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開心 第7章 警覺與觸覺

  第7章 警覺與觸覺

  ·遍行心所

  ·作意與觸覺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

  ·觸覺創(chuàng)造未來

  一、遍行心所心所有法

  警覺心——作意——能使我們防患于未然,心中有佛能成佛!

  觸覺感——觸境——能塑造人的未來,促進心智的成長與健康!

  接前章的心與識之后,今將繼續(xù)進入五位百法的第二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隨著八識心王而生起的心法。心所有法的種類共分為六位五十一心所(參照前文的五位百法表)。

  本文要討論的是六種心所有法中的第一種“遍行位”,包含有:作意、觸、受、想、思等五個心理作用中的作意與觸。這五種心理作用因為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時,它的活動范圍非常廣泛,與一切心法無論何時何處皆有相應,所以名曰“遍行”。今將《大藏經(jīng)》中的原文登載于后。

  《大乘百法明門論》云: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

  一、偏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頁中)

  二、作意與觸覺

  別境,善、煩惱等心所有法,留待后文討論。今先解說五種遍行中的“作意”與“觸”的含義。

  (一)何謂“作意”

  “作”是造作,引起;“意”是念頭,意念;就是引起念頭,留心注意。這種心理包含有“警覺”、“靈敏”的作用。

  蕅益大師的《百法直解》云:

  “作意者,警覺心種,令起現(xiàn)行,以為體性;引現(xiàn)起心,趣所緣境,以為業(yè)用!笔且龑娜ズ铜h(huán)境接觸,也就是所謂的“心猿意馬”!白饕狻庇卸N作用,一、體性作用(親作用)二、業(yè)用(疏作用)。例如“火”,其體性作用為“暖性”,“能燃燒”為其業(yè)用;又如“水”,體性作用“濕性”,“能潤澤萬物”為其業(yè)用。關于作意心所的二種作用,再舉一例如下:

  在宿舍里,有一晚,正當眾人睡得甜時,有小偷進來,有一人雖已睡了但未睡熟,警覺有外人侵入,人雖還在床上,卻馬上醒過來意識到危機的這個警覺性就是作意的體性。接著馬上上大聲呼叫:“有賊!有賊!”本能地隨手抓起身邊任何一伯能御敵之物。這就是作意的業(yè)用。亦即所謂:“引現(xiàn)起心,趣所緣境,以為業(yè)用。”

  (二)何謂“觸”

  “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所生之心所法。亦即使奔鄧的心法接觸所產(chǎn)生出來的環(huán)境或?qū)ο蟆?/p>

  《成唯識論》云:“觸謂三和”。

  和是和合,不相乖違之意。例如:外境是花草樹木(色境);由眼根映攝之,于是產(chǎn)生對花草認識(眼識),這根境識三者的和合即產(chǎn)生觸。

  1、眼根、色境、眼識三者和合,生起“眼觸”。

  2、耳根、聲境、耳識三者和合,生起“耳觸”

  3、鼻根、香境、鼻識三者和合,生起“鼻觸”。

  4、舌根、味境、舌識三者和合,生起“身觸”。

  5、身根、觸境、身識三者和合,生起“身觸”。

  6、意根、法境、間識三者和合,生起“意觸”。

  前面五種“觸覺”是屬于感官的領域,會產(chǎn)生甜、苦、空無等實質(zhì)上的感受。其他第六、七、八意識所產(chǎn)生的觸覺感受是屬于精神層面。也就是內(nèi)在的憂悲喜苦等。所以“觸”也就是一種“感受”,領受喜悅、痛苦、憂懼、空無等經(jīng)驗而成為感受。

  《成唯識論》云:

  令心、心所觸境為性;受、想、思等所依為業(yè)。

  意為“觸”的體性作用是“眼觸”能使眼識的心王、心所去接觸青黃赤白等種種色境!岸|”能使耳識的心王、心所去接觸音樂歌等種種聲境。直至“意觸”能使意識的心王、心所去接觸色聲香味等一切法。由于有“觸”這個心所,前六識的心、心所才能有觸境產(chǎn)生。

