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阿奴盧塔的心靈之道
第三章 阿奴盧塔的心靈之道
阿奴盧塔尊者的心靈之道有兩個重要特色:第一,精通天眼(dibbacakkhu)與其他神通;第二,修習(xí)四念處(satipatthana)①我們將依次討論它們。
精通天眼
『天眼』顧名思義就和天人所見相同,即能在遙遠的距離,在障礙背后,并在不同的存在維度,看見事物。①
修習(xí)光明遍至第四禪而生起天眼
天眼是由禪定力開發(fā)而成,它并非具體的感官,而是一種視覺功能運作的智明。這功能是在第四禪的基礎(chǔ)上生起,特別是透過光明遍或火遍②,即以光明或火為禪修對象而獲得。在透過這些遍處通達四種禪之后,禪修者再退回較低層次的近行定(upacara-samadhi),將光明擴展到附近區(qū)域,因此能產(chǎn)生平常無法認知到的視覺形相。
當(dāng)禪修者愈來愈精通這種散發(fā)光明的能力時,他就可以逐漸擴大光明區(qū)域,將光明向外投射到遙遠的世界,或人生存地之上與之下的生存地④,這會揭開凡夫肉眼無法達到的許多存在維度。
根據(jù)經(jīng)典,天眼的獨特功能是知曉眾生死亡與轉(zhuǎn)生的智明——死生智(cutupapata-nana)。佛陀在覺悟那晚獲得這種智明,且一直將它納入逐步漸修過程完成的成就中,它是三明(見MN 27的例子)中的第二明,也是六神通(chalabhinna,見MN 6)中的第四神通。⑤
藉由天眼,禪修者能看到眾生從一個存在形式死亡并轉(zhuǎn)生到別處。但天眼不只能看到從這一世到另一世的轉(zhuǎn)生過程,藉由適當(dāng)?shù)臎Q心,也能用它來發(fā)現(xiàn)是何種業(yè)導(dǎo)致轉(zhuǎn)世。在這種運用中,它被稱為『隨業(yè)趣智』(yarhakammupagp-nana)⑥。
天眼的最大效能可以照亮整個有情世間的全景,也能揭露決定轉(zhuǎn)世過程的業(yè)力法則。只有無上的佛陀能完全掌握這種智,成就天眼的弟子們能覺知的有情宇宙范圍,遠遠超出我們最強力的望遠鏡。
天眼第一
佛陀稱阿奴盧塔尊者為“天眼第一”(AN1;chap. 14)。有一次有一次,當(dāng)一群杰出的比庫(bhikkhu)一起住在牛角娑羅樹林中,交換哪種比庫可以為森林增添光彩的看法時,阿奴盧塔的回答充滿特色,他說具有天眼者,能俯視一千個世界,就如人站在高塔上,能看見一千個農(nóng)莊一樣(MN32)。阿奴盧塔也幫助他自己的學(xué)生獲得天眼(SN14:15),在其偈中便頌揚這方面的能力:
專注五支禪,
平靜具一心,
我已得禪定,
吾天眼已凈。
立足五支禪,
知有情死生,
知彼等來去,
此世與來世。(Thag,916-917)
修習(xí)四念處
阿奴盧塔心靈之道的另一個特色是努力修習(xí)四念處:
有比庫安住于身,循身觀察,。。。。。。安住于受,隨觀感受,。。。。。。安住于心,隨觀心識,。。。。。。安住于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通達“大神通”
四念處的修法,有時候被當(dāng)成一種快速到達覺悟的“乾”道,因為它跳過禪定與神通。⑦但從阿奴盧塔的話來看,他對于他及其他座下接受訓(xùn)練的人來說,這種禪修的方法可以被當(dāng)做獲得心靈力與神通的工具,且能達到涅槃,這是很清楚的。
每一次當(dāng)阿奴盧塔尊者被人們問到他如何能通達“大神通”(mahabhinnata),包括五種世間神通和第六的阿拉漢果時,他總是回答是透過增長與修習(xí)四念處。他說透過這個修法,他能憶起過去一千劫,展現(xiàn)神通力,以及直接認知一千個世間。
獲得“圣神變”與段除渴愛
阿奴盧塔還說,四念處幫助他獲得能完全掌握情緒反應(yīng)的“圣神變”(ariyaiddhi)⑧,一個人可能因而將厭惡的事物視為不厭惡,將不厭惡的視為厭惡,以及以“平等心”⑨看待兩者。(3)他甚至說,凡是忽略四念處者,即忽略到達苦滅的圣道,而採行他者,即是採行到達苦滅的圣道,以此來強調(diào)這個修法的重要。
他也宣稱,四念處可以導(dǎo)致渴愛的斷除,就如恒河的水終將流入大海一般。同昂地,修笫四念處的比庫,不會偏離出離的生活而重回世俗的生活。
有一次,阿奴盧塔病時,他忍受痛苦的“平等心”令比庫們很驚訝。他們問他如何辦到,他回答自己的平靜都是源于修習(xí)四念處。
還有一次,沙利子晚上來看阿奴盧塔,并問他現(xiàn)在經(jīng)常修習(xí)何種法門,以致臉上總是散發(fā)喜悅和平靜。阿奴盧塔再次回答,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規(guī)律的修習(xí)四念處,并說這是阿拉漢(arahant)生活與修行的方式。沙利子因此對阿奴盧塔的話,表達他心中的喜悅。
擁有“如來十力”
有一次,當(dāng)沙利子(Sariputta)與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詢問阿奴盧塔(Anuruddha)。“有學(xué)”(skeha)(4)之人與“無學(xué)”(asekha)⑩阿拉漢(arahant)的差別時,他回答其差別在于修習(xí)四念處;前者只完成局部,后者則全部圓滿完成。
阿奴盧塔也宣稱透過修習(xí)正念,而擁有十種崇高的特質(zhì),別處稱之為“如來十力”(dasatathagatabala; 見MN12)。它們是:(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也報智力;(三)知遍趣行智力;(四)知一切界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狠勝劣智力;(七)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八)知宿住隨念智力;(九)知生死智力;(十)知漏盡智力。(11)注釋書中說,阿奴盧塔擁有的這些智力只是局部,全部圓滿者只有正自覺的佛陀。
