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之六
新譯華嚴經十地品之六
《華嚴經》卷第三十九
【題 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內容以及相對獨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內容。
十六、「法云地」
關于本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滿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苟斡^說:「后之二分通該十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因此,本著將其單獨劃出,作為〈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內容。而此卷最后的「重頌分」也相應地分為兩部分內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結構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觀也將「正說分」分為「明地行」與「辨地果」兩部分,后者包括世親所說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上、有上分」的后半部分。這樣,第十「法云地」便由「贊請分」、正說分之一「明地行」、「正說分」之二「辨地果」、「重頌分」四部分構成。
第十地的「贊請分」。在金剛藏菩薩向與會大眾宣講完第九「不動地」之后,菩薩、凈居天、自在天眾等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yǎng)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隨后,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為會眾講解第十地之法。
如前所論,此地「明地行」包括以下六個層次:
第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這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所獲得的智慧之業(yè)。世親說「此善擇智有七種相」,具體內容見注釋。
第二,「得三昧滿足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離垢三昧等共眷屬現前故!弘x垢三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三昧』復有九種三昧,離八種垢!咕唧w內容見注釋。
第三,「得受位分」。關于此「得受位分」的涵義,澄觀解釋說:「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蛊渲,「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附Y」,即總結「得受位分」的內容。主體部分則是「法」與「喻」。
其一,關于「法」,依據世親的解釋,有六個方面:第一方面為「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為「大寶蓮花王之座」。第二方面為「隨何等身」,其涵義是「殊妙之身稱于座」,「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第三方面為「隨何眷屬」,有無數的菩薩環(huán)繞其周圍。第四方面為「隨何等相」,「周遍作業(yè),為其相故!沟谑仄兴_所作之業(yè)為其「身相」。第五方面為「隨何出處」,其涵義是「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沟诹矫鏋椤鸽S所得位」,即諸佛從眉間放出清凈光明,為大菩薩確認其所獲得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yè)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其二,「喻」!浮河鳌簧狭拢纳俨淮巍3跤鳌弘S何身』。二、『其轉輪』下,喻『隨何座』。三、『長大』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隨所得位』!和酢挥鳌赫嫔怼,『手』喻『應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應有第三『隨何等眷屬』,謂文武百寮以為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四,「明入大盡分」。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fā)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其一,「智大」。「智大」有七種:第一種「集智大」,「集」即因緣集,「集智」即了解各種因緣集的智慧。第二種「應化智大」,即如實知曉應化眾生的差別等等智慧。第三種「加持智大」,「依彼應化,;唤^,為『加持行』!沟谒姆N「微細智大」,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第五種「密處智大」,是指佛為了化度根機不熟的眾生而「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十種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為「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為具體闡述。第六種「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眾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
其二,「解脫大」,金剛藏菩薩向會眾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的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其三,「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種「三昧大」、「陀羅尼大」、「神通大」在經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第五,「釋名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為「法云」的三方面緣由。
其一,「能受如來大法云雨,故名『法云』!埂钢^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名『法云』!(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為:「注雨滅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眾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眾生,使眾生趣向涅槃解脫。
第六,「神通力無、有上者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眾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挂簿褪钦f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眾生等而低于諸佛。
其一,「依內」,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眾簡要說明了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內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關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觀解釋說:「第二『依外』,謂業(yè)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三,第四部分「作住持相」。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作住持』者,供養(yǎng)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苟斡^則解釋為「常用不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二者可以互相補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歡喜」。關于其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其中,「示現自神通力」的內容屬于「明地行」,而后一部分則歸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會中大眾產生疑問: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薩的種種神通一般都說是惟有佛方纔具備,為何金剛藏菩薩說此地菩薩也具有呢?解脫月菩薩知曉會眾的疑問,隨即請求金剛藏菩薩斷除會眾的疑問。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先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之中以顯示此地菩薩所獲得的神通之殊勝,其后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眾宣說此定之名稱以及難于思議的境界。澄觀在解釋此一問答的特殊涵義時說:「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又向會眾宣說佛的境界超過第十地菩薩的境界。澄觀稱其為:「后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金剛藏菩薩的回答分為「總訶問非,顯佛德無量」、「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引事類,顯佛德無量」三個方面。
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為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九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十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智波羅蜜」多為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為『攝』!(澄觀《華嚴經疏》卷三十四)所謂「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對于此部分應該注意,此地的「辨地果」的內容,世親將其判釋入「明地行」的第六層次與第七層次之中。其中,「調柔果」的「調柔行」、「教智凈」、「勝過自在」等部分屬于「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歡喜」部分之「說法斷疑」的內容!刚{柔果」的「別地行相」、「總結地名」兩部分與其后的「攝報果」、「愿智果」屬于世親所說的「明地行」的第七層次「大勝分」的內容。
