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實觀照法要
如實觀照法要
——節(jié)選自《雜阿含經(jīng)講記》
體方法師 (著)
按:《如實觀照法要》,是根據(jù)體方法師《雜阿含經(jīng)講記》視頻文字版,經(jīng)整理、加工、篩選、歸納、編輯而成。在編輯過程中,宗強力爭把師父三十多年的學法心得——躍然紙上,彰顯師父立足根本佛法、攝取印順導師擇法智慧,結(jié)合現(xiàn)代禪修理論與方法,將如實觀照法門的奧妙與殊勝處展示出來,利益更多的有緣眾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難盡如人意。好在這只是個初稿,愿與各位善知識及有緣師兄的學習交流中,完善并充實它。為未來際的眾生,做佛弟子所應(yīng)做的應(yīng)行的一切!
宗強編校于二零一一年春節(jié)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現(xiàn)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jié),緣自覺知。
——《雜阿含經(jīng)》
諸佛世尊皆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經(jīng)》等見品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諸受已,現(xiàn)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shù)。
——《雜阿含經(jīng)》
如實觀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不下判斷,不做結(jié)論。
——體方法師
佛法的偉大與超勝,就在于“現(xiàn)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緣自覺”。而如實觀照就是實現(xiàn)此方便大用的入手處和切入點。
佛法中‘現(xiàn)法見\’的部份,我非常重視。我們禪修的時候,所用的‘如實觀照\’,為什么都很重視當下的‘覺知\’,重點也是在把握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這個重點!這對于我們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們往往把修行、見法當做是未來的事,都很困難。
《雜阿含經(jīng)》第二七七經(jīng)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xiàn)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xiàn)法,乃至緣自覺」?”(224-1)
這段經(jīng)文非常重要, 從正念正智到如實觀照的這個過程,大家要深思!富樓那尊者去請法, 問佛陀:世尊:你所說的現(xiàn)法見, 說不待時節(jié)、緣自覺知, 當下就能滅熾燃。佛陀講的這個法,‘說即此見, 說緣自覺’。佛法的功能和受用就在于這個\‘見’跟\‘自覺’,這是兩個重點,所以富留那請求佛陀開示、解釋。這個偈子很重要, 我們都會把他寫成警語貼在墻上。“世尊正法律,現(xiàn)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jié),緣自覺知”,這個偈子,大家要記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我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如實知!比绻覀冊谟^察的時候, 當我們根塵觸眼見色的時候, 我們要覺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種貪心、貪欲、貪著, 它起來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實的知道。這個‘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發(fā)現(xiàn)! 當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塵觸了,產(chǎn)生了心靈的作用, 不管什么感受或貪瞋癡煩惱都好。這個‘貪\’只是一個代表, 也就是六根觸六塵,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發(fā)現(xiàn),起貪欲, 你要知道它起貪欲,這個叫‘覺知\’,叫做‘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nèi)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xiàn)見法!爆F(xiàn)法見就是在我們生命當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發(fā)現(xiàn)法的功效性, 這個叫“現(xiàn)法見”。離開我們身心當下, 叫不叫“現(xiàn)法見”?我們活著, 根塵觸時時刻刻在發(fā)生作用, 起了貪,你要覺知——我起了貪,這個覺知就叫“現(xiàn)法見”。這個地方聽起來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這個有什么意義?我們今天之所以叫無明眾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們身心運作的功能;五蘊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觸六塵產(chǎn)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這個叫無明。對自已的身心內(nèi)涵、功能、作用, 產(chǎn)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這里顛倒執(zhí)著的原因也沒有發(fā)現(xiàn), 這個叫無明。而覺知就是要讓你發(fā)覺內(nèi)在的真相,眾生生死的因, 貪瞋癡煩惱的因要去發(fā)現(xiàn);只有發(fā)現(xiàn),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問題, 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它。但是我們現(xiàn)在修行, 是不是這樣用功?還是在看別人的問題, 然后是是非非一大堆, 這跟我們自己的修行有關(guān)嗎?修行絕不是在這個地方!修行是在向內(nèi)發(fā)現(xiàn)問題:我們對生命的功能作用都無知, 尤其是負面的功能更無知, 所以你一直墮在那個習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遠只有輪回生死的份兒。‘現(xiàn)法見\’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離開“現(xiàn)法見”,離開“現(xiàn)法見”,就會把修行變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為是的個人知見。 那個不叫現(xiàn)法見, 那是脫離身心和世間法的想當然,同我們的解脫無關(guān)。
如實觀跟假想觀哪里不同?如實觀就是現(xiàn)法見, 現(xiàn)法見的叫如實觀。如實觀就是在生命的當下, 去觀察它叫如實觀。如果我們今天不是依生命的當下來觀察, 是用我們的意識——想一個圖樣, 想一個對象;然后把心放在那邊, 把那個想象的東西把它看得越來越清楚, 這個是什么?這個叫假想觀。不是現(xiàn)法見的,不叫如實觀!這個觀的方法不同, 帶來后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假想觀就是使你的心安住于一點, 這個叫修止修定;如實觀是在發(fā)覺生命和諸法的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脫。假想觀帶來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發(fā)覺真相。所以導師就強調(diào)說:如實觀才能見法悟道, 假想觀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好像不重視禪定;我不是不重視禪定, 是眾生執(zhí)著禪定我才告訴你, 禪定只是助緣,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禪當四果, 這問題更大了;由于禪定引生的神通更執(zhí)著了, 就自以為是了;其實有沒見法, 我執(zhí)有沒有破,生死根有沒有斷,我們每個人自己最清楚!
“云何滅熾然?”你在現(xiàn)法見的當下, 不必等待什么特殊因緣,當下就能‘滅熾燃\’。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煩惱, 像火在燒嘛,它當下就止息, 這個叫滅熾燃。
“云何不待時?”什么是不等待時節(jié)因緣呢!霸坪握?”云何是邁向解脫的這一部分!霸坪渭创艘?”就是當下的這個見, 現(xiàn)法見的這個‘見\’!霸坪尉壸杂X?”當下就能覺悟,當下就能夠覺知, 覺知就能產(chǎn)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nèi)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鼻懊媸前l(fā)現(xiàn)它起貪瞋癡, 起貪你發(fā)現(xiàn)了。后面另一個 ‘起\’是什么?‘滅\’是什么?前面發(fā)現(xiàn)的是‘起\’, 后面發(fā)現(xiàn)的是‘滅\’!當我們眼見色,覺知到我們眼根觸到色塵, 而不起貪欲的時候, 這個‘不起貪欲你也要如實知\’, 注意聽喔!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個是當我起了貪瞋癡煩惱, 我發(fā)現(xiàn)——噢起了;當我沒有貪瞋癡煩惱,我知道自己沒有貪瞋癡煩惱,這兩種現(xiàn)象都要覺知!所以眼見色不起貪欲如實知, 當下就沒有貪瞋癡,就是滅熾燃嘛!“不待時”, 不需要等待什么特殊的時節(jié), 當下就發(fā)現(xiàn), 當下就滅熾燃!所以一切都緣自于這樣的一個見地,這樣一個覺知。
《雜阿含經(jīng)》(卷二0)這樣說:‘世尊現(xiàn)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于現(xiàn)法,緣自覺悟’。玄奘于《法蘊足論》(卷二)譯為:‘佛正法善說,現(xiàn)見,無熱,應(yīng)時,引導,近觀,智者內(nèi)證’!斑@可以略為解說: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說,說得恰如其分的——善說。佛的正法,能在現(xiàn)生中悟見,而不是非要等到來生的——現(xiàn)見。八正道與煩惱不相應(yīng),是清涼安隱的——無熱。應(yīng)時,或譯不時,佛法不受時間的限制,什么時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達的能力——引導;能隨順于如實知見——近觀。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覺自證的,稱為智者內(nèi)證。所以,‘法\’不是別的,是從圣道的修習中,現(xiàn)見緣起與寂滅而得自覺自證!(《佛法概論》印順導師)
我們學佛,尤其是現(xiàn)在的一些觀念,幾乎很少有‘現(xiàn)見法\’的這一種觀念,大部份都是等死后要到哪里去,未來才來成就。但是從上面這一經(jīng)的講法:‘世尊現(xiàn)法律\’,世尊所開導的這些法要,都是于當下隨時隨刻、任何一個因緣中都有讓你‘見法、離諸熾然\’,就是離一切的惱熱,當下可以清涼、可以止息的。‘不待時節(jié)\’,就是不必等什么特殊的因緣時刻,每個當下都是因緣。我們要體會的就是這樣的‘法\’,世尊所開導的‘法\’,是沒有離開我們生命當下可以覺知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nèi)绻邮芤粋觀念,認為我們的生命是誰來操控的,要等誰來救我們,如果接受這種觀念的話,那我們還有機會嗎?
