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凈宗信愿行3
略述凈宗信愿行3
三、彌陀大愿慈力至誠感通即攝
在錯綜復(fù)雜的因行果報中,發(fā)愿具有不可思議的力用。郁頭藍弗仙人因發(fā)惡愿,天報既終,遂墮為飛貍;貧女供養(yǎng)迦葉殘汁,命終如愿生忉利天;一僧戲發(fā)之愿,來生果作大將軍。證知三界六道的因果循環(huán),悉隨眾生的心愿;諸佛如來的萬德莊嚴,亦從愿生。是故儒家君子立德首重尚志,凈宗經(jīng)典殷勤勸愿!阿彌陀經(jīng)》三次勸愿,愿愿倍切;法藏菩薩以四十八愿,由愿導(dǎo)行,行滿自致而成阿彌陀佛;凈業(yè)行人愿往生心,正合阿彌陀佛攝生之愿,是故直以發(fā)愿,便可往生。真能發(fā)愿,則信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行持自然而起。證知唯一愿字,具攝信愿行三種資糧。凈宗入道要門,信心為首;凈業(yè)修持急務(wù),立愿居先,愿立則凈業(yè)可成。蕅益大師云:“若信愿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愿,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25]故探究凈宗愿門義蘊,信解彌陀悲智愿心,用以校正吾人回向發(fā)愿之鵠的,堅固愿往生心,甚為必要。茲擬從四方面加以討論:一、彌陀大愿肇起所因;二、彌陀核心五愿之意蘊;三、生佛感應(yīng)道交的原理;四、愿之心行——厭離行與欣求行。分述如下。
(一)彌陀大愿肇起所因
阿彌陀佛大愿肇起之因緣,在凈宗諸多經(jīng)典,尤其是在《無量壽經(jīng)》中有著詳明的記載。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shù)劫,有五十三尊古佛,次第示現(xiàn),教化無量眾生。其最后佛名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眾生長達四十二劫。時有國王,名世饒王,聞佛講經(jīng)說法,歡喜開解,即發(fā)無上菩提心,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法號法藏。法藏比丘高才勇哲,心量廣大。初詣世自在王佛所,即以偈頌贊嘆佛德,稟陳愿心:“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愿,都勝無數(shù)諸佛國者,寧可得否?”[26]世自在王佛了知法藏比丘愿心真切,即予印證:“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jīng)歷劫數(shù),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愿不得!”[27]并開示成就凈剎的密因:“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28]直指當人是心是佛、自性本具凈土莊嚴的奧理。法藏比丘雖亦明了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自力修證最終亦能成就凈土行,然而為了疾速實施普度眾生的本愿,法藏比丘懇請佛力加持:“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凈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愿。”[29]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并以神力加持,令法藏菩薩清晰睹見諸佛剎土種種差別相狀,宛若圖像直觀教學(xué),一目了然。說是法時,經(jīng)于億歲。
法藏菩薩聞佛說法竟,便一其心,自得天眼,徹視十方佛剎之景況。于十方凈穢剎土善惡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甄別,擷其優(yōu)勝,摒其陋劣。法藏菩薩見到他方剎土多有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的劇苦,悲心肇起國無三惡道愿;睹見他方剎土眾生因容貌光色的差異引發(fā)嫉妒爭斗,遂啟建形色相同愿;看到他方剎土眾生因貧窮而造惡,辛勞困頓亦難溫飽,遂發(fā)衣食隨念愿;考知他方剎土修行人多諸障難,常有退轉(zhuǎn),成佛甚渺,即啟住定證滅愿………。法藏菩薩以同體大慈悲心,用五大劫的時間,肇起無上殊勝大愿,隨即向世自在王佛稟告,佛歡喜贊嘆:“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fā)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愿。”[30]法藏菩薩遵從佛敕,稱性宣說四十八大愿。發(fā)愿說偈已,應(yīng)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與會菩薩聲聞、天龍八部,隨喜贊嘆供養(yǎng),虛空依報由之感動,咸作證誠。如此殊勝瑞相,表明阿彌陀佛大愿肇起,乃法界一大事因緣。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究竟成佛,誠為最上不思議之佛事。
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稟報大愿已,深樂寂滅,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qū)V厩f嚴妙土。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癡害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諸佛所修善根,廣行六度萬行,教化安立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和光同塵,自行化他,無量劫來,示現(xiàn)種種身份,或為德高望重的長者,或為寡欲蘊德的居士,或作國王乃至轉(zhuǎn)輪圣王,或作六欲天主乃至大梵王。法藏菩薩無論出生在何處、具何身份,總是于諸佛所尊重供養(yǎng),未曾間斷;隨形六道,與諸類眾生廣結(jié)法緣,亦無休止。法藏菩薩以無量無邊功德莊嚴成就的西方凈土,開廓廣大,嚴凈光麗,超勝十方一切佛國?芍^根深葉茂果碩,源遠流長。
