問題作過許多探討,到了現(xiàn)代, 對於住持必須具備的條件,以及選任住持的程序漸漸有了趨於一致的認識。一般認為,擔任住持的人必須具備領袖氣質,還須具備行政經(jīng)驗,精通戒律,熟悉經(jīng)藏, 最好還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有高度的服務精神。選任住持應不限於某一寺院和某一地區(qū),應從全國佛教界廣泛取材,通過協(xié)商,選擇道德學問俱優(yōu)的人出掌叢林,F(xiàn)代佛學界的泰斗如太虛、淡虛、虛云、圓瑛等大師,就是根據(jù)上述的精神和方式多次出掌多處禪林方丈席位的。他們都為佛教的發(fā)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上н@樣的大師在佛門畢竟是太少了,尸位素餐之輩比比皆是。如何培養(yǎng)人才遂成當今佛門的第一要務。

  迎請新住持的儀式

  發(fā)專使

  譯文

  凡遇十方寺院住持一職空缺,必須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等到按有關程序確定出新住持人選,庫司便備好茶點邀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已退職的舊執(zhí)事人員開會,商議派專使迎接新住持事宜。撰擬致新住持的信函(分別有頭首、知事、勤舊、蒙堂、前資、僧眾署名的各種信函)、制定疏文(有一山徒眾勸請新住持就職的「山門疏」,還有由各友鄰寺院及由各隱逸高僧署名的敦請疏文)、茶湯榜(由專使署名)等文件由書記負責完成。如寺中沒有專職的書記,則臨時選定幾位有文化的僧人分別負責完成。榜文要用絹素書寫。專使的人選,可以是東序知事中資格高的人,可以是已退職的知事、侍者等舊執(zhí)事僧,可以是寄住本寺的他山退隱長老,也可以是首座等現(xiàn)職的西序頭首。如果專使不是現(xiàn)職的知事僧,則應派一位現(xiàn)職知事僧同去,負責財務并充顧問。要預先準備一冊「須知」,列明本寺所有的田產(chǎn)、物業(yè), 以及迎接的儀從。

  一切準備妥當以後,寺方設宴款待專使及其一應隨從人員。到了起程那一天,專使一行到各僧寮與大家話別。這時應敲響僧堂鐘集合大眾,歡送出山門。山門下搭起帳篷,帳篷裏排設座位,舉行請專使一行用茶湯的禮儀,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勤舊人員光臨作陪。若是擔任專使的是資格高的東序知事僧,則由資格較低的知事僧行禮:若是由西序頭首或退任的知事、侍者等舊執(zhí)事僧任專使,則由資格高的知事僧行禮。其程序是:作揖讓坐、燒香、作揖請專使燒香,各自歸復原位,陪伴專使喝茶:再度起身燒香、揖請專使燒香,又各自回復原位,陪伴專使吃湯,然後收起盤盞。專使起身致謝,上轎起程。

  原典

  請新住持

  發(fā)專使

  凡十方寺院①住持虛席,必聞於所司。伺公命下,庫司會兩序、勤舊茶,議發(fā)專使。修書(頭首、知事、勤舊、蒙堂、前資②、僧眾)、制疏(山門、諸山、江湖)、茶湯榜(專使署名),請書記③為之。如缺書記,擇能文字者分為之。用絹素寫榜。所請專使,或上首知事,或勤舊,或西堂、首座,或以次頭首充之。若非知事充專使,亦須以下知事一人同去,掌財議事。具須知一冊,該寫本寺應有田產(chǎn)、物業(yè)及迎接儀從。

  一切畢備,山門管待專使一行人從。至起程日,詣諸寮相別。嗚僧堂鐘集眾門送。三門④下釘掛帳設,向裹設位,講茶湯禮,請兩序、勤舊光伴。如上首知事去,則下首知事行禮;如頭首、勤舊去,則上首知事行禮:揖坐、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茶;再起燒香、揖香、歸位、相伴吃湯,收盞。專使起謝,上轎。

  注釋

 、偈剿略海河址Q十方剎。指住持退位後,不限於由原寺徒弟繼位,而是可於諸方禪寺中選有德行者繼位的寺院。

  ②前資:禪林中曾三次擔任副寺以下東序知事職務的僧人,退休後稱前資。

  ③書記:西序六頭首之一,職掌書寫。

 、苋T:亦作「山門」。指寺院的大門。有的中間立一大門,左右配以小門,有的只在門棧中間加立二柱。這種三門的形式象徵著教義中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

  現(xiàn)任住持被聘請任另一寺院住持的做法

  譯文

  迎請新住持的專使到達住持現(xiàn)時所在的寺院,先會見知客,知客陪專使一同到庫司,給予接待,并安排好住處。接著專使拜見西序頭首及各寮舍的僧人,再到侍者處詳細說明來意。侍者代為稟報住持,等待住持作出決定。如果住持答應所請,便可安排舉行接受新職的儀式。具體儀式是:在方丈室布置好桌子,鋪上桌布,把疏、帖安放在桌上。然後報請兩序執(zhí)事僧至,入寢堂請出住持。專使上前向住持作揖問安,請住持結跏跌坐。見面禮畢,住持當中而立,專使上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禮,進前說:「我受敞寺的派遣,虔誠地請您屈尊俯就敞寺住持之職,有幸謁見您,下情不勝感激之至!」說完又拜三拜,再致詞道:「今天天氣不錯,我們共同祝愿新任堂頭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壽!」再拜三拜,起身收好坐具。

  專使行禮時,住持各答一拜,答詞是:「我才德寡薄,叨蒙信任,承擔如此重大的使命,只怕不能勝任,有玷貴寺的門風。加之專使辛勤遠來,更使我感激不盡!箤J钩噬蠋淼奈氖、信函,住持接過放在幾案上,打開看過,讓侍者揖請專使入座(專使在住持對面座位就坐,客居寺中的他山退任住持暫且在下一位坐,如此讓位是用以表示對遠來客人的尊重)。

  大家用完茶,侍者同兩序執(zhí)事僧把專使送回客房。

  這時堂司行者敲響僧堂鐘,僧眾齊集方丈室向住持道賀。庫司預備了香燭,首座和知事僧各揷香展拜。第一拜致詞道:「堂頭和尚的升遷,也是全寺院的莫大光榮。喜訊傳來,整個叢林歡聲雷動,我們都不勝高興之至!」第二拜致詞道:「今天天氣不錯,我們共同祝愿新任命的某寺堂頭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壽!」各以坐具觸地三次代表三拜之禮。住持答一拜,致詞說:「我自度才疏學淺,偶然被選中擔任某寺住持,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蒙諸位殷勤稱賀,不勝慚愧!

  賀客散後,知客引領專使到各寮舍一一相見問好。然後將帶來的「本寺須知」和儀從雜物清單一一呈納給住持。當晚寺方設特別湯水和晚餐招待專使,夜間再次招待湯葉,都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的舊寺職人員光臨作陪。有關的這些庶務都由庫司負責安排。

  原典

  當代①住持受請

  專使到彼寺,先見知客,同到庫司,接送安下。次見頭首及諸寮,詣侍司詳稟來歷。侍者通覆住持,候可否。如允請,然後令鋪設桌袱,安疏帖。報兩序至,入請住持出。專使問訊(請趺坐)。住持中立,專使揷香,大展三拜,進前云:「某蒙山門使令,攀屈尊嚴,得奉慈顏,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又三拜,詞云:「即日時令謹時,共惟新命②堂頭大和尚尊候起居萬福!箯腿,收坐具。住持各答一拜,詞云:「叨膺請命,有玷宗風③。且厪遠來,不勝多感!箤J钩适杼鴨。住持接置幾上,開書、疏看過。侍者揖坐(專使於住持對面坐。西堂權趲下一位,以讓遠客)。吃茶畢,同兩序送客位。

  堂司行者鳴僧堂鐘,大眾詣方丈作賀。庫司備香,首座、知事務揷香。初展詞云:「法門多幸,伏審榮遷,歡動叢林,下情不勝喜躍之至!」再展云:「即日時令謹時,共惟新命某處堂上大和尚尊候起居萬福!褂|禮三拜。住持答一拜,詞云:「自揆疎謬,偶膺此選,過厪稱賀,不勝多愧!贡娚ⅲ鸵龑J寡插籍,次第呈納本寺須知、儀從什物。當晚,特為湯、藥石,至夜湯果,皆請兩序、勤舊光伴。庫司排辦。

  注釋

 、佼敶杭船F(xiàn)任的意思。

 、谛旅盒率苊鼮樽〕稚形吹饺我暿抡摺

 、圩陲L:某一寺院或某一宗派特殊的門風。

  新受命的住持升座

  譯文

  新受命的住持於接受使命的第二天,於原寺院舉行升座儀式。侍者吩咐行者,預先在法座下陳設幾案,排列專使攜來的疏、帖,并鋪設座位。專使預先稟告維那選定宣讀疏帖的人員。至時,侍者回覆住持後,鳴鼓集眾一如平常上堂儀式。住持出來,至其位置站立,上香,并示意請專使燒香、呈疏、帖。每呈一件疏文,專使都要燒香後再遞上。住持逐一接過,各有相應的法語,然後由宣讀人宣讀。

  宣讀完畢,專使再次上香,兩度作出將要展坐具禮拜的表示,實際則根據(jù)住持的意思,或者免禮,或者以坐具觸地代行叩拜禮。禮畢,退下,導請住持升上法座而坐,簡要致詞并對重要來賓致謝後,儀式便告結束。

  原典

  受請升座

  受請已,次日升座。侍者分付行者,預於法座下右邊排列疏帖,設位。專使預稟維那請宣疏帖人。侍者覆住持,鳴鼓,如常上堂式。住持出,至位立,進香,卓專使燒香、呈疏帖。每呈一疏,則專使燒香遞上。住持逐一拈,各有法語。

  宣畢,專使仍炷香,兩層三拜,或觸禮,或免,在住持意。退,卓住持登座,提綱敘謝,結座。

  專使特地為新任住持設齋點

  譯文

  專使先與新受命的住持商議,定下齋點和布施錢物數(shù)量多少才合適得體,給兩序執(zhí)事僧、已退任的舊寺職人員、住持的鄉(xiāng)親、同修道的眷屬及有關辦事人員額外增加的布施物共需多少費用,然後把所需費用一總送到庫司交付清楚,委托庫司全權代辦。

  到了那一天,專使到方丈室揷香拜請,初展坐具行禮道:「今天中午在僧堂特地準備了一些簡單的齋點,希望您大發(fā)慈悲,屈尊光臨,私心誠惶誠恐,不勝企盼期待之至!乖僬棺咝卸Y,又道:「今天天氣還好,我們共同祝愿新受命的堂頭大和尚多加保重,多福多壽!」說完以坐具觸地代行三拜禮。住持以一拜作為回禮。

  兩序執(zhí)事僧和住單寮的有身分的僧人們,率領方丈室的客頭行者,會同專使帶來的行者,到各寮舍一一稟請,掛出設齋點的牌子通知僧眾。僧堂內(nèi)布置一新,主席位赫然顯目,西堂位置旁特設了專使位。茶湯榜(即今之菜譜)張掛在僧堂大門兩側。

  至用齋的時候,專使站在僧堂前迎候住持入堂,作揖問安,并引住持至主席位,作揖讓坐。再回到僧堂中間,向大家問好作揖,請大家就座入席。隨即到圣僧塑像前燒香,又先後到僧堂南北兩個半間及堂外燒香。完了回到堂內(nèi),到住持面前、南北兩半間及外堂作揖問安,又回到中間向大家作揖問安。至此才開始動箸用餐。待行者將齋點分到每位來客鉢中後,專使又起身燒香,然後先給住持送上布施的錢物,再給大眾分發(fā)布施錢物。完成這道程序後,專使回到自己位置,陪伴大家用齋。

  等到端出折水,擂鼓一通,專使再起身燒香,像剛才一樣行禮一遍。行者給大家倒茶,等給大家都倒過了茶,撤出茶瓶,專使復起身如前向各位作揖問安,并且收起住持的茶盞,進前行禮。第一次展坐具致敬道:「我草草準備了一點素餐,承蒙大和尚慈悲光臨,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致敬,講些問候寒溫的話,以坐具觸地三次代表三拜,便先送住持離席休息,再回到僧堂燒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禮,在堂內(nèi)、堂外巡行一周,又回到內(nèi)堂,站在中間向大家作揖問安,各自收起茶盞,鳴鼓三聲,退席回寮。

  席散後,專使隨即上方丈室向住持致謝,其次到庫司致謝籌辦齋會之勞,再回到方丈室請住持晚上來吃晚飯及夜間的湯菓點心,同時都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的舊寺職員光臨作陪。

  原典

  專使特為新命煎點

  專使先與新命議定齋(“左貝右親”)輕重合宜,兩序、勤舊、鄉(xiāng)人、法眷、辦事貼(“左貝右親”)、齋料等費,專使親送納庫司置辦。

  至日,專使詣方丈揷香拜請,初層云:「今辰午刻,就云堂特為煎點。伏望慈悲降重,下情不勝戰(zhàn)汗之至!乖侔菰疲骸讣慈諘r令謹時,共惟新命堂頭大和尚尊候起居萬福!褂|禮三拜。住持答一拜。

  兩序、單寮系方丈客頭,同專使行者一一詣寮稟請掛煎點牌報眾。於僧堂內(nèi)鋪設主席,西堂板頭排專使位。茶湯榜張於堂外兩側。至齋時,專使僧堂前伺候住持入堂,問訊,歸位,揖坐;歸中問訊,揖眾坐。圣僧前燒香,次上、下間,次堂外燒香。

  仍歸堂內(nèi)、住持前、上、下間及外堂問訊。仍歸中問訊。行食遍,燒香,下住持(“左貝右親”),次行大眾(“左貝右親”)。畢,歸位,伴齋。

  俟折水出,鳴鼓,專使再起燒香,行禮同前。行茶遍,瓶出,如前問訊,收住持盞。

  專使行禮,初展云:「某聊備蔬飯,伏蒙慈悲降重,下情不勝感激之至!苟箶⒑疁兀|禮三拜,送住持出。再歸堂燒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匝并堂外,復歸內(nèi)堂,中間問訊。收盞,鳴鼓三下,退座①。

  專使隨上方丈致謝,次詣庫司謝辦齋,再詣方丈請住持至晚藥石,至夜湯果。皆請兩序勤舊光伴。

  注釋

 、偻俗法會、佛事等儀式結束後,離開會所回歸寮舍,稱為退座。

  寺方招待新受命的住持及專使

  譯文

  有關管事人在庫司集會商議招待新受命住持及專使事宜,招待之禮節(jié)及贈送禮物都按常規(guī)行事。事前一天,東序選一位資格高的知事僧到新受命住持前揷香拜請, 接著到客堂稟請專使,并派庫司客頭行者邀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寺職人員光臨作陪。要特別注意贈予的錢財必須符合禮節(jié),不可過於省儉、顯出輕蔑之意。儀式過程中言詞和行禮,都與通常的特為禮相同。

  儀式在住持寢堂進行。中間布置了住持高座,其右側附設專使座位,兩序執(zhí)事僧的位置像通常那樣分列左右,退任舊執(zhí)事的位置設在住持的對面,侍者位在知事位的下首。對於大老遠前來迎接住持的仆從,除了要加以款待外,還要給予一定的酬勞。

  有不少地方,因為平時僧眾對住持有宿怨,所以藉著住持轉任外寺的機會,大發(fā)牢騷,漫罵吵鬧,傳至官員和世俗百姓耳中。往往因為一人的無知,而壞了一寺的名聲。寺中老成長輩,以及寺院的外護、左鄰右舍有威望的長者應預先多加教育勸導,使其自重自愛,不要無理取鬧。另一方面,作住持的也應對自己的言行多加觀照,盡量多做好事,使得人走後一寺僧眾還會不斷思念感激自己。

  原典

  山門管待新命并專使庫司會議,管待供(“左貝右親”)如儀。上首知事①隔日詣新命前揷香拜請,次詣客位稟請專使,令庫司客頭請兩序、勤舊光伴。幣(“左貝右親”)當如禮,不可輕蔑。詞語、行禮并與特為禮同。