但是佛陀所開示的法不是這樣子,他為什么要我們從身心去觀察?‘現(xiàn)見\’,在那里現(xiàn)見?就在我們生命的當下。怎樣去觀察我們生命的作用?五蘊、六處它有什么功能?我們在哪里顛倒?什么因緣讓我們顛倒執(zhí)著?什么因緣使我們痛苦煩惱?這些都是在我們生命的當下可以觀察到的。所以佛陀開示的‘法\’,都沒有離開‘現(xiàn)見法\’的這個因緣。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把握這個根本,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因緣的當下,時時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機會?這樣你才有因緣、才有機會!如果只是等待,等未來、等救度,那我們什么時候有機會呢?不要把生命寄托于未來,要把握活著的每一個當下,要記得!我們今天見的法要見什么‘法\’?能讓我們當下解脫的法!就是‘圣道的修習\’,講緣起法,講八正道,這個都是我們當下能體會的,能實踐的。緣起法一定要用心去體會,然后在生命中的觀照很快就會相應(yīng),所有問題真的都能解決。
受,是如實觀照的重點,五蘊六處是有情身心的緣起和合,我們所有的感知與覺受,都是由六根緣境而生起,我們積習生死、痛苦不斷就是因為被“受”所騙。
我們活在人間,最喜歡的是什么?最不喜歡的是什么?我們喜歡的就會起執(zhí)著、貪愛,不喜歡的起瞋恨?就受苦了。這些都是六根觸六塵,產(chǎn)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討厭,樂受你就喜歡,我們是不是都是活在這樣的一個“受”里面?我們每天在追求什么?追求我們喜歡的。我們?yōu)槭裁磿?a href="/remen/shengq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氣、煩惱?因為產(chǎn)生了不喜歡、產(chǎn)生了痛苦的“受”。這個“受”是怎么引起的?根、塵、觸產(chǎn)生“受”,隨著“受”的喜歡跟不喜歡,我們的情緒每天在這里轉(zhuǎn),貪欲也在這里起,痛苦煩惱也在這里起,是不是這樣子?如果知道“眼、眼觸因緣所生苦受、樂受”也是空,它是變易的,它不是永恒的。如果明白這個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恒的嗎?樂受是永恒的嗎?是恒常不變易的嗎?不是!是空,是剎那生滅,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請問:我們?yōu)槭裁词芩跋?我們生生世世、做牛做馬、造業(yè)無邊,其實就被這個‘受\’給騙了!
不相信的話我們現(xiàn)在可以實驗,你們現(xiàn)在當下就想想看,你們最快樂的、過去生命中經(jīng)驗過最喜歡、最快樂的,現(xiàn)在想一想:在不在?過去所經(jīng)驗最痛苦的、最煩惱的,現(xiàn)在也當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歡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個味道很喜歡,我現(xiàn)在一想:味道又來了,那你就不用去買了,你現(xiàn)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嗎?但是我們?yōu)槭裁磳^去的一點不如意的事兒、生氣的事兒,會恨人一輩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嗎?我們搞不清楚?我們只是覺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個人,一直生氣,一直討厭一個人,是不是?我們被這個‘受\’騙了。而這個‘受\’事實上它會起,這沒有錯。但它不是永恒的,它也是剎那變易的。但是我們是不是覺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個喜歡、那個快樂、那個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們只要試一次永遠就用不完了,你說對不對?為什么今天要、明天要、后天還要?那表示它已經(jīng)不在你才要嘛,你還要再來一次嘛!
我這里只是點出重點!這個‘受\’,我們被這個‘受\’騙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馬都不知道。這個地方只是要點醒我們:“六觸”它不是永恒的,不是常而不變的,這些‘法\’都是‘法空\’。為什么呢?‘此性自爾\’。這個‘此性自爾\’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你如果發(fā)現(xiàn)它“本來就是”這樣,這個“本來就是”如果能體會的話,還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體會這樣的‘法\’,它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如果本來就是這樣子,是不是當下、每一個剎那都能夠去體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產(chǎn)生的‘受\’,不管是苦受、樂受喔,當下都能體會哦!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變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馬上體會?如果你體會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恒的,現(xiàn)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來,如果當下能體會,是不是能體會到“此性自爾”?這個要不要外求?這個不用外求!诵宰誀朶’,是每個人都能當下體會的。比如說:我很煩惱,我很痛苦,每天郁郁不樂,那我現(xiàn)在去觀察它,怎么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沒有一直存在嘛。過去某個因緣觸動讓我生氣、不高興,有過這樣的因緣,沒有錯,但是我們以為它一直存在,其實當你真的去尋找它,怎么找也找不到,這表示它也不是永恒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們的記憶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實事實早就不存在了。那么我們就知道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變的,它不是常住的。為什么這樣?因為緣起法——法爾如是。沒有一法能常住,沒有一法是永遠不動的,痛苦煩惱也是一樣哦!它也不可能永恒的。
如實知、如實觀照、四念處與正智正念的統(tǒng)一與同一,語別而義同,法源同味。如實觀照,就是舍離對三受實有感的執(zhí)著,以無分別的空無我慧,見法、入法、知法,趣見法性。
(《雜阿含經(jīng)》57經(jīng))“……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nèi)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diào)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nèi)外身身觀念處……。內(nèi)受……。外受……。內(nèi)外受……。內(nèi)心……。外心……。內(nèi)外心……。內(nèi)法……。外法……。內(nèi)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diào)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正憶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說你該把念頭安住在什么地方,這個叫正憶念。這里講的就是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比如說:身:內(nèi)身、外身、內(nèi)外身;受:內(nèi)受、外受、內(nèi)外受,就是在談這個。身、受、心、法,其實就是在觀察我們五蘊的功能,從色法到受、想、行、識如何去觀察它。那么如何觀察呢?佛陀一直開示無常、無我。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常的因緣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無常的。隨著正念、正憶念安住在正見上,不離開對四念處的觀察,安住于無常無我的正念中。即使面對老病死,也還是不離開對身心正見相應(yīng)的觀察。它的非實如幻、無我、無常,這個叫正念——正憶念。面對死亡是這樣子,面對老病死是這樣子,請問:面對我們?nèi)碎g的萬事萬法觸對產(chǎn)生的種種因緣,是不是也要這樣子?我們今天沒有正念正智,所以產(chǎn)生很多的煩惱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會知道如實觀照的重要,活著不離觀照,活著不離覺知,就是要談這個。
(《雜阿含經(jīng)》57經(jīng))“云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么是正智呢?)“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什么叫“正知而住?”) “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zhí)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時?),依語默正智行!边@是不是如實觀照?這個地方就是如實觀照的奧妙、重點要把握的就是在這里!!瞻視:我們眼睛對外看一切的時候,我們在觀察一切法的時候;伸屈、俯仰——這是身體動作;持衣缽的時候;行、住、坐、臥,包括你要睡眠,你覺了,醒過來了,一切語默動靜都要“正智行”,都要覺知于觀察之中。這個就是我在講的“如實觀照”。任何一個因緣:行、住、坐、臥、明、覺,這個過程都不離我們的正智覺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比绻沁@樣,你就不會起苦受了,不會落入痛苦煩惱的那個深淵里面去了;恐懼啦、種種無明產(chǎn)生的作用就不會來了。會起樂受,身心會自在、會清靜、會很喜樂。但是這些喜樂還是有因緣的。
“云何因緣?謂緣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舍。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舍已,若于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fù)使!蔽覀兘裉炱鹆藰肥芤膊荒軋(zhí)著!為什么?因為要去思惟:這個身體本來就是無常、有為的,種種因緣而生起的;這個樂受也一樣,它也是因緣生起的,還是無常的、還是有為的、還是會滅盡的。所以連這個樂受你也要明白的觀察它,樂受會起也會滅,它不是永遠的。觀察滅了,原來可以離欲,可以明白,也可以看得到。我們一般來講:喜受、樂受就會起貪、起執(zhí)著,但是這里如果連樂受起的這一種感受,都能夠知道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及至舍已……貪欲永不復(fù)使。
如何觀察它的生滅?樂受你去看樂受,去觀察那個喜歡的的感覺,它會不會止息?會不會滅?那滅后呢?發(fā)現(xiàn)不執(zhí)著,還可以離欲。這個就是進一步。所以觀察身及樂受的無常,真的明白,你能夠舍、放下、不再執(zhí)著;“若于身及樂受”,過去在身體方面產(chǎn)生樂受、產(chǎn)生了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這些慣性,馬上就永不復(fù)使。不會再被它束縳了。過去我們被貪瞋癡、煩惱束縳的,當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鼻懊媸窃谥v樂受,這一段在講苦受。前面的樂受是因緣生,是生滅法,觀生滅,也能知道、能止、能離欲,F(xiàn)在談的是什么——是苦受,三受都要講,前面是講樂受。
“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靶囊蚓壣,前面講樂受都一樣是有為因緣生,那苦受呢,苦受還是身的因緣生起的,一樣是無常有為。
所以,“身及苦受,”同樣可以觀察它的無常,乃至舍,跟觀樂受是一樣的。樂,感受起來會不會生滅?會生滅,會滅,滅了就止息、能離欲。那苦呢?苦去觀察它的無常,它會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觀察苦受的時候,苦受當下是不是止息?這個也會滅?嘁膊皇怯篮愕,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根塵觸產(chǎn)生的苦,這個苦還是因緣生,是無常的,當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這個苦而迷惑!坝诖思翱嗍,瞋恚所使永不復(fù)使!边^去我們苦一起就瞋恚心來了,不高興的心哪、瞋恚心哪,種種障礙也來了;現(xiàn)在明白了:過去被這個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當下也止息不會再起來了!坝啦粡(fù)使”,不會再受它來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鼻懊嬉粋是苦受,一個是樂受,這里所講的“不苦不樂受”,也是“因緣非不因緣,”不苦不樂也是因緣。
“云何因緣?謂身因緣。”還是從這個身體引起的,苦受也是身體引起的,樂受也是,不苦不樂都一樣。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樣)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蔽覀冊跓o記的中間會永遠無記嗎?不可能。你又會生起念頭,這個念頭又會消滅,所以不苦不樂也不是永恒的。這個不苦不樂是屬于無記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靜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這個也是無常、也是有為,心因緣生。
“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舍,(一樣觀察它是心的因緣變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所使永不復(fù)使!边@個不苦不樂我們講無記嘛,所以它是與無明相應(yīng)的,當無明消失的時候,你就不再受這個不苦不樂的無明所指使。所以我們講貪瞋癡,不苦不樂就是癡。因為跟無明相應(yīng)的癡,所以叫不苦不樂、叫無記;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樂,不是談這個。
“多聞圣弟子如是觀者,于色厭離,于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那么各位:如果我們貪瞋癡能夠止息、永不復(fù)起,貪瞋癡都止息了,永不復(fù)起,這是什么?就是涅磐!這個時候你自然就能夠達到解脫,解脫知見,就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所以我們自己在觀察自己,我們自己貪瞋癡的習性有沒有真正的止息?還是壓著?還是真的歷境,種種的歷境驗心都沒有問題,自己可以體會。為什么后來都講自證、自記、自說——因為自己最明白。我們今天沒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真實的、證入的果相,沒有!然而我們自以為是,是不是要耽誤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耽誤自己,自己還有沒有貪瞋癡的余習,自己都知道,沒有辦法瞞自己。我們還沒有完全真正達到法的受用,我們千萬不要得少為足!即使有絲毫的疑惑,絲毫的未覺,我們都要想辦法突破,想辦法精進,想辦法去把這個問題解決。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安住在這里,就總有一天會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讓問題發(fā)掘出來,我們才不會停在那個地方自以為是。這些經(jīng)文你一經(jīng)一經(jīng)去體會,佛陀到底開示我們什么?要我們體會的是什么?要我們真正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都很清楚的襯托出來。所以我才語重心長的講: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們會被很多方便耽誤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見,才能展現(xiàn)佛法的方便跟無礙。我們不否定佛法流傳中的奧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見不建立,這樣的方便會出問題、佛法會滅。印度的佛教為什么會滅?我們佛法的發(fā)源地——偉大的祖師菩薩都在印度,今天為什么佛教在印度滅了?要深思啊!就像導師講的: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純樸,這“立足”兩個字是什么?如果不把握佛教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立足點,佛法會流變,方便會產(chǎn)生很多弊端,我們要記得!