關于「說法斷疑」的內容,澄觀解釋說:「『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復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論》復將入前分中,欲顯義門多勢!(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關于「大勝分」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
關于此地名為「法云」的意義。簡言之,菩薩至此位,大法智云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因此名為「法云地」。澄觀綜合諸家之說,對其涵義作了較為全面的解釋。澄觀贊成《攝大乘論》的解釋,其文曰:「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霔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遍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十七、「地影像分」
關于其主旨和結構!傅赜跋穹帧故且云┯鞯男问綄τ谑匦扌屑捌渚辰邕M行總體比較說明的。「是中『地影像』者,有四種: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三、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第一,「池喻」,以「無憂池」與「四大河」為譬喻說明「修行功德」。關于「修行功德」的涵義:「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第二,「山喻」,以「山王」(各類山中處于最極頂位置者)為譬喻說明「上勝功德」。關于「上勝功德」,澄觀解釋說:「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
其一,在「總舉于法」和「總顯于喻」兩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眾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別可以用十種「山王」說明。
其二,第三部分「法、喻對顯」,即以「十大山王」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山王」、「須彌盧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初地「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三「發(fā)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的修行境界。
其三,「結成本意」。金剛藏菩薩用簡潔的語言,以「山」與「大!沟年P系作譬喻,總結了十地所證不同,但同歸于佛智則是相同的。
第三,「海喻」,以「大!沟氖N相狀為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關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
第四,「珠喻」,以「大摩尼珠」的十種相狀為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體的「非一非異」關系。關于「轉凈堅固功德」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云,障盡證堅故!埂杆、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異;唯一智體,前、后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
十八、「地利益分」
「地利益分」即宣講修行十地能夠帶來的利益。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種:一、生信功德。二、供養(yǎng)功德。」世親這是從經義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觀又從經文段落結構的角度將「地利益分」又分為三方面:「初,顯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一,「顯法利益」。包括「生信功德」與「供養(yǎng)功德」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信功德」又分為「說益生信」與「動地生信」兩部分!刚f益生信」是言「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此,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眾宣說了聞聽此十地法門能夠得到的利益。關于「動地生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動地生信』中,佛力為緣而動地者,亦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此章所言的六種十八種動相是《華嚴經》中的獨有內容。世親說,佛以神力生此六種十八動相的目的是為了化度眾生,由于眾生根機不同,而有這些層次分別而復雜的動相。
其二,「供養(yǎng)功德」,天眾由于聽聞十地的法門而降下無數供養(yǎng)具,并且響起天樂,稱贊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第二,「結通十方」。菩薩不僅僅是在自在天宮演說十地之法,也在十方所有世界演說此十地之法。
第三,「他方來證」。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的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來到此會為金剛藏菩薩作證,證實金剛藏菩薩所說十地之法的真實無虛。
十九、重頌分
此卷的「重頌分」共四十二偈,分為三大部分!赋跻毁,總贊勸聽。后一偈,結說無盡!怪虚g正頌分八部分,分別與世親所判釋的「方便作滿足地分」、「得三昧滿足分」、「得受位分」、「入大盡分」、「地釋名分」、「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地影像分」對應。不過,澄觀又照顧到「明地行」與「辨地果」的劃分,將「神通力無上、有上分」分為第六、第七兩部分。「地利益分」則「文略不頌」。
十六、第十地:法云地
(一)、重頌分
凈居天①眾那由他,聞此地中諸勝行,空中踴躍心歡喜,悉共虔誠供養(yǎng)佛。不可思議菩薩眾,亦在空中大歡喜,俱然最上悅意香,普熏眾會令清凈。自在天王與天眾,無量億數在虛空,普散天衣供養(yǎng)佛,百千萬種繽紛下。
天諸婇女無有量,靡不歡欣供養(yǎng)佛,各奏種種妙樂音,悉以此言而贊嘆:「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身,身相端嚴無量億,法界廣大悉充滿。于一毛孔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暗,國土微塵可知數,此光明數不可測。或見如來具眾相,轉于無上正*輪,或見游行諸佛剎,或見寂然安不動;颥F住于兜率宮,或現下生入母胎,或示住胎或出胎,悉令無量國中見;颥F出家修世道,或現道場成正覺,或現說法或涅槃,普使十方無不覩。譬如幻師知幻術,在于大眾多所作;如來智慧亦復然,于世間中普現身。佛住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而于第一實義中,示現種種所行事。所作利益眾生事,皆依法性而得有,相與無相無差別,入于究竟皆無相。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
無量無邊天女眾,種種言音稱贊已,身心寂靜共安樂,瞻仰如來默然住。即時菩薩解脫月,知諸眾會咸寂靜,向金剛藏而請言:「大無畏者真佛子!從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諸行相,及以神通變化事,愿聰慧者為宣說!」
【章 旨】此十六頌為第十地的「贊請分」。「贊請中有十六偈,前十三(偈)『贊』。后三偈『請』。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養(yǎng),有三類可知。后十偈,天女供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金剛藏菩薩向與會大眾宣講完第九「善慧地」之后,菩薩、凈居天、自在天眾等都歡喜雀躍,散花供養(yǎng)諸佛。無量天女以偈頌的形式齊聲稱贊如來:「初一(偈),總標供贊。余九(偈),正顯贊辭,于中亦二,前八(偈),贊佛德能。后一(偈)勸修利益!闺S后,解脫月菩薩又請求金剛藏菩薩為會眾講解第十地之法。
【注 釋】①凈居天 又作「五凈居處」、「五那含天」、「五不還天」。在色界第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圣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因而名為「凈居天」。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語 譯】有那由他數的凈居天眾,聽說此第九地中的諸殊勝修行,在空中跳躍,心中充滿歡喜,都一起虔誠地供養(yǎng)佛。不可思議數量的菩薩眾,也在空中產生大歡喜,都點燃最上等的可以產生悅意之感的香,完全地熏習眾會使其清凈。有無量億數的自在天王和天眾,在虛空中到處散播天衣以之供養(yǎng)佛,有百千萬種的天衣繽紛落下。
無數的天上婇女,無不歡欣而供養(yǎng)佛,各自演奏出種種美妙的樂音,都完全以此言而贊嘆說:「佛身安坐于一國土,在一切世界都完全現身,佛的身相端嚴有無量億,廣大的法界都到處充滿。佛于一毛孔放出光明,完全滅除世間的煩惱黑暗;即便是世間的國土有微塵數,即便其數可以知曉,此光明的數量是根本不可測量的。也可以觀見如來具備眾相,旋轉無上的正法之輪;也有看見佛在諸佛土游行,也有看見佛寂然而安住不動的。佛有時候顯現出住于兜率宮,有時顯現出下生進入母胎,有時顯現出住胎或出胎,都完全使無量國中的眾生看見。佛有時顯現出出家在世間修行,有時顯現出在道場成正覺,有時顯現出說法或涅槃相,完全使十方眾生都看見。譬如幻師知曉幻術,奧妙在于在大眾中多作演示;如來智慧也是如此,在世間處處現身。佛住于甚深的真實法性,其寂滅無相如同虛空,而于第一真實義中示現種種所修行的事情。佛所作利益眾生的事,都依法性而得以顯現,有相與無相都是無差別的,進入最究竟的境界都是無相的。如果有想獲得如來智的,應該遠離一切虛妄的分別,通達有、無,諸法都平等,這樣即可迅速成為人、天的大導師!
