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四卷 第66講
《四十華嚴》第66講(2008年12月6日)A
我們今天再看一百頁,第一百頁,最后兩行。我們先看一段經(jīng)文,大家對對地方。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善哉清淨功德海,佛子能來至我所,發(fā)起廣博大悲心,勇猛志求無上覺。為欲度脫諸有情,一切世間流轉(zhuǎn)苦,已發(fā)大願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薩行。”
好,我們今天先看這個部分,前面主要是善財童子表達他本身的資格、資歷,以及他的愿望,他的條件。那么,經(jīng)過文殊師利菩薩的審核以后,認為具備這個資格,所以他講了,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后,愿意勤求善知識,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要行菩薩行。那么這個狀況,文殊師利菩薩基本上認可,而且也贊嘆他。那么接著善財童子就說,我要行菩薩行,我要修菩薩行,要學(xué)菩薩行,等等,一大堆的。
你看他問的那十個問題啊,跟我們在問不一樣。我們就“師父,要怎么開悟?”人家說“我要學(xué)開悟,我要進行,要怎么樣,我愿意接受磨練,愿意怎么樣、怎么樣…”我們不是,”那你就把開悟給我,看要多少錢?”更何況你還不愿意付錢。你還說“這是無價之寶,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收過報名費。”對不對?
我們孔夫子比較貪心一點,說還要“自行束脩以上”矣。我就交啦。有沒有聽過?孔子,他說他教學(xué)生是有教無類,只要你能夠具備束脩。束脩知道嗎?束脩就是薪水就對啦,現(xiàn)在講叫薪水。你能夠供養(yǎng),我就教你。這簡單講說,在古代,沒有薪水制。那你連自己都吃不起,你要跟老師學(xué)什么?所以你弄到能夠吃飯,溫飽,給老師一點。老師只負責教書,他也不生產(chǎn),那你當然要給老師吃嘛。還有一些吃的、住的等等,你要能打理,那我就教你。他是這樣的。
佛陀在印度,他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們都住在森林里,因為他在熱帶地方。孔夫子是在山東。對不對?在魯國。冬天聽說也很冷,我還沒去過?墒欠鹜釉谟《仍谀戏,他沒有冬天。他們那邊還很多人,是一輩子不穿衣服的。他是很熱的地方。所以這個地方相比較,他們生活是不同,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
但是呢,他這里都沒談這些,他直接就講,我要學(xué),學(xué)菩薩行,要怎么修菩薩行,一連串。在語言模式上講,這是一種誠懇。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同修也想求道。是不是叫求道啊,求法,但是帶有一種投機心態(tài),投機心,“師父,我來找你不錯啦。”你很光榮咧!是我來找你的咧!帶有這種心態(tài)。當然你沒這樣講,你講不清楚。那這樣的話,你很難辦道。
所以絕對的謙虛,是很重要的。絕對的謙虛,他有他表達的方法。各位你想要了解的話,那你要看看中國的古書。四書、五經(jīng)、十三經(jīng),要學(xué)六藝。六藝知道嗎?我知道六藝,我背不出來。只有六個字而已啊,因為我五個字以上我都記不清楚啦。腦筋只有那么短,到四個字而已。在中國古代里,包括學(xué)武,武術(shù)啊,他都有這么樣一個標準,就是做人一定要做好,要品性端正,做一個正人君子。這是一個基本條件。所有的想要教我們的人,他也在挑這個條件。
各位這邊,不知道有沒有聽過?我在臺灣常常聽到,我們中國人,老師教徒弟都要留一手。留一手不教,為什么?因為怕徒弟贏過師父。這個只有海島民族才會有的,海島民族才會有這種心態(tài),不是臺灣,是日本人留下來的毒素,一種毒素,他在分化,分化中國文化,中國不會留一手。有留一手的那個人,絕對不是大師級的。我跟你講,真正大師級的,不會留一手。因為大家都會想把這一套傳下去嘛,流芳百代,對不對?流芳萬世嘛。怎么會留一手呢?大家都留一手,三代以后就沒了,對不對?所以他不可能留一手。哪些狀況會留一手呢?這個人人品有問題,那就會留一手啦。因為人品有問題,我不能把那精華給你啊。那給你,你會在社會上為非作歹,是這個問題。而那個東西也一定相關(guān)到大眾的安全問題,他才會留。要不然他有什么好留的。對不對?雕刻,我教你,你會傳出去,我不是有名嘛。人家一定會問,他的師父是誰啊,是不是這樣?那怎么會留一手呢?這個是第一個系統(tǒng),你要弄清楚。
所以你心量一定要無限大。善知識在教不會留一手,有問題是你,你要記得啊,是學(xué)者本身,所以大家都在講說“找不到好師父。”我跟你講,我們是找不到好徒弟啊,知道嗎?你在找的好師父是,有技術(shù)就好。我們在找的好徒弟,是要有人品。你要懂得這個原則。所以你要修學(xué)佛法,他更需要,更重視這個。儒釋道三家都一樣。要練武功啊,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個,因為武對人有傷害,因此他對人品有非常的要求。
好,這個你弄清楚這一條限以外,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xué)生本質(zhì)啊,有些東西是不可言說,那你要會善觀察。你不善觀察,你學(xué)不到。比如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學(xué)不好東西呢?你知道什么原因,你學(xué)不好呢?就主要的就是耐性,F(xiàn)在都講快速。
各位,我相信身上有很多玉,你知道古玉跟新玉有什么差別嗎?要怎么辨別嗎?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因為新玉都用機器的,都用鋼鉆,鋼的工具在磨的。古代的玉啊,都用他山之石,同樣是石頭,來攻玉啊。所以他都慢慢磨,慢慢磨,慢慢磨。所以你看它是不是仿古玉,或者是古玉,你只要看它是有沒有刀痕就知道啦。只要有刀痕的,通通是新的。因為古玉不是用刀的,他都是慢慢磨,慢慢磨,磨好久好久才磨得出來。所以它會溫潤嘛。
現(xiàn)在不是啊,弄好畫好以后,那機器“吱——”一下子就過了,都角頭崢嶸的。有沒有?因為你要講快,講速度,那就造成這種現(xiàn)象。那古代的人不是,他沒有機器嘛,他只好慢慢來。
所以,任何人自己本身啊,他都會有耐性去學(xué)。所以當你沒有耐性的時候,好多要功夫的地方,你就學(xué)不來了。因為你沒功夫嘛。沒耐性怎么會養(yǎng)成功夫呢?功夫是耐著性子所養(yǎng)成來的。而修行更是要功夫,你沒有耐著性子是學(xué)不來的。這個是大家要留意的。
好,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那現(xiàn)在問題就來了。善財童子直接開口的就是“我要學(xué),請你告訴我。” “唯愿慈悲。廣為我說。”說什么呢?我要學(xué),如何學(xué)?談這個問題。
那么,文殊師利菩薩,應(yīng)該從這里,我直接教你就可以啦。這個文殊師利菩薩絕對有資格可以教啦,他為什么不教?這是個問題啦。也就是親近善知識這部分,文殊師利菩薩直接就叫他去找善知識。然后你到那邊去問他,他來教你。
這個老師不是不能教,可以教。但是我們現(xiàn)在很難,現(xiàn)在這個時代,叫你哪里跟誰學(xué),你就回不來了,你知道嗎?你沒有那種本事。古代你看,他是這樣,介紹你到哪里去學(xué),去跟誰學(xué)什么。這個跟現(xiàn)在的教育是非常像,現(xiàn)在的教育是分科。你在學(xué)校有沒有導(dǎo)師啊?學(xué)校啊,你在哪個班有沒有一個老師負責?那么你的班其實有很多老師。其實有一個,你們叫什么?班主任啊,臺灣是叫級任老師,級任,你這一年級的老師,那又叫做導(dǎo)師。這個是你的老師,其他就等于是老師聘來教你的。那聘來教你的這些,你要跟他學(xué)那一科專門的。當然老師會教你一科啦,其他的科是其他老師來教的。
那,現(xiàn)在善財童子遇到情況跟這個一樣,知道嗎?跟這個一樣。只是我們看的是,我在我的班級里,那很多老師來跟我教嘛。那么善財童子是出去找老師,一個一個問,意思是一樣的。知道嗎?這個情況你要弄清楚。那文殊師利菩薩是什么,就是他的班主任,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到最后,他不是成佛了嗎,彌勒菩薩叫他說“那你要去找你的老師。”要做什么?找班主任是要拿證書嘛。對不對?我已經(jīng)教你到這里,你已經(jīng)畢業(yè)了,畢業(yè)了,就跟你的級任老師,跟你班主任要畢業(yè)證書嘛,是這樣。
到那個時候,班主任就說:“不要來了。回來干嘛?你還有一課還沒。”哪一課呢?實習課,你要先到普賢菩薩那邊去實踐,去實際去做一下。全部弄完了,那畢業(yè)就好啦,證書不要緊了,因為你什么都會了。他就講這個問題。
所以在這里啊,在理論上,他有一個問題就是——參訪善知識,直接就是在學(xué)“云何學(xué)菩薩行?乃至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參訪善知識是在這里。
我們現(xiàn)在在參訪善知識是什么?是什么?你知道嗎?是過癮,過癮啦。你們我不知道啊,可能素質(zhì)比較好。我?guī)Я撕芏嗳巳フ椅規(guī)煾,我(guī)煾讣t包收好多啊,我就看著他,替他數(shù)紅包。早期帶了很多同修去參訪很多善知識,聽說嘛,我們就帶著學(xué)善財童子參訪很多善知識。大家在這個地方,那個,拿捏不到。到那邊都問東問西的。你不會問。