我們學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時”?尤其是居士,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根本正見的內(nèi)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時?你沒有辦法正念正智以待時,只有求啦、拜托啦,讓我到哪里去或誰來度我,不是變成這樣子嗎?如果我們真的把正見建立了,把基礎(chǔ)打好了,即使面對死亡,沒有證果你都不怕。為什么?因為你知道什么叫正念正智以待時,現(xiàn)在善,未來也善,不會有問題。這一生即使沒有證果也不怕,為什么?因為因緣正,未來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么好擔憂的呢,還需要乞求到哪里去嗎?慢慢去體會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觸會越來越深。
“樂覺所覺時,莫能知樂覺,貪欲使所使,不見于出離!(《雜阿含經(jīng)》262經(jīng))我們起了樂受,你都沒有覺知到樂,你在樂受中,這個樂覺起來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看到或覺知到,你就會被貪欲所指使,會落入貪欲中,隨著慣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覺知,這個‘覺知\’像太陽光在照一樣,就不會落入貪欲的指使。所以這個“覺”字要注意!起了樂覺你要發(fā)現(xiàn)!
“苦受所覺時,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離道!薄峨s阿含經(jīng)》262經(jīng))瞋恚心起來,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瞋恚的內(nèi)涵、瞋恚心的狀態(tài),如果不能離開、不能發(fā)現(xiàn)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見出離道”了?嗍堋肥苋绻覀儧]有覺知,就會起樂、貪、苦,瞋!如果在覺知中如實知樂、如實在知苦,這種樂與苦還會不會相續(xù)?
“不苦不樂受,等正覺所說,彼亦不能知,終不度彼岸”。如果連不苦不樂的無記你也不能發(fā)現(xiàn),落在境界中還以為自己很清凈,那是沒有辦法解脫而到達彼岸的。我現(xiàn)在沒有痛苦、也沒有煩惱,很輕安自在——以為這個就是了,其實這個更嚴重!為什么?禪定就有這個問題!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脫、不能出離,就是一個不覺,沒有發(fā)現(xiàn)內(nèi)在的條件、問題。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于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聽喔!)能知諸受已,現(xiàn)法盡諸漏,(這個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shù)”。(《雜阿含經(jīng)》262經(jīng))我希望各位好好體會這個偈語,甚至可以把它寫成對聯(lián),放在我們時刻可以觀察的地方,作為你的座佑銘,因為這個偈語太重要了!!體會到這里,你們就知道師父為什么講如實觀照、如實知?你們要去體會!如果沒有建立前面的緣起正見,如實觀照的作用與功能就無法顯現(xiàn),如果有緣起正見,正見建立的非常穩(wěn)固,在如實觀照中當下就能產(chǎn)生作用!如實觀照不是我亂說的!在《雜阿含經(jīng)》中自有法源,導師在論著中也有闡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學經(jīng)驗,將佛陀這個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實的法要提出來,讓大家好好的體會。這個偈語要好好用心。為什么佛法中一些根本問題我們沒有把握,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六處緣觸會產(chǎn)生這三種作用,根據(jù)不同的功能我們把它分為‘受、想、行、識\’,其實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靈的作用。我現(xiàn)在告訴各位的是:我們每天都處在這種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們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這個“受”!我們眾生解脫,或者是造業(yè)無邊,都是在這個地方引發(fā)的,我們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說:我們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樂,這個喜樂就引起我們的貪欲,染著的貪欲就是在這個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會產(chǎn)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煩惱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最重要的臨界點,一般人都會忽視,以為這個很平常,但就是因為很平常,我們才沒有發(fā)現(xiàn)它細致、微妙的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蘊,我告訴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為真正知道你就能解脫!這不是戲論!所以我們不管是貪愛的‘業(yè)\’,瞋恨的‘業(yè)\’,都是由‘受\’引起的反應(yīng)。所以我們在禪修的時候,這個‘受\’——受蘊是重點,我們講如實觀照你們就知道,為什么要重視這個感受,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行為任何一個活動,一定都透過‘受\’才能引起,這是關(guān)鍵點,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時時刻刻觀察這個‘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實觀照的心要,就在于一個“看”字,看心念的遷動變化,“看”六根緣境的觸覺、受覺,在緣起的流轉(zhuǎn)與還滅中,去體會和發(fā)現(xiàn)諸法的“寂滅法性”。
(《雜阿含經(jīng)》卷一110)“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什么是真正的‘如實知\’?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去觀察它,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內(nèi)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細的感受,好的感受、壞的感受,過去的、現(xiàn)在的,都一一的去觀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蘊從色到受、想、行、識,沒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恒不變的我,也不是我所,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才叫‘如實知\’哦!真實的體會到:五蘊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這個才叫‘如實知\’哦!是確定的,是真實體驗的,不再疑惑了。
“輸屢那!圣弟子于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币驗檫@樣子,你對這個五蘊哪,就不會再執(zhí)取啦,所以生厭,厭就是不執(zhí)著,離欲,不再貪愛;離欲,不再貪愛,自然就不會受他束縛嘛,所以就解脫嘛,對萬法、對身心都解脫!不受束縛啦!那還有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的問題嗎?所以后面: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nèi)、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就是對五蘊,如實的去觀察它,它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也不是單一的,這個怎么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所!五蘊都一樣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最容易體會的就是‘受\’,要記得,根、塵、觸一定產(chǎn)生‘受\’,法法見觸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強調(diào)這個‘受\’啊,是最容易體會它的無常,最容易體會它的非實如幻。注意哦,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實的體會到:它真的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辦法永恒,沒有辦法不變的,這無常性很容易體會的,這個‘受\’字記得哦!耳朵聞到聲音,嘴巴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樣哦,都會起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慢慢去體會它,尤其記得:當你貪欲起來,你要去看那個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聲音起來,你喜愛,喜愛多久?瞋恨心起來的時候,看那個瞋恨心能停留多久?這個就是法要!!!那個‘看\’,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很重要!一看之下當下止息,當下就不見啦,注意聽哦,你要發(fā)現(xiàn)它,剛剛那種情緒,剛剛那種貪愛,那種執(zhí)著,為什么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它會當下不見,這個是一個很重要能體會無常的地方!!當你能堪破這個‘受\’,它的無常非實,你很快就會體會到:原來剛剛那種執(zhí)取,那一種一切的實有感,你馬上就能發(fā)現(xiàn)它。我們就是在這里被騙,而產(chǎn)生執(zhí)著的,一生做牛做馬,貪、瞋、癡、煩惱造業(yè)無邊,都被這個‘受\’騙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講了上百次了!但是還是要講,還是要講,因為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們今天雖然聽我常常講,都會說:師父每一次講都一樣嘛,好像都沒有變嘛,好像只會講這個嘛,但是當你們都體會到了,我就不講啦。我還會講,是因為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會,不知道這最重要!等你們都解脫受用啦,我就不講啦。
為什么要覺知?師父在講的如實觀照為什么要用一個‘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尋覓。為什么這個‘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兩回事?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是由根、塵、觸所帶來的,根塵二和合生觸,三和合生‘識\’,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在根塵觸的當下,受、想、思同時就來了!躙’就引起‘想\’,‘想\’發(fā)動為‘行\(zhòng)’(思),所以慣性、習性就來了。但如果我們有緣起正見,在‘看\’、在覺知、在觀察的當下,它所產(chǎn)生的功能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為什么‘如實觀照\’用一個‘看\’字?三藏十二部學那么久,當我看到《雜阿含經(jīng)》中“現(xiàn)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jié),通達現(xiàn)見,緣自覺知”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體會的是對的,原來我的體會是有根據(jù)的,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如實觀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做結(jié)論,只是一個“看”!在正觀的時候只有用這個方法,你才能發(fā)覺真相。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跟煩惱打仗喔,都不是;不對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們的禪觀方法跟人家不一樣就在這里,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這個因緣講這個重點,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現(xiàn)在越來越無常,無常你們知道嗎?我以前講話從來不咳嗽的,我講話一個鐘頭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現(xiàn)在會咳嗽,咳到讓你講不出話來。我就知道:無常!再不講,再沒有多幾個人了解,這個‘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實修行真的不難,要得正見。正見有了,觀察的方法正確,修行真的不難。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學,而且人人學、人人受用,佛法的偉大確實是如此。不過我講到這里不知道大家體會了幾分,會不會用?什么時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后天用?不是哦!當下不會用,明天就不會用。會用的當下就會用,以后就會用!所以我常常講:今天的苦惱、無明還在,下一秒鐘還會有,同樣的因緣還會來,痛苦煩惱就不會止息,未來一樣,死后也一樣。當下如果能明白解決,下一秒鐘沒有問題,未來沒問題,死后也沒問題。修行要在什么時候修?在什么地方修?我一直強調(diào):修行不能等待未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現(xiàn)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jié),通達現(xiàn)見,緣自覺知’。
