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開心 第5章 何謂百法的“次第”
第5章 何謂百法的“次第”
·倫理與修行的次第
·心王民心所的相應(yīng)
·知心、明心,一切無礙
·有為法與無為法
一、倫理與修行的次第
前章我們提到五位百法的概要內(nèi)容并加以分析解釋,相信讀者諸君對“百法”已有初步認(rèn)識。這一章將更進(jìn)一步地說明五位百法的次第,也就是說為什么要按照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無為法,這樣的次序,其原因何在,今要究明。
儒家言:天、地、君、親、師等三綱五常;佛家言:戒、定、慧三學(xué),前者是“倫理次第”,后者是“修行次第”。所以“次第”是一種過程;是推動一件事情的程序,是次序亂了,顛倒了,事情的進(jìn)行就不會順利。學(xué)佛的過程也有次第,就如同五位百法的次第一樣,有其殊妙之處。
《大乘百法明門論》云:
一切最勝敵,與比相應(yīng)故,二所現(xiàn)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大正期待》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頁)
三、心王與心所的相應(yīng)
(一)何謂“一切最勝故”
此句是在釋明何以“心法”要排在第一位,其原因何在?《百法明門論》中,認(rèn)為心法的作用,在一切有為法之中,最為殊勝,所以列為第一,因為宇宙萬有諸法之中“心”具有主動、主宰的支配力,是緣外境的精神主體,具有能分別的作用,是慮知的根本,所以稱心法為“心王”,其有最為尊貴、最為殊勝之意。
《百法明門論》卷上云:“心法八種,造善惡五趣輪轉(zhuǎn),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有為法中最為殊勝故所以先言。”
這是窺基對心法的注解,意為,一心分有八種功能,此心能造惡業(yè),也能行善業(yè)。譬如我們?nèi)嗽诩抑凶?心念卻是到處飛馳,看到報紙登載某國發(fā)生災(zāi)難,死傷慘重,心就飛到那個國家去,同情心一起想捐款救助,這就是動了善念,再實際付諸于行動,就是行善業(yè),能種人天福報?赐陥蠹,伸個懶腰,往廚房走去,看見蟑螂、螞蟻、蒼蠅到處都是,拿起殺蟲液,嗔心一起,動了惡念,造了殺業(yè),則種下墮三惡道之業(yè)報。我們的心一天當(dāng)中,忽善、忽惡,沒個定性,所以才說“修行要修心”。“一念覺即成菩提”,天臺宗也說:“一念十法界”亦即轉(zhuǎn)一個念頭就是四圣六凡之境界;密宗言:“即事而真”意謂每一個煩惱皆可轉(zhuǎn)成菩提。所以“心法”不可思議,是圣是凡端賴此“心”,故“心法于一切法中最為殊勝”。
(二)何謂“與此相應(yīng)故”
“此”字即指“心王”而言,表示第二位的“心所法”與第一位的“心王”永遠(yuǎn)相應(yīng),因為心所有法是隨著心法而起,為心王所擁有,所以非在心王的后面,如臣附屬于君王一樣。
“相應(yīng)”,就是相契相合之意。《凈土論注。云“相應(yīng)者,譬如函蓋相稱也。”意為“相應(yīng)”可用盒子和盒蓋來作比喻,當(dāng)盒蓋與合與相吻合,緊密相契,不相違背,即稱為相應(yīng)。
五位百法中與前五識心王相就的有三十四個心所:“徧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中二(無慚、無愧)、大八(掉舉、昏沉……不正知)及貪、嗔、癡。”與第六識心王相應(yīng)的有五十一個心所,能助心王造業(yè)。
與第七識心王相應(yīng)的有十八個心所:“八大徧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與第八識心王相應(yīng)的有五個心所:“性唯無覆五徧行”。
“與此相應(yīng)故”,是說心所一定要與心王相應(yīng)不離的。所謂系屬于心,是說心所一定存在心中屬于心所有的。心所不但是與心俱存的,亦是與心相應(yīng)而存在的。因而所法,又被稱為心相應(yīng)法,顯示心、心所的關(guān)系,具有相應(yīng)的意味。
心王意識的活動范圍,大過五識的任何一識,因而與其相應(yīng)的五十一個心所,都傾全力的助成它的為善為惡。
