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yè)道經(jīng)
《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jīng)》為同經(jīng)異譯,本經(jīng)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jīng)》,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jīng)典...[詳情]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八
八、成佛的途徑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yè),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所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爭。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皈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yǎng)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yè),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這段經(jīng)文講成佛的途徑。要想成佛,先得修菩薩道,修習菩薩道的法門,便是修六度。這一部分講六度,說明在菩薩修六度法門中,十善道的基礎依然很重要。
1.布施
六度的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一種施舍。布施,也叫舍,就是舍棄。布施的內(nèi)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就是財富上的布施,包括吃的、穿的、用的、住的。人家缺吃少穿,我們有能力就應該布施給他,就像有此地方發(fā)生大水災,此時我們應該把家里多余的吃的、穿的拿出來,支援災民。如果有多余的房子,可以借給或送給沒有房子的人住,這些是外財施。對一般人來說,能做到外財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至于內(nèi)財施,那就更難了。所謂的內(nèi)財,就是我們的身體。內(nèi)財施,把我們的身體,乃至生命布施出去。人家要眼睛,你能不能把你的眼睛布施給他?人家要你的手,你能不能把你的手布施給他?這個內(nèi)財施只有菩薩才能做得到,甚至要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對于我們一般的凡夫來說,要做到內(nèi)財施是非常困難的。而外財施,我們學佛的人,甚至不學佛的人,只要有一定的慈悲心、憐憫心或同情心,只要不是很吝嗇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做得到。
布施主要表達了一種慈悲心意。如果我們有很多的錢,可以用錢來布施;如果沒有很多的錢,我們可以隨喜,五塊十塊都可以布施。實際上,在現(xiàn)實中可以布施的途徑有很多,像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用微笑,用歡喜心去對待別人,這叫歡喜布施;有的時候人家很苦惱,需要找一個人訴訴苦,你如果有耐心聽他訴苦,這叫耐心布施;還有在街上排隊買票,或在路上行走,人家有急事,你能讓他先買或先行一步,為他提供個方便,這叫方便布施。在我們?nèi)粘I钪?時時處處都可以修布施。
法施,用佛法去開導他人,解脫他的人生痛苦;或傳授給他人謀生的技能。法施的意義、作用、功德要比財布施更大。為什么呢?因為財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法施的作用是無限的。就像一個人有困難的時候,給他十塊錢,或一百塊錢,甚至一千塊,一萬塊,即使再多的錢,也會有用完的時候。如果傳授給他一項謀生的技術,他就可以終身受用了。如果我們用佛法去開導人家,使他明白因果道理,免受三途之苦,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法施比財施的作用要大。
什么是無畏施呢?無畏施就是持五戒。當我們不殺生的時候,別人就不必擔心被我們殺了。我們不偷盜,別人就不必時時刻刻提防著我們。我們不邪淫,別人就不必擔心我們會強暴他的妻子。我們不妄語,別人就不必害怕被我們坑蒙拐騙。我們不飲酒,別人就不怕我們會佯裝酒醉地胡攪蠻纏。
我們修布施,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布施能克服我們內(nèi)在的慳貪和吝嗇。每一個人都會有貪心,有吝嗇心。對治慳貪和吝嗇心的有效方法就是布施。
第二,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一個肯布施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經(jīng)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非常重的人,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舍不得。
第三,布施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德。一個人的福德從哪里來?只有通過布施,種福田,才能在未來的生命里得到福德。