無量無邊的天女眾,以種種言音稱贊諸佛之后,其身心寂靜共用安樂,瞻仰如來,默然停住。這時,解脫月菩薩知曉諸眾會都身心寂靜,于是向金剛藏菩薩請求說:「大無畏的真佛子!從第九地進入第十地,所有功德諸行相,以及神通變化之事,希望聰慧者您能夠為我們宣說!」
(二)、正說分之一:「明地行」
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①。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②;廣行大悲③;知世界差別④;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⑤;隨順如來寂滅行⑥;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⑦;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⑧。」
【章 旨】此章為「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方便作滿足地分」的內容。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惯@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獲得的智慧之業(yè)。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善擇智有七種相」,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無量智』者,阿含廣故!河^察覺了』者,『證智』深故。《寶性論》中,地上菩薩起二修行:一、約根本智,名『如實修』,即此『證智』。二、約后得智,名『遍修行』,即此『廣智』。諸地具起上二行,今于上二,決擇思修!惯@是此章的總句,其后從七方面來展開說明。②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 關于此三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謂初三句明,證助不住諸地同修故。初句,證道無漏白法故。何以得證?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后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無為增智慧故,不住有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白法」即「無漏善法」。這三句所言的「修行相」是前九地的共同修行相,三句之間構成了前「果」后「因」的關系。③廣行大悲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廣行大悲』,即『普徧隨順自利、利他相』。此總前七地合為一相,以七地差別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總舉『普徧』釋『廣』,『隨順』釋『行』。『大悲』利他而成自業(yè),故云『自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④知世界差別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三、一句,『令佛土凈』,即八地相!(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指第八地的修行相狀。⑤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一句教化眾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指第九地的修行相狀。⑥隨順如來寂滅行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有二句『善解相』,謂解達真如。」這是指菩薩于第九地所證得的真如理體。⑦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無厭足相』,常觀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勝進故!惯@是指修行以獲得佛所具的諸行。⑧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七、『地盡至入相』,謂十地證窮故,同前諸地,結行入位,已屬第十,故云名『為得受職位』。」菩薩依憑前九地所證已經得以進入第十地。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告訴解脫月菩薩等說:「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直至第九地,以如此無量智慧觀察覺了之后,善于思惟修習。具體言之,菩薩善于滿足無漏法,聚集無邊助道之法,增長大福德與智慧,廣行大悲,知曉世界的差別,進入眾生界的稠林,進入如來所行之處,隨順如來的寂滅行,常常觀察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這就叫『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①,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②,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③,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④,一切佛皆現前三昧⑤,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菩薩于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章 旨】此章為「明地行」的第二層次「得三昧滿足分」的內容。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離垢三昧等共眷屬現前故!弘x垢三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三昧』復有九種三昧,離八種垢。」具體內容見注釋。
【注 釋】①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入密無垢』,謂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處,不與『惑』俱故。二、『近無垢』,萬行已圓,道場斯近故。如《凈名》說。上來初一,『解』;次一,『行』!勾思词烙H所說的「離八種垢」的前兩種。②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 關于此三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三、『放光無垢』,謂光開心華,令其見實;亦能坐種種大寶蓮華,光無不照故。四、『陀羅尼無垢』,如海包藏。五、『起通無垢』,則無心頓現。這三種,是言「成德」。上五種都是生起法身之定。③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有二定『清凈佛土無垢』。上句,無量,則盡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觀,窮國土之體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④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 關于此句的涵義,即世親所言的「化生無垢」(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知其「心行」而化度眾生之事。⑤一切佛皆現前三昧 關于此句的涵義,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八、『正覺無垢』,謂勝進上覺,將成菩提。時一切諸佛,疊共現前而證知故。如下受職處說,以本覺將現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此智慧進入受職地之后,隨即獲得菩薩離垢三昧。具體言之,菩薩進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此等等百萬阿僧祇三昧都顯現于前。菩薩于此一切三昧之中,若進入,若起『定』,都獲得善巧,也善于了知一切三昧所作的差別。菩薩最后獲得的三昧名字就叫『受一切智勝職位』!