你注意,善財童子不管遇到哪個善知識,先問這十個問題,“云何學(xué)菩薩行,乃至云何行普賢行速得圓滿。”他是都問這個。善知識會不會答,那你自己聽了以后應(yīng)不應(yīng)機就知道。你不問這些,問那些有的沒有的,沒有用。那不是參訪善知識,那個叫游山玩水。你去找,也不過是找個過癮。不一樣。
所以,在修學(xué)上,我們先弄清楚這個原則跟方向,找到善知識就是要請法。我們現(xiàn)在很多同修,依止善知識,那就好像依止明星一樣。你弄錯啦。你要從善知識那邊學(xué)到應(yīng)有的法,跟善知識在一起一次,而沒有法味的受益啊,那你就等于背了因果一樣,什么因果?你付了錢沒拿東西,就變成這樣,那這個因果下面你就要背啦。你假如是付了錢沒拿東西,不要緊啦。下輩子?xùn)|西一定會還給你啦。你現(xiàn)在找善知識,你是拿了東西沒給錢。這個你就麻煩啦。拿了什么東西?拿了善知識的時間而沒有請法,然后回來你會很高興。
所以你去注意看看。到藏區(qū)的,你大概拿不到東西,因為他沒東西給你,有的大概小玩意啦,包包、吊飾的那一些。你在漢地的師父里,你去找大概會帶很多經(jīng)書回來,有沒有?這里我是不知道啦。臺灣是你到哪個師父那邊去,尤其閉關(guān)的、住山的,奇怪住山的他還有很多書誒。你會帶很多書來,這個是很矛盾的。他一倡印,就山下很多人幫他運上山。然后呢,山下很多人到山上去,去拜訪他,然后又把很多書帶回家。帶回家放哪里?放倉庫,不是裝在腦袋里。那這個你就麻煩啦。
你去呢,沒有真正論道,而是在那邊說東說西,“師父住在這里,風水很好,地理開闊,身體健康,師父的豆沙包好吃”,然后呢,“下次我會再來”,就回家了,包一堆書就回去啦。這個你要背因果。師父陪著你,你一直聽不進去。然后一直講這些閑雜言語,不對。
你每次要出訪,一定內(nèi)心要有所準備。你要怎么準備。可曝斖赢斎挥袦蕚淅,他的層次不用我們教啦。但是各位你要有一個準備,你去參訪這個善知識,他是專長于哪一方面,你要弄清楚。那你假如都不認識,或者偶爾碰到,我就游山玩水,剛好有個人在那邊打坐,我就問問看,聊一聊。誒,那個隨機偶得,可以。但是你也有一個專。比如你的法門,你在修行中遇到什么瓶頸、媒介,可以請開示。那你的收益就大。因為你有一個你的疑情一直帶著,你也一直在摸索,你在解決這些困難。誒,那這些善知識的開示都很重要。
那你假如認識知道對方,也知道他專攻哪一部分,那你要去拜訪他,那你就準備好,就這十個問題。你問的可能廣、可能淺,而且這十個問題十個層次,你在問那個層次,你要弄得很清楚。這個很清楚啊。
所以,我希望各位多參訪、多學(xué)習,但是呢,不要漫無目標。遇到善知識絕對不要胡扯一通。尤其論是非,那是最不好。一定要把法提出來,請教。那你現(xiàn)在進行到哪里,你的程度怎么樣?這個你要提出來。有些問題太淺了,就不要問了。
今年,有一個記者問我說:“你為什么要出家?”我說你這個問題要問剛出家的人,你問我老出家的,我已經(jīng)忘了我為什么出家。你問我干嘛?對不對?同樣你問一個老修行人說,為什么要學(xué)佛?他沒有安全人員啊,要有保全,一定把你丟出去啦。不是說不能問這些,你要看嘛,那個,我們同修里弄清楚就好了。你跑了那么遠,跋山涉水跑到四五千公尺以上的地方去,遇到一位半仙的人,結(jié)果你問他這種東西,你不怕從云端上摔下來?
所以你要問的是,要問有價值、有分量的東西嘛。那你平常,你就要先過濾了,平常就要先過濾了。因為你平常對法不夠尊重,也不夠細心,也沒有實踐,所以一到問啊,“哎呀。要問,對,我聽過。海云法師說要問。”那就隨便問了一個,臨時從腦筋里擠一根羽毛出來,拿著雞毛當令箭就算問了。不是,你要去,一定要準備好,這個要弄清楚。
這是一些前提性啊。就是說在經(jīng)文里啊,他有這些叫思維模式,他前提性你要先具備。
那么你在參訪善知識的時候,這些行法就全部展現(xiàn)了。下面,我們下次再來講就五十三參開始了,每一參、每一參你要講下去了。大概我們一次十天啊,就把一參講完了。那都是基于這樣的前提來的。
那么現(xiàn)在呢?文殊師利菩薩聽了善財童子的這個請法以后,我們來看看啊,文殊菩薩他怎么樣子來處理這個問題。這是他的第一名,最優(yōu)秀的學(xué)生,得意門生嘛。他是怎么處理的。
他說:“善哉清凈功德海,佛子能來至我所”。這是稱贊他,善哉,是贊美嘛,清凈功德海。難得啊,我們有個功德就不得了了,人家還功德海,我們還作意修功德,人家還清凈功德。你看看。換句話說,這個學(xué)生的程度、品德、條件、內(nèi)涵等等,那文殊師利菩薩都很清楚。然后你到我這里來,你有這么高的條件,這么優(yōu)秀能來到我這里。那這有兩個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人現(xiàn)前。這個相有。
第二個意義,是你的法跟我相應(yīng)。你要得這個法是跟我相應(yīng)的,我可以告訴你。
各位不要看這種情況,你來了。你來了,有兩種來法,一種是你的這個人,講明白一點,這一塊肉來到我面前,這樣子而已。這個叫色身現(xiàn)前,這個只是個緣。重點是第二個,你的心有沒有來。
各位都有前面講的欲望心、熱情心,這個不算,這個不會相應(yīng)。這個跟正法不相應(yīng)。正法相應(yīng)的是真心、懇切心、那恭敬心,你一定要具備。因為我們通常都是這么講的,修學(xué)佛法一分恭敬一分成就,你如何表達你的恭敬?你在家里,你自己每天做功課,每天供養(yǎng)一定要有,上香,對不對?供水,一定要有啊。那,你喜歡吃的糖果啦,餅干啦,那個都可以供。買回來先供。不要買回來先吃,吃到剩下空袋子,才想到“啊,我忘啦。” 佛沒表情,佛有表情,一定歪一邊。你養(yǎng)成習慣,買回家的先供。水果買回來是先供。供就擺上去以后就,當然你有這么好的供養(yǎng)具是最好,沒有也無所謂。但是你總要有個東西,放著這些供品。那,上個香,拜個三拜,簡單嘛。誒,這個會做很好的示范,給家里的小孩子做示范。
像你回家也是先拜三拜。要出去,也是拜三拜。家有主人,這個三寶,在家客堂,就是主人。那你回來跟你離開,都跟主人報告,那就等于告訴小孩子說,“你們要出去,跟爸爸媽媽講一聲。”不要爸爸媽媽講了,找了半天啊,奇怪怎么都不在?原來跑出去啦。這個,出入門戶,要跟長輩打招呼,要跟家人有個交代啊。我要出去哪里,多久回來,這個都要交代。這個都是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都是人個性端正的基本要件,你不能沒有。你要留意到這個部分。
那么當你能夠這樣進行的時候,我現(xiàn)在從行者備辦這些供養(yǎng),大概花一個月至少兩次。初一、十五。水果也最少兩次,水果你不會一個月都不吃水果嘛。買了,每天要吃的,你就先供。明天再買來供,再把今天收起來,那是最好。經(jīng)濟能力不夠呢,那你就免吧。早上供了晚上吃嘛,這個都可以,沒有關(guān)系。不管怎么樣,你先表達一個誠意。
好,就在這個表達的時候,你在想,這個就是修行啊,“我這樣供算嗎?有意義嗎?我這樣供對嗎?能夠跟佛菩薩相應(yīng)嗎?”誒,這個是真修行啊!供這些東西只是個媒介,知道嗎?當你這樣思維的時候“我這樣供對嗎?有意義嗎?”這個在什么?鍛煉你清凈功德海,在鍛煉你“能來至我所”,跟佛菩薩相應(yīng)的心。是在鍛煉這個東西,這是真修行,其他都是媒介。
你去注意看看,回去翻翻看,《普賢行愿品》,廣修供養(yǎng)里頭,這些供養(yǎng)叫供養(yǎng)具,“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什么叫法供養(yǎng)最?“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發(fā)菩提心供養(yǎng),行菩薩道供養(yǎng)”(如說修行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一共有七條,你回去算算看。法供養(yǎng)一共有七條,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在原始佛教里叫做七菩提分。念覺分、擇法覺分、喜覺分、精進覺分、倚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來到華嚴,他已經(jīng)改變啦,還是七菩提分,他是擴大。你借著這個媒介在供養(yǎng)的時候叫供養(yǎng)具,在這個供養(yǎng)的當中再加上法供養(yǎng),那你這個供養(yǎng)最殊勝。
現(xiàn)在我跟你肯定,所有人講這個東西都講歪了。他怎么歪了?“買水果、買花供養(yǎng)不如我誦經(jīng)供養(yǎng)”,因為法供養(yǎng)嘛,法供養(yǎng)變誦經(jīng)了。法供養(yǎng)變成“我講給你聽,那可以嗎?那我講給你聽,勝過我買東西供養(yǎng),那我講完半個鐘頭換你講給我聽,那我們兩個供養(yǎng)都不得了”。對不對?那是法供養(yǎng)?那不是,那叫“說法供養(yǎng)”、誦經(jīng)供養(yǎng),不是法供養(yǎng)。
法供養(yǎng)是那七條,七菩提分擴大。你透過…比如說我現(xiàn)在,我是跟各位說法供養(yǎng),供養(yǎng)各位。那我一面講,我就要在想,“我有沒有講錯?我這樣講對嗎?”我講給你聽,不是你聽,上面有人聽啊,天龍八部在聽啊,下面有人聽啊,三惡道在聽啊,十方諸佛菩薩也在聽。我要亂講,那你就知道,阿彌陀佛會跟閻羅王講“你給我記下來”。到時候他搭慈航到我這里,你就航慈到你那里。倒著開,開到你那里。這不能亂講。所以你一定要守得住。這個反省很重要!
