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洝肥轻屽饶材岱鹪趹x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蕅益大師用信、愿、持名來統(tǒng)攝一部《阿彌陀經》

  因為這個法門太深了,沒有人能夠問。而這個法門是能夠通于一切修學的,所以佛陀主動告訴長老舍利弗。

  說什么事呢?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這個是指我們娑婆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這個西方是指方向,它的距離是十萬億佛土。

  這個地方有二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蕅益大師說:這個發(fā)起序,是整個《阿彌陀經》的大綱;后面的正宗分,其實都是在發(fā)明二件事:

  第一個有世界名曰極樂,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所以你讀到這部經,如果你是會讀經的人,你就能夠事先了解后面的消息。

  這二句話,一般粗淺的解釋就是說:有世界名曰極樂,是約著依報的莊嚴,講到凈土的依報,這依報就是我們所依止的國土極樂世界;第二個正報莊嚴,這個國土有什么呢?有佛陀在那個地方說法:就講到依報、正報的莊嚴。這樣講是很粗淺的。

  從歷代祖師的注解上說,又有二層的深義:

  第一個,從有世界名曰極樂這個依報莊嚴,它所強調的是一種凈土安樂的功德,你在極樂世界有很多很多安樂的相貌出現(xiàn);

  第二個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說明凈土清凈的功德,你在這個安樂的環(huán)境當中,更重要的是你能夠見佛、聞法,這個是我們在三界很難遇到的。

  我們在娑婆世界可以聞法,但是你見不到佛,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見到的是佛像,我們見不到佛的本尊。

  這樣講的話,這段經文等于是說明凈土的二大功德:

  第一個是安樂的功德,

  第二個是清凈的功德。

  也有這樣的說法。

  其次,蕅益大師在解釋這段經文的時候,他認為這段經文是描繪出整部凈土的修學,所謂信、愿、持名的三資糧。

  怎么說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就是說明三資糧呢?我們看蕅益大師怎么解釋。

  蕅益大師在解釋《本經》,你會發(fā)覺:他是用信、愿、持名來掌控整個經文,你看序分的時候,他把別序判作信、愿、持名;正宗分的時候也是信、愿、持名;流通分也是勸信流通、勸愿流通、勸行流通。

  換句話說,蕅益大師用信、愿、持名來統(tǒng)攝一部《阿彌陀經》。

  這個信、愿、持名在別序當中,我們讀經文好像不明顯;但是大智慧的蕅益大師,他就看出來了。

  我們解釋一下。這段經文當中,佛陀講到二種有,這個有就是存在的意思,這個事情是存在的,不是捏造出來的。

  這個二有就是依報的有跟正報的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地方是說出在空間上的確是有一個國土、有一個佛陀在那個地方存在,這是第一點。

  講完以后又說明今現(xiàn)在說法,這個現(xiàn)在又說明它的時間相。在整個法界當中,有時間相,這是橫的坐標;又有空間相:時空的和合就產生一種信心

  有些禪宗的大德說:佛陀講西方凈土是不存在的。那不存在你怎么說呢?禪宗大德說:我們一念心迷,當下就是娑婆;我們一念心悟,當下就是凈土:離開一念心性,沒有凈土可言。

  當然我們從觀心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說法是合理的;雖然這樣,但是你不能否定因緣的存在,因為佛陀在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今現(xiàn)在說法!覀兛催@一段經文,佛陀一點都不含糊的,很清楚的說出凈土的時間、空間相的存在。

  所以這個地方是什么意思呢?

  勸信。

  我們身為一個弟子,對佛陀說法的心態(tài),只有四個字──依教奉行;因為佛陀說法是不增不減的,佛陀看到一件事情,他在描述的時候,他不會增加一點點、也不會減少一點點,所以他的法有資格稱為如是。你說阿羅漢有時候看錯、菩薩有時候智慧不夠也會看錯。

  這個地方,佛陀很清楚的說明二有的存在跟時間的現(xiàn)在,那就值得我們所有佛弟子們生起信心──這個凈土、這個佛陀是存在的。

  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這個世界不但存在,它的名號安立為極樂,這個地方就有一種希望我們發(fā)愿的意思。因為身為有情眾生,我們希望離苦得樂,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就應該把凈土當作你未來生命的一個目標;

  所以有世界名曰極樂,從秘密義來說,就有勸我們發(fā)愿的意思。

  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

  好,我現(xiàn)在相信凈土的存在,我也很希望能夠去受用這樣的一個依正莊嚴,那應該怎么辦呢?

  佛號阿彌陀,告訴你心中的一個所緣境,你要去,你一定要有一個因地的歸依處,你就以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圣號,來當作你的所緣境,所以這個地方就有勸持名妙行。

  所以蕅祖把這段經文,從秘密義來說,其實已經把信、愿、持名的綱要描繪出來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