我出家到今天學了一個好法,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話,隨著慣性因緣你就亂死了,我不騙你。所以這個‘如實觀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從六根的眼來代表,我們的眼睛觸到外面的境界:‘識\’就產(chǎn)生了!其實這里佛陀就講,‘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只是‘不實而生,生已盡滅’,這個在講什么?在講法的實相、真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在禪修的時候,為什么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向內(nèi)觀照’?就是在發(fā)現(xiàn)這個真相。如果你們哪一天,真正能觀察到,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確實能體會到這個現(xiàn)象,‘生無來處,滅無去處,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你看到這個實相,是果真如此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切法雖然看起來是存在的,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沒有一剎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們真正在用功、觀照的時候,當你的心能寧靜微細,進入很深細的狀態(tài)之后,我們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動,不管是物體的波動你都能感受得到,心靈的波動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會看到什么?就是無常!生滅、生滅、生滅、生滅,就是這樣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來好像一直是這樣,其實它是流動的相續(xù)相,不停的生滅、生滅……剎那不住,這個叫法性自爾。
為什么是“法性自爾”?我們做個實驗:現(xiàn)在大家當下觀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們生命里面有沒有貪、瞋、癡、煩惱?不是用想的喔,往內(nèi)找,貪、瞋、癡、煩惱住在哪里?什么樣子?找找看,有沒有?真的要試喔,不要用想,因為這很重要喔!有沒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沒有?有沒有看到貪、瞋、癡、煩惱?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沒有看到、沒有找到,那表示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那我現(xiàn)在問各位:我們過去都有貪、瞋、癡、煩惱,大家都這樣想,沒有一個不是這樣想的。我們眾生都活在貪、瞋、癡煩惱里面哦!是不是我們的觀念都在這里?那現(xiàn)在為什么找不到?如果有為什么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貪、瞋、癡、煩惱,當下有沒有貪、瞋、癡、煩惱?這樣你們至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沒有貪、瞋、癡、煩惱原來是這樣子(當下的身心狀態(tài)的一種體會)!因為這個你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而沒有貪、瞋、癡、煩惱的這種狀態(tài),叫做‘此性自爾\’。那我請問各位:要活在‘此性自爾\’,沒有貪、瞋、癡、煩惱容易不容易?有人說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發(fā)現(xiàn)清楚。沒有貪、瞋、癡、煩惱的‘法性自爾\’是什么樣的一種狀態(tài)?這個很重要哦!因為我們有史以來,大家都活在貪、瞋、癡、煩惱里面,所以很煩惱!從來不知道沒有貪、瞋、癡、煩惱是怎么個樣子。我現(xiàn)在告訴各位:這個是‘法性自爾\’,F(xiàn)在都體會到了吧!那你們要活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比較容易,還是活在貪、瞋、癡煩惱中比較容易?自已要去體會。如果這個地方是‘法性自爾\’,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這個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還去貪、瞋、癡、煩惱是你們自己的事,對不對?要去受苦,要去貪瞋癡,要去造業(yè)是不是你們自己的事?如果是這樣子,還要到那邊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無明愚癡?
(《雜阿含經(jīng)》312經(jīng))“若眼已見色,而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于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yǎng)于眾苦,永離于涅槃!比粑覀兘裉煲姷酵饷娴纳,離開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時候,就是在沒有正知正念正覺之下,所以在那一種失去正念的當下,看到色就會起愛念執(zhí)著,貪、瞋、癡煩惱都是從這里起來的,使我們的心就退墮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種無知、失念中我們會隨著境轉(zhuǎn),起貪、瞋、癡煩惱;如果在覺知中、在明覺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隨轉(zhuǎn)。原來在我們的生命里面,內(nèi)在就有這樣的功能性。我們從來不了解,由于不了解,所以叫‘無明\’!我們沒有這樣的理解,也沒有這樣的體驗,不知道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都落在流轉(zhuǎn)、顛倒、執(zhí)著的一邊,這就叫——緣起的流轉(zhuǎn)。這就是一切萬法生生滅滅、輪回不止的原因;什么叫緣起的還滅?就是看到它實相的一邊。原來我在這里墮落,在這里起染著,在這里生死不斷,就從這里去發(fā)覺真相、發(fā)覺實相!生命中的實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后,你就知道,哦!怎么樣把燈打開,燈打開就沒有黑暗。
沒有開燈,隨著黑暗而轉(zhuǎn)啊!那煩惱貪、瞋、癡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哦!為什么隨著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別會這么大?這是一個關(guān)鍵點!我們學佛都很辛苦,尋尋覓覓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無數(shù)的心血代價,但是為什么不受用?因為沒有找到根本,沒有找到正確的因。我們佛法是不離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們就明白啦,今天學法沒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么樣的虔誠、敬愛、禮拜、祈求,跟你正確解脫的因有關(guān)系嗎?我們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無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實觀照要以“無我”為前提。要通達五蘊六處緣起無我的事實真相,“我”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法,并無真實自性可言。
(《雜阿含經(jīng)》第471經(jīng))“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于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舍,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xiàn)有增、減,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識生厭,離欲,背舍,長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的開示,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般的凡夫,對于這個四大的色身,還能夠知道它的無常性,會厭、會離、會離欲,但不是識,也就是說五蘊的這個色的部分,我們知道它無常,能厭離它、不執(zhí)著還可以,但意識的識卻不能“生厭,離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為我們四大的色身,會有增減,它會變化,會有取舍,但是心意識我們卻不能理,以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說它是我或者是我所,把意識的識當作我、當作我所。這一點我們學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們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心意識的識,當作是我,或者認為它就是靈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恒不變的我,都有這樣的一個看法。我們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點出來啦!我們眾生容易執(zhí)著的,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我們的心意識當作是實在的,就把它當作我啦!其實五蘊都是無常非我對不對?所以這個識,也不能認為是實在的我,這一經(jīng)點出了我們眾生最執(zhí)著的地方。
“愚癡無聞凡夫,寧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fù)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zhuǎn)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fù)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這就點出重點,我們寧可在這個色身起執(zhí)著,因為這個色身,還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執(zhí)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識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只手放開,另一只手就會去抓別的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這個心靈是沒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個馬上又執(zhí)取另外一個,也就是說心靈意識的那一種執(zhí)取,是剎那剎那、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zhí)取它是常!佛陀就點出重點。
“多聞圣弟子,于諸緣起思惟觀察,”我們要從“緣起法”去思維、去觀察,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包括心、意、識,跟這個身體的作用,也是緣起的。
“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131-2-10)觀察的重點:就是在“觸”產(chǎn)生“受”這個地方。比如說我們有一種因緣,可以讓我們觸的時候產(chǎn)生樂受,所以有‘樂觸因緣會生起樂受\’,當你產(chǎn)生樂受的這種感覺,你要如實的去覺知這種樂受生起的內(nèi)涵,樂受的因緣觸讓我們起樂受,樂受起的這種狀態(tài)、內(nèi)心的這一種狀態(tài),你要明白的覺知它的樣子;那么這個樂受觸消失的時候,我們感受的這個樂受,也會跟著消失。后面這句話很重要:止、清涼、息、沒!我們產(chǎn)生樂受的因緣起來的時候,樂觸因緣生樂受的內(nèi)在的狀態(tài)我們要明白。最重要的是:當這個因緣消失的時候,這個樂受也消失了、寂滅了、不存在了。但是后面為什么是止、清涼、息、沒?我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我們內(nèi)在的這個功能,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過,所以才糊里糊涂的隨著因緣觸、隨著因緣受。所以我們不了解它真正的運作模式。有樂觸的因緣起樂受,因緣起來它會起,但是因緣滅它就滅,那請問:這個因緣能維持多久?我們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比如說一個快樂的感受生起的時候,它是什么因緣讓它生起?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然后維持多久它會消失,消失是什么個樣子?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為什么后面是止、清涼、息、沒?如果它是止、清涼、息、沒。這里還有沒有因觸而生起的樂受或苦受?為什么因緣起它會生起,因緣消失它馬上就息滅?然后是止、清涼、息、沒。要如實知!這種內(nèi)涵現(xiàn)象你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實這個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講的如實觀照的重點,你們慢慢去體會!其實這個就是重點!
修行其實不難,我們只是要去發(fā)現(xiàn)它,因為大部分都是在這個狀態(tài),只有觸動因緣的時候才會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們沒發(fā)現(xiàn)而巳!如果你發(fā)現(xiàn):如實觀照的一照之下,連要起都很難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我隨時都可以在止、清涼、息、沒這種狀態(tài)。不要輕視啊!!有這樣體會的人,一生受用不盡哪!!
(《雜阿含經(jīng)》474經(jīng))“多聞圣弟子如是觀者,于色解脫,于受、想、行、識解脫,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于苦得解脫。”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這樣的觀察,這樣觀察的人,你觀察色,觀察受、想、行、識都一樣,都能夠當下解脫!這個不是亂講的!這個是佛陀講的!我講的也許人家不信,但是各位:這個是佛陀講的,只要能于色、受、想、行、識當下明白當下解脫!那么于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樣可以解脫!所以這樣的人就是于苦得解脫,就是滅苦!
