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禮儀篇
喪葬禮儀篇
一、臨終關懷
二、撰寫遺囑
三、殯葬奠禮
訃文范例
四、附錄
祭文范例
在很多的禮儀中,喪葬禮儀和我們大家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生自古誰無死,所謂"生死無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過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尤其"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為人所稱譽的美德,此與佛教的報恩思想頗為符合。
不過,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實在應該凈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后八小時以內(nèi)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因此,特別訂定喪葬禮儀篇,說明往生前的臨終關懷、撰寫遺囑,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殮、殯葬等禮儀,作為我佛子處理人生大事的準則。
不過,中國民間的喪葬禮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時宜的觀念、作法實在應該凈化、改良。例如:看風水、擇日、死后八小時以內(nèi)不能入殮、出殯時安排電子音樂、花車、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費,而且有失莊嚴。因此,特別訂定喪葬禮儀篇,說明往生前的臨終關懷、撰寫遺囑,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殮、殯葬等禮儀,作為我佛子處理人生大事的準則。
一、臨終關懷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認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結(jié)束,只是另一場輪回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要我們看淡生死,進而勘破無常。但是在大限將至之際,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這也就是所謂"臨終關懷"。
《佛說無常經(jīng)》說:老病死三種法,于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若比丘、比丘尼,若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若見有人將欲命終,身心苦痛,應起慈心,拔濟饒益。又說,對于臨命終人的照顧必須:
注意環(huán)境的整齊清凈、光線的柔和、空氣的流通。
供養(yǎng)佛像,使病人觀相而生善念。
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慈心悲愿及西方極樂凈土的種種莊嚴,使病人生起樂生佛土之心。
引導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應為彼病人稱念佛號,聲聲不絕;病人命漸欲終,即見化佛、菩薩執(zhí)持香花接引,心生歡喜,必無退墮惡道之苦。
若命終后,眷屬應止哀,不宜大聲哭泣,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隨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禮請法師或自行誦經(jīng),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鳩摩羅什大師說,外國習俗中,一個人從出生至臨命終時所作的善事平時都要一一記錄下來,等到往生前,由家屬為其講說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歡喜心,而不恐懼害怕死亡?梢姺鸾虒"安寧照顧"、"臨終關懷"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佛門對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而作為佛教徒,平日熱心修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實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資糧。
"臨終關懷"并不是消極的等死,而是積極的拔濟饒益。透過對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死亡的認識,讓人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坦然歡喜地面對死亡。我們也希望家屬對臨命終人給予種種的協(xié)助,如舒適的環(huán)境,整潔的衣單,調(diào)和的飲食,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無有遺憾,更擁有死亡的尊嚴,以及充滿著移民的歡樂。
一般人提到死亡,總會產(chǎn)生種種恐怖、可怕的想象,擔心自己會上刀山下油鍋,受種種的苦刑。其實如果我們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對于這必然經(jīng)過的大限之期,吾人應該抱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才能胸有成竹,不驚不恐呢?
認識死亡
死亡的種類:
人類,乃至一切眾生,無論智愚賢不肖,死是人人必經(jīng)的過程,只是死亡情況千差萬別,各各不同。經(jīng)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
壽盡而死:這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好比燈油燃燒完了,燈火自然就消滅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壽,其實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間,到頭來還是黃土一壞,所謂"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雖有遲速,相去曾幾何時?"就是說的人壽有限,在劫難逃。
福盡而死:經(jīng)上說:"世人無知生死,肉眼無知罪福。"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上的氣泡一樣,氣散則滅,自己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自然就會人死神去。這就和千金散盡的富翁淪為乞丐,終久會餓死、凍死的道理是一樣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說的"橫死",是本來不應該死,因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異處,例如:戰(zhàn)死、車禍亡故、被人刺殺,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就是形容這種變故。
自如而死:前三種死都是不可預料,不能自主的,而這種自如的死法,卻是可以把握,能夠自主的,也就是佛門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現(xiàn)象
上面所說的四種死亡,或多或少都會有征候。根據(jù)經(jīng)上記載,一般人的死亡現(xiàn)象有三種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地陸沉于海中一樣,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沉沒、掩埋,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樣。
水大增上: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順暢而去世的話,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然后逐漸變?yōu)榛鹧嫒紵话愕母邿岣校缤?quot;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樣。
火大增上:這是因呼吸系統(tǒng)障礙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碎為微塵,片片煙飛灰滅,如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
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軀殼形體從有形有限轉(zhuǎn)化為無形無限,因此,人死后的境況與生前有所不同,可從下面幾點來比較:
時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時間和空間的限隔,不能隨心所欲,萬里遨游,也無法返老還童,縱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脫離形體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來去,穿越三界時空了。
肉體的負擔:《法句經(jīng)》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于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大負擔,餓了要找東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給我們的煩惱,遠比帶給我們的快樂多。而死亡之后,神識不再受軀殼的牽制,不必再去侍候這個色身,就沒有饑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沒有種種觸受壓迫的負擔了。人天的神通:活著的時候,人的種種能力都受到軀體的限制,死后則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夠穿墻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而且神識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夠自由自在地飛行,其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除了佛陀的金剛座、母親的子宮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動即至"了。
死往何處去
我們常想念死去的親人,不知道他們死后情形是怎么樣的,所以逢年過節(jié)就替他們誦經(jīng)超度,祈求他們的安寧。這種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終追遠的孝心,當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親人去世了就會到地獄去,所以要趕快請法師來替他誦經(jīng)超度,給他念上幾聲"南無阿彌陀佛",死者的神識就可以安息了。這種想法真是大錯特錯,對父母長輩也太不恭敬了。因為墮入餓鬼地獄的,都是作惡多端、罪孽深重的眾生,難道我們的父母親人在我們心目中是個人間的大惡人嗎?我們?yōu)槭裁床粫耄焊改赣H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樂,或者是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呢?
世界上許多宗教都認為:人死后必然會先受審判。例如:我們民間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閻羅的審判,要上刀山、下油鍋、進鬼門關。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說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審判,那時萬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靜候判決。我們佛教對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這樣安排的。道教審判的大權操在閻羅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審判權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們佛教相信:死后審判我們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薩,也不是閻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yè)力來審判我們自己。未來投胎轉(zhuǎn)生的好壞,要依過去作為的好壞決定;未來輪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過去造業(yè)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們每一個人未來的幸福與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縱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處去呢?唯物論者認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沒有了,談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暫的,是容易消滅的,這種論調(diào)使許多人對生命的本質(zhì)起了懷疑和恐懼,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沒有,因此有人就縱欲享樂,有人殺盜淫妄,無所不作,這種遮無因果的人生觀,實在是一種膚淺可怕的邪見。基督教對于死后審判的看法雖然與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國、下地獄主張,就表示死后生命還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會隨著各人業(yè)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歸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轉(zhuǎn)世做人,不一定都會下地獄或變成餓鬼。而死后究竟輪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處呢?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惡業(yè)報如何了。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憑的業(yè)力也有三種:是隨重受生:好比銀行查帳,債務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還,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積聚最多的重因,而隨從去輪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樂;惡業(yè)盈貫的人,輪回惡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是隨習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會隨著平日的某種習慣去受生。例如一個人平時念"阿彌陀佛"念得習慣,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瀕臨彌留的一剎那間,也是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是隨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與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關系很大。如果平日專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凈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躋登天堂,死后便能隨這個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時候,如何念念相續(xù)不斷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攝心正念,行善去惡,就不怕審判,也不怕死亡!
