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3講
《四十華嚴》第73講(2009年4月25日)A
我們把第一段經(jīng)文跟各位講了一半,現(xiàn)在我們繼續(xù)再講下半部的部分。但是我們還是要告訴各位,這個經(jīng)文里頭表法的意義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他絕對不是單一文字上這樣來講,我們從昨天的經(jīng)文上面,再跟各位復(fù)習一遍。
講到“爾時”,這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就是當下,佛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一刻,都回到那個時間。他就是跟我們在看畫一樣,就是那樣,你進到這個美術(shù)館,看到畫的那一剎那,那么,而后你在解說畫的部分都離不開第一印象,關(guān)鍵就在這里。佛成佛的那一剎那是第一印象,后來經(jīng)典所有講到佛境界的統(tǒng)統(tǒng)是講那個時候的境界,而佛的那個境界始終不退,永遠都在那個境界里,這個叫做長在大定中。這個“爾時”你要先把他弄清楚。
那么往后他講“漸次南行”。這個跟各位講過了,這個重點就是他在人生的歷練里頭,包括時空的轉(zhuǎn)變,都在促使他的生命成長,這個就叫做南方。這個南行,南的意思,南就是指正確的方向。那么就人生來講,什么叫正確。烤褪浅砷L。挫折與失敗不可怕,問題是你有沒有學到經(jīng)驗。我們在人生里,不可能沒有挫折的;也不可能沒有失敗的;不可能沒有不如意的。但是我們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挫折、失敗與不如意,你學到什么?你有沒有成長?三十年了,你有沒有比三十年前成長,成長了哪些?我們以修行者來講的話,我每天都要成長,時時刻刻都要成長,不但要勉勵自己,甚至于還要逼迫自己,這個才叫精進呢。生命成長叫做菩提道,所以他這個“漸次南行”四個字事實上就告訴我們你在菩提道上往前進。前進到哪里呢?勝樂國、妙峰山,他都是形容的,最殊勝的、快樂的,這不是極樂嗎,對不對?朝著那個目標前進,那目標不是怎么定的,那就是他人生的方向。
就像我們現(xiàn)代的人一樣,你賺很多錢,賺錢要干什么?你讀很多書,讀書要干什么?你要是賺錢而不會用錢,你不是業(yè)障嗎?你很會賺錢,你跟印鈔機一樣印了很多鈔票,干嘛?就放保險庫啊,是嗎?讀了很多書,讀完就沒事啦,讀書要干什么?那不是業(yè)障嗎?所以人家說書蟲嘛。讀書要用,不是叫你貪污。我們有個國王就很會貪污,貪到最后,他還說要做建國基金。這個不對啊,你當國王,還建什么國?讀書不是要做壞事的,要怎么樣促進你的幸福,賺錢的目的也是要達到幸福的目標。
所謂幸福是生命成長,你有沒有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要沒有的話,你的奮斗都白奮斗了。奮斗到最后就是痛苦,那有必要嗎?你的奮斗是要幸福。所以你要懂得,我們菩提道上在講的就是朝幸福的目標前進。不但要幸福,要勝樂,要妙峰;不但達到最高點,而且要維持在那個高原上。這個才是人生的境界,你要留意到這個生命的存在、人生的價值與目標是朝那樣的一個方向走。所以這個經(jīng)文寫得很簡練,也很干脆,你一生的奮斗就“漸次南行”,就是一生的奮斗,他的目標,勝樂國、妙峰山直接就到了。
但是,這一句話在這個地方他馬上有一個轉(zhuǎn)折,他講“於其山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遍求覓。”
這個經(jīng)文講的很簡單,東南西北,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為什么叫四維??四維?你要多讀書啊,不是讀現(xiàn)在市面上那些書,那些書我跟你講,都沒用,那些書很簡單一句話,“亂砍森林,破壞大自然而已”。
真正的書要的啊,三綱五常,有沒有?四維八德。四維是什么?禮、義、廉、恥,知道嗎?不能不知道哦,不知道哪叫中國人?這是中國的國寶。四維就是禮義廉恥。臺灣只有禮義廉,現(xiàn)在恥都沒有了。所以有一條大路叫禮義廉路,他翻譯過來叫無恥大道。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他就像我們架帳篷一樣,撐起來中間一個柱子,下面四條拉下去的,那個叫四維,四個門進來,那是東南西北,四維是這樣拉的,知道嗎!
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八德知道嗎?四維都不懂,八德我想也不懂,你變成非中國人了,不行啦。八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個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四維就從這里來的。所以四維很早就有,周朝就有了,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周朝就有了,已經(jīng)三千多年了。你要講傳統(tǒng)文化,你是從這里開始。
好,那他這個講什么?就講我們在人生里,方方面面,各方面你都要去摸索。十方再加上下,就十方,就全方位的你要去摸索。
經(jīng)過七日,七日也是正確,七菩提分,人生正確的方向。那七菩提分在生活中來講就不一樣了。生活中就叫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是七個,開門七大事,沒有這個你就活不下去了?墒欠ㄉ砘勖瞧咂刑岱,七菩提分,所以他講“經(jīng)於七日。竟不能見”。
我們昨天告訴你,在既有的范圍里頭你找不到,那意思就告訴我們,這個地方已經(jīng)超越了你這個世間的結(jié)構(gòu)跟世間的模式,他是一種非世間的結(jié)構(gòu)跟非世間的模式,那我們叫做法界結(jié)構(gòu)跟法界模式,所以你在這個地方,在妙峰山上里頭,用世間的方法來看,來找,找不到。你要用法界的方法,所以他下面講,“由為(勤)求善知識故。”這只是附注,“捐捨身命。無饑渴想。正念觀察。心安無退”。昨天跟各位講的很清楚,你依止善知識,你必須要能夠“捐舍身命。無饑渴想”。但是,不是叫你狂熱,要冷靜,“正念觀察,心安無退”。但是不是叫你太冷漠,這兩個你要弄好。
所以昨天跟各位講,不要有粉絲情節(jié),其實粉絲情節(jié)也不錯啦,粉絲修福報,修福報。但是你要適時的降溫,一定要降溫。你假如不能降溫,那你會造成一種割舍不掉的情執(zhí)。你會把上師占有,誰都不能碰你的上師,那你就完了,這個時候你那個執(zhí)著會造成痛苦,本來是修福報,變成修苦報,那沒意思嘛,那就沒意思了。所以你要留意到,追求善知識絕對不是盲目的。但是他在冷靜中有一種完全臣服的這種理念,這個你一定要弄清楚。
好,這個部分我們講完了,看下面緊接著又講“過七日已”。他沒講幾天,所以你大腦會起作用說,那是第八天還是第九天?還是過一個月?還是兩個月?還是一年兩年?他講過七日,所以這個數(shù)字都不是你大腦里面的數(shù)字。它只是表示說在邁向未知的領(lǐng)域里,你才能夠真正的找到善知識。在法界的結(jié)構(gòu)里,他完全不是你這世間的大腦想象所能想象得到,所以他前面的經(jīng)文標題,他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大腦想象得到的都是可思可議的。所以在七日內(nèi)是可思可議的,是正確的沒錯,但是可思可議的。所以我們一般講,十信位以前的解脫叫做可思議解脫。十信位以后,因為這個地方已經(jīng)是十信位以后的,是不思議解脫,這不一樣的。
昨天我們也跟各位談到,所謂的“一大事因緣”講的是什么,這個世間的結(jié)構(gòu)、世間的生命。世間的生命是怎么誕生的?世間的生命是怎么存在的?世間的生命他存在的現(xiàn)象是什么樣子?這個部分只有佛法能講,科學沒辦法。為什么沒辦法?科學只講四大現(xiàn)象當中的物理現(xiàn)象;科學沒有辦法解釋心理現(xiàn)象;科學更沒有辦法解釋社會現(xiàn)象;科學只能解釋一點點的生理現(xiàn)象,沒有辦法講全部。假如現(xiàn)在能講全部,那生命學就已經(jīng)停止了。現(xiàn)在西方的科學還沒打破零的記錄。還在零點多而已,不到1%,這個就是他現(xiàn)在還不可靠的地方。
也因為這么不可靠,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隨便發(fā)明一些東西,三聚氰胺,大家知道嗎,現(xiàn)在弄得大家不敢喝牛奶。你知道幾年前搞三聚氰胺的這個人,是怎么樣被獎勵的,對不對?他是有名的發(fā)明人,從美國引進來的,F(xiàn)在中毒了,那個人都不敢講話了。他有辦法使牛奶里頭的蛋白質(zhì)含量提高,有什么不好?所以就有人去請他。這個叫摸索,我們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是說科學絕對不好了,當你執(zhí)迷于科學的時候,科學變成一種宗教,你就完了。我們談的不是這種宗教,是覺醒的,不是盲目的,你要弄清楚。
好,那么這個地方“過七日已”是一個狀況,一個要領(lǐng)。
然后“見彼比丘。在別山上徐步經(jīng)行。”這很奇怪,自己的山不散步,就要去別人的山上散步,這是什么意思?我家的草皮不要踩,我們要踩,踩你家的草皮,是嗎?要不然他怎么跑到別山上去徐步經(jīng)行呢?他自己的山上不能徐步經(jīng)行嗎?你假如用大腦想,是不是產(chǎn)生這個問題?不是。他是告訴我們,在法界里,他不在這個世間里,因為他在妙峰山,各位想想看,你有沒有爬過山?你從你這個山頭去看對面那個山頭上面有一個人,你要不要用望遠鏡看,你怎么知道那個就是我要找的人,你怎么知道?不可能嘛。從現(xiàn)實的狀況里,在別山上的那個人你絕對看不清楚的,絕對看不清楚。他怎么看的?所以這只是一個表法,說這個比丘在修這個法門,哪個法門不知道,但是他的人生,能夠很自在的出入,在世間跟法界之間,這兩座山嘛。知道嗎?
