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九(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九(4)

  未二、順起加行(分三科)  申一、舉法(分三科)  酉一、標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fā)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

  這是第四科,五根五力,五根五力合在一起說。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這一科講完了,F(xiàn)在是第二科總顯,又分兩科,第一科因果相屬,也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順起加行。又分三科,第一科是舉法。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前面的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在四念住上有止有觀,這樣地不斷地修習;不斷地修習,對于煩惱就能夠調(diào)伏,能夠使令它不活動,使令煩惱不動。但是煩惱的隨眠還沒能夠斷除去,還要繼續(xù)地用功修行,F(xiàn)在說到五根五力,也還就是四念住繼續(xù)修行的意思。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這位修行人由于他信、進、念、定、慧的成就,漸次地修習!感蕖惯@個字對那個「習」來說,是初開始叫做「修」,繼續(xù)不斷地修叫做「習」!笣u修、漸習」:就是漸次地、按照次第這樣地修習。「漸多修習」:就是不斷地長時期地這樣用功修習。「為因緣故」:因此,「便能發(fā)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不斷地修習,因此他就能夠建立了、也就是成就了下品的、中品的、上品的,「順決擇分」的「四種善根」。

  「順決擇分」:是解釋這個四種善根的。說這個四種善根,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是隨順決擇分,隨順決擇。「決擇」:是見道的時候,修行人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由凡位轉入圣位的時候,叫做決擇。決擇實在就是贊嘆智慧的作用,能斷疑惑!笡Q」者斷也,能斷除疑惑;「擇」是揀擇,揀擇就是觀察的意思。觀察諸法真實相,就能斷除疑惑,就是入了圣道了。沒有入圣道之前,心都是不肯定,所以不能說決斷。這個「分」就是因,為什么能夠入圣道呢?是有因緣的。就是由于這四種善根是它的因。這四種善根能隨順趣入于決擇的圣道,所以叫做「順決擇分」。這樣的善根有四種,所以叫做「四種善根」。這個「善根」,實在來說,這個「善」這個字,是指決擇說的,圣人戒定慧叫做善。此四種法是它的根,也就是由此四種法才能建立那種善法,所以這個善根兩個字也還是順決擇分這一句話的意思。

  酉二、征

  何等為四?

  下面第二科是征,第三科是列出來,這四種是什么呢?

  酉三、列

  一、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

  這四種,這是列出來。順起加行分三科,第一科是舉法,分這三科,第二科就是引喻,也就是解釋這個暖這個字,暖、頂、順諦忍、世第一法。

  申二、引喻

  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

  假設有一個人想要用他的火,作火所作的事情,就是燃燒。

  為求火故,下安干木,上施鉆遂,精勤策勵勇猛鉆求。彼于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鉆時,于下木上最初生暖。

  這是解釋這個「暖」這個字!笧榍蠡鸸省梗哼@個火不是現(xiàn)成的,你需要去求、尋求。那么怎么樣求這個火呢?就是「下安干木」:在下面放一個干的木,不是濕的,干木它容易起火;「上施鉆遂」:在火的上面放一個「遂」,放一塊石頭,這個石頭來鉆這個木頭,就會起火,所以叫做「遂」。

  「精勤策勵」:鉆的時候,要精勤、要策勵!妇凇咕蜁量、就會勞倦,所以要「策勵」,這件事才能做得成。「勇猛鉆求」:不怕辛苦、一直地用這個石頭來鉆這個木!副擞谌缡蔷诓邉钣旅豌@」的「時」候,「于下木上最初生暖」:于下面放的那塊木,最初開始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暖。這個暖就是這么個意思。

  次暖增長熱氣上沖,次倍增盛其煙遂發(fā)。

  「次暖增長熱氣上沖」:暖了的時候,你還不能停下來,你還繼續(xù)地鉆;所以在暖以后,這個溫暖就增長了,這個熱度就加強了!笩釟馍蠜_」:就有了熱氣,向上面動!复伪对鍪ⅰ梗哼@個時候繼續(xù)鉆,這個熱氣就會增盛,「其煙遂發(fā)」:就從那個木頭上發(fā)出來煙了。

  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fā)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發(fā)出來煙以后,又有無焰的火?催@個文的意思,這個焰是表示強烈的大火,現(xiàn)在不是那樣那么猛烈的火,就是小小的火;「欻然流出」忽然間從這個木頭上就流出來了、就出來火了!富鸪鰺o間發(fā)生猛焰」:這個火流出來以后,緊接著沒有間隔地,就發(fā)生了猛烈的火焰,大火就出來了!该脱嫔,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就是燃燒,這件事就出現(xiàn)了。

  申三、配合(分三科)  酉一、于初位

  如鉆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鉆求,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

  這下面是第三科,第一科是舉法,第二科是引喻,現(xiàn)在第三科是配合,就是用這個法來配合這個喻,又分三科,第一科于初位。就是初開始這個階段。

  「如鉆火」的「人,精勤策勵」地、「勇猛」地去「鉆」火,這樣「求」火;「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這個前面如鉆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鉆求,這是譬喻,下面就是會合這個法。這個修行人成就五根五力的時候,他也是,漸次地去修習四念住,不斷地修止觀,「漸多修習」:不斷地、多多地這樣修習;「當知亦爾」:也就像鉆火的情形一樣,也就是那個鉆火的人,精勤策勵、勇猛地鉆求那樣子。

  酉二、于中位(分四科)  戌一、暖善根

  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其暖善根,當知亦爾。

  這是第二于中位,前面是初位,初開始的時候,就努力地修四念住。這二科于中位,分四科,第一科是暖善根。

  「如下木上初所生暖」:初開始出生來一點溫暖!钙渑聘,當知亦爾」: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就,成就了暖的善根,也是類似那樣子。