八識心王所以各有它的相應(yīng)心所,論中舉例說:譬如古代統(tǒng)治國家的國王,絕對不是所謂孤家寡人一個,必定還有很多輔佐的大臣,協(xié)助國王治理這個國家,國而所有各部門的臣子,不但要受國王的管轄,且要聽任國王的指揮,與國王采取一致的行動,國王一旦有什么活動,做臣子的定要追隨在國王左右,很親密的與王相應(yīng)不離。心王與心所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心王假定沒有心所為之助力,是不可能作善或作惡的,其所以造作種種的事業(yè),可說全由“心所”助成,“心所”在精神活動中是占有重要之地,故說常與心王相應(yīng)。
(三)何謂“二所現(xiàn)影故”
此句是在說明五位百法中,為何“色法”列在第三位。蕅益大師的《百法明門論直解》云:
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現(xiàn)之影,故不離心及心所也。
“色法”自己不能變現(xiàn),要和心王心所相應(yīng),才有影像顯現(xiàn)。心王、心所是能變,色法是所變,先有能變才有所變,所以“色法”排第三。此句意為“色法”需藉心王、心所才能顯現(xiàn)五根六塵之影像。
“影”是影像,有形狀無實體而言。倓虛大師釋曰:“如影者,影即影像,依形而有,是為依他起性,全是假名,故曰如影。”由此可知,“色法”是依形體而立,如人的影像依人的形體而有,而這些“影像”無論是內(nèi)在的憂慮或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會隨時空的遷流,消失得“無影無蹤”。
(四)何謂“三位差別故”
此句是在說明百法中的“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假藉“三位差別”而成立的,所以列在五位之中的第四位。如窺基的《明門論解》卷上云:
分位差別者,言此不相應(yīng)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別,假立前三是實,此一為假,所以第四明之。
“三位差別”,是指“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由(1)心識(心王)(2)心所法(3)色法,在這三位法上,由于是彼此差別作用上所現(xiàn)起的,故是假法。亦即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非心法、非心所有法、非色法,但卻從此三位法中之分位上假立而成。
唐大圓居士的《百法明門論簡義》有這么一個譬喻:譬如有“甲乙丙三人,今取甲的頭相、乙的身相、丙的手足相,而合畫為一人之相,以其各取一分,故曰分位;以其畫成這相,故曰假立,以其取三人不同之相而畫成一相,故說是三位分別”。其他如:時間、空間、數(shù)量、尺度、得失等皆屬之。
“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屬“假立之法”,稱為“分位假”。“分位假”!断嘧诰V要續(xù)編》云:
“分位假”——即指心不相應(yīng)行法,因為它是依前三位各一分和合而建立的假法。今以心不相應(yīng)行法之一的“得”為例。“得”,即包容獲得,成應(yīng)不失的意思,因此“得”之一法,絕對是離不開色法與心法的,因為一說到“得”,即離不開能所,如說“得錢”,就能得之人言,是心法或心所;就所得之錢而言,是色法。但“得”之一法,卻不是色法(錢),也不是心法(心、心所),唯是“心、心所、色”三法上假立之法,依“心、心所、色”三法而變化莫測!如云得冷氣機(jī),在熱帶地區(qū)生活的人,會覺得它很有價值,因為冷氣機(jī)將為他們帶來舒適的生活,但對寒帶地區(qū)的人則毫無價值可言,他們對冷氣機(jī)不但不以為“得”,反而以為是一種累贅!又如得到一料鉆石,一般人總以為它是價值很高的炫耀品,但在沙漠中,茫茫一片,你需要的是水,此時此地,鉆石一文不值,得之何樂?失之何悲?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終其一生,尋尋覓覓,兢兢業(yè)業(yè),所追求者不外物質(zhì)上的財色名利,殊不知此如無形的枷鎖,將自己捆綁得動彈不得,徒然剝奪、摧殘吾人心性上之法財(精神的財富)!只有受損,毫無獲益,何得之有?總之:世間法上所謂的“得”,純?nèi)皇且环N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剎那變化,是為“分位假”。(明白“得”一法是依色心分位假立之法,其他二十三個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亦復(fù)如是!)