  寢堂中敷住持高座,專使附位于右,兩序如常列左右,勤舊對面位,侍者知事下位。遠接仆從管待外,當支犒勞。

  所至住持多因遷赴他山,借行懷其宿憤,動致唇吻,傳之官員、士庶。因一人無知,而使一寺蒙其惡名。老成耆宿、外護②、鄰峰③當戒戢之。然為住持者,凡事留遺愛可也。

  注釋

 、偕鲜字拢褐轮幸虻匚惠^高而排班在前者。

 、谕庾o:給予寺院以物質援助,使寺僧能安心修道者,不論在僧在俗,都稱為該寺的外護。

 、坂彿澹亨従又杏械匚挥杏绊懙娜恕

  新受命的住持告別僧眾、上堂行茶湯禮

  譯文

  到了離寺起程那天,專使到各僧寮話別。新受命的住持上法堂升法座感謝兩序執(zhí)事僧、退任的舊寺職人員及全體僧眾。下座後,擊鼓三下,面向法座而立,與大家互致以坐具三觸地的禮節(jié)後,從西廊而出。這時大鐘和各種法器齊鳴,大眾一起送出山門,仆從們在山門外排隊侍候。

  山門口已經(jīng)預先張掛了帳幕,帳中布置了朝內(nèi)擺設的高座。向外也排列了一應座位,首座代理主持寺務,暫居主位,客居在寺的外寺退任住持與本寺退任執(zhí)事僧分列左右作陪,東西兩序執(zhí)事僧分兩邊相向而坐。一位老資格的知事僧出而行禮,揖請新命住持和眾人入座,又揖請眾人燒香,歸位,用茶。茶畢收起茶盞,再起身燒香,揖請大家燒香、歸位,用湯。

  用完湯,新命住持起身致謝,上轎。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的執(zhí)事也備好了轎準備遠送,新命住持應當竭力加以勸阻。此時應鳴大鐘致敬,直到住持的轎子去遠了,鐘聲才停止。

  原典

  新命辭眾,上堂、茶湯

  至起離日,專使詣諸寮別,新命上堂致謝兩序、勤舊、大眾。下座,鳴鼓三下,向法座立,普與大眾觸禮三拜,從西廊出。鳴大鐘、諸法器,大眾門送。

  行仆門外排立。

  山門首預釘掛帳設,中敷高座向內(nèi)。首座向外攝居主位,西堂、勤舊分手光伴,東西序兩邊朝坐。上首知事行禮,揖坐,揖香,歸位,點茶。收盞,再起燒香,揖香,歸位,點湯。湯罷,起謝,上轎。兩序、勤舊備轎遠送,住持當力免之。鳴大鐘,住持漸遠,方止。

  西堂、頭首被請擔任住持

  譯文

  如果是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任住持(即西堂)或西序頭首如首座、書記等被推舉擔任某寺住持,其聘請儀式如下。專使來到寺中,先拜見知客,同到侍者辦事處說明來意,由侍者引見方丈,揷香,展坐具禮拜,問過寒溫喝過茶,被送到客堂安頓下。接著,專使到各僧寮,和大家見過禮,請侍者一起到方丈室,向住持稟報說: 「某寺現(xiàn)在請某人出任住持。」住持將這一消息通知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職的舊執(zhí)事,請他們帶專使一起同到受請人僧寮,把有關的疏帖和書信一一擺出來,專使揷香行禮,做法與現(xiàn)任住持被請為某寺住持的儀式相同。

  如果被請的人推辭不肯接受新職,大家要多方勸請。被請人答應之後,住持應請新受命的住持及兩序、勤舊喝茶,然後送被請為住持者搬到客堂去住。接著依次進行如下儀式:新受命為住持的人接受祝賀:到各僧寮看望大家,互贈禮物:晚上寺方請新受命者及專使用特地準備的湯點、吃晚飯,夜間又請用湯葉,每次都請兩序執(zhí)事僧光臨作陪。

  原典

  西堂、頭首受請

  專使到寺,先見知客,同到侍司,引見方丈,揷香展拜,相看茶罷,送客位。次詣諸寮,人事畢,稟侍者,同詣方丈,咨稟云:「某寺今請某人住持!棺〕謭髢尚、勤舊,同往受請人寮中,敷陳疏帖、書問,專使揷香行禮,與請當代同。

  如不允,眾為勸請。受請後,住持請新命及兩序、勤舊茶,送新命歸客位。

  次第受賀、巡寮、人事。晚請新命、專使特為湯、藥石、湯菜,兩序光伴。

  受請為住持者升座儀式

  (受請者本是名僧大德退隱本寺為西堂,或是前堂首座才舉行)

  譯文

  專使應當在頭一天晚上懷著香,到方丈室行觸坐具三拜禮,提出要求說:「拜請和尚,明天為新受命的敞寺住持行導引升座禮。」第二天吃罷早粥,就把法堂布置起來:在法座右邊排列桌椅,桌上安放有關疏帖,座左則設住持椅子。鳴鼓齊集僧眾,住持來到法堂升座,行事與五參儀式相同。然後派請客侍者請新受命的某寺住持進法堂,結跏趺座,住持作簡短講話,贊揚新受命者為了佛法大計,出山承擔重任,又勸請新受命者闡發(fā)一段佛法精義,滿足大家敬仰愛慕之心。至於新受命者是否在此場合結合禪林舊事闡揚佛法,倒不必拘泥。

  住持下座後,歸座左面向外站。專使同知客、侍者到新受命者面前,作揖問安。禮畢,新受命者到住持前作揖問安,接著與兩序執(zhí)事僧和廣大僧眾互相作揖問好。如果新受命者是本寺住持的傳法弟子,住持要趁此機會付給法衣,同時贈給幾句蘊含佛法深義的話。新受命者鄭重地把法衣披上身,上前請住持升法座結跏趺坐,展開坐具行三拜大禮,不收坐具,致詞道:「弟子早蒙恩師教導陶鑄,只是長進不大,深感有愧於宗門,F(xiàn)因彼寺殷勤來請,無法推辭法門的公意,只得離師赴任。下情不勝惶恐之至。」又拜三拜,再致詞說:「今天天氣很合時令,我們共同祝愿堂上本師大和尚注意飲食起居,多福多壽!」說完又在坐具上拜三拜,才收起坐具,上前作揖問安。住持答禮,說道:「你前途無量,是佛門的希望所在。

  如今身膺重任,所謂當仁不讓,對你來說,的確當?shù)闷疬@句話。希望兢兢業(yè)業(yè),克盡職守!剐率苊咄嘶胤ㄗ覀日玖ⅰJ拱咽杼灰贿f上,彼此都要說幾句切合身分又富含法理的話。

  如果新受命者并非本寺住持的傳法弟子,下座後,可以當即就走到法座前與住持作揖問好,接著與, 兩序執(zhí)事僧和大眾互相作揖問好,然後直接回到法座右側,拈起法衣,再拈起疏帖,都要說一番含法理的話。事前,專使已先稟告維那請妥了宣讀疏帖的人,至此一一宣讀完畢,指著法座,講一番含法理的話。新受命者登上法座,向專使詢問一些話,再對眾人發(fā)表一番簡短的講話,對住持和有關人員一一道謝,便結束升座儀式。下座后,新受命者到住持前行兩展三拜的禮節(jié)。第一次展坐具后鞠躬致詞道:「托和尚的幅,我僥幸被選為某寺住持,有玷宗門高風。蒙和尚一片美意,促成此事,下情不勝感激之至!棺〕只卮鸬溃骸搁w下的當選,天心,下合公論,不但我們一寺感到喜慶,整個佛門也因此增加了光榮,下情不勝歡欣之至。」新受命者第二次展坐具後敍寒溫道:「今天節(jié)氣正合時令,我們共祝堂頭和尚注意起居,珍攝法體,多福多壽!」是否要再行以坐具觸地象徵三拜的禮儀,按住持的意思而定。

  接著,新受命為住持者與兩序執(zhí)事僧和眾僧人們互相作揖問好。知客、侍者引領新受命者到各僧寮看望大家并一一致謝。如果新受命者是本寺住持的傳法弟子,下座後先到住持前展坐具行三拜大禮,退下來後與大眾作揖問好,然後巡寮致謝,行事與前述相同。

  如果是次一等的頭首和兩堂被選為新命住持,在他受請之後應實行什么禮儀,臨時由本寺住持斟酌決定。

  原典

  受請人升座(名德西堂、前堂首座方舉行此)

  專使當隔宿懷香詣方丈觸禮三拜,詞云:「拜請和尚來日為新命和尚引座!勾稳,粥罷,法座右邊排列椅桌,桌上安疏帖,座左亦設住持椅子。鳴鼓集眾,住持出升座,與五參禮同。令請客侍者請新命趺坐,褒美新命為法而出,勸請舉揚,慰眾渴仰。舉話有無不拘。

  下座,住持歸座左,向外而立。專使同知客、侍者往新命前問訊畢,新命出住持前問訊,次與兩序、大眾問訊。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語。披衣了,進前請住持趺坐,大展三拜,不收坐具,進詞云:「早蒙陶鑄,仰愧先宗。

  來請既勤,難逃公命。下情無任惶懼之至。」又三拜,進詞云:「即日時令謹時,共惟堂上本師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褂秩,收坐具,進前問訊。住持答云:「斯道所寄,一彩九鼎。不忝當仁,惟冀保任!箙s歸座右立。專使度疏帖,各有法語。

  若非法嗣,即出座前與住持問訊,次與兩序、大眾問訊,徑歸座右,拈衣、拈疏帖,有法語。專使先稟維那請宣疏帖人,宣畢,指座,有法語。登座, 垂語問答,提綱敘謝,結座。下座,到住持前兩展三禮。初展,詞云:「叨膺請命,有玷宗風。仰蒙玉成,下情不勝感激之至!棺〕执鹪疲骸赶矐c人天之請,榮增佛日之光。下情不勝欣忭之至!乖僬梗疲骸讣慈諘r令謹時,共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褂|禮三拜,或講或免,隨住特意。

  次與兩序、大眾問訊。知客、侍者引巡寮致謝。如嗣法者,下座先至住持前大展三拜,退與大眾問訊,然後巡謝,同前。

  如以次頭首、西堂,臨時又在住持斟酌講行。

  專使特地為新命住持設齋點宴請全寺

  譯文

  專使先到新受命住持前,議定方丈為新命住持引導升座的謝儀、給僧眾的布施物、給宣讀疏帖人、兩序執(zhí)事僧、退職舊執(zhí)事、退隱在本寺的名僧大德、新命的鄉(xiāng)親、同一師門的眷屬等額外增加的布施錢物之數(shù)額。至期,早晨吃完粥,專使懷揣著香到方丈,行坐具觸地禮拜請道:「今天中午,特地為新命和尚在僧堂準備了素餐,懇請您屈尊光臨!褂值叫率苊〕智鞍菡,禮節(jié)同前述一樣。方丈客頭行者同專使的行者請各僧寮都掛出設齋點的告示牌。僧堂內(nèi)作了一番布置:在住持座席對面設新受命住持的位置,堂外知客的位置旁設專使位,茶點湯菜的清單張掛在堂外大門兩旁。

  至進齋時分,專使回覆新受命住持,到僧堂前等候住持同入堂,作揖問安。專使隨即入堂,先作揖請住持入座,再作揖請新受命的住持入座。其後燒香行禮的行事都與現(xiàn)任住持受請的情況相同。再接下來是上菜用餐、分發(fā)布施錢物。待喝過茶,先收下新受命住持的茶盞,專使上前,行兩層坐具三以坐具觸地之禮,送新受命住持從後門而出。接著到住持前,也行兩層坐具三以坐具觸地之禮,送住持從前門而出。然後仍回到堂中燒香,展坐具三次下拜,繞堂一周後走到外堂,又回到堂中向大家作揖問好,便一起收起茶盞,擊鼓三下,退席。當晚請吃湯葉和晚飯,仍由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作陪,與現(xiàn)任住持受請的情況相同。

  原典

  專使特為受請人煎點

  專使詣新命前,議定方丈引座(“左貝右親”)資、眾(“左貝右親”)、宣疏貼人及兩序、勤舊、江湖、鄉(xiāng)人、法眷等貼(“左貝右親”)。至日,粥罷,專使懷香詣方丈,觸禮拜請云:「今辰午刻,就云堂備蔬飯持為新命和尚,伏望慈悲,俯垂降重。」復詣新命前拜請,同前禮。方丈客頭同專使行者請諸寮各掛煎點牌。於僧堂內(nèi)住持對面設新命位,堂外知客板頭設專使位,其茶湯榜張於堂外兩傍。

  至齋時,覆新命,到僧堂前俟住持同入堂問訊。專使隨入堂,先揖住持歸位,次揖新命歸位。燒香行禮并同前。下食、行(“左貝右親”)、茶畢,先放新命盞。專使進前,兩展三禮,送新命出後門。專使入住持前兩展三禮,送住持出前門。復歸堂,炷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匝并外堂,歸中問訊,收盞,鳴鼓三下,退座。當晚湯菓、藥石,光伴同前。

  寺方招待受請人及專使

  譯文

  儀式在住持寢堂進行。堂中布置好住持的主位,新受命者的位置設在主位對面中間,其左旁設專使位,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位舊寺職人員作陪,位置分列左右。分發(fā)布施物及其他各種禮節(jié)與現(xiàn)任住持受請的情況相同。

  原典

  山門管待受請人井專使

  就寢堂敷設住持主位,新命對面中位,左設專使位,兩序、勤舊光伴左右位。下(“左貝右親”) 、行禮同前。

  受請人告別僧眾升座行茶湯禮

  譯文

  受請人派使者同專使先到方丈室稟報,借法座舉行上堂儀式,即此與僧眾告別。法座不加鋪設,左側設住持位。儀式開始時,擊鼓召集僧眾。住持來到法堂,歸位坐下。受請人徑直到住持前作揖問安,接著雙手合十向大眾致意。然后就升法座。簡要地談談對佛法的認識,講完便下座。先與住持告別,行坐具觸地三次之禮;接著面向法座而立,與大眾告別,大家一起以坐具三次觸地互相致意。告別儀式後行茶湯禮。山門門口向裏排列座位,主位設在最中間,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光臨作陪。由地位高的知事僧行禮,有關做法與現(xiàn)任住持受請的情況相同。喝完茶湯,鳴響大鐘送行。

  若是一般的西堂、頭首受請,則不舉行上堂告別大眾的儀式。其做法是,受請者臨行時,先同專使上方丈室,揷香,行以坐具觸地象徵三拜之禮,當面辭行:接著到各僧寮與僧眾一一話別。山門口行茶湯禮,做法與前述相同。

  原典

  受請人辭眾、升座、茶湯

  受請人令侍者同專使預詣方丈,稟借法座上堂辭眾。座不敷設,左設住持位。鳴鼓集眾,住持出,歸位。受請人徑往住持前問訊,次與大眾和南。升座,舉揚畢, 下座。先辭住持,觸禮三拜;次向法座立,辭眾,普同觸禮三拜。門首向裏,中設特位,講茶湯。兩序、勤舊光伴。上首知事行禮,與當代同。嗚大鐘送。

  以次西堂、頭首,則無辭眾上堂。臨行,先同專使上方丈,揷香、觸禮三拜,稟辭;次巡寮辭別。山門首茶湯禮,同前。

  解脫

  這一節(jié)詳細闡述聘任新住持的各種禮節(jié)和儀式。聘方主要是如何選擇專使,專使到了被聘任者寺中有那些行事,應遵守那些禮節(jié)。被聘方則有好幾種可能的情況: 有的是某寺現(xiàn)任住持受聘為另一寺院的住持:有的是已經(jīng)退休寄住某寺的長老被聘為另一寺院的住持,為此他必須重新出山為佛門服務:有的是某寺的高級執(zhí)事人員被聘為另一寺院的住持,對於這些人來說,這是一種升職的殊榮,就其與原寺院住持的關系而言,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住持的傳法弟子,一種并無法統(tǒng)關系。

  上述各種情況,各有各的禮儀,其間雖然因各當事人身分有貴賤尊卑之分,而體現(xiàn)在禮儀上有繁簡和隆重與否之別,但總的來說其行事都是相當隆重講究的。這種狀況,一來顯示出住持職位的尊崇,二來表明禪林生活已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即從注重內(nèi)心的修證、不太重視外在的形式的時期,進入到十分注重禪林的制度、禪林內(nèi)部的上下關系和寺際關系的時期。據(jù)說早在宋代,禪林禮樂之盛已經(jīng)遠勝於儒家。有一天理學大師程顥經(jīng)過定林寺,參觀了該寺齋堂的儀規(guī),喟然嘆道:「三代禮樂,盡在是矣!」說明禪林重禮樂、重形式之風宋代已盛,元代只是在宋代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完善而已。

  禪林對於儀規(guī)的重視有它合理的一面,可以約束僧徒的行止,協(xié)調(diào)寺院的活動,提高辦事效率,同時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佛教的威信。但是如果把儀規(guī)定得過詳過細,演變?yōu)榉蔽目d節(jié),也會有很大的消極作用,一來減少了僧侶坐禪、讀經(jīng)的時間,不利於僧人提高宗教修養(yǎng),二來加重了住持的負擔,使其整日忙於瑣細禮節(jié),無暇不斷鉆研佛教,從而影響其從高處大處領導寺院既堅持教理,又適應社會的能力。