由上可知,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的肇建,以法藏菩薩的總意愿為親因,以世自在王佛的加持為增上緣,因緣和合而成。世自在王佛應(yīng)法藏之請,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剎作為范本,蘊含著如來果覺的價值導(dǎo)向。從表法來看,世自在王佛表涅槃三德(世間即般若德,自在即解脫德,王即法身德),可見世自在王佛對法藏菩薩的加持,即是如來三德秘藏的加持。十方三世諸佛同證如來涅槃三德,故從深層義蘊來說,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代表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對法藏菩薩共有的加持。換言之,阿彌陀佛大愿的肇啟與西方極樂世界的成立,即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共同參與的杰作。十方如來愍念眾生,如母憶子,如是同體大慈悲心,藉著法藏菩薩契合佛心的大愿沛然涌起,法爾予以法藏菩薩無限的加持力。法藏菩薩亦深感佛力加持的法益與必要,于是在無量劫莊嚴妙土、圓成大愿的過程中,不疲不厭不間斷地于諸佛所,尊重供養(yǎng)請法。這樣,法藏菩薩的大愿肇建起始于佛地果覺,其凈土行始終貫穿著佛力的加持。當法藏菩薩凈愿圓成時,即自致而成阿彌陀佛。大愿之王的阿彌陀佛,遂即揭開了普度九界眾生的序幕。
阿彌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議的悲智,自開他力果教門,其凈土行從果起修,真正實現(xiàn)了疾速啟愿、疾速滿愿、速成凈土、速成佛道、速度眾生的初衷。阿彌陀佛因地他力果教的特質(zhì),在阿彌陀佛果地上尤為發(fā)揚光大。凈宗法門以彌陀名號果覺作眾生修持之因心,能令常沒眾生疾速出離生死苦海,疾速成就佛果。追根溯源,阿彌陀佛以無盡大悲愍念十方苦難眾生,稱性肇建殊勝大愿。生佛同體義蘊,彌陀愿心功德,海墨難書。
(二)彌陀核心五愿之意蘊
阿彌陀佛為普度九界眾生究竟成佛故,其弘深愿海浩博無量。四十八愿只是釋迦本師擷其與娑婆眾生關(guān)聯(lián)甚密者予以敷陳。就此四十八愿中,又可類分為攝法身愿、攝凈土愿、攝眾生愿三種。然核其實質(zhì),愿愿悉為濟度眾生疾速往生成佛。其中的五愿:住定證滅愿、光明無量愿、諸佛稱嘆愿、十念必生愿與臨終接引愿,乃阿彌陀佛大愿之眼目,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核心。吾輩凈業(yè)行人如實領(lǐng)解這五愿,能體悟阿彌陀佛悲智愿心,由此能增上堅固信愿行,穩(wěn)操往生左券。茲分述如下:
1、住定證滅愿
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31]。
愿文大意是:設(shè)使我成佛時,生到我剎中的天人,如果不能住入大乘正定聚(不退轉(zhuǎn)位)、必定證得大涅槃的話,我終不成佛。
此愿是阿彌陀佛攝眾生愿的核心愿,直指彌陀大愿的終極目標。阿彌陀佛慈悲濟度十方苦難眾生,不是給予眾生以天人福報的幻樂,不是暫立聲聞緣覺的化城,而是給予眾生以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成佛)。阿彌陀佛欲令十方凡夫眾生成佛的過程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令十方眾生信愿持名,往生西方無憂惱處,脫離三界六道的輪轉(zhuǎn)險途。第二步:令往生者得彌陀光明愿力的加持,安住大乘正定聚,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再有退轉(zhuǎn)墮落的危險。第三步:令住正定聚的往生者,直趨大乘佛果(大涅槃),避免墮入聲聞辟支佛地。這三步正是凡夫眾生自力修證的三道難關(guān):脫離生死輪回難、證入不退轉(zhuǎn)位難、直趨大涅槃難。阿彌陀佛深知業(yè)力凡夫的障難處,悲心啟建此愿,以威神愿力加持攝護眾生順利度過三關(guān)。十方具縛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仰憑佛力,帶業(yè)往生,即入正定聚,決定一生成佛。阿彌陀佛的住定證滅愿向十方眾生昭示:生命體的最高價值與目標,即是往生凈土、圓成佛果。吾人宜應(yīng)以此作為人生的終極價值目標,用以組織這一期難得的人生。
2、光明無量愿
設(shè)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32]。
愿文大意是:設(shè)使我成佛時,光明焰照不可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土;如果此愿不兌現(xiàn),我終不成佛。