(五)何謂“四所顯示故”
這句是在說明何以“無為法”要排在五位百法中的第五位:前面四位有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yīng)行法,共計有九十四種,皆是有生滅變遷之法,故稱“有為”。“無為”是滅盡有為之法,使不再生,即名無為。此無為法,不是心法,不是心所法,亦非色法,非心不相應(yīng)行法,而是由此四種有為法滅盡之后顯示出來的法。例如:冬天時,大地山河,草木川原,四處都蓋滿了雪,這是屬于前面四位(九十四種)的有為法;一旦太陽出來,把雪融化了之后,四處即無雪蹤,這就是有為法(雪)融化后顯示出來的無為法。(雪融無有)。
由無為法須藉有為法才能顯示而言,給我們一個很深的啟示:我們要親證無為之真理,必須從有為法做起,以有為法為修道階梯,一步一步篤實行去,才能證到無為的真如法性。因此,《六祖壇經(jīng)》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要覺悟,并非遠(yuǎn)離人君,遠(yuǎn)離塵俗可得。佛法自覺皆含藏在世間的萬象中,就在你我的身邊、眼前,若能時時刻刻觀照周遭的人、事、物,處處有所覺悟,處處即有佛法。所以說:“佛法在眾生身上求”,“眾生是我們修行的大雄寶殿”。
(六)何謂“如是次第”
“次第”是順序之意,《大乘阿毗達(dá)磨雜集論》卷二云:“于因果一一流轉(zhuǎn)中,所假立之名,稱為次第。”“如是次第”是指五位百法的前后排列順序,不可紊亂。
三、知心、明心、一切無礙
《雜摩經(jīng)》佛國品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關(guān)于“心法”之殊勝,“心念”之重要,前文曾云:念之正否,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可正,念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是不正,此皆在人一心自審。
又蕅益·智旭大師言:
一念相應(yīng),一念生。念念相應(yīng),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秤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會信愿持名,蓮萼光榮,金臺影現(xiàn),便非娑婆界內(nèi)人矣!
《百法明門論纂》云:
一列心法為首者以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一切圣凡染凈因果,依心而立,此為最勝,故列為首。
二與此相應(yīng)者乃前心所有法也,然心王本無善惡不能獨(dú)造,必假隨從方有勢力,而從者必協(xié)和于主,方得內(nèi)外相應(yīng),堪成事業(yè),故心家所有之法,乃心使也,與心相應(yīng)方能造業(yè),故列其次。
三所現(xiàn)影者,即前色法也,謂此色法,本非外來,乃八識之相分,即自心之影像,八識如鏡,而此色法如鏡中像,以色不自色,因心變現(xiàn),以八識通為能變,相分為所變,要顯色本唯心,云所現(xiàn)影,故列為第三。