  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

  這個暖的善根是什么呢?當知也是這樣子;就是那個鉆木出來的暖。這個暖是什么意思呢?「燒諸煩惱,無漏法火」:這個暖出來,后來又是火的前相,這個火能燃燒這個木頭;這位禪師、這位修行人他也是出來暖的善根,就是「燒諸煩惱」:其實就是斷除煩惱;「無漏法火」:就是沒有煩惱的那個清凈的智慧火,是能滅除煩惱的;「生前相故」:這個智慧火出現(xiàn)之前,先出現(xiàn)一個暖。像火出現(xiàn)之前先有暖,那么這個智慧火出現(xiàn)之前,也有一個暖,這是這么樣會合。這是暖善根?础杜麑び洝贰

  《披尋記》九七八頁:

  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時最初生暖,是故暖名火之前相。如是無漏法生,先起善根,說名前相,道理亦爾。由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故得暖名。

  「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時最初生暖」,這個鉆木取火的時候,最初先出現(xiàn)一個暖!甘枪逝鹬跋唷梗核赃@個暖就是火出現(xiàn)之前的一個相貌。「如是無漏法生,先起善根,說名前相,道理亦爾」:這個譬喻是這樣子,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觀的時候,這個無漏法生就是見道的時候,他那無漏的止觀的現(xiàn)前,也是先起的一個善根,說明叫做前相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由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由無漏法能斷煩惱,這個斷煩惱一定是無漏法,出世間的圣道才有這種功能,能夠斷除煩惱。世間的有漏的止觀沒有這種功能,所以暫時調(diào)伏煩惱是可以,不能夠斷煩惱;所以它終究有一天煩惱會活動,禪定就失掉了,F(xiàn)在這里是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是彼無漏的善法的前相!腹实门梗核砸驳靡粋暖的名字。

  戌二、頂善根

  如暖增長,熱氣上沖,其頂善根,當知亦爾。

  這個暖是火的前相,火是特別地熱,暖也是熱,但是那個度數(shù)低一點,可是這個暖和火都是熱的,就是度數(shù)有高低。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觀,到了那個程度的時候,也出現(xiàn)了無漏智慧,相似的智慧,就是也是那個度數(shù)低一點,是這個意思。這個譬如說是,修這個無我觀,觀色受想行識我不可得,這個無我的智慧和圣人的無我的智慧是同類的,彼此是相似的,但是這個時候還沒能夠斷煩惱,所以還不同于圣人的智慧,可是是同一類的,像那個暖和火同是熱的,是這個意思。

  「如暖增長,熱氣上沖,其頂善根,當知亦爾」:這是第二,頂?shù)纳聘襁@個暖,成就這個暖的善根了,但是這位修行人他繼續(xù)用功,就像這個暖,鉆木取火的時候,那個熱氣上沖了!钙漤斏聘,當知亦爾」:成就了暖的善根的人,繼續(xù)修四念住的時候,他這個與圣人的智慧相似的那個智慧,又增長了,增長達到了一個程度;達到一個程度就像頂似的,「其頂善根,當知亦爾」。這個頂,就像人到了山頂上,周圍的情況看得非常地分明,F(xiàn)在這個修行人得到的善根、得到的智慧,也是,他觀察苦集滅道,觀察得非常地分明,那就譬喻鉆木取火那個暖氣上沖的意思相同,「當知亦爾」。

  戌三、順諦忍

  如次煙發(fā),其順諦忍,當知亦爾。

  這是第三科,順諦忍。

  「如次煙發(fā)」:這個熱氣上沖之后,緊接著就會有煙出來,這個煙,是譬喻什么呢?「其順諦忍,當知亦爾」:就是這個修行人,得到了頂?shù)纳聘院,繼續(xù)修四念住的止觀的時候,就成就了順諦忍的善根,就像那個熱氣上沖相類似,「當知亦爾」。這個順諦忍,隨順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件事在這位修行人的心里面,忍可了、安忍不動,所以叫做忍。

  戌四、世第一法

  如無焰火欻然流,世第一法,當知亦爾。

  這第四科。在譬喻上說這個無煙火,欻然流出,這就譬喻這個加行位的第一世法也是這樣子。他這個時候還不是圣人,他還是屬于世間法,但是在世間上他是最第一了、最殊勝的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當知亦爾」。

  酉三、于后位

  如火無間發(fā)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圣法,當知亦爾。

  第三科于后位;中間位,還有個初位;中間位分成四善根,F(xiàn)在說到后位,是什么呢?

  「如火無間」:那個無煙之火,緊接著就會發(fā)出來猛焰,猛烈的大火出現(xiàn)了。這「世第一法所攝的五根五力」:在世第一這時候的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圣法,當知亦爾」:當知也是這樣子。這是后位,就是超過了四善根之上了,得了圣道了,叫做后位,得初果以后叫做后位。

  現(xiàn)在這里的文,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是五根五力解釋為暖頂忍世第一的善根。這個暖頂忍世第一的善根,在三十七道品里面,來配這個位次,是屬于那幾個善根呢?就是五根五力;這樣說到世第一的時候也有五根,這個五根和五力放在一起講,這是本論的特別的一種解釋。在《阿毗達磨雜集論》上,和這里說的不一樣:那上面說暖、頂是五根,忍、世第一是五力,這樣說。現(xiàn)在這里不是,這里是說暖也有五根五力,乃至忍、世第一都有五根五力,這樣講、這樣解釋。在《俱舍論》上的解釋,是從四正勤,就是四正斷,這時候是暖善根,這個四如意足,四神足,就是頂了,得到了禪定,禪定進步了,這時候是頂?shù)纳聘,然后五根就是忍的善根,五力就是世第一的善根,這個《俱舍論》上這樣解釋。而這里,也不同于《俱舍論》,也不同于《阿毗達磨雜集論》;這五根和五力也是暖、也是頂、也是忍、也是世第一,在世第一的時候就有這個五根五力,還是五根五力。

  巳五、七覺支(分三科)  午一、乘征

  此復云何?