我要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發(fā)菩提心供養(yǎng),行菩薩道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你要留意到這些,你都要掌握得住啊!隨時隨地起心動念都在這個范圍里。你要不在這個范圍里,那就《地藏經(jīng)》講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關(guān)鍵就在這里。
所以你看看,你怎么相應(yīng)?你要跟諸佛菩薩、要跟善知識相應(yīng),不是你想的,我跟你講。你要知道,你這樣想對不對?你真正能相應(yīng)嗎?佛真的這樣講嗎?佛講的意思是這樣嗎?你有沒有想過?你都沒想過啊。“我講的算,我說得算,”你比佛了不起?那不是啊。我們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就經(jīng)常在審核自己。他不是在審核別人,審核自己。你能夠?qū)徍俗约,你就能夠跟諸佛菩薩相應(yīng),“能來至我所”。你假如不審核自己,不把自己的心好好地調(diào)理一下的話,你跟諸佛菩薩跟善知識都不能相應(yīng)。你所有的善知識,不管哪一位,你要跟他相續(xù),跟他請法,你一定要把他當作諸佛菩薩,這種恭敬才可以。要不然不行啊,這是一個絕對的關(guān)鍵,絕對不要僥幸!
所以,談這個心相應(yīng),他不是買體育彩票,他會中獎的。不是。都是你前輩子有修、有緣,才會成熟。假如你沒修,沒緣,不會成熟。善知識在你對面你也看不到。
有一次啊,我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因為我喜歡喝茶,到休息站就找賣茶的店去喝好茶,又免費。我通常我是穿便服啦,因為開車到處跑,穿著制服很不方便。我要穿便服,老板也不認識我。他因為要賣茶,所以就泡最好的茶給我。我就每次都跟他買一點,總不能白吃白喝嘛。
那,有一次就在那邊跟他聊聊聊。那有個人:“誒,這里聽說吃茶免費?”
我說:“吃茶免費,要因果。”錢可以不要,因果要付啊。哪有免費的事?
他就在那邊講講講,講了半天,突然間:“你認不認識,有一個電視上面那個海云法師?”
我說:“我跟他很熟誒。”
他說:“我越聽你講話呵,越覺得你像他。”
我說:“你搞錯啦,是他像我,怎么我像他?這樣講話不禮貌。”
他一想:“嗯,對,他比較像你。”
慢慢慢慢,那個老板一聽:“什么什么?”他說,“我每天早上九點半到十點半都在聽。”他在聽。
我說:“現(xiàn)在不是十點嗎?早上十點。那不是現(xiàn)在他在電視上嗎?”
那老板馬上把電視打開:“誒,這個就是那一個啊!”
那個要喝免費茶的,就那樣看了半天,他說:“越看你越像他。”
我說:“像不像沒關(guān)系啦。你是要臉上像呢?還是里面講的那些像?”
他說:“臉上是很像。”
誒,旁邊就有一個講:“他臉他不像,他像另外一個人。”
我說:“像誰?”
他:“劉劉….”劉了半天,劉德華跑出來了。
我說:“你認識劉德華?”
他說:“不認識,看電影看過。”
我說:“是這樣。”
他說:“你跟他?”
我說:“有一天,我們兩個會共同拍戲,叫做真假和尚。”
這個時候,他才肯定說:“啊,原來你是海云法師啊。”
我說:“那有意義嗎?”
他說:“有,有意義。我一直要問你一個問題。”
我說:“那就問吧,既然來了。”
他說:“因果這個東西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當然問題就很多,現(xiàn)在不是講因果啦。我是跟各位講說,你要相應(yīng)不是人的相應(yīng),是心的相應(yīng)。因為他這個問題已經(jīng)帶很久啦。因果這個東西,是佛教里頭很重要的一個理論。他其實是印度文化。中國沒有因果的觀念。可是呢,誒,沒有因果的理論,但是有因果的觀念。所以,當佛教把印度的這因果觀念帶到中國以后,他就很快把這個因果理論給形成了。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注意到,因果理論應(yīng)該要如何表達。因為古代不用表達。因為一講因果你懂我懂,大家懂,就好了。話講那么多沒意義。所以,你去查詞典,沒有真正的定義。這個我們現(xiàn)在不講啦。其實這個跟各位講過很多啦。我們現(xiàn)在不是要談這個。
我是要跟各位談?wù)f,那個心相應(yīng)的地方。他幾乎每天都在看,有這個問題,他一直沒問。他問題留著很久。我相信各位,你學(xué)佛一段時間,一定有很多疑情。那么那個疑情你自己一定要做記錄。不做記錄,你突然冒出來的,很有可能,你會發(fā)覺參差不齊。一會兒問的好像三歲小孩的,一會兒問的又好像八十老翁的。那這個問題差距那么大,那你是在整師父。
怎么整你知道嗎?因為各位你不知道,你只認為說你問的問題,是你要問的,可是你知道嗎?很多同修說“過年要不要到北京來?”我說不能來。為什么?因為過年那段期間啊,我們大概有五千個人要來問問題,你知道那五千個人,我就像抽簽在回答一樣。有的阿貓的問題,有的阿狗的問題,有的他爸爸的問題,有點他兒子的問題,有的他水族箱里面的問題,有的他那狗要不要養(yǎng)的問題。他通通問你啊。不但是這個樣子,你這邊跟他講完了,又回頭來這邊,“師父,那禪定中要怎么樣怎么樣?”我要從阿貓阿狗那邊跳到禪定里頭,這個講完了。前面問“師父,壇城怎么布置。”我要從禪法要擠到密法里面去。一直在這面轉(zhuǎn)。這個,在你來講,我就這個問題而已。每個人都說“師父,我只要五分鐘就好,你給我五分鐘。”后面一百個人都五分鐘,你看要多久?對不對?大家都是這樣。因為你不會去想到實際的客觀問題。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你想想看,你是遇到我這個無所不知,也無所不會,所以我會隨便跟你作答了,也只能說隨便作答。那你要是遇到那個老夫子形的,他只會那一塊,那你問這些啊,他就全部不理你啦。
這個你就要留意到,你真的是有問題要問,真的要請法,那你要準備好。不是在過年期間,到大法會活動的時候,怎么跟你作答呢?你要是都認為這樣都是不重要,不要緊,五分鐘講好就好。其實你講、說明你的問題都不止五分鐘啊。講完以后,師父只有說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只能講這樣嘛,對不對?五分鐘你能講什么?
所以,你要求法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內(nèi)心里頭先醞釀。醞釀以后你的心才能“自來至我所”。要不然,你只有一塊肉,蹦蹦蹦,跳到這里來而已。嗯?知道嗎?希望各位,不要像那只貓一樣,下輩子又來了,那只有那塊肉帶著毛來而已啊。你要是把你的心來,你的心出三界,你的生命才會精彩才會燦爛。好吧?
看第三句:“發(fā)起廣博大悲心,勇猛志求無上覺”。來到我這里,才發(fā)起廣博大悲心嗎?不是。當然是講善財童子啊,早就發(fā)起廣博大悲心。“勇猛志求無上覺”,這個叫上求佛道。你記得這兩句在一起,他的語言的次第,你要弄清楚。要想成佛,這個無上覺就是成佛,想要求成佛,他的基礎(chǔ)是大悲心。有沒有?