四分位差別者,即前心不相應(yīng)行法也,此雖心家所有,但不與心相應(yīng),總前三位妄計法中分位之差別耳,故又次之,此上四位乃有為法也。
造論之意,要即此有為便欲顯示無為,以所顯示者本無為故,故終系之以此,故云“如是次第”。
《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對成有諸法的有為生滅,以“夢、幻、泡、影、露、電”等六種來譬喻,‘影\’為其中一喻,為何一切有為法如影呢?前文“名相釋義”(三)已提過,今舉例明之。我們嘗言:“捕風(fēng)捉影”、“杯弓蛇影”、“鏡中影像”、“水中倒影”,以“影”來比喻一切虛幻不實之事物,有為法是依形而存,依心而有,依他而起。就好比把物品話在陽光下會產(chǎn)生影子,若是將物拿開,影子就不存在,所以說人會犯罪,造善惡業(yè)就是因為這個心識和形體的作用所致,心念的轉(zhuǎn)動,如影隨形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如下例:
距二千一百多年前,在中國,那時是漢文帝統(tǒng)治的時代。漢文帝是一個很仁慈的君主,他一心一意減輕人民賦稅的負(fù)擔(dān),謀求人民生活的富足和社會的安定。還有,他很有雅量,喜歡接納別人的意見,又很慈善,廢除了殘酷的肉刑,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十分儉樸。所以,那時候政治清明,四海升平,人民安樂。文帝以后,景帝繼位,也是一個賢君,天下大治。這文、景兩朝一共三十九年,史家稱為“文景之治”,是漢朝一面黃金時代。
在漢文帝時代,朝中有一個很得文帝寵愛的臣子,名叫鄧通。文帝與他的關(guān)系好得像親兄弟一般,根本不像君臣的關(guān)系。譬如說:文帝要出門,他一定陪著一道出去;文帝睡覺的時候,一定同床而眠。兩人關(guān)系要好到這種程度!文帝對簡直恩寵到了極點。
當(dāng)時,有一個命相師,名叫許負(fù)。許負(fù)可不是普通的相師,他精通命理,鐵口直斷,經(jīng)他看過的,事后無不一一應(yīng)驗,準(zhǔn)確無比,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神相”。
有一次鄧通找他來看相,詵負(fù)左瞧右看,發(fā)現(xiàn)鄧通有條縱理紋穿入口中,按照命理來說,是注定命該餓死。許負(fù)也很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看錯,因為鄧通受到皇帝如此的因?qū)?榮華富貴集于一身,怎么可能餓死?可是,無論怎么看,都是一樣。許負(fù)很感為難,不曉得該怎么說?照實說嘛,可能遭殺身之禍,但不照實說,又違背自己的良心。所以,吞吞吐吐。最后,鄧通保證直言無妨,他才據(jù)實說明依照命理而論有餓死之厄運(yùn)。
消息傳到文帝的耳里,文帝十分震怒,說:“笑話!簡直胡說八道,富貴由我作主,誰能叫鄧通餓死?”
文帝于是把四川的銅山賜給鄧通,準(zhǔn)他自由鑄制錢幣,所以,在當(dāng)時,鄧通的錢幣,通行天下,富可敵國。
有一次,文帝生了一個膿瘡,膿血迸流,疼痛難當(dāng),鄧通跪下來用嘴吮吸瘡口的膿血,文帝頓時覺得舒服多了,便問道:“鄧通!依你看,天下最親最愛的關(guān)系是什么人?”