這個是談到各位在學佛,尤其學大乘法的時候,懂得他的靈活、他的活潑。當然這個是指法身以后的,各位還沒到這個時候,你還是乖一點,早上三點半起來誦經(jīng),對不對?你不能夠說:“我有成就了,我們修這個法的,大家都不必。”睡到八點半,沒有那回事。剛開始一定照規(guī)矩來。就像你寫字一樣,筆順一定要這樣寫,一筆一劃,一筆一劃。當你寫了,很會寫了,那筆順可以變化,甚至連在一起,對不對。一樣的,當你字還沒有寫穩(wěn)以前,你必須照規(guī)矩來,F(xiàn)在我們在改造我們的生命,還沒有改造完成之前,你還是一樣要照著規(guī)矩來,這一套工程不能亂。
所以昨天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徐步經(jīng)行”指的就是我們講的安步當車一樣,心安、不亂、無有恐懼、無有掛礙,在任何的環(huán)境里,他都能夠非常的安詳,非常的自若,這個叫徐步經(jīng)行。那么在任何環(huán)境里都能夠,這個人是有大智慧的。我們通常換一個新環(huán)境我們都會很緊張,那個緊張其實是一種恐懼。有沒有他看到這樣的善知識,他看到這樣一個善知識。
好,那么下面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即前往詣。頂禮雙足。右遶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他看到了,他在那個山上,你看看從這個山到那個山要多遠。假如那個山越高的話,妙峰山這么高的話,那這個山到那個山,大概早上出發(fā)要下午才能到。假如是公園的那種土丘的話,那大聲叫一聲就可以了,對不對?所以你要留意到,他都不講實際的時間跟空間,有沒有,這個是完全藝術(shù)化的。所以這段經(jīng)文我跟各位講,在我們這里看起來也不過是這幾行字而已。
在印度文,以印度人的文學素養(yǎng)來看,這段經(jīng)文里最少十個頁次,十個page。翻譯不是要全部照翻,他把他的精華,要講的給表達出來就好。因為要講這個部分,他一定有一個什么,要對這個吉祥云比丘有一番前行的敘述,這是印度人的習慣,他一定有一個前言,那個前言的序言要歌功頌德一番,我們叫歌功頌德,他們叫美言一番。說明他過去的修行如何如何來,最少要十個頁次。那在這里省掉了,全部省掉了。所以,你不要看這個經(jīng)文,在翻的過程里,一定省掉很多。
那各位會以為:那譯經(jīng)怎么可以這樣呢?你現(xiàn)在看的經(jīng)典這么殊勝,這是因為我們這樣子翻了以后你才會覺得殊勝。假如把那些像小說一樣的通通給你翻出來的話,你一定把他當《西游記》一樣或者《封神榜》一樣,那已經(jīng)不殊勝了。你現(xiàn)在是以你現(xiàn)在接受經(jīng)典、接受這種思維模式的訓練以后,你覺得經(jīng)典是不能夠把他省掉的?墒钱斔瘛段饔斡洝愤@樣子把孫悟空在花果山里面如何作亂、大鬧天宮、封齊天大圣的那故事,整個給你弄下來的話,我看一點殊勝都沒有,你大概連想看都不想看,你頂多是四大奇書啊,對不對?他會變成那種狀況。所以在翻譯經(jīng)典的時候,他有所選擇,關(guān)鍵是在這個地方。
好,那我們要講下面,他問了說:“聖者”。圣者是一種尊稱。
“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是善財童子遇到每一個善知識的時候都問的話,但是這一句話在這里問,他有最大的典型,這句話叫做“我菩提心已發(fā)”。
現(xiàn)在要問的五個問題,這五句話,就是他最重要的一個典型。“而未知菩薩雲(yún)何學菩薩行。雲(yún)何修菩薩行。雲(yún)何起菩薩行。雲(yún)何行菩薩行。乃至雲(yún)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一共五句。
前面他問的是十三句,前面記得嗎?那個在經(jīng)文是一百頁的地方,那個文殊師利菩薩在跟善財童子講的時候,善財童子要求文殊師利菩薩說“聖者唯願慈悲。廣為我說。我應(yīng)雲(yún)何學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修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起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行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滿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淨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轉(zhuǎn)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深入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出生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觀察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增廣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成就菩薩行。應(yīng)雲(yún)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一共十三個,這里縮為五個,這里。
現(xiàn)在他看到吉祥云比丘,直接問就只有問五個,問這五個就涵蓋了前面十三個。那這五個是在講什么?這個就是他的一個思維模式。我們簡單的給各位看一下。
第一個,他要問是“菩薩云何學菩薩行”。這個很簡單嘛,學嘛,學習菩薩行,大概你只能解釋也是這樣子,“云何修菩薩行”。菩薩行怎么修嘛,就這么一個嘛。第三個,“云何起菩薩行”。學了又修了又“起”,好像有點怪怪的,因為云何起菩薩行,“起”就來了。第四個,“云何行菩薩行”。修好像不算行,還要行才算行,對不對?這是講什么?你有沒有感覺,在一連串的數(shù)字下來,他在講什么?
第一個“學菩薩行”。學啊,學是在了解、認知,這是十住位上面要學的。
第二個問“云何修菩薩行”。修,是十行位的,這個在修,十行位。行也在行啊,也就是你學了、你知道了,現(xiàn)在開始在實驗,實驗室里的。
第三個,“云何起菩薩行”。這個“起”就有點正式的意思,用我們的話講叫擴大,把我實驗的東西如何擴大。
假如各位有做過科學實驗,那你就會知道,有很多實驗,包括機器、包括農(nóng)產(chǎn)品在做實驗的時候,實驗完了,實驗成功了,實驗結(jié)果了,但是還不能用,為什么?他要能夠怎么樣?商業(yè)化。商業(yè)化那才能用啊,要不能商業(yè)化,只是實驗室做出來的,用完可能就沒有啦。譬如,我們最早期,有個人發(fā)現(xiàn)氧氣。氧氣知道嗎?O2啊,O2不知道怎么試,試出來以后,發(fā)現(xiàn)老鼠很活潑,他發(fā)現(xiàn)那個跟空氣有關(guān),他就吸了一口氣,哇!這個空氣很好,他發(fā)現(xiàn)了這老鼠跟我最幸福,因為全世界只有我們兩個,不是人,因為一個人一個老鼠,不能叫兩個人。我們兩個最幸福,吸了這么好的空氣,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個叫O2,有沒有?現(xiàn)在你呼吸不足的時候,緊急搶救都要用O2嘛。對不對,但是,這樣有用嗎?這樣沒用啊。你要把氧氣變成一種商品,大家運送哪里都可以用的氧氣才有用啊,光實驗室那里也沒有用啊,等要救病人,要怎么辦?把病人拉到你這里來就完蛋了。所以那種氧氣沒用,一定要裝成罐子可以用,對不對?那叫商業(yè)化。那問題就在這里啊,實驗室到商業(yè)化之間有個過程。這個叫起菩薩行。“起”,為什么?商業(yè)化,要不然就請政府撥款做預(yù)算來制作商品,對不對?要不然就找企業(yè)家來投資嘛。那常常很多企業(yè)家投資到這里,到最后就要成功了,就要成功了,結(jié)果他倒閉啦,因為資金不足了嘛。
我們菩薩行者也很多有這種情況,“我想修我想修菩薩行”,修到最后還沒修成就死了。為什么?因為他還有很多資糧道要進行。所以這個“起”,是指十回向位的部分。把實驗的部分,實驗室里頭的要擴大,變成商業(yè)化的這個過程。
好,那實際上第四個呢,就是“行菩薩行”。那大家知道,那就十圣位十地位,他不是十地位,是初地到七地,是“行菩薩行”。因為到七地是有功用行,就是你會作意去修行,那八地以后,所有的菩薩行都不作意啦。所以,八地叫不動地菩薩,他不動地不是不動,他是所有的菩薩行法通通變成他的生命因素。就跟我們的呼吸一樣,他自動的就會動,不用你去作意了,有沒有人作意呼吸。孔饕夂粑憔吐闊┝,你就要去急救啦。呼吸不用作意,他已經(jīng)是你生命中的一個因素,這是自然的。
所有的菩薩行都變成你生命因素以后,那就是“普賢行”。所以,他第五個講“乃至云何于普賢行。疾得圓滿”。普賢行要圓滿就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到十一地就圓滿了,圓滿以后就等覺,等著最后的覺悟,等覺是跟佛一樣的位次,他只差一個因緣還沒到,因緣到,他就下來成佛了。所以我們講八地到十一地,是普賢行疾得圓滿。
你看,這經(jīng)文里他都有他的一系列的這種思維在,那么這些經(jīng)文是當年的行者從定中直述出來呢?還是經(jīng)家在寫經(jīng)的時候作意排列呢?或者是譯經(jīng)家實叉難陀,這個是般若三藏,他自己編的呢?現(xiàn)在我們都不知道,這個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能夠說經(jīng)典他的描述是這么的完美。前面講十三個,這里怎么縮成五個?而五個呢,他是前后呼應(yīng)的。
各位留意到,我這里講的幾個問題,你要弄清楚。第一個我講七地以下,初地到七地,我并沒有講初地到十地,有沒有?然后呢,八地到十一地,我沒有講到第十二,第十二就是四十二位啦,那就妙覺佛啊,我不講妙覺佛,我只講到等覺。各位你要留意到。
好,那么這個地方給你參考,下面要講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菩薩行到最后還要與普賢行疾得圓滿?為什么突然間菩薩行跑出普賢行來?是不是當時刻板家刻錯了?還是翻譯的人寫錯了?他怎么跑出一個普賢來?所以我在講經(jīng)的時候,這理論架構(gòu)跟你分好四個:大乘、小乘分兩個。小乘有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有菩薩乘跟一佛乘。一佛乘其實就是《華嚴》的普賢乘,在密法里后來叫做金剛乘。他是有這種區(qū)別啊。
那么,我們?yōu)槭裁刺貏e叫普賢乘呢?因為這里有普賢行。我們在前面跟各位分了四個:
出離心出離行出離道;對不對?