基礎(chǔ)打好了,多體會!那么這個觀照法,這里講的觀照(如是觀者),是不是時時刻刻都可以觀?觸集、受集,這個觸集跟受集哪里產(chǎn)生?是在靜止不動中嗎?還是六根觸六塵、隨時都會觸集跟受集?是在有觸集、受集的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呢、還是在沒有觸集沒有受集的地方可以發(fā)現(xiàn)呢?上一次我講過:是在水的流動中發(fā)現(xiàn)它的無常呢?還是水在不動時你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無常?觸產(chǎn)生受是在什么時候會發(fā)生?不管這個觸的因緣是喜、是苦、是樂、是憂、是悲都可以,這就是觀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沒有緣起正見,你在觀什么?外道說他在觀察一個不生不滅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觀察他要悟什么?悟自性,要找自性,請問: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話,那問題就大了!那個我執(zhí)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緣起正見,觀察緣起的順逆二觀,在生命中、在五蘊六處中,你如何去發(fā)現(xiàn)緣起的流轉(zhuǎn)與緣起的還滅?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講的‘如實觀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干什么?我教你傻傻的看嗎?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慣性的、自以為是的思維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舍,如實的觀察,去發(fā)現(xiàn)緣起順逆二觀的實相。
學習緣起法的目的在于樹立緣起正見,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后面才有機會證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禪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嗎?真正的解脫在于正見!法住智要明白,然后加上法住智的觀察。法住智的觀察就是在我們身心中去觀察:里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二緣起的流轉(zhuǎn)還滅,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們內(nèi)在時時刻刻在發(fā)生的事!我們要在什么地方觀察?在靜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轉(zhuǎn)嗎?在禪定中能觀察嗎?慧解脫阿羅漢不一定有四禪八定,但他們是依慧而解脫的,是依緣起的正見、正思惟而解脫的!不一定非要禪定不可!俱解脫跟慧解脫的差別就是慧解脫沒有深定,沒有四禪八定的深定。禪定做為助緣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太散亂了,有時候要觀察也觀察不好,不深入,有一點起碼的定力,我們就比較容易進入寧靜的觀察,這樣的定有沒有助緣?有,所以真正的禪定一定要用的話,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于沒有辦法起慧觀。包括佛陀他入四禪,出禪后,以禪定的余力,在寧靜中來觀察,他只是用禪定的余力,寧靜的身心中來觀察,還是要觀察!不是定就解決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決我們內(nèi)在問題,借用定力生起慧觀。實際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們散亂心能夠凝聚,用這個凝聚的定力來觀察就足夠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觀照,初禪出來也可以觀照,二禪三禪四禪出來都可以觀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輕安喜樂,不起煩惱,不起貪欲以為那個就是了,不要以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脫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記得!專精思維要離于我見才能不起諸漏,不起種種的執(zhí)著、貪愛、煩惱,那個時候才叫心善解脫,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們真的要為自己的生死大事,盡未來際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轉(zhuǎn),下不下功夫是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脫,三界之業(yè)沒有辦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縛,誰也無奈、誰也沒辦法。
正觀五蘊六根,通達無我,亦非我所。如實知、如實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煩惱染愛亦滅。
(《雜阿含經(jīng)》100經(jīng))“……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100-2-5)這個‘觸滅則受滅\’,我們很多人就認為:是不是就不要觸?我們六根可不可以不觸六塵?從生命的功能作用來說,你只要活著,不要說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識就開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來了。那個‘意\’跟‘法\’,也會觸、也會產(chǎn)生受。這里的‘觸滅即受滅\’,不是叫你不要觸——六根不要觸六塵!重點就是在‘無明相應(yīng)的觸\’,產(chǎn)生的就是‘愛、取、有\(zhòng)’。如果是‘與明相應(yīng)的觸\’,后面就不貪、不取、不染著、不會造業(yè)、不會愛取有。這里的‘滅\’是由于‘與明相應(yīng)\’,所以那個執(zhí)著貪愛就不會現(xiàn)起!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不是說我們六根不要觸六塵,如果是這樣瞎子跟聾子是不是就沒事?他不會觸嘛,不會觸就沒事;意識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沒觸就沒事?不會的,因為意識還是在無知、無明狀態(tài)!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緣起的真實義,我們?nèi)ビ^萬法:原來我們不了解十二緣起的道理,不了解‘苦、集、滅、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緣起的奧妙,我們因為不了解叫‘無明\’,從來沒有了解過,從來沒有體會過,所以叫‘無明\’。我們現(xiàn)在透過正確的知見,透過佛法的熏習,透過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隨法行的實踐中印證——明白了解了,那個‘無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來如比!所以我們的思惟,經(jīng)過這樣的正見熏習、慢慢消化、又體證到、真的明白印證,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塵、觸后面的‘受\’就不會起‘愛、取、有\(zhòng)’。所以這里的‘觸滅\’,絕對不是叫你不要觸,不要六根觸六塵,那是外道的修法。修禪定意念不動就沒事,那意念一動你又回來啦,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見,破除無明,與明相應(yīng)!我們根、塵、觸,產(chǎn)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與正見相應(yīng),念念與緣起法相應(yīng),念念與明相應(yīng)——那就是般若。只要念念與般若相應(yīng),念念與空性相應(yīng),這樣的念、這樣的觸有何咎呢?所以問題就是在‘明與無明\’,這個‘觸\’是重點!所以不是不要觸,所以這里的‘觸滅\’不是叫你不要觸,‘觸\’可不可以‘滅\’,不可能!你活著,你身體有感覺,有感覺就有‘觸\’,那個‘觸\’怎么‘滅\’?這個‘滅\’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觸,是要‘與明相應(yīng)\’的觸。我們因為沒有正知見、不懂緣起,所以念念與無明相應(yīng),那么‘無明相應(yīng)的觸\’,就與我們的慣性相應(yīng),與我執(zhí)相應(yīng),與我愛相應(yīng),所以才會 ‘愛、取、有\(zhòng)’,這就是重點!
無我,是一切法的實相,無我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實觀照就是幫助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本來無我”這個實相。
怎么樣去發(fā)覺“無我”的真相?還它個本來而已。為什么我一直強調(diào):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無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由于我們眾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的邪見,障礙了我們的知見,我們隨它轉(zhuǎn)。所以在無明中起我執(zhí),造業(yè)無邊,痛苦無邊,生死無邊。今天由于佛陀的發(fā)現(xiàn),他的正覺,所以他告訴我們:真相就是‘無我\’!修行不是在把這個‘我\’怎么樣把它消除,怎么樣把它破除,怎么樣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講這個哦。是在發(fā)覺真相,什么真相?‘無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們的身心中、萬法的事事物物對待之中,去發(fā)覺它的真相——原來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
我們今天會執(zhí)著,會貪愛,會造業(yè),都是把這個我當作實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實的、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你還要愛染執(zhí)著嗎?只是告訴你這個真相而已!!你如何去發(fā)覺真相?回到生命中來,生命的功能我們當下都能體會。五蘊的功能、六處的功能,萬法根、塵、觸的過程,就是我們執(zhí)取愛染的地方,以為這里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把這個五蘊當作我;或者離開五蘊,有一個看不到的、卻是永恒存在的我;因為這樣的執(zhí)著,你才會貪愛、執(zhí)取,貪、瞋、癡、煩惱都從這里起的。所以注意哦,不是有把這個“有我”給修成“無我”,是本來就“無我”!我們就在這里起有見,起了執(zhí)著。現(xiàn)在告訴你真相,你發(fā)覺真相以后,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如果是這樣,修行是在發(fā)覺真相,不是在跟“我”打仗!如果“我”是實在的,你打的贏它嗎?我是實有的,煩惱、貪、瞋、癡是實在的,你永遠斷不了!“我執(zhí)”是顛倒執(zhí)著起的幻相,修行只是還它個本來!
了解真相以后,我們不再執(zhí)取,不再貪愛,不再顛倒了。發(fā)覺真相,就能解決一切。我比喻講:發(fā)覺真相就像燈打開,燈打開了原來就是光明,原來沒有黑暗,沒有煩惱,是發(fā)覺它的本來真相;如果把黑暗、煩惱、貪、瞋、癡當為實在的,每天跟它打仗。我請問你:你什么時候打得贏它?它是實在的,你怎么打得贏它!所以我們每天都說:我沒有辦法,我怎么樣它還是會來,那是你把它當為實在的!如實觀照告訴我們:只是在發(fā)覺實相,發(fā)覺生命的真相,不是在對治,這樣知道意思吧?對治是什么意思?貪、瞋、癡、煩惱是真的,去跟它打仗,跟敵人打仗,我沒有定、所以我要修定,而不知道不定、顛倒、執(zhí)著,是由于無明、無知產(chǎn)生的作用。你發(fā)覺真相,還它個本來,修什么定?它本來就不顛倒,還要修定嗎?是顛倒才要修定。如實觀照為什么不是在對治?為什么不是在修定?因為它是在發(fā)覺真相,發(fā)覺什么真相?無常、無我的真相!緣起如幻的真相!!不但是我們這個識身,外在一切境界,用‘如是平等慧正觀\’去觀察它:‘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發(fā)覺這個真相、證明它果然如此,你的貪、瞋、癡、煩惱還會再造作嗎?這個“無我”的主題是佛法最重要最重要的主題!
