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三日(一):凈土易行要當行

  安居第七十三日(一):凈土易行要當行
 
  安居這個時間很快的。凈土這個教法,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時間要對它有個認識,尤其是我們自己要選擇一個修行方法的認知,實際就是所謂的意樂。意樂是十分重要的。
 
  意樂,有究竟與不究竟之說。有的人認為我高興了這就是意樂,那這樣的人就很麻煩的,因為你很多時間不高興,那你很多時間就沒辦法去修持了。意樂的作為對一個念佛人來說,實際就是智慧行,也可以說就是依無染作為起手方便,實際也就是讓意識充分地所作自由,所作自在。當然它不是無次序的混亂的一種妄想、隨心所欲的一種妄想。它是什么呢?它是有隨順彌陀二十九種功德的這個隨順而得的法益。要是我們無染或者說無著,那么很容易在我們疲憊的、掙扎的,或者說多于取舍的、徘徊的這個意識中,使我們知道這個意樂的出處是什么。實際是讓它休息下來,讓意的本凈體現(xiàn)出來,或者說讓它的無著的休息狀態(tài)體現(xiàn)出來,那么這個樂就會生起來,或者說輕安也好,這種無染的喜悅,那么再去擇取,它就有自在力,它就有空間。
 
  我們平時的意識被我們的貪嗔癡慢疑習慣、擇取、心里的對立與沖突消耗掉了,它就很累很辛苦,它再去作為就很無力。那么此處實際讓我們依無染無著這樣一個智慧的狀態(tài)來隨順佛的愿力、佛的莊嚴功德成就,這個隨順而得實際就有無為而至的一種呼喚。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樣一個最基本的理念,我們應該認知了,阿彌陀佛把他的圓滿的功德和盤地平等地回施給法界眾生,而許多有緣就會說那我怎么感覺不到呢?我怎么用不上呢?我怎么不會神通變化呢?我怎么沒有三明四智呢?我怎么不能分身無數(shù)呢?這個是沒問題的。
 
  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就比較容易去理解一些。假設有一個極富有的人或者說世界首富,他剛生了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是這個家產(chǎn)唯一的繼承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比如幾歲時,這財富屬于他,但他也使用不了什么,最多是有人去照顧他,不管是學習也好,成長、養(yǎng)育也好,一直到他少年。少年時他也可能盡力去使用,但是也使用不了全部的家產(chǎn),他只能使用小小的一部分。到他青年,可能是他有作為了,去接觸這個財富事業(yè)的方方面面,可能會接觸一部分。到他成熟的時候,或者說到他父親或掌管這個整體財富的人衰老的時候,他成熟了,可以交接給他,他可能才會去圓滿地接受這個整體的財富。
 
  我們接觸到阿彌陀佛這個圓滿的回施,這個是沒問題的,因為我們的心性與佛陀心性的平等性是沒問題的,就象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我們接觸了這個凈土的教法,雖然是和盤托出,我們沒有使用力,不是沒有給我們,是我們不會使用,或者說我們沒有用的能力與空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學會了使用這筆取之不盡的財富,或者說自在力。那么再成長,我們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次補阿彌陀佛的佛處,在應化的教法中一定是有生滅的展示的,所以在凈土的一些經(jīng)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在無量劫無量劫以后阿彌陀佛取滅,觀音菩薩次補佛處,次第成佛,乃至大勢至菩薩。那么他們成佛的那一刻,才真正地把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圓滿地運用出來。
 
  依經(jīng)典記載,阿彌陀佛現(xiàn)在的這種清凈莊嚴對我們凡夫來說,已經(jīng)是極致周遍了,我們的思維力、作為力是沒辦法去觀察的,那一到觀世音菩薩來次補阿彌陀佛的這個補處,其國土莊嚴也是現(xiàn)在的極樂世界不可比的。在未來無量的眾生成佛相續(xù)的這個路子上,許多都是不可比性的,我們以后往生極樂世界也好,或者在我們未來成佛的這個相續(xù)中,我們的國土一定是在阿彌陀佛這個功德基礎上所延續(xù)、細膩周遍的。
 