  這個五根五力,解釋完了。下邊就解釋這個七覺支,七覺支分三科,第一科是乘征。「此復云何?」就是這個「此」就是成就了世第一,又怎么樣呢?就是乘著前面的世第一,來問這個七覺支是怎么回事情?

  午二、標釋

  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這是第二科解釋。

  「此復云何?」就是成就了五根五力,就是達到了世第一后,又怎么樣呢?「謂七覺支」:就是在世第一一剎那以后,就有七覺支出現(xiàn)了。「諸已證入正性離生」:就是很多的已經(jīng)證入到法性的時候、證入到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在這里面離一切相的境界,「證入正性離生」。

  「補特伽羅」:就是這個人;「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成就了證入法性的這個人,他有什么特別呢?就是成就了如實的覺悟的智慧,就如色受想行識的真實相而能覺悟的那個智慧,也就是無常、無我的智慧!赣么藶橹А梗河眠@個七種法為支,故名叫做覺支。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九七八頁:

  謂七覺支等者:辯中邊說:此支助覺,故名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廣有七種,略為五支:一、覺所依支,謂念。二、覺自性支,謂擇法。三、覺出離支,謂精進。四、覺利益支,謂喜。五、覺無染支,此復三種:謂安、定、舍(辯中邊論中卷十四頁)。今說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應如彼釋。

  「謂七覺支等者:辯中邊說:此支助覺」,這七支能幫助你覺悟苦集滅道,「故名」叫做「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因為這個七覺支的這個前后的次第的位置上看,它是在見道這個時候,前面有資糧道、加行道,進一步就是見道,就是見到真理了,這個人。「位在見道」。「廣有七種,略為五支」:廣說,多說就是有七覺支,略說就是有五支。

  「一、覺所依支,謂念」:你覺悟真理的智慧,它不會單獨地出現(xiàn),它要有所依,依賴一件事才能出現(xiàn)的,什么呢?「為念」:這個念字,作這個圣道智慧的所依止處,要有念。這個念,在佛法里面倒是非常重要。這個覺就是般若的智慧,般若智慧在見真理的時候,要有念的心所,它要把這個法門顯現(xiàn)在你的心里面,那種功能叫做念。

  「二、覺自性支」:第二個,是覺本身的這一部分,覺本身的是什么呢?「謂擇法」:就是擇法覺支,就是觀擇一切法的那個清凈無我的智慧,叫做擇法。這是七覺支這個覺支的本體、本身上的事情。

  「三、覺出離支,謂精進」:這個七覺支里面有精進。精進是什么呢?「覺出離支」:是你的這個清凈的智慧,「出離支」出離了煩惱,從煩惱里面出來。為什么有這種能力呢?就是精進的關系,你不精進還是不成就的。

  「四、覺利益支」:得到了覺以后有什么好處呢?「謂喜」:就是生歡喜心,心里面歡喜。這是你有這樣的希望,你這個希望成就了,你就得歡喜;如果沒有成就,那就不行了,心里就不歡喜了。所以這個喜…就是那個大乘佛法里面那個十地,初開始叫歡喜地,和那個喜是同樣的性質(zhì),就是歡喜。

  「五、覺無染支」:一共五支,第五支就是你那個清凈智慧、它沒有污染這一部分!复藦腿N」:這無染支有三種不同,「謂安、定、舍」這三支,一個輕安、一個定、一個舍!皋q中邊論中卷」:《辯中邊論》有三卷,中卷第十四頁說,「今說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應如彼釋」:今說如實覺慧用這七覺支為支,那么這個擇法覺支是覺的自性,其余的,都是支助這個覺支的成就的。

  午三、明攝(分三科)  未一、標

  即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

  下面第三科明攝,七覺支第一科是乘征,第二科標釋,現(xiàn)在第三科是明攝。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就是分三類,就能包括了七覺支在內(nèi)的。這是標,下面配合。

  未二、配

  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三覺知,毗缽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

  「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七覺支里面,有三個覺支是屬于奢摩他這一類的!溉X知,毗缽舍那品攝」:又有三個覺支是屬于觀這一類所攝的,屬于觀這一方面。「一覺支,通二品攝」:有一個覺支通于奢摩他品,也通于毗缽舍那品,所以「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就是把這三種分法合在一起,就是七覺支了。

  未三、釋

  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

  下面第三科是解釋,這七種覺支,這三品分成三支,分成三品,是怎么分法呢?「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是「觀品所攝」,屬于觀、屬于智慧觀察的!笓穹ㄓX支」,是覺的自性。「精進覺支」,就是不斷地去努力地去修止觀!赶灿X支」,成功了心里歡喜,這也屬于智慧的!复巳^品所攝」。

  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此三止品所攝。

  這個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三個覺支,是屬于奢摩他這一類的。這個安覺支就是輕安樂,輕安樂是因為你得到未到地定以上,得到初禪、二禪、三禪里面就有輕安樂,「安覺支」。

  「定覺支」,就是看這個人的修行,他已經(jīng)得了初禪,或者有得二禪,有得三禪、有得四禪,也可能四禪不具足,只是具足了一禪、二禪。所以「輕安覺支」,還有一個「定覺支」。這樣說;這個定覺支就是除了未到地定,一定是包括禪里面的初禪、二禪、三禪,那里面都有輕安樂。「舍覺支」,也是形容這個定,實在就是不執(zhí)著;「此三止品所攝」:這三個是屬于奢摩他這一類的。

