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yán) 第四卷 第71講

  《四十華嚴(yán)》第71講 (2009年03月02日) A

  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這個入法界的三個必要條件,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在這邊告訴我們的:

  要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要能行菩薩道;

  要能親近真善知識。

  那么,充分條件是你必須、已經(jīng)前提性要有的,還要有這三個條件。那這樣入法界就是,以法身來行普賢圣行。或者,以法身來行圓融圣行的圓融道。

  那么在這之前,我們也告訴各位,凡夫也要行圓融道。那凡夫行圓融道,就是沒有那個充分條件,你沒有證得空性。那這個時候呢,你行圓融道就那么一個條件,要盡形壽行菩薩道,對三寶具足信心。對三寶具足信心,也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你是凡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很難體會。

  雖然我們語言上跟各位這樣講,要一再地反省跟檢討。沒有錯,可是你的反省檢討可能會弄錯。一再的反省跟檢討,不是罪惡感,不是挖掘自己的錯點,不是。是要去檢討說“我的行法符不符合圣意”。圣意就是佛陀的旨意,你的行法跟佛陀的意思一樣嗎?你的行法跟上師所指導(dǎo)的相符合嗎?假如沒有的話,我們要想盡辦法來改進(jìn)。這個叫做反省檢討啊。

  那你反省檢討到世間的一般的這種事相上的檢討,那當(dāng)然也是反省檢討。可是這個成績不高。我們要的,是要高成績的部分。

  所以呢,你在這個用功的過程里,你要懂得。

  第二個條件啦,就是要一再地超越,一再的超越。止于至善是什么,你不要管,你只要一再地超越就好。那能不能到達(dá)止于至善,已經(jīng)不是你所能定的目標(biāo),因為“我們是凡夫,我體會不到那個地方”。那你能夠抓住這兩個要領(lǐng),這個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雖然我們一再地講,但是各位的體會必然有很大的出入,那無所謂。你只要一再地反省檢討,那個出入就會一再地修正過來。

  我把我個人的例子,也一直講給各位做參考。為什么我們經(jīng)過三十年的摸索、努力,真的是在一夜之間,那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來疑無路嘛,對不對?人家這樣的唾棄,瞧不起,甚至于有人都把我們掃地出門。掃地出門,你比較清楚,我比較不清楚。臺灣沒有掃地出門這回事啊。不過我聽說這里掃地出門很多啊。那,我們被這樣的清算、斗爭,三十年默默地,套一句古話說,叫茹苦含辛啊。你有沒有經(jīng)驗過?我不知道,那個真的是心里頭啊,滴著血淚,沒有辦法。

  三十年來,忽然之間,怎么會這樣?人家把賢首宗的衣缽交給我們。還不止如此,這個,賢首宗的衣缽是屬于中觀論派的衣缽,瑜伽行派的衣缽也交給我們。你想想看,大乘佛法的兩大主流,通通到我們家來了。這對于一個行者來講,那真是無上的光榮啊!突然間,一夜之間啊,我們感到,真的是富貴非常。對不對?

  本來是腳無立錐之地。頭無遮影之棚,左右無可靠之壁,前后亦無山可依。那突然間,哇!金碧輝煌,寶冠重重。這怎么搞的?這個就是你在一再的超越當(dāng)中,自然就會達(dá)到那種高度。假如你不一再地超越,沒有那種高度。

  有沒有企求呢?我跟各位講,一點企求都沒有。什么叫賢首宗,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在前面就是常跟各位講的就是,華嚴(yán)宗。我們只知道歷史上有華嚴(yán)宗,不知道有賢首宗。結(jié)果呢,接了法以后,我們一找,北京附近還正是我們賢首宗的大本營。那碑林那么多,可是我們沒有同修講。是我們因為接了這個法以后,從新調(diào)整我們的焦距,才看到,原來賢首宗就在北京附近。從紅螺山那邊,一直到八大處,都是賢首宗的活動范圍,那你就可以知道,那有多殊勝。

  那這是什么?這是我們一再地超越,你只要一再地超越就好。你不要管他。當(dāng)你高度到了那個地方。他自然就會出現(xiàn)嘛。你高度不到那里,你要求也沒用。所以,這是我們凡夫行圓融道,最好的一個例子。

  那三個條件當(dāng)中:

  第一個,對三寶具足信心,就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二個,盡形壽行菩薩道,這里就是“欲勤求行菩薩行”。就第二個條件,這沒有問題啦。那這些菩薩行菩薩行,那不止盡形壽,根本就是盡未來際嘛。那你現(xiàn)在能夠盡形壽行,盡形壽發(fā)愿大家都會,他有一個要領(lǐng),就是,你會遇到挫折,不能輕言放棄。只有一個時候,盡形壽、命終的時候,那才能夠說放下了。還不是放棄哦,放下了。你都斷氣了,剩下后事要人家替你辦啊。那你只好放下了。不放棄,因為,再來我還是要做,還要繼續(xù)行這個菩薩道。你要記得這個原則。假如你輕易地想要放棄,那你的菩薩行就不能夠圓滿。

  那么要圓滿,你又有很多挫折。那要怎么辦?我只能這樣跟你講,我自己遇到什么挫折,也不必跟你說啦。那太多啦,講不完啦。所有的挫折,你只能夠做歸零功課。遇到什么打擊、什么誹謗、什么傷害,都不要理他,不要反駁,不要找理由,只有回佛前,一百零八拜。雖然很痛苦,也很傷心,帶著眼淚連著鼻涕,佛號也念不出來,只有哭的聲音,你還是要拜。拜完以后坐在那里,眼睛看著佛陀,看他微微地笑,他總不會哭吧,對不對。紙畫的、泥塑的,他不會改變他的笑容啊。你就有一種感覺說:“佛陀,你知道嗎?你的子女受了多大的委屈,你知道嗎?”那時候突然間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道光芒,他告訴你說:“孩子啊,別傷心,明天太陽也會出來,他們也跟你一樣,太陽出來,大家平等平等,你就繼續(xù)努力吧!”當(dāng)這個時候,你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你要走你的路,沒錯,佛陀鼓勵你繼續(xù)往前走,就只有這樣。所以這個歸零功課是非常重要的。

  有時候,當(dāng)然也很高興。有一次啊,一個非常驚喜的,是我在高雄講經(jīng)。有一個師姐在我講完以后,她告訴我,她拍拍我肩膀說:“師父啊。”

  我在想。“這個師姐怎么這個樣子。”

  她說:“你一定很窮哦。”

  我說:“干嘛?”

  “像你這樣講經(jīng)不會有人供養(yǎng)。”

  我說:“是啊。”

  “人家那樣講才有人供養(yǎng)啊。你這樣講誰供養(yǎng)你啊。你為什么不要跟他們那樣講?”

  我說:“我不是那個調(diào)調(diào)。”

  她說:“好,我給你五十萬。”臺灣五十萬這邊只有十幾萬而已,不多啦,但是你知道,一聽到五十萬,差不多兩只手不知道放那里了。因為你沒有捧過五十萬到底是多少啊,對不對?價值不在五十萬多少,價值在有人會珍惜這個法。她知道你這樣講,沒有什么廣大的群眾擁護(hù)啊。他講那一個很簡單的邏輯,那大家好風(fēng)起云涌造成狂熱的,那個錢很多啊。但你講這個,又要人家盡形壽行菩薩道,哎呦,那么辛苦。人家說簡單地念十個佛號就可以往生了,那個才有錢啦。你叫人家自己折磨自己,誰要供養(yǎng)你啊,對不對?

  但是你要知道,一個佛教知識青年,有他的良知,他在秉承佛陀佛法身慧命DNA的時候,不是要迎合大眾的需要,而是一種良知的傳承!你知道嗎?假如你喪失了這種良知的傳承,那已經(jīng)喪失了你身為一個行者的本色。

  所以我是希望各位,你在要行圓融道的時候,雖然是個凡夫,不要緊!盡形壽,走下去。有人誤會有人怎么樣,都不要緊,你向佛陀負(fù)責(zé);你向因果負(fù)責(zé);你向眾生負(fù)責(zé)。你不要為了眼前的名,為了眼前的利,那你弄錯了!這不是行者。那你到社會上去賺錢就好了。大可以去搞行銷嘛。為什么我們不做?為什么我們出家?為什么我們要修行?為什么我們要追求了生死、出三界、求解脫?為什么我們要成佛?我們追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所以,這一點大家弄清楚。

  圓融道可行!但是因為你是以凡夫的立場在行圓融道,最艱困的問題就是,那種挫折感你能不能挺過去!這是最重要的。要挺過去,只有一個方法,那個方法,我也沒有辦法用語言跟你表達(dá),你要融入那個生命體系里。這句話,講可以這樣講,那怎么跟你講體驗?zāi)兀磕阒挥袕倪@三個條件的實踐中去體會,整個法界的生命是什么?他不是你腦筋記憶的那種東西。你要融入你那個整個生理的生命體系里面,那就可以了。那怎么融入?這我們實在沒辦法講。

  所以這個三個條件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這三個條件你可以做得到。怎么做到?只有一再地挫折一再地磨練,這叫磨練啦,我們合理的叫訓(xùn)練,不合理的叫磨練。所以你就好好磨練自己吧!

