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有路,佛法為梯
文學有路,佛法為梯
《自由時報》郭玉文專訪
當臺灣讀者的閱讀習慣漸漸傾向輕、薄、短、小的速食文學之際,諸多支持純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士,不免對此種趨勢有所質疑。然而,文學之雅俗是否應以如此單純的觀點視之?通俗文學所以流行是否勢將成為文壇的致命傷?關于這些,社會大眾其實應該聆聽來自多方的聲音,以對整個文學氣候所以形成的原因有更多的了解。
以下,圣嚴法師將根據(jù)自己文學博士的背景,以佛家觀點提出看法與建議,以饗讀者。
現(xiàn)代讀者所以喜好「佛法短偈」、「勵志小語」等輕薄短小類文章之成因
文章之短,本來并非壞事,以文學角度視之:越短的作品越形精簡、精彩,例如詩。當然,詩也有長詩形式,在梵文中的經典,往往有達數(shù)千頌、數(shù)十萬頌之長詩(頌者:以四句為一頌);韻文之對稱及短句形式,乃為了便于讀者記憶、掌握經文中精義。所以經典中,往往在一段散文之后,便會出現(xiàn)數(shù)句較為精簡的句子,將散文中的內容濃縮于短句之中。后來在中國的章回小說中亦出現(xiàn)了這樣的形式,亦即是:先以短句引導,復將整個故事情節(jié)鋪陳于后。今天書肆中所盛行的佛法短偈、勵志小語類書籍,多以行云流水式的文章呈現(xiàn),非抒情式表達,而在今日社會中,人心多浮動、緊張、孤獨、寂寞,該類文章雖不免陷入某種寫作模式中,但仍能以不同角度、觀點來看待同樣一件事物,予人一種心靈安慰,加以篇幅短小,使讀者可以迅速閱讀,不需要幾個小時長時間連續(xù)閱讀。同時能于其中獲得啟發(fā)、安慰,仿佛心靈的代言人,使讀者于閱讀過程中紓解心緒,因此得以暢銷。當然,這類文章所提供的不見得是「解答」,而是立即的心情平復作用,它對整個社會的作用應是正面的,畢竟其中的觀念是正確的,得以誘導讀者朝光明面邁進。至于該類文章可否稱為文學作品?由于文學并沒有一定界限,只要讀者所能認可者,咸稱文學作品,就如過去也有人嘗試以短篇俗文學如「寶卷」等傳達佛教思想一般。
靜坐、冥想,果真能使創(chuàng)作靈感源源不絕
有人認為靜坐、冥想可以使寫作者獲得源源不絕的靈感,應該是正確的。靈感的產生,有時并非純粹經由推敲、筆墨所產生的,有許多活潑的文章及靈思,往往是當創(chuàng)作者放松身心之后,將頭腦中的緊張、追求的心態(tài)「放下」后所產生,使靈感天地益形廣大,并減弱個人的主觀意識色彩。主觀意識越淡的作品,應更能獲致讀者共鳴。
將佛、禪等質素加入文學作品中,是否有其必要?
至于文學作品中是否必須刻意加入「佛」、「禪」等質素,以提高社會教化功能,其實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如韓愈講「文以載道」,認為文學應該負有道德使命,負有教化社會使命。但若要苛刻地要求文「必」載道,恐怕將使文學淪于教條化,被宗教、政治等觀念所約束,文學的生命將受到斫傷。就佛法的立場而言,并不主張一定要「給」人任何東西;特別是「禪」,亦未強調應貢獻任何東西給予社會,而是當社會有所需要時,自相反的方向加以疏導。例如當一個人極為口渴,希望盡情「牛飲」汽水、開水時,我們卻要告訴他:多喝汽水或開水并不是止渴的最佳辦法,「少消耗」才是最根本之道,否則體內的電解質不斷流失,多喝開水反而不見得有益。因此,禪講究「恰到好處」的疏導,未有任何教條、觀念欲加諸于人。如果文學作品能夠采取超然立場,而未刻意強求「文以載道」,或硬將佛、禪等公案、名相、故事、戒條等植入文學作品中,將使文學更自然地發(fā)展,且使創(chuàng)作者有更自由的揮灑空間。禪者的詩所以空靈,乃因禪的體悟、認識,使作品有了超脫,使欣賞者覺得心胸開朗,這便是禪的精神,而非硬加框架。佛、禪等觀念固然不需要刻意植入作品,然多讀佛、禪書籍,多實踐、多體驗,將使創(chuàng)作者得以超越,而不復存在于框架中。
佛經、禪宗語錄及公案等,可視為文學之一支,卻因文字偏向文言,較難吸引讀者閱讀,如何推廣「佛教文學」?