  只是說我們現(xiàn)在作為一個凡夫的心智,他羸劣得很,無力于使用。所以象一些圣道門修持上,尤其如聲聞教四相四果,這是因地使用法性的一個方便,象五十一個或者五十二個菩薩次第,也是在次第增上修持中作用。那我們這個是回施給你,你一點一點地取用,而不是修證。這個取用,就是象《法華經(jīng)》的長者子喻一樣——長者子丟失了,他父親把他找回去,如果一開始就要把家產(chǎn)交給他,他就會恐慌,就會逃避,會害怕。為什么呢?他已經(jīng)忘記了這是他的父親,忘記了這是他應該擁有的財富。那他父親就設善巧,讓他慢慢地在這個家里成長,然后讓他去打掃衛(wèi)生、除糞,然后讓他去看倉庫,然后一點一點地交待給他所有的財產(chǎn),然后成熟了,再給大家宣化,說這是我子,如此財富當屬于子有,那么這個時候他就能接受。
 
  阿彌陀佛圓滿回施給我們的莊嚴清凈,實際是我們法性本具的清凈與莊嚴,因為法性的清凈與莊嚴我們沒有這樣的建立過程,就是說我們沒有修德的建立過程,但法性是平等的,你建立不建立,佛愿意給予,他這個平等性是不可思議的。就象我們現(xiàn)在這個房間的空氣,我們大家都是平等地在呼吸,沒有人說哪一個空間的氧氣屬于誰,雖然在同一房間,大家在同一呼吸。我們這個法界的清凈性、莊嚴性,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所證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是這個平等性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一個事實。我們在隨順的過程中,這個展現(xiàn)跟我們是沒有距離的,或者說我們在取用它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的障礙的,就象現(xiàn)在我們在呼吸空氣是一樣的。不管你是善人還是惡人,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是男性還是女性,他不問這個的,他就讓你自由地有多大的量你就取多少東西。
 
  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平等性的一個展示。所以對佛陀的回施我們一旦有無疑的隨順,那我們在這個具足上就會安心,就會有具足與安心的這種皈依,在這個具足的本質上會安心,而不會整天惶恐不安地要造作點什么,來填充自己的心理;或者說來造作點什么,以為這樣就可以了,就安穩(wěn)了。在這個本來具足,或者回施的具足這種給予下,我們就會無疑地隨順與接受,接受這個莊嚴與清凈,就此安心,所謂的隨順得安心。
 
  那么我們使用不上,這個不能著急的,因為無始以來我們自我制造的這種狹隘的生活習慣與狹隘的心智制約了我們的作為能力,現(xiàn)在真給我們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方便,我們探手不及,就是你拿不到,你用不出來,并不是說他沒有給予,給予是如實的是平等的。
 
  本來一切法身佛利益眾生都是無間的利益,只是說我們現(xiàn)在沒辦法去了解,說法身我們就容易泛空。你說我們用業(yè)習表達也算給予么?實際上也是一種給予,是一種許可。但是說報身給予這種清凈具足莊嚴,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就象長者子喻是一樣的,諸佛如來視一切眾生視若一子,平等回施他無量劫以來修行所具足的方便、善巧、智慧、通變,令一切眾生在這個地方有隨順安心與回歸的這樣一個廣大的機會。
 
  那我們用不上也沒有問題,甚至你懷疑也沒有問題,這個懷疑也就是你用不上的一個障礙。因為我們心地的這種自我封閉,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對于對方的善巧,對方的一些作為能力,我們經(jīng)常會不隨喜別人。比如生活在一個房間里,有的人就具足這樣的能力,但另外一個人不會去用,他會自己悄悄地努力,說我一定要壓過他、戰(zhàn)勝他,那他的空間實際就很小。那別人有一個長處,我們一念隨喜,結果就得到了很多的喜悅與安樂。
 
  現(xiàn)在很多人說,怎么這個歌星、電影明星這么走紅,你看他們多么厲害。實際是這個時代的需要,我們隨喜別人的財富啊、相貌啊、作為啊什么的都不是太容易,但是隨喜歌唱這種演藝,大家沒有障礙。為啥呢?唱完就完了,他感覺到?jīng)]有啥,所以千萬個人就是追星族。他追星干什么呢?實際在這個一剎那的隨喜與欣賞的過程中解放了自己平時的狹隘、嫉妒、排斥、自我強化,使人在那一刻鐘特別的松弛。所以說你一旦到那個歌星演唱的地方,你看人又喊又叫的,為什么?那個時候人就徹底放松了,他是一個隨喜的狀態(tài)。因為啥呢?舞臺上的人也不跟他爭什么,只是給他歡樂。什么歡樂呢?他可以隨喜。隨喜他什么呢?他的音聲、他的相貌、他的一些表現(xiàn)技巧,或者音聲技巧,或者一些歌詞內(nèi)容,或者一些動作的方便等給人帶來的一種召喚,這個召喚大家都會隨喜。
 