今天如果不是站在這個立場的話,那就會跟外道的神我,外道的大我,外道的一切主宰這個觀念相結(jié)合,就沒有辦法破執(zhí)著啦!因為他們都有我——上面的主宰,外在的主宰,我們說他是上帝也好,說他是梵天也好,說他是主宰者也好,其實是什么?用我們佛法來講——就是我執(zhí)、我見、實有感的一種外在的投射!在這里執(zhí)著實有、實在的我。但是這個身心會壞啊,那么就以為這個是小我,外面有一個大我,我們這個小我是從大我來的,那大我就是本體,然后我死后再回到本體去……這是什么觀念?這就是‘大我\’的觀念。信仰上帝同信仰主宰是一樣的。其實這些在佛法來講:都是我執(zhí)的引申與外延,是我執(zhí)外在的投射;佛法與外道不共,與世不共的特質(zhì)就在“無我”,宇宙的真理實相就是“無我”,因為無我才能緣起萬法,有我就是永恒不變,不變怎么能產(chǎn)生變化呢?怎能產(chǎn)生一切萬法的生生滅滅?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能知道佛法的特質(zhì)是“無我”,你也能體會無我,你就不會迷信,搞崇拜,搞他力,把自己變成恙羊,任人家來主宰,來宰割,不會這樣子。在法性人人平等,只要你能悟道見法、你能修持、能體證無我、斷一切的執(zhí)著、貪愛,你跟佛陀一樣可以解脫!!可以自在!!是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受用,人人都能解脫的,這里不是在等待救度、依賴,不是這樣子!“無我”才是佛法最重要的特質(zhì)!!要記得。
(《雜阿含經(jīng)》100經(jīng))“云何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要怎么樣去如實知見呢,才能達到真正的涅槃呢?)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nèi)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你要怎么樣去知見?就是要如實觀照,怎么樣去觀察它確實非我?它是無常的、它是變異的,怎么可能是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磐!比鐚嵱^照要把握根本,不離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去觀察它的功能、作用。受是不是無常的,是不是剎那變異的?如果是那就不可能是常,不可能常就不是“我”!另一個角度我們更可以理解:只要是因緣所生法,緣起的因緣所生法都是組合的,只要是組合的就沒有永遠不變的,因緣變、條件變——法必然會變。它不是單一的條件,它不是永恒存在的。觀察我們的身心,包括六根的功能、產(chǎn)生種種的感受、生起的意識作用都好,你說哪一剎那是永恒不變的?那我們到底在執(zhí)取什么?為什么認為那是‘我\’?所以要保護那個‘我\’,滿意那個‘我\’,順從那個‘我\’,然后每天在痛苦煩惱,造業(yè)無邊!所以我們由于不了解緣起,執(zhí)著在‘自性\’見和實有感,我執(zhí)就這樣產(chǎn)生了!如果了解真相,法法無常、法法非我,‘我\’要怎么安立?哪一個叫做“我”?從眼睛的功能到耳、鼻、舌、身、意那一根是‘我\’?它是組合的,是因緣條件組合的,一個因緣變動整個就改變了,所以什么東西是我?!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講無我、講我,一定先把那個‘我\’了解了!襖’在講什么?‘我\’的意思是什么?生滅法都不是‘我\’,都沒有“我”,從緣起法來說,那一法不從生滅來?生滅、生滅、生滅的這一種組合,從內(nèi)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萬法哪一法不從緣起?你們?nèi)ンw會,哪一法是‘我\’?只要是變易法沒有一法能安住,沒有一法可永恒,哪一法是‘我\’?所以執(zhí)著內(nèi)是‘我\’、外是‘我\’,山河大地是‘我\’、宇宙有本體是‘我\’都是妄念!佛法的特質(zhì),跟外道與世不共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把握,會把外道的法混進來的。我觀察山河大地,整個宇宙法界多寬廣啊,這個‘我\’多微小啊、微小還是‘我\’!那個寬廣浩大的,那個大還是‘我\’!觀察微小就沒事嗎?觀察微小還是執(zhí)著‘我\’。只是謙虛一點,不那么狂妄而已!但是還是‘我\’啊!佛法一定要體證‘無我\’!我執(zhí)不破沒有一個能解脫自在的!只要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會自我保護、就會爭端,就想占有,就希望永恒存在——你就非苦不可!為什么?無常故!沒有一法是可以讓你永住的,一變動你就苦。什么時候不變動?哪一剎那不變動?所以要知道,男眾穿得再帥也會老,女眾每天“莊嚴國土”還是會老。不要欺騙自己,暫時的,讓他滿足一點,其實在滿足那個‘我\’欲。明白‘法爾如是\’哪一法不變?從過去到現(xiàn)在哪一個能住?你再美,年輕一、二十歲都很美的啦,但是哪一個最后不變成老太婆?你要留都留不住,這個才叫‘緣起無常,法爾如是’!不是誰能造作的。既然不能造作,我們一直勉強把它留住可能嗎?徒勞辛苦!達不到目的,又苦的要命、煩惱的要命,那不是自討苦吃嗎!該如何就如何不是很自在嗎!它們本來就是法爾如是的,不是嗎?
“我無所住。如我有所住(有立足點),所住必是真實、常恒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不實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實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實自體是不可得的。”(《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我們在禪觀,或者是向內(nèi)觀照的時候,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啟示!如果‘我\’有一個安住點,那個‘我\’才能成立!我們今天要找一個安住點,讓‘我\’能安住,能安住那里不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立足點?如果有這樣的立足點,那就可以說它是真實的、是常恒的。問題是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不從緣起,只要是因緣和合的,就非實嘛,就不實嘛,不能永恒嘛?那你在哪一法上可以安立‘我\’?五蘊也好,六處也好,外在一切山河大地,哪一個法都好,哪一法不從緣起?只要從緣起的,就是因緣和合,就是非實如幻,就是沒有自性的,它不可能是永恒、不變的。如果這樣,我們要在哪一法上安立‘我\’?身心、外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安立‘我\’的地方喔,所以‘我\’無所住,沒有一個安住‘我\’的地方。如果我們回過頭來,觀察萬法,包括自己的身心,你能住于什么地方,你要住能住嗎?我問你:你想住能住嗎?你住得了嗎!這個‘我\’你能住多久?說什么是‘我、我的\’?你能把握多久?想住都不能住哦!因為無常變易、剎那生滅是‘法\’的真相,明白啦,連‘法\’(都)沒有一剎那能安住,你能執(zhí)著嗎?你住得了嗎!想住你都住不了!這個是真相哦!那請問:我們今天哪一個不執(zhí)著?你執(zhí)著什么——執(zhí)著那個不可得!執(zhí)著那個不可住!所以我們叫做‘眾生\’吶!
不可得,是大乘心法,在如實觀照的的當下,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一法均無所得,均“不可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陲。
我們在觀察的時候,不管是五蘊身心,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好,“不可得”三個字,就是我們觀察的結(jié)果!安豢傻谩比齻字,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心法!而我們最執(zhí)著的是什么?就是我們的心靈感受,對不對?我們信任那個心靈就是我嘛,我的感覺、我的感受,我的歡喜啊,我的煩惱啊……都是在我上來執(zhí)著!請問:你去觀察它,哪一剎那的感受,是可以住的,是可得的?所以在禪修開示就講到達摩跟二祖神光的公案,他去參達摩,因為他有煩惱,他心不安,求祖師為他安心,他(達摩)說:“好,將心來吾為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他(二祖神光)這一找啊,將那個不安的心一找,都找不到。他說:“覓心了不可得”。找這個不安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這個不可得,就是找不到。他不是講他一直心不安嗎?現(xiàn)在我要替你安啊,他回過頭來一找,七找八找,怎么找都找不到那個不安的心。所以“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就說:‘我為汝安心竟\’——我已經(jīng)把你心安好啦!神光當下大悟。這個“不可得”三個字,你知道有多重要嘛!我們今天把一切心,一切感受都認為是實在,是永恒的,是真實存在的;而不知道你要找它是“不可得”的。如果“不可得”,那表示不安的心也非實嘛!如果不安的心是實在,你可以找出來啊,你現(xiàn)在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不安的心,那你的心哪里有不安?是你落在幻境而不自知,落在顛倒的感受中不自知而已。各位:你們想試試看嗎?如果你們有痛苦、煩惱,種種障礙、心不自在,你現(xiàn)在當下就找找看,那個心是什么樣子?住在哪里?如果也一樣找不到,以后不要告訴我:你有煩惱、你有顛倒、你有生死了!這不是兒戲哦!“不可得”三個字,就在你“看”的當下,可以發(fā)現(xiàn)真相。所以如實觀照為什么叫你如實觀察身心的任何因緣、情緒和作用,你只要“看”著它,就能發(fā)覺真相!其實這同達摩這個公案是一樣的,就是要讓你們體會:什么叫‘覓心了不可得\’!如果覓心了不可得,覓受可得嗎?覓煩惱可得嗎?覓貪愛、瞋癡可得嗎?這就是最要的、啟發(fā)入門的下手處,一定要用心體會!能夠體會“不可得”三個字,你們真的可以大受用!這里沒有理論,不要講理論,當下回光返照,當下契入!如果‘我有所住\’,‘所住\’必是真實常恒的,但是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不實不恒的,所以欲求真實的‘我\’,是不可得的!啊襖’只是六根和合作用的假名我,真實自體是不可得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唯有假名的諸行生滅’”,(《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這個不是只有理論,你當下可以反觀,當下可以尋覓,當下可以觀察,可以證明。
“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意義比蘊法門要明顯得多!(《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有沒有實生實滅?只能是假生假滅,緣起生、緣起滅、緣聚緣滅,沒有一個自性實在的生起。所以‘生是空法生,滅是空法滅’,就是沒有實生實滅。什么叫沒有實生實滅?就是無生了!我們講‘悟無生\’,‘無生\’是什么意思?就在一切法的生生滅滅中就知道它是無生,不是離開生滅法講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真實的生,也沒有真實的滅,緣生緣滅就是無生。所以才能夠在生生滅滅中,體會它的不生不滅!