文學作品乃因應不同時代需求之下的產物,對古典文學作品之欣賞、引用、研究、回顧,均具有承先后的意義,不容偏廢、揚棄,我們必須踏著古人的足跡往前邁進。古代的文學作品,對古代人而言即是「現(xiàn)代文學」,因此我們看到的佛教著作,自魏晉南北朝以降,至隋、唐,均有所變動,到了宋、明兩代,風貌益見不同。佛教著作即是為了推廣、普及佛法而生,因此始終便是一般人所能欣賞、理解的「通俗文學」,如果佛教著作乃是為了文學而文學,勢必無法流傳至今。胡適先生在《白話文學史》中提到:佛教作品、佛經翻譯,即是當時的白話文學;禪宗的語錄、公案,亦是通俗文學,只不過與口語上的語體文仍舊有所不同,畢竟談話所使用的語言,與文學所使用者必然有其差距,談話所使用的語言不免流于散漫、缺乏美感,不成其為文學,F(xiàn)代社會,應有符合現(xiàn)代精神的文學創(chuàng)作,我個人所以能寫就如許多的書籍,便是因為不斷閱讀現(xiàn)代文學、傳記文學、散文及小說。我們希望推廣佛法,使佛法得以深入現(xiàn)代社會,當然應該有現(xiàn)代的佛教文學出現(xiàn)。佛經多半乃隋唐時候留下來的譯本,近代仍有人從事佛經翻譯,將巴利文及藏文佛典翻譯成語體漢文,但若要將古人譯就的佛經重新譯成現(xiàn)代的語體文,總是吃力不討好,不免失之于無味,而能夠讀懂現(xiàn)代語匯者,也必定能夠識得原有譯本,因此重譯工作很難討好。但是,若將原本漢文中未譯就的經本加以譯出,由于無可比較,反而是更恰當?shù)淖鞣ā?/p>
如何導正青少年的閱讀習慣?
現(xiàn)今文學市場的購買大宗──青少年學生們所以喜好輕薄短小、風花雪月之作,絕非短短數(shù)語所能解答一、二,此乃整個社會風氣、世界潮流使然。舉凡男女愛情、男女性事,乃是社會大眾經常談論的話題,不僅僅是臺灣,西方、日本亦然。社會開放了,青少年由于血氣方剛,介于成年、未成年之際,對于男女問題抱有諸多幻想,希望能了解一、二,自然而然會趨近此類作品;有些作家,基于市場、知名度之考量,便大量寫就此類作品,此乃供、需之間互為因果之呼應。以佛家觀點,欲導正此種風氣,首先必須由家庭中的父母開始做起──自小給與兒女健康的兒童讀物、青少年讀物,使他們得到健康的發(fā),雖然青少年們不可能因此全然不去閱讀該類作品,但至少懂得適可而止,此乃人性的一部分。至于學校,特別是幼稚園教育,應提供一些健康的、自然的、人性的觀點,以生動活潑而有趣的方式教育孩童。佛教所能致力處極為有限,我們只能希望建設「佛化家庭」,使成人們趨近佛法、了解佛法,追求人生的積極意義,明白對兒女的責任及社會應盡的義務,一旦成年人的心態(tài)得以健全,對于孩童、青少年多少具有一些影響力。
臺、日雙方文學之比較
日本乃一個物化非常早,亦是東方物質文明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但是仍有許多杰出文學家出現(xiàn),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于現(xiàn)代日本作家中,雖未獲頒諾貝爾文學獎,而仍享有崇高文學地位者亦不乏其人,他們皆為大思想家,擁有一定的讀者群,有極高的收入,所以日本文學家得以靠稿費、版稅而生活,甚至致富;在臺灣,則無此美事,關于此種現(xiàn)象,我們毋須泄氣。今天的臺灣同二十年前臺灣的文化水準、文學成績比較,似乎稍見衰微,大家專心致力于追求物質層面,較少投注于文學;而且過去的作家所寫就的往往是「磚頭」一般大部頭的書,在那個時代,人們有較多時間追求現(xiàn)實生活之外的精神寄托;現(xiàn)代,一方面由于人們生活緊張,較少閑暇,另一方面則是作家群的青黃不接,較少「大作家」的出現(xiàn)。凡此種種皆肇因于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傾向于物質、經濟、浮名的追求,甘心沈潛于寫作的人,大概較過去來得少一些了。我想,這是一個過渡時期,慢慢地會有所轉變。
如何欣賞文學?