大家都要求智慧,“聽說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文殊菩薩為佛母,對不對,為十方一切諸佛佛母,那,只要有智慧就能成佛”,那你就搞錯了。
我們前面的條件講,智慧是從善根培養(yǎng)的,十種無疲厭心那邊培養(yǎng)的;再來就是福德,福德就是大悲心。大悲心,我跟各位講,就是度眾生。度眾生,絕對從你家里的人度起!你記得這個原則。你假如家里的人度不動,我跟你肯定,百分之九十五的概率,是你的人格性不健全,你不用問。我不是說誰啊,說到你純屬巧合。那種劇情絕對真實。
你自己去留意看看,很多同修很認真在佛教內(nèi)發(fā)心,大菩薩,你不要去跟人家講說我講的,這些大菩薩,都很發(fā)心在佛教里非常有名。我相信大陸也一樣。因為中國人同一此心,流著同樣的血液,犯同樣的毛病。在臺灣很有名,哇,講經(jīng)講多好啊,哇,服務(wù)多好啊,就是他太太,打死也不信佛。為什么?你就是沒有把家里弄好。
很多優(yōu)婆夷,女眾啊,是女強人,她也是自己開著賓士,賓士這里叫什么?奔馳,奔馳600,開著奔馳600,到哪里都是散財童子,供養(yǎng)一大堆。我就不知道她錢從哪里來的。跟先生二十年不講話。你說這樣怎么辦?這個,你弄錯啦,學(xué)佛不是這樣學(xué)。
她為什么要這樣子?她這是轉(zhuǎn)移人生的苦悶,這只是轉(zhuǎn)移而已。因為你在家里合不來,說要離婚,沒面子。當時人家反對我硬要,要了以后,人家說你要自己負責。好了,現(xiàn)在呢?我總換個舞臺嘛。佛教里剛好啊,讓她發(fā)揮。
但是我告訴你,基本上這個不對。不是說你要發(fā)心不好。你一定要從家里開始,這個才叫做真心,你要想辦法,解決你家里的這個矛盾。因為那是你內(nèi)心的最痛,這個痛一定要先解決。這個痛你解決,告訴你,成佛已經(jīng)成了一半。這個你不解決啊,我告訴你,你聽經(jīng)啊每次都快要開悟了,每次都快要,就差一點點。每次禪修也是快要開悟了。每次念佛都快要一心不亂啦?炜欤伎,都差一寸而已。你再墊高五尺,他還是差一寸。你再過五百年,他還差一寸。你再過無量阿僧奇劫,他還是差一寸。因為你心里的這個問題沒解決。知道嗎?但你這個一解決,那一寸“嘣”馬上補上去,你放心。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家里的這些人他不是業(yè)障,他是大菩薩!他要讓你去看清楚,你自己的生命是問題出在哪里?可是你往往在這里,把他掩蓋了,裝糊涂啦。沒看到就好,一轉(zhuǎn)眼過去了。
那兩個人,不止兩個人,三五個,同屋子里那幾個,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一個共同的模式。遇到問題要起來,還是不要吵,各走各的。所以一個家庭啊,有一個家庭五個姓。有一個家庭五個人住五個地方。這個叫家嗎?這個叫章魚。章魚知道嗎?很多只腳,看起來像一個家,其實沒有。他那個家只是在交代人家,告訴別人,說我有個家這樣而已,像好像正常人,其實他不正常。
我不是批評,我只是提醒各位,你家里的問題,一定要先解決。你會轉(zhuǎn)為在外面發(fā)展的時候,那是一種逃避行為,心里的逃避現(xiàn)象。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跟心理醫(yī)師諮商過啊,一談就知道。我不是諮商師,但是我告訴你,這種逃避現(xiàn)象很清楚。因為我們在禪修,禪修不止打坐,包括你念佛誦經(jīng)啊,你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家里是一個安樂窩,是一個幸福的巢,知道嗎?你怎么會變成一個逃避的地方呢?那你基本上,你已經(jīng)弄錯啦。基本上你已經(jīng)走相反的路啦。
就是,我們在外面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有所傷害的時候,我們一定回家來療傷嘛,F(xiàn)在不是,你在家里你就已經(jīng)把自己弄傷了。所以你療傷你就跑到外面去了,跑到道場里面去啦。道場變成你療傷的地方,你不是弄錯了嗎?弄清楚啊。
提醒各位,從這個地方下手,你的人生會徹底改觀。(眾鼓掌)我希望各位,學(xué)佛的時候從這里來。我相信你在這里聽經(jīng),你會發(fā)現(xiàn),我并不是說叫你從念佛來,從誦經(jīng)來,我都是叫你從這地方校正過來。因為你這里不弄好,人格性不健全,你看佛法,就跟看梵高的畫一樣,彎彎曲曲的啦。本來是直直一條路,因為他有梅毒啊,他中了梅毒,所以他的路,他看起來的路就彎彎曲曲的。你不要跟他一樣,你沒有梅毒。你叫沒毒,他是有梅毒,你是沒毒啊。你不要跟他一樣毒啊,看成彎彎扭扭的。不是。我們是很正常的人。
所以,你有哪里不太好的時候,就要開始轉(zhuǎn)了。不要逃避,決不能逃避。
尤其家庭生活,他是快樂的源泉,泉源,我發(fā)音不正確,呵呵,這個,家里是你人生的根據(jù)地。所以中國人一直重視家庭就是這樣。今天你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以后,你拋家,這句話好像言重了,差不多啦,不要家了,離棄家了,那你就變成法界中的孤兒。好好地把自己的家整理,整頓好。那你才有可能真正地修行。
這是我們一再地跟各位講的,健全的人格以后,才有健全的家庭生活跟社會生活。沒有健全的家庭生活跟健全的社會生活,那不行。
當然在一起難免吵架,吵就吵嘛,那有什么關(guān)系啊。夫妻吵架只有一個原則,不要累積就好。人都有個性嘛,都還是凡夫嘛。太太一生氣,各個都變母老虎,對不對?母老虎不要緊,你要變成母夜叉就好。那你生氣嘛,生氣完了就算了。不要累積起來,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都記起來。這樣不好,這就有嗔心。先生一發(fā)脾氣,像皇帝一樣,暴君一樣。這也難免啦,因為在外面有些壓力,回家發(fā)泄嘛,所以才叫做安樂窩。家里就要像出氣筒,承受那個壓力。發(fā)完就算了。彼此要了解一下,過了就好。因為你要知道,家里能夠這樣,脾氣發(fā)了以后,過了就好,那就幸福啦。要都沒有脾氣啊,恐怕還是假的呵。對不對?當然,能夠都不吵架是最好。但是家庭生活,你一定要去面對他。
你說“這師父怎么講這些呢?應(yīng)該叫我們不能吵架。”那你就壓抑。壓抑就扭曲,扭曲以后呢,大家都向外發(fā)展。你怎么發(fā)展,我就不知道了。
好,我們要理順,人生的部分,家庭生活這個部分你一定要理順。有任何,在家里有任何的沖突,一定養(yǎng)成一個習慣,“誰叫我是她的先生,所以母老虎發(fā)飚的時候我只有。代花承受。”因為她是你老婆嘛。她弄錯什么,你也要通通接受啊,你知道嗎?你是人家的太太,他是先生,要不然你們當時海誓山盟、?菔癄干什么?你要對自己的誓言負責嘛。那你就要接受他。過了就好,過了,不要一直積恨,F(xiàn)在我們難就難在這里,這個東西不會處理。他發(fā)了脾氣傷了我的心,然后呢,他發(fā)一次,你要傷心三個月。那三個月內(nèi),每個月發(fā)一次,那你就一直累積起來了。過了就算了,也不要要求他道歉。沒什么好道歉,夫妻在一起有什么好道歉的,都在家里嘛。距離又那么小,他也道歉,你也道歉,頭會撞到頭。不用了,大家知道就好了,過了就好。因為有些東西是講不清的,尤其家庭生活里,法官都難斷家務(wù)事,對不對?更何況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更扯不清。
所以家庭生活一定要先弄清楚。因為那是你最主要的一個平臺,人生的平臺,是你的最重要的一個立足點跟依據(jù),心里的依托處,你必須要架構(gòu)起來。佛法當然可以給你做依靠,沒有錯,但是成為你逃避的地方,那是世間人尋求宣泄的地方,不是要生命改造的。要進行生命改造的人,一定把家里這個大后方,對不對,大后方處理好,那,你要進行生命改造很快。
所以這里講到,要求成佛,就要以廣博大悲心饒益眾生,要饒益眾生從家里開始。你離開家里去利益天下人,那是假的啦,一切皆虛幻。對不對?而你把家里的弄好,那我告訴你,你要利益天下人,那才是真的。
好吧,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往下再講。
《四十華嚴》第66講(2008年12月6日)A
我們今天再看經(jīng)文一百零一頁,第二行。我們從第二行看起。
“為欲度脫諸有情,一切世間流轉(zhuǎn)苦,已發(fā)大願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薩行。”
這個都是,對善財童子的認知與稱贊。