「此三昧現在前時,有大寶蓮華①忽然出生。其華廣大,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諸法如幻性,眾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諸天處之所能有;毗琉璃摩尼寶為莖,栴檀王為臺,瑪瑙為須,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有無量光明,眾寶為藏,寶網彌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三層次「得受位分」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龟P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故烙H《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挂勒帐烙H的這一解釋,「得受位分」的主體內容「法」,又分為六個方面。此章為其第一方面,即「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為「大寶蓮花王之座」。
【注 釋】①大寶蓮華 關于第十地菩薩所坐的這一蓮花座,《華嚴經》的描述具有充分的象征意義!复髮毶徎ㄗ贡旧碛惺N相,而隨其所生的蓮花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前者為「主相」,后者為「眷屬相」。關于「大寶蓮花」的「主相」,澄觀有一具體的解釋:「主華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寶蓮華。二、『其華』下,量相。三、『以眾妙』下,勝相,具德故。四、『超過』下,地相,生處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義相。正觀普照法界現事故,如世蓮華開敷,菡萏為第一故。八、『非諸天』下,功德相,菩薩德招故。九、『毗琉璃』下,體相。十、『其華』下,莊嚴相!(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當這些三昧顯現于前之時,有大寶蓮華忽然出生。其華非常廣大,量與百萬三千大千世界相等;用眾多美妙的珍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間的境界;它是菩薩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是菩薩知曉諸法都是空的,都是眾生的心行所成就;其華一直放出大光明,普照法界;它并非諸天處所能夠獲得;它以毗琉璃摩尼寶為莖,以栴檀王為臺,以瑪瑙為須,以閻浮檀金為葉;其華常常有無量光明,它蘊藏著許多許多珍寶藏,被寶網所完全覆蓋。這座大蓮花寶座,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蓮華作為其裝飾、陪襯!
「爾時,菩薩坐此華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
「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余蓮華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
【章 旨】此章為「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二、第三方面的內容。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說:「第二,『爾時』下,隨何等身?殊妙之身稱于座故。第三,『無量』下,隨何眷屬?」「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有無數的菩薩環(huán)繞其周圍。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那時,菩薩坐于此大寶蓮花王座,其身相大、小,與其正好相宜!
「有無量菩薩作為十地菩薩的眷屬,各自坐于其余的蓮華之上,其周匝圍繞著十地菩薩,每一位菩薩都各自獲得百萬三昧,向十地大菩薩一心瞻仰!
「佛子!此大菩薩幷其眷屬坐華座時,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凈,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人、天音樂同時發(fā)聲,所有眾生悉得安樂,以不思議供養(yǎng)之具供一切佛,諸佛眾會悉皆顯現!
【章 旨】此章為「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四方面的內容。如澄觀所說:「第四,『佛子此大』下,隨何等相?周遍作業(yè),為其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yè)為其「身相」。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當此大菩薩與其眷屬都坐于大寶蓮花王座之時,所有光明以及言音都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都完全震動,惡道都停息,國土得以莊嚴清凈,同行菩薩無不前來集會,人、天中的音樂同時發(fā)聲,所有眾生都完全得以安樂,用不思議的供養(yǎng)之具來供養(yǎng)一切佛,諸佛眾會都完全顯現出來!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
「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
「于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
「從左右脅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滅眾生苦!
「從兩手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宮殿!
「從兩肩上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聲聞!
「從其項背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①!
「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fā)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②!
「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③!
「從其頂上放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道場眾會。右繞十匝,住虛空中,成光明網,名『熾然光明』,發(fā)起種種諸供養(yǎng)事供養(yǎng)于佛,余諸菩薩從初發(fā)心乃至九地所有供養(yǎng)而比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網普于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yǎng),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④。佛子!此大光明作于如是供養(yǎng)事畢,復繞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諸佛道場眾會,經十匝已,從諸如來足下而入⑤!
【章 旨】從此章進入「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五方面的內容。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說:「第五,『佛子此菩薩坐彼』下,隨何出處?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埂鸽S何出處」又分為四個方面。此章為其第一方面,澄觀稱其為「舒光作業(yè)」。「十處放光,有三種業(yè):一、利益業(yè)。二、發(fā)覺業(yè)。三、攝伏業(yè)。」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于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等 此地菩薩發(fā)光所具有的三種功能,十處光芒各自有所分工。澄觀解釋說:「前之七光,但有『益業(yè)』。前五益凡,后二益小!(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此中所言的七種發(fā)光,僅僅有「利益業(yè)」,即給予眾生帶來利益,前五種光能夠給與凡夫益處,后兩種光能夠有益于小乘修行者。②從其面門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初始發(fā)心乃至九地諸菩薩身 關于此種「光」的功能,澄觀解釋說:「第八一光,有二業(yè)半。一者,『益』,益九地已還菩薩故。二者,『發(fā)覺』,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攝義,攝彼令來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說,此「光」能夠使從初發(fā)心菩薩到第九地菩薩得到利益,并且能夠使其覺悟,同時此光還具有「攝持」九地之前的菩薩的作用。第三種「攝伏業(yè)」分為「攝」、「伏」兩半,此光即具有「攝業(yè)」。③從兩眉間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受職菩薩令魔宮殿悉皆不現 關于此種「光」的功能,澄觀解釋說:「第九一光,亦二業(yè)半。一,『益』等位菩薩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于彼故。二、『發(fā)覺』,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宮不現,是『伏業(yè)』故!埂甘苈毱兴_」即第十地的菩薩!阜鼧I(yè)」即起降伏的作用。④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關于此處所言的「不退菩提」者,世親解釋說:「必定不退無上大道,于地中決定義故,復有異義定不放逸,所作之事決定心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對此解釋說:「一、于登地證決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離放逸惡故。四、定集善事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⑤從諸如來足下而入 關于此句所言「收光」的位置問題,澄觀解釋說:「言『足下入』者,若約教相,頂光入足顯深敬故。若約證實終極之智,從下趣入諸佛境故。故《論》釋后段云『平等攝故』,顯證佛境即自證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地菩薩坐那大寶蓮華王之座時,于兩足下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諸大地獄,滅除眾生所受之苦!
「此地菩薩從膝輪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諸畜生趣,滅除眾生之苦!
「此地菩薩從臍輪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閻羅王界,滅除眾生苦!
「此地菩薩從左右脅中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人趣,滅除眾生之苦!