再來,菩提心菩提行菩提道;
再來,菩薩心菩薩行菩薩道;
第四個就是,普賢心普賢行普賢道。就是普賢乘,就在這個地方。
普賢乘也是我們第四期佛教思想展開所要談的一個重點。那普賢乘在這里我跟各位做一個補充,因為他講到這個普賢行疾得圓滿的問題,這就談到我們昨天談的。華嚴宗跟天臺宗有所不同,我把這個地方提供給各位,再講一遍。
這個不同我們只是比較他的不同。各位在做比較的時候,絕對不要有褒貶,不要有褒貶,不要自是非他,不要有這種心態(tài)。但是一定要讓你弄清楚說,這個是黑的,這個是黃的,這個是紅的,一定要講清楚,沒講清楚你腦筋有問題,對不對。但是我在跟你做這種比較的時候,可能會說這個好或者這個不好,這個高或這個低,但是你不要站有那種褒貶的立場,包括大、小乘也一樣。因為天臺跟華嚴,在歷史上已經(jīng)吵了一千多年了,我們在跟著吵下去實在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不吵。但是我們要講清楚。
在歷史上判教,天臺宗叫做“一乘共同圓教”,華嚴是“一乘不共別圓”。你知道嗎?一個是共同圓,一個是不共別圓,“同”跟“別”相對。那當然天臺宗是沒有分到這里來,華嚴宗在判教的時候這一點講得很清楚,可是各位知不知道,共同圓跟不共別圓差別在哪里?你今天是個佛教知識青年,你必須要能夠講清楚啊,古人講他們懂,那現(xiàn)在我們要重新講一遍啊,不然人家不懂啊。他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天臺他是從“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地方來講的,有沒有?“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那么“這一大事因緣”是什么?“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對不對?這是天臺宗所標榜的一個終極目標。這沒有錯啊,我們也沒有說他錯啊。但是呢,天臺宗講這個部分,叫做知見,問題是在這里。
華嚴宗不否認這個知見,這知見絕對是對的,這知見是最高標準的,但是有個問題,《華嚴經(jīng)》不講這些知見,而是直示,直接開示、示現(xiàn)出來佛之境界。那你假如要用天臺宗的話來講,“開示悟入佛之境界”,不是佛之知見,你要弄清楚這點。境界是透過實踐而兌現(xiàn),這兩個路子就完全不一樣了。
天臺宗講的知見,用我們行法的標準來看,叫做義學。那么華嚴宗講的是實踐。那么實踐講的就是禪觀。留意到?jīng)]?所以“華嚴”重禪觀,“天臺”重義學,有沒有?就出來了。但是你要知道,我沒有說天臺沒有禪觀,我沒這樣講哦。只是他重義學,他有禪觀。那華嚴重禪觀,華嚴,我沒有說他沒義學啊,對不對?他是重禪觀,不是沒義學。以論義學的著作等量來講,華嚴還比天臺多,對不對?那你說天臺不重禪觀,天臺三大部,天臺的山外三大部那加起來也不輸給禪宗的。所以天臺不是沒禪觀。
只是現(xiàn)在要告訴各位的是:《華嚴經(jīng)》跟《法華經(jīng)》當中,《華嚴經(jīng)》更重視境界的兌現(xiàn)與實踐;《法華經(jīng)》重知見的展開。知道嗎?這是他兩個的不同。
好,那么現(xiàn)在話講回來了,那華嚴的禪觀如何,只有我們進禪堂再講,這里沒辦法講。講太多都沒用,都是假的,光說不練。對不對?所以我們就進禪堂實修再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那既然不講,就要講天臺的知見了、天臺的義學。那天臺的義學是指什么?“佛的這一大事因緣”到底是講什么?好了,“一大事因緣”,我們一轉(zhuǎn)過來就“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好,那“佛之知見”是什么?“佛的知見啊”。對不對?那“佛之知見”就是佛的知見”。那佛的知見是什么?昨天我們也大概跟各位講過了,我想你應(yīng)該回去也想一想了,大概就是苦集滅道、三法印、了生死、出三界、免輪回、斷煩惱。對不對,苦集滅道就苦集滅道,三法印就三法印。都背一遍,這叫佛知見?這些都屬于佛的知見范圍。但是,你能不能用一個很簡單的理論,不要說一句話,一個很簡單的理論,把佛的知見很具體的表達出來。那這個就是關(guān)鍵啊。
今天你是一個佛教知識青年,你要把這個東西給弄好,就像我們講科學,我們都學科學的,科學是什么?科學是什么?“就科學啊。你們都迷信哪”。“我是科學家。我是科學家”。你是鬼。】茖W是什么,你要很簡單地講一個讓人家可以遵循的?茖W不是渺不可攀的,是在生活中可以運用的。比如說“有邏輯,重實驗,能求證”。你這樣講也可以嘛。不管對不對,你總要講一個嘛。你不能夠“科學就是科學呀”。你一定講一個什么東西叫科學嘛。同樣的,現(xiàn)在你“佛之知見”是什么?你不能講“佛知見啊”。人家一講,“你知見不正”。人家一講,“你邪知見”。你不能這樣講啊,那你正知見是什么?