  所以這個圓融道的這三個要件,我就跟各位補充到這里。我相信很多人,很樂意,也很想進(jìn)行這個實修的工作,但是就是經(jīng)不起那種挫折感、孤獨感、落寞感。

  各位記得,我一個勉勵自己的就是,佛陀在雪山修道的時候,被那個羅剎跟夜叉騙了。他就聽到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后面兩句就不知道是什么。他就發(fā)愿,有人教他后面兩句,他愿意施舍一切。

  來個羅剎來跟他要說:“你什么要施舍?”

  他說:“你要什么我都給。”

  他說:“我要一條大腿。”

  他說:“好,大腿拿去。”就折給他了。折給他了,他抱著大腿就跑掉了。

  另外一個夜叉來了,說:“你要給什么?我給你,我有那個偈子。”

  他說:“你要什么?”

  他說:“我要一個胳臂。”他胳臂折掉,也跑掉了。

  當(dāng)然就完蛋了,這個時候,他當(dāng)然很傷心,“我要正法,怎么沒正法?”

  我一直覺得,這個很像是我們親自的寫照。常常這樣被騙。那有辦法嗎?社會上本來就是很多羅剎、夜叉。這也很正常。你不被騙誰被騙啊。對不對?當(dāng)然我們每被騙一次,就一堆信眾死光光啊.“你那么笨,哪有師父這樣的?”那你怎么辦,你要哭嗎?欲哭無淚啊。

  誒,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候,為了求后面兩句,他舍身,這樣舍身了。誒,就在這個時候,空中有聲報曰,就是空中有聲音來了。就像那個叫我九月十號去求法,九月二十一號要傳法的意思一樣啊。

  他就說:“你不要傷心,你要的偈子,我給你。”

  他就說:“是什么偈子?”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矣,寂滅最樂。”

  誒,他開悟了。然后,他就一下子就問說:“你是誰。”

  他說:“我東方去此三十二億恒河沙國土外的佛,因為你發(fā)心求法跟我相應(yīng),所以我來告訴你。”

  就這樣子,他手、腳就復(fù)原了,再生了。知道嗎!

  那么我告訴各位,修行的時候常有那種孤獨感、落寞感啊,你能不能感受到那個寂滅最樂的那種感覺。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大死一番啊,那就是那個“生滅滅矣”所產(chǎn)生的那個“寂滅最樂”的那種樂。這個時候沒辦法分享。所以,當(dāng)你最孤獨、最落寞的時候,往往是你自己的生命中最寧靜的時候。你有沒有經(jīng)驗過?沒有的話自己去經(jīng)驗。這個我沒有辦法幫你制造。

  那個寂滅最樂啊,諸法因緣生…他好像各少一個字。我只會背這樣。你自己查字典啊,查出來就有了。

  這個是,我常跟各位講說,因為這是修行實際的一個境界跟領(lǐng)域啊,分享給各位。當(dāng)然你可能福報比我大,不必像我受那么多的苦啊。但是呢,你需要去經(jīng)歷這些。這些經(jīng)歷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

  所以,修行人,我告訴你,沒什么好吃好喝的,當(dāng)然你有福報就隨緣一下,無所謂啦。沒福報,那你就去經(jīng)歷那一種“生滅滅已”的感覺。什么叫大死一番?什么叫桶底脫落?這禪宗的公案,這些名相很多,聽起來好爽啊,輪流到你頭上,你就知道,那不是爽不爽的問題。那一種痛苦難當(dāng)啊,那一種雞皮疙瘩,好像全身都粉碎的那種感覺啊,你必須要好好,好好地經(jīng)驗他。

  好,把這個部分跟各位談好了。

  這個圓融道,雖然講是圓融道,不要經(jīng)過圣解脫道的行法,沒有圣解脫道的那么樣的精彩與痛苦,可是我告訴你,圓融道所要經(jīng)歷的苦難啊,不會比圣解脫道來得少。這是公平的啦。有的人說:開機場比較省錢,機場比較省錢;開高速公路,成本太高。是沒有錯,開高速公路成本太高。可是機場也事實上省不了幾個錢。從硬體設(shè)備上是差不多,從管理上來講啊,機場、飛機航行的管理成本以及安全設(shè)施遠(yuǎn)比高速公路來得大,對不對?所以你看:得之商榆……(失之東隅,收之商榆)。我不知道了,背不起來了。你在東方失了,在西方找到。這是一定的。

  所以,這是一個因緣的問題。你透過圣解脫道而進(jìn)入法身行法身的圓融道,跟你直接從凡夫行圓融道,是差不多的了。只是因緣不同,成就是同樣殊勝。那個過程你該吃多少苦啊,就多少苦,是省不了的。

  這個是我告訴各位,修行絕對不要投機取巧。不要認(rèn)為有什么方便法。告訴你,沒有啦!法法平等啊。哪有什么方便法?沒有啦。要不然法法平等怎么講,佛陀不打妄語嗎?哪有什么最簡單的易行道、方便道?沒有啦,沒有那些東西。有的話,只有一個法法平等。你不管用什么法,你該付出多少,就該付出多少。你有多少業(yè)力,你就要到達(dá)“業(yè)盡情空”的地步。要不然怎么有可能?當(dāng)然,用了很多包裹,把他包裹起來,什么“帶業(yè)往生”這些,你都別想了。到哪個凈土,你絕對帶業(yè)往生,因為你業(yè)還沒有凈,才會到凈土。

  業(yè)盡的話,就直接入法界了。而且,我們?nèi)敕ń,你要留意到啊,行圓融道只要一定位好,法界所有的因緣是開始圍繞著你,開始在運作。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當(dāng)因緣盡的時候,因緣到的時候,他就現(xiàn)前了。所以我跟各位談這個,你是體會不到的。當(dāng)你在法界中定位以后,法界所有的因緣是以你為核心,圍繞的。當(dāng)你不定位的時候,你永遠(yuǎn)是法界在組合因緣中的一個因緣。你記得,你的生命一定位以后,法界所有的因緣圍繞著你的,你這個生命作為核心。知道嗎?當(dāng)你不定位的時候,你永遠(yuǎn)是法界在重組因緣中的一個因緣而已,那就看你了。所以,你會就流浪生死,頭出頭沒嘛,往往依附在法界的這些假象中。當(dāng)你定位以后就不一樣了,開始轉(zhuǎn)過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狀況。

  所以自己不要投機取巧。任何法門都一樣。我跟各位講的是真實法修行的那種根本。其他的人可以因為你個人的個性、性格而去做調(diào)整。

  像彌勒佛就不一樣了,彌勒佛他要打坐、要念佛啊,一定要開空調(diào)。還要芳香劑,還要有人給他按摩。他這樣才要誦經(jīng)。沒有人按摩他不誦經(jīng)。那我們釋迦牟尼佛不是啊,因為他要精進(jìn),那就怎么,就橫沖直撞,懸崖上他也打坐,零下五十度他也打坐,在火山里他也打坐啊。因為什么?他是精進(jìn)勇猛型。你看彌勒菩薩,人家肚子大大的,有沒有,還搖個扇子,他是懶散享受型。所以他要修行,每個人個性不一樣。

  可是你知道,他的原則定了,定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佛晚發(fā)心,彌勒菩薩證阿羅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才發(fā)心。那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成佛了,你看,彌勒還要好久好久以后才會成佛,為什么?這個無所謂嘛。反正他們都會成佛啊。這是性格不同。一個急驚風(fēng),一個慢郎中。那修法絕對不一樣。你不要說誰對誰錯,都一樣,都對啊。那性格不同嘛。那大肚子當(dāng)然慢慢來嘛。對不對?那瘦皮猴,釋迦牟尼佛,你看他就動作特別快。他急驚風(fēng)嘛。所以沒有對錯。這是性格不同。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一個條件就是,法界中定位了。

  所以,各位可以因為你的性格不同,而有不同的行法,但是基本上的這些條件跟原則你都要有。這些不可免。

  但是我們剛好弄相反。我們都在假象上用功。“我學(xué)佛了,頭發(fā)不能燙。”誰跟你講不能燙?“不能穿紅衣服。”誰跟你講不能穿紅衣服?“不能夠點胭脂口紅。”誰跟你講不行?“嗯,學(xué)佛怎么可以這樣?”學(xué)佛怎么不能這樣?學(xué)佛要你的,不是搞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啊,要你從生命的核心跟根本上來啊。你不從那里,不從根本來,而從枝末來,你學(xué)錯了!所以,你學(xué)那些叫做演戲用。因為枝末演戲、拍電影才拍得出來啊。核心的問題,電影弄不出來啊。你知道嗎?

