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佛學與學佛
很多人都以為佛學很不容易懂,因為專門性的名詞太多、經典太多、論書太多、教理思想的派別也太多,初進佛門的人,頗有望洋興嘆而不知何取何舍的困難。即使是專門以研究佛學的學者而言,也很難找到幾位精通全部佛學而了無疑問的人來。因此,佛學兩字,對于一般人來講,的確是一門深奧的學問。
其實,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講的佛法,是將他親自體證到的如何成佛的方法,告訴了我們。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的人,都能依照他教的方法來修學,他沒有希望他的教義,被視為一派哲學的體系,當然不會希望學者們把他所證得的佛法,看作一門學術,放到研究室和圖書館里去,讓人家用科學方法去研究它。所以,從佛教的根本之理而論,只有學佛,沒有佛學。學佛,是信仰佛教的目的,唯有學佛,始有轉凡成圣而至成佛的可能;佛學,是研究的一門人文科學,它能告訴我們佛教在形態(tài)和地域上的演變,以及在思想上的發(fā)展,也就是將佛教的教團史和教理史,作各種角度的分析和考察,而視之為佛教的考古學、社會學、文學和哲學,它并不負有勸人信仰和實踐的責任。
一般人所說佛教的難懂,應該是指的佛學,而不是學佛。因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向弟子們宣說的佛法,如果是難懂的話,他的教化,便不可能普及到各階層去,即使現(xiàn)在,我們從比較原始的佛經中,仍可體味到,釋迦佛陀的教義,相當樸實,與一般人的生活行為有密切關系。所以,我敢向諸位肯定地說,學佛很容易懂,大家以為難懂的,是指佛學。凡一樁事物,歷史久了,在它上面堆積的東西,必然越來越多,清理這些堆積物,便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假如要想從這些堆積物里,找出最簡單、最根本、最平實的方法,來讓大家實行,便是學佛的工作,可是,要做這番找的工夫,也非普通的人能夠辦到。這就是我們身為法師者的責任,法師們應從難懂的佛學之中,找出易懂的學佛的方法,來告訴廣大的群眾及佛教徒。
因此,我們要弄清,佛學雖難,學佛卻易。佛學的研究,雖非釋迦佛陀設教的目的,站在文學的立場,對佛教作學術性的研究,仍是值得鼓勵的。不過,對于廣大的信眾而言,佛經不是讓你研究的,而是教你照著去實踐的,實踐佛的教義,便稱為學佛。
學習成佛的方法
佛教,當然不是唯物論的宗教,卻是無神論的宗教。不像其他一神論的宗教,雖然也有各種對于道德生活的教訓,那是為了求得神的眷顧和救濟,信徒們才去遵守那些所謂神的啟示,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所信的經典中記載的神,是宇宙間唯一的、至高的、至大的、至尊的,人們除了接受神的啟示,沒有別途可以選擇。所以,他們是為信仰神有權威,而遵守道德生活的教訓,他們無權因為遵守道德生活而求達到與神同等的地位,甚至也無權向神要求,非把他們救濟到天國去不可。
這在佛教,頗不相同,佛教以為,我們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是由我們生活在這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人的業(yè)力感得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的無數(shù)生死之中,造作了相同相類的行為,結果,便形成一個讓我們共同來接受和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所以,佛教不承認宇宙間有任何絕對權威的神。
佛教,同樣強調信仰的重要,那是信仰釋迦佛陀所說的法──成佛的方法,絕對正確,絕對真實?墒窃谀阈叛鲋,便該照著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實行于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佛教徒雖將佛陀視為崇拜的對象,與他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寧可說是佛陀的教法。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方式來做,漸漸地,便能達到解脫一切身心苦惱的目的。佛陀,是從一切的身心苦惱中得到了解脫的人,也是至高、至大、至尊的超世界和超宇宙的偉大人格,但是,佛陀的偉大,雖充滿于時間與空間,卻不占固定的時空位置,所以,人人可以成佛。
釋迦佛陀在世的時代,隨緣開示,應機教化,所說的佛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出戒、定、慧三個項目的范圍,我們學佛,其實就是學這三項。世間可學的東西很多,那些都是苦樂相對的、有限的、得失交替的,變動無常的,所以佛教稱其為有漏之學。戒、定、慧名為三無漏學,學這三項東西,可以防止所得成果的漏失,繼續(xù)學到佛的程度為止。戒、定、慧雖分三個項目,事實上有連鎖的關系,如同一物的三個支點,缺一不可。要想求得智慧,須先有禪定的工夫,如希望得到禪定工夫,須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凈,越可助成高深的禪定,在深定之中,便能產生超人的智慧;回轉頭來,再以智慧的判斷和選擇,來指導持戒的宗教生活,來監(jiān)別禪定工夫的深淺和邪正。
戒
戒的定義是:有所不為,有所不得不為,它含有訓誡、規(guī)勸、警告、指導等意思。通常的人,僅以為佛教的戒是消極地防止犯罪,事實上,那只是就有所不為的一點而言。這點固然重要,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有所不得不為的積極態(tài)度,更為重要。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佛教徒不可有,此為消極的要求;自利利人乃至損己利人的行為,佛教徒不可沒有,此為積極的要求。一個初信佛教的人,當做到第一點要求,信佛學佛較久的人,必須從第一點進展到第二點,第一點是止惡,第二點是行善;止惡是自利,行善是利他,有了自利的基礎,而不推展利他事業(yè)的話,便無從達到成佛的目的。因為,戒的內容,是從「貪」、「嗔」、「疑」的凡夫行為,凈化復轉變?yōu)椤赶采帷埂ⅰ复缺埂ⅰ钢腔邸沟氖フ咝袨椤?/p>