第四,布施可以使我們把今世的財富帶到來世。由于人的生命是無常的,‘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很多人就在今生今世醉生夢死,有錢就胡花,吃喝嫖賭,樣樣俱全,惟恐一旦死了,自己的財富一文也帶不走。不過,我今天可以告訴有錢人帶走錢財?shù)臎Q竅,這個訣竅就是布施。布施就像做生意的人進行投資一樣,會投資的人,他用錢賺錢,錢就會越賺越多。不會投資的人,一有錢就拚命地花,結(jié)果坐吃山空。會布施的人也是這樣,因為一個人一生的福報是非常有限的,他這一生有多少福報,跟他前生種下的業(yè)力相關。假若不會布施,這些福報就像銀行里的存款一樣,用完就沒有了,所以有的人前半生很富有,到后半生就窮困潦倒了。還有的人他可以活到80歲,但是由于沒有福報,到40多歲就因饑餓而死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修布施,廣種福田。
既然修布施有好處,我們就應該廣修布施。布施如救火,刻不容緩。《大智度論》里講了一則故事:有一大戶人家失火了,火勢很大,想撲是撲不滅的,在這種情況下,愚癡的人會拚命的救火,結(jié)果火沒有撲滅,房屋和財產(chǎn)全部化為灰燼。而有智慧的人,不會急于拼命救火。他會趕快把貴重的金、銀財寶搬出,至于那些不太值錢的東西燒掉就燒掉吧!把損失挽回到最小的限度之內(nèi)。布施如同救火,因為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受到無常規(guī)律地支配,無常的火在不停地在燒著,無常的風在不停地在吹著。
生命無常,人的生命過了一天,就意味著向死亡靠近了一天,而且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生命隨時隨地都有死的可能,一口氣不來,雖有家財萬貫,死時還是兩手空空,一分錢也帶不走。面對這種現(xiàn)實情況應該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乘我們還健康,乘我們還有多余的財物,趕快修布施,趕快去救濟窮人,趕快去孝敬父母,趕快去恭敬三寶。把這些財物盡量拿出去做好事,這樣我們才能在將來獲得無窮無盡的財富,才不會被凍死餓死。與此相反,那些愚癡的人,由于沒有智慧,只知道自己享受,有錢就沒有節(jié)制地亂花,就像有些暴發(fā)戶一樣,有了錢之后,就忘乎所以,不知道該怎么用了,甚至有吃一頓飯竟然揮霍了二、三十萬塊錢,結(jié)果是暴富暴窮。所以一個人賺錢是靠能力,靠機遇,靠福報。而一個人花錢卻要憑智慧,有智慧的人才會懂得花錢。
在這部《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里,雖然講了四攝、四無量、三十七道品,其中唯有對布施與十善業(yè)的關系介紹得最詳細,可見布施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性。經(jīng)文說:‘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yè)于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所害。’這時,世尊告訴龍王說,如果有行菩薩道的人,能夠通過不殺生賺來的錢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也就是說他很有錢,同時壽命也很長,不會短命而死。與此相反,如果有人通過殺生來修布施,像殺雞、殺豬、殺牛、殺羊、謀財害命等,也就是靠殺生作為職業(yè),求得財富,然后拿出一小部分去作慈善事業(yè)。那么,有人會問,這種布施到底有沒有功德呢?將來招感什么樣的果報呢?
一個人不管他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只要他修了布施,都是有功德的,都會招感果報的。但是,問題就出在他是通過殺生而賺來的錢修的布施,他將來招感的果報是很有錢,很富有,有可能生在一個大富大貴的人家,物質(zhì)條件很豐富,但他還沒有長大成人就短命而死了。所以修布施一定要在不殺生的基礎上來修,這樣才會‘不為一切怨賊所害’。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靠殺生修布施,不是短命而死,也會被怨賊殺害。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不與取,就是不偷盜,我們用合法的手段賺來的錢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那些強盜、土匪想搶劫我們的財富,也是辦不到的。‘最勝無比’,就是指我們將來得到的財富非常地殊勝,像吃的、穿的、住的都比別人要好,而且世間的財富‘悉能備集’,同時還能聞到佛法,具備功德法財,即獲得‘諸佛法藏’。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發(fā)生不盡人意的事情,有些人很富有,但他們的家庭并不和睦,妻子跟別人跑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他在前世雖能修布施,因為種下邪淫的因,所以才招感了這樣的果報。因此,我們在修布施的同時,要遠離邪淫。非梵行是邪淫,離非梵行就是不邪淫。只有這樣,我們將來招感的果報,不但很富有,而且家庭很和睦。
‘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虛誑語,是妄語。一個人在前生用正當手段賺來的錢修布施,在今生今世不但很富有,而且名聲非常好。這種人信譽特別高,跟人家做生意,人家信得過,跟人家洽談合同,一談就成,這就是經(jīng)文上所說的:‘攝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的現(xiàn)代含義。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離間語,就是挑撥是非的語言。一個人如果在過去是靠離間語賺來的錢修布施,他今世雖然很富有,但他不會有和睦的家庭,不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為作為人生的幸福不僅僅是財富,還有家庭、人際關系、地位、良好的心境等各種東西。這各種的因緣,才構成了人生的幸福。一個光有財富或光有地位的人,或僅有一個和睦的家庭,還不足以構成完整的人生幸福。因為佛法講的是因緣,就是說幸福由眾多方面組成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在過去不離間語,也就是說沒搬弄過是非,他在這個基礎上修布施,在今生招感的果報就是六親眷屬和睦,志同道合,彼此間沒有爭吵,相處得很和諧。