原注
(1)有關(guān)于后期文獻對天眼觀點的詳細敘述,請見Vism.13.95-101。
(2)四念處的完整修法佳釋,請見DN 22yu MN 10。關(guān)于杰出的現(xiàn)代解釋,請見向智尊者著,《佛教禪修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London,Rider,1962;BPS,1992。
(3)請參閱注(2),向智尊者之書,PP.181-82;p.207;n.45。
(4)包括“入流者”(入流(sotapanna))、“一來者”(一來(sakadagami))與“不來者”(不來(anagami))。
譯注
、偎哪钐(satipatthana):意指“四種‘念’的立足處”,“念”有專注于目標,守護六根的功能,四種念處是身、受、心、法念處,修習(xí)四念處,能使眾生清靜、超越愁悲、滅除苦憂、體證涅槃。
、诠饷鞅榛蚧鸨椋“遍”是指“全部”或“整體”。在《情景道論》中有列舉十遍處作為十種修定的業(yè)處,曾稱之為“遍”,是因為修習(xí)這十種業(yè)處時,必須將其似相擴大至十方無邊之處。修習(xí)光明遍者,可專注于月光或不搖曳的的燈光,或照在地上的光。修習(xí)火遍者,可起一堆火,透過一張皮或布剪出的圓洞凝視那火,以及觀察它為“火、火”修習(xí)者兩種業(yè)處,都能成就天眼。
、劢卸(upacara-samadhi):指接近安止的定,相對于心完全專一狀態(tài)的安止定(即四色界定與四無色界定)而言,其禪支尚未強固,定心無法持續(xù)。
、苌娴兀三界眾生的生存地有惡趣地、欲界嬸趣地、色界地、膸色界地等四種,共有三十一界。人界居于欲界嬸趣地中,在其之上的生存地是指欲界天、色界地與無色界地;在其之下的生存地即指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asura)等四惡趣地。
、萘裢(chalabhinna)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后三者在阿拉漢則稱為“三明”--宿命明(知眾生前生的往因)、天眼明(能見眾生的色業(yè),知其來生的去處)、漏盡明(知斷盡一切煩惱)。
⑥隨業(yè)趣智(yathakammupaga-nana):禪修者以人的清靜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知諸有情隨所造業(yè),而會投生于善或惡的業(yè)趣之中。例如:身、語、意皆造做惡行,就會憝于惡趣地獄;若造作善行,則會生于善趣天界。
、“乾”(sukkha)意指無禪定之水滋潤。所有證悟道與果的禪修者,都因修習(xí)知見無常、苦、無我的智慧而成就。然而,諸道與果之間在定力上的程度有所差別,不以禪定為基礎(chǔ)而修習(xí)觀禪的禪修者,即名“乾觀者”。
、嗍ド褡(ariyaiddhi)獲得漏盡明的圣者,對厭惡不悅的事物,以遍滿慈心或以作意為界(地、水、火、風(fēng)),而作不厭惡想而住。對不厭惡喜悅的事物,以遍滿不凈或作意為無常,而作厭惡想而住。乃至于彼捨、念、正知而住。
⑨平等心:即捨心(upekha)指對一切所緣包持中立的態(tài)度,心在于平衡、無執(zhí)著、平等的狀態(tài)。
、證得四種道與果前三種的圣者,稱為“有學(xué)”,共有七種,最初證得入流(sotapanna)的圣者稱為“見道”的圣者,其余六種稱為“修道”的圣者。證得第四最高阿拉漢(arahant)果的圣者,則稱為“無學(xué)”(已無可學(xué)的學(xué)盡者)。
。11)如來十力(dasatathagatabala)如來有此等十力,得無上中王之地位,于眾中作獅子吼、轉(zhuǎn)梵輪。十力是指:
。ㄒ唬┲幏翘幹橇Γ蝗鐏淼孟确鹱顒偬幹,于大眾中能獅子吼而吼。
(二)知也報智力;如來如實知三世業(yè)報之異熟,其處與因。
。ㄈ┲槿ば兄橇;如來如實知導(dǎo)致一切處之道。
。ㄋ模┲磺薪缰橇;如來如實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
。ㄎ澹┲N種解智力;如來如實知眾生種種意解。
。┲鶆倭又橇;如來如實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
。ㄆ撸┲o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如來如實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之雜染、清靜、出離。
。ò耍┲拮‰S念智力;如來如實憶念種種宿命。
。ň牛┲乐橇Γ蝗鐏硪蕴煅蹆,如實知眾生死(生)時、妙(惡)色,上(下)色、向于善(惡)趣,隨業(yè)法受。
。ㄊ┲┍M智力。如來漏盡、無漏、住心解脫、慧解脫,于無漏現(xiàn)法自達、自證、成就無上智。
- 上一篇:第二章 努力證得阿拉漢果
- 下一篇:第四章 僧團中的生活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因果日記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放下就是快樂
- 禪宗小故事
- 南傳法句經(jīng)故事集
- 孝親尊師故事
- 佛典寓言
- 殺生故事
-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
- 名人勵志故事
- 紀曉嵐寫的因果故事
- 邪淫惡報感應(yīng)錄
- 世間百態(tài)
- 星云大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