我們現(xiàn)在也很會稱贊,都是不著邊際的應(yīng)酬話,那個稱贊只能叫應(yīng)酬話。大家見面彼此禮貌上寒暄啊,那只有這樣,不是生命中的東西。
那么,這里我跟各位談,另外一個問題。我相信,只要用功的同修,一段時間的,他大概都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講法界,他跟這個世間到底差別在哪里?我們都說“我們在法界里,從來沒有離開這個法界,可是我們又要出世間、入法界。到底法界在哪里?”你有沒有感覺到這個矛盾?我們要出離嘛,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要入法界,那法界在哪里?這關(guān)鍵就在這里。
就從剛才這個地方講起。你到文殊師利菩薩這里來,你是世間來?還是法界來?你要世間來,就是這塊肉來嘛,對不對,這個色身形象來嘛,這個叫世間。假如你只有這個東西,你再怎么學(xué)佛,再怎么樣子地精進用功,無效。因為你就在這個世間里嘛。頂多啦,你按照佛陀的教法很認真地去修啊,證阿羅漢,七信位,破我執(zhí)。你連法執(zhí)都破不了。要留意到啊。法執(zhí)破不了啊,不是你到八信,到不了九信,因為你從七信就已經(jīng)什么,定型了。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在這個地方,你看文殊菩薩第一個告訴我們,世間是什么?你弄清楚,法界是什么,你弄清楚。你用心你才能入法界,不用心你不能入法界。這個是很麻煩的,你也知道你在用心,可是你用的是欲望心、妄想心,不是真心。那你要怎么用真心?你一定要運用剛才所講的方法,“你到底這樣做對嗎?”而且要從具體的事相來。
每天供佛、上香。自己家里能不能上香?可以吧。大小不拘,莊嚴與否不拘,你就簡單的一個佛像。我們廣化寺這邊很多啊,你要請一張回去。你不要挑,“哎呀,我要觀世音菩薩,怎么都是地藏菩薩?”今天是金地藏來了,地藏菩薩像很多。你隨緣一個,將來你跟誰特別相應(yīng),跟哪個菩薩特別相應(yīng),以后自然會出現(xiàn),你都別在意。你現(xiàn)在就請一尊回去。
弄個香爐,香爐會不會做?自己做啊,不要老是買啊。你弄個盤子,一個碟子就好,碟子,那里面沒有香灰,那香放下去啊,臥香放下去啊,就會熄掉。那用一張紙折一折,折波浪形這樣子。那香呢短短的就可以,不要太長,大概十分鐘左右的就好了,你要不會的話,大概十公分以內(nèi),不要太長。點了,這個就麻煩啦。那個香上有火,要怎么辦?也不對,也不好。你就這樣動兩下,它就熄啦。
師父真的很累,連這個都要教咧。就是這樣子。
那有些人呢,當然看你跟哪個師父修啊,他就有要求,這個香是哪一個手拿的。然后他不是這樣搖熄,他是“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那無所謂了。那你有人教,你就學(xué)嘛。沒人教你就不要學(xué)嘛。有人教就學(xué)。
供了以后,有的說,佛從這邊來?從這邊來。慷疾灰o,不要燒起來就好。就燒香就好啦。香供、水供。有的人在起觀的時候發(fā)覺,我要先供水再供香,因為香是火,水跟火怎么搭配,有的先供火先供香。這個都是你用心的地方啊,沒有對不對。有的人是先火后水,有的人他是先水后火,對他人生能順暢,什么都可以,對不對?你不要做壞事就好。
那你在修法中啊,慢慢去調(diào)。就像我們講數(shù)息法一樣,你一定守住風門?墒怯行┤耸刈★L門,就會高血壓。那你就調(diào)下來,守住丹田。然后有的守住風門會低血壓,那你就調(diào)下來,到眉間或者到百會。那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那是你的體質(zhì)的問題嘛。你要調(diào),這樣供。
在供的時候,這是例行的經(jīng)常事,不要把他變成慣性。而是要在這個過程里呢,你自己要慢慢地去感受,“我這樣用心對嗎?我這樣用功對嗎?我要怎么樣做會更好。” 你都在這小地方去改進。然后呢,你會點燈,因為我們都在看嘛。我只教你兩個啊。一個香啊,一個水啊。然后,水果跟花嘛,水果跟花不一定在那個時候。那,你可能會看到,廟里還有點蠟燭,還要點燈。
那你自己,隨著緣慢慢擴大,你不要一下子通通要弄齊。因為我們在成長嘛,一步一步來。那你在重要的時刻,比如你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或者過年,你會把他弄得很豐盛。對不對?很豐盛的供養(yǎng)嘛。但是在這些供養(yǎng)當中,你就起那個觀念“我這樣供養(yǎng),我為什么要弄這么豐盛?是因為祈求明年發(fā)財。”這是一個動機嘛。那你想祈求明年發(fā)財對不對?沒有說一定錯啊。假如你現(xiàn)在賺的錢很拮據(jù)的時候,這個時候發(fā)財不是不好。假如你每年都想發(fā)財,你有問題了。但是有些狀況,有時候是需要的,那不要緊。這個對不對,只有你知道。
你自己這樣去想,“我要怎么做,我是不是為利益眾生而來做這廣大供養(yǎng)?我是不是行菩薩道來做這廣大供養(yǎng)。那我在這里做,那跟眾生有什么關(guān)系?”你慢慢地,你就調(diào)你入法界了,你就會用心了。
剛開始這個用心,我只是跟各位舉個例子提一下,你可能根本用不上,但是我相信三五年以后,你很自然的就會到達那樣的一個狀態(tài),“誒,我現(xiàn)在是怎么樣。”那樣就是師父問你說“你在哪里?”師父不會問你這個色身在哪里,你已經(jīng)來到面前了,還問你在哪里?對不對?你總不會說我在極樂世界打給你的吧。那你來到這里,我不是問你色身的問題,問你的心現(xiàn)在在哪里。就是指這個。那這個時候是在法界里。你知道嗎?就是這個東西。
慢慢地調(diào)試,訓(xùn)練自己。法界,你不可能一下子就轉(zhuǎn)進去了,任何人都不可能,包括六祖惠能。你不要以為他開悟,他開悟為什么躲在獵人隊里十五年,對不對?在獵人隊里頭那十五年,也是很精彩啊,因為很多人造口業(yè)。人家只說在獵人隊里十五年,你就替他講很多好話。他在里面只是過正常生活,獵人的生活而已。但最重要的,他在訓(xùn)練他的心怎么入法界,關(guān)鍵是在這個地方。
那現(xiàn)在呢,各位,你有這個福報,一起步就在訓(xùn)練入法界,你的因緣善根福德是比六祖惠能要好得太多了!(眾鼓掌)
現(xiàn)在也是一樣。“為欲度脫諸有情”,那各位想想看,你要行菩薩道啊,度諸有情啊,那你所做的對嗎?你要留意到啊。因為你所想要做的,很有可能,只是你想要做的,不是真的菩薩道。因為你想要做的當中,是你的欲望,你的習氣,不是真的菩薩道。
那真的菩薩道,我要跟各位談的是菩薩道的這個東西,他跟你想象的不一樣。一般人想象的是“我有錢,我要救濟。”你就拿出來了,你在哪里救濟?誰要你救濟?你也搞不懂。你說“我每年要出多少資金來救濟。”這只是你想要做的。真的菩薩道不是這樣。菩薩道他有個前提,就是你在利益眾生的事情啊,一定要系統(tǒng)化、制度化。換句話說,你死了以后,菩薩道還會繼續(xù)進行。假如這個菩薩道因為你死就停止的話,那就不叫菩薩道,那叫人天善。
你怎么樣讓他制度化?這個才叫大菩薩。在這個制度之下去進行的人,那叫小菩薩。小菩薩多?那看你的發(fā)心了。那這種架構(gòu)制度的大菩薩,絕對是法身大士。因為在這個世間,需要這樣的一個制度。這制度,他不是天生來就會擬定的,他一定要在這世間常住、觀察,然后鍛煉,他才有可能形成這樣一個制度,針對這世間的這種缺憾,來加以改進。這個才叫饒益眾生。你要留意到。他一定是這一種,這個時代的眾生的這種缺點,可以窮盡,把他改進。你要留意到,這是真正關(guān)鍵處!我們在講的菩薩道不是,都是人天善。所以你真要行菩薩道,那個智慧從哪里來?從這個地方累積起來。
我在觀察,比如說,我跟各位講,這個地球暖化的問題。地球暖化以后會怎么樣?大概沒人去想。佛教界,你怎么想?那么地球暖化的原因在哪里?要如何制止這個問題,佛教界才能提出徹底解決的方案啦。那你找不到原因啦。世界上很多專家,在解決問題,這個問題,但是他找不到根本原因。那你能不能提出來?那才叫菩薩道嘛。
那你提不出來,哪叫菩薩道呢?那大概人家講的,減碳,你也減碳,那你只不過是個小菩薩而已,對不對?人家造林你也造林;丶仪扒昂蠛蠖际巧,因為別的地方不能亂種啊,只有家里院子里一直種,你就每天種。是嗎?你有沒有想過?
當所有的佛教徒,每年生日都按照他的年齡來種幾棵樹的時候,那我們的黃土高原啊,我跟你講,十年啊,絕對全部變成森林。(眾鼓掌)用你一個人種樹啊,你把全部財產(chǎn)丟進去也沒用。他要全民啦,全民那所有的佛教徒來。譬如家里有人往生,五十歲往生的,種五十棵樹,八十歲往生的,種八十棵樹。天天有人往生,天天都在種樹,對不對?誒,你再加上一個我今年生日的時候,我要種幾棵樹,看你幾歲你就種幾棵。把你這輩子所要消耗掉的紙張啊,就是樹木嘛。你通通把它復(fù)原嘛,種回去嘛。可以吧,對不對?