好,佛知見,那我們現(xiàn)在簡單地跟你講,分兩大類。昨天大概跟各位提了一下,第一大類是聲聞乘的這一大類,說這世間的不當、不正確、虛幻、假相、如夢幻泡影,有沒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有為法的這個部分,是指我們這個世間的,那通通如夢幻泡影,要不然你真實的是什么?那你總要講吧。那你要講真實的這個部分。佛有沒有講?大概你現(xiàn)在學佛都沒有概念,那佛講真實的是什么?“空!”“好,空是什么?”“就空啊”。“那你講一下,空是什么?”“空就是不可說”。不是不可說,空是你不會說,很簡單的跟各位講,這個世間的虛幻的東西,你知道嗎?我現(xiàn)在假設(shè)你知道啊,我看著你一直瞪著我,就知道你不知道。
這個世間這個假相你不執(zhí)著他,那就是空,知道嗎?空是空這個東西啊,才叫空嘛。空是個動詞啊,對不對?空假如十個動詞,這個就是被他動掉的東西嘛,排棄掉了嘛,所以叫空掉了嘛。那沒有這個世間假相的這種染著,而你又能起作用,那個就叫空性嘛?盏,你懂嗎?我們沒講啊,我們沒有講啊,空我是沒有講啊,我只是這樣子形容給你聽而已,我沒講啊。你懂嗎?不要搖頭啦,搖頭的人表示你聽得很認真啊?掌鋵嵕褪侵高@個啦。
空的前面,趙州老和尚,趙州,我們那個石家莊旁邊有個趙州橋,那個叫柏林寺。那個就是趙州老和尚,他在那邊參的就是無字公案。無,空性這個字,在運用之前,中國人在魏晉南北朝用的就是無,無這個字,中國人不會用零,零這個字是宋朝以后才會寫的,零啊。我們都一百八,一百零八,他不會,都一百八,那零,不會講零,零那個地方就空過去了,叫一百八,不會用零。要用零,會用零,在魏晉南北朝中國人就用零這個東西來講,他不會用零,用無。后來才用空性。
但是這樣的空性對于佛在講真實的這個東西,并沒有建設(shè),那個建設(shè)的最完整的,是在華嚴經(jīng)里面,這個也是不共別圓的特色。所以我要跟各位講,佛的“一大事因緣”所開示的知見是什么?就一個是世間的結(jié)構(gòu)跟世間人的生命,這個世間結(jié)構(gòu)是怎么誕生的?告訴你佛法講的是絕對的究竟又徹底。你假如是研究生命學,要講生命怎么來,那我可以跟你講。
今天的科學家為什么沒辦法講啊,因為他只研究物理現(xiàn)象而已,物理現(xiàn)象在我們里面講的叫什么?就六塵境界。我把佛法所講的林林總總跟你歸納起來,就這兩個東西:一個是六塵,一個是五蘊。五蘊是能,六塵是所,科學研究的都是所,而且只研究五塵,他法塵不會研究,你知道嗎?色身香味觸,法塵不會。這我好像有跟你講過了,沒有嗎?講過啦,就算沒有好了,講過了,講一次你也忘了。因為這六塵跟五蘊相應(yīng)以后,產(chǎn)生這個世間。那我看生命怎么產(chǎn)生的?你看,五塵,假如只有五塵,就是法塵不算,只有五塵,跟“色受”這兩個部分相應(yīng)的時候,那就產(chǎn)生了生命了,這個生命——植物。只有跟“色”相應(yīng)產(chǎn)生的是植物、礦物、石頭這種東西。假如跟“受”相應(yīng),原始動物,原始,最原始的單細胞的這種動物。假如“色受想”帶進去的話,那就是所有的動物都出來了。那“想行識”加進去以后,假如這五塵再加法塵進來,那就人類了。你注意到,人類的大腦法塵會起作用,法塵一起來作用,叫“單一法塵”。五塵境界叫單一色塵,單一色塵就包括這六塵。這都單一塵境。好,這單一塵境,法塵跟這五塵再綜合加工,現(xiàn)在話叫加工,他就變成“綜合法塵”。
綜合法塵開始運用的那種人叫做聰明人,不是有智慧的人,知道嗎。那么當綜合法塵一起作用,一定受想行識五蘊非常旺盛,知道嗎?那么這種人是很聰明的人。語言只能講這樣,很聰明的人叫做污染很重的人,污染很重的人佛教的術(shù)語叫做業(yè)力很重,你去注意看看,越聰明的人,業(yè)力越重。你假如說,我很笨,那就恭喜你,業(yè)力少。假如你是聰明的話,不要怪我罵你,我不是罵你,這個情節(jié)絕對真實,越會用腦筋,尤其越會鉆的人,就越傾向這個部分,你去注意看看。有沒有只有法塵跟五蘊在運作的人。有沒有?有沒有?只有法塵,只有法塵跟五蘊運作的人,就是無色界天的人,有沒有?
這個單一法塵跟這個五塵,五個色塵當中的一個色塵相應(yīng),這個法塵跟色塵的單一色塵相應(yīng)以后,他產(chǎn)生的人是什么人?你知道嗎?就跟聲塵相應(yīng)的,音樂家。跟觸塵相應(yīng)的,舞蹈家。有沒有,你去留意看看。跟這個嗅覺相應(yīng)的那個人一定是香水發(fā)明家。對不對?跟舌根相應(yīng)的,一定貪吃鬼,大廚師,一定是大廚師。因為他色塵敏感嘛,知道嗎?他是都有特色的。所以這個世界的森羅萬象是怎么來的,就是這個六塵,跟五蘊相應(yīng)來的,就這么簡單。
他展開以后,你在世間上所遭遇的各種競爭,那就多元化變化,貪嗔癡慢疑就起來,七情五欲就起來了,那個已經(jīng)是后端的東西,研究那些是后端的。你研究到最原始的就是六塵跟五蘊,就是這樣相應(yīng)來的,就是這世間的結(jié)構(gòu),生命的誕生是這樣來的,生命的存在是這個樣子。所以他的運作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假的,他是五蘊在運作的。五蘊是“能”,六塵是“所”,他能、所相應(yīng)來的,我說科學家研究的沒有辦法的原因是什么?因為他只研究“所”,不研究“能”。因為科學沒辦法研究能,這就是科學的一個弊端。
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我不是否認所有的科學家,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會走出“所”的物理的這種框限,而踏入人性的領(lǐng)域里,踏入到生命的關(guān)懷領(lǐng)域里,他才能夠看到“能”,能夠看到“能”,他才能夠看到真正的生命的產(chǎn)生在哪里。要不然他做不到,這是世間生命的狀態(tài)。
那法界呢?法界的結(jié)構(gòu)呢?他也很簡單,有“能”有“所”。“能”是什么?“能”是菩薩愿力,“所”是什么?“所”是眾生業(yè)力。當這個能、所,愿力與業(yè)力相應(yīng)的時候,那法界就產(chǎn)生了。那你是不知道,因為他已經(jīng)進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了。那我簡單的把這個部分跟你講,因為這個部分你不能了解,所以佛通常也就不講了,不必講了,反正你也不了解嘛。講太多只是一臉糊涂而已。然后現(xiàn)在就有很多人,常常把那個究竟義拿來俗諦用,把俗諦拿去跟勝義諦混在一起,那這個都是雜訊在干擾。你在學佛的時候,沒有辦法進入常態(tài),沒有辦法進入常態(tài)。
那么法界里這個“能”是怎么產(chǎn)生的?那就牽涉到大乘經(jīng)典里面所講的。你去留意看看,各位你在研究佛法,你去留意看看,大乘經(jīng)典有一個特色,他在講什么,你知道嗎?他有兩點:第一個,會幫你消災(zāi)、爭功德,有沒有?消災(zāi)、除業(yè)障,大乘經(jīng)典有沒有?常常講這個東西,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會講那個世界多美多美,有沒有?有沒有這種東西?而且在講說這部經(jīng)典能夠消除業(yè)障的時候,通常都會出現(xiàn)一個菩薩出來,你稱念這個佛菩薩的名字,或者這個菩薩他能夠廣設(shè)方便、本愿功德、救度眾生,有沒有,你去注意看看《阿彌陀經(jīng)》、《藥師經(jīng)》、《普門品》觀世音菩薩的經(jīng)典,或者地藏菩薩的經(jīng)典,這一類的經(jīng)典你去注意看看,你大概所讀誦的,經(jīng)常讀誦的也就是這些,對不對,這個是在講什么?講法界結(jié)構(gòu)的部分。但是很凌亂,很凌亂。
法界結(jié)構(gòu)講得最好的是在《華嚴經(jīng)》里面,那么大乘經(jīng)典在講什么?講菩薩愿力的培養(yǎng),《華嚴經(jīng)》第三十七品,叫《如來出現(xiàn)品》。里面講了兩次,一個世界的成就,就兩個因素:一個是菩薩的愿力,一個是眾生的業(yè)力。菩薩愿力跟眾生業(yè)力相應(yīng)而產(chǎn)生的。各位一定要留意到,菩薩愿力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培養(yǎng)的。菩薩的愿力我們叫做菩薩種性,菩薩種性能夠出生菩薩愿力,你不要用世間凡夫種性來看,你用凡夫種性來看,你一定不敢發(fā)愿,因為你是凡夫種性。你必須從菩薩種性來發(fā)愿:要把所有的眾生,從這個世間過度到法界里面去,你一定要發(fā)起這個大愿,一個都不剩,全部要度過去。這個不是你這輩子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是你要成佛,要把你的凡夫種性轉(zhuǎn)變成如來種性的過程里,你必須要做的事。你這輩子不發(fā)愿,你就繼續(xù)生死輪回,你要到你發(fā)起這個愿力,你才能免除生死輪回。這個就是圓融道最大的特色。你不見得這輩子證空性,但是你就能夠轉(zhuǎn)過去,這就是菩薩愿力與眾生業(yè)力相應(yīng)。你要發(fā)愿,要發(fā)跟眾生有關(guān)的愿,不要發(fā)跟眾生沒關(guān)的愿,那你怎么跟眾生相應(yīng)啊,對不對?所以他的相應(yīng)就在于菩薩種性的菩薩愿力跟眾生苦難的凡夫種性的業(yè)力相應(yīng)。當你這個能夠相應(yīng)的時候,基本上五蘊就不起作用了。當五蘊完全不起作用,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是禪觀的術(shù)語。禪觀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你已經(jīng)過了十信位,進到這個地方來了。
所以你要留意到,這個經(jīng)典在談?wù)摰臅r候,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是指你禪觀已經(jīng)到這里了,假如你禪觀沒有到這里,那個理論講開來沒用啊,你不能兌現(xiàn)啊。禪觀是要你去兌現(xiàn),而參禪這個部分的時候,你的義學所談的知見是絕對正確的。這一點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我們在講,佛最高的正知見所講的就是這兩塊:一個世間的如夢幻泡影,一個是法界的常樂我凈。那這個常樂我凈如何交融在一起,不是交融,他當中有一個橋梁,卦限轉(zhuǎn)移這樣轉(zhuǎn)過去,那個橋梁就是菩薩的愿力。那我們在行法中分有兩個部分:一個圓融道,福德門的圓融道;一個是智德門的圣解脫道。