  那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大家的隨喜心那可就弱了,一個單位里、一個工作、一個環(huán)境中,甚至一個家庭中,人的作為相互地嫉妒、排斥,相互地設防等等,那個是很冤枉的。因為什么呢?別人有長處,我們隨喜,是很愉快的事情,所以十大愿王中有隨喜功德。
 
  我們?nèi)粼陔S喜這個認知上真正地做過,那么隨順的效果與無疑的安心就會在生活中經(jīng)常體驗出來。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總需要一個出口,所以現(xiàn)在的這些歌星啊、影星啊給這些嫉妒、狹隘、不隨喜的心帶來一個機會。現(xiàn)在你看人生活中的這種攀比、嫉妒,十分的強。所以說歌星沒有問題,尤其是不要成家的歌星,過去說什么比較守護大家公共利益的歌星,大家就說那行,但要是有一點東西了那可不得了,為什么呢?那個地方他有隨喜的東西。
 
  這是公共意識,那阿彌陀佛他徹底地運用了大家的公共意識,即人人皆有的佛性,他親證了這個佛性的真實、周遍、威德與善巧具足,他來回施給我們每一個眾生。在這個地方,無疑者即得安心,那有疑者也沒有問題,那是我們的業(yè)習煩惱。
 
  我們都知道疑心是粗重煩惱,但是很多人會把自己的疑心看得很高尚,說“我懷疑他”,那沒有問題,你只是在煩惱罷了,是你很粗重的一種業(yè)力與煩惱。而很多人就把它當成一種自我標榜的東西了,認為懷疑一切、打到一切的人就很高尚,實際很苦的,這樣的人無依無靠!自己的心智沒有一個皈依,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心智就漂移,碰到什么第一個就用扼殺的心,所以心里會很痛苦,也會很貧瘠。疑慮越大的人,防范越多的人,這樣的人心里越痛苦,這種痛苦會使自己的心無原則地受熬煎!還是這個第一個受用者——對我們自己的業(yè)力,我們自己是第一個受用。所以貪嗔癡慢疑,我們自己要守護這個東西,第一個還是煩惱制約了我們自己,其他的他制約不住,當然你可以去分散他,去影響別人,如此而已。
 
  阿彌陀佛這個教法,它緣起于無染與無著,這種由隨順而得的無為而至的效果,所以唯是來消除我們的業(yè)力,成長我們的智慧。因為我們并棄九界的同時,清凈莊嚴就會再現(xiàn)出來。但這個清凈莊嚴因為我們沒有涉足過,我們不知道佛性中本具的清凈莊嚴,那阿彌陀佛他依他的修證做出來,用這些善知識的傳達給我們記載下來,讓我們先去了解他,讓我們熟悉這里面的內(nèi)容,就象看賬本子一樣,你還不知道你有多少資產(chǎn),那你先看看你的賬本子,你這一代一代寫下來的賬本子里面都有什么東西,了解了,那你就可以取用自由了。
 
  對我們所擁有的自性的具足清凈,我們沒有參照的時候,那還是個茫然與泛空,所以很多人修行就會墮入無記。早期我們中國的念佛人,或者說其他修行人,為什么會墮入泛空這種無記的修持中呢?達摩祖師一到我們中國,看到中國大量的講經(jīng)法師,象當時的神光那講經(jīng)真是地涌金蓮,天散曼陀羅花,感動人天的。但他達摩祖師認為這地方有不具之處,有不究竟之處,有未親證之處,這個美麗的言說的傳達有一個空隙,這個空隙是什么呢?就是過于言說而無實證。所以達摩祖師就行無言之教,傳別立一教的禪宗,以使當時那種法宴熾盛的狀態(tài)有一個回歸,但是這個作為難免就使后期這些弟子在泛空上扼殺講論、經(jīng)教與修持。達摩祖師的授記是百年之后多有泛于頑空之類的說法。百年以后多有出現(xiàn),并不是人人都這樣。所以后期越來越延續(xù)的所謂的像法堂里把佛像給請走,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空的,不允許有佛像,所以有些過去的禪宗道場很多地方連佛像都不設置的,慢慢的變成了農(nóng)莊,所以過去很多的禪宗寺廟就有這個莊那個莊,而不是說這個院那個院了,就慢慢地世俗化了,認為農(nóng)禪并重這樣的一個作為才是真正的佛教,其他的都不是佛教了。認為自食其力才是真正的修行人,那跟釋迦佛出世的應化實際是違背的,但慢慢的形成了一個事實。象我們中國的百丈禪師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后大家基本上就在這個所謂的農(nóng)禪并做的作為中,就象農(nóng)民一樣地在作為。
 