  這消極的一面使得有些高僧不愿出任住持。原典中「西堂、頭首受請」一節(jié),提到有的人不愿受請,要「眾為勸請」,就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反映。類似的現(xiàn)象至今仍有,甚至更加嚴重。據(jù)一份調(diào)查報告指出,現(xiàn)代中國佛教界要找到一位合適的方丈人選極為困難。事實上,大多數(shù)受訪者對方丈一職的態(tài)度,與大學教授對系主任一職的看法相近。正如天寧寺方丈所說:「高尚的人不愿當方丈。他寧愿修行!箖H此一端,就可說明禪林的繁文縟節(jié)是必須改革的。

  另一方面,住持的崇高權位,對於追名逐利之徒來說,又是令人垂涎不已的。所以結黨營私謀取住持之位者有之,把十方寺院慢慢變?yōu)樽訉O廟或半子孫廟,把住持職位在本派內(nèi)部私相傳受者亦有之。從這一角度來看,本節(jié)闡述的不限於在本寺、本派范圍內(nèi)選擇繼任住持, 而是從所有禪林中選擇繼任住持的作法,具有重大進步意義,是必須不斷加以強調(diào)和堅持的。

  住持入院的儀式

  入院

  譯文

  古人質樸,住持入院的行事很簡單。一般是住持自己腰挎包袱,頭戴笠子,走到寺院山門前,摘下笠子入門,先上香,有一番法語:再到僧堂前解下包袱,讓旁人走開,自己默坐獨處一會兒,洗腳,取法衣,披搭在身,入僧堂上香,至圣僧像前展開坐具行三跪拜大禮。隨從人員和前來參拜者與住持同拜圣僧像。辦理好住寺手續(xù)後,到佛殿燒香,有一番法語,展坐具跪拜三次:接著先後到土地堂、祖堂進香,也各有一番法語。然後入方丈室,坐下來,又講一段法語。以後才逐一舉行開堂、祝圣儀式。

  如今情況不同了。得知新受命的住持即將入院,必須根據(jù)他原住處距本寺路程遠近,采取不同的迎接辦法。路程近的話,由首座率領全寺僧眾前往迎接。若是路程遠,則由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位舊執(zhí)事為代表往迎。專使應當預先估計情況,稟告住持,先行發(fā)出書面指示,請僧眾不必前來遠迎。還有,在路近的情況下,寺方應當備辦湯果,送往住持原住處招待住持,由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作陪。

  選定日期入院,有關事務由庫司一一操辦。前一天晚上掛出迎接新住持的告示牌通報周知。至期,敲響大鐘和各種法器,大眾到山門外迎接,由遠至近站成兩排,行者、仆從另站一隊。新受命住持到達山門,上香,說一段法語:到達佛殿,又上香,說一段法語,展開坐具拜三拜。接著敲響僧堂鐘,大眾各就自己用齋的位置立定。新受命住持步入僧堂,上香,隨行人一同展坐具行三拜禮。維那到新住持面前作揖問安,并引新住持巡堂一周。隨行人員先離開僧堂,兩序執(zhí)事僧送新住持至其用齋的位置,以坐具觸地作三拜的表示。

  隨後分別到土地堂、祖堂燒香,各有法語。最後入方丈室,坐於住持位上,侍者上前,進香、作揖問安,站在一旁,等候住持講一段法語。完了行者捧上筆、硯:知事僧用墊著襯布的木盤子托著寺印,捧著呈獻給新住持,同時呈上一份呈寺印的文狀(樣式如後)。新住持接過印盒,查看封條後,交給知事讓他啟封。驗完寺印,在文狀上簽字畫押,署明日期,再在狀上蓋上寺印。知事收起文狀,替住持掌管錢帛的侍者收起寺印,再扶住持起身。

  這時全體知事上前排成一列, 由資格高的一位揷香,行兩展三禮的禮節(jié)。第一次展坐具後說:「茲蒙和尚來主持法席,本寺增光不少,我們不勝歡欣雀躍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說:「今天天氣正合時令,我們共同祝愿新受命的堂頭大和尚生活如意,健康多福!拐f完以坐具三次觸地,以示禮拜。

  接下來是各友鄰寺院的長老及西序頭首、退任舊執(zhí)事上前揷香,簡略地表示祝賀。完了客頭行者高聲通知道:「請各友鄰寺院長老、兩序執(zhí)事僧、退任舊執(zhí)事就座獻湯!负韧隃,請有官職的客人及友鄰寺院長老點心。

  如果原任住持遷調(diào)他寺尚未赴任,或者是卸任後退隱在本寺,新任住持在入據(jù)方丈室就任前應舉行交代儀式。新任住持受完簡略的祝賀,應敲響僧堂鐘,親自帶領全體僧眾送前任住持回其僧寮,新、舊兩位住持各以坐具觸地,互相一拜:接著首座、大眾上前祝賀,行者、仆從也都應當前來參拜。

  當寺庫司比丘某甲

  呈寺寺印一顆

  印狀右謹申納

  新命堂頭大和尚伏候慈旨年月日具位狀

  原典

  入院

  古人腰包頂笠,到山門首下笠,入門、炷香,有法語;就僧堂前解包,屏處、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圣僧前大展三拜。參隨人員同拜。掛搭已,到佛殿拈香,有法語,大展三拜;次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語。入方丈,據(jù)室,有法語。次第開堂、祝圣①。

  今時新命到來,當看安下處近遠,近則首座領眾往迎,遠則兩序、勤舊而已。專使預當計稟住持,必先發(fā)批免眾遠迎。若安下處近,當辦湯果,兩序、勤舊光伴。

  擇日入院②,庫司一一排辦。隔宿掛接住持牌報眾。至時,鳴大鐘、諸法器,大眾門迎,由遠至近兩行排立,行仆立大眾外。新命到門,炷香舉法語;至佛殿,炷香舉法語,大展三拜。鳴僧堂鐘,大眾先歸鉢位③立定。新命入堂炷香,參隨人同展三拜。維那當面問訊,引巡堂一匝。參隨人先出,兩序送新命歸鉢位,觸禮三拜。

  次至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語。入方丈,據(jù)室,侍者進前,炷香問訊,側立。侯舉法語畢,行者進卓筆硯;知事具狀(式見後)、備杵袱④,捧呈寺印⑤。新命看封,付知事開封。新命視篆⑥訖,就狀上先僉押,次題日子,使印於上。知事收狀,衣鉢侍者⑦收印,退卓住持起身。知事全班進列,上首揷香,兩展三禮。初展詞云:「茲蒙和尚光據(jù)法筵,下情不勝喜躍之至!」再展詞云:「即日時令謹時,共惟新命堂頭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褂|禮三拜。

  諸山及頭首、勤舊進前揷香。草賀⑧畢,客頭行者喝云:「請諸山、兩班、勤舊就座獻湯!箿T,請官客、諸山點心。

  若前代住持⑨別遷未赴,或退居東堂⑩,未據(jù)室前講交代禮。新命受草賀了,鳴僧堂鐘,領眾躬送前代歸寮,對觸禮⑾一拜,次首座、大眾作賀,行仆皆當參拜。

  當寺庫司比丘某甲

  呈寺寺印一顆

  印狀右謹申納

  新命堂頭大和街伏候慈旨年月日具位狀

  注釋

 、僮Jィ荷嗽谒聫R為本朝歷代皇帝焚香祈禱祝福。此事在元代為盛,因為元代禪林認為朝廷待佛教之恩特別大,僧徒必須盡心報恩。

 、谌朐海捍酥感氯巫〕秩胨戮吐。

 、坫\位:在禪林僧堂中僧眾吃飯用餐的座位。

 、軚ぃ和副P袱」。即本盤和蓋在盤上的墊布。

  ⑤寺。核略旱挠¤b,由住持掌握,但住持也不能私用。

 、抟曌杭打灴此掠。印文用的是篆體字,故云。

  ⑦衣鉢侍者:為住持掌管錢帛的侍者。

  ⑧草賀:筒略的祝賀。

  ⑨前代住持:簡稱「前代」。已經(jīng)卸任的上一任住持。

  ⑩東堂:本寺前任住持退任後留居寺中,其住處稱為「東堂」,又稱「束庵」。

 、蠈τ|禮:面面相對,互相以坐具觸地行禮。

  山門請新任住持齋飯

  譯文

  資格高的知事僧,等新住持入方丈室正式就任,并將有關的應酬事項處理完之後,用木盤墊布托著爐燭,并備妥一份齋狀(樣式見後),懷揣著香到方丈室請住持赴齋,行兩展三禮禮節(jié)。第一次展坐具後說:「中午在僧堂準備了一點簡單的飯菜,歡迎住持就任,懇望您屈尊光臨,私衷不勝惶恐之至!沟诙握棺哚嶂v些問候寒暖的話,然後三次以坐具觸地表示禮拜。住持以坐具觸地一次作答。知事呈上齋狀,方丈客頭行者收下。庫司客頭行者鋪設好僧堂內(nèi)住持的座位。具體的禮節(jié)和儀式,與特為管待的情況相同。

  當寺庫司比丘某甲右某甲取午刻就

  齋云堂備蔬飯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

  狀年月日具位某甲狀

  可漏子狀請新命云云尊座前具位謹封

  原典

  山門請新命齋

  上首知事候據(jù)室後,人事稍畢,備柈袱、爐燭,具狀(式見後)懷香詣方丈請齋,兩展三禮。初展云:「午刻就云堂備蔬飯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下情不勝戰(zhàn)汗之至。」再展敘寒溫,觸禮三拜。住持答一拜。知事呈狀,方丈客頭收,庫司客頭鋪設僧堂內(nèi)住持位,行禮與特為管待同。

  當寺庫司比丘某甲右某甲取午刻就

  齋云堂備蔬飯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

  狀年月日具位某甲狀

  可漏子狀請新命云云尊座前具位謹封

  開堂祝壽

  譯文

  古代的開堂儀式非常鄭重,一般是根據(jù)朝廷的旨意,由朝廷特派官員敦請,或者由中央有關部院派使者,或郡縣官攜帶幣帛前來禮請,到某一特別指定的寺院,或者就在本寺舉行。開堂時官府特地撥給錢財和物資設齋:各有關官員分別都有請開堂的疏文,還開出了齋會茶點和飯菜的清單,這在許多名人的文集中都可以見到。

  近來的開堂,多半是各寺自行決定。一般是結合新住持入院,或者為皇帝祝壽而舉行。

  開堂時,侍者吩咐行者鋪設法座,掛出上堂牌通知全體僧眾,同時逐一列出參加開堂儀式的官員和各友鄰寺院來賓的名單,預先呈報住持過目。法座左邊排設桌子,鋪上桌布,上面放置香爐、臘燭以及排列有關的疏帖。預先商量好由維那宣讀公文,首座宣讀一寺僧眾敦請住持開堂的「山門疏」,資格輕一點的一位頭首或友鄰寺院來賓、隱逸本寺的高僧、名僧宣讀其他疏文。同時預請一位友鄰寺院來賓擔任敲木槌司儀之職。法座前面排設官員的座位,這些座位正好與住持位相對。

  臨開堂前,侍者回覆方丈,敲響法鼓,僧眾齊集法堂。侍者同專使請出住持。由鐃鈸、旗旛、彩花和燈籠組成的儀仗導引住持進法堂,站在住持位置前。如果住持在接受任職時尚未舉行受法衣的儀式,此時還要講一番法語,正式把法衣披在身上。完了專使上前,揷香行禮,初展坐具說:「今天承蒙和尚前來主持法席,使山門增光,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時講些問寒問暖的話,然後以坐具觸地三次表示禮拜。住持以坐具觸地一次作為答禮。

  接下來便是宣讀文書和燒香祝愿等儀式。先呈官府文書,住持講一段法語,接過交付維那對眾宣讀:接著「山門疏」、各友鄰寺院來賓及客居本寺隱逸高僧的疏文一一遞上,住持各有法語,分別交人宣讀。若是現(xiàn)任官員請開堂,其疏文由本人親自捧著遞給住持,住持也有法語。宣讀完畢,指著法座,又講一段法語。

  住持登上法座,抽出幾炷香,點著火鞠躬燒香,為當朝皇帝祝福:接著又一一燒香鞠躬,先後為帝師、尚書省和宣政院的官員,以及本郡本縣的文武官僚祝福,都由侍者逐一將香遞上。惟有為傳法老師祝福的香,住持從自己懷中取出,點燃後親自揷進香爐中,提起衣襟結跏趺坐,虔心默祝。然後侍者燒香,住持下座向大家作揖問好,兩序執(zhí)事僧也出列向住持作揖問好。禮畢,侍者再次登座,燒香并作揖問好,禮儀與旦望上堂的情況相同。

  各友鄰寺院住持送新命住持入院者,這時也出列向新住持作揖問好。住持應當命侍者請與會的官員就座。其後友鄰寺院住持當中一位地位高的人出來敲木槌司儀。先敲木槌一下說:「新住持是佛門龍象,他來主持本寺法筵,我們大家應該仔細聆聽他對佛法的高明見解!棺〕炙旒聪U發(fā)一番佛理,并回答眾人的提問,以及對有關人員表示感謝。接著官員和各友鄰寺院住持出面說:「今天開堂,主要是為了祝福當朝皇帝,不敢喧賓奪主,用過多的時間討論佛理或陳述其他事情!箤J埂尚驁(zhí)事僧、退任舊執(zhí)事都略略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就算了,詳情在下節(jié)「小參」當中交代。於是說些場面上的話就結束上堂儀式。敲槌司儀的人又敲一下木槌,說道:「我們仔細聆聽佛祖的妙法,原來佛祖妙法就像剛才住持宣講的那樣。」住持下座後,先接受在場官員的祝賀。官員賀畢,由知事僧接送到客堂安歇。而客頭行者則端上香爐、臘燭,一字兒排列在法座前面。專使揷香,行兩展三禮。完了堂司行者高聲喊道:「各友鄰寺院住持進獻禮物!估^而又高聲喊道:「住在本寺的他山退隱住持進獻禮物!剐袃烧谷Y,又高聲喊道:「東序知事僧進獻禮物!乖俅蝺烧谷Y,喊道:「首座和僧眾們進獻禮物。」這時諸多已退職的頭首、知事、侍者及其他有資格居住單身僧房的老僧們一齊上前揷香,與大眾一起行兩展三禮禮節(jié):禮畢退下,田莊、庫房、庵塔的管事人以及住持的同一師門眷屬、鄉(xiāng)親,還有暫來寺院的游方僧人,又作一批上前行兩展三禮祝賀。

  賀畢,住持坐在法座上,侍者和弟子們上前揷香,展開坐具行三跪拜大禮。隨後方丈辦事處的行者揷香禮拜,其次參頭領眾行者揷香禮拜,再其次輪值廳堂的仆役及轎夫、莊客、工頭等各種人役參拜。

  都拜完了,住持立即到客堂對官員和各友鄰寺院住持表示感謝,然後巡行各僧寮看望僧眾。各僧寮應當陳設香案、爐燭、座位, 穿著整齊地侍立在寮外,恭候住持到來。住持一到,寮主先站在門前下首,把住持迎入,請結跏趺坐,上前揷香致敬。住持也揷香答禮。講一些噓寒問暖的話,僧眾們表示了謝意,便把住持送出寮。退職的頭首、知事和其他住單寮的僧人們都排列在門前下首,與各寮寮主同迎同送住持。

  原典

  開堂祝壽

  古之開堂,朝命下,或差官敦請,或部使者①或郡縣遣幣禮請,就某寺或本寺,官給錢料設齋開堂。各官自有請疏及茶湯榜,見諸名公文集。

  近來開堂,多是各寺自備。至時入院,侍者分付行者鋪設法座,報眾掛上堂牌。具寫官員、諸山名目,預呈住持。於座左設位,鋪卓袱、爐燭,排列疏帖。預先和會維那宣公文,首座宣山門疏,以次頭首或諸山、江湖、名勝②宣其余疏,及預請諸山一人白椎③。座前對面排官員位。

  侍者覆方丈,鳴鼓,眾集。侍者同專使入請住持出,鐃鈸、旛花、挑燈迎引至法堂位前立。如受請時未拈衣,當舉法語,披衣。畢,專使進前,揷香行禮。初展云:「即日伏蒙和尚光據(jù)法筵,下情不勝感激之至!乖僬箶⒑疁,畢,觸禮三拜。住持答一拜。

