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與果地教法

  安居第七十五日(一):因地教法與果地教法
 
  在佛陀教法中,它有兩個機制,是我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一個是所謂的因地教法,一個是果地教法。
 
  我們知道,凈土教法是講“果地覺為因地心”的。而因地教法,例如我們三皈依后發(fā)的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一切菩薩都會發(fā)這樣的愿,這個愿是因為在他自己的作為中尚未表現(xiàn)出來,他就先把這個“因”作為一個種子來表達,或者說把發(fā)心作為種子了。種子要有一個成長、成熟的過程,然后有一個結(jié)果。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個次序,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都是這樣一個次序——種下一個種子,有土壤有水份有陽光,人適當?shù)貋碚{(diào)整,去除雜草,它就會成長,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我們要求的結(jié)果都會表達出來。因地,是通過種子,成長、成熟、結(jié)果的這樣一個使用過程。
 
  那么果地呢?它不是這樣子。如阿彌陀佛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審視,都是依諸佛已經(jīng)成就的果地、已經(jīng)成就為事實的教法,在這個成熟的基礎(chǔ)上,阿彌陀佛又經(jīng)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五劫的思維等成熟了十劫前的佛果,即彌陀的果地覺,這個果地是我們面對的,諸佛的果地并不是我們面對的。
 
  我們不是說為了不斷地把彌陀與諸佛區(qū)分開來,實際不是這樣子。但若是沒有這個區(qū)分的過程,那我們對這個果地,或者說果地覺、果地教的認知就總是有含糊,總是在因地上會用功夫。為什么呢?在我們印象中,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記憶中,有一個很清晰的應該是種子、成長、成熟、結(jié)果這樣子的認識。但彌陀的果地覺是已經(jīng)成熟的一個結(jié)果——極樂世界是已經(jīng)成熟的;接引眾生、無條件地平等回施眾生是成熟了的;已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彼國,這也成熟了;順愿能往生,這也是成熟的。這都是在這個成熟的果地教下施展的一個特定的表現(xiàn)。
 
  我們不能它們混淆起來。這個果地覺的成熟的使用,就象我們現(xiàn)在吃到的云南的芒果,它已經(jīng)成熟了,并不是說現(xiàn)在剛剛投下種子,是已經(jīng)成熟了,果子已經(jīng)堆滿那個地方了。你說我要去栽樹。那你就吃著這個果子去栽樹,這樣你對結(jié)果的味道是有充分體驗的。彌陀這個教法,是讓我們對彌陀極樂世界這個教法的內(nèi)容有十分充分的體驗,沒有這個體驗,你就很難去“果地覺為因地心”,因為你不知道什么叫果地覺與果地教,那你怎么來拿它來作心呢?就是說你怎么來作為呢?你無從下手!但是現(xiàn)在大部分成熟的概念就是種子——成長——成熟——結(jié)果這樣一個使用過程,說你種什么因結(jié)什么果。
 
  果地教也是這樣一個因果,但是其緣起、起步不一樣,它的起步就是果。因地教法的起步是種子。一說“心作心是”,要是沒有果的證實,我們是做不到的。你想心作心是,你一會兒煩惱業(yè)習又來了,你說我怎么心作心不是呢?我是想心作清凈啊、安樂啊、遠離諸業(yè)習、遠離煩惱?怎么做不來呢?因為你依的不是果地這個已經(jīng)成熟的這個果,你不是依的果教,你不是依的果地心,“果地覺為因地心”的這個心你沒用,那心作心是做不來的。
 
  藕益大師判凈土的三個根性——即心即是者,就是利根所成,若是學教,若是學宗下,教已開圓解,宗下已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是十分猛利的,那念佛則即心即是,那么即心往生,即心成就,即心安樂,所以念佛時即是往生時、成佛時、度生時——這個話只能徹悟禪師這么說,為什么呢?他證悟以后念佛,他是有所悟境而契入即心即是的,他知道“即心”的這個心是什么心,而不是我們泛泛的煩惱心、迷失心、顛倒心、染著心、垢心,不是這個心!我們把自己的雜染意識、顛倒妄想當作我們的心了,那最多最多說是一個因地心。什么因地呢?煩惱的因地,顛倒的因地,迷失的因地,還談不上什么成佛的因地。很多人就拿這個因地的心,或者說雜緣的心、雜業(yè)的心就說我心作心是去了,結(jié)果按藕益判的這三個根性——即心即是,你不是;心作心是這種中性根性,你不是;依佛愿力普攝九界,任何根性都不談了,都能往生,這樣的根性你也不是。那你是什么根性呢?哦,原來你在這個法之外徘徊,即你沒有入這個法益,你在因地的教法或理念中徘徊,那么你就是在果地教的教法外徘徊,你沒有契入這個教法。
 