此愿雖屬阿彌陀佛攝法身愿,實則體現(xiàn)彌陀攝化眾生的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以光明作佛事,光明即是彌陀大愿的載體,光明調(diào)熟攝受十方眾生。吾人聞信凈土法門,執(zhí)持名號,現(xiàn)生得到安樂,臨終蒙佛接引往生安養(yǎng),圓成佛道,悉由阿彌陀佛光明加持所致。阿彌陀佛的光明內(nèi)具種種微妙殊勝的德用,阿彌陀佛又稱十二光如來。經(jīng)云:“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33]十二光德是阿彌陀佛威神光明的具化。阿彌陀佛以如上光明妙德,護念調(diào)熟十方眾生,對念佛行人尤加攝受。經(jīng)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34]阿彌陀佛光明平等普照,而與念佛眾生最能感通;念佛行人得佛光的照攝冥加,方能精進恒常念佛,成就往生。我在佛光中念佛,佛在光照中念我,念佛佛念,子光母光,圓融一體。彌陀光明即是大悲愿力,即是清凈妙法,即是性德的全體大用。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表證著十方眾生悉由彌陀愿海所持。吾人生存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愿海中,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就路還家,成辦道業(yè)。“佛慧明凈日,除世癡闇冥。”[35](天親菩薩語)阿彌陀佛的光明即是般若智慧,能除凡夫眾生的愚癡暗冥,執(zhí)持名號即是與佛光溝通,能消業(yè)障、開智慧。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十方一切眾生心想中。彌陀名號稱念之處,即是彌陀光明赫奕之處。阿彌陀佛以光明開悟眾生,加持眾生信愿持名,成辦往生,可謂善作佛事。
阿彌陀佛從因至果,復(fù)本心源,徹證自性無量壽之心體,稱體起用,光明無量。所以,光明無量愿亦含攝著壽命無量愿。無量光壽即是清凈智慧無為法身,乃阿彌陀佛內(nèi)證之德。阿彌陀佛由無量光壽二愿衍生一切愿。無量光壽即是眾生的寂照心體(佛性),是故阿彌陀佛的大愿,以及彌陀名號,與吾人的心性同體相契,吾人應(yīng)如是領(lǐng)悟阿彌陀佛光明無量愿的本質(zhì)內(nèi)蘊。
3、諸佛稱嘆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36]。
愿文大意是:設(shè)使我成佛時,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悉皆稱揚贊嘆我的名號功德,如果此愿不兌現(xiàn),我終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彌陀佛攝法身愿之一,是實施普度眾生操作過程的重要一環(huán)。阿彌陀佛以大愿大行,成就了超勝諸佛的凈土。西方凈土就像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如果缺乏宣傳營銷善巧,十方眾生未聞不知,那么,西方凈土再莊嚴勝妙,念佛法門再方便究竟,也等同虛設(shè)。阿彌陀佛深知廣而告之的重要性,在因地便預(yù)啟此愿,發(fā)動十方諸佛來弘傳凈宗法門,使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名播法界,普令十方眾生信愿持名,往生彼剎,究竟成佛。阿彌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充分顯彰。諸多凈宗經(jīng)典記載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稱揚贊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勸令一切眾生往生彼土。由于十方諸佛過去已稱嘆,現(xiàn)在正稱嘆,盡未來際還繼續(xù)稱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彌陀凈土在法界中的知名度最高,阿彌陀佛名號在十方眾生內(nèi)心的積淀也最深厚。社會生活中的男女老幼各色人等,無論信佛與否,于歡喜時、憂悲時、恐懼時、贊美時,常會沖口而出阿彌陀佛名號;而對娑婆本土教主釋迦牟尼佛,所知者反而不多;他方剎土的佛名,更鮮為人知。這種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正是阿彌陀佛諸佛稱嘆愿的不可思議的愿力所致。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名稱由大悲愿心所緣起,故能開悟眾生的心性,覺動滋培眾生的信根。十方眾生有緣聽聞安樂凈土彌陀名號,便種下了永不磨滅的菩提善根,直至時節(jié)因緣成熟,信愿稱名,往生成佛。天親菩薩贊云:“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37]吾輩凈業(yè)行人得聞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之名號,既有多生多劫善根福德之因,亦端賴釋迦本師多次慈悲宣說為增上緣,究實全仗阿彌陀佛此愿之恩德。吾人應(yīng)珍惜這一聞名生信之殊勝機緣,深體佛心,自尊自肯,撩衣便行,成辦凈業(yè)。
4、十念必生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38]。
愿文大意是:設(shè)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聽聞到安樂凈土彌陀名號功德,便生起至誠至信之心,歡喜踴躍,愿生我國,所念佛號乃至只有十聲,即得往生。若信愿持名十聲者不得往生的話,我終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誹謗正法的眾生,不為此愿所攝。