  “觸”的業(yè)用是:受、想、思。意為觸心所是受、想、思等一切心所所依之處,即前六識的心,心所觸境之后能生起受想思等四十九種心所。(即所謂受、想、思別境五、善十一、煩惱二十六及不定四)

  三、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

  《觀無量壽經(jīng)》云:

  佛告阿難及違提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爾寺,心想佛時,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觀佛三昧》云:

  若能至心系念,內(nèi)在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中,不為諸惡覆蔽,于未來世,雨大法雨。

  《十二佛名經(jīng)》云:

  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諂曲,常在諸佛前。

  行善或是作惡,都由作意心起。有智慧的人心常作意要念佛修行,愚者的心常作意在功名利祿、物質(zhì)享受上,因此以身觸法,身系牢籠。所以印光大師曾言:“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zhuǎn)(即作意的功夫)!庇魅鐑绍妼,必須堅守已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其賊一發(fā)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喻心)不昏不惰,常時惺惺(機警)而已。若一錯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致于無耳!故云:

  學道猶如寧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由上文可知,念佛就是要“作意”,因為作意(專心注意)才能攝心指揮耳識諦聽,全心著力在一句佛號上。所以我們?nèi)糇饕饽罘?西方極樂凈土即在眼前,使我們消災免難、如意吉祥。

  以下這個故事可以說明行善與為惡的念頭(作意)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

  在晉朝有一個叫何普的人,官拜太傳,性情卻非常的豪華奢侈,日食萬錢,山珍海味排滿餐桌,還說沒胃口,他死取后,子孫繼承他的財產(chǎn),卻更加的奢侈驕縱,傳到他的曾便被人殺死,最后終于全家覆亡。

  宋真宗時寇準為宰相,當時契丹入寇,寇準就勸皇帝親征,終于阻止了敵人的入侵,訂了澶淵之盟而回國,因為他的功勞很大,皇帝就對他為萊國公?軠誓晟俚弥,生惟卻非常的奢華,家中從不點油燈,縱使是廚房、廁所也都是燃巨大的蠟燭,可以說豪侈一時了;但是他的功業(yè)大,當時的人不敢批評他。然而他死后,子孫們卻早已習慣這種奢侈的家風,非但不改,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到最后也多窮困敗亡。

  宋朝范仲淹,年幼喪父,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勤苦讀書時,就以天下為己任,他常說:“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彼(jīng)問一個相命的相士說:他長大后能不能做宰相?又問能不能做名醫(yī)?相士很奇怪的問他:“為什么前后兩個問題相差這么遠?”他說:“因為只有宰相和名醫(yī),才臺以救人!”相士感嘆的說:“你如此的有仁心,是真宰相啊!”果然范仲淹日后就做了宰相,范仲淹從政以后理忠心于國事,每次感慨論天下事,總是奮不顧身。當是士大夫多能因此而矯正風俗、崇尚節(jié)節(jié)儉,一時蔚為風氣,他雖然貴為宰相,自己和妻兒的衣食卻非常的節(jié)儉,對人則樂善好施,曾捐出良田千畝,稱為義田,以養(yǎng)活同族的人。所到之處都能為民興利,他并且篤信佛法,廣建佛寺、禮敬三寶。范仲淹如此的忠于國、孝于親,善待百姓,猶如民之父母,像這樣的善行,真是功德量了!因此他四個兒子都能秉持這種仁厚的家風,個個也都做官顯貴,次子純?nèi)矢龅皆紫嗟母呶?世代家道都很興降。

  由上面所說的例子可知積德以遺子孫,必然后福無量,積財以遺子孫必禍害無窮。況且世間的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了錢財,水能淹沒,火能燒毀,盜賊能搶,不肖的兒孫能損敗,因此有智慧的人,有警覺心有靈敏觸覺的人,當趁有權在手,有錢可布施時,廣作利人利物的功德,使每個金一都能發(fā)揮它最大的功用。最后必能獲福無量。

  因此《觀無量幫經(jīng)》云:

  “善人行善,由樂入樂,由明入明;

  惡人行惡,由苦入苦,由冥入冥。”

  《佛說罵意經(jīng)》云:

  “人所作之善惡,知之者有四:一天知之,二地知之,三傍人知之,四吾意知之!