  所以,你要留意到,你今天做一個行者啊,擁有行者本色,那就要從這里來,不要從枝末來。從根本來,從你的DNA改造這邊來,希望各位好好把這個部分弄好。

  好,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最后一段。文殊師利菩薩跟善財童子教導(dǎo)的最后一段。前面都已經(jīng)講了,你要去找善知識,“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dāng)念隨順。不應(yīng)違逆。”因為本體你看不到,“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yīng)恭敬。勿見過失。”這些基本上文字上大家都懂,我就不詳細(xì)講了。那內(nèi)容的部分,那都是你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

  我相信各位依止很多善知識,結(jié)果是你把善知識給拋棄了。對不對?為什么?你自己想想看,為什么你會拋棄善知識?因為你看不慣他,對不對?因為他不是你想象中是坐在云端上的人,他也不像你所想象的是坐在桌子上供人膜拜的人。他還是到處趴趴走,不安于世的人。他沒有辦法成為你的財富。他不能夠乖乖地坐在你家里受你朝拜。那你假如要的話,街上很多木雕的、石雕的,那才有可能。善知識不可能。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說,你跟哪位善知識都不要緊,不要跟丟了。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把善知識跟丟了。是你故意把他丟棄的,不是他不要你的。這個你留意喔。

  前面講完了,最后他有一個咐囑,囑托了。就一百零三頁: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yún)。汝可往問。菩薩雲(yún)何學(xué)菩薩行。菩薩雲(yún)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yún)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

  我們現(xiàn)在來看這幾句話。下面當(dāng)然還有一句,好!這個,善男子說:“孩子啊,你從這里出去向南方去,南方有個國土,名曰勝樂”。這個文字很簡單,要講就說“善男子,善財啊,在我們南方有個國土叫勝樂,那個勝樂國里面,有座山叫做妙峰,妙峰山上有個吉祥云比丘,你可去問他。菩薩怎么學(xué)菩薩行。怎么修菩薩行,乃至菩薩怎么樣行普賢行,疾得圓滿。”可以嘛?哈。這樣就解釋完畢了,然后看下一句,是不是?這個就簡單了。這樣有沒有講?這樣叫做沒有講,因為你還是不懂他在講什么。

  什么叫南方呢?南方是羅盤上的南方嗎?還是地球磁場上的南方?這個你要知道,這個叫做《華嚴(yán)經(jīng)》的語言模式。南方啊,這里是第一次出現(xiàn),因為下面大部分都是向南方走,那我們在北京一直往南方走,還沒問題啊,你假如在海南往南方走,就上龍宮去了。對不對?那怎么辦?不是。“南方”是指正確的方向。你出去找,找善知識,但要朝正確的方向走。你不要跑到拉斯維加斯去啊。拉斯維加斯就不是正確的南方。那不知道是,那是××方了。他不是正確的方向。正確的方向叫“南方”。

  “東方”叫發(fā)菩提心的方向。“東方”是發(fā)菩提心的方向。“西方”是成就菩提的方向。換句話說,你一定是從東方,所以他是福城東,有沒有?前面叫“福城東大塔妙處,聽聞文殊師利菩薩講普照法界圓滿光明修多羅”,有沒有?是不是?那是東方啊,發(fā)菩提心的地方嘛。那么向南方是修學(xué)菩提心圓滿的地方。那么,到西方是成就菩提心圓滿的地方。有沒有?

  好,那北方呢?北方是不是拉斯維加斯的地方?不是,北方是把這一個成就啊,西方成就菩提心的這個成就啊,起來應(yīng)用的地方,拿起來應(yīng)用的地方。所以北方叫不空成就如來。有沒有?會應(yīng)用嘛。他不能講空成就,他講不空成就啊。也就是拿來運用也會成就,就是在事相上,事相上是有,所以不空嘛。有事相的運作,也成就的地方。

  所以,東、南、西、北簡單的講是講這個部分。所以《華嚴(yán)經(jīng)》中講的,你要弄清楚。東、南、西、北是有他表法的意思。

  那么,從這個地方的定義,再轉(zhuǎn)回來看。各位很喜歡修密法,你密法都講不清楚。大概沒有一個講得清楚的。為什么呢?因為密法里頭講到,毗盧遮那佛的正前方為東方。毗盧遮那佛怎么坐都不要緊,他的前方為東方,他的背后就是西方嘛。是不是這樣?好了,那這里頭啊,我們中國有個民族,跟他非常相應(yīng),就是契丹族。契丹這個民族是太陽崇拜的,是面向東方的,有沒有?所以毗盧遮那佛所對的東方,剛好是他坐西向東嘛。有沒有?中國這個民族是坐北朝南。有沒有?這個民族不一樣啊。所以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全國舉國上下全部信仰《華嚴(yán)》,就是這個原因,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為什么啊。遼國為什么信《華嚴(yán)》?就在這里信《華嚴(yán)》啊。所以,契丹族基本上都是善財童子的后代。對不對?很清楚吧。這是佛陀法身的DNA。

  那你一直拿羅盤在找東、南、西、北方啊。那不在我們這個世界內(nèi)。那在娑婆世界里,不在這個法界里。有沒有?這是第一個。

  所以,我告訴各位,你每一個人,在座的各位每一個,你都有個東方,也都有個南方,都有個西方,都有個北方,只是現(xiàn)在看不清楚。你一定位四個就很清楚了,人生的方向就出來了。

  所以,你現(xiàn)在可以找你的南方,他有一個善知識,南方有個國家叫做勝樂國,那個國里頭有一個山叫妙峰山。有個善知識叫做吉祥云比丘,第一個。你要弄清楚啊。所以你現(xiàn)在要學(xué)佛,先找個善知識,先找一個善知識,你要依止他,跟他學(xué)習(xí)。你要弄清楚啊。你確定以后,因為這里是跟你確定南方,因為你已經(jīng)進(jìn)到華嚴(yán)的門檻里了,先假設(shè)你已經(jīng)發(fā)菩提心。那你沒有發(fā)不要緊,你往南方走,他也會幫你發(fā)。所以呢,善財童子在往后走的地方,都“我已發(fā),我已經(jīng)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知道嗎?

  大概,你找三位善知識以后,你不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不行。同樣的,你假如一開始只跟一個善知識有三個階段,你這樣一再地反問跟追求你的善知識說“我這樣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對不對?”三次,你自己也發(fā)了。但那是指三個階段。你不要早上問一次,下午一次問一次,晚上問一次,不算啊。那是三大階段,你可以獲得的。這是南方。

  好,那么他第一個呢,就講國土,這個國土、這個佛剎。他說南方有一國土,就是有個佛剎。這個佛剎是有個菩薩所成就的地方。但是,他這個地方,是講國土內(nèi)有個妙峰山。山上有個比丘叫做吉祥云。你知道嗎?其實這個國土啊,不是我們世間講的國土,而是這一個吉祥云比丘所成就的國土,但是呢,他不統(tǒng)治。你要留意到。所謂不統(tǒng)治就是他不管理啊,不管理他的國土。因為他出家人管理什么國土,那是國王的事。所以你留意到哦。

  他這個語言里頭,都有他真實的意義在里面。但是你不推究他的用意,也就,你不知道佛教的結(jié)構(gòu)跟佛教的倫理,你就沒辦法解釋啦。他在這里并不是說,有個吉祥云比丘,那這吉祥云比丘有個國土叫做勝樂,他現(xiàn)在住的方丈寺在妙峰山上,他不是這樣講啊。對不對?那這樣就表示,那個國土是吉祥云比丘在管的嘛。是不是?但是他不是,他沒有管。他說:那里有個國土,國土里有一個山,山上有住了一個比丘叫吉祥云。對不對?你要留意到啊,這個層次感是不同的,層次感不一樣。

  那我們從文字上來解釋,你現(xiàn)在的文字意義上來解釋啊,一定是那里有個國家,國土就是國家嘛,這個國家里頭有座山叫做妙峰山,妙峰山上面有住一個出家人,你去找找看。因為山上不止一戶人家嘛,那你去找到叫吉祥云比丘的,那你去問他“怎么學(xué)菩薩?怎么行菩薩道?”你就去找他問。那我告訴你,絕大部分的解釋都朝這個方向來,那是你現(xiàn)在運用的語言的意識形態(tài),大腦里頭的意識形態(tài),跟佛法在表達(dá)的那個法身慧命的領(lǐng)域是不一樣的。這個你要慢慢地去區(qū)別。

  好,國土弄好了,現(xiàn)在說,這個國土叫勝樂,很殊勝,很快樂。

  佛法沒有跟你講不能殊勝、快樂啊。我們現(xiàn)在學(xué)佛都學(xué)到什么?干干癟癟的,而且呢,不能笑,人家笑,“嗯,不能”。不能露齒笑,露齒笑是犯戒。對不對?大同,那個,有個菩薩叫做露齒笑菩薩,有沒有?華嚴(yán)寺有個露齒笑菩薩,那已經(jīng)是全國破天荒,只有這尊菩薩牙齒露出來笑的,其他人露出來都犯戒啊,只有他不犯戒。還叫做最美,山西的國寶。為什么會弄成這樣呢?你看清楚。

  勝樂,這個樂啊,不是世間的聲、光、色、影的樂,而是一種法喜之樂。你沒有到那個領(lǐng)域去,不經(jīng)過真正修行,那個法喜不會產(chǎn)生的,F(xiàn)在我們學(xué)佛以后,因為生活調(diào)整了以后,誒!你會有一種喜悅,那個喜悅產(chǎn)生一種輕安。這個是你剛開始學(xué)習(xí)的時候,會有的一種成果,那還沒有真正進(jìn)入到行法的勝樂,沒有!那個是入定以后轉(zhuǎn)到另外一個象限里頭才有的。那么,你在這個轉(zhuǎn)移的過程里,資糧道在具足的時候,你就會產(chǎn)生這種比你現(xiàn)有的聲、光、色、影的享受,更卓越的那種喜樂,他會產(chǎn)生。那這個時候,你把他用勝樂這個名字來形容啊,也可以,因為這個名詞,誰都可以用。

  那么能夠把這種經(jīng)驗全部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就叫做勝樂國土。所以,這個國土里面的人基本上是都在修行的。因為都在修行,所以他都是吉祥云比丘教化的范圍。知道嗎?你慢慢地去留意。

  那么,這里有一座山叫做妙峰山,這個國家,勝樂國家里頭有個妙峰山。我們跟各位講過,《華嚴(yán)經(jīng)》里面有妙這個字,那就不妙了。因為這個妙,帶有饒益眾生的作用。他不是簡單地那樣講叫妙峰山,那個山峰很微妙,山峰很奇妙,那個山峰不可思議,不是你想象的。這座山是教化眾生的山。那我請問各位,那這座山是什么山?喜馬拉雅山,還是泰山,還是什么?不是。他不一定是有形的山,你要留意到,不一定是有形的山。他只是,山是一種高聳,在土地上來講,他突出的地方,他發(fā)揮出教化眾生的功能啊,非常突出的地方,就叫做妙峰山。他不一定是一個土丘,是海拔一千米、兩千米啊,不一定是那種山。也就是這個吉祥云比丘所在的地方,發(fā)揮教化眾生的功能是非常卓越、非常突出的,那個地方就可以叫妙峰山。知道嗎?