  所以這三種根性十分重要,我們要把這個地方來做區(qū)分。若是不區(qū)分這個,十分危險,很多人學了以后就象抬杠一樣,我這兩天接了幾個短信,就是拿因地教的東西來批判。我說你批判的很對,批判的力度也很好,但是你徘徊在果地教之外,就是說你講的不是果地教的東西,你狠批也無所謂,你說的再相似,但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這三種根性與你無緣。這是藕益大師判的凈土修法的三種根性,實際是一切修法的根性。我們知道,每個宗在立宗之時,必須要有其判教方法、施教體系,否則它就全然不為一個教法。凈土是一個完整的教法,我們?nèi)舨涣私,就會在這個法之外找麻煩,但你再找麻煩也不相干!你若是徘徊在果地教之外而去說果地教,你總是用因地的次序去講,那個也一定沒問題,但它就不是果地教這個話題。
 
  那果地教特定的因緣在什么地方呢?它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
 
  1)隨順得入
 
  我們修前四念門,都是以隨順得入、入佛功德為方便,這個“入功德”的體制就是隨順,因為除佛以遠,唯佛與佛能了解的內(nèi)容,你不隨順則無法得入。你說我要搞明白才去隨順,搞不明白就去隨順,要是出問題了怎么辦呢?所以說我們才講《往生論》這一套真是很繁雜的體系,給大家反復地講,干什么呢?——希望你能明白點什么。實際此處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因為唯佛與佛親證、親知、所傳達的內(nèi)容。你說我一定要明白以后才能去信順,要真這樣堅持,那我們就多念阿彌陀佛,以愿力加持,成就你的信忍順忍二種功德。因為阿彌陀佛的愿望中有——他們眾生聞我名號,即得信順二種忍。那沒問題的,這個事情佛也給你完成了。
 
  因為這是唯佛與佛能徹知的教法,我們只能依經(jīng)典不增減地給大家回施,依祖師們不增減的教法再來回施,讓大家有一個貼切的隨順,或者說依佛的愿力,我們有一個得入、信順的機會。果地是已經(jīng)成熟的結(jié)果,你得入干什么呢?你要知道這是唯佛與佛才能知的東西,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了!雖然我們有無量劫的善根聚集到我們遇到凈土法門這樣一個機會與因緣,但是文殊普賢之類的大菩薩,他們也要乘佛的愿力去了知佛法的實質(zhì)內(nèi)涵。若違背了這個,一樣得不到利益!我們每每一讀經(jīng),就會讀到——尓時文殊師利法王子乘佛威神加被,從座而起,頂禮佛足,然后啟發(fā)某一個說教。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內(nèi)容呢?我們作為一個薄地凡夫怎么來認知它呢?——彌陀的愿力所加,使我們有信順得入的機會,如此而已。這就是難的地方,唯佛與佛能徹知這個教法,那我們只能去隨順著佛陀的教言來回施,嘗試著去做。
 
  2)得入的使用
 
  我們是來使用佛陀果地成熟的力量,而不是修證、修補。“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使用,使用佛的果地心、果地愿。是果地所成就的愿心,而不是因地的愿心,因地是表一個種子,果地表一個事實,一個已經(jīng)成熟的事實,也就是說它的作用力是我們可以使用的。
 
  我們要是不去使用佛已經(jīng)成熟圓滿的心,那我們就開始用因地的種子了,這個使用叫修行,或者說修補,去圓滿它。而此處一起步就是本來圓滿。為什么呢?——佛的果地覺來證實我們的法性身,本來圓滿是一定的,這是一個特定的教法,其特定就特定在——它本來圓滿,即我們用的這個事實就是圓滿的,而不是要修出來一個什么東西,此處無可修補,但你只要去使用它。因地上是一定要修補的,因為不足、懺悔、次第增上。而此處沒法增上,因為使用的事實的圓滿,所以只能平等地修行,平等地安住,平等地運用,所以稱為平等回施。
 
