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五冊(cè) 三七、答慧空尼

  三七、答慧空尼

  一、比丘、比丘尼戒,本為聲聞乘戒法。律制半月半月(非限定十四日)布薩誦戒。中國(guó)佛教雖受比丘、比丘尼戒,而重在大乘,故半月半月誦菩薩戒者為多(誦戒制并未普遍推行)。

  二、中國(guó)古代,比丘尼「二部受戒」,現(xiàn)存早期之史料,為梁慧皎所著『高僧傳』卷三──求那跋摩傳,僧伽跋摩傳。

  三、師子國(guó)來傳二部受戒制之比丘尼,雖未見明文,應(yīng)是上座部系之赤銅鍱(錫蘭島之古名)部。二部制受戒,乃聲聞律制,與菩薩戒法無關(guān),故不得云「二部制的三壇大戒」。

  四、以傳授比丘尼戒而論,合法之授受,為二部受戒。印度舊制,比丘與比丘尼,不得住于一寺。尼眾受戒,先于比丘尼僧中受具足;再往比丘寺中,于比 [P246] 丘僧中受戒,即經(jīng)比丘僧之審定許可,乃為合法。今中國(guó)一般傳戒,尼眾直接從比丘僧受戒,不合古制;蛴凶苑Q二部受戒,而傳戒者與受戒者,比丘與比丘尼共住一處,均與古制不合。

  具足戒法傳受之正當(dāng)規(guī)制,受戒人多少均可,但每壇(次)不得超過三人。傳戒者,比丘或比丘尼,應(yīng)有十師──和尚、羯磨、教授及尊證七人。如在邊地,佛法不盛,則可以五師(尊證二人)受具。凡為師長(zhǎng)者,需滿法定之年齡,即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又須有智慧,能知戒法。比丘、比丘尼受具足,乃在僧(十師或五師)中如法舉行,非從某一人受,故受戒以后,成為僧伽之一員。

  五、中國(guó)之出家戒法,由印度、西域或南方(錫蘭)傳來。古代,『僧祇』、『十誦』、『四分』等多部流行。北魏光公以來,法藏部之『四分律』大盛。至唐道宣律師,精研『四分律』,蔚為學(xué)眾所宗,而后漸歸于統(tǒng)一。此后,接受戒法,雖時(shí)或衰落,而同屬于『四分律』。如依『四分律』受具足,則不得別傳他律。 [P247]

  上來,依律典古制而說。中國(guó)佛教以大乘為重,雖受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然與拘泥古制(聲聞乘立場(chǎng))者不同。昔在印度,佛滅以后,聲聞乘部派繁多。如大眾部系之雞胤部,于律制可依而不必定依。如式叉摩那,律有明文,然在印度早已不受重視。宋代來華之求那跋摩三藏云:「戒法在大僧(比丘僧)中發(fā),設(shè)不本事(疑有誤字,意指不從比丘尼受),無妨得戒,如愛道(愛道為佛姨母摩訶波阇波提之意譯,從佛得戒)之緣」。推此意,則比丘尼直從比丘出家、受戒,亦無妨也。惟男女雜廁,易滋流弊耳!戒律本為世間法(「毗尼是世間中實(shí)」),含有道德軌范,生活軌范,團(tuán)體共住軌范。生活與團(tuán)體規(guī)制,因時(shí)因地而有所異,有不得不然之勢(shì),此固非抱殘守缺,拘泥教條,不知制律之意(學(xué)律應(yīng)知制律之因緣,故曰「毗尼因緣所顯」),自詡為嚴(yán)持戒律者之所知也。 [P249]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