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講記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諸位法師、諸位同學(xu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頁。

  這一段是說明本經(jīng)的宗旨,本經(jīng)的宗旨是信、愿、持名三種資糧。這一科我們先講「信」。這個「信」的內(nèi)涵是說:「于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yè)。」這個「信」,它本來所面對的境界是一個廣大的三寶境界,是一個十方常住三寶的境界。但是在凈土當(dāng)中這個「信」,是單單就西方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來說。換句話說,這個凈土的信心是說:我們這一念心,去面對凈土的依正莊嚴(yán),我們對于這種凈土依正莊嚴(yán)它的「實德能」,它的一種真實性、功德性,以及它的成就性,能夠「深忍樂欲」。根據(jù)這個「實德能」的「深忍樂欲」,蕅益大師開出了六信。前面的因、果、事、理四個信,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現(xiàn)在看自、他。這個是講到「能」,我們是依止什么能力,而能夠成就凈土的功德?這當(dāng)中主要有二種力量:一個是自力,一個是他力。先看「信自」:

  ?信自

  ┌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

  ┌我現(xiàn)前一念之心┼豎無初后,橫絕邊涯。┼┐

  ││││

  │└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

  信自者│┌十方虛空┐│

  ┼┤├元我一念心中所現(xiàn)物────┼

  ,信│└微塵國土┘│

  ││

  │┌雖昏迷倒惑┐│

  └我┤├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茍一念回心┘

  ──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這個「自」是指我們內(nèi)在的心性,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在的心性,對這樣的一種心性要生起「信」心。這當(dāng)中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個總標(biāo)!肝椰F(xiàn)前一念之心」,就是現(xiàn)前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見聞覺知的這一個明了的心性,「本非肉團,亦非緣影」。這是簡別我們這一念明了心,它不是「肉團」,這個「肉團」我們一般說是心臟,我們這個心臟它是一個色法,地水火風(fēng)所成的色法,它沒有明了的功能,這個不是心臟!敢喾蔷売啊,這個「緣影」是出自《楞嚴(yán)經(jīng)》。佛陀說:我們凡夫,以這個「緣影」為心,這是錯誤的。這個「緣影」是指我們五塵落謝的影像。我們眼睛看到境界,這個時候落到心中的影像,一個色塵的影像;乃至耳根聽到聲音,這個聲音的影像也會落入我們心中。這種影像,它本身是一個所緣境,它不是一個能緣的明了性。一般我們都會以這個所緣境為心,這就是心隨境轉(zhuǎn)的意思了。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簡別我們這一念心,不是外在謝落的影像,這個也是沒有明了功能。這二個(肉團、緣影)是把它簡別出來,二個色法,一個是粗的色法,一個是細(xì)的色法。以下二段是肯定的。那既然不是肉團、也不是緣影,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個什么樣的相貌呢?「豎無初后,橫絕邊涯。」這是它的「量」。從時間上來說,我們這一念心是無始無終的。在經(jīng)論上說:我們這一念心,「恒轉(zhuǎn)如瀑流」,無量無邊的水流,從過去的水流流到今生,從今生流到盡未來際,從凡夫到圣人、到成佛?础法華經(jīng)》的意思:我們成佛以后,佛陀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是有明了性的,那個心性還在,只是轉(zhuǎn)染成凈而已,那個明了性并沒有斷滅。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是一種無量無邊的一種生命現(xiàn)象,沒有「初」也、沒有「后」,無始無終。從空間上來說,「橫絕邊涯」,它周遍法界,在這個十法界當(dāng)中是無障礙的。在經(jīng)論上說:釋迦牟尼佛的那一念明了性,整個無量無邊的法界當(dāng)中,哪一個法界的哪一個角落下幾滴雨,佛陀都能夠如實的了知?梢姺鹜拥男男允潜闈M的,否則他的明了性怎么知到哪一個角落下幾滴雨呢?我們凡夫有我執(zhí)、法執(zhí),使令我們明了的功能受到限制,這就有障礙了──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本來面目。「豎無初后,橫絕邊涯」,這個是指它的「量」。這以下是講它的「本質(zhì)」,這個質(zhì)呢?「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箯淖饔蒙蟻碚f,它隨染凈的因緣,能夠造善造惡;從體性上來說,「終日不變」,它的體性依舊是清凈本然。