‘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皈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粗惡語,就是粗暴的語言,像挖苦,諷剌,尖酸之類的語言,還有那些潑婦罵街式的不堪入耳的語言。在現(xiàn)實社會中,有的人雖然非常樂善好施,但他待人的語言也十分刻薄尖酸,污穢不堪入耳,他將來招感的果報,雖然很富有,但惹人討厭,不會受到人們尊重。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粗惡語而修布施的話,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在任何群眾集會的場所,大家都喜歡以他為中心,他說出來的話大家都愿意接受,沒有人反對。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無義語,就是綺語,沒有意義的語言,邪知邪見的語言,或是帶著染污心說出的話。像色情錄音錄影,武俠小說里的復仇語言,這些語言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和煩惱。一個人如果邊修布施,邊說綺語,將來他盡管很有錢,但沒有信譽,說出來的話沒有人相信。如果遠離無義語而修布施的話,情況就不同了,將來招感的果報是:不但財富很多,而且說話有信譽。‘言不虛設’,只要話一出口,大家都會認真地聽。‘人皆盡受’,話一旦講出來,人家就會堅決執(zhí)行。‘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還能用很多的善巧方便,解決人們的困惑。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一個人抱著無貪求心的動機去修布施,他將來所招感的果報當然是財富很多,雖然擁有很多財富,但他還會繼續(xù)修布施,就是‘一切所有悉以惠舍’。這樣連續(xù)不斷地修布施,就使他的財富一日比一日多,一世比一世多,同時也使他的生命得到了良性循環(huán)。就像現(xiàn)代社會里的一些老字型大小公司一樣,由于信譽特別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跟它做生意,這家公司的生意就越做越大。‘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一個無貪求心理的人,他會對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他在社會上的經(jīng)濟實力就會越來越強,在群眾中的威信就會越來越高。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一個人如果離開忿怒心而修布施的話,他會有什么好處呢?‘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就是他在來世招感的財富,不會被人家奪走。‘速自成就,無礙心智’,無礙心,就是沒有煩惱的心,沒有掛礙心,能夠很自在的一種心態(tài),這是通過遠離忿怒心修布施而招感的果報。如果帶著忿怒心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果報雖是有財富,但他的脾氣不好,經(jīng)常對別人發(fā)火,搞不好人際關系。‘諸根嚴好,見皆敬愛’,一個人如果能夠遠離忿怒心去修布施,他將來就會招感有一幅莊嚴的相貌,人家見了都會喜歡。如果用忿怒的心態(tài)去修布施,將來招感的福報雖然很大,但相貌十分丑陋,像天龍八部里的龍王、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大鵬金翅鳥之類。無論它們的福報還是能力,雖然都比人大得多,但相貌卻沒有人這么莊嚴。究其原因,就是它們在過去因地修布施的時候,帶有忿怒心。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yǎng)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一個人如果能夠離開邪倒心修布施,因修布施的關系,將來招感的果報就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并且能夠‘恒生正見敬信之家’。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帶著邪知邪見在因地修布施,像古印度的祭天、祭火外道,雖也能招感財富很多的果報,但生在邪知邪見的家庭,不能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他就沒有機會聽聞佛法。所以,只有信仰三寶,經(jīng)過修布施,才能生生世世生在‘敬信之家’。只有出生在信仰佛法的家庭的人,才能‘見佛聞法供養(yǎng)眾僧’,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造很多惡業(yè),甚至還有機會出家。‘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會忘失發(fā)菩提心。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yè),以施莊嚴所獲大利’。這是大士在修布施時與十善業(yè)的關系,在行十善業(yè)的基礎上修布施,能得到上面講的這些好處和利益。