  菩薩,這一點要是區(qū)分不開,是十分大的一個嚴肅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十分嚴肅的!你會走一個特大的誤區(qū),繞一個特大的彎子,你把果地覺就當成你想象的增上修持去搞,行不行呢?也行,只是把它變味了,果地教就不成果地教了,就成因地的自我雜緣的雜染心的一種自我揣度下處理的教法,而不是本來圓滿的隨順。
 
  阿彌陀佛的果地已經(jīng)圓滿了,成佛已經(jīng)十劫,這十劫來是圓滿無缺地來回施給眾生的,他回施的是事實,是他的果地,果地是什么?是證實了本來的圓滿。他回施給我們,實際就是說我們本來圓滿,干什么呢?——令你平等地運用。這沒有增上增減的東西,所以入愿心莊嚴,成就愿心莊嚴。這個教法就是依佛的果地成就的心愿來做我們的因地,即我們現(xiàn)前的作為的緣起。
 
  很多人就特別堅持增上修持這個角度,一說就是你不種種子,怎么能成長、成熟?但一堆蘋果放在這兒,人家說你吃個蘋果再種蘋果樹,他就煩惱了,但你煩惱什么呢?你就是不種蘋果樹,蘋果也在那兒放著的。為什么呢?是佛證實的一個東西。
 
  有人說圓滿了,那我們就天天睡覺吧,或者天天就可以做惡了。這是從哪兒來的話呢?我們念佛就是隨順得入的使用——用佛的果地覺回向于眾生,令自他二利得以現(xiàn)前,平等地表現(xiàn)出來,平等地安心、平等地安住,清凈地回施。這樣我們無始以來的業(yè)力可以打包,送給彌陀了。我們把無始以來的業(yè)徹底地清洗了一次,再來看泛出來的習氣與反撲、蒙蔽,就淡化它了。所以古人講,在彌陀教法中,眾生業(yè)猶如烘爐片雪,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yè)在這個巨大的諸佛的功德藏中,在順性的圓滿的表現(xiàn)中,它全部都不頂用了,它沒有力量,它沒有根了!
 
  這是我們一定要去嚴肅面對的地方!要不然你心里一直在批判,而不知道這里講的是什么?你用那一套來批判這個,真是很困難,因為兩個說的不是一個話,一個雞,一個鴨,你說是雞叫錯了,還是鴨叫錯了?過去善知識批評這一類人說是“逐塊癡犬”,你扔個磚頭,他隨著就跑了,但他不知道你講的是什么,而去捕捉、執(zhí)著你的一句話去了。古人說智者猶如鵝王擇乳而食,雖然乳和水混在一起了,但鵝王可以把它們分開,擇乳而食。我們可能要去學習鵝王,即擇取對我們有營養(yǎng)的東西、有意義的東西,不要去做癡犬,抓住一句話就咬來咬去的,很累人很累人。
 
  因地施教與果地施教,一個是修行、修補,因為不圓滿,修修補補剛好,這是因地所作為的,一定是沒問題的;果地是現(xiàn)前的圓滿使用,它不需要修補。你看我們要修行的十大愿王,沒有一個修補的,唯有懺悔業(yè)障,即自己執(zhí)著自身了;又如五念門中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方便智業(yè)的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也都是讓我們使用的,沒有一個干其他什么的。
 
  一定要看清楚這一點!費費工夫啊,菩薩。要不然我們一定要用修補的心使用果地覺,很困難,真不是一條路子!果地覺因地心,就如吃大米種稻谷一樣;因地增上修持,就如沒有吃到大米,還不知道什么是種子,還在尋求,因為因地的種子是不準確的,好比說你念阿彌陀佛說我要求一心不亂,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種子吶;說我懺悔業(yè)障,你也不知道是什么種子;我要達到清凈心,你也不知道這是什么種子;我要身體健康,我要發(fā)大財,我要事業(yè)順利,那是什么種子?就是說你在尋找種子。
 