  我們在臺北的道場,叫做草堂山,草堂山大華嚴(yán)寺。因為,我們不像這個蓋得這么漂亮,是草所編的一個茅棚而已,所以叫草堂山,對不對?沒有辦法說跟這么殊勝的殿宇樓閣來相比較嘛,比較破落嘛。所以,自比草堂,叫草堂山,只是這樣而已。那很多人說:“你們這里叫什么山。”是,當(dāng)然不是土堆的山啊,是在發(fā)揮教化眾生的作用。因為他起了一定作用,所以他就叫山,是指這個意思。當(dāng)然,我們不叫妙峰,妙峰山就太自大了,所以,我們就叫草堂山。都是這個意思。

  山的意思,突出嘛,跟我們講的幢一樣。他不可能住在幢里頭嘛,所以,形容就用山來形容嘛。知道嗎?這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各位要弄清楚。用文字在表達(dá)那種意境,你要弄清楚。

  在這妙峰山里,“彼有比丘”,那里頭有個比丘,“名吉祥云”。我們《四十華嚴(yán)》,翻譯得比較完整,叫吉祥云!栋耸A嚴(yán)》就不叫吉祥云,他說“彼有比丘名德云”。他叫德云比丘,道德的德,其實同一個啦。因為,翻譯的人,對于那個表法的部分,他的感受不同,所以翻譯的詞句不一樣。那我們講,那個人是同一個人。吉祥云比丘是第一個《華嚴(yán)經(jīng)》里頭出現(xiàn)的善知識。前面,當(dāng)然有很多佛菩薩,這個是出現(xiàn)在人間,形態(tài)出現(xiàn)的。

  吉祥云比丘其實就是普賢菩薩的示現(xiàn)。但是你在這里看不出來,我們就不談那個部分了,那個部分是你修行功夫到的時候,你自然才會知道的。所以,我們把“吉祥云”加一個“室”,教室的室,吉祥云室,叫做普賢菩薩住的房子。文殊菩薩住的房子叫做善住樓閣。那個普賢菩薩住的房子叫做吉祥云室。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看的。那當(dāng)然要講這個部分又另外一套理論啦,這里就又很長了。我們在其他地方講,這里就不講了。

  那么用吉祥云在這里來做形容,是告訴你,善財,你出去找,第一個,只要你愿意出去找善知識,那你就像吉祥云灌頂一樣。他不會說:“彼有比丘。名倒霉鬼”。不會啊,那叫你去找倒霉鬼干嘛?當(dāng)然叫你去找吉祥云。所以那是一個表法的意思,不是那個人一定是叫吉祥云,不是。你到那邊去獲得的法意,那就像吉祥灌頂一樣。他是指這個意思啊。

  所以,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這種經(jīng)典,他的語言,每一個字的語言都有他的用意,有他表法的的意思在里面。那么,各位,你朝著你的南方去找善知識,是不是一定要叫吉祥云?不一定啊。而且鐵定不會是吉祥云,這是一個你第一個要認(rèn)識的。但是你所獲得的利益,你就可以把那第一個善知識就叫吉祥云。因為他給你獲得大利益,所以他是吉祥云嘛。對不對?所以,從實體上來講,他是吉祥云,可是相上來講,他未必叫吉祥云,知道嗎?他可能是某個停車場管理員,或者是售票員。那你會說:“我怎么這么倒霉,我這輩子的善知識就是這么一個”。你不要起這種分別心。知道嗎?不要起這種分別心。你要懂得,真的給你法意的部分,你有沒有受用?有了大受用,這個就好了,第一個就叫吉祥云。

  所以法身里叫吉祥云,色身里不一定叫吉祥云。所以,色身所示現(xiàn)的部分,絕對不是你所想象的。所以我們前面才跟各位講說:你對于善知識善巧方便的示現(xiàn),“但應(yīng)恭敬,勿見過失”。有沒有?對于善知識所有教誨呀,“當(dāng)念隨順,不應(yīng)違逆”。因為他的示現(xiàn)有種種的善巧方便,你不知道啊。在現(xiàn)實社會里頭顯現(xiàn)的,你不要在意,你要看你真正法上的受益跟生命的成長是什么樣的一種狀況,這個才是重點!我希望各位在學(xué)佛的領(lǐng)域里,尤其學(xué)我們大乘佛法,你更要從這條路走過來。

  那我想,這幾個名詞,我這樣講,應(yīng)該很清楚了。不能夠說不清楚了。而這個幾個詞,一般來講,講經(jīng)的人都不講,因為這叫流水文。流水文,念過去就好了。反正,懂,你也不懂;說不懂,你也不懂。反正你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懂。講也沒用。你只有在華嚴(yán)道場里你才能聽得到。因為從這樣解釋,他叫做《廣本華嚴(yán)》,就《大本華嚴(yán)》的解釋。要照這樣講下來,這部經(jīng)講不完。絕對講不完啦!不是我今天啊,興致來了,精神特別好,講詳細(xì)一點,不是啊。因為,這只能夠舉例這樣講一下。再以后,我就不會這樣講了,每一參都這樣講,那就不用講了。

  好,他現(xiàn)在這樣講:

  “汝可往問。菩薩雲(yún)何學(xué)菩薩行。菩薩雲(yún)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雲(yún)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

  那這里頭,有兩個意義要跟各位談。

  第一個,親近善知識是在問菩薩行的問題,對不對?是第一個意義。那么前面三個條件里,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他是法身行圓融道嘛,這個沒有問題。對我們來講,你只有堅守、咬住三寶的信心不放,對三寶具足信心,這個條件不用動搖的。那么第二個,你要盡形壽行菩薩道,那你要邀請很多人來幫你的忙,對不對?凡夫行的圓融道,那你要怎么樣,要一再地邀請人家來幫你的忙,所有來幫你的忙的人,通通都是善知識。知道嗎?通通都是你的善知識啊。那么,他要從哪一方面來呢?“誒,現(xiàn)在我又是凡夫,我又不知道他對或不對。”

  事實上,我在臺灣看到很多大德啊,尤其是出家人,在發(fā)心行菩薩道的時候,真的跟你講,都是焦頭爛額。因為很多涌上來要協(xié)助他的人啦,他有很大、很大的什么?錯亂。因為一大堆人來,哪個人講的對?每個都對,每個都要幫你的忙啊。你知道嗎?結(jié)果他在那慌亂中做決定的時候,全部出錯,出問題。你能不能在那個情況中不亂?好,這里頭就出問題啦。

  你是個修行者,你必須有絕對的定力,定力是一定要的。沒有定力,你其他就別談。智慧倒很難講,智慧你還沒開嘛。修行者本身還是凡夫,還是凡夫啊。不是說,我是多大成就者,沒有啦,也是凡夫啊。但是我總要有個定力。什么定力。烤褪菆猿治覍θ龑毜倪@種信心,所以,任何人要來幫忙,我只有一個方法,讓他自然篩選。

  因為,我從不參與行政工作。要不然我組織經(jīng)營我可以做吧,發(fā)展組織我可以做。我本來就是從商業(yè)、企業(yè)界走過來的,怎么不能做?可是你知道,當(dāng)我跳下海的時候,我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浮上去了,知道嗎?我要堅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我就經(jīng)營組織事情完全要放下。對不對?讓給他們?nèi)ミ\作,而他們在運作的過程里呢,他會去沖撞。那我們只有一個,堅持這個定位。

  那些,在這里看到善知識有是非的、有過失的,他自然會離開。他,沒有看善知識是非跟過失的,他就會留下來。你要留意到。而這個因緣,他也會自然成熟。所以,組織發(fā)展只有組織發(fā)展的護(hù)法們自己去動,不要等我。因為,我不可能參與。我提供一些基本原則給你,那就只要這樣而已啊。

  所以,你要留意到,問菩薩行,學(xué)菩薩行,是指邀請這些大德進(jìn)來,這些善知識加入,他要能夠幫忙,這是第一個,你要留意到。所以,你一定要有很多的善知識,這是必然的,必然的。不管你是凡夫行圓融道,或者是法身行圓融道,都一樣。當(dāng)然,法身行圓融道的,他福報更大。凡夫行圓融道,因為你有一些業(yè)障必須清理清理。所以你必須要剝你的殼,有沒有?把他扒掉啊,那些業(yè)障要扒掉。所以,他一定有他,會去遭遇到的挫折與痛苦。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