  我以前剛出家的時候,走過很多這樣的地方,很多出家?guī)煾敢簧蜎]有穿過完整的出家人衣服,要么鞋子褲子是在家人,要么褂子是在家人,就是有一個僧衣就可以了,剃個光頭,戒律是絕對不會看的,書是沒有的。為啥呢?勞動就行了,把麥子種好,把蔬菜種好,有白饅頭吃那就很好了。至于說是什么戒律,什么僧人的作為,什么去禪修,什么去深入經(jīng)藏,什么三明四智,他無從下手的,慢慢慢慢演化出來的,大家能念個楞言咒那就很好了。有的人說我要是有個《楞嚴經(jīng)》就很好了。那也不能說不好,但這里面內(nèi)容的演繹或者實踐就越來越少了。
 
  隨著這個大的主流,凈土也慢慢地被大家認為“啥都不想,念佛就行了”,有的人還拿著經(jīng)典上的話這樣去說,但是不知道“啥也不想”背后有隨順佛陀的清凈莊嚴,是這種隨順份所造成的事實,他隨順了這種內(nèi)在的功德與莊嚴、清凈,他是如實的,不是一種泛空的,近似斷滅與頑空的一種心理。在我們漢地人心目中,這個地方要轉不過來,很多人對所謂的修行就特別的有排斥感。一說修行,一說什么,或者一說經(jīng)教,乃至一說念佛——心本來是佛念什么佛?那就會產(chǎn)生這樣的一些認知。
 
  五念門中,每一個都有事、理的作為,因為要是沒有事,只有理,毫無意義。象這個身業(yè)禮拜阿彌陀應正遍知,那么這個事是很重要的,有的人說我知道,有往生彼國這個意識就行了,那這就很好了,我們心中本來就具足這個東西,就行了嘛。但它沒有作用,“事”,這是作用,這也是福,實際這也是內(nèi)容,不管是福也好作用也好,身業(yè)禮拜這個事必然是一個內(nèi)容,你沒有這個作為,那么這所有的往生意也好、這個理也好,它是泛空的,是斷滅的,即毫無意義。所以它造成了貧瘠,所謂的意識抉擇作為的一種匱乏與貧瘠。所以你要執(zhí)著一個泛空的理,要是沒有一個事的作為,那我們所有的修持就會散壞,所有的作用、佛法住世的內(nèi)容整個都散壞了。有的人往往就在這個地方——我知道這個道理就行了,但一點兒意義也沒有!下去以后他說這念佛真沒有意思。為啥?他沒有事業(yè)相。這個相也就是受用,在密教中講這就是密行。怎么叫密行呢?因為這就是福所載,所以稱為密;眾生不知,把它當成一種塵勞了,所以稱為密。所以智者所用,它就成為行了,所以是;人所用。很多人把禮佛、贊佛、拜佛、做佛事就當成了一種什么了,用種種技巧去逃避,現(xiàn)在出家?guī)煾冈谶@個地方,或者說居士在寺院里在這個地方都是用得特別的多,但他就是墮沒有受用上面了,心里對受用的匱乏。
 