坦然面對死亡
佛經(jīng)說,我們?nèi)嘶钤谑郎希帽葹觚敱持|殼一樣,負擔沉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脫離了這個滯重的軀殼,轉(zhuǎn)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過,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的人苦苦戀棧世間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孫家產(chǎn),不想死,不肯死,這時就好比烏龜脫殼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夠認識佛法,能夠放下自在,則死亡就像脫離了千鈞萬擔的軀殼,感到無比的輕松。
其實,人死了又何必慟哭呢?就把他當成出國去旅行,他會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從此安住在極樂凈土,不必再受這個無常人間種種風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來講,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如蟲化繭,如鳥出殼,進入了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們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結(jié)執(zhí)而為他慟不欲生呢?
法國大革命思想先驅(qū)盧騷在臨終時對夫人說:"可別太傷心難過!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對死亡,竟然毫無懼色,令人佩服。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將不久人世,對探望他的朋友說道:"笑劇已經(jīng)演完,是該閉幕的時候了!"同樣表現(xiàn)得瀟灑豪邁,沒有絲毫依戀。而在佛門中許多禪師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種結(jié)束,也不是一切的終止,更不是消滅,死亡是生的轉(zhuǎn)換,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處之泰然。
所以,當病人臨命終時,應該告訴他,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huán)境轉(zhuǎn)換到另一個環(huán)境;經(jīng)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經(jīng)里面對于這種死亡的觀念,有很多譬喻,現(xiàn)在大略說明其中的六種觀念:
死如出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象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jié)束。
死如畢業(yè):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yè)了,要按照生前的業(yè)識成績和表現(xiàn),領取自己的畢業(yè)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zhuǎn)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jīng)》上說的"鹿歸于野,鳥歸虛空,真人歸滅"。
死如換衣: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jīng)》云:"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云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云過眼,說來也只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陳代謝:我們?nèi)松眢w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有了正確的觀念之后,就會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緊的。一般人活著的時候,就只知道吃喝玩樂,只知道爭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無意義,不知道為自己的生命尋求方向,安排歸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過且過,一旦大限來到,就什么都是一場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這個道理。肉體的死亡不要緊,心靈的昏昧迷失,雖生猶死,才是最可悲的!
經(jīng)典中有一段說:波斯匿王在母親去世后,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會老。病了就容顏枯槁。死后神識就會離體。死后就要永別親人。世間上凡事都靠因緣存在,緣聚則合,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病危須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jīng)的過程,但卻很少人能坦然面對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臨終"這重要的一刻;它是決定"往生"最寶貴,而且具有決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當醫(yī)療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時,家屬應依其指示辦理,直至往生后移靈到殯儀館或家里為止。
原本在家里養(yǎng)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現(xiàn)象,通常會有"托孤"及立遺囑的行為,此時應通知親屬及家人返家籌備后事。情況允許的話,應替病人沐浴凈身,若已皈依三寶者,可為其著海青,并在身旁小聲引導病人跟隨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盡量在安頓好遺體后,不可以任意移動。此外,并應注意下列數(shù)事:
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jīng)祈福。若因此康復,則前往道賀,并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病人所討厭的人,避免于臨終時出現(xiàn),以免引起困擾。
病人病危,可鼓勵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質(zhì)。能心懷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顯現(xiàn)。
保持寧靜,不可于病人前商討事情,或發(fā)生爭執(zhí)。
病者若已藥石罔效,可放棄插管、強心劑、心肺復蘇術等急救處理,因為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醫(yī)療浪費。若此時主治醫(yī)師不肯放棄,應會同其它醫(yī)師及眷屬做決定。
人一過世,不宜哀嚎大哭、搖晃、塞手錢、拜腳尾,甚至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為此時亡者神識未離,會令其留戀不舍,增加痛苦。
醫(yī)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殯儀館,或作其它處理。
判斷是否死亡:可請醫(yī)生或有經(jīng)驗者診斷檢視(瞳孔放大、無脈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禮請法師或道友前來助念,親人亦應在旁一起助念,幫助亡者往生極樂凈土。
可請病人敬重且善說法要的有德長者,安慰開導病人,勸其一心念佛,求生凈土。
請病人預立遺囑,并為其布施行善。
準備后事,如:決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發(fā)訃文?是否成立治喪委員會?整理病人隨身衣物、備購棺木等,一切準備就緒,免得往生后手忙腳亂。
臨終是"升"、"沉"的最重要關頭,眷屬若在此時大聲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緒,累他墮落,失卻往生善道的機會,那是無益而有害的,此當切戒。
助念須知
"臨終助念",是幫助臨終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quot;人兩手空空的來,又兩手空空的去,世間上的一切名利、榮華富貴,在無常到來時,任誰也帶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惡業(yè)緣隨身。所以一般民間佛道混合鋪張喪儀對亡者毫無意義,唯有為亡者超度累積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尤其,臨命終時,身為佛教徒,更應該助亡者一臂之力,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有的人于臨命終時,或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屬悲哀哭泣干擾,或為戀念世俗舍不得,于是臨終最后一念,竟隨煩惱而去。所以此時需要有人為其助念,增加善緣。
有的人念佛只為求佛保佑、延壽,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臨終害怕死亡,病人心煩痛苦,可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臨終之人聽聞佛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凈土。
注意事項
供奉佛像,使病人觀見圣像,發(fā)菩提心。
助念的佛號聲需高低適宜,快慢適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魚為宜,能令亡者聞之心地清凈。
助念人數(shù)多時,可輪班助念;人數(shù)少時,可用念佛機輔助。主要是令佛聲不斷,眷屬亦應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現(xiàn)各種不善的狀態(tài),或口出不善的語言,應隨時善巧導正,勿使發(fā)生煩惱。
眷屬切不可對病人說眷戀話,或臨床揮淚,以免擾亂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掛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閉,家人應以手輕輕幫亡者閉上。動手前先以問話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幫你完成,請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須助念八小時才入殮之說,這是過去農(nóng)業(yè)時代,一般兒女在外求學、工作,聞訊后不能實時趕回,因此,定八小時是以等候親人,使能見亡者最后一面,F(xiàn)今時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執(zhí)著一定要八小時后才入殮。
善導大師《臨終正念訣》載,凡一切人命終,欲生凈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凈惡業(yè)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凈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
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愿安樂,此皆虛花無益之語。
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fā)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