  先呈公文,舉法語畢,接付維那宣白;次山門、諸山、江湖疏一一遞上,有法語,分送宣讀。若見任官請開堂;有疏,親自捧遞,有法語。宣畢,指法座,有法語。

  登座,拈香祝圣;次拈帝師④、省、院臺憲⑤、郡、縣文武官僚香,侍者逐一度香。惟法嗣香住持懷中拈出,自揷爐中,斂衣趺坐。侍者燒香,下座問訊;兩序出班問訊。畢,侍者再登座燒香問訊。禮與旦望上堂同。

  諸山住持送入院者,亦出問訊。住持當令侍者請官員坐。諸山上首出白椎。

  鳴椎一下云:「法筵龍象⑥,眾當觀第一義!棺〕执拐Z問答,提綱敘謝。官員、諸山云:「此日開堂,端為祝圣,不敢多詞敘陳!箤J埂尚、勤舊略提過,詳在「小參」時。敘陳結座。白椎人復鳴椎一下,白云:「諦觀法王⑦法,法王法如是!瓜伦仁芄賳T作賀畢,知事接送客位?皖^行者即進爐燭,一字排列座前。專使揷香,兩展三禮。畢,堂司行者喝云:「諸山人事!勾魏仍疲骸肝魈萌耸!拐苟Y喝云:「知事人事!箖烧谷Y,又喝云:「首座、大眾人事!骨谂f、蒙堂、前資、諸寮齊揷香,同大眾兩展三禮。畢,莊庫、庵塔、法眷、鄉(xiāng)人、暫列展賀。畢,據(jù)坐,侍者、小師大展三拜。次執(zhí)局行者揷香禮拜,次參頭領眾行者揷香禮拜,次直廳⑧、轎番、莊甲、作頭、老郎、人仆參拜。

  畢,住持即往客位致謝官員、諸山,次第巡寮。諸寮當陳香幾、爐燭、坐位,各具威儀於寮外。伺住持至,寮主先於門前下首立,迎人,請趺坐、揷香。

  住持答香,略敘寒溫,致謝、送出。蒙堂、前資、眾寮皆列門外下首,同迎同送。

  注釋

 、俨渴拐撸涸尚杭案餍惺〉男行赫乒芊鸾,但尚書省禮部也負責部分僧道事務。部使者應指禮部派出的使者,也可泛指宣政院、行宣政院派來的使者。

 、诿麆伲阂饬x不詳?赡芘c「名德」意思相近。

 、郯鬃担洪_堂儀式之一。開堂時由一位闇熟禮儀的尊宿敲木槌一下,使喧鬧聲停息,發(fā)話請住持說法,稱為「白椎」;住持說法結束後,又敲木槌一下,宣布說法完滿成功,稱為「結椎」。執(zhí)行「白椎」、「結椎」任務的僧人也稱「白椎」。

  ④帝師:元代最高僧官,掌管全國佛教,兼管藏族地區(qū)的政教事務;实圩鹌錇閹煟腔绊毾染偷蹘受戒。

 、菔、院臺憲:即尚書省和宣政院的長官。

 、摭埾螅鸿笳ZNaga,譯為「龍」,又譯為「象」,合稱「龍象」,指修行勇猛,有最大力氣的一位羅漢。

  轉義為對有大德行、大影響的僧侶的敬稱。

 、叻ㄍ酰褐溉鐏。

 、嘀睆d:禪寺中輪值廳堂的役作人。

  為建造本寺的施主升座

  譯文

  知事僧必須在頭一天晚上回覆住持。第二天早晨,侍者命客頭行者掛出上堂牌通知僧眾。庫司派人把祠堂打掃整潔,供養(yǎng)物要準備得豐富齊全。吃罷早粥,住持特地上堂升座,先把事情的目的意義陳述明白接著就說法。下座后率領僧眾到祠堂禮拜,揷香、點茶湯上供。

  最後維那念誦一段經(jīng)文,將此功德轉施給建造本寺的施主。

  原典

  為建寺檀越升座

  知事須隔宿覆住持。次早,侍者令客頭掛上堂牌報眾。庫司差人嚴設祠堂①供養(yǎng)②。粥罷,特為上堂。陳白事意畢,說法,下座。集眾詣祠堂,炷香,點茶湯上供。維那舉經(jīng)回向。

  注釋

  ①祠堂:禪寺中特設的供養(yǎng)建寺檀越祖宗的廟堂。

 、诠B(yǎng):指供在祠堂神主前的香花、燈燭、飲食、資財?shù)任铩?/p>

  留請兩序執(zhí)事僧

  譯文

  兩序執(zhí)事僧等到招待專使過後,相約齊到方丈室,口頭提出辭職意向。住持不可立即就批準其辭職。而應讓侍者命客頭行者準備湯水,攜帶木盤、墊布和香爐臘燭,并親自領著侍者分別到庫司及兩序執(zhí)事居住的各僧寮,慰勉挽留。住持來到時,客頭行者預先報告,執(zhí)事們出來迎接住持入寮,對等坐下。侍者燒香、點湯招待執(zhí)事僧,把盡力挽留的禮節(jié)做得十分完滿。

  倘若求職的人很多,兩序執(zhí)事的位置容納不下所有舊人員,對於住持和舊執(zhí)事人員來說,也都還要有耐心把事情處理妥善。一方面,住持不可急於辭退舊人員:另一方面,舊執(zhí)事人員也要寬心等到住持比較空閑時,再提出辭退要求。

  原典

  留請兩序兩序伺管待專使畢,約詣方丈,咨稟告退。住持未可遽從。侍者令客頭行者備湯、具柈袱、爐燭,住持帶侍者詣庫司、諸寮勉留?皖^先報,迎住持入,分手坐。侍者燒香、點湯,盡禮勤留。

  若職過滿,亦須寬耐,候住持稍暇,再稟辭退。

  住持為答謝友朋、參見官府等事而離寺歸寺的規(guī)矩

  譯文

  住持入院時,若有官員、施主及友鄰寺院住持相送入院,對這些人理應回訪表示答謝:另外對於本郡、本縣官府,也應該加以參見。在這些情況下,住持離寺、歸寺,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

  如果寺院地處山林,住持出遠門,要讓行者傳話給庫司、首座、維那,請他們在住持外出期間共同協(xié)商代理寺務。如果出門時間久了,有關知事僧打聽到住持歸期,命堂司掛出接和尚牌通知僧眾,敲鐘齊集山門外迎接。住持事先讓人傳話免除這些禮節(jié)。自己回寺後即刻就到佛殿、土地堂燒香。然後首座帶領僧眾至方丈室作揖問安。僧眾退出後,住持留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請喝湯,喝完才散去。其後是方丈辦事處的行者前來揷香禮拜:再其次是參頭領眾行者來禮拜。都禮拜完了,住持必須到各僧寮看望僧眾,以示答謝。

  如果寺院就在城裏,或者在城郊,早出晚歸,隨時都可以來來去去,那就不必講究外出的規(guī)矩。有時住持秘密回到方丈室,兩序執(zhí)事和退任舊執(zhí)事都應當?shù)椒秸墒覇柡蚱鹁印_^去無準和尚住持徑山寺的時候,經(jīng)常出外化緣,每到吃齋粥時,就直接回到僧堂伴僧眾吃飯。

  吃完飯,方丈客頭行者等到圣僧侍者敲響下堂槌、僧眾就要離座出去的時候,高聲喊道:「大家請稍待,方丈和尚要巡堂問候大家。」於是住持起身燒香,在僧堂裏繞行一周後出堂而去。

  這時方丈客頭行者又高聲喊道:「和尚傳話,大眾不必前來相訪。」話雖如此,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還應當?shù)椒秸墒蚁蜃〕謫柡谜埌病?/p>

  原典

  報謝①出入

  凡官員、檀越、諸山相送入院者,禮應報謝;郡、縣官府亦合參見。

  如居山林,遠出,令行者傳語庫司、首座、維那和會。出久則知事探伺歸期,令堂司掛接和尚牌報眾,鳴鐘門迎。住持先令傳語免之,即往佛殿、土地堂燒香。首座領眾至方丈問訊。眾退,留兩序、勤舊獻湯而散。侍者、方丈執(zhí)局行者揷香禮拜,次參頭領眾行者禮拜。畢,住持須巡寮報禮。

  若在城、附郭,朝暮出入無時,不必講行;蛎芑胤秸桑瑑尚、勤舊皆當詣方丈問起居。無準和尚②住徑山③日,化緣多出入。每闞齋粥時,徑歸僧堂伴眾。食畢,方丈客頭候圣僧侍者鳴下堂椎,大眾將下地,喝云:「大眾少立,方丈和尚巡堂。」住持燒香,巡堂一匝出堂。又喝云:「和尚傳語,大眾不須訪及!箖尚、勤舊亦當詣方丈問訊。

  注釋

 、賵笾x:報恩謝德。文中指答謝。

  ②無準和尚:宋代著名禪僧,名師范,號無準,詮號佛鑒。

 、蹚缴剑悍鸾堂,位於浙江余杭縣西北。文中指建立在徑山上的徑山寺。宋代此寺禪風大盛。

  交割砧基簿和什物

  譯文

  住持入院就職後,必須備茶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開會,詳細詢問一寺的庶務。對登載田畝地段四至的砧基簿和各種契書、什物,要逐一盤點核對,交割清楚。還要派人計算財物糧食,做到簿書分明。為了防止有人弄奸作弊,所以對這些庶務一定要格外詳細審慎。

  原典

  交割砧基①、什物

  入院後,須會兩序、勤舊茶,詳細詢問山門事務。砧基、契書、什物逐一點對交割。計算財谷,簿書分明,關防作弊,務在詳審。

  注釋

 、僬杌褐刚杌,是登載田畝基址的簿書。

  解脫這一節(jié)具載新住持到任的禮節(jié)和初視事時應該處理的事務。

  新住持就任禮節(jié),自古至今有一個由簡樸到奢繁的趨勢。文中講的古人自挎腰包,頭戴竹笠步行上任,禮儀十分簡樸的情況,應是唐代和宋初的事,但至南宋,住持的行事已很講究威儀,至本書成書的元初,住持上任視事已形成了一整套繁縟的禮節(jié)。到了近現(xiàn)代,著名僧人的就任方丈升座儀式,更是隆重非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習俗和時代風氣對於佛教的浸潤和影響。作者特地揭出古代的簡樸作風與當時的排場講究形成對照,暗寓著希望恢復古代好傳統(tǒng)的意思。

  新住持就職之後首先處理的重大事務是開堂和祝壽。開堂是向全寺僧眾說法,祝壽是祝當朝皇帝、帝師、尚書省和宣政院長官,以及本郡本縣文武官僚福壽綿長。兩者當中,說法徒具形式,祝壽倒是鄭重其事。原典中有一段話說:「此日開堂,端為祝圣,不敢多詞敍陳!咕统浞终f明了開堂與祝壽的輕重關系。這種狀況,反映出元代佛教對於世俗政權的依賴程度,也就是國家對於佛教的控制程度。

  回顧中國佛教的歷史,自古就有妥善處理好政教關系以謀取教團順利發(fā)展的傳統(tǒng)。東晉佛門領袖道安就曾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顾陨砭蜆淞⒘伺c帝王良好關系的榜樣。但自魏晉至隋唐,教團的獨立性一貫是很強的。那時的許多高僧大德,都有在官貴面前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備受後人景仰。

  新住持就任伊始優(yōu)先處理的事務,還有為建造本寺的檀越升座,拜訪諸山長老、參見官府、決定寺院執(zhí)事的去留、交割寺產(chǎn)簿書等項。這些事情,一多半是與寺院的生存、發(fā)展攸關的俗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內(nèi)容。因為佛教雖然認為四大皆空,追求超脫塵緣、六根清凈,卻不能不正視現(xiàn)實,為謀求生存、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不能不建立好與官府、友鄰、檀越的關系,不能不十分重視寺院經(jīng)濟的管理。所以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是很有助於人們加深認識禪林生活的特點的。

  禪林中有土地堂、有檀越的祠堂,則說明了禪宗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如何重視中國本土的民間信仰和尊祖敬宗傳統(tǒng)。正由於禪宗尊重中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并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內(nèi)容吸收融匯進自己的體系,它才能夠在中國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慢慢地自身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住持卸位的有關規(guī)定

  譯文

  如果住持年老有病,或者身體疲倦、精力不濟,或者上下關系處理得不好,應該自覺退位。退位卸位時應把寺院的公有財產(chǎn)交代清楚。對於寺院的不動產(chǎn)及仆畜等貴重財物,以及日常供給僧眾的食物,要造明細賬冊移交:方丈室的什物則請專人來當面點對交割,同時列成清單,一式兩份,住持、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都要在清單上簽名畫押,蓋上寺印,住持和庫司各收一本以備查驗,并公推一人看守方丈室。

  到正式退位那一天,住持上法堂舉行簡單的升座儀式,對方方面面表示感謝,就此與大眾辭別。下座後擂鼓三通退出。如果卸位後仍留本寺,那就退居東堂。繼任住持必須給予優(yōu)禮,時常加以關照慰問。

  往昔宋理宗以靈隱寺的菜園為他姓閻的妃子建一座寺院,住持癡絕沖公即日就辭職離寺,只戴一頂竹笠,背一個腰包,游方到廬山去;实叟墒拐呷ネ炝羲麍詻Q不肯回轉。

  像他這樣不屈服於政治權勢,保持出家人卓然獨立的人格,高風亮節(jié),為後世樹立了千古典范。如今有誰能繼承他的風范呢?

  原典

  退院①

  住持如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緣不順,自宜知退。常住錢物,須要簿書分明;方丈什物,點對交割,具單目一樣兩本,住持、兩序、勤舊眾押,用寺記印,住持庫司各收一本為照。公請一人看守方丈。

  至退日,上堂敘謝辭眾,下座撾鼓三下而退。若留本寺,居東堂。相繼住持者須當盡禮溫存。

  宋理宗②以靈隱寺③菜園為閻妃建寺,住山④癡絕沖公⑤即日退院,躬荷包笠往游廬山。遣使留之不回。高風千古,孰能繼之?

  注釋

 、偻嗽海簭淖〕致毼簧贤讼聛。

  ②宋理宗:南宋皇帝,姓趙名昀,公元一二二四年——一二六四年在位。

 、垤`隱寺:佛教名寺。位於浙江杭州靈隱山麓。又稱云林禪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公元三二六年),歷代曾多次重修。五代吳越時達到極盛,為當時我國東南最大禪寺。

  ④住山:住持的別稱。

 、莅V絕沖公:南宋著名禪僧,俗姓荀,法名道沖,別號癡絕。歷主名寺,精通書法,卒於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一二二七年)。

  解說

  這一節(jié)講的是住持自動辭職的制度,說明了在什么情況下應該辭職,卸任時應辦理什么手續(xù),卸任后的地位和待遇怎樣。

  住持由公舉任職,不能正常執(zhí)行職責時自動退職,這一套制度反映了禪林生活民主化的性質,突出了禪林制度以佛法為重的特點。這套制度繼承了印度傳來的直接民主傳統(tǒng),但在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的大氛圍下,它的貫徹執(zhí)行并非都是順利的。常常遇到住持貪戀權位不肯引退的情況,所以書中舉出南宋著名禪僧道沖視權位如浮云,保持出家人卓然獨立的高尚品格,希望禪林以他為榜樣。

  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即住持力求卸任,卻因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而被迫留任,甚至一留再留。這一方面說明了禪林中高級領導人才的難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住持工作的艱辛,許多高僧大德只是為了佛法大業(yè)才勉為其難地出任住持,從他們的愿望來說,倒希望無官無職專心修行。也就是說,一般人以為住持可以坐享權力和奢華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處理住持后事的儀規(guī)

  譯文

  住持自己感到病勢越來越沈重,便要預先安排後事。先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前來點對、封存私人的財物,封好就留在方丈室,派一名厚道持重的行者或仆役看守,等待日後估價拍賣。如果要把一部份財物先行散施,那就要盡量做到公平合理,不要搞得恩怨不均,種下日後僧眾互相爭執(zhí)攻擊的禍根。如果私人財物不多, 那么喪事一定要盡量節(jié)儉簡單,要先交待徒弟不可在自己死後披麻帶孝、放聲慟哭。委托首座主持自己的喪事,一切佛事都省掉,只須念誦一番《仁王經(jīng)》中的無常偈,說明人生無常,死生不足為奇即可。其做法與為一般的亡僧送終相同,不破費集體財產(chǎn),不給僧眾多添麻煩。

  但倘若住持對於寺院有大功勞,僧眾們感念他的恩德:或者住持的私蓄非常豐厚,那么對他的喪事就不能辦得過於簡單,一應禮節(jié)、儀式都要遵行。如果住持留有遺書給平日相熟要好的官員、施主、各友鄰寺院的住持或自己同門師兄弟,應當立即派人分別遞送。

  一般遺囑的樣式如左:

  某寺住持某某人,在世緣分已了,不日與眾永訣。留下一些隨身衣物錢財,都是平日裏施主施舍所剩,不是寺院集體財物。煩請兩序執(zhí)事僧登記造冊,并撥出一部分懇請某人為我主行喪事,其余的散施給眾僧為我誦經(jīng)、行喪。請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大操大辦,侵用了寺院集體錢物。

  希望體察我的意愿,請一一轉告周知。年月日住山某某(簽名畫押)

  遺書的樣式有三種。給尊宿的如左:

  我早年有幸得與您交游,本愿永遠追隨您,繼承并發(fā)揚您的德行,無奈合離都是天意,我的緣份淺薄,浮生即將結束。臨終之際,祈請您多加珍重,祝您長壽!特此拜禱,書不盡言。

  給鄰山鄰寺住持的如左:

  我叨為一寺住持,無所建樹,每每借重貴高鄰的幫助,感激不盡。如今我的世緣已盡,就像一場大夢,到了要結束的時候。臨終不能與您當面道別,只有寄上一份心意。希望佛日光輝永照,貴寺宗風更弘揚。并望好自珍重。

  給師兄弟的如左:

  我濫竽充數(shù),叨為住持,有愧同門的師兄弟。近來疾病纏身,因循度日,不久就要成為別一世界之人。敬奉手書一紙,權且代我表達面別之意。先師的崇高德行,全靠我們大家努力奉行,發(fā)揚光大。道不盡的思念之心,惟有祈請多加珍重!