  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明遍行。

  「念覺支一種」,是「俱品所攝」:也攝于止也攝于觀,「俱品所攝」。「說明遍行」它活動的空間大,止也有念活動的空間,觀也有念的活動,所以這個念心所比較寬。

  巳六、八圣道(分三科)  午一、明漸次(分二科)  未一、略標

  彼于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圣諦跡。

  前面把七覺支說完了,這個說得比較少。下面是八正道,分三科,第一科明漸次,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

  「彼于爾時」:就是那個修行人在那個時候,「最初」所得的「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圣諦跡」:就是初開始,就是初果,他不是無學,還有學,得了初果以后要繼續(xù)地修止觀的,所以叫有學。「見圣諦跡」:而在這個時候得未曾有,從來沒有這種事情,現(xiàn)在成就了,能見到苦集滅道四種道理。這個「跡」就是道路,七覺支是見圣諦的道路。

  已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

  這個七覺支,成就了七覺支有什么功德呢?「已永斷滅」:不是暫時的,永久地消除了見道位所攝的一切煩惱,把這個見道的煩惱完全消滅了;簡單說就是身、見、戒、取、疑這三種。

  唯余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圣道。

  見道的煩惱:身見戒取疑滅掉了,還剩下來修道所斷的煩惱還在!笧閿啾斯省梗簽榱讼バ薜浪鶖嗟臒⿶,就是要修習三蘊所攝的八支圣道。三蘊就是戒定慧。

  未二、配釋

  此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

  第二科配釋,用三蘊配釋八圣道。這八圣道里面有正見、正思惟、正精進這三法,是屬于智慧這一類的。

  正語、正業(yè)、正命,戒蘊所攝。

  八正道里面還有三個,就是正語、正業(yè)、正命,在三增上學里面是屬于戒蘊的,屬于戒法。這正語、正業(yè)、正命是屬于戒,在三學里面屬于戒。

  正念、正定,定蘊所攝。

  八正道里面有正念、正定,那是屬于定蘊所攝的。

  午二、釋得名(分二科)  未一、問

  問:何因緣故,名八支圣道?

  第二科解釋得名,得名圣道的原因。

  未二、答(分二科)  申一、總

  答:諸圣有學已見跡者。

  答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總!钢T圣有學已見跡者」:這一切圣人,而不是無學,這是有學的圣人;「已見跡者」:他已經(jīng)證入了見道的境界,見道位,就是初果圣人。

  由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余斷一切煩惱。

  他是成就了七覺支之后,還要繼續(xù)地用功修行,怎么修行呢?就修這個八圣道,屬于八圣道攝!感雄E正道,能無余斷」!感小梗河兴姆N行;「跡」:有四種法跡。這個四種法跡是什么呢?就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這個無貪、無瞋、是戒、定、慧的跡,是成就戒的道路,成就這個戒,成就這個毗奈耶的一條道路。受了戒而能持戒清凈,就是因為不貪、不瞋的關系;若是犯戒呢?由貪心而犯戒,由瞋心而會犯戒,F(xiàn)在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所以這個戒增上學就會守護清凈了。所以從無貪、無瞋就看出來戒清凈,它是戒清凈的跡。這是無貪、無瞋。

  第二個就是正念。這個正念是增上定的行跡,你成就了增上定,就是因為有正念的關系,因為有正念就使令你這個心能夠安住在所緣境不動。有正念,常念、常數(shù)數(shù)憶念所緣境,心就不亂。那么這個正念是一種法跡。

  其次是正定。你成就正定了,你就能容易成就智慧,所以得正定是正智的一種跡。這是跡,四種法跡。

  還有四種正行,四種正行就是苦遲通行、樂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速通行。這苦樂都有遲、都有速。修行人如果他成就了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四念住的時候,因為定力淺的關系,他就辛苦一點,想要得圣道就辛苦了一點。辛苦了一點,那就叫做「苦遲通行」,他就是慢。這是根性若鈍的話,他就會慢;根性若利也可能會快,苦也有遲、也有速。

  若是在無色界四空定里面修四念住,他并不苦,因為無色界四空定里面沒有苦。但是根性鈍的人,也是很慢才能得圣道;根性利,也就會很快;也有遲、有速的不同。但是若是得無色界的四空定,定力是很深,但是影響了他的觀,使令這個觀不那么銳利,所以也可能使令他慢;若是他的根性利,也可能會快一點;所以這里面也有遲、也有速。

  若是得到色界四禪的話,這是樂。這個樂,也分根性有利、有鈍的不同。如果根性利,他就會很快地得圣道,如果根性鈍也可能會很慢,所以苦樂都有遲、都有速。這是四種正行的不同。

  這個八支圣道,包括了這些事情,所以「能無余斷一切煩惱」。這個,「諸圣有學已見跡者」:就是七覺支,已經(jīng)見到圣道以后,「由八支」:由八圣道所攝的有四種正行、有四種法跡的正道,「能無余斷一切煩惱」:能夠沒有殘余地斷除一切煩惱。

  能于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圣道。

  「能于解脫究竟作證」:對于解脫一切煩惱、見到真理,能夠究竟圓滿地成就了。這兩句話實在是一回事:「能于解脫究竟作證」、「能無余斷一切煩惱」,斷了煩惱就得解脫,其中的原因,就是能見到無我的真理,才能有這兩句話的成就的!甘枪拭麨榘酥サ馈。這是總說的,下面別別地說,分五科,第一科正見。

  申二、別(分三科)  酉一、正見

  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合名正見。

  八圣道里面第一個是正見,這個先解釋正見。

  「當知此中」:這個八正道里面這個正見是什么意思呢?「若覺支時」:就是在七覺支的那個時候,所成就的真覺,就是見到無我的真理,那是真實的智慧!溉舻帽艘选梗耗闳舫删土四莻真覺,那個真覺是無分別的智慧!敢曰郯擦⑷缱C而覺」:但是你自己成就了以后,你還應該利益他人,所以應該用你后得的智慧,用這個語言文字來表達你的真覺的境界;就是「如證而覺」,如你所證悟的真理,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來覺悟他人,那么這是后得智。這個后得智加上所得的無分別的真覺的智慧是根本智,這兩個「總略此二合」起來,「名」叫做「正見」。這個正見,就是根本智和后得智合起來,名為正見?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七九頁:

  若覺支時所得真覺等者:此中真覺,謂根本無漏智,于圣諦理證現(xiàn)觀故。從此無間,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善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當知此即后得無漏智攝。

  「若覺支時所得真覺等者:此中真覺,謂根本無漏智,于圣諦理證現(xiàn)觀故」:這里面說那個真覺,這是真實的覺悟。這個《三國志演義》,劉備三顧茅廬,他說,「大夢隨心覺!」我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真覺,謂根本無漏智」:這是根本的無漏智,無漏智是根本的,后得智是由根本智流出來的。所以對后得智來說,這個真覺是根本智。它是無漏智,這個根本智是清凈無染污的,叫「無漏」!赣谑ブB理」:他對于苦集滅道的四諦理,「證現(xiàn)觀故」: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了。這是解釋這個真覺。

  「從此無間,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埂笍拇藷o間」:從這個根本智不間隔,就是出觀、出定的時候;出定的時候,這個后得智就是有分別了。有分別的時候,「得唯法智」:就是唯獨是正法沒有我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識,只是眼耳鼻舌身意,我是不可得的!傅梅菙嘀恰梗哼@一切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因緣是相續(xù)下去的,不會作善沒有善報,作惡沒有惡報,不是斷!傅梅浅V恰梗阂磺蟹ǘ际怯猩鷾缱兓,所以也不是常。有生有滅就是不常,相續(xù)所以是不斷!傅镁壣腥缁檬轮恰梗哼@個非斷、非常的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所以這個時候,這個圣人才有這種智慧,通達了無我的空性、也通達了緣生行是如幻如化的,這都是圣人的智慧,凡夫這兩種智慧都沒有成就。

  「善為他說,宣揚開示」:圣人因為自己覺悟了,他能善巧地為別人去宣說這個道理,「善為他說,宣揚開示」。這個「善為他說」這句話是總說的,「宣揚開示」是別說的。能宣揚這樣的苦集滅道的道理。開示,就是有疑惑也能解釋,這叫開示。

  「是名以慧安立」,這就叫做「以慧安立」。由他的智慧能把他所覺悟的道理表達出來,叫做「安立」!溉缱C而覺」:那么別的人跟他學習,也能如他所證的也可以覺悟、也能證得!府斨思春蟮脽o漏」的「智」慧,屬于這一類的。那么這可見八正道的正見,是包括兩種智慧,這個和七覺支那個擇法覺支有一點不同,擇法覺支是根本智。

  酉二、正思惟

  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名正思惟。

  下面是第二科正思惟!赣纱苏娫錾狭省梗哼@位圣人他有正見的強大的力量的原因,他所生起的這個出離的思惟、無恚的思惟、無害的分別思惟,就叫做「正思惟」。因為這里邊沒有錯誤的成分在里邊,就是因為有正見的力量,他生起的思惟都是清凈的。這上面就是出離的思惟,出離就是沒有欲,沒有貪欲,也沒有恚、也沒有害,也沒有傷害人的這種分別心,這樣的分別思惟就叫做正思惟?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七九頁:

  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者:謂即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應知。

  尋和伺就是粗細的不同。

  若心趣入諸所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

  這一段就是解釋前面這句話的。說是若是這個圣人他出定了以后,他若在定里邊,他在根本智的時候是無分別的;他若出定的時候,他心里面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他心里面也會有分別,有分別就是由無分別的境界趣入到有分別的境界的時候,他心里面也有尋思。他的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的尋思」:只是這樣子而已?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七八頁:

  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者:謂唯尋思出離無恚無害分別相狀故

  是這樣的清凈的思惟,對人都是有利益而無有傷害的。就是眾生觸惱他,他心里面還是清凈無染污的。

  酉三、正語業(yè)命(分二科)  戌一、第一義(分三科)  亥一、正語

  若心趣入諸所言論,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起善思惟,發(fā)起種種如法言論,是名正語。

  但是初果圣人,因為他欲界的欲還有多少,他也會有一點煩惱,但是不會那么嚴重。下面是第三科正語業(yè)命,分兩科,第一科是第一義,這解釋的不同;分三科,第一科是正語。

  「若心趣入諸所言論」:前邊是內(nèi)心的思惟;假設這個圣人他由不言說進入到言說的境界的時候,「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起善思惟,發(fā)起種種如法」的「言論,是名」叫做「正語」。他說出來的話都是合道理的,但是合道理的話不一定是好聽的,不一定好聽,「是名正語」。

  亥二、正業(yè)

  若如法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yī)藥、供身什物。于追求時,若往若還,正知而住。

  這是第二科,說到正業(yè)!溉羧绶ㄇ笠路嬍场梗壕褪沁@位圣人,因為他這個身體還在,他還是有衣食住的這件事。他去如法,不違背佛法,他去求、尋求衣服、尋求飲食、或者諸坐臥的這些資具,還有病緣的醫(yī)藥、供身的什物,就是各式各式的用品!赣谧非髸r,若往若還,正知而住」:他去,然后回來,這一來一往,他心里面總是清凈的,總是安住在清凈無染的情況下,而不會有染污。就是好的、壞的他心里面總是平靜的。

  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缽、及僧伽胝、若食若飲、若啖若嘗,正知而住。

  這些差別的種種的情況,他心里面也都是清凈的。

  或于住時,于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是名正業(yè)。

  「或于住時于已追求衣服等事」,「或于住時」這些事情都辦完了,回到他的住處了,對于已經(jīng)追求來的衣服飲食等事,他在他住處也可能是有行有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或者是行、或者住、或者坐、或者是臥!笍V說乃至若解勞睡」:解勞睡就是疲倦的時候打一個盹,解勞睡,解除勞倦的睡,這個睡是解勞的。「正知而住」:也是正知而住,那么這叫做正業(yè)。這個正業(yè)是這樣意思。