  《四十華嚴(yán)》第71講 (2009年03月02日) B

  好,我們再談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請問菩薩行如何行?”那為什么還要問如何學(xué)?他都是法身了,這個里頭要談的是,事事無礙的部分。

  法身大士,我們講四法界當(dāng)中,事事無礙法界是法身的領(lǐng)域。法身在修學(xué)的就是事事無礙。如何事事無礙?你在過程里啊,你必然會有一些挫折跟失敗,因此我們說,這個部分你需要進(jìn)行的就是歸零功課,一百零八拜。這是一個你必須要留意的部分。這是屬于第一個課題的部分。

  第二個部分,那就要談的就是,他最后一句,“乃至菩薩雲(yún)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為什么有一個普賢行,要趕快圓滿?這個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fā)展的重點。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人研究過普賢行。有人研究普賢行愿,因為是從普賢愿,十大愿,愿行,行愿上面來。就是普賢愿,有愿就要有行,那么這個行叫普賢行。那普賢行是什么?沒人談了。所以,我跟各位講,第四期佛教思想要研究的主要課題啊,就是普賢乘。

  普賢乘,是個很大的項目。這里頭,法身論就是一個課題。這個,我們要研究的,相當(dāng)多。而這一期佛教思想所涉及到的,更擴大出來的就是對大自然的關(guān)懷問題。對社會對族群的關(guān)懷問題,在菩薩乘里有。但是普賢乘里更擴大到對于大自然的關(guān)懷。

  各位可能沒研究過,對大海要怎么關(guān)懷?各位知道嗎?大海有問題啦,大海,海的面積占地球的百分之七十,現(xiàn)在正在逐漸地擴大中。大海所受到的污染,所遭受的破壞,誰來關(guān)懷?因為我們住在陸地上,不住在海里,所以大海請龍王關(guān)懷就好了,是嗎?污染大海的不是龍王,是人類。

  各位,你可能不知道,在大西洋他有一條公約,曾經(jīng)禁止五年捕魚。為什么禁止五年捕魚?他們?nèi)グl(fā)明一個管子,直徑是十米,放在大海里抽水,那么管子的那一端,是個網(wǎng),一個網(wǎng),什么東西通通抽進(jìn)去,然后通通網(wǎng)里撈起來,流出去的是水,所有魚、蝦、貝殼,什么東西,臺灣話“通通抓光光”。他抓了十年了,大西洋沒有魚了。因為大、小魚通通被抓掉了。那時候,大家大快朵頤。十年后無魚可吃,怎么辦?怎么辦?他福報很大。這個叫做竭澤而漁啊。他那個東西不是只有一條管子,是因為你能這樣撈,我也要撈啊,那不知道幾百條管子通通下海去了,通通撈光了。所以他禁止五年捕魚,F(xiàn)在五年過了,現(xiàn)在禁止這樣捕魚了。

  好了,那邊禁止的時候,通通跑到太平洋來了。聽說太平洋比較大,魚撈不完啊,真的要這樣撈啊,一次就夠了,那鮭魚都不用回流啦。在海里都被抓光了,怎么回流?你說可怕不可怕?

  那么,那些海難所造成的污染,那就更不用說了。每一次戰(zhàn)爭在海上的這種污染,你看有多恐怖!對不對?

  所以我們要知道,對大自然的關(guān)懷,是普賢乘的一個特色。普賢乘不能夠只有概念,他必須有理,理論之外要有實際行動出來,那才能夠達(dá)到理事無礙。也只有透過理事無礙,才能做一個正確的指導(dǎo)。

  那凡夫所進(jìn)行的是事法界,他不是理事無礙法界,所以從西方發(fā)展出來的思想,他所走的是事法界的理論,因此天下大亂。那假如我們能夠有理事無礙的指導(dǎo),那就不會亂。知道嗎?

  常常,我相信你也聽說過,只要有佛教來參與,天下就不會亂。那請問你,佛叫要怎么參與?不是講慈悲、講智慧,這樣就可以了,不是了。不是講凈化心靈四個字就可以了;不是說大家念佛就可以了;也不是說大家打坐就可以了;也不是說大家來念大悲咒就可以了。不是。你知道嗎,要怎么樣?理論提出來,相關(guān)事件提出來,這個理跟事要圓融無礙,那才對。所以,現(xiàn)在我們講的事法界是怎么樣?只用大腦,事提出來,好像解決了,其實延伸了很多的副作用。那我們提出來理事無礙的這種領(lǐng)域的時候,那可以告訴各位,不會有副作用!這個是最大的差別。

  我們要告訴各位的是,真的修行人從這個地方出發(fā)。所以只要有佛法,我們就有方法。有佛法,我們就有辦法,他的辦法是理事無礙的辦法,不是事法界的辦法。你要留意到啊,這個是他差別的地方。

  好,那么現(xiàn)在要跟各位談的是,在普賢行當(dāng)中的行啊,就是只這一個理事無礙以后的事事無礙這一行。所以,各位要留意到,這個當(dāng)中有很多東西,我們不明白。我現(xiàn)在,隨文而解義,跟各位提出來也是片片段段,還不是很完整的系統(tǒng)。普賢乘里所涉及的是相當(dāng)?shù)膹V,現(xiàn)在講的,這是實質(zhì)性的問題。

  我們跟各位講過四個階段:

  出離心、出離道、出離行,有沒有?這個叫做聲聞乘。

  再來,菩提道、菩提行、菩提心,這個叫做菩提乘。

  然后,菩薩道、菩薩心、菩薩行,這個叫菩薩乘。有沒有?

  那普賢心、普賢道、普賢行,這個叫普賢乘。

  現(xiàn)在,普賢乘當(dāng)中有個普賢行出來了,普賢行又跟普賢行愿差不多了,各位要知道,愿是標(biāo)的。“我愿如何如何”那是目標(biāo)嘛。目標(biāo)定下來以后,你所有的因地,開始向目標(biāo)聚集。為了達(dá)到目標(biāo)所做的一切,都叫普賢行。因為,先定這個目標(biāo)出來,所以,我們叫什么?叫果地覺,因地心。知道嗎?果地的目標(biāo)先定下來,所有的因向他靠過來。那靠這些因過來的時候,你會去整個、整體的調(diào)整,朝著那個方向去。所以,你不會迷失。但是,調(diào)整的過程可能沒那么快,他需要一段時間。時間要多長,每個人不一樣,每個環(huán)境不一樣。但是你在這個時代,會發(fā)這個愿,那一定跟這個時代有關(guān)。你在這個族群里發(fā)這個愿,你這個愿一定跟這個族群有關(guān)。那么這個時代也好,這個族群也好,你的愿能不能兌現(xiàn),跟這個時代的福報,跟這個族群的福報有關(guān)。

  所以,你,一個修行者,不用在意你的愿能不能完成。因為能完成,是眾生的福報,不能完成,是眾生的業(yè)力。你只要盡你的全力去推動他就好。所以對行者來講,沒有成功或失敗這回事。只看他有沒有盡力去做而已。你盡多少力,多少功德嘛。所以,就一個行者來講,他一定是拼了老命,全部干到底啊。他是全部毫無保留的付出,這個就是行者本色。

  而在這個時候,他不是希望成功或者不希望成功的問題。因為在他的奮斗生命史里頭,沒有成功的這個問題,他只有做到底的這個問題。因此,用現(xiàn)在的話講,他不計較成功與否。所以他說“成功不必在我”。對不對?因為那是眾生的福報,他何必要成功呢?對不對?他只有頃其全力去完成他,因為那是他的使命。各位要留意到。

  行者之所以可貴,之所以接受人家的膜拜,不是他要接受人間膜拜,是因為他這樣的付出,眾生的感恩,各位知道嗎?不是我們?yōu)槭裁匆?a href="/remen/bai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拜佛啊,佛有什么讓你拜的呢?因為他是這樣的付出,我們才有這樣的福德,有這樣的善根。是這樣來的。

  好,那么普賢行的定義,基本上這樣跟你定位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biāo),定了。那么,依你的性格,把所有要到達(d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個目標(biāo),所有的資源你會匯聚過來。你知道嗎?你要行的菩薩道,所有的資源會聚過來。然后會形成,把你的性格轉(zhuǎn)變成性德,再一切行,通通叫普賢行。因為目標(biāo)定了嘛,而這個目標(biāo)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你的性格,所以你要做什么事。有的要慈悲救世,有的要智慧教化。有沒有?性格不一樣。有的急驚風(fēng),像釋迦牟尼,有的慢郎中,像彌勒菩薩。對不對?那都對,因為你的性格嘛。而你會匯聚你一切資源過來,那你的性德就開始成長出來了。隨著你的奮斗,你的性德就會一直成長。

  就我們跟各位講,生命因素達(dá)到七十五分以上,你就看到了。那你現(xiàn)在進(jìn)入六十分以后,就開始進(jìn)入到法身里面了。這是整體的喔,不是個別的。生命因素的成長,絕對可貴。

  各位,好像很沉重的樣子?其實,這個殊勝是真的很殊勝,非常不得了的部分。

  好,我們簡單地,把這個部分跟各位談一下。談到這里,普賢行,一定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關(guān)。早期我是這樣定義,用一個很簡單的定義法。就,菩薩行像竹竿一樣。竹竿,知道嗎?筷子啊,你推這一頭,另一頭也會動,有沒有?這個叫因果同時嘛。是不是?是不是這樣?有沒有感覺?回去試試看,你的筷子是不是這樣?這一頭推,那一頭也會動啊。菩薩行是一對一嘛。但是,普賢行不一樣。普賢行像蚊帳。蚊帳,知道嗎?蚊帳,掛起來不是幾面,五面嘛,對不對?四面、上面,沒有下面嘛。蚊帳有沒有下面?沒有下面,就五面嘛。五面,你去注意看,任何一條線你一拉動,整個蚊帳都動,對不對?牽一發(fā)動千軍嘛,對不對?你拉動一條線,整個都動。普賢行跟這個一樣。這是一個類比法。

  但真正的定義,就是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biāo)定了,愿定了,那么行全部靠聚過來。那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他所聚集的資糧不一樣,因此他成就的性德就不同了。那這樣,普賢行的定義,可以嗎?(眾鼓掌)

  那下面啊,就這四個字,“疾得圓滿”。這個就麻煩啦。這個,語言是這樣講,要趕快圓滿,趕快達(dá)成目標(biāo)啊,但是告訴各位,這個難啦。

  講是這樣講,為什么難呢?

