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煩惱

  安居第七十三日(三):不舍一切煩惱
 
  我們還來說第五門。前面把“不舍一切苦惱眾生”的“不舍”做了一個提示,對這個“不舍”我們一定要認識它,它是真正的平等。
 
  我們有前面舍九界的平等,回歸一真的平等,那么現(xiàn)在的不舍就是平等。這個次序一顛倒,那這個不舍的平等就認識不清楚了。所以這個不舍也是無為,一切時處平等無為守護。我們都知道,我們所有的煩惱是造作出來的,就是不如理的造作,就是不合理的、不應(yīng)該的作為。你說我不舍這個造作,不舍這分別,這是個平等守護,所以這個回施門稱為回向門,依平等守護,無為守護,來隨順佛愿利益煩惱、眾生。
 
  這個煩惱跟眾生不攪到一起比較好處理,為什么呢?攪在一起就很繁雜,要是單單說煩惱、造作,你很好看得見,即你很好認知清楚。所以不舍一切煩惱,我們很容易看住這個煩惱了,或者說我們在回向這樣一個念佛功德中或念佛的作為中,不舍煩惱。煩惱來了,你可以去不舍它,你去念佛。你不要往眾生上去攤,就是你現(xiàn)前越是大的煩惱,你越容易盯住它,越容易解決。解決這樣一個煩惱,不跟眾生攪在一起,這個煩惱是誰呢?實際是我們自心煩惱。那你用回向,把你這個念佛的功德回向你現(xiàn)前的煩惱,實際就是不舍這個煩惱,讓煩惱與你這個念佛的功德去契合。
 
  你去實踐實踐,哪怕是一個兩個三個煩惱的現(xiàn)前,你通過實踐就知道這個平等的功德怎么會生起來。實際煩惱本身,其本性是不可得的,這個道理我們是理解的,但你不在你的現(xiàn)行煩惱中去處理,去作為,你就認為沒有用。你用了,才能有用!你不用,怎么有用呢?
 
  怎么用呢?煩惱生起的時候,用念佛回向給它,不要把它搞復雜,不要扯到眾生,不舍一切煩惱,我就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給這個煩惱。有的人說我身體有病了這是個煩惱,或者是固執(zhí)了,或者跟人鬧矛盾了,或者看不順眼了,或者別人看我不順眼了等等。我怎么不舍呢?你最好找一個你現(xiàn)前的比較突出的一個煩惱,你可以用一段時間去作為,你可以認知它,由此可以覺悟這種無為的平等性,以及阿彌陀佛的無礙力,也就是自性的無礙力。那么這不過是依佛愿來回向眾生,不舍眾生,我們都知道佛愿就是不舍眾生而利益眾生,你不舍它就可以利益它,所以這個地方的等觀特別重要。因為我們學過觀察門了,所以把念佛與煩惱等觀,就很容易產(chǎn)生事實。這個事實是什么呢?——你用了才行,不用就不行,要去用,要去實踐。
 
  大部分人都會這樣說,這個佛法的道理我太明白了,但是我不會用,我用不上,煩惱一來,身體障礙一來,用不上啊。因為實際是你沒有用過,或者說我們沒有去訓練過。那現(xiàn)在煩惱一來,你就一個煩惱,等觀它,我就象持佛號一樣我等持著你!沒有人說我有煩惱我抓著不丟的,但你這一次就開始抓著不丟,因為前面四門已經(jīng)訓練你你舍九界的方便了,你已經(jīng)會舍了,那這一次你抓著不丟,這個煩惱你去等觀它,就是不要去排斥它,也不要去隨它跑,你就看著它,怎么看它呢?用念佛回向它。你做一分鐘也行,半分鐘也行,一念也行。
 
  這個回向是十分有意義的,實際它是個作為的方式,你要是沒有這個等觀的能力,你就用念佛回向。你要有等觀就很簡單,煩惱跟念佛是一樣的,這個“不舍”,即就是一樣。我們要是在第五念門能看到世間之一切,出世間之一切,其質(zhì)一切,那我們就得大方便了,就得這個所謂的等持方便。
 
  在一個密乘的法本中,有這樣說——若人修持中遇到極重之疾病、災(zāi)難、違緣等,當守護其如入四禪。就是疾病來了,災(zāi)難來了,違緣來了,要守住它,象像第四禪,不能舍棄。干什么呢?它是一個修法。
 
