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開心 第16章 行舍與不害
第16章 行舍與不害
·公道自在人心
·平等、正直與悲愍
·無所執(zhí)、無所礙
·慈悲心的極致
一、公道自在人心
宗教的產(chǎn)生乃源自于人類自身的問題與對世相的迷惑不解,而產(chǎn)生的一個深奧的精神世界。這個精神世界的領(lǐng)域很難以人類有限的知識去評論,去了解;卻因為深入其境而引導(dǎo)我們對人性、對萬物有了更大的涵容與容間。
以下舉一則實例做為本文的導(dǎo)言:
辦公室里鬧哄哄的,一片道賀聲,原來有位科員進(jìn)公司將近二十年來,首次被送拔至國外各分公司去做巡回講演。
有位資深的科長意味深長的對著這位即將出國的科員說:“總算有人欣賞你的平實與真誠,這幾年來旁觀你的為人處事、對人不說一句重話,也不批評人、對后學(xué)不輕視、遇到旁人有困難或有請托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不計較名份地位,也真難為你羅,好好的去開創(chuàng)這一片天空吧!”
這一席話聽得這位科員心有戚戚焉,原來這個世界仍然有關(guān)懷他的人,并不如想像中的現(xiàn)實冷漠!
正在滿心歡喜當(dāng)中,有位同事走了過來,很好意地告訴他一件事,一顆歡喜的心頓時往下沉。原來有位科長在暑期中辦了一個研習(xí)營打算請他上課,聽說他要出國不能上課(在此之前,任何活動找他,皆不推辭)。就在如開干部會議時,當(dāng)眾宣布:“以后再也不找他上課了,他這個人……!
這位同事語重心長地說:“在座的干部有好多位都是你以前教過的學(xué)生,他們的老師如此被批評,我擔(dān)心從此以后留給他們的是不好的形像……!
科員告訴他的同事說:“不用耽心,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如果心目中的肯定如此輕易地因幾句批評而受動搖,那是聽者對人沒有信心,經(jīng)不起考驗……。我倒是驚訝于學(xué)識如此高的人,竟有這么情緒化的發(fā)言。非常感謝你告訴我,讓我有自我檢討的機會與境界!”
這一幕人生戲劇尚未演完,以后的情節(jié)發(fā)展誰也無法預(yù)料。本文所要討論的是這位科員的心態(tài),若隨著世間的人情冷暖去改變自己的心境,那他過的是執(zhí)著的人生,一點風(fēng)吹草動就能傷害他;如果他對自己有信心、有開朗豁達(dá)的胸襟,對社會群眾有悲心,就不會因個人的榮辱毀贊而使心動蕩不安!
不為世間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所動,不受悲歡離合的情境所阻,堅定信念,向前邁進(jìn),隨行隨舍,這就是不執(zhí)著,就是“行舍”——這是平等心的實踐。
對眾生心懷悲憫,就是被冤屈、責(zé)怪、被毀謗,也不生怨恨,不會加害對方;因無所執(zhí)著,這顆心也不會受迫害,這就是“不害”——這是慈悲心流露!
《法華經(jīng)》的〈常不輕菩薩品〉云:“凡所有見,皆悉禮拜贊嘆,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dāng)?shù)米鞣!?《大正藏》卷九·一八四下至一八五上)
心中有佛,看一切眾生皆是佛;心中有缺陷,看人也都是缺點!星云大師說:“擁有清凈的心,五濁惡世也是安樂的國土;沒有清凈的心,縱然置身極樂凈土也是污穢的娑婆。”
《大乘百法明門論》云: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jìn),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頁)。
二、平等、正直與悲愍——名相釋義
(一)“行舍”的特性與功能
“行舍”,梵文upeksa,間譯憂畢叉,意即平靜,略稱“舍”。意謂遠(yuǎn)離昏沉之迷昧與掉舉之躁動,住于寂靜而不浮不沉,保持平等的精神作用與狀態(tài)。此舍于五蘊中為行蘊所攝,故稱行舍,以別于受蘊所攝之受舍。因此蕅益大師的《百法直解》云:“此與五受中之舍受不同,故名行舍!崩献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而不居”,即是行舍的實踐。
關(guān)于行舍的特性與功能,見《大乘廣五蘊論》云:“云何行舍?謂依如是無貪、無嗔乃至精進(jìn),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又復(fù)由此離諸記錄本染法,安住清凈法。謂依無貪、無嗔,無癡精進(jìn)性故;或時遠(yuǎn)離昏沉掉舉諸過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時任運無勉勵故,次得心正直;或時遠(yuǎn)離諸雜染故,最后獲得心無功用。”
由以上引文可知“行舍”的特性是依無貪、無嗔、無癡、精進(jìn)等善法而立,離開此三善根四法,行舍即了不可得。行舍的功能由淺入深,有以下三種:
(1)心平等性——與“差別”相對,沒有高低深淺的差別稱“平等”。說明“行舍”能泯除怨親人我差別的觀念(無所偏,無所礙);使心不下沉(遠(yuǎn)離委靡、昏沉無力感)不高傲、不因掉舉而浮躁不安,不妄想紛飛,使心安住于平等寂靜之境。
(2)心正直性——方正質(zhì)直、不偏不倚、不諂曲之心稱“正直”。行舍能令心平等寂靜,亦能令心正直不曲,遠(yuǎn)離分別作意之心。俗謂人心如蛇,彎彎曲曲、行舍如竹節(jié),導(dǎo)之以正直。
(3)心無功用性——心因無貪、無嗔、無癡而能平等,正直之后,又因精進(jìn)力故進(jìn)而至“無功用性”的境界。即不假人為造作、無需深思熟慮,一切皆任運自然,心即安住面道上,這是行舍的最殊勝功能,《八識規(guī)矩頌》的第七識頌云:
極言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催,
如來現(xiàn)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是轉(zhuǎn)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證自他平等之理的頌文,可見行促進(jìn)的“無功用性”含蓋十地菩薩的修持境界。
以上所述是行舍的功能,其作用又如何呢?《百法直解》云:“對治掉舉、寂靜而住,以為業(yè)用!