  而我們體驗著它的果實去種這個東西,是那么的清晰,即我們知道我要種的就是這個結(jié)果。念佛亦復如是,平等安心,清凈安心,圓滿使用,圓滿就是把我們所有糾纏的業(yè)打包了,裝在圓滿這個罐子里面了,再掏出來,都是圓滿的東西;寄給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那兒都是圓滿平等的,你再要回來也沒問題,也是平等清凈的了,因為那個地方一處理,被同化了。
 
  所以,修補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東西,而果地這個唯佛與佛知的東西,我們不斷地去引導,希望大家有個接觸,實際過去祖師們都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對這個地方一定要有耐心。果地與因地,一個是使用,一個是在尋覓。前者已經(jīng)成熟了,圓滿就是結(jié)果,是事實,是力。使用這個,而不是尋覓。若依著修補的心、因地的心、增上的心,你都在尋找。
 
  我們不反對尋找種子的人,就是說念著阿彌陀佛,尋找著他是個什么樣的種子,我們不反對,但這畢竟是個彎路。而直接地使用,必然是這個教法的真實,所以易行就易行在這個地方了。為什么判教判為圣道難行與凈土易行二法呢?每一個教言,只要完整地立宗立教的,它一定有自己的判教。凈土的判教就是——凈土是易行道!因地修持稱為圣道,是難行道。你一點兒一點兒地證實,沒問題的,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歷代大家都是這么干的。
 
  這就是凈土宗的判教,從龍樹菩薩,到天親菩薩,一直延續(xù)到我們中國,這個判教是十分清晰的,從來沒有含糊過!歷來的祖師,不管是教下、宗下,都是回歸到凈土上,所以凈土為歸,是十方同歸的一個教法。你說我們直接歸不行嗎?那有的人不行,說我就要做一點兒什么然后再歸。也行,因為他已經(jīng)熟悉這些修行的方式了,那了不起。但此處易行就在于使用圓滿的結(jié)果與愿力,不需要任何的花架子。它難信,難在什么地方呢?因為九界沒法去用自力認同,你只能用佛力,隨順佛力,難就難在九界人自力不許,因為它是佛證的果,你許不了,所以世尊講這些菩薩、聲聞猶如從生盲,就是說生下來他就沒有看到過這個東西,即他沒有證到這個地方,他就沒有看到。唯佛與佛親證于此。所以九界的自力是不許的,這就是難信。我們隨順佛的愿力,那就易行。不信順,就難行,圣道修行易信,因為所有的自力都會許可它,即你能認同,你會說它有道理,很好,是這樣的,所以叫易信難行。這太易信了,因為我們都在這里面,就是說符合我們的心愿,符合我們的凡夫知見,我們生下來就會這一套,
 
  你看這個評判的分水嶺是什么呢?一個就是“從生盲”,在沒有證到佛道之前,我們誰都看不見這個東西究竟是個什么,但是我們隨順佛愿,能感知得到,能親證這個圓滿。要是用自力,都不許,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的圓滿的景象是什么?所以很多人在這個地方反而吃不住,就是說他感受不到內(nèi)容。所以世尊講——世人喜小術(shù),不喜無上道。為什么喜小術(shù)呢?——馬上就有感覺。因為他認同,他的習慣接受,你給他一錢就是一錢,給他一兩就是一兩,他說這多實在啊,你看一步是一步。所以那就是說坐飛機的人一點兒都不實在,走路的人多實在啊!因為走路的人一步是一步,對不對?那你坐汽車也不實在了,一骨碌滾過去了。我們已經(jīng)“實在”慣了,我們生生世世的意識就是——我自己這一步走不過去,那才不行吶!
 
  所以這個易信、難信的交接點就是許與不許。果地教為自力不許,它就難信了;因地教,自力都許,它就易信,但特別難行,因為大家太容易相信,但做不到,也有做到的,但少,現(xiàn)在越來越少。按世尊授記,這個時代還是有的,五千歲中常有圣者出現(xiàn),但是少之又少!少到什么程度呢?反正不好見。剛見一個,你認為他是圣者,如果是真圣者,他就死掉了,若是假圣者,他就滅掉了、變掉了,所以現(xiàn)在人不要塑造哪個是圣人,一塑造這個人就快被打倒了,或者就要死掉了。一定是這樣的結(jié)果!
 
