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系

\

一、念佛功夫與往生的關系:

  阿彌陀經(jīng),所說簡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無量無邊之差別。其往生品位,亦有無量無邊之不同。言九品者,不過略指大綱耳!救糁烈恍牟粊y,則與觀經(jīng)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與惡業(yè)重而將墮者,固亦當與觀經(jīng)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經(jīng)專接引一心不亂者,余皆非此經(jīng)所攝之機也。如是,則三經(jīng)固是一經(jīng)。否則,便是執(zhí)文悖意,其過非小】。--復念佛居士

  【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愿,凈念為事;蚩种敬笱源,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復郁智朗居士書

  然此是行門中事,信愿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工夫為事,棄信愿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工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愿。--復汪夢松居士書

  問: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無正見!緹o正見,故無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愿,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答俞大錫居士問

  念佛法門,其大無外。至圓至頓,至簡至易。但須明白其所以然。【茍明其理】,生信發(fā)愿,無不得益。否則隨別種境界所轉,不生真信切愿。雖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

  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愿,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復張季直先生書

  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愿,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復吳思謙居士書

  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橫超蓮社緣起序

  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議,加以眾生信愿行力,則無論【功夫】淺深,罪業(yè)輕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阿彌陀經(jīng)白話解釋序

  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yè)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唯凈土一門,但具真信切愿,以至誠心,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惑業(yè)之厚薄,【工夫】之淺深,皆于臨終,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樂清虹橋凈土堂序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己【工夫】淺薄,業(yè)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驖M十聲,或止數(shù)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jīng)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yè),雖少工夫,較彼五逆十惡,十聲數(shù)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也。--樂清虹橋凈土堂序

  以但具真信切愿,志誠懇切持佛名號,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工夫】之淺深,惑業(yè)之輕重,無不蒙佛攝受,令其帶業(yè)往生。--佛遺教經(jīng)解刊布流通

  固無論惑業(yè)之有無,【功夫】之淺深,但具真信切愿,雖罪業(yè)深重者,尚能出此三界,登彼九蓮,況戒善齊修,定慧均等者乎。--創(chuàng)建菩提精舍緣起碑記

  勿道無【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壞,亦不能往生。--復呂智明居士書

  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愿,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復吳思謙居士書

  此則全仗佛力,不論【功之】深淺,惑之有無。但具真信切愿,決定萬不漏一。--凈土法門普被三根

  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與張靜江居士書

  若欲隨分隨力修持,即生便了生死,當專主凈土一門。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則不論【工夫】深淺,無不臨終得遂所愿。此之一法,乃如來為末世眾生,無力斷惑,不能了生死者,特設一決定了之之法。使佛不開此法,則無力斷惑者,皆于了生死無望也。--復汪夢松居士書

  凈土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有信愿,【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復崇明黃玉如書

二、對于只念佛,但由于不懂教理而缺乏信愿的開示:

  念佛時,毫無感應。系不知佛力,心不懇切。【不知佛力,由未深研凈土經(jīng)論故也】。--復劉觀善居士書一

  信愿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愿,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復濮大凡居士書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參承凈業(yè)知識。又不廣閱凈土經(jīng)論。則真信切愿,從何而生!究v能執(zhí)持名號】,只因不求出離,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癡福。因福造業(yè),仍沉惡道。倘再路頭不真,涉入邪見,則善因反招惡果。人天福報,亦不可得。--與福建劉廷誠居士書

  凡夫若無信愿感佛,縱修其余一切勝行,【并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為要緊。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愿之有無。--復高邵麟居士書三

  若有真信切愿,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救荒罘鹑硕,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復鄭琴樵居士書

  念佛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信愿為前導,念佛為正修!居幸詫G笠恍模恢v信愿】。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凈土法會課儀跋

  于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xiàn)作佛身,企報宿怨!咀约盒臒o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fā)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凈心。--復弘一法師

三、對缺乏正見致念佛著魔的開示:

  汝既問光,當依光說,從此以后,將從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丟脫,不存一絲一毫之寶貴心。至誠懇切生信發(fā)愿,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身口意三業(yè),專注于修持凈業(yè)上。汝心中既無邪見,再加以佛名號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將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為汝作障礙乎。其作障礙者,乃汝邪心所招。--復徐紫焜居士書

  彼【念佛發(fā)光,乃屬魔境】。急為寫信,令勿以為是,久則自息。倘以此為圣境現(xiàn)前,則將來恐致魔鬼附體,【著魔發(fā)狂,不可救藥】。良以吾人從無量劫來,所結怨業(yè),無量無邊。彼等欲來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報。因彼想好境界,彼怨業(yè)遂現(xiàn)其境界,令彼起歡喜心,謂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謂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堅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竅。則發(fā)顛發(fā)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發(fā)顛發(fā)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攝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終日唯以妄想圣境為事,如飲毒藥,昏亂無知,謂天轉地覆,神奇鬼怪。實則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當教彼一心念佛,除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外,概不許心生諸念。--復陳士牧居士書五

  念佛發(fā)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終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種皆由不善用心所致。---《復劉慧焯居士書》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