那個部分我們只有到行法中我們再談,有機會我們再談。我們現(xiàn)在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繼續(xù)跟各位談。
《四十華嚴》第73講(2009年4月25日)B
好,我們再繼續(xù)看,這一段的最后一句。
善財童子跟吉祥云比丘說:“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哀。為我宣說。雲(yún)何菩薩。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地方幾個字,你要注意看,第一個,“我聞”,這個“聞”是什么?我聽說啦,對不對?聽說,就沒味道了,應(yīng)該是說“我知道”。你文字絕對不要從文字相上翻,這個“聞”就是聽到嘛,你知道,我也知道。但問題是知道,這個我知道,你就不知道,對不對?所以翻譯的問題,你一定要深入了解他真正的用意在哪里。“當然我聽說了”,“聽誰說?”“很多人說”。那這很多人說的時候,我一定是總結(jié)變成我知道。你“善能誘誨”。你很會教導,“誘誨”不是只有誘導你而已,他是能夠直接使你達到這個目的,這個才叫做善能誘誨。所以這個“聞”不是聽到而已,這個我還知道,你有這個能力。
“唯愿慈哀。為我宣說”。這個當然是禮貌上啊,我們懇求前輩能夠耐著性子教我們這么魯鈍的人,那你就要很誠懇的要求,我們很多同修都說:“師父,我要做你弟子。”師父就只能夠自嘆倒霉,對不對?“又有一個要來了,他要當我弟子”,然后就沒消息了,就全部都要靠師父去找他了,他不知道跑哪里去了。那不是。你也要有這種“唯愿慈哀,為我宣說”的那種求法的心嘛。“師父,我看你滿意,我想當你的弟子”。就好像說:“誒,我看你還可以,我愿意嫁給你。”是吧?這個不是這樣的,你要祈求一個前輩來教你,那不能夠這種態(tài)度啊。我很愿意當你的弟子,那你怎么表達的?就這么一句話,師父要怎么講啊,說不是,說不行,師父要替你開條件,好像在賣東西一樣,對不對,還要現(xiàn)金價,不是,不是這樣講。所以這種態(tài)度很重要,我們叫心態(tài),你這個心態(tài)要拿捏的好。
那么最后一句他提到,“云何菩薩。速得成就”。速得成就不是快,直接到達成就,直接到達,不要走冤枉路。但是呢,我告訴各位,你生命要鍛煉成功,成為很豐富、很有意義的生命,你放心,一定要經(jīng)過千錘百煉。沒有說溫室里的蘭花會成佛的,沒有啦!每一個佛,我就跟你講,頭上都是滿頭包,你包子少一個還成不了佛,受苦受難,要受得過。他不是受苦,他是一種磨練,是一種精進、歷練的成長,他一定要各方面都要去。
你要留意到,出家,不是養(yǎng)尊處優(yōu);修行,也不是等著人家煮飯給你吃,你就要懂得如何煮飯給人家吃。你說:“我是師父咧”。師父怎么樣,師父一斤多少?你想要人家煮給你吃,你就先煮給人家吃,煮到他不好意思了:“師父,不好意思!來來來來,我煮給你吃啦,”那你就是福德因緣成熟嘛。你想整他還不可以,每一餐都煮三色飯給他吃嘛。三色飯知道嗎?鍋底燒焦了,最上層還沒熟,拌一拌給他吃嘛,因為師父重修行不重煮飯。所以每一煮必三色。那他就:“好了好了,我煮給你吃啦”。
最后一句話,很重要的一個字,成就什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跟前面那個字有沒有看到?“圣者,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里所成就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差在哪里?差那個心,對不對?那請問那個心是什么?這個心就是愿,對不對?愿的意思就是你還沒到,所以你那個心先起嘛,起這個心是什么?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果嘛。那心呢只是因,因地我要去做嘛,這個叫做因地果地相應(yīng)。知道嗎?所以我們義學既然是這樣講,那么禪觀也是一樣啊。
你現(xiàn)在要修行,第一個就先破根本無明,這是一個要求。“哎呦,破根本無明,我就證阿羅漢咧”。你在那邊臭美,破根本無明是修行才要開始,可是你修了老半天,都不敢破根本無明。那你就永遠走不進去。所以我跟各位講,你要在別的地方怎么修,我們不管,但是你要到這里來修,對不起!從這里下手,你要根本無明不能破,你這個“佛法大如天,禪門深似海”,有沒有聽過?大如天,你邊都沒誒,大如天?深似海,你根本進不去呀。
你現(xiàn)在禪觀要進行,第一個先破根本無明。你要破,那兩個條件:
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必須架構(gòu)起來。沒有架構(gòu)起來,你進不去,這是第一個。到那個地方,人家都進去了,就只有你一個。你會說:“誒,等我啊”。等不急,大家都過了,你就是過不了。我們現(xiàn)在試了很多都這個樣子,只要你在外面跑多了,雜訊太多了,根本進不了,禪修進不去。第一個。
第二個。有的能進去,但很奇怪,他有善根啊,他有跨進門檻的本事,他能進去,進了以后,迷路了。因為他的雜訊使他沒有辦法跟我們架構(gòu)起來,所有他的破根本無明會使他造成很大的悲劇,叫做掉入舒服坑。一進去就沒辦法爬起來。然后外道禪、神通、感應(yīng)特別多,這個是很不幸的。所以,我們?yōu)槭裁辞懊嫠姆N修法,四修法你一定要做好。因為你不做好四修法,這個共識你架構(gòu)不起來,沒有這個共識你走不過去。進不了這一關(guān),這是一個標準。
這里我要從義學跟各位談,不是從禪觀跟各位談。義學是講為什么我們發(fā)心發(fā)心,發(fā)什么心?就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講發(fā)心就是發(fā)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覺悟的心。什么覺悟的心?你就講不下去了,不是。就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換句話說,我有心要追究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么這個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什么,我不知道,那是我的目標。那么,你到最后的成就是成就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不是那個心哪,對不對。你已經(jīng)達到了,已經(jīng)兌現(xiàn)了嘛。那就不是心的問題了,所以最后呢沒有那個心。你要留意到。
那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個什么狀態(tài)呢?我們是可以講給你做參考,但你不要常常掛在口頭上,你要作為一種勉勵。他是一個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那個止于至善是什么狀態(tài)呢?就是真實的生命。真實的生命是什么?就是我們真實生命要開始以后的那種生活狀態(tài),F(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是虛幻的,是無常的,是被逼迫的,是你不能掌控的。
有些人認為,“那才不,我什么我說了算,只要我想干,我沒有做不到的”。那對不起,那是因為你有福報,當你沒有福報,哼,你想干什么你都不能干。我們以前那個國王就是這樣啊,他說的算啊,他要公投,要入聯(lián)合國,什么都他搞的,都他說的算,F(xiàn)在他什么也不能算了,被關(guān)在籠子里,他能夠算什么?當他福報用盡了,他講的都不算,你知道嗎!這個你要留意到,你是因為有福報,所以你說的算,當你沒福報,你什么都不算,我跟你講,那時候就別人說的算。
我們要留意到,到真實的生命領(lǐng)域里,那是真實的,沒有無常,沒有約束,沒有條件。那就是前面講的,“在別山上徐步經(jīng)行”,非常的安然事態(tài),非常的自在,那個生命里的生命是永恒的。
我們現(xiàn)在這個生命的生命現(xiàn)象是短暫的,是從你的生日到你的祭日那么短而已,你不要生日等于祭日,那就麻煩了。頂多也不過一百來年啦。最近經(jīng)常看到報道,說什么長壽村,一百二十幾歲的人很多,有沒有?那也不過是一百二十幾年而已嘛。我們那個宋美齡,蔣夫人,她過三個世紀,十八世紀末出生,二十一世紀頭才死,一百多歲嘛,三個世紀,也不過如此。她已經(jīng)算很風光的人,對不對?那又怎樣呢?她尤其晚年很無奈啊,國民黨被李登輝竊走以后,她氣得要死啊,最后死在美國,那無奈啊!她第一夫人啊,死的時候人家還笑她“母狗”,“狗母”,臺灣話“狗母”跟“母狗”是顛倒的。那家伙國語的國,他念成狗了,所以“國母”叫“狗母”啦,“國母”臺灣講就是“母狗”。你看都已經(jīng)到這種程度,你看,第一夫人啦,那無奈!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所以當你得勢有福報的時候,那是真的不可思議,我們臺灣話講叫做“****”,“喊一聲,那水都會結(jié)凍”,都會變果凍一樣。可當你福報消失的時候,誰理你呀。你想想看,一顆星星六百萬,你看,聽說有二百多顆,你看一共有多少錢,當你坐在那個位置當國王的時候,人家為了要升一顆星星六百萬給你,而現(xiàn)在呢,人家通通挖出來。你當時收進去,現(xiàn)在都要吐出來,那是一種無奈。這個世間絕不可靠。我不是說誰,是每一個都一樣,所以很多人他很認真,就是不服輸,他天生叫常敗將軍,沒福報嘛,沒福報有理想的人,叫業(yè)障鬼。沒福報又沒理想的人,那好過日子,所以要留意到。