  因為禮拜,這個往生意,唯有禮拜者知。那你說我理念上知不就行了嗎?不,唯有禮拜者知,他知道它的受用的內(nèi)容,你不禮拜的時候你那就是沒有受用,沒有受用,你這個往生意是假設的。你從哪兒體驗出來呢?你說我動個念就行了。這個時候你動個念是不行的,為什么?它跟身業(yè)聯(lián)系起來的,跟這個福德是聯(lián)系起來的,你不做這個福德事,你做什么福德事呢?睡覺去。唯有禮拜者知,怎么知呢?他有這種覺受,所以他又稱為證知者,這個是事實。為什么人會逃避這個作為,即道理懂了而不去作為呢?好比說念佛很好我知道,但我不去念。為什么,我知道這個道理。結束了。結束了什么?他沒有受用,沒有受用他就開始斷滅,生在斷滅與泛空上,在泛空上這說這法沒有意思,你看我啥問題它也解決不了,我該睡覺還睡覺,該煩惱還煩惱,該作惡還作惡,抱著無記坐在斷滅的冷水泡石頭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中,為什么呢?他沒有這種唯有禮拜者能覺受的這個證知過程。
 
  雖然知道人人都本具這個法性、佛性,但往生意從哪兒生起來呢?就從你禮拜的覺知中,你去驗證它,你去體驗它,去抉擇它。這個地方的抉擇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在受覺的檢驗下的一種抉擇,這個抉擇是有內(nèi)容的。所以你每一個禮拜本身都要抉擇的,抉擇以后毫無遲疑了,那每一個禮拜都是往生彼國意,那即得往生的安樂。因為啥?——他再也不遲疑了,不用心了,那個禮拜就純粹是一種喜悅與贊美、隨順與安住了。
 
  那我們要是斤斤計較,說這拜下去可是受大苦了,沒意思,不如我在外面玩一玩,逛一逛,做點其他事,往生誰不知道。但是他沒有體驗,就是這個體驗證知的過程,與抉擇的過程,他身心沒有融匯過,即理事沒有融匯過。那么這是第一門,他根本碰都不愿意碰,那么對第二門——口業(yè)贊嘆,與彼光明相應,如實修行,他就更不愿意做了,因為一動念就相應了,對不對?那我還去實踐它干什么呢?那就更遙遠了!意業(yè)作愿,那更不需要去想了,為什么呢?——這個意業(yè)本來就……。這一個個本來、本來,結果業(yè)習一樣的熾盛,業(yè)習慢慢的更熾盛,找一個借口,無所事事,或者說找一個很大的借口去賴佛,不過是墮落罷了,找一個放逸的借口。
 
  但是你往生禮拜,它就是一個作用,什么作用呢?它就是個理的作用,也就是福報,也就是它的內(nèi)容,其事業(yè)相就是受用,我們在這個受用過程中能證知這個往生的意,怎么生起了往生彼國意?這個意怎么來確認它?你能體驗到的,這個似乎是不可傳達的東西。所以,“為生彼國意故”這個理只能去禮拜去體驗它,因為有往生彼國的意我才來禮拜,來行這個事,依這個受用來驗證這個“往生彼國”是個什么樣一個意?什么樣一個實質?那我們要是沒有這個體驗,想想通這個道理那是永遠想不通的。就象毛澤東講——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要親口嘗一嘗。所以中國的禪宗一說就是“吃茶去!”要我們這兒說就是禮拜去,沒有其他說法。那你說我更聰明,我更有悟性,因為現(xiàn)在人都是很有悟性也很有聰明,在這個斷滅上都很有悟性,在泛空上也都很有悟性,悟性很大!
 
  那么這是第一門的一個作為。我們講第五門,為什么要去從這些地方講呢?——真是希望大家有一個回顧,因為我看稍微跨度大一點,大家在這個地方可能就會有一些脫虛。
 
  口業(yè)贊嘆亦復如是,口業(yè)贊嘆你不去做,你想與光明相應,你的心智感受找不到的,那種隨順性的、安心下的契合,你若沒有這個贊嘆的作為,那種與光明的契合你是找不到機會的。你說道理我懂,還是沒有用,因為什么呢?你沒有去做就沒有用嘛。沒有用,就是沒有實踐嘛,對不對?你沒有實踐它怎么知道它呢?你怎么去得到這樣的利益呢?很多人這個地方真就是在自己騙自己,認為自己很乖巧,很會省力。但你不可惜了嗎?
 