此愿是阿彌陀佛攝眾生愿的核心,被尊為本愿之王。阿彌陀佛大愿肇立西方妙凈剎土,欲令九界眾生悉得往生,獲致成佛之真實大利。然十方眾生種類繁多,根機各別,如何能令所有眾生悉皆成就往生凈土呢?這實在是一件煞費周章的大難題。阿彌陀佛因地五劫的思維醞釀,終于從悲智愿心中流現(xiàn)出這勝異方便的十念必生愿。十方眾生若圣若凡,若利根若鈍根,只要信愿持念彌陀名號十聲,阿彌陀佛即以威神愿力予以攝受,接引往生凈土。此愿是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界眾生的至極悲智的結(jié)晶,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拯救凡夫眾生的一大創(chuàng)舉,體現(xiàn)出凈宗不共之勝妙。吾輩凈業(yè)行人如能突破小我情見,站在阿彌陀佛的同體大慈悲心與不可思議的威神愿力的層面,如實領(lǐng)解接納認同此愿的真實義,將會當下獲得大安心、大安樂,即得往生。念佛法門自古以來便稱為安樂法門,如果吾人修持凈業(yè)若干年,尚未獲得安心之樂,種種憂慮自卑憧憧于胸,實則是信心未立、慧根淺陋所致。須知往生西方凈土,全仗彌陀愿力,無須計較自己修行的功夫、煩惱業(yè)障的厚薄。當知阿彌陀佛為接引我等眾生,令離生死苦海,于無量劫中已立大愿,預(yù)垂救度。為度我故,種種善巧方便。垂臂待我,已歷十劫,念念不舍,過于慈親。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戀母,則不逾當念,便得往生。善導(dǎo)大師勖勉吾人常作得生想,曇鸞大師自肯業(yè)事成辦,可謂深契彌陀愿心。
此愿攝受的對象將造作五逆重罪同時又誹謗正法的復(fù)罪眾生排除在外!队^經(jīng)》下品下生章中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相現(xiàn)前,遇善知識開示阿彌陀佛光明名號威神功德,生起信心,懺悔念佛十聲,仗佛威神慈力,變地獄火為凈土蓮華,成就往生。證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然既造五逆重罪又誹謗正法的眾生,卻不能往生。何以故?若誹謗正法,否認佛菩薩的存在與佛法的真理性,具有如此邪見的眾生,對超情離見的念佛法門決難生信,由是阿彌陀佛十念必生的慈悲愿力,這類復(fù)罪眾生無緣納受。證知造作五逆加謗法二罪,是一切罪業(yè)中最深重的罪業(yè),直入阿鼻地獄,長劫苦報,無由得出。釋尊但恐眾生造斯二罪,乃從抑止預(yù)防處建言,不得往生;并不是說阿彌陀佛厭舍此類眾生。如果此等復(fù)罪眾生能懺悔念佛求生,阿彌陀佛亦平等攝受往生。(如阿阇世王子)
由此可見,十念必生愿凝聚著阿彌陀佛普度九界眾生的無盡悲心,尤其對常沒罪苦眾生,心偏愍念;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吾輩罪惡生死凡夫唯一橫渡生死急流的舟筏,伏冀凈業(yè)行人深體佛愿,死盡偷心,絕諸戲論,緊系佛號,如溺水之人緊緊抓牢救生圈,如是方不負彌陀古佛為我等末法下劣凡夫所施設(shè)的究竟方便。
5、臨終接引愿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39]。
愿文大意是:設(shè)使我成佛時,十方眾生,發(fā)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種種功德,以此功德至誠回向發(fā)愿欲生我國,此人臨壽終時,我即與凈土菩薩圣眾,環(huán)繞此念佛人前,接引往生。如果此愿不兌現(xiàn),我終不成佛。
此愿亦是阿彌陀佛攝眾生愿之一,表達著阿彌陀佛對眾生如慈母般的護佑。具縛凡夫臨命終時,第六意識不行,第八阿賴耶識中煩惱習氣亂發(fā),一生所作善惡,乃至多生多劫的善惡業(yè)種,俱時頓現(xiàn)。爾時業(yè)障凡夫多有顛倒,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系念妻兒財物,或迷悶發(fā)狂,種種惡相,障礙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因地愍念凡夫臨終顛倒散亂之苦,特發(fā)臨終接引愿,慈悲攝受眾生。凈業(yè)行人臨終蒙佛光注照,凈土圣眾蓮臺接引,心神安隱,如入禪定,神識離體之際,頓現(xiàn)阿彌陀佛與諸圣眾蓮臺接引的景相,垂終自見坐金蓮華身已是凈土生陰。所謂文成(凈土蓮華化生身成)印壞(娑婆五蘊業(yè)報身壞),臨終在定之心,即是西方凈土七寶池受生之時,何其直捷穩(wěn)當!吾輩下劣凡夫若無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靠自力決定難出生死業(yè)力網(wǎng)。阿彌陀佛對十方眾生的臨終關(guān)懷,可謂慈悲周全之至。由對死亡的恐懼轉(zhuǎn)化為對法身慧命往生的歡欣,乃是一切眾生最勝妙的臨終關(guān)懷。
綜上所述,阿彌陀佛的核心五愿,對娑婆凈業(yè)行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價值。這五愿亦具有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住定證滅愿是阿彌陀佛肇興大愿、圓成凈土的終極目標,欲令十方一切眾生往生安養(yǎng),速疾成佛。為了實現(xiàn)普度眾生的目標,阿彌陀佛廣修;,莊嚴自身,以光明無量愿令悲智愿力遍及法界,調(diào)熟攝護十方眾生;以諸佛稱嘆愿,提高凈土佛號的知名度,俾令眾生聞名生信。十方眾生蒙光照觸,知曉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油生仰慕愿往生心。為了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以十念必生愿普攝一切眾生便捷穩(wěn)當?shù)赝鷥敉。而臨終接引愿護持念佛人,遮除凡夫眾生臨終之際可能出現(xiàn)的障難,為成就往生更加上一層保險。可見,阿彌陀佛以自證功德——光明無量、諸佛稱嘆,垂以十方眾生以至極善巧方便——十念必生、臨終接引,而令諸往生者直趨至極圓滿的目標——住定證滅。此核心五愿乃阿彌陀佛大愿之精髓,吾輩凈業(yè)行人應(yīng)如是信解,用以作為吾人發(fā)愿的參照坐標。
(三)生佛感應(yīng)道交的原理