一個人無論是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還是修三十七道品,都離不開十善的基礎。只有這樣修行,將來所招感的果報才沒有缺陷,才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離開十善去修行,那將來所招感的果報,總是有缺陷的。像一個人在因地廣修布施,種福田,但沒有認真地修十善業(yè),這樣他可以招感富有的果報,家里可能有很多的電器,但這些電器三天兩頭就壞了。同樣的電器產(chǎn)品,一放到他家里就壞。買來的房子,不是廁所漏水,就是房頂漏水,門窗有毛病。在他的實際生活中,總會有缺陷,不是圓滿的。
2.持戒
‘如是,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六度的第二度是持戒。持戒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個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戒定慧三學。三學又稱為三無漏學,三無漏學就是三種解脫煩惱的法門或?qū)W問。在三學里邊,以戒為首,戒是根本的。戒又分為出家戒和在家戒,或分為聲聞戒和菩薩戒。
聲聞戒是七眾別解脫戒。七眾指的是在家兩眾(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出家五眾(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出家、在家七眾所守的戒律叫別解脫戒。什么叫別解脫戒呢?就是別別解脫。我們能夠遵守一分戒律,就有一分解脫;能夠遵守二分戒律,就有二分解脫。持戒就是通向解脫的途徑,所以稱為別解脫戒。在在家戒里,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要遵守五戒。五戒和十善的內(nèi)容大體相似,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每一條戒,大家都要注意兩點,就是每一條戒都有輕重之分,可懺悔和不可懺悔之分,犯輕罪和重罪之分。
我們對五戒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就殺戒而言,如果殺的是畜生,如牛、馬、豬、羊乃至螞蟻、蚊子之類,這種犯戒是輕罪,是可以懺悔的。所謂犯重罪,就是不可懺悔的罪行,一旦犯了就失去了在家居士的資格,這個戒體就失去了,這叫重戒。像殺人,就是殺戒里的重戒,一旦犯了,后果就不堪設想了,在佛法里不通懺悔,在世間法里,不能赦免。
就盜戒而言,佛陀根據(jù)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法而制重戒。凡是偷盜了五錢,就算是重戒,在佛法里就不能懺悔了。因為摩揭陀國的法律規(guī)定,一個人如果偷了五錢,就要判處死刑。所以佛陀規(guī)定,如果一個在家居士或出家比丘,要是偷了人家五錢,那就是犯了重罪。如果偷了五錢以下呢?或是想偷五錢而沒偷成,這又屬于什么樣的情況呢?這屬于輕罪,是可以懺悔的。懺悔的方法主要是:在佛菩薩的像前自我譴責,或跟其他人說。
邪淫,它的標準,除了法律所允許的夫妻關系,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夫妻關系外,所有兩性關系都屬于邪淫。邪淫也有輕重之分,想行邪淫,但沒有結(jié)果,就是輕罪。想行邪淫,達到目的,就是重罪。
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之分。一個人沒有證得阿羅漢果,而他卻對人家說,他已經(jīng)證得了阿羅漢果;蚴菦]有神通,而騙人家說他有神通。他說這話的目的,主要是想得到別人對他的恭敬,希望通過這種欺騙的語言得到別人的供養(yǎng),這種妄語就屬于大妄語。一旦犯了大妄語之后,就是重罪,不可悔。另外,還有小妄語,像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說沒有看到,沒看到說看到了,這是比較輕的妄語。還有一種妄語,叫方便妄語,它的罪過就比較輕,如沒有吃飯說已經(jīng)吃飯了,吃飯了說沒有吃飯,這種方便妄語就沒有多大的過失。
飲酒,它屬于一種遮戒。遮戒在原則上來說,它不屬于犯罪。但飲酒戒主要是保護其他的四條戒。飲酒的本身并不是犯罪,但是一個人喝了酒之后,酒精會使他失去理智,克制不了自己,所以不喝酒主要的是保護其他的戒律。在家居士主要守的就是這五條戒。
還有一種戒,就是在家居士想要體驗出家人的生活所受的戒律,這種戒律目前在南傳佛教的國家非常盛行,這種戒叫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法,指的是七關戒法,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以香華曼涂身及裝飾自身,不歌舞觀聽。7、不坐臥高廣華麗床座。加上齋法,不非時食,共是八條齋戒。一般在一個月里,有六天可以受八關齋戒,這六天是初八,初九,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另外,在南傳佛教的國家里,也有很多的在家居士,他們不結(jié)婚,終身住在寺廟里。他們雖然沒有出家,但受八關齋戒,過著跟出家人一樣的生活,跟出家人一樣的修行。我們這次去泰國法身寺,就有五百名八戒女,她們在寺里過著跟出家人一模一樣的生活。除了多做一些事情以外,另外就是親近三寶,跟著出家人一起學習,一起修行。這種情況下的修行生活就叫近住,就跟出家人住得很近了,生活方式也已經(jīng)很接近了,僅僅是沒有出家而已。
