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后語 五

  五、

  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苦圣諦不如實知、于苦集圣諦、于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

  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于苦圣諦如實知,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契經(jīng) 雜因誦】

  不可諱言,《滅苦之道》一路讀來,必定會有許多異議:「憑什么三藏十二部經(jīng)都不能算數(shù),只有《相應修多羅》才是佛法?」「憑什么諸佛菩薩的功德比不上不肯廣度眾生的阿羅漢?」「憑什么歷代祖師都是錯的,只有你才對?」「憑什么……?」甚至,連佛教史都沒辦法真的成為有力的證據(jù),因為印度根本是個不講歷史的文明。

  佛教發(fā)展至今日,對佛法、對修行的觀點都已分歧到無法歸納、收拾的地步了。每個佛教徒、每個修行者都強調(diào)正見的重要,可是每個人的正見卻都不同,不止意見相左,甚至對立、沖突的情況也相當普遍。怎么可能所有這相左、對立、沖突的見解全都是「正見」?事態(tài)早已成為僵局,所有的人都否認自己是惡邪見、所有的人都堅持自己絕對是正見。

  然而,證據(jù)卻不在于口舌之辯,而在每個人自己的生命實況。

  一旦于苦圣諦無間等,覺悟到一切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自己有無常、苦、無我的五受陰存在后,任何對生存、生活、生涯乃至來生的期待都會煙消云散。怎還會千方百計地保持護惜這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的生命現(xiàn)象呢?

  一旦于苦集圣諦無間等,了解到六觸入處之所以無止盡地承受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的折磨,只是由于欲貪無有饜足地追逐感官刺激,對滿足欲貪這種動物本能必然感到厭倦嫌惡。怎還會非因計因地追求種種歡喜滿足的來源?

  一旦于苦滅圣諦無間等,體認到有生則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徹底了知生命現(xiàn)象的寂滅涅槃就是解脫、就是究竟苦邊。怎還會幻想圣人的涅槃果證是如何常、樂、我、凈的境界?

  一旦于苦滅道跡圣諦無間等,明白了整個三十七道品都是相當技巧地訓練向厭、離欲、正向滅盡的法次法向,確實做到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余斷、吐、盡、離欲、滅、止、沒。怎還會規(guī)劃出追逐未來五受陰、六入處等世間、世間法的無量法門?

  在尚未見法之前,學法者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定見,不僅周遭傳遞過來的訊息瞬息萬變讓人無所適從而不得不常觀他面、常隨他說,更麻煩的是自身的五受陰同樣在無常變異,只要是世間、世間法就必然是無常、沒有標準的,那些陷入世間情境之中而推斷出來的「正見」也無法幸免無常、沒有標準的命運。

  然而,生命的法則是絕對的,圣者超越了世間,從出世間的角度眺望滾滾紅塵,洞悉生命真相。如果佛弟子們都能于四圣諦如實知、如實無間等,那必然會與佛世的多聞圣弟子一樣,一切所說都與佛陀同法、同義、同句、同味。那時就真能品嘗到「佛法一味」的法喜,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