  所以學佛的人來不了一點虛的東西,《觀無量壽經(jīng)》講有三種心必生彼國——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沒有一個心不是老實的心,哪個說弄虛作假就能成佛呢?這真是讓人感覺到奇特。造假能造出來個佛?那這個佛也真是太……。你說阿彌陀佛給我們了嘛,就讓我們造假的嘛,對不對?不是吧。一定要去使用它,去實踐它,你才有效果,你才能了解它的作為的內(nèi)容與對稱。
 
  所以與彼光明相應,你來稱念他的名號,再觀察他的光明名號的內(nèi)容的實質。好比說我們的業(yè)習中有邊有對的太多了——南無無對光;我們亂想的東西太多了——南無不思議光;我們憂傷的東西太多了——南無歡喜光。這每個光都在消除你心里的那些習氣、煩惱、執(zhí)著、九界的那些糾纏。你在念的時候,無意識的若憶念若不憶念,他都有一個相應的作為。你不相信,你念一念“南無無礙光”,你說我就要有礙!也沒問題。你感覺到你只是個愚癡的人。你說我就不要歡喜!只能說你是個痛苦的人,對不對?你本來就很痛苦了,但你還說我不用念,我知道就行了,那你還是很痛苦!他沒有驗證自己的這種心地與感知,沒有驗證過自己這種口業(yè)揮泛出來的利益。
 
  我們都知道軍令如山倒這個話,在部隊傳達一個口令那是十分嚴肅的一個事情,通信兵把命令傳到某一個地方,必須得嚴格地執(zhí)行,那不能有絲毫的差異,一有點差異那就肯定要殺一批,為什么呢?那是絕對不允許的。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法界的教令。這不是夸張的話,因為什么呢?他順性所立,順性成就,他就能舞動法界,他能利益法界有情,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在五種版本的《無量壽經(jīng)》原譯本中,有些譯本在阿彌陀佛四十八愿中都是講“令”眾生怎么樣,“令”眾生怎么樣,很多都是 “令”。雖然這個字讓很多人不舒服,但他講的很實際,因為他隨順了法性,在這個法界就有他這個權利,就是他有這個效果,就有他這個實際的威德!就象帝王一樣,在帝王的位置上他就可以發(fā)號施令;象一個軍人一樣,他在某一個職務上,他就可以發(fā)號施令,下面的人就要執(zhí)行這個號令。那阿彌陀佛這個順性的成就,他給法界眾生的回施,那也就是號令性的。我們不去稱念這個號令,不去體驗這個號令的作為與功德,那我們真沒辦法去了解。
 
  有一次我去貴州一個地方,他們拉著去放生,很多人看到魚就買。有人掂了一桶死魚,我說死魚不要放了吧。他說算了,管他的,都買了,就是死活都慈悲唄,對不對?他們放的時候就念佛,念佛的時候,那死魚也就真活了幾條。之前真都死了,都硬了。它們還往回游。當時沒有什么,但是我感覺他就有一種喚醒,即這個慈悲心能喚醒生命的再現(xiàn)。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我們不了解的時候,那我們就不會去與光明相應地去實踐,那我們就坐在一個無事窟中說“我知道了,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可以了。”這又開始了,開始什么呢?犯自己的業(yè)習,犯自己這種所謂的省心省力的墮落,這不是輕安,這也不是自在,因為你沒有證實它,最少你要有個證實體驗的過程,就是使用的過程。
 
  那么下面的意業(yè)、智業(yè)亦復如是。尤其是智業(yè),智業(yè)的觀察很多人更不屑一顧了,他說我根本看都不看,認為看到自己的那個腦袋怎么耷拉下來,怎么兩眼一抹黑就行了(昏沉),那是很省力,但是佛法的利益我們從哪兒來呢?
 
  凈土這個教法是最易行最易行了,沒有那么多的啰嗦。只是給你,你用,隨順使用就行了,就能成就,它是一切法之所歸,是一切法究竟之所成。凈土一法是一切法之歸趣。歷代祖師莫不是這樣宣化,八萬四千法都好,但你一定要歸趣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極樂世界就是如來會,如來會就是成佛的地方。它啥都不講了,就是直接讓你到成佛的地方去,你還不干,那你咋辦呢?所以這個“簡單易行”,我們要在這個簡單的地方去實踐。這么簡單易行了,我們還不去做,那你要干啥呢?就是斷滅了、就是頑空了,那我們在斷滅頑空這個無事窟中會把自己給坑害掉的,你這個獨立的意識與生命就會墮在無事窟中,受無事這種斷滅,這種冷水泡石頭的惡報,就是愚癡無記的惡報。我們不警覺,是十分容易陷入這個狀態(tài)的。
 