這個是一方面隨緣而不變,一方面不變而隨緣。這一小段是先把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說出來,以下二段是各別解釋。第二段是講它的隨緣義,講它的作用。「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xiàn)物。」這個十法界的國土,不是上帝安排的,是我們這一念染凈的心所變現(xiàn)的,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去憶念佛的功德,我們這一念心就顯現(xiàn)佛菩薩的莊嚴(yán);我們這一念心經(jīng)常起貪瞋的煩惱,我們這一念心就顯現(xiàn)地獄法界的刀山油鍋。這十法界都是一念染凈的心所顯現(xiàn)的。這是約作用。第三段是主題──它的體性,它不變的體性。「我雖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惯@個地方蕅益大師所要表達(dá)的是第三段,這個「信自」。說:我無始劫來依止無明妄想,造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業(yè),「昏迷倒惑」,一個顛倒的境界。但是,如果我能夠不斷的栽培信、愿、持名,在臨終的時候,「一念」的「回心」,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就在這個臨終的寂靜心中,把我的信、愿、持名三種功德現(xiàn)出來,這樣子,「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惯@一個觀念,對于我們帶業(yè)往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們凡夫無始劫來的思考,這一念的思考,有這個無明,唯識學(xué)說:我們這一念一動,就有無明,就有我執(zhí)、法執(zhí)這個自性執(zhí)。我們總認(rèn)為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善業(yè)、惡業(yè)都是有真實性的。有真實性的時候,就使令我們揮之不去啊。換句話說,當(dāng)我們想到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yè)力,就像虛空一樣廣大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就驚怖,就使令我們不敢承當(dāng)──我能夠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不敢承當(dāng)。就像印光大師《文鈔》里面講一個居士,這是一個年紀(jì)大的老居士,他說:師父啊!我年輕的時候,糊里糊涂造了很多的罪業(yè),老來以后,遇到凈土法門,雖然我現(xiàn)在真正改過自新,不斷的老實念佛;但是,我總是覺得我的佛號沒有念好,自己感到不能往生,非常恐怖啊。印光大師回信的時候就訶責(zé)他說:什么叫做這個佛號沒有念好?什么叫做念好?印光大師又說:念佛法門可貴的是一種直下承當(dāng)。如果你認(rèn)為你佛號沒有念好,(他說:五逆十惡的眾生,他平常根本就沒有念佛。這五逆十惡的眾生,他臨命終時候才遇到善知識,開顯凈土法門,臨終才開始念佛,從開始念佛算起,具足十念,然后彌陀的蓮花就現(xiàn)前。)他說:什么叫做把佛號念好?所以印光大師就訶責(zé)他說:你不能往生,并不是佛號沒有念好,而是你一念的疑根。我們總會認(rèn)為這個罪業(yè)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強調(diào):我們應(yīng)該要觀察「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所謂「本自清凈」是說:罪性本空。這個「何其自性,本自清凈」,這一句話,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非常有力量。我們面對妄想現(xiàn)前的時候、面對煩惱現(xiàn)前的時候,它要障礙我們的時候,我們?nèi)绻麑Α负纹渥孕?本自清凈」這句話有理解的話,那這句話的力量太大了、太大了。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不能夠往生,并不是煩惱跟業(yè)力的障礙,而是我們自己的一念懷疑,懷疑煩惱會障礙我們、罪業(yè)會障礙我們、煩惱會真實的染污我。

  所以說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應(yīng)該肯定:「我雖昏迷倒惑」,我無量劫來起了很多的妄想、造了很多生死罪業(yè),但是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至誠的懺悔了,這些罪業(yè)事實上從本性來觀察,它都沒有染污我們這一念的清凈心,沒有染污,它只是如夢如幻的存在。所以當(dāng)我臨命終的時候,一念的回轉(zhuǎn)心意,一念的正念分明,信、愿、持名,這個時候「決定」能夠往生我「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是對于內(nèi)在自性清凈心的一種肯定、一種信心,這就這個罪業(yè)是不能染污我們的清凈心。我們這一念清凈心的力量很大的,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yán)。這個是一種「信自」,再看第二個「信他」:

  ?信他

  ┌釋迦如來─決無誑語┐

  信他者││┌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彌陀世尊─決無虛愿┼┤├

  ,信││└決志求生更無疑惑┘

  │六方諸佛│

  └─決無二言┘

  廣長舌

  ──是名「信他」。

  這個「他」指的是諸佛的功德,諸佛的教誨、諸佛的功德。這當(dāng)中提出三段:第一段,講本師釋迦如來。「釋迦如來決無誑語」,釋迦牟尼佛在凈土三經(jīng)當(dāng)中,所介紹的凈土因果,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因地修行,這件事情是「決無誑語」的!金剛經(jīng)》上說:佛陀是「真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箵Q句話說,佛陀在說話,他的情況是一種現(xiàn)量的境界,是一種不增不減的境界。佛陀說話的內(nèi)容,跟他所見聞覺知的,是不增,他不會增加一點點,他如實的見聞,就如是的說;他也不會減少一點。這個是決無誑語,佛陀是真實的如實了知,也真實的如實的宣說,這是我們應(yīng)要深信的。

  第, 二個「彌陀世尊決無虛愿」,這句話是「信他」的重點,彌陀的大愿力。我們講影響我們的果報,有二種力量:一個是業(yè)力,業(yè)力不可思議;第二個是愿力,愿力不可思議。

  我們凡夫一般沒有;資糧的人,我們所發(fā)的愿是沒有力量的,虛愿。比如說我們外出遇到下雨,下雨給我們很多的不方便,我們會咒愿說:從現(xiàn)在開始不可以下雨。但是還是繼續(xù)下雨。因為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沒有六波羅蜜的資糧,所以這個愿力沒有力量,虛愿。我們雖如此的希望,但是不能實現(xiàn)。但是有福德資糧的人那就不同了。我看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里面說: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jīng)候,到了一個大國家去,那個國家的國王,他很歡喜布施,深信三寶。他在位三十幾年,他在位,每隔五年,就做一個無遮的供僧大會。他把他所有的財產(chǎn),除了身上一件內(nèi)衣、褲子以外,全部的財產(chǎn)都布施給三寶,五年做一次布施。然后慢慢慢慢的,這些大臣、子民再慢慢慢慢供養(yǎng)他東西、供養(yǎng)他杯子、供養(yǎng)他衣服、床座、臥具,慢慢慢慢再收回來,他每五年要做一次全部的布施。到了晚年的時候,在第六次的布施,他想:這次大概是最后一次的布施。他把他所有的錢財全部變賣,除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以外,他蓋了一間寺廟供養(yǎng)給三寶。這一天他請了很多出家人來參觀,為這間寺廟開光。因為他在位的時候非常護持三寶,引起外道的譏嫌,外道私底下就放火,這個火就把這間寺廟燒起來。這個時候,這個老國王一看到寺廟被火燒,他一緊張:唉呀!這是我這幾年來的積蓄啊!他馬上跪下去咒愿,他說:愿我多生多劫所修的福報一時現(xiàn)前,用這個福報力把這個火消滅掉。果然這個火就停下來了。(呵──)可見有福報的人講話算數(shù)。所以一個有福報的人,他咒愿還是有力量的。他把他過去所做的福報力,把它累積起來,咒愿在這個希望當(dāng)中,這個希望在法界當(dāng)中一發(fā)動,它就有力量,它就有力量把這個火,把這個業(yè)力的火給消滅掉。不過凡夫的境界當(dāng)然是一種福報力,功能是有限的。其實圣人阿羅漢就好一點,阿羅漢他也咒愿,阿羅漢今天要入滅盡定,他就在這個樹下一打坐就咒愿:「我現(xiàn)在要入滅盡定,我入定以后,火不能燒我,水不能淹我,老鼠不能咬我,盜賊不能傷害我。」就入滅盡定了。入定以后在樹下打坐,這個農(nóng)夫這一天早上起床要去工作的時候:唉呀,有個比丘在這邊打坐。他也不在意。晚上回來的時候,看到比丘還在。如是的幾天看到比丘在樹下打坐都不動。這個農(nóng)夫這一天就好奇跑過去看:這個人是死了?還是活著呢?那入滅盡定的比丘是沒有呼吸的,他用手去觸他的鼻子:唉!這個比丘已經(jīng)死掉了,真可憐,沒有人為他處理后事。這個農(nóng)夫就慈悲心,把這個比丘的尸體抬起來,用柴火這個大火去燒比丘的身體。燒了很久以后,把他整個袈裟全部燒光了。但是他身上的發(fā)毛一根都不受傷害。所以阿羅漢入定之前的咒愿:火不能燒我。他講出這個咒愿以后,這世間上所有的火不能燒他的身體。所以阿羅漢的咒愿力也是很有力量的。不過凡夫的福德力、還有圣人無漏的戒定慧力量,這個咒愿都是有限的,而且多分來說是偏重在自受用。那佛陀不同,佛陀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修福、修慧,無量無邊的福德、智慧的資糧所加持,他所發(fā)的愿啊:「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拱浲臃鹚麩o量劫來,積集福德跟智慧的資糧,把這樣的福慧資糧,它這種功德力,咒愿在第十八愿,它就能夠普遍的面對十方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他能夠沒有簡別的普遍攝受,臨終憶念他的名號憶念十句,「十念必生」的一個愿力。所以阿彌陀佛他無量劫來的這種福慧的圓滿,他所發(fā)的愿在法界當(dāng)中,這個愿就不是虛愿,那是一個真實的功德力。這個愿,隨時等待我們?nèi)ジ袘?yīng)道交,那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在法界當(dāng)中。所以說,我們相信彌陀的這個本愿功德力,在法界當(dāng)中那是有真實功德的。只要我們信、愿、持名的力量跟這個功德力一接觸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得到他的加持,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有信心的!笍浲邮雷饹Q無虛愿」,那這個彌陀的愿那不得了!噶街T佛廣長舌,決無二言!惯@個是在《阿彌陀經(jīng)》的「流通分」,釋迦牟尼佛講完《阿彌陀經(jīng)》以后,「六方諸佛」現(xiàn)前,「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說什么呢?「汝等眾生」你們應(yīng)該要「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惯@個是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你要相信這部經(jīng)的內(nèi)容!噶街T佛」出「廣長舌」,都異口同聲的贊嘆彌陀凈土的殊勝。所以我們「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這是一種對于他力的、對于佛力的一種信心。