吾人所處的宇宙空間彌散著諸多的能量輻射,地球與地外星體之間亦存在著縱橫交錯的能量互滲。在法界虛空,阿彌陀佛的愿力即是一個巨能磁場,向法界無量剎土衍射光慈場力。阿彌陀佛因地之愿在果地上成就為不可思議的力,誠如曇鸞大師所云:“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虛設(shè);力愿相符,畢竟不差。”[40]愿力表證著修因證果的互動關(guān)聯(lián),誓愿圓成必然產(chǎn)生力用;力用彰顯正昭示誓無虛發(fā)。阿彌陀佛五劫的發(fā)愿,無量劫的踐行,圓滿大愿,便產(chǎn)生出彌散法界的大愿慈力,加持十方眾生令得往生!栋浲咏(jīng)》云:“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當愿當生,十方眾生愿往生心與阿彌陀佛攝生之愿感應(yīng)道交,即時成辦往生大業(yè)。剋實而論,十劫前法藏菩薩自致而成阿彌陀佛之時,十方眾生往生凈土已竟。何以故?因為法藏菩薩的成佛,是以十方眾生能往生為條件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愿文,昭示:設(shè)若十方眾生不能往生凈土的話,我(法藏菩薩自稱)終不成佛,F(xiàn)在法藏菩薩已經(jīng)成為阿彌陀佛,那么十方凡夫眾生也就決定能夠往生,決定無一遺漏。生佛同體,相依互即,感應(yīng)道交,妙德莫測。《華嚴經(jīng)》亦云:“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十劫前的阿彌陀佛,亦于心光中酬愿見證到十方眾生一時往生凈土成佛。彌陀大愿已經(jīng)圓成兌現(xiàn),吾輩凡夫眾生往生凈土只是時間問題了(此從凡夫?qū)用娼ㄑ?。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如果今生尚不能生信發(fā)愿,那就屬于當愿當生了。然無論吾人信愿持名的遲速,悉由阿彌陀佛愿海所護持,皆得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作得生想,妙哉斯言。
阿彌陀佛愿力遍及法界一切處,吾人能否感通彌陀愿力加持,取決于吾人的發(fā)愿能否與彌陀愿心慈力相應(yīng)。當我們了解彌陀住定證滅愿的義蘊,便應(yīng)發(fā)起成佛的無上勝心,不求人天福報,不冀聲聞小果,如是發(fā)愿即與彌陀愿心相應(yīng);當我們明了光明無量愿的義蘊,便應(yīng)贊嘆阿彌陀佛光明妙德,依阿彌陀佛光明智相修行,以十二光如來作大導(dǎo)師,如是信行即與彌陀愿心相應(yīng);當我們明了十念往生愿的義蘊,便應(yīng)信愿執(zhí)持名號,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如是愿行即與彌陀愿心相應(yīng),等等。我們討論阿彌陀佛大愿,就是要以彌陀大愿作為參照系,將吾輩凡夫狹劣心志校正調(diào)順到與阿彌陀佛大愿慈場相應(yīng)。曇鸞大師開示,愿生彼安樂凈土者,要發(fā)無上菩提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凈佛國土心。”[41]凈業(yè)行人如是層遞發(fā)愿,即與阿彌陀佛悲愿耦合相應(yīng),即能感通彌陀愿力加持,成就往生。 曇鸞大師又云:“若人不發(fā)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愿生,亦當不得往生也。”[42]何以故?如果眾生只發(fā)到凈土享樂的染著心,即與彌陀悲智心不相應(yīng),便難以感通佛力加持。是故凈業(yè)行人能否因順彌陀大愿而發(fā)愿,直接影響著往生的成敗。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里不可顢頇自欺。
阿彌陀佛的宏誓愿力,遍法界感,遍法界應(yīng),與十方念佛眾生感應(yīng)道交,無少差殊。譬如一月普現(xiàn)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生佛感應(yīng)之情狀,全在生佛愿力互動耦合的程度。阿彌陀佛攝受眾生往生的大愿猶如磁場,吾人愿往生心則如鐵針,二者同質(zhì)相應(yīng)即具自然吸取之勢。生佛誓愿相關(guān),故能任運往生。“然磁能吸鐵而不能吸銅,針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如佛能度有緣而不能度無緣,眾生易感彌陀佛而不易感他佛。”[43](幽溪大師語)如果宗門教下的修行人,輕視凈土,不愿往生,雖然他們或有修行功德,亦不能往生,猶如磁不能吸銅攝玉。反之,五逆十惡罪惡凡夫,懇誠發(fā)愿求生凈土,稱佛名號,亦能決定往生,托彌陀大愿作增上緣故,猶如磁能吸針,一無遺漏。諸佛度眾生,眾生受度化,其中的效果成敗,全在緣之有無。阿彌陀佛與十方眾生,尤其是與娑婆眾生最有緣份,所以吾人與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最易感通,往生亦最穩(wěn)當。韋提希夫人于十方無量凈土中選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佐證。凈土法門的生命力端在于此。