  四、觸覺創(chuàng)造未來

  (一)作意——《禮記》、《大學》所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瑜伽論》卷一也說:“雖眼不壞,色現(xiàn)豐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xiàn)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币馑际钦f:眼識之生起現(xiàn)行,必須要有“作意”為其助緣。不僅如此,乃至八識心王,或其他心所之生起,也要有“作意”心所為其助緣!

  (二)觸——觸就是接觸。依唯識學云,觸有二種:

  ①是五境之一——即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之一乃指身根所觸之色法,如堅、濕、曖、動、澀、滑、輕、重等色法。

 、谑俏灞樾兄弧醋饕、觸、受、想、思等五遍行之一,乃指感官對著外境,所發(fā)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反之,若感官與外境不相接觸,則心識活動,將無法生起。因此,今所言之“觸”,是心法,不是色法。

  又“觸”與“三學”的關系如下:

  觸摸影響我們的身體及智能發(fā)展,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因為觸覺塑造的人的未來。

  心理學家麥可,閔尼每晚送三歲女兒就寢時,總要多摟抱她一下。他根據(jù)自己對獸類所作的研究,推斷人在幼年時多受愛撫,長大后會有更健全的腦細胞、更好的記憶力,并且能減少老化引起的問題。

  一所醫(yī)院里,早產(chǎn)兒都放在成列的保育箱內(nèi)。大家攝取相同的營養(yǎng),但是有一些每天接受按摩,他們跟不普接受按摩的相比,在體重與智能發(fā)育上顯得進展較大。

  一家超級市場邀請顧客試食新推出的薄餅。結果發(fā)現(xiàn)售貨員推銷時,如果輕觸顯觸覺是出生前便已具備的第一類感覺。我們沒有它便活不下去。試想想:感覺不到滾湯的水,或者走不沒有燈照亮的樓梯時,看不到路,會有什么后果。我們總認為視覺最重要,其實我們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閉著眼睛在夢鄉(xiāng)中度過。觸覺卻從不曾怠忽職守,或?qū)χ茉猸h(huán)境掉以輕心。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觸覺還有促進心智與健康的作用。

  華盛頓大學護理教授凱瑟琳,巴納德補充說:“嬰孩的意思大約有百分之八十是靠身體動作表達出來的,所以體膚相親能使母親更容易了解嬰孩的心意!蹦赣H抱嬰孩的時間越久,越能體會嬰孩有什么需要。

  觸覺的功能并不限于令人感到舒適與安全?茖W家已發(fā)現(xiàn),嬰孩將發(fā)響的或其他玩具塞入嘴里,不只是為了嘗味。他們是在運用唇舌這些觸覺是敏感的部位,去確認并進一步分辨眼前所見的東西。運用觸覺確認周遭事物的距離、形狀和硬度,能幫助他們發(fā)展例如視覺等其他的感覺。

  甚至成年人難以接受“眼見為憑”的觀念。我們說我們喜歡能夠“掌握”的東西,憑觸覺感受的世界跟眼見的不一樣。

  再看看醫(yī)院的病人,護士和親人關系的觸摸,是能夠減輕焦慮與緊張引發(fā)的頭痛的。有時候觸摸還能夠緩和心搏過速或心律不整的證狀。“人與人這間的肌膚接觸,會使人心情好轉(zhuǎn),覺得更舒服更安全,”護士莉泰·琪恩說,“此外它還有安慰劑的功用。病人感到醫(yī)護人員關心體貼,病也會好得快此!(摘自一九九二年《讀者文摘》三月號的“觸覺創(chuàng)造人的未來”)

  所以一般說來,成功而又具有自信的人警覺性較高,比較樂意接觸他人;羞怯惶惑的人則顯得拘謹,木訥,缺乏專注力,較不喜歡接觸人。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