  第一個,我跟各位講,最簡單的,是智正覺世間的成就簡單。智正覺世間,就是你要證阿羅漢,明心見性,證空性,然后進(jìn)入法身,這個都簡單。我跟各位講,你只要把資糧道準(zhǔn)備好,我們來認(rèn)真努力,快的三個月,更快的可能兩下子就好了,兩只香就夠了。一支香讓師父說:“嗯?怎么這樣?”一支香,師父說:“對!”就兩支香嘛。這樣,你就超越啦。但是,有沒有呢?我還沒遇到。哪一天遇到永嘉大師,可能會這樣。永嘉大師連兩只香也不要。他跟惠能大師吵一架,他就解脫了,那是他已經(jīng)成就了。智正覺世間是最容易的,最簡單的。我這樣講是,相對于眷屬世間來講的。那,你不要以為你很快,你就是登地菩薩,你就是明心見性,你就解脫了啊,那每一個人可不那么容易。所以,我們有一定的訓(xùn)練過程。你一定照那標(biāo)準(zhǔn)來。那你要真的有那種根器的話,那東西很快很快,一站一站就過去啦。知道嗎?你要沒有那種根器求不得的,急不得。這是第一個,智正覺世間。

  第二個,是第二個難的,是眷屬世間。所以,我們從菩提道,菩提道是講智正覺世間成就,出離道只是解脫業(yè)海的痛苦而已。那菩提道啊,是智正覺世間成就。菩薩道是擴大到眷屬世間的成就。擴大了,眷屬世間也圓滿了。

  那,我跟各位講過,要度一個眾生跟自己度不一樣,自己要成就,簡單。我可以劃定時間就可以成就了。可是,要度眾生不一樣。因為度自己,好像找一頭牛。要降服你的心嘛,就降服這頭牛而已,這一頭牛啊?墒且纫粋眾生,就好像把一百頭牛,一個眾生就好像把一百頭牛,遷到高速公路上說,排隊排好,我“砰”一聲,你就開始跑”。你知道,要把那一百頭牛排好,你大概會用一個方法。你大概忙過三個月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用一個最好的方法,通通打麻醉針,把他扛到那里。排好,然后,他們會慢慢醒過來,醒過來,然后給他們站好。然后“砰”一聲,我告訴你,還是亂竄。他不可能向前沖。眾生就是這么難搞。

  你以為度眾生那么容易。坎皇抢。我們這些人坐在這邊聽,聽得很高興,你看下了課來找?guī)煾竼柕膯栴},就是千奇百怪啊。我在看你們聽得大家好像都開悟啦,來問的問題都還在業(yè)海茫茫里面啊。怎么會這個樣子。勘娚缓酶惆。我跟你講,度一個眾生都像一百頭牛上高速公路那么難了,無量無邊眾生要這樣度!不可能。

  前面我們那里講過那個例子,有沒有?那個十無盡心,記得嗎?那個在第幾頁?我忘了。那十無盡藏。他說眾生無量無邊,度每一個眾生都要佛剎微塵數(shù)劫,修學(xué)佛剎微塵數(shù)波羅蜜。你看看,每一波羅蜜要以佛剎微塵數(shù)劫來修,要修佛剎微塵數(shù)波羅蜜,來度一個眾生。念完都昏倒了,你還怎么去修?你看看。我的形容,不為過啊,我跟你講。佛經(jīng)里要講說,度一個眾生,沒那么容易。你以為眾生那么好度啊。像我們僧團(tuán)里頭這些僧眾,吵起架來,你知道什么樣子?師父都還要戴鋼盔,穿防彈衣。他來的時候還信誓旦旦“我宣誓、我發(fā)誓,我要怎么樣,我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求度出家”。結(jié)果,吵架的時候,你都不知道。每一次我想回去的時候,我不知道又幾只牛跑掉了。度眾生,難!

  好,度眾生難,就已經(jīng)比自己的智正覺世間難了。所以眷屬世間要圓滿啊,“疾得圓滿”,大概是對眷屬世間講的。

  那么,這些眷屬世間要怎么圓滿呢?我們也要去思考,他要用什么方法讓他圓滿。那,我們就發(fā)展出三段教學(xué)。第一段教學(xué),就是人格養(yǎng)成教育。現(xiàn)在是這個最麻煩。不是說每個人都沒人格?梢哉f大部分人都沒家教。所以師父要教你開悟的,變成說要先教你家教。家教到最后,從哪里開始?從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開始。這師父也真業(yè)重,為了要度眾生,本來是想教他如何解脫的,但是他解脫沒有辦法修,要解脫之前必須人格性要健全啊。這樣反過來呢,因為要行大乘菩薩道,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度盡。那這些人格不健全的呢,你就要從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來教。你看看,累不累?等到教到差不多的時候,師父都已經(jīng)忘了說要怎么教你解脫了。你知道嗎?

  好了,這個眷屬世間的菩薩道就已經(jīng)夠難行了,現(xiàn)在要行普賢行。普賢行又把菩薩道更擴大。從眷屬世間,這邊更擴大到器世間要圓滿。這下子麻煩了,臭氧層破洞,地球暖化,溫室效應(yīng)。本來是講O3,現(xiàn)在連CO2都跑出來了。那你看要怎么辦?好了,這個怎么辦?人還好搞定,現(xiàn)在,大地的問題、氣候的問題,這個比那些眾生更難搞。因為,這個問題,他已經(jīng)不是人性的問題啦,這是牽涉到民主、政治社會跟經(jīng)濟(jì)發(fā)展,三方面共同構(gòu)成的一種共患結(jié)構(gòu)。他已經(jīng)造成整個地球上的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嚴(yán)重偏差的問題來了。那你要怎么樣把這個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校正?很難啊。

  我現(xiàn)在講這句話,你會覺得說:我到底從哪里冒出來的?在佛法里是有依據(jù)的。就我們剛才講的,現(xiàn)在的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從事法界產(chǎn)生的。這個偏差已經(jīng)造成今天世界千瘡百孔,甚至于大氣層都已經(jīng)造成比整個地球面積還大,比整個地球的面積還大的破洞出來了。那再繼續(xù)破下去,你看怎么辦?

  好了,這是主流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所造成的結(jié)果。他當(dāng)然不對。怎么樣對呢?那就是要從理事無礙法界里頭去找答案。那我跟各位講的,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從這理事無礙法界里頭提出來的。那你要把這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向這個世界來做布達(dá),讓這個世界的主流社會全部來接受。那我請問你,要多久的時間?就這么簡單就好了。

  現(xiàn)在普遍都在講求經(jīng)濟(jì)成長,這個例子就好。我說經(jīng)濟(jì)成長是個惡魔,我告訴你,你大概都沒聽到,我已經(jīng)講了好幾次了。你會相信嗎?我告訴你,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會認(rèn)真去思考,我講這句話什么意思。為什么是個惡魔?你假如有認(rèn)真思考,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經(jīng)濟(jì)假如不成長的話,要怎么辦?對不對?這個問題一定產(chǎn)生。那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可以經(jīng)濟(jì)成長,但是,不是經(jīng)濟(jì)成長,也就是不開發(fā)自然資源,而讓大家的生活,同樣會獲得改善,而且不是所得增加,而是幸福增加。所以我們不叫經(jīng)濟(jì)成長,我們叫幸福成長。你知道嗎?

  那您愿不愿意朝著這條路來走?現(xiàn)在的核心價值觀是,要所得增加,不是要幸福增加。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雖然money、money、money很多,但是痛苦、痛苦、痛苦更多。到最后,寧可不要money,要自殺。因為只有自殺結(jié)束他的痛苦嘛。那我請問你,經(jīng)濟(jì)成長,對嗎?你可能會說“那,才他們幾個人,因為我們都還賺不到錢”。對不對?錢不夠多,所以不會痛苦。我跟你講,真的錢很多的人,很痛苦啊。為什么?因為我們都不曾有過錢,所以我們不會痛苦。

  但我告訴你,這是核心價值觀的錯誤,造成思維模式的錯誤、行為模式的錯誤。所以,很多人,我不是說你。萬一說到你,純屬巧合。很多人賺了很多錢,家庭破碎了,有沒有?夫妻感情推翻了,子女變壞了,不聽話了,甚至于自己的身體弄糟了。有沒有?你想想看,我不是說你,你的親戚朋友一定有。尤其是越成功的人是越糟糕。我不是詛咒成功。對于任何成功的人,都是我們社會的資產(chǎn),我們應(yīng)該珍惜、應(yīng)該尊重。他們即使有錯,我們也應(yīng)該包容。這是我們一貫的主張。

  可是,對于那些很成功又很痛苦的人,你用什么辦法來幫他呢?你叫他來信佛,“哼!”他說,“你是應(yīng)該掃地出門的、破四舊里面的破爛”。怎么又會信呢?因為他相信他的大腦嘛。但是我告訴你,大腦是錯誤的。所以,他才會有那個痛苦存在啊。你知道嗎?