感應(yīng)之跡乃生佛因緣和合的產(chǎn)物,以臨終阿彌陀佛接引為例,念佛人臨終所見之佛,非有非無,非斷非常,乃生佛愿力感應(yīng)道交、因緣和合之現(xiàn)象。凈業(yè)行人發(fā)愿往生是因,阿彌陀佛臨終接引為緣。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如實際緣起化身,接引凈業(yè)成熟的眾生。此乃阿彌陀佛本愿功德,令念佛行人,專心憶念,能于自心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并非阿彌陀佛實遣化身來迎接。佛身湛然常寂,眾生見有去來;如鏡中形,非內(nèi)非外;如夢中事,不有不無。譬如水清則月自來,心凈則佛自現(xiàn)。然而,水雖澄清,天上無月亦不能現(xiàn),喻如眾生雖具愿往生心,若無阿彌陀佛的悲愿為緣,亦不能現(xiàn);同樣,月亮雖明,地面無水亦不能現(xiàn),喻如阿彌陀佛雖有悲愿之緣,眾生不具信愿之心,亦不能現(xiàn)。唯有眾生愿心與阿彌陀佛的愿心相耦合,才能顯現(xiàn)不可思議的感應(yīng)瑞相。譬如電視接收節(jié)目信息,波段頻率調(diào)準,電視臺的發(fā)射信號當即轉(zhuǎn)換成圖像音聲;與此相類似,凈業(yè)行人信愿持名,亦是在調(diào)準頻率波段,用以接收阿彌陀佛的大愿慈力,一旦調(diào)頻相應(yīng),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便在吾人的心性屏幕上顯現(xiàn),阿彌陀佛的威神愿力即在吾人身上全體顯現(xiàn),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誠乃念佛法門之奧秘。
古往今來,念佛行人信愿持名與阿彌陀佛愿力感應(yīng)道交的事例不勝枚舉,茲舉二則:
一、唐代懷玉禪師,精修凈業(yè),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zhí)銀臺而入。懷玉禪師念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為得此?”銀臺遂隱。懷玉感激,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后,復(fù)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懷玉禪師說偈含笑而逝。
二、東晉劉遺民居士依遠公大師,結(jié)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阿彌陀佛現(xiàn)身。劉遺民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頂乎?”阿彌陀佛即手摩其頂。復(fù)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阿彌陀佛即衣覆其體。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大悲愿力滿足眾生一切心愿,欲金臺即易金臺,欲手摩頂即摩頂,欲衣覆體即覆體,可謂慈悲護念之極。
眾生與佛菩薩的感應(yīng)即時而靈敏,充分佐證生佛心性同體平等之真理。宋代宗頤禪師啟建蓮華勝會,率眾念佛,求生凈土,夜夢一清美男子,自稱普慧,申請加入蓮華勝會,并請將家兄普賢一并列入。
普賢、普慧乃《華嚴經(jīng)•離世間品》中二位大菩薩。以此土念佛行人深重誓愿,契合諸佛菩薩愿心,故得感召二大菩薩預(yù)會幽贊?梢娫竿牡哪芨辛Χ壬跎,故所應(yīng)的瑞相亦極殊勝。
有介于念佛法門生佛感應(yīng)的勝妙,釋迦本師勸勉父親凈飯王與七萬釋種念佛求生安養(yǎng)。稱念佛名橫超三界,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此乃與通途佛法所不共的利益,源自彌陀威神愿力。是故往圣先賢如百川赴海,眾星拱北,神棲安樂世界。凈宗史上觀音、文殊、普賢三圣開示,同指西方。
凈宗四祖法照大師在五臺大圣竹林寺,見到文殊、普賢二菩薩,恭問末法凡夫修行何法門最為其要。文殊報言:
“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后,決定往生,永不退轉(zhuǎn)。”
唐代慧日法師泛舶渡海,往天竺取經(jīng)求法,在北印度健馱羅國一山,七日斷食志誠祈請觀世音菩薩,感得觀音現(xiàn)身,垂右手摩慧日頂曰:
“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jīng),回愿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凈土法門,勝過諸行。”
三圣開示,冥契阿彌陀佛愿心。古往今來,依教奉行得以往生者,如稻麻竹葦,不可計數(shù),F(xiàn)代凈業(yè)行人亦宜當仁不讓,即生成辦凈業(yè)。
“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44](天親菩薩語)
凈業(yè)行人通過研習凈宗典籍,觀照阿彌陀佛本愿威神之力,了知只要聞信彌陀大愿,決定能獲真實大利,不會出現(xiàn)遇此法門而空過的現(xiàn)象。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愿言:使我成佛時,值遇聞信我的名號者,悉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一生究竟成佛。吾輩凈業(yè)行人欲得與彌陀大愿感應(yīng)道交,宜應(yīng)隨順阿彌陀佛大愿,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以佛知見為己知見,以佛教敕為修行指南,因順佛愿,決定得生。
(四)愿之心行——厭離行與欣求行