但是在法界里頭沒有這些,他沒有貪嗔癡,沒有七情五欲,沒有六塵五蘊,他只有一個愿力跟眾生的業(yè)力相應(yīng),然后救眾生離苦得樂而已,在他的法界里,他的生命是燦爛的,是芬芳的,因為他一直給眾生喜悅嘛,在幫助眾生離苦嘛。所以他是燦爛的,芬芳的,他是永恒的,是光明的。你要到那邊去,那個生命,我們真實的生命是活在那個里面,那個勉強用世間的話來講叫做香格里拉的世界,就是不會老。你就不要把那個小姐給帶出去,離開山洞口馬上就老掉了,她看起來是十七、八歲,實際上已經(jīng)二百多歲,所以只要離開她住的國土,她馬上“噗”皺紋全部跑出來。為什么?因為在那個永恒的世界里,沒有死亡,沒有病苦。在我們這個世界里,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通通糾雜在一起。在那個世界里是永恒的,沒有無常,你看看,那個才叫作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那么你要到達的是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的生命境界里。所以這個發(fā)菩提心,在發(fā)什么心你知道嗎?到達那個生命境界是什么境界,你知道嗎?我們學佛要的是要那個,那你現(xiàn)在要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這種人,是真正在進行生命改造工程的人,這個叫上等人。
一般人對佛法不這樣認知,那就我們跟各位講,在這個娑婆世界里,佛法給予我們的是什么?要我們行善,要我們積陰德,要我們修功德,這個是什么?這個在世間法里有幫助,讓你在痛苦中能夠喘口氣,佛法沒有叫你造惡,沒有說:“噢,我們要生命改造工程,我們就可以亂來”。沒有這個,你在基本上、基礎(chǔ)上就是行善、助人、快樂。你在行善助人的時候,不要造成自己的痛苦。
曾經(jīng)同修們這樣問,“師父,那里有個假和尚,我們到底要不要供養(yǎng)他?”奇怪,假和尚,你為什么要供養(yǎng)?你這命題本身有問題嘛,對不對?你說:“師父,那里有個和尚要不要供養(yǎng)?”這個問還差不多嘛。“那里有個假和尚,我要不要供養(yǎng)?”誒,你有沒有搞錯?那里就是假和尚,那你還要問我要不要供養(yǎng),我沒叫你去把他揍一頓,就不錯了。這個就是你已經(jīng)造成煩惱了。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說,隨喜,隨緣,隨份,隨力。你看到那個人你愿意供養(yǎng)就供養(yǎng)嘛,乞丐也可以供養(yǎng)啊。一個假和尚怎么不能供養(yǎng)呢?你不喜歡,不喜歡你不要供養(yǎng)嘛,不隨喜嘛,對不對?隨喜嘛,你不喜你就不隨嘛。有那個緣,你就給嘛。給了,“哎呀,被騙了”。哪有被騙?你隨緣,給了就好嘛,騙的是他的事,他騙你,他要去背因果,你隨喜、隨緣給了,那就好了嘛,那你功德修到了,就好了。他騙你,騙你是他的事嘛。他跟你化緣五百塊,去買一只烤雞吃,那是他的事嘛。我給他五百塊,功德我修到了,就好嘛,你管他吃烤雞、吃牛排,對不對?
你給人家東西,還要限制人家怎么樣,你也太過分啦。“我送給你鞋子,你就一定要穿在腳上”。誒,人家鞋子要戴在頭上,不行嗎?那是他家的事嘛,你管那么多,你給了他,就是他的自主權(quán)嘛,你要不要給他是你的自主權(quán)啊。所以你隨喜隨緣,給了以后就好了,你的功德就到這里結(jié)束,這功德你已經(jīng)收到了,那么他去就他去嘛,你要給,“啊,早知道他要吃雞腿,我也自己吃,何必給他吃”。那你煩惱就自己來了,不必了,給了就好。所以在世間法中,我們只講說隨緣行善,不要造成自己的煩惱跟痛苦。
那么,你更重要的,是借這個緣進入佛門,要找到修行的方法、生命改造的方法,把自己的凡夫種姓改造成如來種姓。重點是在這個地方。那么要這樣改造的人就是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這種人絕對高人一等。所以呢,善財童子從此以后每一個善知識見面都是“我已發(fā)”、“我已先發(fā)”、“我先已發(fā)”,都無所謂。
“我已經(jīng)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現(xiàn)在呢,為了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那么,我想學菩薩行,修菩薩行,行菩薩行。”有沒有?學、修、行,你看,就十住,十行,十回向。學是認知,然后,這認知不是你知識的認知,是實際實踐的認知,所以他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然后行菩薩行,才是真行,真實踐,那是登地菩薩,初地到七地位。八地以后這些行菩薩行的一切都已經(jīng)變成他的生命因素了,變成他生命因素以后,他自發(fā)性的會去做。他不作意的,這叫無功用行,初地到七地是有功用行,八地以后是無功用行。八、九、十、十一,無功用行,到十一地,圓滿。十一地以后的菩薩就是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他就活在那一種領(lǐng)域里頭。
那他有沒有生死呢?有沒有?假如有,有生死,那他是不是沒了生死,對不對?假如沒有,那沒有,釋迦牟尼佛不是來了又死嗎?你不忍心說他死,就說他入涅槃,其實這個講法不是很健全,就世間佛法來講,這樣講是比較莊嚴,事實上不是。佛在什么時候入涅槃?以釋迦牟尼佛來講,他是在菩提樹下入涅槃,所以涅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凈不垢。你留意哦,那么要進入到這個領(lǐng)域的時候,佛在菩提樹下就到達這個階段,他既然到達這個階段以后,那就入涅槃了,哪有在雙樹林間再入涅槃的這種狀況呢?那不是雙涅槃嗎?對不對?那不是。
因為佛來到世間,這個叫化身佛,化身佛是在世間,因為世間的因緣成熟,他才來的。那么來到世間,受到這四大現(xiàn)象的約制,生理現(xiàn)象、物理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跟社會現(xiàn)象四個。這四個現(xiàn)象他一定跟著這世間走,所以當他該死的時候,他還是死了,那就死了嘛。那我們《大般涅槃經(jīng)》還講得更好,死了,人家以為他死了,還在哭,他就“嘣”伸一只腳出來給你看,伸到棺材外面來。你放心,印度人不用棺材,哪有棺材,他又沒有棺材,怎么會腳伸出棺材外面來?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想當然爾,因為中國死人都睡棺材嘛,印度人不睡棺材的。所以沒有腳伸出來的。
佛是因為是化身佛,所以化身佛在這個世間也受到這世間的物理現(xiàn)象所約制,有生就有死。但是他在實際修行上,到等覺菩薩已經(jīng)到達止于至善的地方,他只是他的本愿力,跟這個世間的眾生因緣成熟,所以他相應(yīng),來示現(xiàn)成佛。你現(xiàn)在要要求,要求不到。你現(xiàn)在要要求佛來跟你見面,可以。那是因為你有特殊的因緣跟那個佛相應(yīng),他給你看到,別人看不到,知道嗎?別人看不到。那個時候,示現(xiàn)來給你看的那個佛,他也叫化身佛。那么,我們現(xiàn)在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入涅槃,現(xiàn)在我們講的釋迦牟尼佛,他是報身佛。我們現(xiàn)在是受到他的教化影響,那個作用來的佛,不是化身佛,因為化身佛你根本沒看到;矸鹗悄軌蚋阋娒娴,所以他走了,剩下來是他的報身在影響我們。那你一定要從報身佛去受益,那個受用是最直接的。
那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過這兩、三千年的演變之后,佛教思想已經(jīng)很清楚的展現(xiàn)出來,我剛才跟各位談的,那“一大事因緣”所講的兩個世界,一個法界,一個這個世間,已經(jīng)很清楚了,F(xiàn)在剩下來的就是我們自己怎么樣去肯定,怎么樣去認知他,不要再含糊籠統(tǒng)的去談佛法。這個是這幾個字當中所給我們的一個醒示,也給各位一個提示。
好,下面我們再看的是善知識的教導。
“時吉祥雲(yún)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複能請問行菩薩行。難中之難。”
我們先跟各位談這個部分。這個吉祥云比丘見到善財童子,這個都很直接的,一句話就講進來了,說:“很好,孩子,你已經(jīng)能夠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很難得。”
那請問各位,你有沒有發(fā)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說:“有啊,天天都發(fā)”。你發(fā)的那個都不算的發(fā)。兩塊石頭一敲,火花“嘣”,然后就不見了,根本就不起作用的,那這樣的不行。你能不能夠自己去想,你自己,這個要你自己醒示,這個叫疑情!你說“我這樣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算不算?符不符合吉祥云比丘所說的?符不符合文殊菩薩所說的?符不符合善財童子所發(fā)的?”假如是符合他們?nèi)齻這個標準,那肯定你會得到釋迦牟尼佛的認可。也肯定你會得到毗盧遮那佛的認可。
但是你現(xiàn)在所發(fā)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沒有得到這三個人的認可?有沒有?你說我沒有找到他。但是我告訴你,只有一個方法,證明是不對的,就是你要問人家說,問人家,不管問任何誰,你說:“我這樣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算不算?”告訴你絕對不算。不管那個人怎么贊嘆你,都沒用。因為那個東西是你要向內(nèi)自己去驗證的,這個叫疑情。你自己要仔細的去推敲,因為那個東西只有你知道,你用語言問人家,沒用。你跟師父講,不管哪個師父一定說:“很好很好。你已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師父還會喝杯水,贊嘆你,很好很好。但是這種贊嘆沒用。你要的是,你真的能夠得到這三個人的認可嗎?