「此地菩薩從兩手中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諸天及阿修羅所有的宮殿。」
「此地菩薩從兩肩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聲聞。」
「此地菩薩從項背上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辟支佛之身!
「此地菩薩從面門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從初始發(fā)心直至第九地的諸薩之身。」
「此地菩薩從其眉間放出百萬阿僧祇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受職菩薩,使魔的宮殿都完全不出現!
「此地菩薩從其頭頂上放出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光明,完全照耀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的道場眾會。此光從諸佛右繞十匝,在虛空中停住,成為光明大網,名為『熾燃光明』,菩薩發(fā)起種種諸供養(yǎng)事供養(yǎng)于佛。其他菩薩從初發(fā)心乃至第九地所有供養(yǎng),與此大菩薩的供養(yǎng)相比,百分不及其一,甚至算數譬喻倍數也所不能與其之一相比。此光明網完全在十方每一如來眾會之前,降下許多美妙的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珍寶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yǎng),都是從菩薩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的境界。如果有眾生見知此光,都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得不退轉。佛子!此大光明作如此供養(yǎng)事之后,又環(huán)繞十方一切世界每一諸佛道場眾會,經過十圈之后,從諸如來的足下而進入如來之身。」
「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中,某菩薩摩訶薩能行如是廣大之行到受職位!
【章 旨】此章為「隨何出處」的第二方面,澄觀分別稱之為「眾圣咸知!怪T佛以及菩薩都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證入到第十地。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那時,諸佛及諸位菩薩,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摩訶薩能夠修行如此廣大之行而達到受職位!
「佛子!是時,十方無量無邊乃至九地諸菩薩眾皆來圍繞,恭敬供養(yǎng),一心觀察。正觀察時,其諸菩薩即各獲得十千三昧!
【章 旨】此章為「隨何出處」的第三個方面,澄觀分別稱之為「下類奔風」!赶骂悺辜吹陀谑氐钠兴_。十方無邊數量的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如同風一樣奔來,正觀第十地菩薩,并且獲得了十千三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那時,十方無量無邊甚至九地的諸位菩薩眾都前來圍繞在十地菩薩的周圍,恭敬供養(yǎng),一心觀察此位大菩薩。正在觀察之時,諸位菩薩各自隨即獲得了十千三昧!
「當爾之時,十方所有受職菩薩,皆于金剛莊嚴臆德相①中出大光明,名『能壞魔怨』,百萬阿僧祇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現于無量神通變化。作是事已,而來入此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薩所有智慧、勢力增長過百千倍!
【章 旨】此章為「隨何出處」的第四個方面,澄觀分別稱之為「同聲相應」。這時,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薩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來又進入此位十地菩薩的胸相之中。
【注 釋】①金剛莊嚴臆德相 「臆相」即「胸相」。菩提流支所譯的《十地經論》中譯文為:「于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出一大光明,名『壞魔怨』,有十阿僧祇百千光明以為眷屬,出已悉照十方無量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功德莊嚴金剛萬字胸!苟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七則為:「一切得職菩薩摩訶薩于金剛莊嚴胸,出一大光,名『破魔賊』,無量百千萬光以為眷屬,照十方世界,示無量神力,亦來入是大菩薩胸!埂溉f」字胸相一般是佛的瑞相,此處的胸相表示十地菩薩已經與諸佛的境界相同,如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說:「今彼照此,乃于胸相者,表心契懸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當此之時,十方所有的受職菩薩(十地菩薩),都從自己的金剛莊嚴臆德相中放出大光明,名叫『能壞魔怨』,有百萬阿僧祇光明作為其眷屬,完全照耀十方,顯現出無量的神通變化。這些神通變化顯現完畢之后,此光又進入此位菩薩摩訶薩金剛莊嚴臆德相之中。其光進入之后,使此位菩薩的所有智慧、勢力增長超過百千倍!
「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從眉間出清凈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①;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②;右繞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③;開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徧震動一切佛剎④;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⑤;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莊嚴威德⑥;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⑦;示現種種莊嚴之事⑧!
「現是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⑨,其眷屬光明亦各入彼諸菩薩頂。當爾之時,此菩薩得先所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墮在佛數!
【章 旨】此章為「得受位分」的主體「法」之第六方面的內容。如澄觀所說:「第六,『爾時十方』下,明隨所得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諸佛從眉間放出清凈光明,為大菩薩確認其所獲得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yè)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注 釋】①名增益一切智神通 澄觀判釋此句為「益業(yè)」,即「益一切智,令成佛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②無數光明以為眷屬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澄觀判釋此句為「二、眷屬光,是『因業(yè)』!耿塾依@十匝示現如來廣大自在 澄觀判釋此句為「三、示佛,是『敬業(yè)』!耿荛_悟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周徧震動一切佛剎 澄觀判釋此二句為:「四、開悟業(yè)。五、振動業(yè)。」⑤滅除一切諸惡道苦隱蔽一切諸魔宮殿 澄觀判釋此二句為:「六、止惡業(yè)。七、降魔業(yè)!耿奘疽磺蟹鸬闷刑崽幍缊霰姇f嚴威德 澄觀判釋此句為第八「示現業(yè)」。⑦如是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 澄觀判釋此句為第九「卷舒業(yè)」,即自在地顯現。⑧示現種種莊嚴之事 澄觀判釋此句為第十「變化業(yè)」,即佛示現各種神通自在。⑨從大菩薩頂上而入 關于此句的象征涵義,澄觀解釋說:「『入頂』者,若約化相,上收于下也。若約實義,照極心源,名為『智頂』,成果在已,是為光入。《論》云『諸如來光明,彼菩薩疊互,智平等攝受故』,謂菩薩頂光入佛足,則因上進于果也。佛光入菩薩頂,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則無跡。因、果雙亡,名『平等』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將經文前述的菩薩之光入佛足聯系起來對照解釋的!敢颉篂樾扌,即「菩薩行」,「果」即為修行所得的結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那時,十方一切諸佛都從眉間放出清凈的光明,名叫『增益一切智神通』;有無數的光明作為眷屬,處處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此光從圍繞菩薩右旋十圈,示現出如來廣大的自在;使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的諸菩薩眾開悟;周徧震動一切佛土;滅除一切諸惡道之苦;使一切諸魔宮殿都消失;示現出一切佛得菩提處道場眾會的莊嚴威德;如此普照盡虛空徧法界一切世界之后,此光明來至此菩薩會上,一圈圈地從右旋轉;此光示現出諸佛的種種莊嚴之事!