  這個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正知而住,這叫做正業(yè)。若是我們從早晨起來的時候,乃至到晚間休息,中間這個時候,你試驗、試驗,一直地保持正知而住,看看怎么樣!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頁:

  或于住時于已追求衣服等事等者:前說追求衣服等事,行時業(yè)攝。既追求已,于其住時有五種業(yè):一者、身業(yè),二者、語業(yè),三者、意業(yè),四者、晝業(yè),五者、夜業(yè)。謂若說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顯示住時身業(yè)。若復說言,若語,此言顯示住時語業(yè)。若復說言,若臥若默若解勞睡,此言顯示住時意業(yè)。若復說言,若習悎寤,此言顯示住時晝業(yè)、夜業(yè)、身業(yè)、語業(yè)。又若臥者,此言顯示住時夜業(yè)。當知是名住時五業(yè),如前正知而住中說(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頁)。此應準知。

  「或于住時于已追求衣服等事等者:前說追求衣服等事行時業(yè)攝」:前邊的文,要如法求衣服飲食,這是到聚落去了、到城市里、或其他地方去了,是「行時業(yè)攝」!讣茸非笠延谄渥r有五種業(yè)」。什么呢?「一者、身業(yè),二者、語業(yè),三者、意業(yè),四者、晝業(yè),五者、夜業(yè)」,有這五種不同。「謂若說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顯示住時身業(yè)。若復說言,若語,此言顯示住時語業(yè)。若復說言,若臥若默若解勞睡,此言顯示住時意業(yè)」,這是意業(yè)!溉魪驼f言,若習悎寤,此言顯示住時晝業(yè)、夜業(yè)、身業(yè)、語業(yè)。又若臥者,此言顯示住時夜業(yè)」,就是中夜的時候才會休息!府斨敲r五業(yè),如前正知而住中說」,在「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頁」,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了。這看出來,圣人是這樣的,他入定也是清凈的,出定也是清凈的。

  亥三、正命

  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

  第三是正命,前面是正業(yè),現(xiàn)在這是說正命!溉绶ㄗ非笠路嬍场梗壕褪撬羞@樣的需要,他很誠實地去追求衣服飲食乃至食物。昨天有人把「什」這個字念「ㄗㄚˊ」,我常常查字典的,我今天早晨又特別去查一查這個字,我看見字典上這個字是念「ㄕˊ」,不是念「ㄗㄚˊ」。「遠離一切起邪命法」:就是不虛妄,不表示自己有道德,沒有這個意思,就誠實地向人有所求,那就叫做「正命」,如果其中有欺誑性就變成邪命了。

  戌二、第二義(分三科)  亥一、標遠離攝

  若遠離攝正語業(yè)命,彼于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

  前邊把正語、正業(yè)、正命解釋完了,這是第一種解釋。下面有第二義,第二種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遠離攝。

  「若遠離攝」:若是遠離欺誑,就是實實在在的、很誠懇、很真實地那樣的正語、正業(yè)、正命!副擞谧C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那個修行人,在七覺支的時候,就成就了無漏的作意,他一入定的時候,他這個清凈心就現(xiàn)前了!钢T覺支時」,七覺支那個時候,「先已獲得」,在八正道之前就已經(jīng)成就了、成就了這個正語、正業(yè)、正命。

  但是《俱舍論》上,他把七覺支放在八正道的后面,八正道放在七覺支的前面,八正道是見道、七覺支是修道;現(xiàn)在這里的文,七覺支是見道、八正道是修道。但是《俱舍論》那個文和《大智度論》是相同的,《大智度論》也是八正道是見道,七覺支是修道,和這里正是相反;但是它就是兩個解釋,一個解釋和這里相同,一個解釋和這里是相反的。這里只是一個解釋,七覺支是見道、八圣道是修道。這里邊這個第二個解釋是說,在見道的時候,這個正語、正業(yè)、正命就已經(jīng)成就了?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八○頁:

  若遠離攝正語業(yè)命者: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此亦名為無漏律儀,由彼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永害故。

  「若遠離攝正語業(yè)命者: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這個遠離攝這句話,「若遠離攝正業(yè)命者」,這個遠離攝是什么意思呢?「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他不作這種事。這就是得了圣道的人的道共戒,這個不作律儀就是道共戒,不是凡夫這個攝律儀戒,也不是那個定共戒,現(xiàn)在這是道共戒!复艘嗝麨闊o漏律儀」:就是道共戒。

  「由彼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永害故」:因為得了初果以后,他不到三惡道去了;不到三惡道就不會有這個邪命的這件事,這個邪命的行為、欺誑人是要到三惡道去受苦的!邪命是要到三惡道受苦的,欺誑人這件事是有罪過的!得了初果以上的圣人,他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那就表示他沒有三惡道的罪業(yè),所以他的正語、正業(yè)、正命都是清凈的,他沒有欺誑性,不會為了吃這一碗飯說話騙人,不會這樣子。

  亥二、釋圣愛名(分二科)  天一、問

  問:何故此名圣所愛戒?

