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四
寅六、善友性(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名善友性?
這個「二道資糧」里邊的「廣辨」是分十一科,第一科「戒律儀」,第二科「根律儀」,第三科「于食知量」,第四科「初夜后夜勤修悎寤瑜伽」,第五科「正知而住」,這五科都講完了,F(xiàn)在是第六科是「善友性」,這都是屬于二道的資糧。
「云何名善友性?」這個善友的相貌是什么?這是「征」。
下邊第二科解釋,先是「廣分別」,解釋之中第一科是「由八因緣」,先「標」出來。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廣分別(分二科) 巳一、釋(分二科)
午一、由八因緣(分四科) 未一、標
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
什么叫做「善友性」?有八個條件。若具足了八個條件的「緣故」,你就應該知道,「一切種圓滿的善友性」都具足了,就是具足了一切種圓滿的善友性,善友的性相都完備了。
這是「標」。下邊是「征」。
未二、征
何等為八?
未三、列
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謂如有一,安住禁戒」,這以下列出來。謂如這一個人,他能夠有「安住禁戒」,又「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這就是八個,這八個條件都具足了,是名為「善友」。這是列。
下面解釋,解釋分八科,第一科解釋「安住禁戒」分三科,第一科,「征」。
未四、釋(分八科) 申一、安住禁戒(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安住禁戒?
酉二、釋
謂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儀,如前廣說。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
這是第二科解釋!钢^」這個善知識這個好朋友,他的身口意能「安住」在他所受的戒法上面!干颇苁刈o別解律儀」,他受了這個戒以后,他又能夠善巧方便地守護他所秉受的別解脫律儀,不違犯!溉缜皬V說」,像前邊第一科戒律儀里面說過了。
「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修行正行」,只是持戒固然是很重要,但是還須要有下面幾句話。這個善友,這位善知識,他持戒清凈而他內心呢?是「樂沙門性」,就是歡喜八正道,歡喜學習八正道,「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他歡喜從一切虛妄分別里邊解脫出來,就是還有這個愿。這是兩個愿;這「樂沙門性」,就是修學圣道,「樂婆羅門性」,就是斷除一切生死的根本。這「樂沙門性」簡要地說實在是智慧的境界是「智德」,「樂婆羅門性」是「斷德」,就是希望有智慧能斷一切煩惱,這是兩個愿。
下邊又說到還是樂沙門性、樂婆羅門性的意思。「為自調伏、為自寂靜」,他為自己要調伏這個虛妄分別,用八正道和這個戒定慧來調伏這個身口意,使令他清凈,不要有這一些的污染!笧樽约澎o」使令心里面叫他沒有煩惱的浮動,心里面很靜,貪瞋癡一動起來心就不寂靜,就是貪瞋癡叫他不靜。一調伏了就不活動了,心里面很安很平安叫「寂靜」!笧樽阅鶚劇,這就是把煩惱的種子也消滅了,這樣煩惱的種子消滅了,就得到清凈的根本無分別智了,這就見到滅諦、見到諸法寂滅相了,就是涅槃,「為自涅槃」。
「修行正行」,他為了得涅槃,他歡喜沙門性,歡喜婆羅門性,他有這樣的愿以后呢,他就開始行動。開始行動的目的是為自調伏、為自寂靜、為自涅槃,而修行八圣道行。前面都是愿,那幾句話都是愿,「修行正行」這是行,有愿有行。這樣說呢,安住禁戒是基礎,在禁戒的基礎上修八正道。
酉三、結
如是名為安住禁戒。
這「禁戒」是這么講,這是第一個條件。
申二、具足多聞(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具足多聞?