  所以,我們在提一個問題的時候,他有一個核心,就是他的理論,到底出自什么地方?這是我們所談的。各位你知道嗎?我們是很認(rèn)真的,不是說著玩的,我跟那些錄音機講經(jīng)的不一樣,都是肺腑之言。告訴各位,真正人生的問題。

  那么普賢乘,既然知道,從出離道來講,就是聲聞乘來講,要解脫就不容易了,所以他們一直在搞那個智正覺世間的問題。但是,我們從菩提道來講解脫并不難,很容易做到。從菩薩道來講,那眷屬世間怎么搞定,這個才難啊。可是,比起普賢乘來講,那器世間更難搞了。你知道嗎?

  因為,你對于眷屬世間,是我們所接觸到的眾生,有緣我們就度了。只要度有緣的,無緣的你根本度不到。對不對?全世界六十六億人口,我請問你,你總共認(rèn)識幾個人啊,包括電視上所看到的密密麻麻不認(rèn)識的人,通通加進(jìn)去啊,你不會超過十萬個人。你知道嗎?你一輩子所認(rèn)識的人,包括在火車上那烏壓壓的那些人,通通算進(jìn)去。你不會超過十萬個人。但是有六十六億人,你怎么辦?對不對?其他,我們不講啦,什么無量無邊那個我們不講了,光有量有邊就差那么多啦,對不對?

  好了,器世間呢?一下子就影響到全世界的人,全部窮盡。所以,普賢乘的效果大,就在這里啊。因為你這個東西一弄好,六十六億人口,全部受益。是不是平等平等?(眾鼓掌)

  你用事法界去弄的話,事法界弄,有沒有?君權(quán)、帝國主義改為民主世界,有沒有?現(xiàn)在是不是民主世界,花了五、六百年啊,我告訴你,全部是帝國主義那些人換服裝而已。你去注意看看,美國那些總統(tǒng)一定跟英國皇室有關(guān)系。這個奧巴馬還沒有人研究啦。為什么?他們都是那貴族去轉(zhuǎn)型的。日本也一樣啊,都是貴族去轉(zhuǎn)型的,他從那幕府時代轉(zhuǎn)型過來的。所有國家在政權(quán)上,從帝國轉(zhuǎn)變成民主的過程,民主什么兩黨政權(quán),通通是那些人去搞的啦,輪不到你跟我啦。真正的,不是。他這個是從事法界來,所以他有一個歷史的因緣在那邊程序著。他的轉(zhuǎn)型就是那個樣子,絕對是那一幫人。那個基因還是存在的,政治還是政治家族的。不信,你、我出來跟他們競選看看,除了你自己一票以外,大概沒人要理你。而且他又有一個門檻,你要是達(dá)不到一定的標(biāo)準(zhǔn),那你繳的保證金全部沒收。所以,選一次就夠你破產(chǎn)十次,永世不得翻身,你最好少去。所以,他是從事法界來。

  我們跟各位談的不從事法界,是從理事無礙法界來。所以,他才有辦法從根本上翻過來,知道嗎,他是沒有事法界的缺點。這個普賢乘,你看看,他有多殊勝!

  我們可能感受不到了。因為這個時代還沒有人對普賢乘好好地去研究。所以,我跟各位講,希望各位發(fā)心,真的來從事這個研究,我們非常歡迎。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fā)展,他的思想發(fā)展,普賢乘的思想,法身論。這里頭,我們牽涉到生命改造過程里頭,有一些生命因素。我跟各位講,生命因素這個課題,會是未來人類思想發(fā)展的顯學(xué)。研究生命因素,非常重要,尤其在幸福成長的范疇里面。因為在經(jīng)濟(jì)成長的范疇里頭,他只是講供給跟需要,叫無異曲線,對不對?他在研究的是那個東西。但是,在我們講幸福成長的領(lǐng)域里,生命因素非常重要。

  這個生命因素,有慈悲、有智慧、有包容、有珍惜、有聆聽、欣賞,這些都是啊,F(xiàn)在,我們根本就不理會這些。我們只有對立、抗?fàn)、爭奪、斗爭,美其名叫競爭。什么競爭,根本就是斗爭嘛。是不是這樣?有沒有人說把對方打倒以后說:“好了。我贏得了,分一半給你。”沒有啊,對不對?把他打倒以后,就是最好是全部把他充公,然后把他曬成餅干,賣肉干。所以,你就不能失敗,因為失敗很慘啊。所以,這些人日子不好過,越成功的人,我跟你講,越恐懼。為什么?因為失敗的人,他始終是失敗,反正我再奮斗也失敗。然后,他的人生觀就變成皮條,混過去就好了。成功的人不是,成功是得到了。還沒得到,怕得不到;得到以后,怕丟掉。這叫患得患失,最典型的例子。尤其在這競爭很激烈的時代里,那一種患得患失,更嚴(yán)重。那恐懼心,又特別強,你說可怕不可怕。所以,成功的人,日子不好過。

  現(xiàn)在你看看,一講什么?“股票怎樣?”“噢。”馬上…為什么?“跌停板?還是漲停板?”“漲停板.”“啊?我沒有買!” “嘣”,又下去啦。人家問你說,“你買哪一只?”“我買這個。”“啊!”“ 怎么啦?”“跌-停-板”。血壓就停止了。為什么?恐懼太厲害了!當(dāng)然手中沒股票,心中很舒坦;手中有股票,心中就什么?很沸騰。跟著他起伏,對不對?就很沸騰。這個都是我們在講的,你所面對的狀況。

  那么學(xué)佛的理論架構(gòu)里,他有這種情況。你假如不懂得這個內(nèi)容,你不知道為什么我們要講這四個階段,聲聞乘、菩提乘、菩薩乘跟普賢乘,四個部分。那你就知道,他為什么要講“疾得圓滿”了。“疾得圓滿”不是究竟圓滿,這一期生命所遇到的器世間、眷屬世間的問題都要能圓滿。這是法身的圓融道做得到的。我們凡夫你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緊,沒有叫你一定要做到,但是呢,透過這個部分,會使你的生命急速超越,很快的會超越自己。你會把那個懦弱心,怯弱的生命形態(tài),轉(zhuǎn)變成非常威武的生命形態(tài)。這是我用的形容詞。你不一定要用這個詞,你可以有更美的詞;丶蚁胍幌,想個更美的詞來替代。因為我在講課臨時跑出來的。

  好,那下面還有一句話。他說:“善男子。彼善知識。當(dāng)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

  這個“具足圓滿普賢行愿”,跟“疾得圓滿”不一樣。

  “疾得圓滿”是指,我這一世要完成的任務(wù),法身圓融道可以完成,凡夫圓融道不一定完成。因為,凡夫圓融道是牽扯到眾生的福報跟業(yè)力嘛。那么,法身圓融道是一定可以做到的。好,這是一個。

  第二個呢,“具足圓滿”的意思是指究竟圓滿。但是這里有一句,這句話是講“善知識當(dāng)為汝說”,談到究竟圓滿,這個善知識會告訴你如何“具足圓滿普賢行愿”的問題。那換句話說,以善財來行法身圓融道的時候,他有兩個東西,就普賢行愿,他有兩個:

  一個是,今生今世應(yīng)該圓滿的是哪些。這一個。

  一個是,究竟圓滿的那個東西是什么。他要種究竟圓滿的因。

  各位要留意啊,這個就是《華嚴(yán)經(jīng)》的一種流淌,就是動態(tài)感,我們講多維流淌,為什么叫多維流淌?因為多維度是全方位的,而且他是動態(tài)的。假如我講,這一世的部分把他圓滿就結(jié)束了,那就靜態(tài)了。那么,這一部分可以做到,可是還有一部分究竟圓滿,生命還在繼續(xù)推動。所以,善財童子在每一參那邊都有一種情況,他這一參里頭所修學(xué)的,圓滿了,然后再往下一參繼續(xù)再走。那假如說,我這一參圓滿就一切都圓滿的話,那我就不要往下一參走了,對不對?