凈業(yè)行人的愿往生心,乃濁世淤泥中伸展出的正覺蓮華,潔凈希有。非大智大勇,難以具足如此愿心。這種愿心具化為厭離行與欣求行。是故凈宗愿門的本質(zhì)內(nèi)涵,即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然對凡惑眾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為不易。善導(dǎo)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于娑婆深生厭惡,對于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45]釋迦本師針對曠劫輪轉(zhuǎn)的迷倒眾生,開折攝二門,激揚生死凡夫令起厭欣。眾生耽戀娑婆五欲六塵,釋尊則極言娑婆五惡五痛五燒之苦來折伏眾生;眾生矇然不知凈土,釋尊則詳陳西方凈土依正莊嚴、無苦純樂來攝受眾生。折伏意在警醒眾生的沈迷,令起厭離穢土心;攝受意在鼓揚眾生的善根,令生欣求凈土心。此土大火聚,炎燒逼惱;彼土清涼池,熙怡暢樂;取舍趨避,不容片刻耽延。釋迦如悲父,在娑婆穢土遣送眾生;彌陀如慈母,在極樂凈土攝受眾生。一遣一接,折攝并運,配合默契,共成普度眾生的佛事。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吾人契入念佛法門的先決前提。如果我們于三界火宅中嘻怡流連,貪戀世樂,不厭不舍,對西方凈土的殊妙不生神往之心,如此心態(tài),于凈宗之法將不得其門而入!队^經(jīng)》中韋提希夫人作為娑婆苦惱凡夫的代表,正是具足厭欣心行,得以成就往生凈業(yè)。韋提希夫人遭逢兒子阿阇世殺父囚母的惡逆,深感人心慘毒、世間劇苦,三界六道亦無安心之地,是故愿舍穢身,求生凈土:“唯愿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46]韋提希深切的厭欣心感得釋尊宣說念佛出世大法、彌陀住立空中放光加持,致使韋提希當即證得往生。身為國太夫人的韋提希如果沒有兒子悖逆的苦迫,或在驕奢逸樂中醉生夢死,何能發(fā)起愿生凈土的出世心?是故對閻浮提眾生來說,困苦憂患正是成就厭欣行的逆增上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吾人宜將五濁惡世的一切苦境作為深信切愿的發(fā)起序。
厭欣心的滋培是凈業(yè)行人修持的重大科目。吾人宜熟稔凈宗經(jīng)典所描述的西方凈土種種功德莊嚴,用以作為返觀娑婆穢土的參照系。刻刻提撕,激揚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慈云大師曾將娑婆、安養(yǎng)二土苦樂情狀概述為十種: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wù)f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jīng)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zhuǎn)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兩土苦樂鮮明對照,能令吾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愿心,如一條四五寸的白道,出現(xiàn)在深廣無邊的貪瞋濁河中。循此白道而進,即能從娑婆此岸直入極樂彼岸。
凈業(yè)行人厭離心的策發(fā),亦可由近至遠,由正報身心到依報環(huán)境。首先觀照自己污穢的血肉之軀,唯苦無樂,常作不凈觀,發(fā)愿永離三界臭穢淫欲丑陋之身,愿得凈土蓮華化生的清凈妙嚴的法性生身。其次觀照我們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危機四伏,險象環(huán)生。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象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污染失衡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xué)的潛在危險,核戰(zhàn)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生存境況日趨惡化,羅馬俱樂部發(fā)出的“人類面臨災(zāi)難深淵”的警鐘,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釋尊亦曾懸記:“吾去世后,經(jīng)道漸滅,人民諂偽,復(fù)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后轉(zhuǎn)劇,不可悉說。”[47]吾人重溫這段法語,對照現(xiàn)前的世態(tài)人心,于當代及未來人類命運,亦不言自明。《法華經(jīng)》用火宅喻來比況三界的苦境:“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凈業(yè)行人應(yīng)以佛知見來觀照吾人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對苦難險境保持敏銳的感受力,以此增上出離心。是故吾人于此娑婆聲色諸境,宜常作牢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作糞坑想,令心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對極樂世界宜常生安隱想,生故鄉(xiāng)想,生解脫處想,生津梁想,令心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dǎo)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厭離心與欣求心一體兩面,互為增上。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以欣求極樂之凈念轉(zhuǎn)化耽戀娑婆之染心,以厭舍娑婆之大勇成就神棲安養(yǎng)之勝心。主伴因果,互滲相即。