若得明曉凈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二、撰寫遺囑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個過程,尤其是在面對"死亡"時,很多人都會事先作好安排。其處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歡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給醫(yī)學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還有一種習俗,是將往生后的身體放在荒郊野外,與鳥獸結(jié)緣??。為達成這項與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無奈的不能親自完成,只好借著遺囑來闡述心愿。
報載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夫婦立下遺囑,愿于逝世后,將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學實驗之用。貴為一國領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見大家對遺囑的重視。
"遺囑",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遺留的心愿言辭,或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發(fā)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為之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為。
現(xiàn)今社會上有許多遺產(chǎn)紛爭問題,皆源于未在生前預立遺囑,不懂得預立遺囑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關規(guī)定,列出幾點注意事項:
遺囑通則
無行為能力者及未滿十六歲者不得為遺囑。
遺囑人于不違反關于特留分規(guī)定之范圍內(nèi),得遺囑自由處分遺產(chǎn)。
遺囑的種類
自書遺囑:應自書遺囑全文,記明年、月、日,并親自簽名,如有增減涂改,應注明增減涂改之處所及字數(shù),另行簽名。
公證遺囑:應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在公證人前口述遺囑意旨,由公證人筆記、宣讀、講解,經(jīng)遺囑人認可后,記明年、月、日,由公證人、見證人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由公證人將其事由記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項所定公證人之職務,在無公證人之地,得由法院書記官行之,僑民在中華民國領事駐在地為遺囑時,得由領事行之。
密封遺囑:應于遺囑上簽名后,將其密封,于封縫處簽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向公證人提出,陳述其為自己之遺囑,如非本人自寫并陳述繕寫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證人于封面記明該遺囑提出之年、月、日及遺囑人所為之陳述,與遺囑人及見證人同行簽名。
代筆遺囑:由遺囑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見證人,由遺囑人口述遺囑意旨,使見證人中之一人筆記、宣讀、講解,經(jīng)遺囑人認可后,記明年、月、日,及代筆人之姓名,由見證人全體及遺囑人同行簽名,遺囑人不能簽名者,應按指印代之。
口授遺囑:遺囑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為遺囑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為口授遺囑:
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并口授遺囑意旨,由見證人中之一人,將
該遺囑意旨,據(jù)實作成筆記,并記明年、月、日,與其它見證人同行簽名。
由遺囑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見證人,并口述遺囑意旨、遺囑人姓名及年、月、
日,由見證人全體口述遺囑之為真正及見證人姓名,全部予以錄音,將錄音
帶當場密封,并記明年、月、日,由見證人全體在封縫處同行簽名。
下列之人不得為遺囑見證人:
未成年人。
禁治產(chǎn)人。
繼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
受遺贈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親。
為公證人或代行公證職務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
遺囑的效力
自遺囑人死亡時發(fā)生效力。
遺贈無效或拋棄時,其遺贈之財產(chǎn)仍屬于遺產(chǎn)。
遺囑的執(zhí)行
遺囑人得遺囑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或委托他人指定。
未成年人及禁治產(chǎn)人不得為執(zhí)行人。
遺囑未指定遺囑執(zhí)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親屬會議選定之,不能由親屬會議選定時,得由利害關系人聲請法院指定之。
有封緘之遺囑,非在親屬會議當場或法院公證處不得開視。前項遺囑開視時,應制作紀錄,記明遺囑之封緘有無毀損情形,或其它特別情事,并由在場之人同行簽名。
遺囑的撤回
遺囑人得隨時依遺囑之方式,撤回遺囑之全部或一部。
前后遺囑有相抵觸者,其抵觸之部分,前遺囑視為撤回。
遺囑人于為遺囑后所為之行為,與遺囑有相抵觸者,其抵觸部分,遺囑視為撤回。
遺囑人故意破毀,或涂銷遺囑,或在遺囑上記明廢棄之意思者,其遺囑視為撤回。
繼承人之特留分,依左列各款之規(guī)定:
直系血親卑親屬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
父母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
配偶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二分之一。
兄弟姊妹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三分之一。
祖父母之特留分,為其應繼分三分之一。
以上僅就民法繼承編有遺囑之部分規(guī)定略作說明。欲究詳情者,仍請參閱民法繼承編第三章遺囑(自第一千百八十六條至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條)之規(guī)定。
遺囑范例
佛陀遺囑
《佛遺教經(jīng)》云:"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們要尊敬珍重波羅提木叉,善為受持,不要遺忘。戒就是指導你們的大師,你們持戒,如貧窮的人得到寶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燈。這和我住世,沒有甚么不同。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弘通正法,從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運動,不要貪圖財利,不要販賣貿(mào)易安置田宅。你們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yǎng),不用為生活操心。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兇和咒術仙藥,不要結(jié)好貴人,親厚媟慢,你們應該節(jié)身時食,清凈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顯異惑眾。
"諸比丘弟子!你們更應該節(jié)制六根,不要讓六根追逐六塵,以免放逸墮落。好像管理兇悍的惡馬,一定要用轡制,不然,將會把人牽墜入陷坑之中。惡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這是不能不謹慎注意。
"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好象人的手中拿著蜜器,動轉(zhuǎn)輕躁,觀看到蜜,不見前面舉步就有陷坑。放縱心意,好象狂象無鉤,猿猴得樹,能夠喪失一切善事,所以你們要精進修道,把心棲于安靜的境界。
"諸比丘弟子!你接受到飲食供養(yǎng),應當作服藥之想,好和壞都不要增減。不要起貪瞋之心,飲食不過是為資養(yǎng)色身,除去身體的饑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損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壞其善心。
"諸比丘弟子!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你們,你們當自攝心,不要起瞋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你們要知道放縱瞋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能之人。
"諸比丘弟子!你們不要有驕慢的心,不要有諂曲的心,不要有欺誑的心,不要有慳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質(zhì)直為本。
"諸比丘弟子!你們應當知道多欲的人,苦惱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于安穩(wěn)的世界。你們要脫離苦惱,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樂之道。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勤于精進弘法修道,則事無大小,就沒有困難之處,好象涓涓的細流,也能鑿石穿山,進入大川巨海;否則,對于弘法的家務,利生的事業(yè),常常懈廢,如同攢木取火,未熱而息,雖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動跑出來呢?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不忘正念,一切煩惱惡魔就不能侵入。你們要做勇猛的將軍,披著重鎧,持著禪定的刀刃,征服六塵境界的魔軍;佩著智能的利劍,知道世間生滅的法相,降伏一切諸有的苦患。
"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們要撐好智能的法船,渡過愚癡愛執(zhí)的濁流,燃著智能的燈光,走過無明闇冥的世間。常以聞思修的智能,才能進入三摩地。
"諸比丘弟子!你們要記好我說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醫(y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咎不在醫(yī);我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者不行,過不在導。"
鳩摩羅什大師遺囑
鳩摩羅什向大眾告別說:"我們以法相遇,時光如梭,世緣已盡。我以才智闇昧,謬充傳譯經(jīng)典之任,至今譯有經(jīng)論三百多卷,僅《十誦律》來不及刪繁就簡,存其本旨,必定不會有所差失。希望凡所宣譯的經(jīng)論,都能流傳于后世,共助弘揚流通。
現(xiàn)在我于大眾前發(fā)誠實誓言:"如果我所傳譯的經(jīng)典無有錯謬,我火化之后,舌頭必定不會焦爛。""
六祖大師遺囑
六祖:"汝等好住,吾滅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秩甑刃拿裕粫嵋,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玄奘大師遺囑
玄奘大師云:"我的色身已染重病,所做的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能在塵世久住。希望我所修的福慧回施一切眾生,隨同眾生一起轉(zhuǎn)生為忉利天彌勒佛的凈土,奉事慈尊,將來追隨彌勒佛下生人間,廣作佛事。"又云:"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識界不可得,乃至意識界亦不可得;無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國父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jīng)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F(xiàn)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xù)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xiàn),是所至囑!