佛教的戒,雖因出家與在家的分別,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對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條,稱為五戒。此與其他宗教一樣,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從開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時,便也接受了作為佛教徒行為標準的五戒。因為這五戒是「貪」、「嗔」、「疑」三種心理行為,藉身體四肢及口舌行為所作的具體表現(xiàn),故其雖為在家戒,實際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準。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沒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礎,便無從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類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一)不殺生:
佛教的戒殺生,雖與素食主義有關連,卻并不等于素食主義。佛教鼓勵少吃動物的肉乃至不吃動物的肉,是基于戒殺的要求。如果不是我親手殺的,不是特別為了我想吃肉而教他人殺的,不是他人為了我想吃肉而殺的,便不禁止。而且,佛教的戒殺,固然是為了對一切有生命的,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二)不偷盜:
除了以正當?shù)闹\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為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占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三)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系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沾污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系,視為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為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寧、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四)不妄語:
此可分為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為了名聞利養(yǎng),自己不是圣者而妄稱是圣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圣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的。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為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的。
(五)不飲酒:
酒的本身并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作為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趣于狂亂如獸或愚疑如泥的狀態(tài)。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在今日的社會中,多一分清明的頭腦,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駕駛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飲酒,在有重要的會議之前不可飲酒,在重大的決策待考慮之前不可飲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與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對照起來,貪、嗔、疑被稱為三毒,由于這三種毒物為害,不易行善,縱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會達到純潔的程度,三毒好像是三個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為了補好這個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學三無漏學。最初著手修學之處,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將三毒的毒焰壓住,然后再用禪定和智慧的水,來把三毒之火徹底熄滅。
五戒是戒除五項惡行,五項惡行與三毒的相互關系,即是身、口、意的相互關系,可用一張圖表來說明:
由貪、嗔、疑的三種心理行為,表現(xiàn)為身及口的動作,便成為五種惡行。五戒的功能,是從外表的身及口的動作,加以禁止,使三毒的心理活動,得不到向外表現(xiàn)的機會,同時用禪定的工夫使它平靜,又用智慧加以觀察、分析,漸漸地使之轉變?yōu)橄采、慈悲、智慧的活力。這便是戒的定義:從「有所不為」而做到「有所不得不為」的地步了。其前后的關系,也可用圖表加以說明:
定
貪、嗔、疑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動,而表現(xiàn)于身及口的動作,再藉身及口的動作,發(fā)泄于人、事、物等的對象。戒的功能,是約束身及口的動作,定的功能,是將向外散漫的種種心理活動,拉回到內心,并且使之安靜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雙亡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定的功夫,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學,可分為九個要點和兩重層次來加以說明。