  這個等觀也是修法。要是前四門你很純熟了,對此很容易聽得懂;要是前四門不太成熟,說等觀我們可能還是不好認識。等觀是個什么名詞呢?——平等的、無為的審觀,不去造作的、不排斥、不取不舍的觀察。你說這有難度嗎?實際不難的。假設(shè)前四門我們認真去實踐過,這一點都不難;假設(shè)沒有去實踐過,有點難度。要是智慧觀察過的,這很簡單的。智慧觀察,正念觀彼,這個“正念觀”就是等持觀,等持什么呢?通過二十九種觀察來作等持,不過是把這二十九種的功德攤到一切時處了,那么這就是回向,把極樂世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時處,包括煩惱。前四門這個基礎(chǔ)還真是要熏修,不熏修到第五門就有制約了。
 
  不舍,比較容易聽得懂,但是不舍的作用是什么呢?——它要作用在一切煩惱、眾生的這樣一個次序上去。這一切比較泛一些,說煩惱大家一下就知道了。實際一切要求是最高的,不舍要求高,一切是要求最高的,那么煩惱是有針對性的。前四念門中說舍九界之雜緣,并棄九界,唯佛是念,是讓我們步入一真,若一真的心地成熟了,那煩惱也是一真,這一切都是一真。所以這前四門,我們要是沒有認知,可以反過去,去實踐實踐,或者拿出幾分鐘去實踐它一遍都行,從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去觀察,去作愿、去稱贊、去思維。
 
  要是你還做不下去,那怎么辦呢?那就可以把前四門分化出來作,好比說我因為對待煩惱了,我就念阿彌陀佛這個“無對光佛”來作這個不舍的回向;好比說別人讓我不喜歡了,憂傷了,讓我痛苦了,那就念“歡喜光阿彌陀佛”不舍這個煩惱,回向給它,一直讓他跟這個歡喜同化。這就是返到前四門中,拿前四門的功德回向給第五門。
 
  若還不行,你可以思維這個煩惱的來源,然后在前四門中找一個方法回向給它,這是完全可以的。第五門中有這樣的次序要求,就是說假設(shè)我們對第五門中的不舍的修持做不到,我們可以用前四門中的念佛功德,不管是禮拜贊嘆作愿觀察的功德,回向給現(xiàn)行煩惱,若自若他之現(xiàn)行煩惱。我們往往認為這個“不舍一切眾生”可能講的是其他有情,你先從自身的現(xiàn)行煩惱做起,來解決,這樣比較好一些,那么在別人煩惱的時候,這前四門你也可以運用出來。
 
  我們對前四門的認知,回去還要看看《往生論》,即《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其文字很短的,因為今年沒有依著這個書來講,我們要是愿意去看了,那真是很好。
 
  第五門的不舍煩惱,我們可以這樣去觀察觀察。在此處的觀察可以舉例子,你可以找你自己的例子。不舍,恰恰是你的福報,前面的舍是很重要的,那是你轉(zhuǎn)身的地方,已經(jīng)轉(zhuǎn)身了,你已經(jīng)知道你心地的法界了,這個地方的不舍就是的福德。所有的業(yè)報煩惱都是我們的福德,覺悟的福德,覺悟的機會,都是現(xiàn)行的覺悟的機會,這機會來了,可以用你前四門的功德回向給它。因為這個造作的東西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不管哪個方面一定是你習氣的造作、習慣的造作,或者習慣的固執(zhí),若是受他人的沖擊,環(huán)境的沖擊,若是自己心地不如理的成分生起來了,它就會有這個煩惱。學佛不解決現(xiàn)行煩惱實在是沒啥意思,那這個法也沒啥意義了。
 
  我們用十五分鐘來就這個問題談一談,大家可以說一說,你好比說我就不理解也可以說一說,理解也可以說一說,死角也可以說一說。
 
  問:師父,那個等觀,是不是比如我煩惱了,我念佛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個煩惱,看得清清楚楚的,然后我繼續(xù)念佛,在念佛中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調(diào)整過后,知道這個煩惱,也不被它牽扯進去,這樣叫等觀?
 