印光大師遺囑
印光大師云:"念佛見佛,決定西生。你們要維持道場,弘揚凈土,不要學大派頭。"
弘一大師遺囑
弘一大師致書予夏丏尊訣別,賦二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慈航法師遺囑
慈航身無半文,身后事一切歸靜修院住持料理,眾信徒幫助。
慈航一切經(jīng)書衣物,全歸靜修院住持保存,學僧徒眾不得爭執(zhí)。
在未回大陸前,彌勒內(nèi)院所有學僧照常安住,由靜修院及護法會維持。
請道安法師及律航法師為彌勒內(nèi)院永遠導師,指導學僧一切。
請白圣法師代我付圓瑛老法師法派七人:自立;印海;嚴持妙峰;常證;會性;真性為曹洞宗傳法。
圓寂后不發(fā)喪,不訃聞,不開追悼會,凡起龕或安葬,莫請法師封龕說法種種儀式。
遺體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大缸跏趺盤坐于后山,三年后開缸,如散壞則照樣不動藏于土,如全身,裝金入塔院。
圓寂后,一切禮懺放焰口超薦佛事莫做,唯念大悲咒及觀音圣號。
后山紀念堂如禪堂然,四圍大椿凳可趺坐,中間佛龕,遺像在后面。
關房照樣,不可搬動,派人照應香燈茶水,可在內(nèi)念《法華經(jīng)》禮懺。偈曰:"空手而來,空手而去,來來去去,永無休歇?quot;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夏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晨四時慈航遺囑。
虛云老和尚遺囑
虛云老和尚謂弟子云:"身后事,數(shù)日前已向眾說,不必贅言。今問我最后語,祇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又曰:"正念正心,養(yǎng)出大無畏精神度人度世。"
林語堂先生遺囑
林語堂云:"古人沒有被迫說話,但他們心血來潮時,要說什么就說什么,有時候論重大的事件,有時抒發(fā)自己的感想,說完話就走,我也是這樣。我的筆寫出我胸中的話,我的話說完了,我就要告辭。"
佛光山故住持心平和尚遺囑心平自去夏旅美歸來,醫(yī)師即告患有肝癌之癥,自知世緣已了,將要先走一步。心平自民國五十二年二十六歲出家,承師父上人栽培,大眾兄弟護持,七十四年被選為佛光山第四任住持之職,盡心盡力,隨順師教,為佛教發(fā)心,為常住奉獻,又續(xù)當選連任,但不幸尚有二年才到任期,今未能圓滿,此為我最對不起師父上人者,尚祈宗務委員會選派宗務委員一人代理未完任期,以免耽誤常住法務之進行,并有數(shù)事奉告如下:
我之任何所有,乃至衣物,來自常住,今乃交還常住,一切由宗務委員會議決處理。
我無儲蓄金銀寶物,但我名下有常住登記之不動產(chǎn),自應交常住管理。
敬請遵守佛教制度,給予火葬,骨灰存放萬壽堂中任何一地,不必造墓,以免浪費,凡事節(jié)約為尚。
不發(fā)訃聞,不作焰口佛事,希望大家厚愛心平的心,繼續(xù)護持佛光山就好。
我俗家弟妹人等,皆虔誠佛教信徒,千萬不可過問我的事,僧事僧決,一切皆依佛光山?jīng)Q定,并望弟妹后人永遠護持佛教,如我在世。
佛光山道場如今已是國際化、制度化,希望同門師兄弟體諒師父開山立規(guī)之辛苦,務望全體大眾必信必忠,同心同德,為人間凈土而繼續(xù)發(fā)心。
本山男眾比丘、沙彌,更要爭氣,傳燈樓早晚課誦望能不懈,外出必須請假,北海道場要繼續(xù)發(fā)展;師兄弟間要互相愛護,互相尊重,為佛光大學、國際佛光會以及推展文化教育等,務期日有所成。
師父上人常言:"集體創(chuàng)作,有教無我"的開示,希望凡我佛光人要一體遵守!師父著作應用心細讀!師父所推動之"人間佛教",要繼續(xù)努力!心平不勝馨香企盼!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心平口授慧龍記錄
慈莊慈嘉見證
在家居士遺囑(佛教徒)
我之所有儲蓄金銀寶物、不動產(chǎn),依照生前所囑辦理,捐獻佛教團體或慈善機構部份,務請照辦。
病重時不要送醫(yī)急救打針,保持原狀,不要用力摸我、動我。
不要哭喊、講話,但請大家小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通知法師或蓮友助念,若逢七日之期,有心紀念者可以到寺院參加隨堂超薦。
停放遺體時,請幫我沐浴更衣,穿著海青、羅漢鞋,皈依證放置身旁。
最后蓋陀羅尼經(jīng)被于海青上。
三日或七日火化,骨灰撿后裝入壇內(nèi)。
請全家茹素,隨力布施,造福眾生。
人生本無常,死亡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如蝶破蛹、鳥出殼,進入另一個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所以切莫過度哀傷,應該體悟人生無常,知及時修行,布施造福。
三、殯葬奠禮
"人死為大",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因此,一般民間對葬禮都極為講究,認為葬禮辦得風光體面,才能表示對亡者的尊重與孝順。其實,喪禮應以簡單隆重、莊嚴肅穆為宜,若有需要,得成立治喪委員會,依佛教儀式舉行入殮、火葬,而后奉安寺院納骨塔。往生佛事則可至寺院參加隨堂超薦,亦可自己在家誦經(jīng)念佛,把省下的喪葬費用,以亡者名義捐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福利事業(yè),如此不但讓亡者德澤人間,也可以此功德回向亡者蓮品增上,可謂自利利人,實乃最值得提倡的喪葬典范。以下就佛教的喪葬禮儀,分往生佛事、告別奠禮、安葬儀式、安位灑凈等,概略述之。
往生佛事
病人往生后,入殮前,安放亡者之處應用布幔圍起來,以區(qū)隔內(nèi)外,以示對亡者的尊重。
此外,應于門口張貼布告:男眾嚴制。女眾慈制。佛教徒可用黃布條寫"南無阿彌陀佛",并張貼布告:"吾家信佛,嚴(慈)往生,承蒙諸位親友蒞臨吊祭,但請上香念佛,可以不必問話,不燒紙箔,不用樂隊,不用花車,不游街。"
人往生后,若欲停靈于家中,或者遷移他處,家屬應安詳念佛,等待入殮。入殮后,于家中停靈二、三天,最多以不超過一個星期為宜,而后擇期舉行告別奠禮,發(fā)引安葬。在此期間,應該處理的事項,依序列舉于后:
入殮佛事
事前準備
為亡者整裝。準備棺木內(nèi)部陪葬用品。
將亡者移入棺木內(nèi)。
土葬棺木四周要油漆,以免漏水。
可用臘燭檢查棺木是否漏洞,順棺木的封口檢查,見火苗晃動,表示棺木有漏洞,當修補。
程序:(列舉三種,可依情況選擇其一。如一時不方便邀請法師,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殮。)
●蓮池贊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變食真言
贊佛偈
念佛(入殮)
回向
●贊佛偈
念佛(入殮)
三皈依
回向
●蓮池贊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往生咒