吉祥云比丘,這是講第一個嘛,文殊菩薩嘛,再來就是善財童子嘛。因為他是真發(fā)心,得到人家的認可,那你要是得到認可,他們?nèi)齻認可,釋迦牟尼佛一定認可,毗盧遮那佛一定認可。
那認可以后呢?你在世間的生活里,照樣有挫折,有困難,有誹謗,有是非,照樣有,因為那是世間的。但是你的生命開始在轉(zhuǎn)變,在超越。你要知道,這一個自我反問、自我求證、自我驗證的這個部分,這個叫疑情,你一定要帶這個疑情。
你到哪一天,你這個發(fā)心,會有真正的大成就者來跟你相應(yīng)說,“你已能發(fā)心,是事為難”。這是真正行者的初機。那我告訴你,你已經(jīng)入法界了,你已經(jīng)證法身了。知道嗎?
要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不容易的。就像我剛才跟你講的很清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生命境界是在那種狀況中,那不是想象的。因為你要知道,你要走到那種狀況,你要嘗試過多少的困難、多少的挫折、多少的誹謗!當你沒有直接的歷練,不算。我不是說你一定要去遭受那些,但是你就一定會遭受到,你放心。因為這個世間就是巴不得給你難看啦。
古人講的是與人為美嘛,是贊嘆你嘛,你有成功,替你高興。現(xiàn)在不是,你成功了,我就眼紅、吃醋、發(fā)笑,想辦法就是隨便批評兩句也好,是不是?你看看這個世間是不是這樣。你看哪個人、哪個影星、哪個歌星,你也不認識他,隨便就批評兩句,表示你很厲害。這個叫獨頭無明,獨頭意識。古人不是啊,他會贊美人家,人家一有成功,他很高興。他成功,我高興什么?稱贊如來嘛。是不是,現(xiàn)在不是,人家一成功,想盡辦法,美女就已經(jīng)很美啦,“眉毛畫的高低,兩邊不一樣高”。人家就很漂亮,“眼睛長的不一樣大”。你都看得那么準啦?為什么?這就是心不清凈。
所以,我們不求外面,我們但求里面。你真的發(fā)起這個心,這是很重要的,F(xiàn)實生活里的這些東西會有,不要在意。而且每一件事你都要訓練“不要在意”。這個是很重要的,不要在意,你必須一再一再的訓練“不要在意”,你才能放下。你要是一點在意呀,我告訴你會很難過。那個難過你也講不出來,然后也不知道為誰訴苦,到最后你的心性就會扭曲。你要不理他。那就你平常就要訓練。
我們勸別人是比較快的,自己遇到就不一樣,因為沖著你來的時候不一樣的。而我們要修行就是從生活中,這叫漸次南行啊。每一件事你都要去做,你去做才會有問題,你不做沒問題,你沒做誰批評你?對不對?你去做,做好了,人家會批評。誒,這個時候你就要留意了——“不要在意”。但是你能改進的你還是要改進,講不在意是不在意,對你有益的,你還是要改進。當然,惡意的批評你當然不用去在意,無意義的批評也不要去在意。但是對你來講,你認為有改進空間的你一定要去改進,你才會進步。
這個是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自我檢驗的部分,不是念過就好。因為這是修行,你真的發(fā)心嗎?那你發(fā)心是真的像善財童子這樣嗎?能夠得到人家的認可嗎?那個認可不是要人家講給你聽。你說你給我證明,你昨天跟我說我是真發(fā)菩提心,那你今天來證明給他看,說我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沒有用!你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閻羅王已經(jīng)找不到你了,因為你已經(jīng)不在世間了,你已經(jīng)到法界去了,知道嗎?這個是各位自己要經(jīng)常去很謹慎、很仔細的慎思明辨的地方。
能發(fā)心,“是事為難。復(fù)能請問行菩薩行。”不但能發(fā)心,又要行菩薩行。他直接就講行菩薩行,這一句是總說前面他問的五個問題。五個層次全面包括進來了。“難中之難”,難啦,更難。我們是這樣子,要能發(fā)心,真的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菩薩的最大愿力,菩薩種姓的根本,那么這個叫做菩提種,也叫菩薩種姓。假如你沒有這一個根本愿力在的話,那你所有的,記得哦!所有的善行都是世間善法,都是世間善法。把你全部財產(chǎn)拿去救人、布施、供養(yǎng),也都世間善法。
我們北京,應(yīng)該在北京,北京沒錯,崇禎皇帝在北京嘛。崇禎皇帝的前身叫馬員外,他護持金山寺。記得,我好像記得,他有三個老婆,員外嘛,很多錢。金山寺要改建,年久失修,全部要改建,他就把全部財產(chǎn)都捐了。我因為記太多,有時候會記錯,我沒有羞辱他的意思,所以,記得他是三個老婆,還有幾個孩子。后來為了修金山寺,財產(chǎn)全部變賣。到最后沒辦法,老婆一個一個休掉。休掉休掉,到最后他就什么都沒有了。什么都沒有啊,大殿蓋成以后,他就死了。
金山寺那和尚就叫一個最壯的、最魁的、身體最好的和尚,把他的腳抬在肩膀上,頭在地上,繞大雄寶殿,繞了十二圈半。繞了幾圈,他就已經(jīng)很累。
他說:“不行了。”
他說:“再跑再繞。”
他說:“不行了,師父絕對不行,我已經(jīng)受不了了。”
他說:“叫你再繞。”
“真的受不了了。”
“真的受不了?真的受不了就放下吧。”
他就跟他講說:“馬員外,你大功德主,你去吧,你只有十二年半的皇帝命,你就去吧,好好去當皇帝吧。”
這一個比丘,老和尚的弟子:“啊,是這樣,那我再挑,我可以再跑十二圈半。”
他說:“不行了,已經(jīng)講過了,十二年半。你再跑十二圈半,你只是虐待尸體而已。”
你不懂得因果,那老和尚懂因果。12年半,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他沒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把全部財產(chǎn)家當,連老婆都不要了,來護持道場,功德挺大,當皇帝,不錯吧,上吊自殺。
你要留意到,發(fā)菩提心的重要。發(fā)菩提心以后,行菩薩道難啦!因為發(fā)菩提心是偏向理,行菩薩道是事,理、事要合,那事一走下去,問題就來了。你想想看,叫你當馬員外你愿意嗎?喔,死還不得好死,一個頭還在地上繞了十二圈半,那還得了。叫你選,你都會“誒”。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所以世人難行,難行。你要行,還要請問行菩薩行,難啊。所以說難中之難。
那菩薩行要怎么樣,那很簡單講就是去找苦受難嘛,很簡單講就是這樣,但是他不是無謂的,他是要幫助眾生。但是幫助眾生,不是叫你去替眾生受苦,不是。你要幫助眾生,你現(xiàn)在從你的立場好好去想如何幫助眾生,這樣就好。
譬如,以我個人來講,我就想講經(jīng),講給大家聽,就這樣子有錯嗎?講經(jīng)給大家聽,有錯嗎?就有人說:好為人師,喜歡坐在中間,聽大家鼓掌。那我說有時候人不能來聽,不然寫書出書,給大家看書,“著作等身,標新立異”。誒?要不然怎么辦?你要理他嗎?我就不要講嗎?我書就不要出嗎?所以你只要做事,肯定會出事,你要都不出事,大概你都沒做事。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做得很圓融,圓融就不會出事,像我們這是直來直往的,是比較會出事。口無遮攔,動不動就罵人,被你罵到,他就咬你一口,“未證言證”。我從來沒說過我開悟我證得什么。他說:“你在講的時候就說你證得”。要不然我要怎么講嘛,這個問題就在這里。
你想要做,你就一定有事,有事你要撐過去,不能退心,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你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個是菩薩道的精神,而且要主動,還不能被動。這個是很麻煩,一主動,人家說你好高騖遠、好為人師、攀緣,都來了。你稍微想休息一下,“哼,又退心了,你看,他是假的”。所以菩薩道難行,要能行。而這當中如何拿捏而不會偏差,這個沒有很健康的人格性,你是沒辦法的。所以我跟各位講,為什么修行的各種資糧當中人格性是第一條。因為你沒有很強壯的這種人格做基礎(chǔ)的話,你很容易給這些是是非非把你壓垮,把你扭曲。所以我們同修們要相互鼓勵的是在這里。人格性一定要健全,不然你經(jīng)不起眾生這么狂大的業(yè)力,他會壓下來。壓到你身上來,你不用怕,你一定要挺起來。沒有為什么,因為粉碎的是眾生的業(yè)力,菩薩的愿力是不會被打倒的。但是你的人格性不健全,你是很容易被打倒的。被打倒的不是菩薩的愿力,被打倒的是你的人格。因為你沒有意志力嘛,關(guān)鍵在這里,所以各位要懂得這個部分。
現(xiàn)在我們來看這個問菩薩行,菩薩行是怎么難,那么吉祥云比丘講了幾個。
第一個,“所謂勤求菩薩道。勤求菩薩境界。勤求菩薩廣博淨行。勤求菩薩出現(xiàn)神變。勤求菩薩示現(xiàn)廣大諸解脫門。勤求菩薩示現(xiàn)世間種種作業(yè)。勤求菩薩隨順眾生種種心行。勤求菩薩示現(xiàn)入出生死涅盤。勤求菩薩于為無為心無所著。勤求菩薩除斷眾生種種煩惱微細過失”。
一共有十個,這個菩薩道、菩薩行講的都很簡單,那么他現(xiàn)在講這個就有十個,而這十個都很大的,跟我們講啊,你看看布施持戒忍辱這種菩薩道,六度,是不一樣的。你看這境界有多廣。
“勤求菩薩道”這是總說,第一個是總說。
第二個,菩薩境界。菩薩境界在哪里?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那個時候你的心境就是菩薩境界。
有個公案,有沒有?一個老和尚帶個小沙彌,以前小孩子亂丟的很多啊,丟了以后,這個老和尚看到就抱回家就養(yǎng)養(yǎng)養(yǎng)……養(yǎng)大了。誒,很多老和尚要養(yǎng)的都養(yǎng)男的,不養(yǎng)女的。養(yǎng)女的才麻煩啦,長大就不知道怎么處理。所以,這個就帶個小沙彌。
有一天要遠行了,走到半路,小沙彌就問說:“師父,那個是不是姑娘?”