  我們?yōu)槭裁捶磸偷匾堰@個凈土的判教及它的教言的體系給大家提示呢?這個教言,佛在《無量壽經(jīng)》中講了九個難——“佛告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jīng)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jīng),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是修行。”最后放到信順上了。因為什么呢?就這么難,九個難,就是九界不能自許的,就是一切世間難信!斗鹫f阿彌陀佛經(jīng)》中也講——我與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這個“難”是說什么呢?——難信之法。世尊講這個難信,不是為難我們的,因為順著自己的業(yè)力,誰都沒法去相信!你怎么想都想不通。得入有三種方便——若開圓解,如智者大師之類的;若徹悟心性,如永明延壽大師、徹悟禪師之類的;第三類可能就是一切凡夫,若清凈隨順,就是放一放自己的知見,將個人的知見打個包,就清凈了。怎么打包呢?現(xiàn)在電腦上可以處理,很多小孩子煩惱了,他們操作電腦習慣了,就建議說——你把自己所有的煩惱做個郵件,打包寄過去,投到垃圾桶里,然后徹底刪除!再也找不到了。你坐那兒怎么想都想不來了,原來徹底刪除了。
 
  阿彌陀佛的教法分明是希望我們打一次包,把自己,把他人,把共有的業(yè)力徹底打一次包,如一念法中,你做一個清凈的隨順者,一樣可以來體會到這個法門的實際利益。因為開圓解不是不行,但我們要學很多很多的教,要很系統(tǒng)地學;徹悟心性,也不是不行,但你要十年二十年地修,據(jù)記載第一個到放光寺的叫無窮禪師,他二十年參一個話頭。你試一試,二十天你干不干?“悟”這個詞很好聽,也很高尚,只看這個人開悟了,一了百了多好啊,但不看人家?guī)资甑墓Ψ蛟趺从玫?甚至生生世世怎么積累的?只知道一了百了,但不知道他了(liao)了很久了,費了很大的功夫了。
 
  打包,我們現(xiàn)在都學過電腦嘛,沒有學過的,先學一學怎么打包、壓縮,怎么刪除、徹底刪除!你再尋找不到就行了。我們在自己的意識法界中,完全可以打包的!你說打了包又反復出來了,那沒有問題的,很簡單,因為你知道徹底處理過了,你知道舉心動念都是業(yè)都是習,它都在影響著我,雖影響我,但知道它是沒有自性的,我已經(jīng)處理過了,刪除過了,阿彌陀佛幫我刪除過了,最少我融入過阿彌陀佛的智海中了,那我不管了,我再一想,都是跟阿彌陀佛有關(guān)系了。不要忘了電腦是我們?nèi)祟愔圃斓,我們在那上面都可以刪除清楚,腦袋中就不能刪除清楚了?機器都可以做,我們?nèi)司筒荒茏隽?所以打包我們可以去做的,即清凈隨順,我們把它清清底、打打包,然后壓縮、徹底刪除!你再查查不出來了,那時候就知道原來供養(yǎng)給彌陀了,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什么叫心作心是了。果地覺為因地心,你作個心,心作再心是,你再看它是個什么?我們拿著自己的顛倒妄想習氣得失心等等,說我想個什么,光去貪大求多了。
 
  讓大家打包,不是坑害大家的,沒有這個概念,是讓我們?nèi)ビ靡粋方法——學會把自己所有的知見意識打包。學會打包。你說我真不愿意打,我再收回來。沒問題,垃圾桶里還有。有人會這樣的,扔掉了,一看不行的,還有寶貝,那再去撿回來。實際在我們這個法界中,扔掉了就撿不回來了,撿回來也不是它了,變質(zhì)了!
 
  所以九界不能自許的,我們就稱為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你越細細地思維,隨順佛力,你就歡喜踴躍,隨順自力,總是不許!難!就是說我們用自己的業(yè)力意識思維,是不許的!我們自己下去可以思維——隨順佛愿,聽聞佛名,依佛功德,依佛愿力,我們在這個法上就很歡喜的,打包太好了,顯示了我們自性的具足與清凈莊嚴,那太好了!要是隨順自己的業(yè)力,你看自己的得失,一想,我丟這扔那,我劃來劃不來?我積攢這么多業(yè),要好好享受享受,雖然都是苦業(yè),也是自家寶藏,總是舍不得啊,對不對?
 
  菩薩們,此處就提示提示,不提示不行。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七月初一2011年7月31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