  基本上我們今天對于往生的成就,是二個大方向的建立信心:一種自力,相信我這一念心,本自清凈、本自具足,這是一種方向。看早期的大師,尤其是永明延壽大師,他對信自特別強調(diào),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到了末代以后呢?印光大師就比較偏向于他力信心。你看印光大師他這個信心是怎么建立的?「信我是業(yè)障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顾杂」獯髱熕鶑娬{(diào)的是他力信心;蛘,我們在一種次第上,我們剛開始可以先建立「信他」,相信彌陀的本愿功德是存在法界當(dāng)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仰仗彌陀本愿的攝持往生,是可以有這樣的一種思考。慢慢的我們在大乘經(jīng)典當(dāng)中不斷的熏習(xí),我們就能夠回光返照,慢慢慢慢對我們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清凈心的功德力,也能夠建立信心。從這個他力信心,又能夠建立自力信心,自他不二,那就更圓滿了。這里是講到信自、信他。這個六信我們最后把它作一個總結(jié)。看「附表」第「一」,「深信三力不可思議」:

  ○附表一─深信「三力不可思議」

  ┌一、彌陀大愿力──能應(yīng)(喻如月)

  │

  ├二、自性功德力┐

  │├─能感(喻如水)

  └三、名號功德力┘

  蕅祖在「五重玄義」的時候,他談到「信」,他廣泛的談到六信。但是到了經(jīng)文的時候,這個第一大段〔第二六頁〕,「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他在這一段當(dāng)中講這個信,他是把它會歸到三力不可思議!笍浲印沟摹复笤噶Α共豢伤甲h,佛力不可思議;約著「自性功德力」,我們這一念的心力也不可思議;第三個「名號功德力」,法力不可思議:三力不可思議。到經(jīng)文的時候,蕅祖把它融通了、把它濃縮。這個彌陀大愿力,這個佛力不可思議,是把前面六信里面的信他、信事、信果,把它融合在這一段里面。彌陀大愿力當(dāng)中,在智者大師的《凈土十疑論》里面,智者大師把彌陀四十八大愿,分成二大類,說:這個四十八愿當(dāng)中,有一類是成就凈土依正莊嚴(yán)的愿。彌陀發(fā)了很多愿,說:這個極樂世界的正報,這個壽命有多久、他的正報內(nèi)心有多少的神通功德、外相長得怎么樣的莊嚴(yán)、種種的三昧、陀羅尼。依報呢?有什么宮殿、樓閣、寶樹、琉璃地,等等。這四十八愿當(dāng)中,有一類的愿是屬于成就凈土依正莊嚴(yán)的愿。第二個是屬于攝受十方眾生往生的愿。十方眾生怎么能夠受用這個凈土呢?應(yīng)該憶念名號、或者有的地方要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等等。有一類的愿是屬于攝受十方眾生往生的愿。我們在注意這個彌陀大愿力的時候,要偏重在這個攝受眾生往生的愿,特別要偏重在第十八大愿。因為以一個現(xiàn)實的角度來觀察,極樂世界再怎么莊嚴(yán),假設(shè)沒有彌陀的第十八大愿「十念必生愿」啊,我們就很難去了,那你自己要憑本事去了。所以古德贊嘆阿彌陀佛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雖然十方世界有很多清凈無漏的國土,為什么六方諸佛偏贊彌陀凈土呢?古德解釋一個道理:因為十方凈土,你要去都是憑你的本事,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彌陀凈土它的特色就是說,他發(fā)了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你臨終的時候憶念他的名號,彌陀能夠來到我們有漏世界,帶我們過去。這個在后面經(jīng)文蕅益大師會挑出來,說這個「是人終時,心不顛到」,說我們?yōu)槭裁床活嵉?因為彌陀的現(xiàn)前攝持。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第十八愿,就是彌陀的本愿功德力它在攝持我們,使令我們能夠穩(wěn)定的到達(dá)極樂世界,安全的到達(dá)極樂世界,這個是我們應(yīng)該注意的,彌陀大愿力。這個是「能應(yīng)」,這個是已經(jīng)成就的功德,就像「月」亮一樣,月亮普遍的照十方的有錢眾生、貧窮的眾生,就像月亮它是無簡別的、平等的,照耀法界。那我們怎么跟月亮感應(yīng)道交呢?就是要有「水」,「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應(yīng)該準(zhǔn)備什么資糧呢?二個資糧:第一個是「自性功德力」,我們這一念心心力不可思議。