「顯現出這些事之后,此光從大菩薩的頭頂上進入菩薩之身,其眷屬的光明也各自進入那些菩薩的頭頂。這個時候,此菩薩獲得了先前從未獲得的百萬三昧,這就叫『已經獲得受職之位』,進入佛的境界,具足佛的十力,已經算在佛數中!
「佛子!如轉輪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zhí)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墮在灌頂剎利王數。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為『轉輪圣王』!
【章 旨】此章為「得受位分」的第二部分「喻」的內容,「喻上六事,文少不次。初喻『隨何身』。二、『其轉輪』下,喻『隨何座』。三、『張大』下,喻『隨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隨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應身』,『瓶』喻『白毫』,『水』喻于『光』。應有第三『隨何等眷屬』,謂文武百寮以為輔弼。五、『即能』下,明隨何等出處!(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張大」原文為「長大」,據經文校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如轉輪圣王所生的太子,其母皇后,身相具足。其轉輪王令此太子坐于白象寶妙金之座,張大網幔,建立大幢幡,點燃香,散播花朵,演奏諸音樂,取四大海水置于金瓶內,王執(zhí)此瓶為太子灌頂,這時就命名為『受王職位』,算在受灌頂位的剎利王數中。太子隨即能夠具足實踐十善道,也得以名為『轉輪圣王』!
「菩薩受職亦復如是,諸佛智水灌其頂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故,墮在佛數!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云地』!
【章 旨】此章為「得受位分」的第三、第四部分的內容。如澄觀所受:「第三,『菩薩受職』下,合。但合隨所得位,正意在此故。第四,『佛子』下,總結。結斯一分!(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結」即總結「得受位分」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菩薩受職也是如此,因為諸佛的智慧之水灌其頂的緣故,名為『受職』。具足如來十種力的緣故,算在佛數!
「佛子!這就叫『菩薩受大智職』。菩薩憑借此大智之職的緣故,能夠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這就叫『安住法云地』!
【說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三層次「得受位分」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關于此「得受位分」的涵義,世親、澄觀解釋說:「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
第一,「得受位分」的主體內容「法」,又分為六個方面:
第一方面為「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為「大寶蓮花王之座」。
第二方面為「隨何等身」,其涵義是「殊妙之身稱于座」,「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
第三方面為「隨何眷屬」,有無數的菩薩環(huán)繞其周圍。
第四方面為「隨何等相」,「周遍作業(yè),為其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yè)為其「身相」。
第五方面為「隨何出處」,其涵義是「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隨何出處」又分為四層次。其一,澄觀稱其為「舒光作業(yè)」!甘幏殴猓腥N業(yè):一、利益業(yè)。二、發(fā)覺業(yè)。三、攝伏業(yè)!蛊涠副娛ハ讨,諸佛以及菩薩都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證入到第十地。其三,「下類奔風」,「下類」即低于十地的菩薩。十方無邊數量的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如同風一樣奔來,正觀第十地菩薩,并且獲得了十千三昧。其四,「同聲相應」,同住于第十地的菩薩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來又進入此位十地菩薩的胸相之中。
第六方面為「隨所得位」,即諸佛從眉間放出清凈光明,為大菩薩確認其所獲得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yè)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第二,「喻」!赣魃狭,文少不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三,「合」,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
第四,「結」,即總結「得受位分」的內容。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云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菩薩如實知諸見煩惱行集,知世界成、壞集,知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轉*輪集,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
「舉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四次「明入大盡分」的內容。關于其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fā)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勾苏聻槠洹钢谴蟆蛊叻N智的第一種「集智大」的內容!赣卸,皆明因緣集,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凈分。三、滅分!苟讣辜匆蚓壖讣恰辜戳私飧鞣N因緣集的智慧。依照因緣集的性質,澄觀將此二十種因緣集分為六重:「在文六重:一、唯染,謂初四及『眾生集』、『諸見煩惱集』。二、唯凈,謂『聲聞』已下,諸集。三、唯滅,謂『虛空』。四、凈、染合說,謂『識』及『有為』、『世界成壞』。五、凈、滅合說,謂『無為』及『涅槃』,『擇滅無為』為『凈』、『非擇滅』為『滅』,『性凈涅槃』稱『滅』。余三涅槃為『凈』。六、通染、凈、滅,謂『法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于此法云地,如實知曉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
「此地菩薩如實知曉諸見煩惱行集,知曉世界成、壞集,知曉聲聞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薩行集,如來十力、四無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種、一切智智集,顯示獲得菩提、轉*輪集,進入一切法分別決定智集!