  信封的樣式如左:

  書拜

  某人(稱呼)某寺比丘某謹封

  原典

  遷化①

  示疾②覺沈重,預請兩序、勤舊點對、封收衣鉢行李③,就留方丈,差公謹行仆看守,以俟估唱④;蛴袠藫軅l散物件,須要平允,毋令恩怨不均,致后爭競。若衣鉢微薄,務從儉筒,遺戒小師不得披麻慟哭。請首座主喪,一切佛事并免,但舉無常偈⑤,同亡僧津送,毋費常住,毋勞大眾。

  若住持有功山門,寺眾念其遺愛;或衣鉢稍豐,當如儀講行喪禮。有官員、檀越、諸山、法眷遺書,即當遣送。

  遺囑

  某寺住持某,世緣⑥報謝,風燭不停,所有隨身衣鉢,檀信施利,非常住物,煩兩序抄剳,端請某人主行喪事,余俵眾僧看經(jīng)、行喪,毋致繁多,侵用常住。幸察此意,伏希悉及年月日住山某押

  遺書之式

  早忝游從,奈合離之有數(shù);繼承尊宿推挽,遂繩勉于微緣。電露我空,云山益渺,敢祈保護,以壽斯文,拜禱不備。

  住山無補,每依鄰壁之光⑦夢境鄰封元空,幸謝世緣之幻。莫諧和面別,惟切心馳,冀佛日以流輝,俾宗風而益振。伏惟珍重

  叨濫住山,有媿同門之友;因循抱疾,將為畢世之人。敬奉手書,法眷聊伸面別。光昭先師之令德,道在吾屬之力行。

  無任傾勤,伏惟珍重

  書拜

  可漏子某人(稱呼),某寺比丘某謹封

  注釋

 、龠w化:死的異名。佛教認為僧侶死亡乃是遷移到另一處去化度眾生。

  ②示疾:患病的意思。

 、垡裸\行李:意思與衣缽相同,也是財帛的代稱。

  ④估唱:把亡僧的遺物處理給現(xiàn)前眾,先當眾定價,稱為「估衣」;接著喊價讓眾僧認買,稱為「唱衣」,合稱「估唱」。

  ⑤無常偈:即《仁王經(jīng)》中的四非常偈。共四節(jié),每節(jié)二偈,分別闡明無常、苦、空、無我的意義,基本精神是說明人生無常。

  ⑥世緣:在人世間的因緣,借指生命。

 、哙彵谥猓簼h匡衡好讀書,而家貧無燭,鑿壁借鄰家之光而讀。此處活用這一典故,表示常常得到鄰山、鄰寺長老的幫助。

  遺體入殮棺槨的做法

  譯文

  住持一逝世,侍者就命客頭行者到僧堂通報僧眾,敲一下木槌,說道:「堂頭和尚傳話給大家:風火相逼,來不及與大家當面訣別!拐f完又敲一下木槌。接著到各僧寮報告住持逝世的消息。堂司行者敲響僧堂大鐘,集合僧眾到方丈室吊唁慰問。然後首座同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們商議,發(fā)訃告(樣式見後)給各友鄰寺院,發(fā)信請人前來主持喪事。主喪人必須是友鄰寺院的名僧大德、老成持重的高僧,或者是住持師兄弟中年臘高的前輩,也可以就由本寺首座擔任。如果住持有遺囑,必須一一遵行。在故住持的弟子、侍者和親隨人中推舉出幾人安排為住持洗浴、著衣、理發(fā),并把遺體殮入棺材,住持的遺偈貼在棺材左邊。

  維那帶領住持的弟子們燒香,請首座安排遺體入殮的佛事。棺材安放在寢堂,前面排列爐燭、幾筵供養(yǎng)。到時候敲僧堂鐘集眾。做完佛事,維那出列念誦道:「我們深深感到,佛和菩薩的權巧方便廣大無邊,他們顯示出來用以教化人類的活動彌漫於自然和社會;而覺悟了的心靈無所不通,能夠體悟到佛祖的深奧思想。我們的堂頭和尚就是一個徹底覺悟的人,他的智慧就像皎潔的月亮,光芒萬丈:他的慈悲心腸,則能惠及一切有生之物,成為普天下的典范。然而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歸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再也不能瞻仰到他的慈顏。因此把他的弟子和受過他的教導的人們集合起來,贊揚佛菩薩的神圣名號,為了以上的因緣,念如來的法身毘盧遮那佛」。又舉出「大悲咒」來念誦,以此功德轉施給故世的住持,說道:「我們把上面念誦和誦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堂頭和尚,希望他進入無生無滅的涅槃境界,往生到萬德莊嚴的極樂凈土。愿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佛、菩薩保佑!惯M而又諷誦「楞嚴咒」,表示轉施的意愿說:「以上諷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堂頭和尚,用以提高他的品位,愿一切佛、菩薩保佑。」

  當晚又召集僧眾念誦,維那說道:「敬告大眾,堂頭和尚已經(jīng)圓寂了,大家失去了依靠,都要想到人生無常,要兢兢業(yè)業(yè),不可放縱自己,貪圖安逸。為了上述的因緣,念如來的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罐D施功德的說法同前。早、晚二次供奉粥飯, 早、中、晚三次供奉茶湯。每次上供時,大眾念經(jīng),維那表達轉施功德的意愿和對象,也都同前述一樣。

  近來風氣很壞,有些僧人謀求擔任莊田或庫房的管事,不能如愿,有的人竟轉而盜竊寺院集體財物。住持對此秉公處理,該擯斥的擯斥,該處罰的處罰。惡徒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對住持懷恨在心。一聽說住持過世,仿佛出了口氣,肆無忌憚地惡言咒罵死者,甚至敲打棺材,搶奪衣物,逞其兇橫。遇有此種情況,主喪人、老前輩、各友鄰寺院的住持、施主、官員、士庶信徒和一切曾經(jīng)向已故住持學習請教的人,都應該挺身而出,保護住持,制止惡徒肇事。誰沒有一死?怎能夠在人死後橫加無理?何況本是死者座下參學的徒眾!對膽敢如此逞兇的人,一定要嚴加擯斥懲治。倘若主喪人、執(zhí)事僧能夠預先告誡可能肇事的人,及早使其認識錯誤,打消肇事念頭,把事故消滅在尚未萌芽之時,那就更能保全寺院的好名聲。

  訃告樣式

  某寺治喪委員會主任比丘某某人,謹此訃告:敞寺山門不幸,堂頭和尚於本月某日逝世。謹狀。

  年月日某寺治喪委員會比丘某狀

  封面樣式

  訃告

  某處堂頭和尚禪師(具職銜)謹封

  原典

  入龕

  初示寂①,侍者即令客頭行者下僧堂報眾,鳴椎一下,白云:「堂頭和尚傳語大眾,風火相逼,不及面達。」又鳴椎一下。次報諸寮。堂司行者鳴僧堂鐘,集眾上方丈。吊慰罷,首座同兩序、勤舊商議,發(fā)訃狀(式見後)報諸山,發(fā)書請入主喪。須諸山名德、鄰封老成,或法眷尊長,或只本寺首座。如有遺命,遵行。舉請小師、侍者、親隨人安排洗浴、著衣、凈發(fā),入龕。遺偈貼龕左。

  維那領小師炷香請首座入龕佛事安排,寢堂置寵,爐燭、幾筵供養(yǎng)。至時,鳴僧堂鐘集眾。舉佛事已,維那出念誦云:「切以冥權②妙密,示化跡於人天;至性圓明,契玄機於佛祖。恭惟堂頭和尚,曒然智月,光收萬頃之波;允矣悲心,式副十方之感。瞻顏無地,披志有歸,是集真徒,贊揚圣號,為如上緣,念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乖圃啤Ee「大悲咒」,回向云:「上來念誦、諷經(jīng)功德,奉為堂頭和尚無生③報地④,妙極莊嚴,十方三世云云。再舉「楞嚴咒」回向云:「諷經(jīng)功德,奉為堂頭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

  當夜集眾念誦,云:「白大眾:堂頭和尚已歸真寂,眾失所依。但念無常,懼勿放逸。為如上緣,念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乖圃啤;叵蛲。二時⑤上粥飯,三時⑥上茶湯。大眾諷經(jīng),現(xiàn)職維那回向,同前。

  近時風俗薄惡,僧輩求充莊庫執(zhí)事不得,或盜竊常住。住持依公擯罸,惡徒不責己過,惟懷憤恨。一聞遷化,若快其志,惡言罵詈,甚至椎擊棺龕,搶奪衣物,逞其兇橫。主喪、耆宿、諸山、檀越、官貴、士庶、參學、交游,當為外護。人誰無死?況是座下參徒!犯者必擯逐懲治。主喪、執(zhí)事若能預申戒飭,早令悛格,化惡於未萌,尤全外觀之美。

  某寺喪司比丘某右某山門不幸堂頭

  和街今月某日遽爾歸真⑦謹以訃聞謹狀

  狀年月日某寺喪司比丘某狀

  式可漏子

  訃告

  某處堂頭和尚禪師具位謹封

  注釋

  ①示寂:佛家對死亡的委婉說法。

  ②冥權:佛、菩薩在冥冥中施加於人的權巧方便。

 、蹮o生:與「涅槃」、「實相」、「法性」等詞同義。佛家認為一切現(xiàn)象之生滅變化,都是世間眾生虛妄分別所致,其本質是無生無滅的。

 、軋蟮兀杭础笀笸痢梗且环N萬德莊嚴的凈土。

 、荻䲡r:指朝、夕二段時間。

 、奕龝r:指早晨、日中、黃昏三段時間。

  ⑦歸真:歸於真寂,也是佛家對死的婉轉說法。

  請主喪人

  譯文

  主喪人到寺,敲響大鐘集合僧眾至山門外迎接,直至靈柩前燒香。首座和大眾上前作揖問安。大眾隨即退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把主喪人送到客堂,揷香、用兩展三禮的形式致敬。然後主喪人坐主位,首座對面作陪,坐定之後,大家又起身燒香,燒罷各就原位入座,獻茶。住持的弟子們隨即羅列主喪人前,展開坐具行三跪拜大禮。接著方丈辦事處行者和參頭率領眾行者一一上前揷香禮拜。再後是方丈的仆從上前參拜。都見完了禮,又獻湯,主喪人把兩序執(zhí)事僧送出。庫司準備了點心招待主喪人,由兩序執(zhí)事僧作陪。其後主喪人一一到各僧寮看望僧眾。

  凡是充當主喪的人,必須是老成持重久享大名的人。例如兩宋之際的名僧圓悟禪師,被聘請主持潭州開福寺道寧禪師的喪事,深孚眾望。後來接任住持的月庵善果禪師,就是以此機緣成為圓悟禪師的嗣法弟子的。如此佳話,可以作為妙選主喪人的千古范例。

  原典

  請主喪①

  主喪人至,鳴大鐘集眾門迎,至龕②前炷香。首座、大眾問訊。眾散,兩序、勤舊送客位,揷香展禮②主喪人居主位,首座分手座定,躬起燒香,復位獻茶。小師即列前揷香,大展三拜。方丈執(zhí)局及參頭領眾行者相次揷香禮拜後,方丈仆從參拜。罷,獻湯,送兩序出。庫司備點心,兩序光伴。次第巡寮。

  凡主喪者,須老成名德,如圓悟④為開福寧和尚⑤主喪,按月庵果公⑥以嗣其法,可為標格。

  注釋

  ①主喪:主持喪事之人。

 、邶悾捍酥秆b尸體的棺槨。

 、壅苟Y:即兩展三禮。

 、軋A悟:兩宋之際著名禪師,俗姓駱,字無著,彭州(今四川彭縣)人。受到宋徽宗、宋高宗的禮重,歷主名寺,賜號圓悟。紹興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卒,壽七十三。謚真覺禪師。著有《碧巖集》百卷。

 、蓍_福寧和尚:即開福寺道寧禪師。俗姓汪,歙溪(今安徽歙縣)人。宋大觀年間(公元一一0 七——一一一0 年)住持潭州開福寺。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卒,壽六十一。

 、拊骡止杭丛骡稚乒U師。俗姓余,信州(今江西上饒)人。參開福寧和尚得法,於宋宣和年間出主上封,遷道吾,律眾嚴明,處已簡約,得人之盛,冠於諸方。

  紹興年間入閩,王黃檗,居之十年,後辭歸大瀉。於紹興二十二年(公元一一五二年)示寂,壽七十四。

  聘請治喪委員會的辦事入

  譯文

  主喪人到各僧寮巡視探望過後,兩序執(zhí)事僧、退任舊執(zhí)事人員以及住持的弟子們隨即到客房,呈上住持的私蓄帳冊、遺文等物,大家一邊喝茶,一邊商議聘請治喪辦事人(包括書記、維那、知客、管肖像的侍者),并商議各項佛事的做法。(順序表附後)各項佛事主持人一一議請。其中舉哀和小參二事由主喪人辦理,不必另請。

  預先分發(fā)孝服(各人孝服的輕重見後文)。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布絹,可按價折成現(xiàn)錢分發(fā)給大家,由各人自辦。主喪人必須和首座計算住持遺留的衣物錢財總數(shù)有多少,區(qū)分成三份。一份作為治喪所需孝服、念經(jīng)、燈燭的費用,一份轉歸寺院集體財產(chǎn),作為改善僧眾伙食的費用,一份分發(fā)給全體僧眾念誦經(jīng)文的報酬,以及作清理住持遺物造冊上帳的費用。

  主喪人居心要公正,不可徇私。隨身帶來的僧人不可干預治喪人員的工作。每天進行的諷經(jīng)、分發(fā)布施物、上供茶湯祭奠等事項,應在兩序執(zhí)事僧或退任舊執(zhí)事僧中各聘請一人掌管財物,意在杜絕流言蜚語。圣僧侍者管帳,治喪委員會共同派定庫子、客頭行者、茶頭行者等相應的管事人役,并請治喪維那共同商議,治喪知客接待外客。喪事中何時需用何種人役,一一排定,列表公布。

  原典

  請喪司職事

  主喪人巡寮罷,兩序、勤舊、小師隨到客位,呈衣鉢簿、遺墨等物,會茶,議請喪司職事(書記、維那、知客、侍真侍者①),并一切佛事(資次見後)以次議請。除舉哀、小參二佛事系主喪人為之。

  分孝服(輕重見後),如無布絹,隨宜折錢俵之。主喪人須與首座計會所遺衣鉢多少,默作三分。一分準喪司孝服、諷經(jīng)、燈燭之費,一分歸常住賠貼②供養(yǎng),一分俵大眾看經(jīng)并佛事板帳③等用。主喪人須存公正,不可徇私。帶行僧行不得干預執(zhí)役。每日諷經(jīng)、俵(“左貝右親”)、奠茶湯,不拘兩序、勤舊,各請一人掌財,庶絕浮議。圣僧侍者把帳,喪司公差庫子、客頭、茶頭④一行人管辦事,請現(xiàn)職維那同議,見職知客接外客。喪司合干人仆排單揭示。