變食真言
三皈依
回向
注意事項:
入殮封棺前,必須取得死亡證明書。
棺木不必太昂貴,不宜浪費,適當最好。
亡者不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壽衣),只要穿上生前喜歡的衣服即可,剩下的衣物可捐給貧苦者。不一定要特別備辦陪葬物,只要亡者生前所喜愛之物即可。
曾皈依三寶,受過五戒、菩薩戒者,入殮時可穿海青,披縵衣,亦可將縵衣折疊,與戒牒、皈依證、念珠放入棺木,陀羅尼經(jīng)被應覆蓋于亡者身上。
入殮時,不必看時辰,以眷屬方便為要,不必忌諱犯沖,但不宜選在他人認為不方便的時間入殮。
往生后,在適當?shù)臅r間可為亡者沐浴、化裝、更衣,以方便親友瞻仰遺容。更衣時,若身體僵硬,可用熱水敷關節(jié)處。
入殮前可于靈前供飯菜、花果。
入殮封棺須通知親友參加,尤其應禮請長輩主持入殮,以免事后紛爭。
亡者在銀行存款,須要在開死亡證明書之前領出,否則會產(chǎn)生意外事故,土地財產(chǎn)則要繳遺產(chǎn)稅。
亡者需要諸佛菩薩的接引,不必將廳堂供奉之佛像及祖先牌位遮掩。
書寫牌位
牌位的寫法:
┌─────────────────┐
││
││
│佛力超薦顯考○公○○府君往生蓮位│
││
│陽上:○○叩薦│
└─────────────────┘
佛力超薦顯考○公○○府君
顯妣○母○○太夫人往生蓮位
故妻夫人
先夫君
稱謂類別:
佛力超薦,
父:顯考(先考)弟:亡弟、故弟
母:顯妣(先妣)姐:先姐
祖父:顯祖考妹:亡妹、故妹
祖母:顯祖妣丈夫:先夫
外祖父:外祖考妻子:亡妻、故妻、先室
外祖母:外祖妣朋友:故友
兄:先兄子女:亡子、亡女
陽上的稱謂寫法:
亡者為長輩時:陽上○○叩薦
亡者為平輩時:陽上○○敬薦
亡者為晚輩時:陽上○○薦
靈堂布置
事前準備:佛像或畫像、靈桌、牌位、鮮花、燭、果、供菜(飯)、
香爐、接引幡、遺相。
印發(fā)訃文
訃聞稱謂:
年過六十歲者:女眾:壽終內(nèi)寢。男眾:壽終正寢。
六十歲以下用"享年、享壽"。
三十歲以下用"得年、存年"。
"慟于",用于長輩。
"悼于",用于平輩。
車禍、意外身亡須用:死于非命、終于非命、卒于非命。
未亡人:丈夫往生,妻子尚存。
杖期夫:妻子往生,丈夫尚存。
訃文范例
例一
佛光山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世心平和尚贊頌法會通啟本山第二代住持心平和尚,慟于民國八十四年四月七日(農(nóng)歷三月八日)凌晨二時四十七分,化世因緣圓滿,于臺北榮民總醫(yī)院安詳示寂。和尚生于民國二十七年六月十三日,世壽五十八,皈依四十載,僧臘三十三,戒臘三十二。同門慈莊、心定、慧龍、慧軍等,及弟子道悟、宗謙、乘有、乘通等多人均隨侍在側(cè),遵禮入龕,引靈回山,停龕于本山萬壽堂圓滿廳,常住大眾日夜念佛。本山謹遵遺囑,一切從簡,不設治喪委員會,不個別發(fā)訃聞,不做焰口佛事,并懇辭香奠、花圈、花籃、花車,謹擇于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十六日上午十時假本山如來殿大會堂舉行贊頌法會。
謹此奉
聞
恕不另訃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謹啟
例二
星云敬告各方師友:
家母李劉玉英居士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時二十分,于念佛聲中,安詳往生于美國洛杉磯惠提爾醫(yī)院,享年九十五歲。子孫及星云之弟子多人在側(cè)。是日,隨即移柩玫瑰崗,并擇定于六月三日上午九時遵儀舉行殯葬奠禮;六月九日上午十時,于佛光山美國別院西來寺法堂舉行懷恩法會;六月十六日于佛光山高雄本山舉行上供;靈骨則奉厝于西來寺。遵母囑不發(fā)訃文,不受挽幛、奠儀、香花、禮品等。向昔多承各方師友信徒關懷,謹此奉聞!
星云合十一九九六年六月六日
例三
孫張清揚居士往生訃文啟事
敬告故孫立人將軍之夫人孫張清揚女士之親友:
在五年前,清揚居士將其后事交由星云處理,現(xiàn)清揚居士已于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廿二日下午九時舍報往生。謹遵其遺囑,由佛光山僧眾,于七天內(nèi),每日廿四小時佛聲不斷,以助其上生佛國,F(xiàn)訂于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二日下午二時,假第二殯儀館景仰廳舉行殯葬奠禮,特此敬告孫夫人之各位至親好友。
佛光山星云暨孫天平、孫安平、張孫義貞、張?zhí)祺、張成勛等孝眷敬?/p>
例四
以子女之名義發(fā)訃聞(父母已往生)
考○公○○府君(或諱○○)
顯慟于中華民國○年○月○日(農(nóng)歷○月○日)○午○
妣○母孺人閨名○○
正孤
時壽終寢距生于民國(前)○年○月○日享壽○十有○歲子○隨侍在側(cè)親視含殮
內(nèi)哀
遵禮成服停柩在堂謹擇于中華民國○年○月○日(農(nóng)歷○月○日)星期○○午○時○
分假○地舉行家奠禮○時○分公奠后隨即發(fā)引安葬于○○公墓叼在
姻
親
戚誼哀此訃
友
聞
孤(哀)子○○○○泣血稽顙
媳婦○○○○○○泣血稽顙
孤(哀)女○○(適○)○○泣血稽顙
女婿○○○拭淚頓首
孫○○○○抆淚稽首
孫媳○○○泣淚拜
外孫○○○○○泣淚拜
外孫女○○○(適○)揮淚拜
曾孫○○○揮淚拜
護喪夫(妻)○○○頓首(稽顙)
男頓首
胞兄弟(妯娌)姊妹(姊夫妹婿)
女斂衽
姻親代表鞠躬
例五:妻喪訃聞例
先室○○○女士慟于中華民國○○年○月○○○日上午○時壽終內(nèi)寢距生于民國○○年農(nóng)歷○月○○日享壽○○○歲○○率男○○女○○隨侍在側(cè)即日移靈○○○○殯儀館遵禮成服謹擇于民國○○年○月○日(星期○)上午○時假該館○○廳舉行家奠禮○時○分公奠○時○分大殮隨即發(fā)引○○山公墓安葬叨在鄉(xiāng)夫○○○世孝男○○○○○學孝媳○○○友誼哀此訃孝女○○(適○)泣姻孝孫○○親孝孫媳○○○族戚孝孫女○○○○(適○)聞孝婿○○○外孫女○○○○(適○)孫婿○○○外孫婿○○○啟外曾孫○○○○○○外曾孫女○○○喪居:○○○○○○○○聯(lián)絡處:○○○○○○○○
例六
先慈○○○太夫人,慟于民國○○年○月○日上午○時在○○(處)往生蓮邦,享壽○歲,不孝男○○不孝媳○○不孝女等隨侍在側(cè)。
親視含殮,謹遵佛制,于○年○月○日上午移靈自宅正廳,誦持佛號,遵禮成服,擇吉○○日先行敬奉遺囑火葬,謹遵于國歷○○年○○月○日(農(nóng)歷○月○日)上午○時在高雄壽山寺二樓禮堂,舉行追悼哀思,隨即迎靈于佛光山萬壽花園公墓。叩在姻親戚教,誼哀此訃孤哀子○○孝媳○○孝媳○○孝女○○
例七
先某某傳○○正宗第○○世,○○堂上○下○老和尚圓寂于民國○年○月○日○時,距生于○年○月○日○時,世壽○○歲,僧臘○○,戒臘若干,法臘○○秋。
嗣法某某等,謹遵佛制悲悼說法,親視封龕,倘蒙大護法諸賜唁,曷勝頂感之至,謹此訃山尊宿聞
嗣法門人○○頂禮
法孫○○頂禮
法曾孫○○頂禮
薙染徒○○頂禮
薙染徒○○頂禮
護龕○○與○○和尚