八戒跟五戒的主要區(qū)別是第三條,五戒里,夫妻生活還是允許的,而作為八戒來說,正式的夫妻生活都是不允許的。但是受戒的時間比較短,只有一天一夜,所以叫一日戒,從今天早上日出以前到明天早上日出以前。受八戒的功德特別大,佛經(jīng)里講,一個人假若能受一天的八戒,他的功德會超過終身受五戒的功德,所以受八戒的功德非常大。八關齋戒也是在家居士的戒律。
出家五眾的戒律。沙彌、沙彌尼有十戒,還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出家五眾的戒比起在家二眾的戒要復雜得多。所有的戒律都是對出家五眾生活的規(guī)范,它圍繞著殺、盜、淫、妄這個核心。所以佛陀對出家五眾的戒律規(guī)定得特別微細,而在家二眾的殺、盜、淫、妄戒相應的就粗糙一些。這些都是聲聞的別解脫戒。
另外還有菩薩戒。菩薩戒是漢傳佛教地區(qū)很盛行的一種戒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瑜伽菩薩戒》,另一種是《梵網(wǎng)菩薩戒》。而漢傳佛教界千百年來弘揚的基本都是《梵網(wǎng)菩薩戒》,但是《梵網(wǎng)菩薩戒》的受持,非常難行,它是地上菩薩所行持的境界。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人在讀,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自身能夠做到幾條。與《梵網(wǎng)菩薩戒》相比,《瑜伽菩薩戒》的開遮就非常善巧。我們認真學習后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愿意去做,每一條都可以做到。因為《瑜伽菩薩戒》所說的開遮持犯,就是針對我們凡人,初發(fā)心的菩薩所規(guī)定的,所以我們持起來就非常容易。近代的太虛大師就提倡《瑜伽菩薩戒》,所以我也希望我們佛教界有更多的人受持瑜伽菩薩戒,學習瑜伽菩薩戒,這樣才能使我們所受的戒律成為生活中的規(guī)范,而不僅僅是一種條文。
這段經(jīng)文里講的‘以戒莊嚴’,當然指的是菩薩戒或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所有的戒其實都是攝在菩薩戒的范疇。如果我們能在十善道的基礎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梢,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離開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觀,修禪定,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成立的,想開智慧,也是沒有門的。只有持戒的修行,才能‘滿足大愿’,就是滿足我們通過修學佛法而最終成佛的這種愿望。
3.忍辱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忍辱,是六度里面的第三度。忍辱的意義是什么呢?忍辱就是指自己和別人都能得到一種安穩(wěn)的修養(yǎng)。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yǎng),他會使得自己和別人都處在一種不安的狀態(tài)之中,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缺乏忍辱,他的嗔恨心很重。當他的嗔恨心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燒得不行了,坐立不安了,此時此刻說出來的話或做出來的事情,都會傷害到別人。
通常我們對忍辱認識不足。有人認為,忍辱是一種無能的表現(xiàn),所以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因為有了這個觀念,所以兩個人一旦在街上吵起來,吵著吵著,吵到后來彼此之間就大動干戈。這都是缺乏忍辱的修養(yǎng)。反過來說,忍辱不是一種無能,真正具有忍辱修養(yǎng)的人,從他的身上會爆發(fā)出一種非常強大的人格力量。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很高的修養(yǎng),他是很難做到忍辱的。而一個真正要想在事業(yè)上能夠有大成就的人,他就應該具備忍辱的涵養(yǎng)。如果沒有忍辱的涵養(yǎng),他只能是匹夫之勇,不足以成就大事,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很多例證。
像我國古代的一些大人物,諸如韓信之流,就有很高的忍辱修養(yǎng)。據(jù)說韓信在沒有得志的時候,他雖然有遠大的抱負,但因家里很窮,他的抱負難以實現(xiàn)。韓信一天到晚總喜歡背著一把劍,有一次,在街頭碰到一個無賴,這個無賴指著韓信的鼻子尖說:‘你神氣什么?你有本事就把我砍了,沒有本事就從我的胯下鉆過去。’韓信嘛,有忍辱的修養(yǎng),他知道跟這種無賴是沒有什么好計較的,于是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鉆過去了。鉆過去之后,韓信很坦然地站起來走了,他覺得這沒有什么。后來他成為劉邦手下的一員大將,為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由此可見,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跟忍辱有很大的關系。在佛教里也很講究忍辱,像天王殿里的彌勒菩薩就有很好的忍辱涵養(yǎng)。他作的一首偈子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吐老拙,讓它自干了。’這樣‘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勉得他要把我打倒在地上,這還很麻煩,‘有人吐老拙’,他如果往我臉上吐口水怎么辦呢?‘讓它自干了’,我擦都不要擦,他有這么高的涵養(yǎng)。另外像寒山、拾得兩位大士,他們也有關于忍辱方面的對話,大意是說世間上的人要是謗我、欺我、罵我、誹我,我該怎么辦呢?我就忍他,讓他,等幾年再且看他。這些都是忍辱的代表,忍辱反應了一個人的修養(yǎng)層次而不是無能,我們在觀念上要認識清楚。