  注釋

 、偈陶媸陶撸骸刚妗辜葱は瘛J陶媸陶呒凑展芤压首〕中は竦氖陶,簡稱為「侍真」。住持肖像辦完喪事後藏於祖塔,侍真侍者一般即由塔主充任。

  ②陪貼:在本飯本菜之外增加的供應物。

  ③板帳:又作「板賬」。住持病重時,由監(jiān)院預集有關知事、頭首將病者移居東堂,并將病者所有隨身財物抄錄成清單,稱為板帳。

  ④茶頭:禪林中負責煎茶的僧人。

  孝服

  譯文

  侍者、小師:穿麻布直裰:兩序執(zhí)事僧:穿苧布直裰:主喪人及故住持的師兄:穿生布直裰:退任舊執(zhí)事、辦事人員、故住持的鄉(xiāng)親、師弟及各友鄰寺院的住持: 用生絹制成的白帶圍腰:施主:用生絹巾制成的白帶圍腰:方丈行者:裹麻布頭巾、穿麻布直裰:眾行者:裹苧布頭巾:方丈仆役和工頭:裹麻布頭布、穿麻布衫; 莊田佃客和各種工人、仆役:裹麻布頭巾。

  原典

  孝服侍者、小師:麻布裰;兩序:苧布裰;主喪及法眷尊長:生布裰;勤舊、辦事、鄉(xiāng)人、法眷、諸山:生絹腰帛①;檀越:生絹巾腰帛;方丈行者:麻布巾裰;眾行者:苧布巾;方丈人仆、作頭:麻布巾衫;甲干、莊客、諸仆:麻布巾。

  注釋

 、傺河址Q「腰白」,即喪中用白帶圍腰。

  佛事名稱和順序

  譯文

  入棺栘棺鎖棺法堂掛遺像舉哀奠茶湯靈前小參奠茶湯起棺山門口肖像亭掛遺像奠茶湯秉炬安遺骨提衣起骨入塔入祖堂全身入塔撒土(如果住持遺產(chǎn)很多,可增加每日奠茶湯、轉棺、轉骨等佛事。)

  原典

  入龕① 移龕② 鎖龕③ 法堂掛真舉哀④ 奠茶湯封靈小參奠茶湯起龕⑤ 山門首真亭⑥掛真奠茶湯秉炬⑦ 安骨⑧ 提衣⑨ 起骨入塔入祖堂全身入塔⑩ 撒土(如衣鉢豐厚,每日奠茶湯,添轉龕、轉骨等佛事。)

 、偃臊悾核追Q入棺。為死者洗過澡,盛入棺中,隨後做入龕佛事。

  ②移龕:入棺三日後,將棺移到法堂。隨即在法堂讀經(jīng),稱為「移龕佛事」。

  ③鎖龕:又稱「蓋棺」。做完移龕佛事,用鎖鎖住棺蓋的儀式。

 、芘e哀:禪林喪葬儀式中,做完佛事後,大眾一同「哀哀哀」號哭三聲,稱為舉哀佛事。

 、萜瘕悾禾Ч壮錾介T首稱為起龕。在此之前燒香、念經(jīng),稱為起龕佛事。

  ⑥真亭:禪林中懸掛亡故尊宿肖像的小亭子。其制度為四柱四宇,四周張設薄紗,前檐掛一橫匾寫「真亭」二字。肖像前安一牌位,有的還寫有贊詞。遺體送去火化時,此亭排在龕前被扛著前行。

  ⑦秉炬:遺體火化前的一種儀式,數(shù)人舉著木炬涂紅做成的火炬模型,作點火焚遺體的樣子,一邊說著寓含禪理的話,稱為秉炬佛事。

  ⑧安骨:火葬後,收拾骨厭安置於寢堂。此佛事被稱為「安骨佛事」,又作「安位」。

 、崽嵋拢和。

  ⑩全身入塔:遺體完整地葬入塔中。

  移棺

  譯文

  遺體入棺三日之後蓋上棺蓋,同時把法堂布置起來,東半部掛幃幕、設牀座、放衣架,各種日用器具按死者生前習慣放置。中間安置法座,法座上懸掛遺像,安放靈牌,牌前幾案上陳列豐富的祭品,并用生絹緯幕遮住,準備讓人上祭。西半部安置棺槨,用麻布緯幕遮擋,棺前陳列幾案,案上擺設爐瓶、素花,焚香燃燭保持不斷。早晚二次上茶湯、粥飯供養(yǎng),念經(jīng)。另外還要備好燈籠、鐃鈸、香花、旗旛。時間一到,敲響僧堂鐘集合僧眾,請大家做栘棺佛事。做完後就栘棺入法堂,請大家做鎖棺佛事。

  移龕

  入龕三日揜龕,鋪設法堂。上間掛幃幞,設牀座、椸架①,動用器具陳列如事生之禮。中間法座上掛真,安位牌②,廣列祭筵,用生絹幃幞,以備上祭。

  下間置龕,用麻布幃幀,前列幾案、爐瓶、素花,香燭不絕。二時上茶湯、粥飯供養(yǎng),諷經(jīng)。仍備挑燈、鐃鈸、花旛。鳴僧堂鐘集眾,請移龕佛事。罷,移龕下法堂,請鎖龕佛事。

  注釋

 、匍臣埽杭匆录。

 、谖慌疲杭挫`牌,又稱神牌、神板、主牌等,記死者之職位、姓名。

  掛遺像、舉哀、奠茶湯

  譯文

  移棺至法堂并蓋好棺後,請做掛遺像佛事。做完之後,如果有住持親筆寫的遺言,就由侍者捧著呈獻給主喪人及首座、大眾,說道:「堂頭和尚臨終遺言,謹呈首座和大眾!怪鲉嗜擞H手接過,遞給首座。首座把它拿到香爐上熏一會兒,交給維那對眾朗讀一遍後,治喪事務所的行者把它貼在法堂中間上手的布幕上。於是主喪人宣布:「堂頭和尚歸天了,理應舉哀!棺鐾昱e哀佛事,主喪人放聲大哭三聲,大家跟著一起號哭,住持的弟子們列於幕下哀泣。

  隨後進行奠茶湯佛事。住持的弟子們排列在遺像前禮拜。做完回到幕下,主喪人向遺像燒香禮拜,兩序執(zhí)事僧、退任舊執(zhí)事及僧眾相跟著向遺像燒香禮拜,住持的弟子們列在遺像左側答拜。之後主喪人在幕下向住持的弟子們表示吊唁和慰問,弟子們即此向主喪人拜三拜致謝。主喪人隨後又向兩序執(zhí)事僧和大眾表示慰問說:「法門不幸,堂頭和尚過早離開了人世,還望大家努力把後事做好。」首座答道:「還要仰仗您多出主意!箖尚驁(zhí)事僧和僧眾也慰問住持的弟子們,說:「山門不幸,和尚歸天了。希望你們節(jié)哀,把後事辦好。」住持的弟子們晚上守在靈柩幃幕前,治喪事務所排出祭奠次序(見後文),貼在法堂西半部的幕上。祭文都由治喪事務所的書記撰寫。每天可以上祭二次,也可以上祭三次,隨宜而定。因為施主們和各友鄰寺院的住持們來赴喪,時間有先有後,祭奠次數(shù)和時間也要因之而變化。若有住持的師兄弟和徒弟到門,知客加以接待後,立即報告治喪事務所,隨即送給孝服,然後上祭。所有贈送來資助治喪的財物,喪事辦完有剩的部分應當歸入寺院集體財產(chǎn)中,作為犒賞各友寺,屬院住持隨從人員的補助。

  喪事臨結束時,治喪事務所召集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將已經(jīng)清點入帳的住持遺產(chǎn),掃除遺囑決定要留要送的部分外,估定各物的新舊、長短、價值高低,以免唱衣拍賣時心中無數(shù),臨時再行評估,鬧得意見紛紛。

  原典

  掛真、舉哀,奠茶湯

  移龕就法堂,鎖龕已,請掛真佛事。畢,如有親書遺言,侍者捧呈主喪人及首座、大眾云:「堂頭和尚臨終遺言,呈似首座、大眾!怪鲉嗜斯樱f與首座,以所書香爐上熏,授維那讀過,喪司行者貼法堂中間上手幙上。主喪白云:「堂頭和尚歸寂,理合舉哀。」舉佛事罷,舉哀三聲,大眾同哭,小師列幕下哀泣。

  舉奠茶湯佛事,小師列真前禮拜。歸幙下,主喪炷香禮真,兩序、勤舊、大眾以次炷香禮真,小師真左答拜。主喪人幕下吊慰小師,隨禮主喪人三拜。

  次慰兩序、大眾云:「法門不幸,堂頭和尚遽戢化權,敢冀大眾力為維持後事!故鬃鹪疲骸干匈嚭蜕辛n主張。」兩序、大眾慰小師云:「山門不幸,和尚歸真,且望節(jié)哀,以終大事!

  小師夜守龕幃,喪司列排祭次(見後)貼法堂下間幕上。凡祭文,皆喪司書記為之。每日或兩次、三次上祭,無拘。蓋檀越、諸山來有先後,隨時。若法眷、門人上祭到門,知客接已,即報喪司,隨送孝服,然後上祭。所有賻儀①,用余當歸常住,補犒諸山人從友費。

  喪司集兩序、勤舊,將抄剳衣鉢議從遺囑留送外,估定新舊、短長、價值高下,庶免唱衣臨時紛紜。

  注釋

 、儋巸x:贈送給喪家的財物。

  對靈小參、奠茶湯、念誦、致祭

  譯文

  治喪事務所的維那會同住持的弟子們,懷裏揣著香,到客堂拜請主喪人在遺體火化前一天晚上,在靈柩前舉行對靈位小參儀式。事先在靈前擺放了法座。等到黃昏鐘響后,擊鼓集眾。兩序執(zhí)事僧在座下作揖問安(跟平常小參情況相同)。主喪人派遣帶來的侍者燒香。

  如果末帶侍者來,則用本寺的圣僧侍者代替。

  小參下座後,住持弟子們羅拜致謝。首座領僧眾在棺前上香。大家歸位站定後,請上茶湯祭奠。佛事做完後,山門維那念誦道:「敬告大眾,堂頭和尚已經(jīng)進入『湼盤』的境界。

  這一天一過,生命也就滅亡了,就好像缺水的魚兒,又有什么樂趣?大家應常常思念及此,要勤勉地努力進修,那急切的心情應該像救脫頭被火燒的苦難一樣。只要一想到無常將至,就決不該放縱逸樂。我們十分贊賞大家能夠肅穆地立於棺幕前,為了使故住持增高品位,誦禱一切德望崇高者的大名。還要仰仗大家念如來的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菇又帜睢复蟊洹,念完後表達轉施功德的意愿說:「以上念誦和諷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新圓寂的堂頭和尚,希望不忘誓愿之力,再轉世為高僧大德,發(fā)揮慈悲救度的巨大威力,將尚未覺悟的眾生引度到超脫生死境界的諸佛之地。為此再勞大眾念禱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此後山門知客諷念「楞嚴咒」,也表達轉施功德的意向說:「以上諷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新圓寂的堂頭和尚,愿他在遺體火化的前夜,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

  接下來有關人員依次一一上祭。最後諷誦「大悲咒」,轉施功德的說法同前。等行者、仆從參拜、諷經(jīng)完了後,治喪事務處的行者高聲喊道:「請首座、大眾就座用湯果!钩援叄蟊娚⑷チ,住持的弟子們和方丈行者、仆從整夜守靈。

  原典

  對靈小參、奠茶湯、念誦,致祭

  喪司維那同小師懷香詣客位,拜請主喪人大夜①對靈小參。預設座,候昏鐘鳴,嗚鼓集眾。兩序座下問訊(如常式)。主喪人用帶行侍者燒香,無則圣僧侍者代之。

  小參下座,小師羅拜致謝,首座領眾龕前上香。立定,請奠茶湯。佛事畢,山門維邪念誦云:「白大眾,堂頭和街入般涅槃②。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眾等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懼勿放逸。恭裹大眾,肅詣龕幃,誦持萬德洪名,奉為增崇品位。仰憑大眾,念清凈法身見毘遮那佛!乖圃。舉「大悲咒一畢,回向云:「上來念誦諷經(jīng)功德,奉為新示寂堂頭和尚,伏望不忘愿力,再現(xiàn)曇花③,棹慈航④於生死逝波,接群迷⑤於菩提彼岸⑥。

  再勞大眾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云云。畢,山門知客舉「楞嚴咒」:「上來諷經(jīng)功德,奉為新示寂堂頭和尚大夜之次,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乖圃。

  次第一一上祭。末舉「大悲咒」,(回向同前)行仆參拜、諷經(jīng)畢,喪司行者喝云:「請首座、大眾就座湯果!贡娚,小師、方丈行仆終夜守靈。

  注釋

 、俅笠梗哼z體火化之前夜。

 、谌氚隳鶚劊河肿g為「入滅」,即死亡。

 、墼佻F(xiàn)曇花:曇花世稱三千年一開花,又傳說值佛出世才開花。此句以曇花暗喻圓寂的住持,祝愿他再轉世為高僧大德。

 、艽群剑捍缺,為佛、菩薩救人脫離苦海之用。

 、萑好裕荷形从X悟仍處在迷惑中的眾生。

  ⑥彼岸:梵語Para 的譯名。佛家把生死境界看成此岸,把究了真俗之源,即進入諸佛地看成彼岸。

  上祭的順序

  譯文

  知事頭首主喪西堂勤舊蒙堂江湖前資老宿眾寮辦事舊侍者鄉(xiāng)人師兄弟諸庵塔管事人住持弟子住持的徒孫方丈行者六知事辦事處行者行者寮和方丈人仆轎夫老郎莊甲燒火工役修造局各種工頭

  原典

  祭次知事頭首主喪西堂勤舊蒙堂江湖前資老宿眾寮辦事舊侍者鄉(xiāng)人法眷諸庵塔小師師孫方丈行者六局行者行堂方丈人仆轎番老郎莊甲火客① 修造局諸色作頭

  注釋

 、倩鹂停阂喾Q火伴、火佃,禪林中掌燒火之工役。

  出喪掛遺像、奠茶湯

  譯文

  庫司和治喪事務處互相配合,指揮準備喪儀中應用的香亭、遺像亭、幢幡、演唱梵音歌詠的樂隊、棺前傘椅、湯爐、燈籠、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出喪時住持的弟子們跟隨在棺後,敲響大鐘和各種法器送喪。

  抬起棺材時,念誦道:「金棺自動舉起,圍繞著拘尸大城:幡旆迎風飄搖,那是送赴火化的盛禮。仰仗大眾,稱念諸佛、菩薩的大名,藉以表示對故住持難舍難分的感情,同時幫助故住持的靈魂順利到達清凈莊嚴的諸佛之地。請念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如果不用火化,而是將遺體全身葬於塔中,則說:「赴塔婆之盛禮!)治喪事務處的維那進前燒香,引住持的弟子拜請舉行起棺佛事。

  棺至山門口,請祭奠遺像亭、掛遺像、奠茶湯,都有佛事。兩序執(zhí)事僧排列於門旁,等到棺材出了山門,本寺維那面向寺內(nèi)、合掌站在門中間,諷念「往生咒」,或者宣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大海眾菩薩這四圣的名號,大眾跟著一起念。主喪人率眾人兩兩相對分別從左右兩邊而出,一面把雪柳散施給大家。行進時應齊步并行,要表現(xiàn)出悲傷沈重的心情,不能夠挨肩擦背、交頭接耳。都寺負責監(jiān)督出喪儀式的進行,治喪事務處的維那、知客及圣僧侍者分發(fā)出喪的布施物。

  原典

  出喪掛真、奠茶湯

  庫司、喪司相關提調(diào)喪儀香亭①、真亭、幢幡、咀樂②、龕前傘椅、湯爐、挑燈、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小師隨龕後。鳴大鐘、諸法器送喪。

  起龕,念誦云:「金棺自舉,遶拘尸③之大城;幢旆搖空,赴茶毘④之盛禮。

  仰憑大眾,稱念洪名,用表攀違,上資覺路,念清凈法身尾毘遮那佛。」云云。

  (若全身入塔,則云:「赴難提⑤之盛禮。」)喪司維那進,燒香,引小師拜請起龕佛事。

  龕至山門首,請奠亭、掛真、奠茶湯,俱有佛事。兩序、大眾門列,俟龕出已,山門維那向內(nèi)合掌中立,舉「往生咒」或「四圣⑥號」大眾齊念。主喪領眾兩兩分出左右,俵散雪柳。齊步并行,毋得挨肩交語,各懷悲感。都寺⑦押喪,喪司維那、知客、圣僧侍者俵行喪(“左貝右親”) 。

