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苦之道 后語 四

  四、

  勿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說,汝當盡舍此惡邪見!酒踅(jīng)五陰誦】

  對佛陀的誣蔑誹謗不是以人格中傷或種族歧視的方式進行,而是強奸佛意。

  佛陀是個究竟離欲的大阿羅漢,世間所有的凡俗利益都誘惑不了他,如果有人肯相信佛陀干了什么傷風敗俗的缺德勾當,只能悲憫此人愚癡無智,自絕究竟苦邊的機會;佛陀于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都比不上佛陀尊貴,若有人竟因膚色、血統(tǒng)而歧視佛陀,也只能悲憫此人僵化偏執(zhí),自斷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機會?墒且坏⿵娂榉鹨,法說非法、非法說法,那就不單是自絕滅苦之道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了,從惡邪見取代正法而流傳世間的那一刻開始,世人注定要錯解佛法,弟子注定要錯認佛陀,僧伽注定要錯修邪道,正所謂慧日殞落、法幢摧折、正法眼滅、世間暗冥,沒溺于生死苦海的蕓蕓眾生再也無緣尋獲安樂的彼岸。這種絕望與哀慟更甚于佛陀本人的入滅。

  早期的經(jīng)典總是記載佛世的人聽一句偈、一段開示就能見法、證阿羅漢。這使得后世佛教徒受到相當大的沖擊,他們猜測、他們懷疑,他們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不但誦經(jīng)、抄經(jīng)甚至還一字一跪拜,卻無論如何見不了法、證不得阿羅漢?除了悔恨自己根鈍障重外,還想象經(jīng)文必然暗藏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深不可測的佛法絕不能就按字面解釋。于是,佛教徒一方面期盼能藉由圓滿世間至善;一方面撿拾傳統(tǒng)婆羅門教義,以期達成出世間果報。

  但種瓜不能得豆、煮沙不能成飯!同樣,熱衷于滿足世間思惟的福德果報又怎可能進趣出世間沙門果?于是兩千年來由印度至中亞再到漢傳與藏傳,佛教一再摸索、一再遞嬗,卻跟佛陀正覺的正法漸行漸遠。

  佛教徒虔誠求法卻依然不解正法的原因很多,如:未曾實踐──僅當作知識學問,不曾用以身體力行,實際印證自己的生命現(xiàn)象;斷句取義──在經(jīng)文中挑選投己所好的辭句、名相私心別解,以附和個人見解;前人誤導──不經(jīng)撿擇地信任古德的論文、注疏,從不考慮經(jīng)義與論義相去甚遠;最不可救藥的是偏見,將《契經(jīng)》視為「小乘經(jīng)」而不屑一顧。

  但這一切都還可以更簡潔地歸納為──以世間思惟詮釋佛法。

  已經(jīng)習慣于世間思惟的佛教徒,要推翻自己的信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修行者嘗試各式各樣的修行方法,為的是證明已然確立的信念,而不是質疑它:菩薩道的忠實信徒可能一生之中轉換過難以盡數(shù)的修行法門,為的只是「找對門路」而非驗證菩薩道的可行性;耽溺于禪境的人也只會期待終能在更高深禪境中得到果證,而非檢視果證與禪定之間的關系;利用學術技巧研究佛法的學者,更加不會審度這樣的「佛法」究竟于真實人生有何利益。

  這是一種狗兒追咬自己尾巴而原地狂轉的僵局,陷入這種僵局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外加的限制。各宗各派的典籍與教理乃至學術研究的規(guī)則,不只提供了八萬四千法門的選擇,更規(guī)范了思惟的模式與方向,這導致觀念想法的僵化,僵化的概念不可能超越世間思惟的范疇而成就出世間正見、完成出世間理想。

  其次是內在的障礙。眾生很難解脫視五受陰為「我」「我的」的偏執(zhí)。要眾生承認原本信奉的理念與價值根本是錯誤的,不但得推翻早就習以為然的生活習性去適應新法則,更會導致否定自我的強烈危機感,極度渴望自我受到肯定是眾生與生俱來的本能,這使得眾生想反抗既有偏見而接受正見的過程顯得難上加難。僵化的思想與堅持自我的偏執(zhí),正是輪回世間的基本動力,與滅苦之道恰恰背道而馳。

  然而,修行的終極目標畢竟是為了超越凡俗的世間,滅除生命的痛苦。倘若先入為主的修行理念始終無能達成出世、解脫的目標,那么舊有的信念必會因無濟于事的現(xiàn)實而遭遇質疑。富于反省能力的族姓子,應該鼓起勇氣抗拒固有思想觀念的箝制,從謗佛、謗法、謗僧的惡邪見中異軍突起,重歸出世解脫的正道。

精彩推薦
推薦內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