他說:“是啊。”
他說:“姑娘做什么?”
他說:“姑娘等著要過河。”
“可以不可以跟她講話?”
“不行!”
“不然她要怎么過河?”
“你別講。”老和尚過去,就把姑娘背起來,背過河了。
這個小沙彌說:“不是不能跟她講話嗎?你怎么背著她呢?”他就一直掛礙啦,走了三十里啊,就受不了了,就問他師父說:“你怎么可以背姑娘?”
這個師父就跟他講:“我都已經(jīng)放下了,你還背三十里。”
這就簡單嘛!但是這種事情常常在我們的社會發(fā)生。“這個師父怎么跟那個姑娘那么近?”那么近又怎樣?那就是是非、八卦、緋聞就來了。誒,好了,當他發(fā)生的時候,你那個心境,那就是菩薩境界了。遇到那件事情你去做,這個沒事,因為你在行菩薩道,這個沒事嘛,這個背過去放下去就好了嘛,可是當這些是非來的時候,你的心里如何自處,這個就是菩薩境界了。菩薩境界在哪里?是等是非反彈的時候才有境界啦,沒有是非反彈沒境界。做了就過去了,你還問為什么。“誒,我今天捐了三百塊給一個窮人,他應(yīng)該可以吃一個月了,這個功德很大。”是嗎?這已經(jīng)沒功德了。這不叫菩薩境界。在做的時候不叫菩薩境界,他只是去做而已?墒钱斈阕鲞^以后,反彈回來的狀況,你內(nèi)心如何這個“徐步經(jīng)行”,有沒有?那個才叫菩薩境界。
好多發(fā)愿行菩薩道的人,就在這里失敗了。為什么失敗?他對于那個反彈的境界一來,他想要去處理。處理一次、兩次大概沒事啦,過了就好。當他一再解說的時候,那事情一直累積,到最后他的語言會矛盾。你不要解釋,心安不亂,你才能過去。所以佛教界通常遇到這些事情都不解釋。你怎么解釋?不用解釋啦,不管是怎么樣,因為你有做,你背因果,你心有動,你要背因果嘛,身口意三業(yè)發(fā)生,你都要背因果嘛,那你還解釋什么?對不對?
而那個心要不亂,這個才是菩薩境界,心一亂就已經(jīng)是凡夫境界了。這個是一個基本的關(guān)鍵處。所以菩薩境界,我們很難去弄清楚。所以,“勤求菩薩境界”是我做過以后發(fā)生這些問題,我知道,我不處理。而不是說,我躲掉就好,躲掉的話,就不叫勤求菩薩境界。“我知道,但是不必處理”。
有這些境界通通要拜懺,這個叫業(yè)相。一百零八拜,誰跟你講,你就一百零八拜,誰跟你講,你就一百零八拜,你不必去解釋。因為只有拜佛下去你的業(yè)才會消。這也是菩薩道里非常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我們在跟各位講菩薩道,行菩薩道圓融三條件的時候,對不對?對三寶具足信心;行菩薩道;有任何境界一百零八拜。對嘛,就這么三條嘛,就是這個原因。好。
“勤求菩薩廣博凈行”。“凈行”不是一行,是廣博。這個凈行不是什么凈行,就是心里清凈,沒有其他的夾雜目標,我只是去做,不求名聞,不求利養(yǎng),不求回饋,這個叫做凈行。“廣博凈行”是所有的事都做,你記得我們現(xiàn)在發(fā)愿,我跟各位講一個很簡單的就是隨緣、隨喜、隨份、隨力。你能做你就去做。
但是這里面跟你現(xiàn)實生活的一樣,你要留意到,你這個人,我不是指誰啊,你這樣的一個人,當你一天的工作,平均我們現(xiàn)在的話講叫八小時,那你八小時做得很高興、很幸福也很快樂,那是你的福報。當你八小時不夠用,增加到十二個小時還忙不過來,但還可以啦,那這個是你的責任,你必須要做。當你同樣的情況,你做十六個小時,還忙不過來,家里都沒有辦法照顧了,那你那個工作很顯然你要降低你的職務(wù),縮短你的收入,知道嗎?縮到十二個小時,你負擔得了。不要偷懶,我也要八小時,其他我不干,那叫沒責任。知道嗎?這個問題你要留意到,很多人認為說學佛是沒責任的,不是。
學佛是懂得自己的能耐,可以擴張一點,增加一點,負擔不了,我寧可放下。知道嗎,你以十六個小時去賺來的錢你只換得家庭破碎,或者身體不健康。那你何必呢?我寧可少賺一點,尤其現(xiàn)在這個時代,大家在社會上都一直競爭,拼命的競爭賺錢,誒,你不要忘了賺錢是為了獲得幸福啊。當你賺錢不能獲得幸福的時候,那個錢不要賺了。那只是賺得災(zāi)難嘛,對不對?所以我們在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懂得“誒,這個不行了”。工作到這個時候已經(jīng)超過負荷啦。不但做十六個小時既沒有效率,而且我事務(wù)還要再增加。支出,身體體力的支出,其實你工作到十六個小時,你已經(jīng)把家庭給支出了,家庭已經(jīng)變成成本了。對不對?有沒有?
所以你不要以為賺到錢,事業(yè)成功就好,那可能是災(zāi)難,因為第一個是你的健康,第二個是家庭破碎,第三個可能子女就變壞了,因為沒有父母在照顧他。所以這三個是你最承擔不起的成本,這三個,健康、家庭、還有子女。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應(yīng)該減輕工作,減少收入。
減少收入你不甘心啊,對不對?人家賺那么多,我怎么賺這么少?那對不起,你的福報就是這樣。這沒有為什么。你說,“我就不甘心,一定要挺過去”。那你就準備家庭、健康跟子女,三個你要弄過去啊,所以你最好,這樣的情況你最好是不要結(jié)婚,不要拖累別人。那你講:“那我不結(jié)婚呢?”那你最好出家。出家,你在社會上賺得都少,出家都沒薪水要怎么辦?沒薪水就沒薪水。你要知道,有很多人很有理想、很認真,但是福報不夠,這種人不要太自私為自己打算,多為眾生打算,你還比較劃算。好吧。
有時候講到這里我們會覺得很奇怪,這個師父為什么不是鼓勵人家積極奮發(fā)、奮力圖強,趕快去接受訓練或者師父指點迷津,給我灌頂加持,讓我可以怎樣怎樣。你不必想那么多,因為你的福報根器他有一個模式在那個地方,你搞錯了模式,你就不行了。所以我們就要安分守己嘛!你要懂得安分。在世間里懂得安分,就在你安分守己的時候,同時你在做超越的生命改造工程。你假如不懂得安分,就是不服輸,那叫業(yè)障鬼。你越不服輸就輸?shù)迷綉K。就像那賭徒一樣,輸了不甘心,我就再來一把,再來一把沒錢了,你借我再賭下去,到最后你連內(nèi)褲都被脫掉了。你不服輸嘛,沒用的,因為你福報不夠嘛。越是沒福報的人就是越不服輸。所以有福報的人,他會“算了,讓了”。過了就過了,那你還可以處理得很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生命因素。我提醒各位,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很可以看到我們的家庭生活里你要如何處理,因為這是很重要的部分。
下面這個都比較長,里面的內(nèi)容都比較廣,我簡單地跟各位談到這里,剩下的部分我們明天再談。今天談到這個地里。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2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五卷 第74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yīng)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