  注釋

  ①香亭:放置香爐之小亭,形制有如真亭,但匾上寫「香亭」二字,內(nèi)安大香爐。尊宿喪儀赴壇場時,香亭在真亭之前。

 、诰讟罚貉莩笠舾柙伒臉逢牎

 、劬惺壕惺墙伊_的簡稱,城名,是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地。

  ④茶毘:梵文Jhapita 的音譯,又譯作「阇毗」、「阇維」等,意為焚燒、火葬。

 、蓦y提:梵語塔婆之別名,意譯為方墳,有滅惡的含義。

 、匏氖ィ憾U林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勢至菩薩、大海眾菩薩為四圣。

  ⑦都寺:禪林中東序六知事之首,全稱都監(jiān)寺。位在監(jiān)寺之上,為諸監(jiān)寺的總管。又稱都總,或都守。

  遺體火化

  譯文

  送喪隊伍到了作為火化場所的湼盤臺,治喪維那等到都寺上完了香、茶,進前燒香,引住持的弟子們拜請舉行舉火佛事。本寺維那念誦道:「今天,有新圓寂的堂頭和尚,在人世的緣分已了,回歸到真寂清凈的涅槃境界。靈棺繞遍了拘尸城,性火自燃於這一日。仰賴大眾,用念誦的功德,幫助覺悟的靈魂奔向涅槃境界。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連念十遍,大眾跟著念十逼。又道:「上面稱揚圣號,虔誠地促成火化儀式。故堂頭和尚繼承本宗的精髓,對於禪學奧義的掌握已接近佛祖的水平:在實際應用方面和尚啟發(fā)了廣大後學,他的慈悲胸懷真可包容天地之大。如今把一副虛幻不實的骸骨,投到火光之中去實現(xiàn)諸行和合的定境。謹以三杯清茶、一爐香煙祭奠。我們一定虔誠奉行您的教導,禮敬和團結一切信佛的徒眾!褂种S誦「大悲咒」,表示轉施功德的意愿說:「以上念誦、諷經(jīng)的功德, 回向給堂頭和尚,愿他在遺骸火化之際,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保佑。」寺內(nèi)知客諷誦「楞嚴咒」,也像維那一樣表達了轉施功德的意向。接著由住持的鄉(xiāng)親諷誦經(jīng)文,大眾與其一同諷念。

  上述各程序完成後,首座帶領大眾回寺吃齋。住持的弟子、鄉(xiāng)親和師兄弟留下守候火化,收拾骨灰。僧眾們吃完齋飯,敲響僧堂鐘齊集僧眾,仍舊出動全副儀從迎骨灰回住持寢堂安奉,并舉行安骨佛事,在寢堂掛遺像供養(yǎng)、念經(jīng)。此後早晚二次上供粥飯,早中晚三次上供茶湯,每隔十天半月由大眾前來念經(jīng)一次,直到靈骨入塔為止。

  原典

  茶毗

  喪至涅槃臺①,喪司維那俟都寺上香、茶了,進前燒香,引小師拜請秉炬佛事。山門維那念誦云:「是日則有新示寂堂頭和尚化綠②既畢,遽返真常③。

  靈棺遍遶於拘尸,性火④自焚於此日。仰憑大眾,資助覺靈⑤。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故,眾和畢,「上來稱揚圣號,恭贊化儀體格先宗,峻機不容於佛祖;用開後學,悲心仍攝於人天。收幻化之百骸,入火光之三昧⑥。茶傾三奠,香蓻一爐,頂戴奉行,和南圣眾。」舉「大悲咒」回向云:「上來念誦、諷經(jīng)功德,奉為堂頭和尚茶毗之次,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乖圃。山門知客舉「楞嚴咒」,回向同前。次鄉(xiāng)人舉經(jīng),大眾同諷。

  畢,首座領眾歸寺赴齋。小師、鄉(xiāng)人、法眷守化收骨。齋罷,鳴僧堂鐘集眾,仍備儀從迎骨回寢堂安奉。請安骨佛事,掛真供養(yǎng)、諷經(jīng)。二時上粥飯,三時上茶湯;蚴铡朐麓蟊娭S經(jīng)。靈骨入塔則止。

  注釋

 、倌鶚勁_:僧侶火化時盛放遺體之臺。

  ②化緣:此處指在人世教化之因緣,即生命。

 、壅娉#赫鎸嵆T谥,即涅槃境界,也就是死亡。

 、苄曰穑褐阁w現(xiàn)在一切事物之上的普遍物質現(xiàn)象。與之相對的是「事火」,即地、水、火、風四種具體物質現(xiàn)象。

  ⑤覺靈:指覺悟不迷之靈魂。

  ⑦三味:梵語Samadhi 的譯音,意思為「定」,即禪定攝心而達到諸行和合。

  遺體完整葬入塔內(nèi)的做法

  譯文

  棺槨送至舍利塔處,都寺上完香、茶,治喪維那上前燒香,引住持弟子拜請舉行人塔佛事。其後寺內(nèi)維那念誦道:「我們深切體會到,禪僧打坐取雙跏趺坐的形式,是繼承佛陀在靈驚山說法的老傳統(tǒng):以達磨祖師手提一只鞋子西歸作為禪宗創(chuàng)始的標志,是要說明禪宗的性質就是由祖師在少林寺面壁時確定下來的。禪機時隱時顯,大法有始有終。還要仰仗大家,幫助覺悟的靈魂順利歸向西天。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連續(xù)念了十遍,又道:上面十次稱揚圣號,是為了幫助堂頭和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愿佛法無邊無際,佛的慈悲心腸惠及一切眾生。對一切眾生都指示不生不滅的原因,使處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輪回中的眾生都明白世間萬事萬物皆無獨立永恒的實在自體的道理。

  謹用三杯清茶、一爐香煙祭奠。虔誠地奉行佛的指示,敬重和團結一切信佛的徒眾!菇酉聛碇S誦的經(jīng)文及其順序,都與遺體火化時的情況相同,只是表示轉施功德的說法為:「以此功德回向給堂頭和尚,使他入塔婆的盛禮增添一點光彩!沟鹊侥箍佣忌w好了,請做撒土佛事,然後迎遺像回寢堂供養(yǎng)。

  在寢堂裏,主喪人燒香禮拜遺像,接著友鄰寺院住持、兩序執(zhí)事僧、一般僧人、住持弟子先後禮拜遺像。都禮拜完了,住持的弟子們揷香,向主喪人展坐具行三拜大禮表示感謝。

  其次兩序執(zhí)事僧和一般僧眾感謝主喪人。致謝詞是:「山門不幸,先堂頭和尚圓寂,承蒙鼎力主持後事,感謝不盡!怪鲉嗜舜鸬溃骸高要感謝你們大力協(xié)助配合,才使得辦理後事未出秕漏!谷会嶂鲉嗜寺释w治喪辦事人員一一到各僧寮致謝,隨後住持弟子也到各僧寮一一致謝。寺院維那送住持的現(xiàn)職侍者和照管遺像的侍者回到一般僧眾的寮舍安頓。

  此後每天早中晚三次為遺像上供茶湯,并集眾誦經(jīng)。直到將住持牌位迎入祖堂為止。另有一種做法是等到新住持到來,才將故住持牌位移入祖堂,并結合做一次入祖堂佛事。

  原典

  全身入塔

  龕至塔所,都寺上香、茶畢,喪司維那進燒香,引小師拜請入塔佛事。畢,山門維邪念誦云:「切以雙趺示相,紹靈驚之遺規(guī),只履顯宗①,表少林之垂范。

  全機隱顯,盛法始終。仰憑大眾,資助覺靈,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十念畢,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②,惟愿慧鏡無邊,慈云廣布,四生③界內(nèi),示不生不滅之因;六趣④道中,說無我無人⑤之法。茶傾三奠,香蓻一爐,頂戴奉行,和南圣眾!蛊渑e經(jīng)諷誦次第,并與涅槃臺同。但回向則云:(入塔之次)候掩壙一切畢備,然後請撒土佛事,迎真回寢堂供養(yǎng)。

  主喪炷香禮真,次諸山、兩序、大眾、小師禮真。畢,小師揷香大展三拜謝主喪。次兩序、大眾謝主喪。詞云:「山門不幸,先堂頭和尚示寂,極荷主盟後事!怪鲉蚀鹪疲骸秆龊煽锓觯脽o曠敗。」主喪同喪司一行人巡寮致謝。次小師巡寮拜謝。山門維那送現(xiàn)職侍者、侍真侍者歸眾寮。

  每日三時上茶湯,集眾諷經(jīng)。俟迎牌位入祖堂則止;虼伦〕种练饺胱嫣,有佛事。

  注釋

  ①只履顯宗:傳說被中國禪宗奉為初祖的達磨大師,逝世後二年有人於蔥嶺見其手提一只鞋子往西天而去。發(fā)其墳墓,唯見空棺中僅存一只鞋子。由這一故事,後人遂以「只履西歸」或「只履」代指達磨禪宗的教規(guī)。

  ②往生:指靈魂去到并化生於極樂凈土。

 、鬯纳悍鸾(jīng)認為六道眾生有四種形態(tài),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四生概括了一切生命形態(tài)。

 、芰ぃ悍鸾陶J為眾生根據(jù)其生前善惡行為有五種輪回轉生的趨向,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稱為「五趣」,有的佛經(jīng)認為還要加上一種阿修羅,即「不端正」、「非天」,合稱為「六趣」。

 、轃o我無人:佛教認為世界一切事物皆無獨立的實在自體。其中「人無我」是說人沒有常恒自在的主體。

  對僧眾唱價拍賣住持遺物

  譯文

  到了規(guī)定的時間,在僧堂裏或法堂的東、西兩半部設大眾座位,中間面向裏邊橫放一張長桌,擺上筆、硯和大磬。敲僧堂鐘召集大眾。首座和主喪人相對坐在主席兩旁,兩序執(zhí)事僧和僧眾們一個挨一個往兩邊坐下去。治喪維那、知客、圣僧侍者面對著主喪人的座位坐。維那出面說:「留下衣物作為信任的標志,這是列代祖宗定下的規(guī)炬:秉持佛法破除慳吝,這是我們應遵循的先輩賢達們的好榜樣,F(xiàn)在估價唱賣住持遺物,正是為了說明萬事萬物變幻無常。就此煩請大眾念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

  說畢,開籠搬出住持私蓄的衣物,按號排列在長桌上。請做唱衣佛事,做完後維那擊磬一下,說道:「大家知道,唱賣衣物的辦法,都要遵守一定的規(guī)矩,要照顧到每件衣物的新舊、短長。我一邊報價,一邊敲磬,大家分別認購。磬聲一斷,就算成交,不得翻悔。謹此說明!谷绻卖暮芏,可以增加按遺囑留存的份額。唱賣過程中,按順序把衣物一一遞給維那,維那一一掂量報價。治喪職事人員貴在按公心主持。維那定價打磬,行者前後左右瞻望,報出決定購買者的名字;知客把名字寫上條子,侍者按名單發(fā)給憑據(jù)。唱賣完畢,結算好總的價款,主喪人在單據(jù)上簽字,認購者交款取衣物。有關人員不得講人情減價, 主喪人應嚴格監(jiān)督指導此事的順利進行。

  近來常用拈鬮的辦法處理唱衣,是減少爭吵的好辦法。具體做法是用小紙片按千字文的順序書寫字號,每一號分作三段把字寫在上面,再蓋上印章防止假冒,有多少人就寫多少號,寫完與治喪職事人員封定。至唱賣時,將字號呈請主喪人和兩序執(zhí)事僧驗看,由首座開封。知客分發(fā)號紙,堂司行者捧著盤子跟隨著侍者,侍者把每人分到的號紙剪取一半放在盤裏。都剪完了,把盤放到首座身旁,把盤內(nèi)的紙片抖勻,放一盆水在其下。維那一一取衣物報價之後,首座臨時叫過一名童子,命他信手拈取盤中的半鬮,遞給首座,打開看明白是哪一字號,告訴堂司行者讓他高聲喊出這一個字。眾人各自拆開自己手中的半鬮,與所喊字號相同的人就起身答應。倘若此人不愿認購此號衣物則不應。連喊三次不應,首座把這半鬮投進水盆,再命童子拈取另一半鬮, 如前再喊字號。若有人起身答應,堂司行者就走過去收取他的半鬮,到首座處核對無誤,報給維那,宣布道:「某件衣物已決定由某人購買。」打磬一下,知客寫上名單,侍者發(fā)給憑據(jù),供頭行者將此憑據(jù)遞給那位中號的人,衣物仍舊收入箱籠。

  按順序一一唱完,維那打磬一下,表示轉施功德的意愿說:「上面唱衣、念誦的功德,回向給圓寂的堂頭和尚,愿他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保佑!」散會之後,各自照價拿憑據(jù)取衣物。若有人三日之內(nèi)沒來取衣,三日後寺方按價出賣,單獨另做一份賬。唱衣的古法在<大眾章> 另作說明。

  原典

  唱衣至期,僧堂前或法堂上、下間設大眾座位,中間向裹橫安長桌,置筆硯、大磐其上。鳴僧堂鐘集眾。首座與主喪分手,兩序、大眾次第而坐。喪司維那、知客、圣僧侍者向主喪位坐。維那念誦云:「留衣表信,乃列祖之垂規(guī);以法破慳,稟先達之遺范。今茲佑唱,用表無常。即憑大眾念清凈法身毘盧遮那佛!乖圃啤

  畢,開籠出衣鉢,依號排席上。請?zhí)嵋路鹗庐,維那鳴磐一下,白云:「夫唱衣之法,蓋稟常規(guī),新舊、短長,自宜照顧。磬聲斷後,不得翻悔。謹白!谷舴ㄒ露,添留遺囑。次第呈衣,維那拈唱,喪司合干人貴在公心主行。維那定價打磬,行者瞻顧前後,唱定名字;知客寫名上單,侍者依名發(fā)標。唱衣畢,結定鈔數(shù),主喪余單,交鈔取衣。不得徇私減價,主喪力主其事。

  今多作鬮拈,甚息喧爭。其法用小片紙以千字文次第書字號,每一號作三段寫於上,仍用印記關防,量眾多少,與喪司合干人封定。至期,呈過主喪、兩序,首座開封,知客分俵,堂司行者捧盤隨侍者,侍者剪取其牛置盤內(nèi)。畢,以盤置首座側,安水盆於下,抖勻。維那拈衣唱價訖,首座臨時呼一童行,信手拈盤中半鬮,遞與首座,開看字號分曉,說與堂司行者喝某字號。眾人各開所執(zhí)半鬮,字號同者即應。如不愿唱此號衣物則不應。三唱不應,首座以半鬮投水盆中,再令撮起半鬮,復唱。起應者堂司行者往收半號,到首座處對同,報與維那,稱云:「某物唱與某人!锅Q磬一下,知客上單,侍者發(fā)標,供頭行者遞與唱得人,衣物仍舊入籠。

  次第唱畢,維那鳴磬一下,回向云:「上來唱衣念誦功德,奉為示寂堂頭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乖圃。眾散,各自照價持標取衣。三日後不取者依價出賣,造單帳。唱衣古法見<大眾章>。

  估責衣物的收支帳式樣

  譯文

  堂頭和尚圓寂,謹具衣物估唱鈔數(shù)收支於後:

  一收鈔若干(系某件唱到)

  一收鈔若干(系某項收到)

  一支鈔若干(系某項用度)

  一支鈔若干(系某項支使)逐一列寫

  已上共收鈔若干

  共支鈔若干

  除支外現(xiàn)管鈔若干(充作逢七齋會為死者修功德時僧人們的開支及購買經(jīng)書的費用)

  右具如前。

  年月日治喪事務處行者某具

  呈管帳執(zhí)事、兩序負責喪事的執(zhí)事僧(各簽名、畫押)

  原典

  單式

  堂頭和尚示寂,謹具衣物估唱鈔數(shù)收支於後:

  一收鈔若干(系某件唱到)

  一收鈔若干(系某項收到);

  一支鈔若干(系某項用度)

  一支鈔若干(系某項支使)逐一列寫

  已上共收鈔若干

  共支鈔若干

  除支外現(xiàn)管鈔若干(準齋七①追修②僧行經(jīng)資用)