這下面第二個條件「多聞」。分兩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具足多聞」呢?下面解釋。
酉二、釋
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后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于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
這一段應該分兩段,就是「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后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這是一段!赣谌缡穷惐姸嗝罘…」,這是第二段。這第一段這實在是佛的境界。
「謂若有法」,就是說若是有這么一個法門,那當然是佛所證悟的,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證悟的真理,佛的大悲心把它宣說出來,把自己所證悟的法門,微妙法門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宣說開示」,這個「宣說」是請問、有人請問佛才宣說,這個「開示」呢,你聽聞了佛法以后,有種種各式各樣的疑問,佛也能夠給你解釋那就叫做「開示」。
這宣說開示這個法門「初中后善」,這個「初善」、「中善」、「后善」;初開始聽的時候能令你生歡喜心,佛說這個法門的時候「初」開始令你生歡喜心。這個「中」間就是開始修行了,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也很自在,不是那么堅難困苦不是很堅苦地,就是中道行也不苦也不樂,不要一定修苦行、也不是,可也不要要求那么好、那么多的享受,所以不是那么樂也不是苦,是中道行,這個時候,修學圣道這個叫「中善」!负笊啤咕湍軌蚓烤沟亟饷摿艘磺袩⿶溃敲催@叫做「后善」,佛所宣示這個法門「初善、中善、后善」是這樣子。
「文義巧妙」,佛宣說這個法門的那個文具也是很妙,佛那個大智慧…誰的文章能有佛的文章好呢?當然是佛的,是善巧說法,能夠最極、很好的文句來表達,所以「文巧妙」。而所表達的「義」也非常微妙,這個義是「初中后善」,能令你得到利益安樂,所以義也是巧妙!釜氁弧,佛所說的這個妙法不共于一切外道,也不共于一切世間法,這是特別地殊勝的,所以叫「獨一」。「圓滿」,這里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所以是最圓滿的、最尊勝的,最尊勝的事情。
「清白梵行」,這個「清」就是佛說這個妙法里邊本身是清凈的,這個念佛、念法、念僧,「念法」里邊也有個「無熱」,就是佛說的四諦法里邊都是清凈,而沒有這些不正確的地方,沒有煩惱沒有污染,所以說清凈!赴住咕褪怯谰玫那鍍,佛說那個法永久是清凈的,「清白」。「梵行」這是能令你得圣道,就是八正道了。
這前面是所聞的佛法,所聞的佛法!妇咦愣嗦劇惯@一段先說明所聞的佛法,就是佛所說的修多羅了,十二分教了。
「于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你這個好朋友,他就是「于如是類」,像這樣的這一類的,佛所說的修多羅這個妙法,「眾多的妙法」!改苌剖艹帧梗軌蚝苡兄腔鄣厥艹诌@樣的妙法。怎么叫「受持」呢?「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這是受持的相貌。就是他對于初善、中善,佛所說的這個妙法,這個文句他能夠「通利」沒有滯礙,就是純熟、能讀能誦叫「通利」!敢馍茖に肌梗莻妙法里面的意義,他也能夠去思惟觀察,這是「意善尋思」!敢娚仆ㄟ_」,這個「見」就是你那好朋友的智慧,能夠通達,能如實通達如實地覺了,這初中后善這個法門的妙意的。這樣子就是聞、思、修了,言善通利是「聞」,意思尋思是「思」、思所成慧,見善通達是屬于「修慧」了。
酉三、結
如是名為具足多聞。
這個「多聞」是這么講,這叫做「具足多聞」。這個意思呢,就是佛所說的法,你學習佛的經(jīng)論,這叫做「多聞」。
申三、能有所證(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能有所證?
這是第三科,就是第三個條件「能有所證」。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能有所證」呢?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舉所證(分三科) 亥一、二十種想
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嘞、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凈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四脹想、啖食想、血涂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