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忍辱修養(yǎng)非常重要!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有忍辱的涵養(yǎng),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得好,要是沒有忍辱的修養(yǎng),就會生活得很難過。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忍辱,沒有忍辱,修行就難以成就。譬如,我們在念佛打坐時,瞌睡來了,腿酸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哎呀,睡覺吧,今天辛苦了,明天再說吧,這樣就不會再堅持修了。我們在生活中,對衣食住也需要忍辱。如對不可口的飲食,穿低檔的衣服,住破舊的房子,也需要忍辱。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yǎng),痛苦就會隨之而來。我們對大自然的氣候像熱呀、冷呀,也需要忍辱。我們對佛法的接受也需要有忍辱的修養(yǎng),因為佛法跟我們固有的觀念不一樣,佛法的修行跟我們原有的習氣是相沖突的。譬如,我們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喜歡穿高檔的衣服,我們有種種欲望,這些欲望都希望得到滿足,但佛法告訴我們,哪些欲望是合理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此應做,此不應做’。
我們要持戒,持戒就要有忍辱的基礎,沒能忍辱,我們持戒也持不好,所以忍辱對于學佛的人來說,顯得非常的重要。我們只有在忍辱的基礎上修行,將來才能‘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為什么通過忍辱的修行才能得到佛的圓滿音聲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忍辱的修養(yǎng),他在嗔恨的心態(tài)里發(fā)出的聲音是什么樣子呢?這種音聲肯定是不動聽的。但如果在忍辱的心態(tài)里,在一種慈悲的心態(tài)里所發(fā)出的聲音,這種聲音一定是非常悅耳的。所以說‘得佛圓音’。所謂的‘具眾相好’,就是成佛時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要以忍辱作為基礎才能修成的。
4.精進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什么叫精進呢?精進就是一種努力,就是一種奮斗。任何一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事業(yè)有所成就,這就需要努力,需要奮斗。一個人的成就,往往是經(jīng)過百折不撓,不懈努力換來的。世間上人為的、暫時的人生幸福和快樂,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去努力,去奮斗。那么,我們要想成就成佛的事業(yè),普度十方眾生,就更要付出精進和努力。
那么,是不是說所有的努力都叫精進呢?不是的。佛法的精進有它精進的內(nèi)涵,精進就是斷惡修善的行為。除了斷惡修善的行為以外,像社會上的人拚命地賺錢,拚命地追求權力地位,這些都不可以稱為精進。甚至像有些人努力地干壞事,努力地殺生,努力地偷盜,努力地邪淫,努力地說假話,這些都不可以稱為精進。
精進要在佛法的指導下,改善自我,斷惡修善,這才可以稱為精進。佛法所說的精進,它有一個標準,就是要在中道、不著相這兩個前提下的斷惡修善行為,才可以稱為精進。譬如,一個人用一種掉舉的心態(tài),過分地勇猛精進,著相地精進,反而會使他的修行不相應。在佛陀住世的時候,他的弟子里有一個叫億耳的比丘,他出家后,在修行上非常地精進,修了幾個月下來,一點進展都沒有,而且心里很浮躁,他覺得煩惱,就想退心做一名居士,憑著自己家庭的富有,照樣可以供養(yǎng)三寶,培養(yǎng)福田。于是他就向佛陀說明情況,想回家做居士去。佛陀問他,你在家里是干什么工作的?億耳比丘回答說,是彈琴的。佛陀問他,你彈琴時,把琴弦繃得太緊會怎么樣?億耳比丘說,這樣會把琴弦弄斷。佛陀接著追問說,你把琴弦放得太松馳又會怎么樣呢?億耳說,這樣琴就發(fā)不出聲音。這時佛陀就告訴億耳比丘說,修行也是這樣,過分地勇猛精進,會增加掉舉的情緒,與修行不容易相應,而過分的放松懈怠,就會增長懈怠、放逸、昏沉、睡眠,同樣跟修行不相應。所以真正的精進,是一種中道的、不著相的修行。
‘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一個人如果能在十善業(yè)的基礎上精進用功,就能破除魔怨。魔不僅僅是天魔外道的魔,還包括煩惱魔、生死魔?傊,能夠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切障緣都可以稱為魔。破除煩惱,破除生死,這一切都需要精進,才能‘入佛法藏’,悟入佛法。
5.禪定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定,就是禪定。禪定跟禪宗不一樣。禪定是一種定學,禪宗是一種慧學。禪宗直接從慧入手,而禪定從定入手。禪定是佛法與外道共有的。禪定并不是佛法所特有的東西。像古印度的外道,他們也都修禪定。中國的道家,也修禪定,F(xiàn)在社會上練氣功的人,他們也能進入禪定狀態(tài)。所以禪定不是佛法所特有。禪定的特點就是專注一境,定的本身乃是對心態(tài)的一種訓練。把我們的心專注在一種境界上,這就是止。止在一個境界上,久而久之,就會得定。得定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誦經(jīng),念咒,念佛,觀呼息等等,都可以得到定的效果。