第一重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堅固的信念:無論做任何事,無信則不立,當在對自己的立場和能力了解之 后,也會明白何者能做與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動妄念,能做的 事,應該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時要考慮到那件事的本身,是 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當聽聽他人的忠告。如果對那件事的了 解已夠深切,那么,對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 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后,便可沖破一切難關,百折不撓地來進行你的事業(yè) 了。誠之所至,金石為開,堅固的信念,可產生無比的力量。
(2)冷靜的思考:凡在從事一項工作或任務之前,應當多作準備,孟子所說:「 豫則立,不豫則廢」,通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開始得順利, 必須多作事先的準備。在準備階段,就應該考慮到實行的步驟,和可能發(fā)生 的情況。到了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則要隨時審察、檢點缺陷、糾正錯誤。好 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更好,壞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改善。這種判別力和決斷力, 均系來自冷靜的思考。
(3)安詳?shù)难孕?一個人如果希望被人視為有品德的、可讓人尊敬和信賴的人, 他就必須謹慎他的言論和行動,一個輕言狂語和輕舉妄動的人,他是得不到 好評的,當然也不可能促成偉大的事業(yè)、博取崇高的社會地位。
(4)專注的精神:不論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專注,縱然做成了,也不會是杰出 的。中國有一句諺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說:工作和職 業(yè)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從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職業(yè)上,全心 全力,將整個的身心投注進去,便可能使你成為你這一門行業(yè)中的最杰出者。
第二重層次-坐禪的原則和要訣
(1)堅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實際進行坐禪之前,對于你所學到的方法,一定要有 絕對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會騙我們上當,也要相信指導你坐禪的老師, 是從親身的經驗中過來的識途老馬,你是一匹小馬,跟著老馬走,絕對不會 有問題。當然,誰是值得被你信賴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對他的信心不 夠,對他指導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學,否則那將對你有害無 益。
(2)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禪定,不能沒有檢點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禪 時,發(fā)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現(xiàn)象,有的使你覺得輕暖舒暢,有的使你疼痛難 受,有的使你歡喜,有的使你恐懼,這些很可能發(fā)生在一個初學坐禪者身上 的情況,如果你自己能夠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則,你當隨時請教你的老 師,他會幫助你,使你安下心來繼續(xù)修行的。
(3)調身:定的工夫的表現(xiàn),是在身、口、意的三方面,也可以稱為身定、口定、 心定。要達到這三定的目的,便得從調理它們著手。調身,是使身體完成一 種適合于坐禪要求的正確姿勢。
(4)調息:坐禪時的呼吸,要細、要長、要均勻。
(5)調心:把向外沖擊、浮動和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最初的方法,是以念頭 看住念頭,最后做到被看的念頭不起了,能看的念頭也不見了,清清楚楚有 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內心卻是寂寂靜靜地不波不動,好像鏡子的鏡面雖映 現(xiàn)出鏡外的各種或動或靜的景物,鏡面的本身是靜寂不動的。但是,這樣的 工夫,說來容易,得來卻頗不容易。
一般的人,從第二層次的坐禪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層次的四點功力。不從第二層次中下工夫,第一層次的功力,便強不起來。我雖把它們分作兩個層次來說明,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時,我也常向跟我學禪的人強調,靜坐有三樣好處: (1) 能使身心健康,(2) 能使頭腦清明,(3) 能使人開悟。入定與開悟,當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強健你的體魄,堅實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業(yè)。
現(xiàn)在將我為美國佛教會周日坐禪會所擬的「坐禪須知」,抄錄如下,以供有心學習靜坐的讀者參考。
坐禪須知
(一)、坐禪的準備:
(1) 坐墊:四方形寬大松軟及圓形高約四寸的坐墊各一個。
(2) 場所:整潔、寂靜、肅穆神圣的室內。
(3) 時間:精神飽滿之每晨,起床漱洗之后最佳。每日定時進行,每次二十分乃 至四五十分鐘。在飽食、暴飲、性行為、激烈運動之后,以及疲倦欲睡、正 午中夜之時,不宜坐禪。
(4) 飲食:每餐以八分飽為佳,食后暫作三十分鐘休憩,開始坐禪。
(二)、坐禪的方法
(1) 調身法
1.坐法:
a 結跏趺坐 (Ⅰ)吉祥坐-右足架于左腿上再以左足架于右腿上。(Ⅱ)金剛坐- 左足架于右腿上再以右足架于左腿上。