那現(xiàn)在問題就是,我這樣講,只是個理論啊,菩薩道就是要把這個理轉(zhuǎn)變成事嘛。事就是制度嘛。一個可行的制度出來,這件事就能兌現(xiàn)。那這個理呢,是菩薩道的最高指導(dǎo)原則,然后有具體的組織跟制度,來推動這件事情去把他兌現(xiàn)了,那這個才叫菩薩道。
那你死,你死歸你死嘛,對不對,你死盡管放心地死嘛,因為這個菩薩道有人會繼續(xù)做下去。是不是這樣,現(xiàn)在我們做的都是人天善。就“我在做,我認真做。”做到那里要死的時候,死不了,為什么?不甘心啊,“因為我死了這個菩薩道誰做?”你根本不是菩薩道,你是人天善嘛。你只是你個人想要做而已嘛。
“不是我想要做,是這個世間需要的!”你是不是做世間需要的?那世間需要,你自己能做多少呢?對不對?你就像螞蟻撼大樹一樣,無效。那你要有效怎么辦?要制度化,全民一起來,而且對大家都好,是不是?
我們?nèi)A北地區(qū),你看,飛機飛過去,你看每個山頭都是禿頭,那叫和尚山,對不對?我們怎么樣子在那個山頂上通通把它種樹起來?那要全民來嘛。一年種一次沒有用。我們有植樹節(jié)嘛,對不對?植樹節(jié)什么時候?三月十二,孫中山先生出生的日子,對不對?那一樣,海峽兩岸同一天,同一個夢想嘛。但是你怎么去做嘛。先是怎么去做啊。做那個事啊,要兌現(xiàn)出來,那你就要組織、要計劃,要有一個制度來推動,那才叫菩薩道。你記得,菩薩行、菩薩道是指這個,指這個部分。
你記得這個原則,你將會是個偉大的菩薩。那你想做什么?你看,那就是你的生命因素從那里成長起來,從那里成長起來。當然這是一個細節(jié)的小問題。
對整個地球暖化來講,造林只是個小事,不是絕對。真正的原因是我們這個世間,尤其是開發(fā)國家、開發(fā)地區(qū),像我們這種城市啊,叫做開發(fā)城市。這個地方過度消費,這種浪費所造成的傷害啊…所有城市,你看城市占地球的面積不大,但是這些城市所造成的浪費與污染卻把整個地球給毀了!關(guān)鍵是在這個地方。而且你知道,城市里頭的人口占全人類的人口非常的少,以人口來論啊,是農(nóng)村包圍都市啊。但是以污染來講,是城市包圍農(nóng)村。都是城市里頭在制造污染。不是消費的時候污染,要消費那些東西的生產(chǎn)本身是在鄉(xiāng)村生產(chǎn)的,浪費是在城市浪費的。你去想想看,這有多可怕。
所以城市的發(fā)展到現(xiàn)在來講,它已經(jīng)變成一種災(zāi)難。他關(guān)鍵不在城市本身,關(guān)鍵在城市的生活形態(tài)不對。我們不是詛咒城市,也不是詛咒在城市里面的人,而是在城市里面的人的生活形態(tài)、生活模式是過度的浪費。
各位,你要行菩薩道,要這樣慢慢一步一步來,把這些理想,理轉(zhuǎn)化成事,要兌現(xiàn)出來。讓他理事無礙,才叫做菩薩行菩薩道。這樣很清楚了吧!(眾鼓掌)
不要說菩薩行、菩薩道不會定義啦。不是你不會定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定義過。大家都認為救人叫菩薩行。紅十字會都在行菩薩行,你知道嗎?紅十字會是不是在救人啊,對不對?紅十字會的制度是菩薩行,你知道嗎?是菩薩行。那,要救人不一定是菩薩行。小菩薩當下看到救的,那當然是菩薩行。那叫積陰德嘛,救人。假如救人還要人家感謝,不算菩薩行。對不對,要人家感謝的不算菩薩行。但是,也要有讓人家表示感謝的那種情況。
我不知道我們這邊有沒有?臺灣是有這種情況。你救人一命,那很好,那被救的人要去感謝。感謝要包一個小紅包,就一個紅包,但不多啦,現(xiàn)在講一百塊,一百二十。臺灣人的習慣叫出頭。他不會包一百塊,包一百二。當然臺灣不會包一百二十,大概一千二。他要加一個東西,叫金炮竹,要金銀紙,要放鞭炮,要蠟燭,就表示感恩的一個基本,這是古代的模式。不要你錢花多,但要表達一點心意“我感謝你!感恩你!”這個要有。你知道嗎,行菩薩道。那你不會堆積很多的金炮竹吧,對不對?所以呢,重點不在那里,因為他來的時候感恩放個鞭炮,表示感恩。
所以我們要知道啊,在行善的同時,是人天善,還是菩薩行,那是有明顯的區(qū)別。詳細的我們就不說了,我想把基本定義啊,跟各位做個說明。
那么,講到內(nèi)容,剛才是講理事之間的運作方式。內(nèi)容,原則上是“度脫諸有情”,要度一切眾生沒有錯。那么內(nèi)容呢?“一切世間流轉(zhuǎn)苦”,就是生死輪回。這個苦才是菩薩行。內(nèi)容是指這個部分。你要知道啊,一定要弄清楚啊。
其他的都是媒介。媒介,什么媒介呢?在替佛教做廣告。知道嗎?替佛教做廣告。剛才講造林,挽救地球,這是替佛教做廣告。佛教總不能夠不關(guān)懷世間眾生的疾苦嘛!所以有關(guān)這個器世間,大自然界的生態(tài)平衡問題,我們積極介入。他的目的,是從生命教育的立場在挽救,從生命教育的立場上再教化眾生,從生命教育的立場讓眾生活得幸福安定。他是在這里。因為他的積極目的不在這里。這是菩薩道的基礎(chǔ)工作。
那么真正的,就高級的菩薩道呢?是生命改造,讓你轉(zhuǎn)凡成圣,也就是出離這個世間的生死輪回。那么這個生死輪回,就這里“一切世間流轉(zhuǎn)苦”都能夠消滅。
那,要離開世間,并不那么容易。你要摸索到,你能夠找到那個出口,那就很快,你一出去就出去了?墒且话闳苏也坏匠隹。所以,你就很難進行。好,那不要緊。那菩薩道有一個原則就,希望你種下出離因。在這個世間生死輪回的因,你要怎么斷?要找到出口的那個因要有。那有的話,這輩子沒出去不要緊,下輩子來。
所以我跟各位講,當你發(fā)心,當你現(xiàn)在發(fā)心“我要出離世間輪回”,但是你要知道,那一個發(fā)心,是來自于你真正的感受,不是大腦的知識。假如你只是大腦的知識,沒用,因為下輩子你就忘了。所以佛教里有一句話,叫做“三世因果,隔世冤”。就這輩子很苦,“很苦啊,我要出離。”就拼命修福報,下輩子福報很大。因為你這輩子認真修福報,就是想下輩子要出離啊。那這個時候,下輩子得到福報。得到福報,你大腦的記憶已經(jīng)忘了。那你的福報假如在不好的因緣里啊,那你就會造業(yè)。因為造業(yè),下輩子來受更大的苦,有沒有?這叫隔世冤。所以修了福報反而造更大的業(yè),那就不好。所以這叫隔世冤。那我們在免除這個部分。
所以,要各位修學(xué)的是,你能夠懂得佛法修學(xué),一定要在生命的感受上面,不要在大腦的記憶里面,你要留意到這里啊。這個是一個差別。
我相信你也常常會發(fā)問,“那我怎么修,才不會隔世冤。”因為你用大腦啊,鐵定隔世冤,三世因果。那你要不用大腦,用感受的,誒,那有一個很殊勝的地方,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當你真正感受到這世間的流轉(zhuǎn)苦啊,“誒,這樣子真的不行。那我不要。”“我不要”這就是出離心出來。“那我要找一個出離的,要怎么樣可以避免這種生死輪回?”
那你只要找到感受到,“誒,有那個生死輪回的東西。”那也就是你真的肯定,三寶是你的出離因,因此我要皈依,按照皈依的辦法來,那就夠了。三皈依啊,就皈依三寶。你真的完全放下生死輪回因,而要出離的這個心,一發(fā),真的發(fā),不是大腦學(xué)知識的,這一發(fā),彌勒內(nèi)院。(眾鼓掌)你就進啦!