「舉要言之,憑借一切智,知曉一切集!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是上上覺慧,如實知眾生業(yè)化、煩惱化、諸見化①,世界化②,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③,一切分別、無分別化④。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二種「應化智大」的內容!笐恰谷缡烙H所解釋:「眾生應化等差別應知!(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即如實知曉應化眾生的差別等等的智慧。
【注 釋】①如實知眾生業(yè)化煩惱化諸見化 關于此三種「應化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初三,眾生世間自在化;鸨娚、惡業(yè)及利、鈍使,令眾生『見』似真造作故!埂甘埂辜础笩⿶馈!敢姟辜础钢T見」、「邪見」,「諸見化」即言使眾生真正知曉其是造作而產生的。②世界化 關于此種「應化智」,澄觀解釋說:「次一句,器世間自在化!蛊兴_以此智慧使器世間(物質世界)自在。③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 關于此五種「應化智」,澄觀解釋說:「次五智,正覺世間自在化,三乘正覺故!悍ń缁粸槿怂f法行,余四化為三乘人及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法界化」是指為三乘所說的諸法之行,而其余四種則是依據眾生各自的根機使其分別成為聲聞、緣覺、菩薩、如來。④一切分別無分別化 關于此種「應化智」,澄觀解釋說:「后一,通三世間。有情有分別,器無分別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說對于有情眾生,以分別智應化;對于無情的器世間,以無分別智應化之。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如此上上等的覺慧,如實知曉眾生的業(yè)化、煩惱化、諸見化,世界化,法界化,聲聞化、辟支佛化、菩薩化、如來化,一切分別、無分別化。如此等等都如實知曉。」
「又如實知佛持、法持、僧持,業(yè)持、煩惱持①,時持、愿持、供養(yǎng)持、行持②,劫持、智持③,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三種「加持智大」的內容!讣映种恰谷缡烙H所解釋:「第三,依彼如是如是轉行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涵義是:「依彼應化,常化不絕,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有十一句,初三,不斷三寶,是『境界持』。余八是『行持』!(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注 釋】①業(yè)持煩惱持 有關于此二種「應持智」,澄觀解釋為「逆行」,即反向修行。澄觀并且舉例說:「勝熱炙身無厭行虐,婆須染欲徧行處邪,皆其事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澄觀于此處所言的例子,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所參訪的兩位大善知識的修行法門。善財童子的第十參所參訪的「勝熱婆羅門」身體頭頂烈日,身體四面有四個大火堆。這種修行方法叫「五熱」苦行。善財童子跟從勝熱婆羅門的教誨以身投入大火堆。當身體剛剛落到火堆上,善財立即證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據澄觀所說,此中「五熱」及其上「刀山」等都有象征涵義!肝鍩帷瓜笳髦鵁o明和各種煩惱,而「刀山」則象征著「無分別智」。勝熱婆羅門海幢比丘給善財宣講的「菩薩無盡輪解脫門」,是進入「十住」第九住——「法王子住」的方法。澄觀所說的「婆須」為善財童子第二十六參所參訪的「婆須蜜多女」。婆須蜜多女向善財童子講述自己所證得的「離貪欲際」法門。此境界的核心是,菩薩不斷貪欲而可得解脫,「染而不染」,即入世而出世,方為菩薩所獲得的「究竟離欲」境界。婆須蜜多女給善財童子宣講的「菩薩離貪際解脫」法門,是進入「十回向」之第五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的方法。②時持愿持供養(yǎng)持行持 關于此四種「應持智」,澄觀解釋說:「后六,順行。前四,起因行!簳r』謂起因之時,『愿』等因體!(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與前述「業(yè)持」、「煩惱持」相比,此后的六種「應持智」為「順行」!钙鹨颉辜瓷鸪煞鹬!笗r持」即「起因」之時機!冈赋帧、「供養(yǎng)持」、「行持」是所起之因的具體內容。③劫持智持 關于此二種「應持智」,澄觀解釋說:「后二,得果在『時』!簳r』謂『長劫』,『智』即果體,謂一切智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劫持」即得果之時,「智持」指所得之果,即佛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又如實知曉佛持、法持、僧持,業(yè)持、煩惱持,時持、愿持、供養(yǎng)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此等等都如實知曉!
「又如實知諸佛如來入微細智,所謂: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三種「微細智大」的內容!肝⒓氈恰谷缡烙H所解釋:「第四,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智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涵義是:「應化等三智合為不二之智,作此微細化用故。隨一事即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余七。」(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從世親和澄觀的解釋看,此章是言,前述三種「智大」合為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感扌形⒓氈恰、「命終微細智」與「教法住微細智」之外,其余七種大致可以與「八相」中的數種相對應。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又如實知曉諸佛如來所進入的微細智。具體而言:修行微細智、命終微細智、受生微細智、出家微細智、現神通微細智、成正覺微細智、轉*輪微細智、住壽命微細智、般涅槃微細智、教法住微細智,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入如來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①,種種乘秘密②,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秘密、業(yè)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③,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五種「密處智大」的內容。關于此「密處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故』,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蛊涫N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為「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為其具體闡述。