例八:佛教徒
顯考○公○○諱○○府君慟于中華民國○○年○月○日下午○時○○分(農(nóng)歷○月○○日○時)在○○(處)往生蓮邦,享壽○○歲,不孝男○○不孝女○○等隨侍在側(cè)。
慈親在世,篤信佛教,民國○○年于佛光山乞受在家五戒。受戒后更精進修持,護持文教。同年亦加入佛光會,積極推展會務,參加佛學會考○次,皆得滿分,此精進精神足堪家族模范。翌年便常往寺中發(fā)心幫忙,且積極勸人皈依向善,為鄰里所贊揚。今親視含殮,謹遵佛制,于上午○月○日移靈自宅正廳,誦持佛號,遵禮成服,擇吉○○日敬奉遺囑火葬,謹訂于國歷○○年○月○日(農(nóng)歷○月○日)上午○時在高雄縣佛光山寺萬壽園,舉行追悼哀思,隨即迎靈進塔,叨在姻親戚友,誼哀此訃。
孤哀子○○孝媳○○
孝媳○○孝女○○
七期追念法
七旬算法與種類:
七七:人往生當天算起第七天,七周為四十九天。
百日:往生后整整一百天為百日忌。
周年:往生一年為周年忌。(如有閏月,閏月不算)十月二十日,明年就是九月二十日。
合爐:即將往生蓮位焚化,并將其名字寫在祖先牌位上,將爐灰取一小份至祖先香爐中,稱為"合爐"。
程序:將新亡者的蓮位及祖先牌位請下。
將亡者的名字抄錄至祖先牌位中。
七七佛事
根據(jù)經(jīng)典記載,人往生后四十九天之內(nèi),如果陽上眷屬能為亡者誦經(jīng)做佛事,仗此功德,能令亡者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業(yè),則可蓮品增上。因此,佛教徒每于親人往生后四十九天內(nèi),每逢七期舉行超薦佛事,稱為做七。一般依齋主的時間、因緣而分,有的只做頭七、滿七;有的做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有的則七個七全做。
啟建佛事所需時間,依誦經(jīng)、拜懺、三時系念,乃至啟建瑜伽焰口等各種佛事的不同,而有一小時、二小時、半天、一天不等。做七雖有超拔先人,表達孝思的深遠意義,但因傳統(tǒng)的作法費時耗財,實有改良的必要。例如:
誦經(jīng)佛事宜莊嚴不繁瑣,最好以半小時、一小時即可,不一定要半天、一天。
做七不一定要放焰口、拜懺,只是上香、拜佛也可以,應視能力、時間而為,不要勉強。
七七日誦經(jīng)是古老傳統(tǒng),不一定照辦,可變通為: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即算圓滿。
可在短期三︱七天內(nèi)做完七七。
可參加隨堂超薦。
亦可以亡者名義成立獎學金或設立教育基金,乃至護持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yè),以此為亡者植福薦拔,更有意義。簡化七七佛事的意義,可以改善社會風氣,具有教化社會之功,實有必要大力推動。最好是到寺院參加隨堂超薦,或由家人在家中早晚誦經(jīng)、念佛均可。
以下列舉數(shù)種簡單的課誦程序,以資參考:
●楊枝凈水贊(或爐香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開經(jīng)偈
普門品(或阿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地藏經(jīng)等)
三皈依
回向
●爐香贊(或蓮池贊)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阿彌陀經(jīng)(或般若心經(jīng))
贊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蓮池贊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心經(jīng)
往生咒、變食真言
贊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告別奠禮
"告別式"就是替別人解決生死問題,對"生"者安慰、節(jié)哀,對"死"者慰靈、祝福,就是了生脫死。功德佛事最能"度生"、"慰死",是真正的了生脫死。了生脫死是心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能"廣結(jié)善緣"本身就是了生脫死。
告別奠禮程序:
告別奠禮開始,奏哀樂遺族就位
遺族上香
遺族獻花果
遺族獻供(飯、菜)
遺族復位
恭請法師誦經(jīng)
法師退席
公祭
親友吊祭
親友吊電
親友拈香
遺族致謝詞
禮成,奏哀樂
起靈安葬
團體公祭程序:
○○團體公祭
奏哀樂
主祭者就位
陪祭者就位
與祭者就位
上香
獻供
恭讀祭文
向○○老先生(老夫人等)遺像行三問訊禮(一問訊、再問訊、三問訊)
禮成
遺族答謝
事前準備
靈堂的布置:可依會場大小布置靈堂,以簡單莊嚴為要。
靈堂布置相關事宜,如搭帳蓬、插花、燈光、音響、桌椅等,亦可聯(lián)絡葬儀社代辦。
靈堂布置的佛像、遺像、"奠"字、橫匾、挽聯(lián)、靈旌、軸幛等,適當即可。
每日可酌量拜飯,以表哀敬。
文具用品:訃聞、謝帖及帳簿、簽名簿數(shù)本、禮簿數(shù)本、原子筆、簽字筆、毛筆、墨汁、大小膠帶與釘書機(掛聯(lián)軸用)、漿糊、刀片、各色紙張與記事簿、識別證、白信封、紅禮袋、零鈔、出殯路線圖、行程表以及工作人員名單。
奠禮用物:香(分線香與香末兩種)、大燭一對、小花圈一只、水果一盤、遺像、拈香爐、親友座椅、燈光與音響等。
答謝用物:毛巾或手帕、白紙花,協(xié)助奠禮人員(服務員)之禮品與服務費,或佛書、佛像、念珠。
可酌量供給餐點。
酌量準備車輛。
安葬儀式
佛教東傳后,僧侶多用火葬;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也以火葬為主;在墨西哥,上層階位以火葬為安葬儀式,下層階位則用土葬;臺灣因民俗文化,安葬儀式多為火葬與土葬二種。
火化:
所須用品:
供菜、供飯等祭品。
蠟燭、香、花、果。
準備三份:告別式、火葬場、返家安靈位用。
火葬場誦經(jīng)程序: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遍)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心經(jīng)
往生咒、變食真言
通知火葬場工作人員點火
回向
火葬的特點:
方便、衛(wèi)生、干凈,不占空間。
奉安寺塔,專人管理。
可避免日后撿骨等麻煩。
于寺院中,亦可作隨堂超薦。
土葬:
所須用品:
六菜一飯等祭品。
蠟燭、香、花、果。
準備三份:告別式、墓園、返家安靈位用。
起靈:
等靈柩綁好后,舉佛號起靈。
法師引導靈柩至靈車前,等靈柩上車后,收佛號。
法師上車(法師車排在靈柩車之前)。
墓園誦經(jīng)程序: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遍)
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心經(jīng)、往生咒、變食真言
贊佛偈
念佛
回向
安位灑凈