  慈師答:
 
  嗯,對,不排斥它是第一個,不舍嘛,然后去觀察它,你要是順性觀察,直接就就解決了,順佛愿觀察也就解決了,那有的人這個地方做不起來咋辦?我們就可以觀察這個煩惱生起的因緣。還有個名詞叫等持,我們這個平等的心理是很簡單的,它不存在著取舍,此處的“不舍”實際說也就是不取舍。不取舍,他就會觀察。你看一般我們有病、有難緣、有煩惱就急急地想解決它,想逃避它,想把它給處理掉,此處就不允許了,因為它就是福德。為什么說是福德呢?它是你覺悟的機會,你不能舍了。
 
  前四門的訓練主要是舍,舍眾生雜緣,歸入彌陀的智海愿海,歸入他的二種清凈,純熟之后我們再回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反而都是我們的福德因緣了,因為你在這一切雜緣中已經(jīng)知道它本不可得,它的無染性,或者是你已經(jīng)有正念智慧觀察的善巧了,那么觀這個煩惱是極方便的。要是前四門熏修過是很方便的,若是依觀察門來看煩惱,很容易知道它的生滅,很容易。
 
  關(guān)鍵是你要有個煩惱的例子就比較好講一些,我們的煩惱太多了,好比說你有一個現(xiàn)行的例子,我們就好來解決它。
 
  提問者:我可以舉個例子,我這個人對別人不記仇,也沒什么嗔恨心,這幾年的狀態(tài)就是一件事情發(fā)生了,當時會煩惱,也會沖擊人,但一般說過以后就不會再記著了,這次回來我對事情就更淡一些,好象我也沒有惱別人,但是有人對我就莫名地有很大的煩惱,我有點不理解。我說我就不理吧,但天天就面對面地看見這樣的事。
 
  慈師答:
 
  怨憎會,沒問題,這都沒有問題啊,這怨憎會是煩惱不是煩惱呢?實際要是智慧的人,怨憎來了,真是就剛好解決這個怨憎,即它的出處。它一定有出處的,你要是沒有作為,那對方一定有出處,他一定有個來源對吧?那你就可以問他的來源了。我們可以找來源,你要是觀察不到就可以交流交流,找對方問一問,說咋的了?咋的過不去了?大家都剃光頭了,不是同行是冤家吧?他總得有個出處,好比說有的人傳是非啊,有的人找麻煩啊,或者對方真是對你有成見啊,這都可能,但這都可以談一談。我們過去說象這一類兩方面造成的事情,就可以見見面,既面對嘛。
 
  這個面對,你可以去看看自己的“五德”嘛,對不對?實際出家人的修行跟簡單吶,好比說被諫、諫人皆以五德而思維——被人諫我了,我生煩惱了,那我看看自己有沒有五德呢——不愛不恚不怖不癡,我知道法,知道什么因緣跟別人交流。這雖是執(zhí)事五德,但諫人的時候、被諫的時候,這五德也是很好用,當事人嘛,也很起作用。什么“德”呢?這是出家人的五種寶藏,不以愛憎心,不以愚癡心,不以嗔恨心,知法,知道時節(jié)因緣,那一交流就好了。這不應(yīng)該是煩惱,這應(yīng)該是怨憎會了,兩家碰頭了,見了面談一談,因為這是兩方面造成的,不是你思想問題,思想問題我們查一查。下去談一談好吧?
 
  問:我請教一個問題,就是這個回向,煩惱的時候我念佛能解決現(xiàn)在的問題,但就是有的時候想起家里人的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會有點慚愧或煩惱起來,但我試著用念佛去回向他們的時候,我不知道這個作用力有沒有?
 
  慈師答:
 
  我聽得懂了,你坐下。
 
  出家功德的回向,乃至念佛的回向,乃至持戒功德的回向,這每一條,一切世間福德因緣不能比,這個沒有問題的,這是很如實的,世尊在許多經(jīng)典上說到這個出家功德,我不知道你們學《出家功德經(jīng)》了沒有?
 
