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里有米爐中有柴還要什么

  坐看云起 袋里有米爐中有柴還要什么

  蘇州,西園寺?丈叫掠旰。天空如松石般純凈美麗。

  西園寺寬敞的院落里,三月的梨花開得純白一片。西花園湖心亭邊,柳吐新芽。心里平靜得如同回到故里。

  濟群法師著一身棕色粗布棉袍,推門而入,面帶祥和微笑,盤腿坐定。擺開桌上的清色茶具。泡了一壺巖茶。法師喜歡巖茶的醇厚,不喜輕浮的茶。

  巖茶的香味,隨著水的溫度和空氣的流動,飄散開來。風微微地掠過禪室外的竹子。不知是風動,竹動,還是心動。

  一杯清茶過后,幾句智語。斯是斗室,然,心是開闊的。簡約樸實,卻又廣闊無邊。

  一番言語下來,猶如袋里有米,爐邊有柴,還要什么?

  問:近日,關(guān)于陳嘵旭出家一事,社會上震動很大,您是如何來看待的?

  答:大眾對于出家一事固有的想法,要不就是重大挫折,要不就是看破紅塵。因為多數(shù)人對人生的思考不深,滿足于常規(guī)的生活方式,比如,成家立業(yè),干一番事業(yè)。還有些人在經(jīng)歷人生的追求階段之后,開始做一些反省。因為他會覺得,得到之后似乎也沒什么意思,人生還是一樣煩惱。這時,他就會思考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應(yīng)該怎么活著才有意義?

  人都會面對生存的問題,想過好日子。怎樣才是過好日子?“過好日子”這個概念是有彈性的。人是有思想的,有思想就會攀比。攀比,不是和沒錢的人比,多半是和有更多錢的人比。人沒辦法像動物一樣簡單,會想很多問題,也會不斷制造問題,于是疲于應(yīng)付。人還需要給自己找一個活著的理由。如果對人生思考不深,還容易找個理由打發(fā)自己。如果思考比較深入,更易看透世俗的虛妄本質(zhì),于是就得上下求索。

  如果多方尋求之后,終于在佛法中找到答案,那么,走入佛門乃至發(fā)心出家,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名人也是人,一樣有常人的問題。而且由于他們的生活形態(tài)更復(fù)雜,可能人生的包袱更重,煩惱更多。如果慧根較深,自然會尋求解脫途徑。

  問:可以聊聊您出家的心路歷程嗎?

  答:父母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全家信佛,吃長素。一年秋天,母親發(fā)心到福建東部支提寺幫忙修補藏經(jīng),當時我14歲,也跟著同去,后來剃度出家。機緣一直比較順,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很好的環(huán)境,而且,我天性就非常喜歡也適合寺院的生活。在我看來,寺院生活是清凈自在的,而非大家以為的寂寥。我覺得追求真理、智慧、解脫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問:如何理解和佛親近的緣?

  答:緣,分內(nèi)因和外緣。內(nèi)因,是每個人都有的先天稟賦。從輪回眼光來看,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每個人來到世界的起點不同,這和每個人在生命延續(xù)中的積累有關(guān)。正像學(xué)藝術(shù)的人要有藝術(shù)細胞一樣,學(xué)佛也要有善根。但善根的成就離不開外緣,像陳曉旭出家,也是因為接觸到凈空法師的弘法音像,由此萌發(fā)善根,開始學(xué)佛。不過,緣也可以增進,可以淡化,可以轉(zhuǎn)化。

  問:佛教是一種宗教,或是一種心智科學(xué),或者一種哲學(xué)?