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能念的這個明了心性不可思議,我們這一念心: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息。換句話說,我們這一念清凈心,當(dāng)它迷惑的時候,創(chuàng)造很多的煩惱、罪業(yè);但是我們這一念,當(dāng)我們覺悟了以后,它能夠創(chuàng)造很多的功德。這個是我們應(yīng)該深信的──心力不可思議。這是信自跟信理的融合。第三個是「名號功德力」,信因。我們應(yīng)該要深信阿彌陀佛的功德,名以召德,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攝持在這個名號當(dāng)中,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這一個名號功德,蕅益大師在后面的經(jīng)文會解釋,有很多很多地方會強調(diào)出來。他解釋的大方向是說:佛陀的功德有二個內(nèi)涵:一個是本門,一個是跡門。佛陀的功德,從自受用的角度來說,是佛陀的清凈法身跟無量莊嚴(yán)的報身。佛陀那一念清凈心安住在法報二身,盡未來際的能夠受用常、樂、我、凈的功德,這個是佛陀的自受用。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他能夠從本垂跡,他能夠從根本功德當(dāng)中,開出無量的方便,他能夠顯出無量種種的相狀,應(yīng)化身;或者是他能夠濃縮成一個名號。因為這個法、報二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見聞覺知的,我們凡夫是不能接觸這個法身、報身,不能接觸,所以我們不能受用。佛陀把這種功德從本垂跡以后,變現(xiàn)成我們凡夫能夠接觸的法界。比如說阿彌陀佛他創(chuàng)造一個名號──阿彌陀佛。誒,這個聲音我們能夠接觸,它是存在我們凡夫十八界的一種聲塵。那佛陀就把他的功德放在這個聲音里面,當(dāng)我們這一念心跟聲音一接觸的時候,我們就跟彌陀的功德接觸了,所以這個叫做從本垂跡。蕅益大師在后面的解釋,他是以這樣的方向來解釋,所以名號功德就是彌陀的功德。這當(dāng)中,自性功德力是約能念的心;這名號功德力是約所念,所念的名號。不過我們初學(xué)者,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可以偏重在所念的佛號,我們可以相信所念的名號、這句彌陀的名號,它就是本尊的化身,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化身。所以對這個名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然后慢慢慢慢的再體會:原來我們能念的心,這個心力不可思議,它能夠創(chuàng)造十法界。沒有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你放錄音帶,你說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你一個錄音機在那邊念佛,錄音機不能往生。雖然有佛號,但是錄音機沒有明了性,沒有那個能念的心,不能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心力不可思議,要有能念的心才可以的。當(dāng)我們這一念能念的信愿,去接觸名號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是水出現(xiàn)了,這個時候「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就能夠現(xiàn)前,這個時候就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了。所以蕅益大師在經(jīng)文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在念佛的時候,可以憶念三力不可思議,就是:在法界當(dāng)中,存在彌陀的本愿功德力,隨時等待我們?nèi)ジ袘?yīng)道交;然后,我們能感的是我們這一念清凈的信愿力、信愿的信心,然后去接觸所緣的名號。當(dāng)我們這一念的信愿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呢,這個時候就能夠跟彌陀感應(yīng)道交,三力不可思議。就能夠使令我們現(xiàn)生業(yè)障消除、;墼鲩L,就能夠使令我們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個是我們對于凈土信心的建立,有三種方向:佛力、法力、心力,三力不可思議。這一段是講信,大家有沒有問題?好,我們看下一段,看第十頁。前面是講「信」的資糧,這以下是講「愿」的資糧。