  所以,生命是動的,而且是恒動。你要留意啊。生命的存在是永恒的,不但永恒,他不是靜態(tài),他是永恒又是動態(tài)。但是,他動態(tài)不是疾風(fēng)勁雨的那種情況,他是一種流動的,所以我們叫流淌,淌揚。像那個水流過石頭面上這樣過去,哇!那樣好舒服,好美!生命的存在就是這個樣子。有沒有感覺過?沒有的話去找一條小河流,那河水剛好流過石頭上的那種情況,那個叫流淌啊。生命的存在就是這么的美。

  我們修行,為什么要修行?就是在找尋這樣的生命。每個人都有的,每個人也都可以達(dá)到的,不是做不到,問題就在你怎么進(jìn)行。所以,你有幸能夠進(jìn)入到這樣的一個道場,來做這樣的一個修行,那整個生命就是這么的完美。所以我們才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正法難求,關(guān)鍵在這里。

  假如一般的,按照世間的這種情況來講,跟著慣性走,那你就活在福報的范疇里,你逃不過。因為你現(xiàn)在有福報,所以現(xiàn)在你怎么享受都可以,當(dāng)你沒有福報的時候,那你就很難。

  好,這個是,談的這個部分。

  另外一個,這里講“普賢行愿具足圓滿”。那么,前面講“普賢行疾得圓滿”,有沒有?從文字上也看到他的區(qū)別。普賢行只講行的圓滿,并沒有講愿的圓滿。有沒有?他只是談這輩子的部分,這個因緣下的情況。但是呢,他講到普賢行愿,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要圓滿的部分,那這個就要具足圓滿了。有沒有?他的語言模式里是有不同的。

  所以,有人常常問說:“師父,你那么忙,你有準(zhǔn)備嗎?”

  我說:“不要準(zhǔn)備,我講經(jīng)不準(zhǔn)備。”

  “不要準(zhǔn)備,不會……”意思就是不會鬧沖突啊。

  我跟你講,不會。為什么呢?我為什么那么大膽,那么自信?可以不準(zhǔn)備就上臺來講,你知道嗎?因為,《華嚴(yán)經(jīng)》有一定的模式。知道嗎?他有他的語言模式跟行為模式。而這個模式,不是單一,他很多。知道嗎?他的模式很多。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你注意聽,我不是批評,我只是舉例啦。你聽凈空法師講經(jīng),怎么講都倒歸極樂。他就是那個模式。所以你聽他講經(jīng),很容易接受他的那種激勵。他怎么講都在激勵倒歸極樂,就是這樣子。那,你有沒有聽過?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那么多啊,我是聽過他講八年而已。他的模式只有一個,我沒有模式,我是運用《華嚴(yán)經(jīng)》的模式。

  因為《華嚴(yán)經(jīng)》的模式,假如套用凈空法師的立場來看,叫做善變。他很會變,因為他本來就是沒有模式。他只有一個模式,就是有模式。那個模式是什么?你自己套進(jìn)去,你就知道。因為,你看他的文字,南方,東南西北他有空間的模式呀;講時間,有時間的模式。有沒有?講五十三就時間的模式,講東南西北是空間的模式,就不一樣啦。像這種語言在運作的時候,他有他的模式。因為他是一個法身世界里頭,他透過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的形象跟語言,來描述法身法界里頭的狀況嘛。透過我們色身的存在,來說明法身的那個東西嘛。那你這一點你不能勘破,你永遠(yuǎn)談不到法身里面,你永遠(yuǎn)進(jìn)不了法界那里面。就只有這么簡單嘛。

  所以,你說我怎么會?你問我,我也不會啊。但是這拿來都是,拿起來都是啊。這個,各位,你在修學(xué)上可以多用心。我們真的是,這樣跟各位談。我沒有辦法跟你講說,要怎么樣。你只有透過那修行以后進(jìn)去。

  而這一方面,從經(jīng)文來,你要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禪觀,一個是義學(xué),就這么兩個。你沒有禪觀,你不知道他在講什么。很多講經(jīng)的,你聽過很多了,他只是語言上講一講。你要把這個法意能夠表達(dá)出來,你要有義學(xué)的訓(xùn)練。否則,你禪觀的經(jīng)驗?zāi)阒v不出來。所以我說,義學(xué)只是什么?義學(xué),他定義是,義學(xué)是在說明你禪觀的心境。禪觀,心里頭的那種定中的那個境界,你要把他述說出來。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人家問那個祖師說:“還沒有開悟之前,你覺得怎么樣?”

  他說:“如喪考妣。”好像爸爸、媽媽死了一樣那么急,急得要趕快開悟啊。

  “那你開悟以后呢?”

  “如上喪考妣。”

  他說:“怎么搞的?”

  “我急啊,急得講不出來啊。”剛進(jìn)去那里面,他沒有辦法,他感受得到,他描述講不到,知道嗎?

  所以,我才跟各位講說,像義玄祖師,臨濟(jì)宗祖師,義玄大師,他從默山那邊開悟以后,要把他開悟的東西講出來,最少要十年到二十年。不是十年后再講,那個期間他還要一直講,試著去描述他里面的東西。因為那個法身的東西,我們這世間沒有。所以要經(jīng)常透過我們世間的東西,來做表達(dá)。所以,我在跟各位做這種表達(dá),你也不要執(zhí)著,一定那個樣子。一定要把一百頭牛拉到高速公路上去,警察先把你抓去關(guān)起來,你不要以為。一百頭牛拉到高速公路上去,那人家都不要動了。那只是舉例跟你做說明。

  好,到這個地方,基本上文殊師利菩薩教導(dǎo)就全部結(jié)束了。你去啊,你去找吉祥云比丘,他就告訴你怎么樣具足圓滿普賢行愿。那我們的話說:“OK。拜拜”。就結(jié)束了,可是從善財童子這里他還有一段。

  “時”,就那時候啊。

  “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於彼比丘。深生渴仰。于文殊師利。殷懃戀慕。頂禮雙足。遶無數(shù)匝。悲泣流淚。辭退而去” 。

  他這個就講得很感性。善財童子,聽到老師這么說,心里很歡喜,“踴躍無量,于彼比丘。深生渴仰”。有點喜新厭舊,對不對?可是他不是這樣啊,他沒有喜新厭舊。他說“于文殊師利。殷懃戀慕。”對舊的呢,還是戀慕不已呀。對不對?“頂禮雙足。遶無數(shù)匝。”繞無數(shù)匝,那就繞到死嘛?這個只是形容而已,就表示他非常懷念師父,這樣而已。這就是一種珍惜跟尊重。

  “悲泣流淚”。那法身還會悲泣流淚嗎?善財哭得像個淚人兒?不會啦,那只是形容他對師父的感恩,很深很深,這樣而已。不過演戲還是哭一哭比較好。但是,那種情況,這個語言文字只是形容而已,一個真修行人不會啦。在離開的時候,想到師父會掉個眼淚,會。那是一種感恩的眼淚,感恩。師父的教導(dǎo),來到這里一相應(yīng),自己掉個眼淚,眼睛濕濕的。人家問你:“怎么啦?”“沒有,沒有。” “沒有嗎?沒有怎么眼角濕濕的?” “沒有啊,沒有啊。”那是真感恩,那感恩之淚不同于一般的眼淚。

  那這個地方講的,為什么經(jīng)文要特別描述這一段?完全講我們世間人的關(guān)系,對不對?那各位,你應(yīng)該也有這種經(jīng)驗。畢業(yè)了,也要到新學(xué)校去讀書了,那個時候我們大概都會有最后一次的那種感覺。畢業(yè)了,我就要離開學(xué)校了,那個時候怎么辦?把師父抱起來,丟到天空中去,然后大家趕快跑,讓他“嘣!”其實,意思差不多啦。因為你對學(xué)校的一種什么,一種最后的懷念。這是一個人之常情。

  在這里你會看到,佛法,尤其我們大乘佛法,在談這個部分,非常人性化。他并沒有跟你講說“善財童子,已是法身大士,所以如如不動,不掉眼淚。”沒有啊,對不對?沒有這種情況。他告訴我們,我們在人生的旅途里,你的人性,其實他的人性是非常活潑的,沒有壓抑,沒有扭曲,這才叫正常。你假如在這個時候,“嗯,大丈夫?qū)⑾嗨荒転。為什么會這樣子懦弱,不掉眼淚。你一定要不掉眼淚!”真的不掉眼淚的,才是懦弱。真的,一個人,你在現(xiàn)實的這樣的一個人來講,你是具有非常非常豐富的感情。那種感情,就在這個地方表現(xiàn)出來。不是平常每天都這樣子,不是啊。但是,在這個時節(jié)因緣上,這是很重要的。

  “對于新的學(xué)校,我要去了,當(dāng)然,我很高興啊。”對不對?各位都讀過書嘛,你還記得嗎?你第一天去學(xué)校讀書的情境怎么樣嗎?國民學(xué)校畢業(yè)的心理,那個心境怎么樣,你想得到嗎?沒有的話,沒感情。然后,期待著要到新學(xué)校去報道,有沒有?發(fā)新書的時候,那個心境怎么樣?有沒有?這一定會有的嘛。那你現(xiàn)在回想看看,跟善財童子現(xiàn)在的心,大家畢業(yè)了,國小畢業(yè)了,那個心境你有嗎?他想要當(dāng)中學(xué)生,要到下個階段去了。是不是這樣?你那個心境想一想?你一定那個時候本來就不想讀,“爸爸叫我一定要讀。學(xué)校把我分配到這里來”。又討厭,又怎樣。(眾笑)

  他的人性完全能夠表達(dá)。對于新的,你看那種心境,對于舊的,這個心境,有沒有?這個講得很清楚了。告訴各位,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他在學(xué)佛的時候,本來就是很健康的狀態(tài)。一個身心不健康的人,他就會奇形怪狀。我們相信每一位都是身心健康的。我們也肯定各位在菩提道上,也會這么樣殊勝跟燦爛的。

  到這個地方因緣也很圓滿,我們四卷經(jīng)文,講完了,希望各位不要“悲泣流淚,辭退而去”。(眾笑,鼓掌)我們四月份還要再來。四月幾號?四月二十四。我們再見。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