如果一個人有了禪定之后,他就可以引發(fā)神通。神通是在禪定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通過佛法的修行可以產(chǎn)生神通。同樣,通過外道的修行也能產(chǎn)生神通,所以神通也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這些外道也能修得。佛法所特有的是觀、慧。譬如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空觀、唯識觀,這些修觀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佛法所說的定,是止觀雙修,不可偏廢,修止的同時,還要修觀,修觀之后,才能引發(fā)智慧。一個人如果光修禪定,沒有佛法的這種智慧和認識,他雖然禪定功夫很深,能定上一百年,定上一千年,但沒有用的,這并不能使他解除煩惱。但是話又說回來,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礎上生起的。所以要‘以定莊嚴故’,才‘能生念、慧、慚愧、輕安’。念,是正念相續(xù),因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續(xù);,是智慧。由正定就能產(chǎn)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生起輕安。輕安是身心進入一種非常輕松、和諧、快樂的狀態(tài)。這是修定有成效時,直接產(chǎn)生的感覺。
6.般若
般若,漢譯慧。‘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就是智慧;凼欠鸱ǖ奶攸c,也是佛法的核心。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講修行,就是要以般若為指導,要以慧為指導。我們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修般若,在這六度里面,前五度都是佛法跟世間法所共有的。一個人他不學佛法,他照樣可以修禪定,照樣能持戒,照樣能修布施,照樣能修忍辱。但是由于沒有般若智慧的指導,他所修的這一切,只能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能成就人天福報,不足以成為解脫生死的資糧。所以從佛法的角度說六度,前五度如盲,般若如導。意思是說,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樣,般若就像向?qū)б粯?要有般若這個向?qū)?才能把五度引向佛道,才能把前五度變成成佛的資糧。
《心經(jīng)》說:‘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諸佛的成佛,現(xiàn)在諸佛的成佛,將來諸佛的成佛,還有十方世界諸佛的成佛,都要依賴般若智慧,才能夠成佛。假若離開了般若智慧,就不能成佛!毒S摩經(jīng)》里講‘智度菩薩父,方便以為母’,智度,就是般若。般若是佛的父母,諸佛菩薩都是依智慧產(chǎn)生的,離開智慧,佛菩薩就不成佛菩薩了,所以佛又叫覺者。成佛的最大特點就是成就智慧!可見,一個人學佛,從聞、思、修經(jīng)教開始,就是為了樹立對人生的正確認識,最終的目的是引發(fā)生命里內(nèi)在的智慧,有了智慧之后,就能斷除‘一切妄見’,斷除錯誤的認識,斷除人生的一切煩惱。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十二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十一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十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九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七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六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五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四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三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二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的啟示之一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十)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九)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八)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七)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六)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五)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