  ?釋二門二

  ?正明二門

  愿的資糧蕅益大師講「二門」,前面的信是六信。這個愿有二個方向:一個是「厭離娑婆」,這是一門;其次是「欣求極樂」,這也是一個門。由這二個門,就能夠引導(dǎo)我們通向凈土的功德,叫做「門」。這當(dāng)中分成二段,第一個「正明二門」:

  即自心所感之穢,

  ┌娑婆─

  │而自心穢理應(yīng)───厭離

  如此信已,則┤

  │即自心所感之淨(jìng),

  └極樂─

  而自心淨(jìng)理應(yīng)───欣求

  這個「愿」,有事相的愿跟理性的愿,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理」。有關(guān)事相的愿,我們看「附表」第「二」,先把它作一個說明:

  ○附表二─欣厭二門

  一、總說以愿導(dǎo)行方名正行

  這當(dāng)中我們分二段解釋:第一段「總說以愿導(dǎo)行方名正行」。凈土的行門,在本經(jīng)上來說,是「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在本經(jīng)里面,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名號為「正行」。但這當(dāng)中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在憶念名號的時候,必須是「以愿導(dǎo)行」,你心中的心情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愿力,這樣子的憶念名號,才算是往生凈土的正因,才算是正行。假設(shè)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當(dāng)下,我們不想?yún)掚x娑婆,還是貪戀娑婆,這樣子,這個念佛的行門不能叫正行,只是一種人天福報,這樣的行門是不能通往凈土的,不可以的。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必須要「以愿導(dǎo)行」,這樣的一種行門才叫「正行」。關(guān)于這一段,我們引用憨山大師的一段開示,就容易明白這個道理。請看第二頁,大家請合掌,我先念一遍:

  念佛求生凈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業(yè)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凈土!故侵獝勰松栏,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zhuǎn)。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xiàn)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chǎn),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xiàn)前時,回光看這聲佛,果能敵得這愛么?果能斷得這愛么?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xí)熟,念佛纔發(fā)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xiàn)前,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憨山大師──

  這一段,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來解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