  右具如前。

  年月日喪司行者某具

  呈把帳執(zhí)事人、兩序典喪各書名余押

  注釋

 、冽S七:人死後每七日舉行一次齋會,來超度亡靈,至第七個七日為止。這些齋會稱為齋七。

  ②追修:為死者修功德。

  靈骨入塔

  譯文

  入塔的前一天晚上準備儀從,入塔那天敲鐘集眾,都寺上過香,請做起骨佛事。靈骨送到墓塔,請做入塔佛事。有關諷誦經(jīng)文及表示轉施功德的說法,都與遺體全身葬入墓塔的情況相同。迎遺像歸寢堂供養(yǎng)及感謝主喪人的禮節(jié)也與遺體完整葬入墓塔的情況相同。

  原典

  靈骨入塔

  至期,隔宿準備儀從,正日鳴鐘集眾。都寺上畢香,請起骨佛事;送至塔所,請入塔佛事。其舉經(jīng)諷誦、回向并與全身入塔語同。迎真歸寢堂供養(yǎng)及謝主喪人等禮并司。

  遞送遺書

  譯文

  辦完喪事,主喪人請侍者、辦事人充當專使,分頭給各友鄰寺院住持、住持的師兄弟、寺院的長期施主、往來密切的官員遞送遺書。其中對德高望重的前輩老禪師,必須用富有見解而又得體的話回答其訓示,所以要特別挑選能干的人當專使。

  使者到了對方寺院,首先到知客寮相見。知客引見,侍者寮要預備鋪著墊布的木盤盛遺書、遺物。侍者到方丈室通報,住持應當即出來接見,命人請兩序執(zhí)事僧前來同開遺書。

  專使上前作揖問安道:「請和尚結跏趺坐!谷绻〕窒聠柕揭恍┯嘘P佛法的情況,使者必須回話表明自己的見解,并揷香行兩展三禮的禮節(jié)。如果住持阻止,則改以坐具觸地行禮,像平常看望的禮節(jié)那樣。燒香、吃茶過後,等兩序執(zhí)事僧到來,專使起身,爐前謝過請茶的盛情,再揷大香一片,行兩展三禮稟報說:「某處和尚某月某日圓寂,有給貴處的遺書、遺物,特派我專程趕來遞送。」隨即呈上書、物。住持道:「法門衰落,不勝哀感!」兩序執(zhí)事僧進前作揖問安,首座與住持相對坐於主位,專使在住持對面退一位坐。大家喝完茶起身,住持說:「法門不幸,某處和尚圓寂,不勝哀感!剐姓邷蕚淞思艏埖募糇,用盤托著遺書、遺物,侍者取遺書遞給住持,住持接了拿到香爐上熏一會兒,交侍者送給維那。行者用剪子開了封,維那當眾宣讀過後,侍者作揖請專使上住持對面位坐。退休客居在寺的外寺住持暫且向下退一位坐讓客)侍者燒香、點湯,送專使歸下楊處安歇。住持先來問好致意,接著侍者、兩序執(zhí)事僧也來問好致意。知客則陪同專使到各僧寮看望大家。先到庫司,然後依次到頭首寮、單寮、蒙堂四寮。侍者又來告請去用特地為專使準備的湯點。

  用完湯又請吃晚飯,晚間還用一次湯果。如果是著名大寺來送遺書,由兩序執(zhí)事僧作陪:次一等寺院來送遺書,則由兩序執(zhí)事僧中排班靠前的維那或侍者作陪。

  祭文請書記去撰寫,方丈祭文有的由住持自己撰寫。隱居在寺的高僧、故住持的師兄弟、辦事人員都應該備香致祭。侍者一一協(xié)助辦理有關的上祭事宜。

  第二天早上,方丈請專使用茶。法堂西半部設靈幾排祭。侍者將要上堂的事回覆住持,行者掛出上堂牌通知僧眾,法座之下安排了鋪了桌布的桌子,陳放遺書、遺物,法座左邊排設住持座位。鼓聲響後僧眾都到齊了,住持來到法座下,站在自己座位前面。鼓聲停後進香,示意知客引專使到住持前行禮、揷香。初次展坐具後說:「為了遺書的事,多有麻煩尊慈,內(nèi)心不勝惶恐之至!沟诙握棺哚嵴f:「今天天氣正合節(jié)氣,祝愿堂頭和尚珍重起居,多福多壽!挂宰哂|地代行三拜禮,呈上遺書。住持接過信,在香爐上熏一熏,交付侍者遞給維那宣讀。專使向住持作揖問好後,退歸知客下首而立。

  這時住持舉行升法座儀式。下座後到靈幾前炷香,點湯上祭:點茶展坐具下拜。專使在法座右側答拜。維那出列揖請住持燒香,侍者捧香盒。兩序執(zhí)事僧隨後上香,完了住持、兩序執(zhí)事僧展坐具禮拜。維那宣讀祭文,住持再次展坐具禮拜,專使答拜。大眾諷誦「楞嚴咒」,轉施功德的說法是:「上面諷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某處和尚,愿他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兩序執(zhí)事僧、四寮、江湖、辦事、故住持的鄉(xiāng)親都分別致祭。專使一一答拜。此後故住持的師兄弟、弟子和其他人致祭,專使不答拜。都祭完了,為故住持諷誦「大悲咒」,專使到靈幾前行兩展三禮,感謝住持。住持攔阻則以坐具觸地之禮代替。接著到各僧寮致謝。

  然後寺方款待專使,請兩序執(zhí)事僧作陪。

  如果故住持以前曾住持本寺,一并入祖堂,諷經(jīng)之後,就便迎牌位到祖堂。住持拈香安放牌位,要說一番寓含禪理的話。牌位安好後,專使當即拜謝住持。如果已故住持兼任本寺的現(xiàn)任住持,其遺骨入祖堂的儀式,先在寢堂安置遺骨,諷經(jīng)三日,等新住持到任後才入祖堂。

  若是故住持以前曾任本寺住持,臨終并無遺書、遺物給本寺現(xiàn)任住持,其門徒自行安排遺骨入祖堂的情況,具體做法是:初到寺見侍者,引見住持,揷香展坐具禮拜,送上見面禮,燒香、吃茶過後,起身說明來意,寺方派人把來客送到下楊處安歇。

  接著到頭首、庫司、單寮、蒙堂等各處看望,選定日子準備供物、分發(fā)布施物,到法堂祭靈、諷經(jīng)。然後送牌位入祖堂,住持說一番寓含禪理的話,禮儀與前述迎牌入祖堂的情況相同。

  原典

  下遺書

  喪事畢,主喪請侍者、辦事人充專使,分路馳送諸山、法眷、檀越、官員遺書。唯尊宿相見下語,須擇能事人充專使。

  至彼寺,首到客司相見。知客引見,侍司預備柈袱盛書物。侍者詣方丈通覆,住持當即相接,令請兩序同開書。專使進前問訊云:「請和尚趺坐!谷糇〕执拐Z, 須下語,揷香展禮。住持免則觸禮,如常相看。燒香吃茶罷,待兩序至,專使起,爐前謝茶,再揷大香一片,展禮稟云:「某處和尚某月某日歸寂,遺書、遺物令某馳送。」即呈書、物。住持云:「法門衰落,不勝哀感!箖尚蜻M,問訊,首座分手就坐。專使住持對面退一位坐。茶罷起身,住持白云:「法門不幸,某處和尚歸寂,不勝哀感。」行者備書剪,托書物,侍者度書與住持,按就爐上熏,付侍者送與維那。行者度剪開緘,宣讀已,侍者揖專使上住持對面位坐。西堂權趲向下位坐讓客)侍者燒香、點湯,送專使歸安下處。先住持問訊,次侍者、兩序問訊,知客引巡寮。先庫司,次頭首寮、單寮、蒙堂四寮。侍者稟請?zhí)貫闇。湯罷藥石,至晚湯果。大方遺書至,兩序光伴;以次兩序上首維那、侍者光伴。

  請書記作祭文,方丈祭文或住持自作。江湖、法眷、辦事皆當備香致祭。

  侍者一一提點。

  次早,方丈請茶。法堂下間設靈幾排祭,侍者覆上堂,行者報眾掛上堂牌,座下備卓袱盛書、物,座左排住持位。鳴鼓眾集,住持出法座下位前立。鼓絕進香,卓知客引專使住持前行禮、揷香,初層云:「輒持遺墨,仰瀆尊慈,下情不勝惶恐之至!乖僬乖疲骸讣慈諘r令謹時,恭維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觸禮三拜,呈遺書。住持接書,爐上熏,付侍者遞維那宣讀。專使問訊住持畢,歸知客班後立。

  住持升座。下座詣靈幾前炷香,點湯上祭;點茶展拜。專使座右還拜。維那出班揖住持燒香,侍者捧香盒。兩序上香畢,住持、兩序展拜。維那宣祭文,住持復展拜,專使答拜。舉「楞嚴咒」回向云:「上來諷經(jīng)功德,奉為某處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兩序、四寮、江湖、辦事、鄉(xiāng)人皆致祭。專使答拜。以下法眷、小師、辦事,專使不答拜。畢,舉「大悲咒」回向。專使出靈前兩展三禮,謝住持。免則觸禮。次巡寮致謝。然後山門管待專使,請兩序光伴。

  若前住持本寺,一并入祖堂諷經(jīng)了,就便迎牌到祖堂。住持拈香安牌,有法語。安已,專使即拜謝住持。若當代,入祖堂,寢堂安骨,諷經(jīng)三日,待新住持入祖堂。

  或無遺書、遺物與當代住持,其徒自為人祖堂者,初到寺見侍者,引見住持,揷香展拜,相看燒香、吃茶,起身稟意畢,送安下處。次到頭首、庫司、單寮、蒙堂諸處相看,擬日辦供、俵(“左貝右親”),法堂致祭、諷經(jīng)。牌入祖堂,住持有法語,禮與前同。

  招待主喪人和治喪委員會的辦事人員

  譯文

  喪事辦理完畢,寺方應當準備茶點及供養(yǎng)財物招待主喪人和治喪委員會的辦事人員。

  (“左貝右親”)禮的多寡,按他們的職務高下,一一如儀供養(yǎng)。茶湯時,仍請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作陪。首座代理主持寺務,暫居主位,坐在方丈座,其余僧眾照著貼有各人座次的照牌就座,并由都寺行禮致謝,感謝大眾連日來的辛勞。具體的禮節(jié)與儀式與通常的特為禮情況相同。茶湯結束時,敲響大鐘,集合全寺僧眾到山門口恭送主喪人等一行離去。

  原典

  管待主喪及喪司執(zhí)事人

  山門當備供(“左貝右親”),高下一一如儀,仍請兩序、勤舊光伴。首座攝居主席,就方丈座。排照牌,都寺行禮,與常特為同。茶畢,鳴鐘集眾,門送主喪人。

  解說

  生與死的問題,是佛教想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佛教徒認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盡管想要超脫塵緣,了斷生死,卻畢竟不能擺脫死亡即「無!沟牡絹,也不免要為身後事有所安排。本節(jié)所述住持的後事安排,便集中反映了佛教叢林中的身後觀,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的靈魂觀念、家族制度對於佛教的巨大影響。

  佛教身後觀的特點是人死後有六道輪回…說,必須通過做法事幫助死者靈魂在四十九天內(nèi)轉生到善道,不然死者靈魂很可能陷於地獄、餓鬼等極其悲慘恐怖的惡道。

  中國傳統(tǒng)的靈魂觀的特點是死者魂靈具有福佑子孫或為非作惡的力量,必須定期為亡靈供獻食物,使它不致淪為無所棲止的孤魂,使它在飽享供物的滿足中發(fā)揷福佑子孫的力量。

  住持的後事安排, 中把仿佛事與祭奠、供養(yǎng)結合在一起,實際上就是佛教固有的身後觀與中國傳統(tǒng)的身後觀的結合。此外,從某些佛事的念誦內(nèi)容中一再提到「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也顯示元朝時禪宗與凈土宗的緊密結合。

  中國古代家族制度的影響在處理住持後事活動中的表現(xiàn),可從住持的弟子、法眷、徒孫在處理後事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根據(jù)與住持法緣的遠近來安排孝服輕重看出。在喪事過程中,住持的嗣法弟子、法眷、徒孫,就像世俗人家死者的子孫兄弟一樣,充當了最重要的角色:嗣法弟子的孝服也是最重的,然後按與住持法緣的親近程度遞降。凡此都說明禪林融合世俗倫理制度結成了一個個法緣網(wǎng)絡組織,然後又講究親疏、貴賤各各階層的禮法制度,制定了充滿有章法原則的禪林儀規(guī)。為故住持治喪的儀規(guī),不過是禪林各種儀規(guī)中最能突顯親親貴貴原則的儀規(guī)之一。

  在這一節(jié)的內(nèi)容中,對於財物分發(fā)的重視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病重之時,住持預先要請執(zhí)事僧人點對封收個人遺留的財物:在遺囑中又要交待自己對遺物的處理意見:喪事辦得隆重與否,程度上要視死者遺產(chǎn)多少而定:最後還有唱賣衣物一項,成為喪事後期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如此等等,足以說明個人財產(chǎn)在禪林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照理說,佛律告誡僧人不得私蓄金寶錢財, 提倡一衣一鉢,刻苦修行。但隨著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源於印度古代社會的這些律條和傳統(tǒng),基本上不起作用,僧人或有擁有財富的觀念和行為,也不是沒有的。這個問題早已引起教內(nèi)教外有識之士的重視。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也是現(xiàn)代僧團管理和佛教發(fā)展中的一個重大課題。

  協(xié)商推舉新住持的辦法

  議舉住持

  譯文

  兩序執(zhí)事僧和退任舊執(zhí)事在庫司一道喝茶,商議推舉和迎請新住持的大事,同時也請隱居在寺的高僧、名德和廣大僧眾都發(fā)表意見,共同推選。充當住持的人必須有鮮明的本宗觀點,道德完美、年臘較高,作風廉潔,威望能夠服眾;還必須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受到各友鄰寺院擁護。經(jīng)過反覆協(xié)商推舉,選出符合上述各種條件的人,然後寫成文書,由大家簽名之後向有關主管部門保舉申請。

  如果住持選得好,其學問道德受人尊重,寺院也會因此增光。此事關系如此重大,當退任舊執(zhí)事和現(xiàn)任知事僧的必須出以公心,不可因為同鄉(xiāng)或師兄弟的關系互相阿附,不看才德,只重賄賂,以致於拉幫結黨,互相爭奪。一座寺院的衰落廢毀,都是由此引起的。對待此事,大家千萬要慎重,千萬要慎重啊!

  原典

  議舉住持

  兩序、勤舊就庫司會茶,議請補處住持①,仍請江湖、名勝、大眾公同選舉。須擇宗眼②明白、德劭年高、行止廉潔、堪服眾望者,又當合諸山輿論,然後列名余狀,保申所司請之。

  若住持得人,法道尊重,寺門有光。為勤舊、知事者不可以鄉(xiāng)人、法眷阿黨傅會,不擇才德,唯從賄賂,致有樹黨徇私、互相攙奪。寺院廢蕩,職此之由。切宜慎之!切宜慎之!

  注釋

  ①補處住持:前住持亡故,新推舉一位住持補其處。

 、谧谘郏阂喾Q「正法眼」,指代表本宗派基本思想的觀點。

  解說

  禪林中能把決定住持的大事,交由寺中各個層次的僧眾協(xié)商推舉,的確是佛教民主傳統(tǒng)的重要表現(xiàn)。這一民主傳統(tǒng),源於印度早期佛教的民主制度,同時又融進了中國社會尊重老者和智者的美德,主要反映在退任舊執(zhí)事及隱居在本寺的高僧、名德在決策過程中往往能發(fā)揮重大的作用。而普通僧眾也都有一份發(fā)言權,甚至與寺院關系密切的在家信徒也被徵詢意見。就這一點來說,懷海創(chuàng)規(guī)時強調(diào)的寺眾平等精神是被繼承下來了的。

  但這種平等精神已被削弱,民主傳統(tǒng)也遭到破壞,這從原典中告誡現(xiàn)任和退任執(zhí)事不可阿黨傅會,樹黨徇私的內(nèi)容即可看出。在現(xiàn)代佛教界,也可舉出不少實例說明禪林民主推舉住持的傳統(tǒng)受破壞的情況。有些十方叢林轉化為子孫廟或「十方叢林子孫廟」,就是叢林民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寺院的管理權完全落到某個剃度家手中所致。剃度家就是由一位剃度師及受其剃度的弟子組成的法緣家族。禪林各堂口的事權由一個剃度家掌握,住持職位也由這一剃度家世代把持,十方叢林就蛻化為子孫廟,或名義上的叢林實質上的子孫廟,即所謂「十方叢林子孫廟」。

  要保持叢林長期興盛,就要堅持叢林的十方性質,就要堅持和完善推舉住持制度。議舉住持的意義如此重大,人們不可等閑視之。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