b 半跏趺坐-右足置于左腿下,左足架于右腿上。
c 交足坐-左右二足隨意交叉平放。
d 椅子坐-整正坐于椅上,兩足自然垂直。
e 日本坐-兩膝長跪、兩足向后伸直足尖相疊,腰干伸直,坐于兩足跟上。
2.手式:二掌向上左掌置于右掌上,二拇指輕輕相接,中間成圓形。
3.身姿:左右搖動數(shù)次,以確定坐姿的平穩(wěn),背脊骨伸直顎 向內收。
4.視線
a 閉目-精神飽滿時。
b 注視正前方一公尺處或壁之一點-略感昏沉時。
c 閉目及注視交替使用。
(2) 調息法
坐下后作數(shù)次深呼吸,最后一次吸入丹田(下腹部),便恢復平常呼吸。
(3) 調心法
數(shù)息觀,調息后即由一至十,反覆地默數(shù)呼吸。a 出息觀;b 入息觀
慧
慧是包括知識范圍的「認識心」和「檢擇力」,知識不能涵蓋慧的內容,從知識可以升華到慧的領域,佛教不是知識的宗教,卻是使知識升華為智慧的宗教,那是因為除了肯定世間的知識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識的「悟」的經驗下而獲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識的「認識心」和「檢擇力」。不過,慧的獲得雖在于悟,慧的尋求,仍不能離開知識,它有「聞」、「思」、「修」的三個連環(huán)性的步驟:
(一)聞慧──虛心學習: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稱為學佛,在煩惱沒有斷盡以前的人,稱為住于「學地」的「學人」,并且每天應該記誦四句話:「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成佛的愿望,你當斷盡一切的煩惱,救度無數(shù)的眾生;如何斷煩惱?怎樣度眾生?那就非得學習種種方法不可了。因此,對于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學習,假如最初你是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當你對佛教產生信心之后,你便不會不學了。
聞慧的學習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聽人開示佛法,講解經論,是用耳朵;自己閱讀佛教的經論,看佛教道場的莊嚴神圣和僧尼的威儀齊整,是用眼睛。凡此種種,只要能夠使你的身心得到若干乃至少許益處的,均稱為聞慧。進一層,悟性高的人,或者修學佛法有了相當工夫的人,他們可以從與自然界各種現(xiàn)象的接觸之中,學習到佛法,也能從人與人的平常應對接談之間,學習到佛法,尤其在中國禪宗的記載,這種例子特別多。因此佛法不一定在佛經之中,世間的一切事物、一切現(xiàn)象,才是真實的佛法。不過,人們最初理解佛法,需要通過佛經的說明而已。
(二)思慧──縝密研究:
對于已經聽到和看到的東西,應該下一番研究的工夫,來消化它們,將你從各方面學得的東西,當作沒有經過處理的原料,然后,依照你的理解程度,分類研判,把你覺得適合你程度及當前用得到的,接受下來。被你懷疑的東西,你尚無法理解的東西,或者覺得無關緊要的東西,便把它們擱置一邊,作為參考,當你的程度高升到某一階段之時,現(xiàn)在以為沒有用,不合理的東西,也正是那個階段覺得最有用、最合理的東西。因此,佛教徒的學習態(tài)度是精密而且客觀的。
(三)修慧──實際體驗:
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鄣谋憩F(xiàn),是全部身心的實際體驗,它與知識的最大不同者,知識可以販買,可以現(xiàn)買、現(xiàn)賣,一般的知識分子,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慧則不同,慧是身心內在的體驗,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以傳授如何獲得慧的方法,慧的本身乃是無法傳授的。又所謂「大智若愚」,正因為慧不是知識,無從說明,所以有大智慧的人,很可能是不善于辯論的人,但他必定是有完美人格的人。如果要認識「慧」是什么形態(tài),也許可以從考察一個有道之士的實際生活中,得到若干印象。
修慧,修什么呢?修習如何獲得慧的方法。關于這一點,我己告訴了諸位:從聞、思所得的慧,指導我們持「戒」和習「定」,便是修慧的具體內容,再由持戒和習定,產生更強的慧力,如此循環(huán)不已,最后,便是最高、至尊、無上人格的完成──佛陀。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夢參法師:學佛的第一個要求--堅信不疑
- 夢參法師:學佛者可以不求往生極樂世界嗎?
- 昌臻法師: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 仁德上人:學佛者要時刻看清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
- 圣嚴法師: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圣嚴法師: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仁德上人:學佛人應當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仁山法師:成佛不論年齡,學佛不分先后
- 圣嚴法師: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靜波法師:學佛人不要被瞋恨心障礙了修道
- 圣嚴法師: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懷
- 靜波法師:學佛最初開始時,需要咬緊牙關面對
- 圣嚴法師: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合為一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圣嚴法師: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圣嚴法師:佛經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
- 如瑞法師:人老心不老,佛住心中,永遠年輕
- 印光大師:選忠臣于孝子之門,學佛人也是如此
- 仁德上人:學佛要先學會放下自我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