  提問者:還沒有。
 
  慈師答:
 
  這個出家的功德與持一戒,乃至說念一佛的功德,世俗的一切福德因緣是不可及的,即沒法類比。那你說它是出世功德,但我們要在入世中得到福報的。的確是這樣子的,就是說這個出世的功德回到入世中,入世中的福德是沒辦法跟它比的。因為不管是出世入世,這個福德因緣就類比而說是有大小的,那么出家的這個功德只能佛去贊嘆,我們沒法贊。象你說的,比如我們在家完成對父母的孝順,不管是孝心孝養(yǎng)孝敬等等作為,那普通的人都可以做得到,也可以作為,但你要說以出世的功德,以智慧,以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他,因為念佛的功德與出世間的善巧是不退轉(zhuǎn)的,而任何世間的福德因緣皆是生滅法,這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出世的功德非是生滅法,那么你回向給他的福德因緣,這種加持力是不退轉(zhuǎn)的。
 
  象我們在世間孝敬父母,這個是真了不起。假設(shè)你道業(yè)有成,你不光是可以利益你現(xiàn)世的父母,也可以利益累劫的父母。因為我們世間只對此生父母有認知,但對累生累劫的父母我們沒有認知,我們對“如母有情”的認知不夠。為什么認知不?因為我們沒有天眼,沒有宿命,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一個生命階段,但是我們對無量劫以來有情之間的互為輪回、互為轉(zhuǎn)換、互為怨親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沒有認知的。象我們這樣的人群,不用八萬劫,三萬劫、兩萬劫、一劫、兩劫都看完了,即大家在這個親情上肯定都沒有扯斷過,要不然沒有這樣的集體因緣。這是不可思議的。
 
  一般我們在世間的福德因緣上,只能對自己的現(xiàn)生父母做一點孝敬,但是對他人產(chǎn)生掠奪、擠壓、排斥、減損,對自己家的人,可以增加他們的福德因緣,可以給他們一點利益,但是會減損其他人。而出世的出家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它會不減損任何有情地利益有情,要是我們道業(yè)有成,那可以利益我們累生累世的父母,給他們帶來出離三界、不再輪回的福報。那世間這個生滅的財富與變異的親情是很很微弱很微弱的,因為我們這一生的福德因緣和親情因緣都是很薄弱很薄弱的,隨時都會變化,一轉(zhuǎn)身都不相識了,一轉(zhuǎn)身可能此親就成仇人了,成了冤家了,成了對頭了。為什么呢?我們并不知道我們生命相續(xù)的頭緒。所以出世善巧是能審觀生生世世的法則的,那出家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即使就你一念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你現(xiàn)有的父母,那你這一生窮其孝敬心,也沒有你念這一句佛號回向給他們的這種真實的功德有意義。從究竟意義上說。
 
  我們可以細細地、認真地去審觀這個事情。因為出世的功德是順性而立的,它不會散壞,它不會退失,但世間有為的福德因緣會生滅,會變化,會衰減。所以,我們把念佛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出家的功德點滴地回向給自己的親人,那都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比我們在家里孝敬要大無窮倍。對此你下去可以細細地觀察,不是夸耀,這是究竟利益上說。
 
  《出家功德經(jīng)》可以看一看。“一人得道,九族升天”這類說法實際一點兒都不是夸耀的說法,象大目犍連證果以后去幫助自己的母親,后來他的母親升天,等等這些事情肯定是自然而成的。因為你道業(yè)有成了,你度化自己的親人是必然的。那我們在世間糾纏在這些所謂的世俗的孝敬上,不是不行,但是太短暫了,內(nèi)容太少了,你就是滿孝敬你父母,又能孝敬點什么呢?內(nèi)容很少,也很短暫,變異性很強,衰減的狀態(tài)也很容易觀察得到的。
 
  所以我們今天有出家的因緣,必然的我們有意無意地就把這個福德因緣回向給自己的親人了,即使不是故意的也回向給他們了。他們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祝福。因為我們知道,持一戒,就有五個護法來守護你,你受了沙彌戒,再不守戒那你也要守幾條戒的,那這些護法神就識得我們,就會給我們增加善巧。過去說受五戒,就有二十五個善天去守護這個人;受三皈,一般就有九個善天來護持你,引導此人不墮三途。你說有的人就沒有皈依,或者有的人看著是皈依了,但心里滿想的是世俗、外道心,滿想的怎么在佛法中盜一點利益,然后好去做外道事,那這樣的人,善神不護持你。所以,我們能受十戒,能出家,這個福德回向給親人是沒問題的,下去我們慢慢地接觸一些經(jīng)典也好,慢慢地在現(xiàn)實中也可以觀察一些事情。沒問題。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