“啟稟皇上!臣以為莫過于父子。”
正在這時候,恰好皇太子入宮向父王請安,問父王病好了一點沒有?想不到文帝竟然教太子吮吸瘡口。
太子眼見瘡口膿血一團(tuán),十分惡心,便推辭道:“孩兒剛剛吃過魚肉,嘴里還有腥味,恐怕不宜幫父王吮吸瘡口。”
太子離去后,文帝感嘆說:“天下最親愛的關(guān)系,沒有比父子更親的,你看,他都不肯為我吮吸瘡口!鄧通比我兒子更愛我。”
因此之故,文帝更加寵愛鄧通。
文帝這些話竟傳了出去,傳到了皇太子的耳朵。皇太子心想:“你這個鄧通!那么會巴結(jié)父王,害我被冷落!”從此,恨透了鄧通。
后來,文帝死了,太子即位,是為景帝。
景帝為一國之君,握生殺大權(quán),如今,報復(fù)的機(jī)會終于來了,他余恨未消,就叫人把鄧通捉來,數(shù)落他的罪狀,說他吮吸先王膿血是獻(xiàn)媚阿諛皇上;又私自鑄制錢幣是違法亂紀(jì)。于是,沒收他的財產(chǎn),把他關(guān)起來,不給他飲食,鄧通果然活活餓死。
另外,漢景帝時,有一位功績彪炳的宰相,名叫周亞夫,他也有一條從理紋穿入口中,依命理是餓死之相。然而他卻貴為宰相,一從之下,萬人之上,何等顯赫!誰敢料他有一天會餓死?墒,有一年,景帝要廢掉栗太子,周亞夫極言力諫,景帝不聽,因而疏遠(yuǎn)他。
后來,周惡霸夫罷官歸里,景帝害怕他的威名,恐對其不利,最后聽信小人讒言,居然把他逮捕下獄。亞夫怨恨,終于絕食而死。
富貴不能長保,該及時多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有首詩說:“官居極品富千金,享用無多白發(fā)侵,惟有行仁并積善,千秋不朽在人心”意思是說:“做了一品大官,富甲天下;享用不了多少,就步入老年,白發(fā)皤皤了;惟有多布施,行仁積德,才能贏得后人永遠(yuǎn)的贊美。”實在很有道理。
常見有許多有錢人,人家勸布施,他就說:“我的錢還不夠多,等我更有錢的時候再布施。”由于他的欲望無窮,永遠(yuǎn)感覺錢不夠多。結(jié)果,一毛錢也沒布施,就一命嗚呼了?樟粢淮蠊P財富,生前既未善加利用,等于一堆廢物罷了。
以上這兩個故事,說明命運(yùn)是有的,可是,命運(yùn),也不是絕對不會改變的,所以,命相的人有一種說法,就是:“面相不如心相。”常見一個上等貴相的人,因為做了虧心事,損了陰德,反而反禍為福,得了好命,這就是因為心好改變了命運(yùn)。(錄自蘇鳴東《真理的故事》)
由此可見心念的轉(zhuǎn)變導(dǎo)入趣向善或惡,欲貪欲富完全取決于“心”。所以云:“罪業(yè)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
四、有為法與無為法
“心法”是一切有為法中最為殊勝的,所以列為首位;“心所有法”與心法相應(yīng),常隨左右,所以列在次位,排在心法之后;“色法”是要和心法、心所有法相應(yīng)后才能顯現(xiàn),如影隨形(心法、心所有法)所以排在第三;“心不相應(yīng)行法”是由心、心所、色法等三位差別而立之假法,與心雖不相應(yīng),卻依色心分位假而立,故列為四;“無為法”是藉前四種的有為法來顯示,與前四位不一不異,所以排在第五位?傊,修“有為法”而不執(zhí)者即是“無為法”,如《金剛經(jīng)》云:“滅度一切眾生已,(有為法),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無為法)。”以此先后順序來排列五位百法,無有混亂。
- 談心說識 第九章 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與緣起無常
- 談心說識 第八章 計較與執(zhí)著——遍計所執(zhí)與諸法性空
- 談心說識 第三章 人類自私的根源為何——轉(zhuǎn)染成凈、平等性智
- 談心說識 第一章 心與識的定義——五種感覺意識的作用
- 觀心·開心 自序
- 觀心·開心 第2章 發(fā)大心的玄奘法師
- 觀心·開心 第3章 我與無我
- 觀心·開心 第4章 一切法與五位百法
- 觀心·開心 第7章 警覺與觸覺
- 觀心·開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 觀心·開心 第9章 希望、念力與慧解
- 觀心·開心 第10章 禪定與智慧
- 觀心·開心 第11章 善心與信心
- 觀心·開心 第15章 輕安與不放逸
- 觀心·開心 第16章 行舍與不害
- 談心說識 第四章 生命的根源為何
- 觀心·開心 第1章 大乘百法明門論入門
- 觀心·開心 第6章 “心”哲理與“識”的分析
- 觀心·開心 第12章 精進(jìn)心、勤改惡習(xí)
- 觀心·開心 第13章 慚愧心、息諸惡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