那你假如,因為還年輕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地修行啊,不小心也弄個一心不亂,那極樂世界絕對有。那你假如因為還年輕…年輕很難定義,不是看生理年齡,年輕是看你的心智年齡,讓你的心靈年齡提升,這輩子分段生死結(jié)束以后,你就入法界了。所以這個是從實際感受中來,從真實的領(lǐng)域里頭來,不是從你自己大腦想象中來,留意到這里。
所以“世間流轉(zhuǎn)苦”,這輩子你想要斷,絕對有可能。那問題是,你老是用大腦去找就沒用啦。
好,因為他有這樣的前提,所以文殊菩薩贊嘆說“已發(fā)大愿深如海”。你已經(jīng)發(fā)了大愿,像大海一樣的深。
“勤修一切菩薩行”,又一直在修一切菩薩行。所以菩薩行不是只有一個。他有究竟的,那已經(jīng)是普賢行了,還有初級的生命教育上面的,那都是福德資糧的部分。
好,我們把這個前行的部分先跟各位提一下,那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對善財童子的肯定。那么善財童子,他才是真正我們修學(xué)的榜樣。各位想想看,你能不能變成一個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我們名字叫做普賢行者,所以我們叫做普賢乘。對不對?弄清楚啊。那這里頭就直接來,從普賢菩薩來。
普賢菩薩是生命的原形,生命的本來狀態(tài);那普賢行愿是導(dǎo)引我們變成普賢菩薩;成為一個普賢菩薩的一條路,這叫普賢行愿。就方法嘛,叫普賢行愿。那你在做這一項工程的人,那你就叫普賢行者。
就我們來講,從《華嚴經(jīng)》的立場來講,我們叫賢首宗。因為《華嚴經(jīng)》變成一個宗派,是武則天時代的賢首大師,他把他發(fā)揚光大的。所以我們以此來紀念,所以叫做賢首宗。今天各位您來了,您就是賢首宗的弟子,都是跟著賢首大師的思想在架構(gòu)這個世間,成為雜花莊嚴的普莊嚴園。所以我們是賢首弟子。
當然你說“我是華嚴行者”也可以,因為我們都是依于《華嚴經(jīng)》,所以有人又叫華嚴宗。有的又叫法界宗。因為直接我們要入法界的,所以叫法界宗。賢首宗,是我們一個基本的定義。
你記得從這個地方來,那,你最好的助教就是善財童子。想想看,你夠資格沒?還是我信一信、拜一拜就好,“師父叫我每天早上上香,我就上香。”在上香的時候記得,法供養(yǎng),“我這樣供養(yǎng)相應(yīng)嗎?我這樣供養(yǎng)有效嗎?真的如法嗎?”你不是像背咒語那樣背,沒有用啊。自己要開始去找,我在各個細節(jié)當中,如何進行。
我常跟各位講,孔雀很漂亮,你就不能看背后,因為他是畜生嘛。但是今天我問你一個問題,你供佛的時候,這一盆花,這盆花供佛的時候,請問你,你是向佛供還是向你供?你看,你有沒有想過?花擺這樣,正面在哪里?到底是你要看還是佛要看?那你拿來一只孔雀很漂亮,那就給佛看屁股。你是要孔雀給佛看,還是給你看?你留意一下。同樣的,你弄的果盤也是一樣,搞一搞到底是哪一個,果盤還可以,是圓的?墒悄銛[一擺,擺到正面的時候,一定面向你那邊,請問你這樣供佛有效嗎?我不知道答案啊。你回去自己思考。你看看,佛看的是背后,不是正面,正面都是我們在看的,有沒有?那要怎么辦?那就孔雀轉(zhuǎn)過來。
你不要看我在講經(jīng),老是出這個怪點子。因為你在實際運作的時候,你就要去思考這些問題嘛。你都不思考嘛。“師父講供佛,我就供佛。我每天都怎么供啊,好殊勝啊,好莊嚴啊,為什么沒效果?”因為你供反了嘛。你修法是自己要賺錢,你修了半天,都是隔壁在賺錢。你有沒有搞錯?所以你要常常去思考“我這樣做對嗎?”
你看,花插這樣對嗎?基本上…我不知道誰插的。不要說我在罵你啊,我可以告訴你,全世界通通這樣插啦,但是供佛這樣就不對。所以你自己家里花瓶插花的時候,稍微面面俱到,不要偏心。一偏心你功德就沒修到。對不對?想想看。這都是小細節(jié)啊。但是關(guān)鍵就在這里啊。
這個細節(jié)注意到,那個細節(jié)注意到。誒,在法上的心你就一直走到法界里面去了。當你都不留意這些,你的心老是還是那個心,鐵石心腸的心,你不是一個有血肉的心,不是一個活的,不是一個覺知的心。你是妄想心,凡夫心,肉團心,不是真正的法界心。有沒有?
這是每一個普賢行者,華嚴弟子…你不要以為說,我這個地方講這么慢,不講快一點,講快干嘛?對不對?你把他弄清楚,這些你一輩子受用,生生世世受用!真的一個關(guān)鍵!我希望各位真的能受用。
好,我們再看第三偈,“若有菩薩心堅固”。是菩薩——心堅固?還是菩薩心——堅固?請問剛才講了,現(xiàn)在你就看了,菩薩心——堅固,還是菩薩的心很堅固。沒有答案啦,不要講答案,你自己找,應(yīng)該怎么樣,你去試。菩薩心,堅固?還是菩薩,心堅固?你自己回去摸索,你弄出答案,不管哪個對,你都成菩薩,你要這樣念過去,馬馬虎虎,那你就是凡夫,你去留意看看,這地方即使念這,都是這樣啊,你念過去到底對嗎?這個剛好兩個,斷句的問題,他會纏繞著你,告訴你,你開悟的下手處,你就從這里來。你不用問我,什么答案都沒用,你自己找到答案才對。那我相信,你會有一番折騰。
就像古人在講,那個夜間去訪問,那文人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他去找他,他老朋友是個出家人。到廟里呢,那情境很很美,他寫到那里,我是推門進去還是敲門進去,就在那邊推敲推敲,F(xiàn)在你都在推敲。你就好好推敲吧。
我是不跟你講這個答案的,但簡單地告訴你“菩薩心堅固”,因為文字這樣的,那你回去要自己跟自己好好去推敲。
“久處生死無疲厭”,這是我們常跟各位講,菩薩心堅固的話,“久處生死無疲厭”。
可是現(xiàn)在的佛教流行是,“趕快走,生死很討厭。”剛才也講了,生死輪回那是凡夫啊,因為你在世間,生死輪回對你有逼迫。你在法界“久處生死無疲厭”,因為法界沒有所謂生死的問題,知道嗎?法界有的話也是變異生死,因為再來世間,他只是示現(xiàn)。那你不入法界的時候,那你都分段生死。菩薩再到世間來,都是乘愿再來,來示現(xiàn)一下。來,當然有出生、有死亡,沒有錯啊。但是他的出生,他選擇他要的,很奇怪的出生法。要死亡,他也很自在的一種死法,但你就不知道。你是以世間的生死來看,所以菩薩“久處生死無疲厭”,就是久居紅塵不疲不厭。生死就在紅塵間啊。他為什么不疲不厭呢,因為他沒有生死觀,他的生命是永恒的,他哪有生死?但我們不一樣,我們的生命是從出生到死亡,從生日到祭日,因此你有逼迫,你有恐懼,這個是在世間的人。你留意到啊,這里面講得很清楚。
“彼當具足普賢行”,他講說這個菩薩,假如“菩薩心堅固,久居生死無疲厭”的話,那么他就會具足普賢行。因為每一生每一世來,他都在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我們跟各位講的,有系統(tǒng),有組織,那一個系統(tǒng)一個組織下去做的事情,跟你講的不一樣。
我們跟各位講過,菩薩道跟普賢道有什么不同。菩薩道就是一對一嘛,剛才跟各位講的,人家把架構(gòu)做起來了,那你在那邊發(fā)心做,就那么一個嘛。這叫一對一。他就有點像竹竿一樣,你拉這一頭,那個尾巴會跟著動,這叫一對一。但是普賢行,他因為透過組織制度的運作,所以你拉動一個,那不是牽一發(fā)動千鈞的意思啊,動一法,牽動哪一點點,不止這個樣子。因為普賢乘,你拉動一根的時候,就像蚊帳一樣,蚊帳知道嗎?現(xiàn)在都不用蚊帳了。你拉動一個,整個蚊帳,整體都動。是不是這樣?跟菩薩道不一樣。菩薩道跟竹竿一樣,你拉動他只是那一根動而已。但是普賢乘不一樣,你動一個全體都動,有沒有?這是普賢乘。所以,我們在跟你定義的菩薩道是這樣定義的,所以你一定要組織制度架構(gòu)起來。所以你一個動,整個世界就動,你知道嗎?這不一樣的。你的組織假如只為一件小事做,沒有用。
這是真正的菩薩道,一個目標很明確,一個組織很堅強,這一下去的話,全世界都會改變。
你看現(xiàn)在的佛教制度,大家都七七四十九天誦經(jīng)、念佛,對不對?你假如把他改為七七四十九天都在造林,每一個人啦,家里有人往生,都來造林灌溉。四十九天啊,每一個人都這樣做的話,森林何愁不茂密!那佛教界的習慣跟制度就要改了,對不對?那這里頭有多少事要做?你想想看。古代,古代的生活養(yǎng)成這樣的情況就可以。未來的佛教徒,他是不是又要改變了?而且對這個世界絕對有好處。這個就普賢行嘛。
每一輩子來做一個,就不得了了。對不對?你一做啊,他是永恒的往下走,一做就永恒地往下走。而一個菩薩,他養(yǎng)成這樣的一個普賢行的一個思維模式以后,他生生世世來都這個模式在用。你要是沒有養(yǎng)成這種成功的模式,普賢的思維模式的話,那你每次來就那么一點點,阿羅漢的模式,小菩薩的模式,或者凡夫的模式嘛。普賢乘的模式就是這種模式啊。而且一養(yǎng)成以后,生生世世都來啊。
所以,“彼當具足普賢行,得佛功德無能壞”,就是這個原因啊。所以我們,我常跟各位講說,我在講,是在教你構(gòu)成一套普賢乘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換句話說,是希望你能夠自我構(gòu)成普賢乘的成就模式。OK!