如何欣賞文學,絕非「鼓勵」二字便可以產生作用,應該是整個社會在經濟、政治、宗教等結構上有所調整之后,人們自然會回過頭來欣賞文學。比如說佛教的著作,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有許多人愿意親近、歡喜閱讀,這是個好現(xiàn)象,同時我們也不能視之為非文學,它亦是一種文學。凡以文字表達,能夠敘事、說理、抒情、寫景者皆是文學。
舉辦佛、禪類文學獎之可能
至于舉辦以鼓勵佛、禪思想寫作之文學獎之可行性如何,我認為不僅可行,而且是應該行,此乃佛教界責無旁貸的事。佛教乃透過藝術、文學等媒介而達致普及化的教化功能,我們應該如是做。在古代,佛家的俗文學中亦有許多種型態(tài);現(xiàn)代,如果佛學能以另外一種型態(tài)呈現(xiàn),如:短偈、長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都是值得鼓勵的。目前我們主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因為是一個研究性機構,當前只做到對研究佛學之論文的征文獎項,其中博士、碩士或一般民間人士之研究,皆在甄選范圍之內。假以時日,我想我們將會舉辦所謂的「佛教文學獎」,廣泛地將文學、繪畫、雕刻等藝術納入給獎項目中。
如何化解雅俗之爭?
關于文學之雅俗,文人相輕自古皆然,更何況是雅與俗之爭!文學的風氣、立場、觀點,視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作品,其中觀點、氣質相近者各自成派,此乃正,F(xiàn)象,毋須過于介意。甚至,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彼此在相互批評中互為砥礪、激進,同時造成對各自讀者群的影響力!秆拧共⒎菈氖,「俗」亦不見得必須加以唾棄,唯造成人的道德墮落、人格卑鄙的「俗不可耐」之作品,不值得鼓勵。雖然文不一定非要載道不可,但對社會能帶起正面風氣之作品,人們也必須加以正視。有一些堅持「純文學」、「為文學而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我」筆寫「我」見,認為藝術并非為社會的道德價值而服務,人們也不能認為該種觀點是錯誤的。以佛教的觀點:如先前所提──佛教并不強加灌輸任何觀念給予社會大眾,而是應社會大眾需要,能產生正面心理影響,對于人的品質、人的心向能有所提升者,皆值得支持。佛家希望社會得以凈化,不要「隱善揚惡」,勿要夸張社會黑暗面,應該多多表現(xiàn)人性之優(yōu)美,提升人類品質,乃是我們的目的。以上說法乃站在佛法觀點為出發(fā),同純文學創(chuàng)作理念多少有些出入,但亦絕非反對純文學。
如何提升文學價值?
宗教、文學同樣具有提升性靈、凈化人心之功能,可謂「形異而質同」。然而,就在更多人投入心靈生活的行列之時,同等重要的文學卻逐漸沒落中,此種狀態(tài)與整個社會結構、社會價值觀皆有相關。人們普遍生存于緊張、忙碌的氛圍中,在心理、身體方面,希望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因此而趨近佛法、佛教書籍,至于其他的文學作品,若無法提供人們紓解之道,人們自然而然疏于親近。過去有幾位創(chuàng)作量頗豐的作家,現(xiàn)在所寫的作品皆成討好市場之作──就是所謂的休閑文學作品,為什么人們需要「休閑」而不需要文學?此乃社會價值、生活方式使然,F(xiàn)代社會風氣,差不多是每十年一轉,以上狀態(tài)將不會久長,每一代主導社會之中堅分子,將會帶動不同的層次,我們的社會需要一點時間以改造、以提升,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結語
到達農禪寺時,圣嚴法師正主持一場會議,據(jù)說已是這一整天以來的第四場,然而整日繁忙似乎并未使師父產生任何疲態(tài),雙眼依然炯炯有神,唯談話語調低沈緩慢,使人感覺平安歡喜。師父言談中所流露的睿智及對文學界觀察的敏銳,顯見并未因出家的身分而忽略了對社會的觀察,而佛家的觀念容或與純文學創(chuàng)作有些微差異,圣嚴法師仍不斷強調:「佛、禪等觀點,無有強加灌輸之企圖!刮膶W──應容許創(chuàng)作自由。
在整個訪談過程中,農禪寺一徑安靜祥和,未有人高聲喧嘩,無有鐘鼓之聲。而眾法師們則分別為前來請益的人們解答疑惑。
結束訪談,屋外正是傾盆大雨,豆大的雨點紛擾不了寧靜的心智,紛擾不了穩(wěn)然站立的──農禪寺。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三日《自由時報》第十八版「名人談文學」專輯刊出)
- 上一篇:讓殘障者生活得更好
- 下一篇:圣嚴法師VS.李濤的「尖峰對話」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