  答:宗教,有教主,有教義,有清規(guī)戒律,有信眾,是解決生命的重大問題,解決生命的價值和歸宿。佛法和其他宗教有相同之處,也都具備這些特點。但所有宗教都建立對神的崇拜,認為神有決定人類命運和吉兇禍福的力量。佛教則不承認世界有主宰神,認為每個人的命運是由自己的起心動念和所作所為造成。佛法是人生的智慧,心靈的智慧,生命的智慧。學(xué)佛,正是通過了悟生命真相,達到改善生命品質(zhì)的目的。

  問:如何理解日常行為或習慣對一個人的影響,無論是善行或者惡行?

  答:任何一種行為都會產(chǎn)生內(nèi)在和外在的影響。比如我們帶著嗔恨心做傷害他人的事,在內(nèi)心會埋下與此人相關(guān)的嗔恨種子,形成嗔恨心理。在客觀上,則會結(jié)下怨仇,或是今后遭到他人報復(fù)。一念嗔心開始時,可能只是星星之火,微不足道。不過,假如我們?nèi)狈χ腔塾^照,不去及時熄滅,就可能成燎原之勢,使這念壯大的嗔心給自己和他人制造傷害。

  人的一切行為,哪怕是起心動念,都會在內(nèi)心留下痕跡,形成相應(yīng)的力量。因為每種心念的重復(fù)程度不同,所以各種心理力量有大有小。而這種心理因素,決定了人生的喜怒哀樂。

  問:可否談?wù)劤纸鋵τ诂F(xiàn)實人生的意義?

  答:生命是無盡的積累,這種積累是基于我們起心動念乃至善惡行為。人的行為會形成習慣,習慣會成為性格,性格會成為人格。你的人格,便是你的素質(zhì),你的生命品質(zhì)。你想擁有什么樣的生命品質(zhì)?你對自身現(xiàn)有的生命素質(zhì)是否滿意?

  如果你不滿意你的性格、心態(tài)乃至生命品質(zhì),就必須調(diào)整觀念,改變行為?纯醋约河心男┎簧菩袨,或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受持戒律,便是幫助我們止息不良的行為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同時基于對自己和他人的負責,將這種生活方式變成人生的莊嚴承諾。比如我們意識到生命毀滅的痛苦,發(fā)愿不再殺害任何眾生。受戒,是把這種愿望變成對一切眾生的承諾。持戒,則是維護這份承諾,在主觀上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和性格,在客觀上和一切眾生建立良性關(guān)系。

  問:您曾說世俗生活是荒謬的,您的理解是?

  答:西方哲學(xué)家講過一句話,沒有思考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世人大多生活在無明中,不了解生命真相,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只是在社會環(huán)境的誘惑下,不斷產(chǎn)生新的需求。又因為縱容這種需求,久而久之,使之成為固定的生活需要,甚至成為生命不可缺少的依賴。人們便在無明制造的需要中,不斷忙碌著。事實上,許多生活用品都是可有可無的。據(jù)說,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有天走在街上,就感嘆世間竟然有這么多東西都是自己不需要的。

  想一想,許多現(xiàn)代人生活中看似必不可少的東西,古人都沒有。是不是古人就沒法過日子的呢?并非如此。事實上,古人的生活品質(zhì)和幸福程度,未必會比今天的人少?涩F(xiàn)在的很多人,一生卻在為這種稀里糊涂的需要忙碌著,操勞著,你說荒謬不荒謬呢?

  問:您的寺院生活是怎樣的?

  答:我的生活分處蘇州和廈門兩地。在蘇州西園寺,以教學(xué)、弘法為主,處理研究所的一些事務(wù),還有一些接待。剩下的時間,就用于禪修。在廈門南普陀寺,主要是禪修、弘法。在五老峰的半山上,有一間禪房。每天曬曬太陽,看看月亮。讀書累了,就去山上走走,或者到海邊漫步,或獨自沉思,或帶上幾個學(xué)生,或偕同一些朋友,在一種很放松的狀態(tài)下,自由地思考和討論一些人生問題。我的生活狀態(tài)可以說是“若隱若現(xiàn)”,每個月都有一些時間入世弘法,也有一些時間在阿蘭若靜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