先請孝眷整裝。
將牌位供奉在案桌上。
若告別式場的靈桌尚未拆除,可幫忙拆除。
除靈法語:
接引先靈到西方,紅蓮臺畔禮法王,
仰仗三寶加持力,往生凈土應萬邦。
安位程序:
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遍)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三稱)
大悲咒
變食真言
回向
四、附錄
1?奠儀
一般社會人士,遇親友往生,往往以奠儀、花圈、花車等表達哀思之情,其作法如下:
香儀:即白禮袋內(nèi)裝禮金,又稱"奠儀"。禮袋正面書寫:
┌─────────────────┐
│恭悼藍公○○居士上生佛國│
││
│奠儀│
││
│晚宋○○敬挽│
└─────────────────┘
┌─────────────────┐
│林母李夫人歸西│
││
│香儀│
││
│弟李○○敬悼│
└─────────────────┘
禮券:各地郵局皆有流通,電信局的交際電報附有禮金。
花圈:贈送者大都是機關團體。
花籃:贈送者與內(nèi)容均和花圈相同,對數(shù)不宜多,太多反而浪費。
花車:以轎車前掛一小花圈或車上懸掛兩條白長布參加殯葬行列。
果盤:通常用水果、罐頭、食品、飲料等物品包裝而成,通常是成對地排列靈堂兩側(cè),其上書寫:
○公○○居士生西
奠德重如山
姻弟洪○○敬悼
佛教徒則以助念為最佳的結(jié)緣。
謝帖范例
宜用黃色或白色紙,勿使用粉紅色或其它顏色。
謝帖上不必將家族名單全部印上,只須印上家族中有社交關系之人即可。
范例一
先夫君○○○之喪渥蒙
○○○先生惠賜
花車○輛儀仗○隊香儀○元
花籃○對旌旗○幀唁電○通
花圈○只奠品○付奠文○通
孤子○○
妻○○○率鞠躬
孤女○○
謹擇于中華民國○年○月○日○時假○地舉行奠禮
范例二
哀啟者先慈○母○○○女士之喪荷蒙惠賜厚儀奠品盛情幽明歿榮存感因守制期中未克踵府致謝謹具寸楮聊申謝悃端此鳴謝
厚儀○元
挽軸○幀
花圈○只
花車○輛
花籃○對
哀子○○○○○○
○○○○○○鞠躬
范例三
先考○公諱○○府君之喪于民國○年○月○日在○市○街○號之○喪宅
舉行奠禮渥蒙
○○先生花車○輛果盆○托
惠賜花籃○對奠儀○元尚容敬
○○公司花圈○只挽軸○幀
謝
謝啟范例
范例一
謝啟
本山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世佛光堂上第二代住持
心平和尚圓寂仰荷
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特頒挽額褒揚各界人士諸山長老大德
世界各國佛教團體護法檀那親臨拈香惠賜
祭文隆情厚誼謹申謝悃伏維
矜鑒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謹啟
范例二
先夫○公○○之喪辱蒙
長官親友賁臨吊唁歿榮存感謹申謝悃伏維
矜鑒
未亡人○○○率子女泣叩
范例三
先嚴○公諱○○府君之喪渥蒙
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五院院長賜頒挽額長官親友躬臨吊唁寵錫厚儀云天高誼歿榮存感謹申謝悃伏維
矜鑒
子○○○○○○○○
女○○○○叩啟
挽幛范例
挽帳(軸)乃各界貴賓所饋贈的挽詞,一般皆用白布(或黃布或其它顏色布匹)
所寫成。分橫式與直式寫法。
范例
○○居士生西(往西)(上款)
○○○○(中款)
○○寺敬挽(下款)
年老者:
○母老太夫人生西
○公老先生往西
中款詞句:
得大自在悲愿宏深入佛圣域法性不壞
乘愿再來垂范人間大德可風痛失法將
解脫無礙花開見佛慧炬長明入如來地
高登蓮品往生蓮邦化滿西歸心無罣礙
上品上生澤在人間永居安養(yǎng)往生凈土
上生佛國凈土可期華枝春滿蓮華化生
功德圓滿般若清凈蓮池海會
挽聯(lián)范例
挽聯(lián)是將對亡者的追思感懷,藉由詩句聯(lián)對寫在白布或黃布上以表哀慞。
范例一
敬愛的母親大人
歷經(jīng)民國締造北伐統(tǒng)一國共戰(zhàn)爭吾母即為現(xiàn)代史
走遍大陸河山游行美日終歸凈土慈親好似活地圖
國華
不孝男星云拜挽
國民
范例二
代挽傅斯年(張齡)
讀先生文章能使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論名賢節(jié)概足令親者信疏者無間言
范例三
代挽戴季陶
河汾承一貫心傳緬志業(yè)辛勤問禮亭邊遺事在
京闕黯萬方兵氣想精魂依戀紫金山畔墓云封
范例四
代挽陳太夫人
垂范繼歐柳郝鐘言為當世法行為當世則
教子作皋夔伊呂其生天下榮其沒天下哀
范例五
代挽陳太夫人
曠代仰偉烈豐功豈知機杼當年大本原從慈孝出
百世作女宗閫范歷數(shù)古今賢母高風已并孟歐傳
范例六
挽劉泳闿
簿書長是損宵眠早知神瘁形勞滴雨定穿檐下石
膏潤何曾豐儉?太息揚清激濁從今莫覓火中蓮
范例七
挽劉慕曾
交誼在相忘濡呴之間病榻傾談許我片言能證道
勛勤踐盡瘁勞謙之實中途竟蹶撫棺一慟更何辭
范例八
代挽曾琦
道援天下志在斯民即論名世文章萬古江河知不廢
夢斷關山心縈邦國緬想平生懷抱年風節(jié)最堪師
其它
童真入道六十余年龍善寺創(chuàng)實業(yè)利行旅重望稱賢德
茹苦含辛八十二歲殿堂樓行善爭廣交游歸去見如來
教子愛民無愧賢者母救貧救難德澤親和稱鄰里
慈善修心歸去見如來教忠教孝慈悲仁愛有家聲
八十有七母儀賢德世間少樂善好施三從四德成家業(yè)
百余遺春忠忱孝悌節(jié)義多茹苦含辛教子疼孫無盡恩
教子教女功成道就無愧稱賢母娑婆少了慈悲母
修福修德世緣已滿有愿見如來凈土多一善女人
榮總長庚陽明多年義工稱賢德凈土華開報說我母西方去
禪凈慈悲喜舍長久修持見如來娑婆道場祈請慈親乘愿來
八十年歲月心中有佛舐犢愛難亡對境時憂心益痛
千萬人入道爾乃因緣篋書香乍散傷情處血唳何窮
泰山俄頹萬壑悲云添別恨椿樹忽凋芝萼雙雙歸大覺
東床發(fā)嘆千秋暗雨續(xù)離音蓮花正茂金渠朵朵現(xiàn)全身
秋色滿林巒誰謂椿容暗改
愁云彌院落頓令桂子深悲
祭文范例
意義:奠禮儀式進行當中,在靈幃之前,對亡者因懷念而誦讀的追悼文詞,統(tǒng)稱為"奠文"。依內(nèi)容不同可分成二類:
家奠文:即在家祭奠禮當中,由家族在靈前所讀誦的懷恩文章。公奠文:即在公祭奠禮當中,由親友及機關團體在靈前所讀誦的追悼文章的統(tǒng)稱。
范例一
維元佑八年,歲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蘇軾,謹以家饌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靈。嗚呼!昔通義君,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從我南行,菽水欣然,湯沐兩郡,喜不見顏。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頃,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柰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尚饗!