  前邊是標遠離攝,現(xiàn)在第二科釋圣愛名。分兩科,第一科是問!负喂蚀嗣ニ鶒劢洹梗哼@個正語、正業(yè)、正命在三增上學里邊是屬于增上戒。這個增上戒,又名為圣所愛戒,圣人對這個戒很愛護的,F(xiàn)在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是答,分兩科,第一科明獲得。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明獲得

  答:以諸圣者賢善正至,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于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

  「以諸圣者」:這一切成就圣道的人,這個成就圣道的人,都是非常得賢善,他的心是非常得賢善,不是那么樣的啊…沒有這些煩惱的污染!刚痢梗壕褪菧绯烁魇礁鳂拥臒⿶!搁L時愛樂」:是長時期地、不是短時期,「愛樂」這個戒法!感滥綈傄狻梗宏P于戒,非常得歡喜。這個圣人他對因果有決定的信心,對于善惡果報有決定的信心。作惡會得惡報,心里不歡喜;做善能得善報,心里歡喜,生歡喜心。所以對戒有歡喜心。

  凡夫如果對于佛法沒能深入地學習,對于因果的道理不十分分明。你不學習經(jīng)論,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小小地明白一點,多數(shù)還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還不知道這個事;對于作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心里面模糊,有多少模糊,就是不知道恐怖,不知道恐怖這件事。

  現(xiàn)在圣人不是,圣人知道這件事,所以他若是感覺持戒清凈,生歡喜心,他生歡喜心。所以他長時地愛樂欣慕悅意,說「我于何時當正獲得諸惡語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我什么時候能成就這樣的功德?當然,在《大智度論》里面提到,誰能夠沒有過失?到佛的境界才能達到這個地方!所以圣人他還是有這樣的心情,總感覺自己持戒還不足,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什么時候我才能成就語惡行、身惡行、邪命的事情不作律儀。

  我曾經(jīng)說過,這個阿羅漢,譬如說你要去拜見這個阿羅漢,不是假名阿羅漢,是真實的阿羅漢;你要去拜見他呢,他若是穿衣服的時候,把衣服整理、整理,把衣服整理、整理啊,弄的好像清爽一點,這就有多少邪命的味道!當然他心是清凈,但是就有這種類似的情形。所以我們說這個邪命,只要我不欺誑,我就不是邪命了!這也是的,但是若說到微細的境界,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喔,不容易的!所以這個圣人說,我什么時候能得到這個不作的律儀。

  由彼長夜于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圣所愛。

  這叫做「長夜」。長夜這個「夜」這個字,或者說在凡夫的時候,沒得圣道之前,在加行位的時候,他就「于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所以得入圣道的時候,他獲得圣道的時候,「名圣所愛」。這是名獲得,名獲得這個戒的時候。下面第二科明不作。

  地二、明不作

  獲得如是圣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

  圣人就是得入圣道之后,「獲得如是圣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就是很分明地知道是這么回事兒,但是說謊話,那么叫做正知妄語,圣人決定不這樣子。

  終不故思害眾生命。

  我們說過,天旱,很久不下雨,就有人問目犍連尊者,說:「什么時候會下雨?」目犍連尊者說:「七天以后下雨!谷寺犚娏诵睦锖軞g喜;到了七天以后沒下雨,這時候人就譏嫌了,比丘去乞食時聽見了街上的人譏嫌:「你們出家人說謊話!够貋砭拖虼蟊娚畧蟾,大眾僧就把目犍連請來了,要作羯摩,叫他懺悔。目犍連尊者不承認:「我沒有說謊話!勾蠹揖蜖幷,這時候佛天耳遙聞,佛就來了,在大眾中坐下來,說:「你們吵什么?」那么就是如此如此向佛報告。佛就問目犍連尊者:「你說七天以后下雨,你是用什么心說的?」我明知道七天以后不下雨,我說七天下雨,你是這樣說的嗎?目犍連尊者說:「我不是,我是用誠實心說的,我認為七天以后下雨。我心里這樣想,我嘴這樣說!狗疬@時候?qū)Υ蟊娚f:「這不是妄語」。

  所以,「正知而說妄語」:就是你心里這樣想,但是心不這樣說,那就叫做妄語,F(xiàn)在圣人終不會這樣子的,「終不正知而說妄語」,不會、不會這樣說的!附K不故思害眾生命」:他決定不會故意地把眾生命殺害了,不會有這種事情。

  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

  「終不故思不與而取」:不會偷盜人家東西的!附K不故思行欲邪行」:當然這是說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得了圣道,他也是,他不會這樣子!附K不非法求衣服等」:不會,在家居士得了圣道,他也守法、不違犯國家的法律,他也不違犯佛法中的戒律,在家居士要得了圣道的人也是這樣子。這是明不作,這時候是得了圣道以后,就是道共戒的這種事情,是這樣子。

  亥三、結通修道

  即由如是圣所愛戒增上力故,于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yè)身業(yè)養(yǎng)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yè)命。

  這是第三段結通修道!讣从扇缡鞘ニ鶒劢湓錾狭省梗菏ト顺纸涫沁@樣有強大的力量,你怎么樣地苦惱,他不犯戒的!赣谛薜罆r乃至所有語業(yè)身業(yè)養(yǎng)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yè)命」:因為見道以后他就是這樣子,所以到修道的時候乃至到所有的他的語的業(yè)、身的業(yè)、養(yǎng)命的事業(yè)這些事情現(xiàn)前的時候,亦得名為正語、正業(yè)、正命,也是這樣子。初見道的時候成就了圣所愛戒,所以到修道的時候,一樣也是圣所愛戒。

  酉四、正精進

  依止正見及正思惟正語業(yè)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猛、勢力發(fā)起、策勵其心,相續(xù)無間,名正精進。

  這底下解釋正精進。正精進也還是以正見、正思惟為依止,正見、正思惟是它的意業(yè)。

  「正語業(yè)命勤修行者」:這是不斷地老是這樣修行的人;「所有欲勤精進」:他要對其他的事情,想要修八解脫、修殊勝的法門的時候,他也是要有欲、也要有勤、也要精進和有出離的勇猛,還有勢力發(fā)起,這個勇猛的勢力,發(fā)起這件事,他能夠策勵其心,相續(xù)無間斷的,這就叫做正精進。這個正精進修行一個法門的時候,還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的,還是不違背這些事的。