“掉”是搖晃、動搖,指我們的心搖搖晃晃,妄念紛飛不安住。“舉”是輕舉妄動,指我們的心輕佻、飄浮、不安定。好比念佛時,心常為外境所誘而不能專注在佛號上,這就是“掉舉”。
修持“行舍”法門,可以讓心平等(遠(yuǎn)離掉舉),正直(遠(yuǎn)離邪曲),無功用性(自自然然地安住于所觀之境);因此行舍可對治掉舉,能令妄念止息,修觀自在,住于寂靜;也因此行舍能對治一切雜染法、安住清凈凈法,所以清凈性為行舍的體相。是成就定慧之前必修之法門。
(二)舍心六緣
《俱舍論》卷十五舉出六種受因緣之?dāng)鄩亩?dāng)舍棄者:
(1)由心受斷壞故“舍”謂心先受一切惡法,然于得戒,得定后則舍棄之。
(2)由勢力斷壞故“舍”謂凈信之力,而使煩惱勢力自然斷壞。
(3)由作業(yè)斷壞故“舍”謂由悔改而使往昔所造諸種惡業(yè),不再重蹈覆轍。
(4)由事物斷壞故“舍”謂所施之諸事物,皆斷壞而無常。
(5)由壽命斷壞故“舍”謂所依之壽命,皆有斷盡壞滅之日。
(6)由善根斷壞故“舍”謂由起加行而斷壞欲界一切非色界之善法根、即能生色界。
(三)不害的體性與作用
“不害”——梵文ahimsa、指不殺傷一切生物而言,乃至于不損害他人的生命、名譽、財產(chǎn)、以及不妨害公共秩序、不侵害他自由等,皆屬“不害”所攝。
《成唯識論》卷六云:“云何不害?于諸有情,不為損惱,無嗔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yè),謂即無嗔于有情所不為損惱、假名不害!
不害以“無嗔”為體性、離開了“無嗔”這個善法,不害就難以成立,所以是假有之法。又《百法直解》云:“于諸有情,不為侵損逼惱而為體性!笔窃谡f明“不害”不只是不害人道眾生,連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等一切有情眾生也不加害,也不做殺盜、淫、妄等惱害眾生之事。
不害的作用是對治“害”,對眾生起悲愍心;對世間起大悲愍心;對世間起大悲愍心的功能;所以《百法直解》云:“能對治害,悲傷憐愍以為業(yè)用!睂σ磺斜娚翢o悲愍心,以刀杖、石塊、繩索等恣意去做宰割、屠殺、鞭打、系縛、恐嚇等事,去迫害,惱害一切有情,稱為“害”。應(yīng)觀眾生在塵世間中所受的苦很多,我們不要再去驚動打擾,應(yīng)以悲愍心對待一切眾生,所以〈普門品〉云:“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
三、無所執(zhí)、無所礙
佛在《阿含經(jīng)》中,于四無量心說有舍無量心,于七覺支中說有舍覺支,都是我們所謂的“行舍”。
《品類足論》卷三:“身平等、心平等、身正值、無警覺、寂靜性是名為舍!
《成實論》卷六舉出五種舍云:“種種心所名舍:(1)若諸受中不了心行名舍;(2)諸禪中離苦樂任放心行名舍;(3)七覺中不沒不動平等心行名舍;(4)離憂喜得平等心名舍;(5)四無量中離憎愛心名舍!
《俱舍論》卷四:“言不害者,謂無損惱!
《品類足論》卷三云:“于有情不毀、不損、不傷、不害、不惱、不觸、不令墮苦,是名不害!
《瑜伽師地論》卷五五云:“不害即是無嗔心故,無別實物!