生于濁世,居塵學(xué)道,應(yīng)以般若慧照,長時生此厭欣之愿心。凈宗五祖少康大師臨往生時,對信眾最后垂示:“當于凈土起忻樂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足見厭欣心的有無決定著往生凈土的成敗。宋代吳信叟進士,致仕之后,預(yù)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凈土有蓮胎。歸去來!”自己亦從而和之,臨終無疾念佛往生[48]?梢娊鉀Q生死大事,非泛泛悠悠之浮淺心所能克辦,須具大丈夫作略,覷破世間幻緣,以出世心修凈土行,如是念佛,方可成就。釋尊殷勤勸喻:“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49]凈業(yè)行人的厭欣心宜應(yīng)表現(xiàn)在行動中,身口意三業(yè)真實厭舍娑婆世間自他苦樂之境事,身口意三業(yè)至誠恭敬、稱贊、憶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人生大事,無過于此。如此心行,庶可成辦凈業(yè)。
厭欣心表面看來似乎有小乘自了漢的味道,社會人士亦或?qū)⒛罘鹎笊鷥敉磷I之為消極避世。剋實而論,凈宗厭欣心含攝著大乘佛教的精髓,具足大乘菩薩四弘誓愿。觀照娑婆眾苦逼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之愿。觀照自心諸惑熾盛,一切眾生心中亦蜎集無量煩惱,起惑造業(yè)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fā)煩惱無盡誓愿斷之愿。上述二愿屬厭離行攝。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水鳥樹林,常宣妙法;分身供養(yǎng)十方諸佛,廣聞佛法,受菩薩記,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fā)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之愿。觀照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zhuǎn)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fā)佛道無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屬欣求行攝。證知,具足厭欣心的凈業(yè)行人,乃大乘菩薩根機,是佛的第一弟子。善導(dǎo)大師曾云:“唯發(fā)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愿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fā)菩提心也。”[50]凈宗厭欣心具攝二種回向,一種是成就自己往生的往相回向,一種是倒駕慈航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眾生的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能成就大慈悲心。證知深信切愿即無上菩提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即是凈宗菩提心的本質(zhì)內(nèi)涵。
綜上所述,無量劫前法藏菩薩的大愿肇建,乃法界最勝希有之大事;十劫前阿彌陀佛兌現(xiàn)因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承諾,普令九界眾生獲致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恒受彌陀愿力所護持的凡夫眾生,于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之際,即可領(lǐng)納到阿彌陀佛的莊重承諾,當下獲到大安心、大安樂!队^經(jīng)》第七華座觀中,住立空中的阿彌陀佛向韋提希夫人傳達“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國,立即得生也”[51]的慈示,韋提希當下獲得信心,證得往生。生佛愿心,天性相關(guān),如磁吸針,自然即攝。吾輩凈業(yè)行人應(yīng)因順佛愿,生起愿往生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時時提撕,念念精純,將念佛往生凈土作為此生至上唯一的大事,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吾人以信愿持名為能感,阿彌陀佛必以慈悲愿力為所應(yīng),感應(yīng)道交,任運往生;自然所牽隨,萬修萬人去。阿彌陀佛大愿之王,念佛行人芬陀利華,生佛同體,母子相憶,愿心相契,決定往生!
茲敬錄善導(dǎo)大師一偈,用作共勉:
歸去來!魔鄉(xiāng)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zhuǎn),六道盡皆經(jīng)。
到處無余樂,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52]。
南無阿彌陀佛!
- 懷玉禪師十劫修行,志在金剛臺含笑往生
- 老鼠每天聽女居士念佛后往生
- 如何能預(yù)知時至自在往生?
- 吃葷對誦經(jīng)和臨終往生是否有影響?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凈業(yè)行人應(yīng)致力培養(yǎng)“向西定勢”
- 臨終業(yè)障現(xiàn)前沒念佛號,能往生嗎?
- 亡者要有什么景相才能判斷是否往生?
- 念佛的勝妙功德真是無窮無盡
- 凈土法門的真實大利
- 往生時只見蓮花不見佛能到極樂世界嗎?
- 一生信愿持名,若臨終無瑞相能往生嗎?
- 這種瑞相能說明一定往生了嗎?
- 如何掌握病人斷氣時刻的念佛速度
- 念佛機代替助念可以嗎?
- 親人臨終不愿往生,該如何勸導(dǎo)
- 臨終時魔會化作佛來接引念佛人嗎?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大安法師談母親念佛及往生
- 親人臨終不愿往生怎樣勸導(dǎo)?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