第一科是「征」,現(xiàn)在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里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舉所證」分三科,第一科是「二十種想」。他成就了這二十種想。
「謂能證得勝無常想」,就是這位善知識、你這個好朋友,他是具足多聞了,他不止于此,他也按照他所學習的佛法能去用功修行了,修行了他就成就了什么樣的功德了呢?他「證得」就是成就了,「勝無常想」很有力量的,有力量的「無常想」,修這無常想能夠轉變一切的執(zhí)著,那就是有力量了。若是只是從文字上去學習,但是沒能夠轉變你的執(zhí)著,這個「!沟某R姅嘁、這些虛妄分別沒能轉變,那不叫做「勝」無常想,沒有力量。這個「想」這個字用得很好,就是心里面思想思惟。
這個《竹窗隨筆》蓮池大師,就是那一段文,他講:「修行應該究竟是有分別?是無分別?」來討論那件事。但這件事你若常學習……,學習《瑜伽師地論》才能明白這件事。實在這個修行的事情,也是「無分別」、還是「有分別」。「無分別」就是「止」,「無分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止」、奢摩他的止是無分別,第二個意思「遠離一切虛妄分別」,這雜染的分別通通要停下來也叫做「止」。第二個是「有分別」就是要思惟觀察無常義,要思惟這件事;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就是有變化,它不是固定的。這個我們從文字上去看,其實這件事有什么了不起。烤褪橇瞬黄,你真能這樣思惟,它那里邊就能有微妙的作用。
這個禪師的〈語錄〉上,那個誰…那個云門禪師的〈語錄〉上有一句話,說「發(fā)從今夜白、花是去年紅,何必待零落?然后始知空」。這個禪師說這個話,說得很好,我也講一講:「發(fā)從今夜白」,大概他可能是照照鏡子知道自己的頭發(fā)白了,是今天夜間開始白,今天夜間開始,這是無常相嘛!就是無常了。「花是去年紅」,就是令人滿意的這種境界已經(jīng)過去了,是這個意思。這個滿意的境界已經(jīng)過去了,「花是去年紅」,應該是這么解釋!负伪卮懵?然后始知空」,說是一定是花已經(jīng)零落了,然后才知道空,那就太晚了。稍稍的有一點枯萎,你就應該覺悟了,這都是假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了不起,他是在壯年的時候,這五欲樂、王位都等著他來享受,他放棄了。不是說已經(jīng)失掉了,失掉了王位了,失掉了五欲樂,然后我再去發(fā)心修行,不是那么意思。這個無常想呢,就是有這個作用。你要思惟:說現(xiàn)在還在,但是他一定要壞、要壞的,所以叫做「無常想」。你若這樣子想的時候,能轉變你的愛著心,能轉變你的貪心,轉變你所有的瞋心,這一切的煩惱都能轉變,這叫做「勝無常想」。
「無常苦想」,其實文應該念一念就行。這「無常苦想」,「無!咕褪恰缚唷梗@「無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來沒有、現(xiàn)在有了,「由無而有」這是「無!沽x,「由有而無」,有了、而后又沒有了這就叫做「無!。這個「苦想」呢?這樣的無常就會有苦了。說我現(xiàn)在身體很健康,沒有病,不是;「由無而有」,你忽然間你有病了,你就有病了,這苦不苦?這「由無而有」就是苦。說我「由有而無」,我現(xiàn)在沒有病我身體健康,你這個健康忽然間沒有了,「由有而無」也是苦,健康沒有了也是苦,病來了也是苦。所以這個「由無而有、由有而無」這個無常,「無!咕土钅憧嗔。這個「由無而有」是苦苦,「由有而無」是壞苦,若是等待那個苦來了你才知道是苦,你是鈍根人了。你先要學習佛法修無常想,苦沒有來就知道,那就是利根人。當然你這樣思惟,在奢摩他里面做如是觀的話,就有力量能轉變自己的虛妄分別,轉變這個常見、斷見、這顛倒妄想。這個「苦想」就是原來我們這個顛倒妄想認為是快樂的,你若修無常觀就知道快樂是「壞苦」,就是你作如是觀,令你解脫了一切的虛妄分別,「苦想」。
「苦無我想」,若是苦的時候呢、就明白「無我」的道理了。這個「我」是什么意思呢?「我」是「自在」義、「自在」的意思。我要怎么的就怎么的,你不可以威脅我,這叫做「自在」、就是「我」的意思。但是若有苦惱的時候你有自在義嗎?你沒有自在了。如果有「自在」義,說「不要苦」,它就不苦,那就表示你有「我」的意思,有了「我」,F(xiàn)在事實上是不能的,苦的時候、你看醫(yī)生都不容易去掉苦!除非是神醫(yī),這手到病除這可以。所以這個「苦」就是「無我」!就表示是「無我」了,你能做如是觀就能滅除一切顛倒想。這是「無我想」。