范例二
維萬歷四十四年,歲次丙辰,十一月庚子朔,越十有九日丙戌,前海印沙門辱教德清謹陳香積之供,致祭于紫柏尊者達觀大師之靈曰:嗚呼!惟師之生也不生,乘愿力而來;師之死也不死,順解脫而去。去來不落常情,生死豈同世諦?以師之住世也,秉金剛心,踞堅固地,三十余年家常茶飯,脊骨純鋼,千七百則陳爛葛藤,鼻孔殘?zhí),推倒彌勒、釋迦,不讓德山、臨濟。為人極盡慈悲,臨機絕無忌諱,誓護法若惜眼睛,求大事如喪考妣,不與世情和合,便是真實行履。晏坐水月光中,獨步空華影里。初訪予于東海也,頓脫形骸;既再晤于西山也,搜窮骨髓。當予禍之未形也,備告之以隱微;及予難之既發(fā)也,將為我以雪洗。且酬夙約于曹溪,將扣閽于帝里,冒炎蒸于道路兮,望影響而進止,乃設法以多方,冀出予于九死。
嗚呼!師之為法門也,實抱程嬰、杵臼之心;師之為知己也,殆非管鮑、陳雷之比。予荷皇仁之薄罰兮,師之心猶未已;予被放嶺表兮,師佇候于江沚,一見歡若更生兮,如九原之復起。予與師作永訣兮,甘為炎方之厲鬼。師囑予以寧志兮,冀幽之再啟。予揮涕以臨長路兮,師執(zhí)手含悲而不語。維時關山一別兮,日月若矢。心知師之不我忘兮,每叮嚀其無以。師以愿力所持兮,誓不負其本始,乃斂太阿之光焰兮,不顧放身于塵滓,冀和璧之必信兮,不惜隋珠之輕抵。
將扣君門兮九重,倏遇飆風兮四起,陸海波騰,龍蛇披靡,玉石俱焚,法幢傾圮。師登八道之康衢兮,忽遇長蛇與封豕;侍鞂嶈b其衷兮,唯見逞于庸鄙。幸此心之白兮,聊以發(fā)其蘊底。師實曠然,何憂何喜?逆順隨宜,死生游戲,何夙負之相尋兮,信前緣之固爾。師悲五濁之不堪,直一行之可恃,乃盥漱以趺坐兮,遂寂然而長往矣。
嗚呼痛哉!師既不以禍患攖寧,又何以去來為事?故撒手便行,全無擬議。惟師以金剛為心,故留不壞之體,有予弟子奉師以南旋兮,就雙徑以歸止。予聞訃以摧心兮,望長空而殞涕,欲親禮于龕室兮,奈業(yè)系之羈縻;擬生還以慰師靈兮,忽星霜之踰紀。匪此心之暫安兮,第因緣之不我與。頃幸遂其本懷兮,始得陳辭而致誄。嗚呼痛哉!師何死兮我何生,我不來兮師不寧,形骸異兮共此心,幽冥隔兮終合并,誓同歸兮踐深盟,寂光朗兮師安住。我頂禮兮展哀慕,陳香積兮灑甘露。師臨機兮愿來赴,光明兮照曜,翹勤兮延佇。哀哉尚饗!
范例三
干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xiāng)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jīng),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jié)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鳴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流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敃r不將嫛婗情狀,羅縷紀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jīng)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醫(y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支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今而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詩,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傳:惟汝之窀穸,尚未謀耳。先塋在杭,江廣河深,勢難歸葬,故請母命而寧汝于斯,便祭掃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兩冢,一為阿爺侍者朱氏,一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曠渺,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后,至今無男。兩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雖親在未敢言老,而齒危發(fā)禿,暗里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阿品遠官河南,亦無子女,九族無可繼者。汝死我葬,我死誰埋?汝倘有靈,可能告我?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悟一和尚為心平和尚主持火化法語
空有雙敷見中道事理兩融稱高招
色身乃是緣生物歸本還原在今朝
時維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歷四月十五日歲次乙亥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山僧率眾前來恭為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代佛光堂上第二代住持心平和尚主持荼毘而說法曰心平和尚籍隸宜蘭俗族吳姓出現(xiàn)此世五十八年僧臘三十有三戒臘三十零二皈投星云大師座下謹從佛制薙發(fā)圓具為首席之男眾具綱領之棟材受教壽山深造研院歷參耆宿履叩真宗洞達玄旨體證法源遍任要職備嘗艱辛弘化"以師志為己志"接物"以師心為己心"聽命馳驅(qū)從無難色事師為父畢露真情山上諸事躬理僧中領眾龍頭悲化緣之有盡遂示疾以西歸夢中佛事鏡里空華緣盡則散大事已了茲值舉火請為法語實相無相真說非說和尚為過來人毋庸老拙置喙雖然如是俗不能免今者遵制荼毘
大眾一心念佛恭送舉火一句作么生道
覺海揚帆世塵外蓮池乘鶴倒駕來
火中金剛粒粒燦腳下蓮花朵朵開火!
佛光山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世心平和尚圓寂贊頌法會程序
日期:民國八十四年四月十六日
時間:上午十時
地點:佛光山如來殿大會堂
程序:
法眷就位
上香、獻花、獻果、獻供
法眷向心平和尚法相頂禮三拜、法眷復位
主法者就位
上香唱香贊(僧寶贊)
宣讀心平和尚生平行狀
宣讀遺囑
拈香公祭
吊詞、吊電
貴賓致詞
宗務委員會致謝詞
回向: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jié)緣利人天
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恭送舍利奉安
回向: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禮成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禪宗有謂"生死未明,如喪考妣"。生與死不僅是人生兩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難以解開的謎。當初佛陀出家證悟的,正是解答這兩大謎題的真理,這也正是佛教的教義所在。今日的人間佛教,也不外乎解決生、死兩大問題。生,就是養(yǎng)與教;死,就是喪葬事宜。談到喪葬的禮儀,主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幾點:
不要虛榮:現(xiàn)在的人遇到喪葬事宜,大家競以虛榮心處理,要作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虛榮心,其實,應當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不要鋪張:喪葬事情,講究你有多少樂隊,我有多少花車,不一定要這樣,喪葬是個人家庭的事,何必勞師動眾呢?莊嚴、哀傷、肅穆勝于吹吹打打。
不要迷信:治喪無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盡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不要執(zhí)著:中國社會里,一到婚喪喜慶的節(jié)骨眼上,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習慣,大家都執(zhí)著不改。其實許多風俗都是人為的,如看地理、風水、日期,都是迷信,太過執(zhí)著,于事無補。比方說:看日期,一定要什么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實世間上哪有什么一定的日子?我們這里是白天,美國倒變成晚上了,所以不一定迷信時辰,也不一定執(zhí)著地理,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只要你心好,時時處處都好,誠意比虛節(jié)重要。
不要讓死者和活人爭地:現(xiàn)代的喪葬,動不動要買多大的地,建多大的墓園,我認為沒有必要。生前與人爭地,死后還要與活人爭地,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們佛教里有一位東初老曾經(jīng)說過:"人真是貪心,在生的時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還是要地要地。"他說:"我死了以后,你們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燒化以后,骨灰放進海里喂魚、喂蝦,讓無用的身體再和魚蝦結(jié)緣。"
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燒化,有的兒女總覺得舍不得,實在不忍心?墒,不用火化,讓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爛發(fā)臭,任由蟲蟻啃囓,難道就忍心嗎?土葬要撿骨,從土里挖出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賢孫都覺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他擺在床頭跟你一起睡,都沒有什么不好。臟的東西,水可以洗凈;破銅爛鐵,火煉一下又成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誦的經(jīng)書,不用了,就用火化,表示尊重;同樣的,腐朽死亡的身軀火化以后,成為更清潔的灰骸,豈不更好?
佛教自印度開始即主張火葬;鹪岜忍煸、海葬、林葬、土葬都好,當初佛陀涅盤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觀念已漸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將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納骨塔,這實在是人生最圓滿的歸宿。
佛教的納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靈骨塔,它除了實質(zhì)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外,更蘊涵著深刻的信仰意義。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業(yè)中,除了開辦有育幼院、養(yǎng)老院、云水醫(yī)院外,并設萬壽堂,供信徒安放靈骨,周全的照顧信徒的生老病死,讓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獲得圓滿的照顧。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nèi)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