我不是要你來,學(xué)我所講的這些理論知識或語言,你學(xué)這些沒用。因為這些對你來講啊,有一時之愉快,沒有永恒之利益。因為那是大腦的知識。我們要給你的是一個生命改造的程式。這個程式,希望你能夠獲得那一個轉(zhuǎn)凡成圣的基因。那才是真正的功德啊。你要如何去轉(zhuǎn)凡成圣?這才是我們要進行的嘛。佛法講的就是這個啊!“一切世間流轉(zhuǎn)苦”,我們通通要離開,遠離嘛。就關(guān)鍵在這里。
所以希望各位,要學(xué)佛就學(xué)真佛,不要學(xué)一個相似佛?雌饋砗孟穹鸢,好像,好像就不是佛。“你看起來好像佛,好像一個菩薩啊。”這是罵人的話。你真是菩薩,是就是,不是好像啊。好像就不像嘛,對不對?就講你不是菩薩嘛,不是菩薩才好像菩薩嘛。對不對?好,這個記起來,這個偈頌是非常嚴謹?shù)摹?/p>
他的思想背景都在前面的長行文里面講了,這個偈頌的這個思維模式啊,跟長行文的思維模式不一樣。
好,我們再看這偈是很美的句子。
“福德威光福德星,福德生處福德海”,都是福德,滿眼昏花,都是這樣彎過來,“撒”那叫什么?他們叫大樂,dale。為什么大家對這個都迷啊?福德啊,比財富好得多。財富當然,在普賢行者里,財富當然是非常豐富啊,可是他并不重要。我們是有財富不知道怎么用。那么有的話很多,多到你這輩子用不完,那不是多余的嗎?對不對?普賢行者的財富多,絕對夠你用。你要用就有,不用擔心。你要用他就會來,你不要用,他不要在那邊多余,F(xiàn)在我們是這樣的。有很多人有財富是多余,不知道怎么用。你要充分運用,這是指財富的部分。
那福德不止財富而已。比如人緣,有貴人。我們家鄉(xiāng)有句話,他這樣講,他說“媽媽生你,生你人緣,不是生你人美。”聽懂嗎?生你很有人緣,不是生你,把你生得很美。生得很美可能是災(zāi)難,紅顏薄命啊,對不對?生你很有人緣,那你人生就很快樂啊。是不是?人緣就是福德。福德可以自己修,你的人際關(guān)系好就表示你福德好嘛,人緣好啊。是不是這樣?
人際關(guān)系不好啊,我告訴你再漂亮也沒用啊。人家說:“誒,這個帥哥真不錯啊。”然后在講話:“哼,因為我是帥哥。”哪個帥?蟋蟀的蟀。不是。一定要人緣。所以你長得如何不重要,當然長得美也是福報啊,也是福德之一啊。但是你有人緣啦,那比你長得美要重要。我不是說美的人都人緣不好啊,你很美你不要怪我,我不是說你啊。人緣很重要,他是一個很重要的福,福德。
謙虛也是福德啊。有些人天生就是不懂得謙虛,很奇怪啊。為什么不懂得謙虛?他也會講給人家聽,叫人家要謙虛。他叫人家要謙虛,就是對他要謙虛啊。他自己不懂得如何跟人家謙虛啊,這個就麻煩啦。
所以,要懂得,反省是福德的根源,謙虛是福德的根源。但是呢,會懂得反省檢討的人是有善根的人。你要留意到,所以我們講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東西啊,你一定要具足。你要有福德啊,你就要有善根。
所以我們前面講過,工程面,你要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工程面啊,你要具足“趣大乘法十無疲厭心”,十個無疲厭心,這個是他善根的部分。那福德的部分啦,就我們跟你講的,以七菩提分為基礎(chǔ),你看他還是以七菩提分為基礎(chǔ),你才有可能得到無漏福,而不是有漏福。無漏福以七菩提分為基礎(chǔ),四隨法則,圓滿世間的方方面面。有嗎?他兩個同時講啊。
那么這個“福德威光福德星,福德生處福德海”,他的重點是后面這個部分,七菩提分為基礎(chǔ),按照隨喜、隨緣、隨分、隨力,圓滿世間的方方面面。那這四個你都具足,都具足。
有個朋友,沒有辦法說他,他在工作。工作中我在臺灣也遇過,不過我們北京的這個朋友比較特別。工作是機器,機器叫preise,那種preise。就是你這個鐵皮怎么會彎起來,他就是沖擊,沖床一樣,沖下去,它就折起來。他就在沖的時候,不小心,十個指頭“啪”被砍斷了,他第一個反應(yīng)“糟糕!我爸爸媽媽怎么辦?”他第一個反應(yīng)。然后把他送去醫(yī)院,剛好外科主治大夫通通在,所有職員通通剛剛準備好換新,所以,他進去通通縫起來。三個月后,十個手指頭接回去了。你的心念。他有沒有這個業(yè)?有啊,但是他心念“糟糕,我父母親,沒人孝順。”沒人孝養(yǎng)他們,他因為這個心念,所以整個改過來了。
我臺灣遇到過一個例子,也是一樣,十個手指頭。但是他怎么樣呢?他因為跟老板講,老板說不能這樣做,他老是這樣做,浪費很多材料。老板就非常嚴正地告訴他:“不能這個樣子!這樣的話你就不用啦!”
“那你不用我,好,我就做給你看!”機器拉上去,手伸進去,“啪”弄斷了,“你要養(yǎng)我一輩子。”
那老板就說:“那就到法院去看。”
他到法院回來呢,這個不是意外傷害,這個是故意傷害,連勞保都不賠,通通趕回家去。一輩子就乞丐了。你是故意傷害,你不是意外傷害啊。本來那意外傷害,那老板當然要負責啊?墒悄愎室獾陌,法院審判故意傷害。你是自己,這跟自殺一樣。保險不賠。
所以你看那心念。他的心念第一個起來就是,“。「改赣H怎么辦?”有救。這就是你的心啦!你一個嗔心說:“哼,大家走著瞧。我就故意把它弄掉,看你一輩子養(yǎng)我。”嘩,他不知道,法官說你是自殺,不賠。
所以心啦,要純正啊。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啦。你手指頭自己砍斷的。因為他跟父母連在一起啊。所以他就沒事,馬上接回去啦。那你啊,想要賴著,叫老板養(yǎng)你啊,你門都沒,這一輩子就重殘廢。對不對?十個手指頭都不見,不是重殘廢嘛。
所以跟各位講,修行絕對是這個樣子。福德從哪里來?你要懂得自己去珍惜他,你自己要懂得用心。這是,剛好兩個例子,很明顯的例子。∵@個用心你都分別不清楚。你怎么入法界啊,對不對?那這樣的孩子,心在父母這里,他的身體,他靠這十個指頭在賺錢啊。“那我沒賺錢,我爸爸媽媽誰來供養(yǎng)?”這個心一起,你看看,這個福德威光就出現(xiàn)了,就接回去啦。而且我相信所有的老板,當然他道理不知道啦,會很重視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孩子。對不對,這孩子也更會珍惜他的生命,孝養(yǎng)他的父母。這是我們這個社會要學(xué)的。
不要以為說,噢,法律對你有什么保障?赡苣愣紱]注意后面還有一個陷阱在。那陷阱是陷害你的,而不會陷害老板的。所以人不能有非份之想。
這叫“福德威光”。
你的福德能起作用啊,叫“福德星”。
“福德生處”是福德的根源。就像我們跟各位講,福德生處,就在你的七菩提分為基礎(chǔ),生活中方方面面要圓融。所以剛才講大悲心的時候,你一定從家里開始。假如家里真的有人跟你過不去,實在你受不了,你只有一天看幾次,每次一百零八拜,一直拜,你自然就會改了。因為那個地方,那個關(guān)鍵,是你的盲點,你自己看不到,你只有一直拜。因為你已經(jīng)累積很久了,那你要徹底的改。要不然下輩子來,這個業(yè)還在,你躲不掉。因為那個業(yè)不盡啊,他還會再出現(xiàn)。為什么?因為你的模式養(yǎng)成了嘛,下輩子來又一樣。所以要有一個正確的模式,不要一個錯誤的模式,那你就徹底的把自己改了。
具足前面三個,你的福德海就能成就了,你的福德像大海一樣。
“汝能普為諸眾生,”你看,都為眾生啊,沒有說為自己啊。即使他想要“勇猛志求無上覺”也是發(fā)起廣博大悲心,都是為眾生的。這個大悲心也好,這個“大愿深如海”也好,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那是華嚴的一個語言模式,他關(guān)鍵就在于,那個“恒順眾生”那一大愿,十大愿王“恒順眾生”那一大愿,他把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就交代得很清楚。
“誓修普賢清凈行”,所以普賢行啊,就是剛才跟各位講的,你那個牽一發(fā)動千鈞。你要留意到這一種狀況,那就是普賢行。而這樣的普賢行,又很清凈,這清凈如何進行,那是大家的功夫問題。
我們明天再繼續(xù)跟各位,再往下談。明天沒有啦?我們就二月份再見。都不知道時間這么快,我們都已經(jīng)要結(jié)束啦。先跟各位拜個早年!恭喜發(fā)財!新春如意!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四卷 第65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四卷 第67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xué)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