  酉五、正念正定

  成就如是正精進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九種行相所攝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

  這是第五科正念正定!赋删汀沽诉@樣「正精進」的圣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也還是前面最初發(fā)心修四念住,到現(xiàn)在還是四念住。四念住就包括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的這些事情。由這樣強大的力量故,「得無顛倒九種行相所攝」的「正念」:不顛倒的、沒有錯誤的;昨天提過,九種行相所攝的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由這個正念成就那九種行相的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就是有這樣的戒,也有這樣的慧,也有這樣的定,就是三學。

  午三、明建立(分二科)  未一、遍攝一切(分三科)  申一、標

  如是一切八支圣道,總立二種。

  這是第三科明建立,分兩科,第一科遍攝一切;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一切八支圣道,總立二種」:這八支圣道是八支,但是也可以分為二種來表示它的意義的。這是標,下面列,那二種呢?

  申二、列

  謂無所作、及住所作。

  這二種,這是列。下面第三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解釋無所作。

  申三、釋(分二科)  酉一、無所作

  無所作者:謂正語、正業(yè)、正命。

  這是無所作。他自然地就不會有邪語、邪業(yè)、邪命的,他正見、正思惟的力量,自然不會有惡語業(yè)、惡身業(yè)、和這些不法的事情。

  酉二、住所作(分三科)  戌一、標

  住所作者:復有二種。

  這是第二科,解釋住所作,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復有兩種,「復有二種」。

  戌二、列

  謂奢摩他、毗缽舍那。

  這二種,安住在…這是應該做的事情。下面第三科是配。

  戌三、配

  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毗缽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

  「正見、正思惟、正精進」:這「是毗缽舍那」,就是修觀,精進地修觀,正見、正思惟都是觀!刚、正定,是奢磨他」,是止;這位圣者他若得了初果,當然還有很多的事情沒有成功,還要繼續(xù)地修止觀,二果、三果乃至阿羅漢,阿羅漢還是止觀,他心里面還是這樣修行的。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八一頁:

  謂無所作及住所作者:不作律儀,名無所作。住時所作,名住所作。

  未二、料簡無作(分二科)  申一、顯修道攝

  如是清凈正語業(yè)命為所依止,于時時間修習止觀,能斷諸結。無余永斷,能得最上阿羅漢果。長時相續(xù),名為修道。多時串習斷煩惱故。

  這是第二科料簡無作。分兩科,第一科顯修道攝。

  「如是」:像前面文說的,「清凈」的「正語」、正「業(yè)」、正「命為所依止」,就是以戒律為所依止,「于時時間修習止觀,能斷諸結」。為所依止,就是安住在戒里面,安住在清凈的律儀里面;「于時時間修習止觀,能斷諸結」:他時時地還修習止、修習觀,他能斷各式各樣沒有斷的煩惱!笩o余永斷」:把所有的煩惱,沒有剩余地都斷除去了。永久的斷,就是要斷種子了。「能得最上阿羅漢果」:煩惱都斷除去了,當然是得到四果阿羅漢了,阿羅漢果在四果里面是最殊勝的,所以是「最上」。

  「長時相續(xù)名為修道」:這個修道時間是很長的,不會一下子就成功的,時間久!付鄷r串習斷煩惱故」:因為得了初果的圣人還有欲界的煩惱,也有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有愛煩惱、還有見煩惱,所以不是短時間就能斷掉的,是「多時」:要長時間、不斷地修習,才能斷煩惱故。這樣子,他就有出定入定的問題,有時候出定、有時候入定、有時候要和人說話,所以里邊也有正語、正業(yè)、正命的這些事情。所以在八正道、八圣道里面有正語、正業(yè)、正命。

  申二、簡除見道

  率爾智生,名為見道。暫時智起,即能永斷諸煩惱故。由是因緣,正語業(yè)命,于修道中方始建立。

  這是第二科,簡除見道。

  「長時相續(xù)」叫做「修道」,那么見道是什么意思呢?「率爾智生」:忽然間,無我無漏的智慧出現(xiàn)了,那么叫做「見道」!笗簳r智起,即能永斷諸煩惱故」:見道時間是很短的;時間很短,「暫時」:就是很短的時間,這個「智」慧現(xiàn)「起」,就是在定里邊,沒有出入定的分別!讣茨苡罃嘀T煩惱故」:就是把見道所斷的煩惱完全斷掉了,他入在定里邊一直地沒有出定,當然這里面沒有同人說話的問題,沒有正語、正業(yè)、正命這種事情。「由是因緣,正語業(yè)命,于修道中方始建立」:在八正道里面才安立出來,在七覺支里面沒有安立正語、正業(yè)、正命,原因就在這里。

  卯三、結

  由如是等漸次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加行方便,是名菩提分修。

  這是第三科把這一大段結束。

  「由如是等」:由前面這么多的這一大段文里面說到「漸次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讣有蟹奖恪梗杭有芯褪桥Φ匦扌,以此為方便!阜奖恪惯@個字有的時候表示智慧,有的時候表示行動;這里就是表示行動,加行、努力修行的行動,這就叫做「是名菩提分修」。有想修、有菩提分修,合起來名為瑜伽修。這是把這一大段文結束了,這是菩提分修。

  子十三、修果(分二科)  丑一、正明修果(分五科)  寅一、征

  云何修果?

  前邊是第十二科,瑜伽修,這一科講完了。下面是第十三科是修果。修果分兩科,第一科是正明修果,又分五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修果?」三十七道品、三十七種菩提分法這是因,修三十七道品會得果,得什么果呢?云何是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的果呢?

  寅二、標

  謂四沙門果。

  第二科是標出來,四沙門果是什么呢?

  寅三、列

  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最上阿羅漢果。

  就是得這四種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