「厭逆食想」,這個「食」,因為人都是貪著這個飲食的味,要吃好東西生貪心,不好就生瞋心了,為了飲食還會去追求,守護、或者守護沒成功會引起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做如是觀的時候呢,就不要起這么多的分別心,是「厭逆食想」,這個「食」這里邊有很多患,有很多災患,所以「厭逆」不愛著它,使令減少自己的這些問題。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這個「厭逆食想」是一種……,這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修成功了,最少是個須陀洹果,是「見道」、見道的境界。這見道以后就是修道,修道的時候有「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還有個「不凈想」、「死想」這些事情,這是修道的時候。因為得了初果須陀洹,你還有貪心,這個貪瞋癡還是有,所以要繼續(xù)修這個不凈觀;「厭逆食想」,我們前面于食知量那里已經(jīng)講到這個食的不凈,這樣子想要破除這個欲心!敢磺惺篱g不可樂想」,江山如此多嬌,使令你迷惑!但是你看看歷史,我們一般人都不感覺什么,歷史上記載那些英雄好漢,都為這件事死掉了,喪身失命,但是后來的人還不覺悟,繼續(xù)的受它的傷害,一切世間不可樂。 覆豢蓸废搿。
「有過患想」,這有過患想,《披尋記》的解釋,是你想要生到色界天上去,你就要思惟欲界都是有過患的,欲界的一切一切都是令人不滿意的,令你苦惱的境界,所以是「有過患想」。
「斷想、離想、滅想」,這個「斷想、離想」是在因上說的,「滅想」是在果上說的。這個「斷」就是斷除貪瞋癡,斷除墮落三惡道的這些因緣,斷除貪瞋癡就不會到三惡道去了,「斷想」!鸽x想」就是斷除去人天的這一切虛妄分別,人就是什么?人就是「受」,觸緣受,這個無明相應觸執(zhí)著一切受,你從這里面有很多問題出來,就不能夠解脫,你不能從人天的世界得解脫,雖然是沒有嚴重的五逆十惡,但是你不能得解脫;你若能夠「離想」,能夠不受一切法,這個時候你就從人天里面得解脫了。那么「斷想」是解脫了三惡道的因緣,「離想」是解脫了人天的這些虛妄分別的因緣,就是把這兩種煩惱都解脫了!笢缦搿咕桶堰@個生死的果報都停下來了,就得涅槃了,叫「滅想」。
「死想」,前面這無常想也是包括了「死想」,但是這里面又提出來「死想」,有什么差別呢?這個「無常想」就是這樣的境界,你生命存在的時候有種種的變化,這叫「無常想」!杆老搿咕褪巧詈蠼Y束了,結束了,這個「死想」。但是這個「死想」它一定是由無常來的,剎那剎那的變異最后就結束了,這是「死想」。
「不凈想」,這下邊這個「青瘀想」、「膿爛想」也是「不凈想」,那么怎么分別呢?這個「不凈想」對自身有愛著,對自己的生命體有愛著,修這個「不凈想」;對他人的這個境界有愛著呢,就修下邊的這「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四脹想、啖食想、血涂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這是九想。對他人的身體有愛著修這個下邊青瘀等想,對自己的身體有愛著修這個「不凈想」;是種子不凈、住處不凈、性不凈、相不凈、究竟不凈,有五種不凈,就是這朽穢的境界。
「青瘀想」,這「青瘀」,這個血不流通了積聚在那里,表現(xiàn)于外的就是青瘀的樣子,這也是一個苦惱的境界。人死了以后就是各式各樣的境界出現(xiàn)了。這個在《大智度論》里邊說那九想觀,的確是死想在前,然后再修青瘀等不凈想,也是這個次第。
「膿爛想」,里邊腐爛了,這個氣血都不對了!改摖」、流膿了腐爛了,這樣子去觀想。「破壞想」,這五臟六腑里邊都破壞了,完全不正常了,「破壞想」!杆拿浵搿,就是里邊水大多起來,四脹起來像鼓似的!膏⑹诚搿梗懊娼忉屵^,為這個狐貍或者狼或者是餓狗所啖食,或者為飛鳥所啖食,這樣子!秆肯搿,這個血流出來了,留到各處來叫作血涂想。
「離散想」,就是手的骨頭一個地方,足的骨頭一個地方,頭的骨頭一個地方,都離散了,「離散想」!腹擎i想」,「骨鎖想」就是沒有皮肉了,皮肉被這個禽獸所吃掉了,或者時間久了,風吹日曬久了,那么皮肉都沒有了就剩了骨頭,但是這骨與骨頭連在一起,一節(jié)一個骨頭連在一起叫做「骨鎖想」。
「觀察空想」,原來這些,認為這是非常美妙的生愛著心,現(xiàn)在觀察一切都是無常的,所愛的境界都沒有了,這是「觀察空想」。或者都是變成微塵了,那么也就都沒有、都散壞了,所以「觀察空想」。
這樣子修這樣的觀察,能破壞自己的欲心、愛著心。能破壞自己的欲心,這個欲沒有了心里就安靜了,心里寂靜。這個九想觀不能斷煩惱,但是很有力量的,能夠鎮(zhèn)伏煩惱使令煩惱不動,這力量還是很大的,然后去修止觀就能斷煩惱了。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四(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