觸與受的微細處就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要如實覺知。
(《雜阿含經(jīng)》卷十一)“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癡無聞凡夫,寧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fù)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zhuǎn)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fù)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边@就點出重點,我們?nèi)绻谶@個色身上起執(zhí)著,還情有可原,因為這個色身,可能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可是我們的心、意、識,是剎那剎那的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只手剛剛放下,另一只手會馬上抓住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是‘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心靈是不停的運作,沒有一剎那安住的。一個念頭滅了馬上會執(zhí)取另外一個念頭,心靈意識的執(zhí)取,是剎那剎那的生滅,是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zhí)取它是常,所以這里佛陀就點出來了。
只有樹立緣起正見,通達我空法空,才能在觀照中實現(xiàn)如實正觀,澈見諸法實相
我們今天為什么一直強調(diào)要建立緣起正見?緣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變的。它是條件組合的,所以沒有‘自性\’,沒有永恒性、沒有不變性!這個知見先建立以后,加上我們的正念正知,時時刻刻與萬法接觸之中,念念與正見相應(yīng),念念與法相應(yīng),念念與空無我慧相應(yīng),這就是與般若相應(yīng)。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見,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讓你六根六塵都不要觸,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修禪定不與外境接觸,不與萬法接觸,以為這樣就可以避免一切的愛染,這種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我們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與正念正知相應(yīng),就不會有問題了。所以我們大乘的心法,其實最重要就是這個。不是叫你厭離人間,而是要你入世,要你在人間的萬法中,眾生的苦難中,怎么樣去利益他。你自己如果沒有基礎(chǔ),站不穩(wěn),你要去度眾生,你怎么度?一下子就被習性度走啦!被誰度走?被色、聲、香、味、觸、法度走啦!所以我們今天如果有正知正念,然后自己好好去體會、去觀察、去證明,慢慢的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真的有一個立足點,就是如何與正念正知相應(yīng),然后在萬法中去試試看,我們本來在某一個態(tài)度之下,會起貪愛、執(zhí)著的。我現(xiàn)在試試看,正念正知中是不是真的不起?這個是可以嘗試和體證的,是可以證明的,不是說偶爾碰到,這一次好運,沒有顛倒,下一次碰到又完蛋啦,那這樣不是證明,證明是百試百爽!你試一萬次,它都是如此的效果,這個才是正確的。
緣起正見是如實觀照的基礎(chǔ),我們要受用解脫,緣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緣起的觀照,只是盲目的對治,是無法發(fā)現(xiàn)諸法實相的。
我們今天要跟誰學?跟佛陀學啊!他是真正能引領(lǐng)我們, 他的體證能作為我們的榜樣, 最好的榜樣就是佛陀!他今天所談的法,方法、內(nèi)涵, 我們都不深入的去了解它, 我們怎么能跟佛一樣的受用?我們現(xiàn)在的佛法談這個嗎?不是啊,在信仰啊, 而沒有辦法去發(fā)現(xiàn)真相啊!所以佛陀所開示的法, 如果我們不隨順它去體會, 那我們要根據(jù)誰?而且這個是有效的方法, 佛陀就是在這里出離的, 在這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我們不學這個方法, 學他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嗎?或者是過去世沒有成道的方法嗎?什么叫如實知?什么叫如實見?什么叫如實顯現(xiàn)?我很少聽人家介紹這個;但是我個人覺得這個地方太重要了!!這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我介紹如實觀照,一直強調(diào),因為很多人不理解, 起了疑問。這次講《雜阿含經(jīng)》, 就在點出佛法中、佛陀的開示中, 是不是有這樣一個重點, 大家要把握,要去認清!但是如果前面的基礎(chǔ)都沒有, 今天講這個你就體會不到, 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所以為什么我一直跟你們講要先建立緣起正見, 前面的正見建立好了, 才能談到修觀,才談到所謂的如實知、如實觀察、如實正觀。佛法的如實正觀跟外道的修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握佛法的根本特質(zhì), 跟外道一樣修行, 你搞到什么時候能跟佛有一樣的體證吶?所以單單這些知見的厘清就非常重要!這個厘不清, 每一個人都以為:這是我?guī)煾附痰? 我們那個大師是神通唉! 他會分身哪! 他會知道我怎么樣……。請問:這同你的解脫有關(guān)系嗎?而且你講的那個大師是真的解脫了嗎?還是無明眾生?我們分不清楚的。但是我們把這些法, 一一的明白了解以后,佛法的特質(zhì)真的與世不共;我們就不會隨波逐流, 不會隨著外道的邪見而轉(zhuǎn), 是不是?這個叫如實知!懂如實知才能如實觀察,如實觀察才能如實證知。這樣做到了——才叫如實正觀。很多人都以為觀察、觀照就是在修禪定,禪定是內(nèi)寂其心的一個基礎(chǔ),它只是如實觀照發(fā)現(xiàn)實相的助緣。
(《雜阿含經(jīng)》233經(jīng))“無常者, 是有為行, 是有為法, 從緣起!(因緣組合的, 不是永遠不變的, 無常是有為,有為造作的法都是緣起的。)“是患法, 滅法, 離欲法, 斷知法, 是名圣法印知見清凈!边@個很重要!不但是我們意識所產(chǎn)生的, 所有一切因緣所生的,根塵觸所產(chǎn)生的,包括我們執(zhí)取的識,都是無常。我們打坐,我們修行, 感受到喜樂、清凈、光明、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那個非常美妙的, 請問:這是不是因緣所生法?因也無常,緣也無常, 所起的境界會是常嗎?
所以“于一切想悉伏彼想。”要從哪里去“悉伏”?就是如實觀察與法相應(yīng)才理解。我們今天生起了歡喜心, 喜受、樂受,請問:它維持多久?我們生起了歡喜心, 跟生起瞋恨心是一樣的, 它也是無常,瞋恨心、不快樂的心也是無常。要去發(fā)現(xiàn)它的真相, 就不會執(zhí)著那個不快樂,一直被它左右,一直被它束縳了。我們可以實驗一下:我們現(xiàn)在當下, 有沒有快樂跟不快樂的問題, 我們能不能讓它起快樂的心?我告訴你可以。我們可以歡喜笑一笑, 可不可以?但是請問你:維持多久?你可以善用它, 但是你不能執(zhí)著它。還有一點,當我們痛苦, 如果你去觀察那個痛苦, 觀察內(nèi)心的那種情緒, 它當下會止息, 為什么? 無常故。因為它本來就無常, 所以我們要去發(fā)現(xiàn)真相, 一定要從這里下手,當我們落入境界了、煩惱來了, 如果有這個正見, 你可以當下試一試。這么苦,這么難過, 我能不能笑一笑?這個就是實驗的地方。當我痛苦煩惱、 很難過的時候, 想到了法,我能不能笑一笑?試試看,笑一笑, 看笑得出來嗎?不是在開玩笑喔, 要試試看喔!我被境轉(zhuǎn)了, 我能不能當下離開被境轉(zhuǎn)的狀態(tài)?不要以為:我生氣是應(yīng)該的, 因為他讓我生氣, 所以我不氣的話我是笨蛋!不是啦,生氣才是笨蛋!生氣的人叫愚癡,煩惱的人叫笨蛋, 痛苦的人叫無知!如果這個地方你能轉(zhuǎn)變, 能夠理解,能夠超越, 我告訴你:你一生受用不盡了!
所以不要找理由來為自己解釋:我的痛苦是有道理的, 我的煩惱是應(yīng)該的,因為種種條件我不得不, 什么叫不得不?只有一個原因——無知啦!不知道法啦、不知道法的真相啦, 所以流俗。被世俗的這些錯誤的知見綁著, 隨著世俗的顛倒在行, 自己不知道。今天學佛不是超越這個, 那學佛要干什么?學佛要超越什么——貪瞋癡煩惱, 是不是?不然什么叫解脫?解脫于什么?解脫于貪瞋癡煩惱。所有的對治的方法都是暫時的, 只有直接深入法性你才能解脫。比如說:師父說你看著煩惱它就消失, 但是后面又會來, 為什么?因為你根本沒斷。但是這個如實觀照能不能暫時的超越它?可以。這個我一直講,在開始階段,它不是究竟的, 你一定要深入法性;不要怕貪瞋癡, 進入貪瞋癡的法性, 清楚它的真相, 貪瞋癡就不能主導你, 也不能左右你,學佛就是要在這里超越的。
所以在觀察的時候, 是不是要從自己的身心、五蘊,外面的六處、到我們內(nèi)在的貪瞋癡都要觀察。最后還不能解決, 進入它的因緣去觀察它。因也無常、緣也無常, 你還要執(zhí)著在那個現(xiàn)象是常, 那你是笨蛋!身也無常、外面的境界也無常, 無常因、無常緣所生之法, 云何有常?要記得!沒有一法是永恒不變、是實在的, 但是這一種如夢幻泡影的感覺, 這一種如幻性,如何去體會?這個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我常常講:因緣是無限的, 根塵觸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 它不能靜止的, 生命活著一定不離根塵觸的相應(yīng), 不可能離開的。我們要善用這樣的因緣來發(fā)覺根塵觸的真相,包括我們貪瞋癡煩惱的真相, 要善用這樣因緣, 去發(fā)現(xiàn)生命的實相。了解了, 人人都能夠超越解脫。
在如實觀照中,當覺知的自覺運用逐漸成為一種習慣,那么舊有的思惟模式和與生俱來的習性就將土崩瓦解、不復(fù)存在。這就是知見和觀念轉(zhuǎn)變的重要性。軟體程式變了,行為自然就導正了。
我們修行理論很多,有的要用禪定, 有的要修神通,有的練什么功啦, 其實真正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心散亂我們能不能發(fā)覺?掉舉、昏沉能不能發(fā)覺?如何提念而起,不會執(zhí)著在那個昏沉、悶悶不樂里面;或者是忘失一切的無知狀態(tài)里面?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發(fā)現(xiàn)我們身心的狀態(tài),這就是修行的地方;璩亮颂崮,掉舉了、忘失了覺知, 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所以要“覺知”:掉舉要覺知、昏沉要覺知、落入無記也要覺知;這個覺知就是導正它回到正確地方的一個方法。如果不覺知的話,就隨慣性去了,昏沉就落入一直昏下去了;妄念一大堆也隨著妄念而轉(zhuǎn)了。一覺知就能提醒自己。我發(fā)現(xiàn)自己落入某一個狀態(tài), 馬上就回到當下這個清凈的正念中來, 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修行理論很多、境界很多, 其實這個地方又簡單又重要, 這就是我們下功夫的地方。如果我們不滿的心起來了, 是不是發(fā)現(xiàn)了就能回到正念來, 那個發(fā)現(xiàn)是不是很重要?悶悶不樂:因為某一件事情, 讓我心情沉重悶悶不樂;那個悶悶不樂如果你沒有發(fā)現(xiàn), 是不是每天就隨著它繼續(xù)相續(xù)?今天碰到一件得意的事很歡喜, 心情很歡喜,就活在那個狀態(tài)中, 而在掉舉中也不知道。所以這個觀照在哪里觀照?就在日常生活中, 待人、接物、處世的過程中。落入什么狀態(tài)自己要知道, 馬上回到正念來,這個就是修行。所以如實觀照在教我們什么?行、住、坐、臥,待人、處世、接物不離覺知,這個“覺知”就是下手處!要去發(fā)現(xiàn)。所以要當下覺知、隨時思惟,。隨時思惟是什么意思?就是隨時要有覺知,然后發(fā)現(xiàn),然后調(diào)正,修行用功就是在這里。
我今天看了某一個人我心里不爽, 這個“不爽”是什么意思?或者是覺得不喜歡, 那個“不喜歡”是什么意思?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好, 某某人因為我的某一個因緣, 他不爽、不喜歡, 我們自己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他不爽是他自己的事, 這樣你是不是真的很明白,很體諒, 有沒有調(diào)正心態(tài)?大家在一起為什么不能和樂?為什么不能彼此體諒?為什么不能彼此慈悲照顧?為什么總是覺得這里不爽、 那里不爽,這里不好、那里不好?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 連這個微細處都要發(fā)現(xiàn)、都要覺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diào), 不是在做給別人看, 就在這個微細的心念中, 我們要去發(fā)現(xiàn)。如果這里不能發(fā)現(xiàn),微細處都做不到, 碰到大的災(zāi)難、大的困境、大的障礙來的時候, 你又如何能面對呢?我的心悶悶不樂, 我看到這個境界,要發(fā)現(xiàn)它——微細處都要發(fā)現(xiàn),要提起正念來!原來我這里還有障礙。不是外面有障礙, 是我們身心內(nèi)在還不能自在。修行不是說我今天抗議, 你們要改變我才歡喜, 不是這個!不要與外面對抗與敵觸,那是沒有用的,要自己調(diào)整;我不能接受的我現(xiàn)在能接受, 我不能容忍的我現(xiàn)在能容忍, 這個就是進步。所以修行不是在唱高調(diào), 就在每個因緣當下, 去調(diào)正自己,提升自己;把內(nèi)在不能容忍的變成能容忍; 不能包容的我能包容;不能體諒的我能體諒; 這個就是下功夫的地方。只要跟無常、無我的空性相應(yīng), 就不會執(zhí)著了,不會把它當為實有了。我們今天都在講空, 大家都會講, 但是碰到問題的時候一點都不空。那個境界我不爽, 那個不爽的境界好像是真的, 那是真的空嗎?真的空就不會執(zhí)著了, 知道嗎?所以為什么說:我們除了對觀照的方法要理解, 為什么要先建立正見?什么叫正見?緣起正見。知道緣起,知道它的如幻非實, 才不會被境界——喜歡的、不喜歡的、好的、壞的,被它轉(zhuǎn)哪!