  這個地方就是易行要當行,應該去實踐。不要認為易行了我就可以不管他了。易行你不行,那你還要干什么呢?跟其他法門比起來,凈土簡直是簡單的沒辦法簡單了,就是隨順我們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隨順我們來給我們最簡單的可以操作的方式。其他的教法,我們要有大量的教理教義,還有成就者去守護你,你才可以實踐。凈土一法不這樣,就是依阿彌陀佛為師長,為歸趣,憶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作為,也沒有其他的阻隔,沒有個人崇拜的這種煩惱,也沒有個人墮落的迷失,那你個人墮落是你個人,其他人不影響。那么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唯依佛為師,唯取佛果,唯念佛憶佛而成就,所以易修易證,直截了當,他疑慮蕩盡了。把我們的疑慮蕩盡了,我們還不去作為,還不去實踐,還不去在意,我不知道那能干啥?能作為出一些什么呢?
 
  這個法實在是難得難遇。所以說我們不管從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方便智業(yè)的作為上,可以擇一個,你擇一個比較合適你的方法。
 
  好比說身體不好的人禮拜是最好的了。確實是這樣子,因為單一的禮拜可以把你身體不好的惡緣給轉換掉,因為我們身體不好實是惡緣而成。
 
  好比說一些人好說閑話,無端地說些是非,到處串來串去,給自己給他人搞麻煩,這樣的人可能口業(yè)念佛最好了,贊佛與佛相應,那太好了!
 
  可能有些人意識就妄想紛飛,坐在那兒自己也煩惱,看見人也煩惱,誰都受不了,這樣的人了可能作愿門對他來說就尤其重要。
 
  有些人就喜歡往那兒一坐,蹲在一個黑坑里,一坐半天,一睡一天,三天五天一年十年過去了,這樣的人可能觀察門對他是特別有用。因為啥?此人缺智,因為無智故,多于無記業(yè)而向往。人愚癡的時候特別向往的就是無記業(yè)。無記業(yè)是啥呢?就是啥也不想,空空洞洞地往那一蹲,冷水泡石頭,石頭不惹水,水也不惹石頭,互不增減嘛,那個業(yè)就板在那個地方,放在那個地方,就是等待,等待就是愚癡業(yè)。你看每一個動物都在等待,主動的動物有,少,尤其是大型動物多是等待,吃了就等待,吃了就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業(yè)報的成熟,他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你看動物的作為很少,它最多壘個窩,為了自己休息,其他都沒有了。那很多人也就是為了蹲個窩,一個窩一圍,就行了。眼一閉,萬歲。一圍,誰也不敢惹,你要惹了,耽誤我這一圍,那麻煩了。很普遍,這個咋辦呢?你要不警覺,那大家一圍就等過去了,一年一年就過去了,因為這里面誰也不惹誰,對不對?石頭也不惹水,水也不惹石頭,冷水泡石頭嘛,惡也不增長,善也不增長,但是生命在消耗,在等待業(yè)報罷了,這個是比較麻煩的。
 
  所以說在五念門中我們自己可以審觀,那你說什么樣的人去做第五門的修持呢?就是聲聞心重,比較自私自利的人,恰恰第五門是特別需要修持的,就是念佛把功德回向給別人,不為自己念,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在一切現(xiàn)緣中不舍。看見一個蟲子死了,去給他念幾聲佛;看見一個什么東西受傷了,給他念幾聲佛;天天想我們?nèi)澜鐜兹f人死掉,給他們念佛;每天很多鳥死掉,給他們念佛;很多魚死掉了,給他們念佛;很多生命斷滅了,給他們念佛;或者很多橫災了,給他們念佛;很多人煩惱了,給他們念佛;很多人痛苦了,給他們念佛。這樣念來念去,你這個自私自利就變成大悲了,我們這樣念來念去,悲心就出來了,就成熟了,要不然你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實際這個五念門,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甚至也可以輪番著做,或者一門一門地去實踐。為什么凈土一法這么不可思議,就是這么簡單,伴隨著我們的身口意智方便智的作為來舍棄九界圓成九界,不舍九界利益眾生,這樣一個次序,很讓人感動的。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八2011年7月28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