《紫柏尊著全集》卷二十八云:
流泉豈是世中聲,妄想紛飛聽不成;
試把耳根暫拈卻,云邊別有路通明。
(卍續(xù)藏一二七冊·二六頁下)
白云無心道人心,流水無跡道人跡;
心跡兩忘齊有無,白云流水誰復(fù)識。
(卍續(xù)藏一二七冊·二八頁上)
《憨山大師夢游全集》卷三十六云:
欲不可縱,志不可蕩、性不可僻、心不可改、身不可逸、學(xué)不可浪、理不可蔽、思不可妄、勿佚豫(安樂)而外馳,勿嗜好而內(nèi)喪,恬憺自居,白骸無恙、不為物誘其神自主。
(卍續(xù)藏一二七冊·三七零頁下)
近代中國佛教泰斗虛云老和尚,曾被對為國師,其信徒遍布全國,師到處興復(fù)廢寺,俟工程完俊即飄然遠(yuǎn)行,另覓廢寺重建,周而復(fù)始,事一過即休,絕不居功系念,這就是長老大德的風(fēng)范,也是“行舍”的示范。
又學(xué)佛人吃素不殘害眾生也是“不害”的示現(xiàn);最近國際佛光會響應(yīng)星云大師所提倡的“佛光凈土七誡”運動,勸人戒除煙毒、酗酒、財博、色情、偷盜、惡口、暴力等七項濁亂人心禍源,共創(chuàng)人間祥和凈土。這就是“不害”的具體實踐。
四、慈悲心的極致
對于懷有嫌隙之人,表面不加損害,卻用消極方式,圍堵其生活出路;或制造謟言使其自然遭殃,這不能算是不害。有“不害”善心的人,會有悲天愍人的胸懷、以無嗔與人快樂,以不害拔人痛苦,二者相結(jié)合,是慈悲心的極致。
《百法直解》云:“無嗔名慈,不害名悲,與樂拔苦,度生勝用,故體雖一,約用分二!
佛教以慈悲為根本,“慈”者給予一切眾生快樂,而以“無嗔”善根為體;“悲”者救拔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依“不害”善法為體。若不建立“不害”則悲心無所依靠,進(jìn)而不能顯示出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勝用來,因此,“無嗔”與“不害”雖是一個體,但為顯示“慈”、“悲”二用有所差別,而將其分為二種,依“無嗔”善根立“不害”之法,以圓成佛教的根本義理。
十一個善心所,從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jìn)、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心所,皆與前五識相應(yīng),是我們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源,若人人能保持這善心所的活動,循著這個方面去行,必能得到離苦得樂的幸福,而成就生命中的究竟解脫。
佛陀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和《孟子·離婁篇》所云:“文王視民如傷!币约八纬K軾的詩云:“鉤鐮歸乳燕,穴牖出癡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等慈心悲心,都是十一個善心所的自然流露。
今將十一個善心所綜合列表如下:
心所性對治業(yè)
信………………于實德業(yè)能深……………………不信……………………樂善 ——┐
忍樂欲心凈|
慚………………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無慚……………………止息惡行 |實
愧………………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無愧……………………止息惡行 |
無貪……………于有有具無著……………………貪著……………………作善|法
無嗔……………于苦苦具無恚……………………嗔!魃苵
無癡……………于諸事理明解……………………愚癡……………………作善|
勤即精進(jìn)………于善惡修斷事中勇悍……………懈怠……………………滿善 ——┘
輕安……………遠(yuǎn)離粗重調(diào)暢身心………………昏沈……………………轉(zhuǎn)依 ——┐
不放逸…………依勤三根于所……………………放逸……………………成懣世出 |假
斷修防修世間善事 |
行舍……………依精進(jìn)三根令心平等……………掉舉……………………靜|法
正直無功用住|
不害……………于有情不損惱無嗔………………害………………………悲愍 ——┘
- 上一篇:觀心·開心 第15章 輕安與不放逸
- 下一篇:談心說識 第四章 生命的根源為何
- 談心說識 第九章 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與緣起無常
- 談心說識 第八章 計較與執(zhí)著——遍計所執(zhí)與諸法性空
- 談心說識 第三章 人類自私的根源為何——轉(zhuǎn)染成凈、平等性智
- 談心說識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
- 觀心·開心 自序
- 觀心·開心 第2章 發(fā)大心的玄奘法師
- 觀心·開心 第3章 我與無我
- 觀心·開心 第4章 一切法與五位百法
- 觀心·開心 第7章 警覺與觸覺
- 觀心·開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 觀心·開心 第9章 希望、念力與慧解
- 觀心·開心 第10章 禪定與智慧
- 觀心·開心 第11章 善心與信心
- 觀心·開心 第15章 輕安與不放逸
- 談心說識 第四章 生命的根源為何
- 觀心·開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
- 觀心·開心 第5章 何謂百法的“次第”
- 觀心·開心 第6章 “心”哲理與“識”的分析
- 觀心·開心 第12章 精進(jìn)心、勤改惡習(xí)
- 觀心·開心 第13章 慚愧心、息諸惡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