這就是我們用功的地方, 就是我們的下手處, 就是我們見法悟法的地方。離開這個地方?jīng)]有法可修?修行不是在唱高調(diào), 不是在做給別人看;這個地方才是真正下功夫的地方!今天不合我意的我就不愿意參與;今天不順從我的我就不要參加;這個都還是沒有包容心, 我們修行就是要在微細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如何調(diào)整自己,達到無礙性, 達到心靈真正的無礙;任何因緣環(huán)境我都能自在, 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但是請問:如果連我們自己身心的那種起落都還不能觀察清楚、不能使自己安住, 你如何達到無礙性呢?只有自己安住, 使身心不隨境轉(zhuǎn), 不隨自己的情緒轉(zhuǎn), 才能達到無礙啊。
真的的佛法正見就是緣起法,“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個不但要理明,更要行悟!皼]有法住智,就不可能有涅槃智”,所以緣起正見是如實觀照的基礎(chǔ)和前提。是一切賢圣知法、行法、悟法、證法的唯一學處。
真正的佛法正見就是緣起法,緣起的因果必然性,法法相依相緣的緣起都要明白。緣起的流轉(zhuǎn)、緣起的還滅都要清楚才叫法住智,才真正有了緣起正見。只有這樣才能發(fā)覺真相,才能破除我執(zhí)。我執(zhí)一破這個根、塵、觸,就不會引起貪、瞋、癡煩惱,就會與法相應(yīng)!我們眾生為什么處處黏著?佛陀為什么悟道以后(包括這些圣者、阿羅漢們悟道以后),也是活在人間,為什么不會貪、瞋、癡,不會煩惱,他們有沒有根、塵、觸?所以這個‘觸滅\’不是連觸都沒有的那一種‘滅\’。那是修禪定,讓意念不動,伏、把意念都伏下來,我們的根就沒有作用,沒有作用就不會跟外面的法塵相應(yīng),這是外道的禪定!所以我一直強調(diào)如實觀照不是修禪定,是借助禪定的寧定作用,去發(fā)覺、去觀照、去體會、去內(nèi)證因緣集起與還滅,是借助禪定的功能去發(fā)覺我們生命內(nèi)在的實相。禪定有沒有用?有,但不是禪定就可以解決一切。要有正見,要有正觀,要有正思惟,正確的發(fā)現(xiàn)真相,才能真正的破無明,這個很重要!
所以我們六根觸到六塵,跟外面接觸,這個六個門戶,就像六個通道、很重要的通道,你要好好守護它。所以我們真正用功要在哪里用功?就在六根門頭!眼見色,耳聞聲,這個地方如何正知正念,這個就是下手處。為什么我們常常講要修觀啦,修行觀照第一要先有正見,你今天沒緣起的正見,沒有正知正念,你怎么修都是跟我們過去的習性相應(yīng)。要如何解決我們的問題?先有正見,先懂緣起,先知道無常無我的正法正見。我們在觀察的時候,就會跟這個正見相應(yīng)!所以正知見的建立是在前頭——是最主要的,這個正見建立啦,你六根觸六塵的時候,正見會自然相應(yīng)。所以我常常用電腦比喻:你把軟件程式修正了,它的功能出來就是這樣,聽到聲音,你不會隨著你的慣性走,你會隨著正見而起念,隨著正見正知,而護持當下的情境。所以這個知見是不是要先建立?沒有正見你怎么去應(yīng)對外面的種種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慣性、錯誤的知見修正,都落在與生俱來的慣性中而不自知,我們?nèi)绾文軌虻玫椒ǖ氖苡煤徒饷?
我們現(xiàn)在眼見色、耳聞聲,起了貪念馬上就發(fā)覺。發(fā)覺它當下就會消失,你就知道這個是緣起如幻的,只是起了感受、被感受騙了,這感受也是緣起緣滅的,也是即生即滅的,當下就不相續(xù)。‘可以不相續(xù)\’這個明白啦,你就知道:原來可以清凈,原來可以自在,原來我可以不跟它走,你也就知道它的如幻性。所以先要建立正見就在這里,正見建立后,根塵觸的時候,不管任何境界來,正見一起,正念一起,當下止息,貪瞋癡煩惱不會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守護六根門頭的功夫。就在這個地方,不是在沒事的時候,在那邊盤起腿來,在那邊輕飄飄的、很舒服的,其實那個舒服也是染著,知道嗎?你一起坐六根觸六塵煩惱又來了,貪瞋癡又來啦,這個怎么能解決?所以不是在一邊安住,獨坐就沒事,要在六根門頭,六根觸六塵的當中,如何守護根門,正念正知,這是最重要的地方!這個就是正確的下手處。
所以我為什么重知見的建立?一直講,不懂要講到你們懂。根本把握了,你在生命中時時可以反觀,時時可以覺知,隨時可以發(fā)現(xiàn)真相,隨時可以證明,這個正見何其重要啊!!最近,我們常常接到國外很多的電話:什么時候辦禪修?都在一直提這個問題,常常有這個問題,我都會告訴他們:你先要把正見好好熏習……。我們過去上過的課,這些基礎(chǔ)的東西一定要先熏習到你真的明白、理路通達、思維都能夠通暢,到時候像這種法要只須一點,你們馬上就意會。因為所有的法要都不離我們的生命,不離我們的身心當下的種種作用跟覺知。當這些理路暢通,正見建立以后,一點你就會懂。因為我們的六根觸六塵是隨時的,隨時可以證明,隨時可以體驗的。禪修那七天真的能開悟嗎?那個叫刻期取證,是逼著大家用功,專心的用功,對大家有幫助,但最重要是在建立正見!正見建立以后,時時刻刻、就像去托缽,我們現(xiàn)在每天也在托缽,知道嗎?早上醒過來這個梳洗啦、吃早飯啦、上班去啦、上班沿途啦、看到的境界啦、同事間的相處啦、回來以后也是沿途回來,是不是都在六根觸六塵?是不是隨時都可以看到我們的貪瞋癡煩惱?是不是可以發(fā)現(xiàn)我們身心的
- 上一篇:解脫之道 四圣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
- 下一篇:體方法師《雜阿含》講座精選
- 仁德上人:觀照當下即真修歌
- 體方法師: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能弘法師:平時在生活工作中我們該怎樣去觀照?
- 大安法師:智慧觀照 愿之真實
- 夢參法師:時刻觀念自己內(nèi)心,莫將念珠當裝飾品
- 凈慧法師:開啟修行道路的三大關(guān)卡
- 證嚴法師:時時守好自心,分秒觀照當下的一念心
- 明海法師:靜坐中培養(yǎng)定力和觀照力 冷眼旁觀心中出現(xiàn)的心念
- 濟群法師:自己的念頭為何不容易觀察?如何才能有力量去觀照?
- 慈法法師:解決問題的八字訣【中英對照】
- 體方法師: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guān)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體方法師: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凈界法師:信愿是智慧的觀照力
- 賢崇法師:我心安處是故鄉(xiāng)
- 大安法師:觀照空性 念死無常
- 凈界法師:怎樣調(diào)整我們錯誤的心態(tài)?
- 賢崇法師:花開花落兩由之
- 賢崇法師: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為丈夫
- 賢崇法師:靈山有路,“放下”是勤
- 賢崇法師:修行是一生的行為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