【注 釋】①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 關于此三種秘密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三,別顯起化密。一、意知化時。二、口與其記。謂懈怠者遲記,怯退者速記,或引實行,聲聞與應化者記。又昔但記菩薩,則于聲聞記為秘密,隨機隱顯。后『攝眾生密』!墩摻洝吩啤簲z伏』,謂攝受折伏,皆通身、口!(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時非時思量秘密智」是說明菩薩所具有的確定化度眾生時機的智慧!甘谄兴_記秘密智」以口給予修行者以得到正果的時間久暫!笖z眾生秘密智」則是攝受、折伏眾生的秘密智慧。②種種乘秘密 關于此種秘密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一,教密。約實,則無三說三,三即為密,但為化菩薩故。約機,非一說一,一亦為密!惯@是指聲聞、緣覺、菩薩與「一乘」的關系。從真實的教法言之,無有三乘,為化度聲聞、緣覺、菩薩的緣故而說三乘,三乘則為秘密。從根機的角度言之,則并非只有一乘,一乘則為秘密。③一切眾生根行差別秘密業(yè)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 關于此三種秘密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后三,約所知明『密』。知根種種,知業(yè)萬差,知逆、順行,皆得菩提,故為『密』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所作」即是指眾生的修行,「順行」是正向佛法的修行,「逆行」則是以逆向的「惡法」作為修行的契機。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菩薩又進入如來的秘密處,所謂: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時非時思量秘密、授菩薩記秘密、攝眾生秘密,種種乘秘密,一切眾生的根與行的差別秘密、眾生的業(yè)所作秘密、眾生獲得菩提行的秘密,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諸佛所有入劫智,所謂: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劫入無數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無佛劫、無佛劫入有佛劫、過去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是等皆如實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五種「入劫智大」的內容。關于「入劫智」的涵義,如世親所解釋:「是中『入』者,平等解脫一切,劫迭相入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具體解釋說:「謂劫時遷流,名為『命行』。一攝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為『舍』,以廢己隨他故。劫隨心轉,名為『自在』!(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眾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觀講的「命行」就是指菩薩救度眾生需要以生命的存在與遷流為依托,而「加持」、「舍」則是救度眾生的兩種功能、功德。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又知曉諸佛所有的入劫智。具體言之:一劫入阿僧祇劫、阿僧祇劫入一劫、有數量的劫入無數量的劫、無數劫入有數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出世的劫入無佛出世的劫、無佛出世的劫入有佛出世的劫、過去和未來劫入現在劫、現在劫入過去和未來劫、過去劫入未來劫、未來劫入過去劫、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如此等等,此地菩薩都如實知曉。」
「又知如來諸所入智,所謂:入毛道智①,入微塵智②,入國土身正覺智③,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④,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⑤,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七種智的第五種「入道智大」的內容。關于「入道智」的涵義,如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對治意說,謂遍入諸道。若逆,若順,皆為對治,無非入道。此約知凡夫道。若約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順等,便是佛道。」(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即菩薩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親對于所化度凡夫的解釋,有三類:「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注 釋】①入毛道智 「毛道」指凡夫,又作「毛頭」,謂凡夫心行不定,猶如輕毛之隨風飄蕩,因此稱之為「毛道凡夫」!傅乐恰篂榉鸬摹甘恰怪,是指緣「道諦」作「道」、「如」、「行」、「出」等四種行相,而斷除迷惑的「無漏智」。入于「見道」,成就滅「類智」之「無間道時,緣「欲界」之「道諦」,作「道」、「如」、「行」、「出」等四種行相,生起「無漏」之「法智忍」,稱為「道法智忍」;而于「無間道」所生之「無漏法智」,稱為「道法智」,此為「道智」之初成就。又「修道」所攝之「道類智」雖無兼治下界之惑,然「道法智」與「滅法智」既可共同對治「欲界」修所斷之惑,亦可兼治上界之修所斷之惑。此處的「入毛道智」為「入道智大」的總句,也就是第十地菩薩具有此化度凡夫的「道智」。以下分十三句來具體闡述此「入道智」。②入微塵智 關于此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塵智觀破摶聚,唯塵無我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對于凡夫地中我慢嚴重的眾生,使其觀察微塵,知曉構成「色」的微塵其實是空的,從而證得無我。③入國土身正覺智 關于此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依信求生天者,入凈國土過于所信故!惯@是指試圖依據信仰而得以生于「天」中而成為天眾的眾生。「國土」即指「清凈國土」,世親、澄觀都解釋為六道之中的「天道」。④入眾生身正覺智入眾生心正覺智入眾生行正覺智入隨順一切處正覺智 關于此四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于中,初句,起覺觀身。次二句,正顯覺觀心、行差別。次句,明所覺境。上四即所化之覺觀!惯@是說,此四種智是指菩薩所化的對象眾生所具的「覺觀」。⑤入示現徧行智入示現順行智入示現逆行智入示現思議不思議世間了知不了知行智 關于此四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總顯徧行故。次二,隨宜,若逆,若順。后句,若深,若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指菩薩知曉所化度的對象眾生之「行」的智慧。其中,「順行」是指與佛教修行相順的正向之行,「逆行」是指與佛教規(guī)定不能夠發(fā)生的惡行!杆甲h之世間」、「了知之行」為「淺」,「不思議之世間」、「不了知之行」為「深」。⑥入示現聲聞智辟支佛智菩薩行如來行智 關于此四種智,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后四句,化令入三乘果!(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指化度使其成就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又知曉如來諸所入智。具體而言:進入凡夫之道智,進入微塵之智,進入國土身之正覺智,進入眾生身之正覺智、進入眾生心之正覺智,進入眾生行之正覺智,進入隨順一切處之正覺智,進入示現徧行之智,進入示現順行之智,進入示現逆行之智,進入示現思議、進不思議世間以及了知、不了知行之智,進入示現聲聞之智、辟支佛之智、菩薩行、如來行之智!
「佛子!一切諸佛所有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皆能得入!
【章 旨】此章為「明入大盡分」中「智大」的總結!盖捌,皆佛之智,菩薩能入,故名『智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一切諸佛所具有的智慧廣大無量,此地菩薩都能夠進入。」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①、無障礙解脫②、凈觀察解脫③、普照明解脫④、如來藏解脫⑤、隨順無礙輪解脫⑥、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⑦、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⑧。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于此第十地中得。」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入大盡分」的第二部分「解脫大」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眾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注 釋】①菩薩不思議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初,依神通境界,轉變自在,言念不及故!惯@是說,菩薩依持于神通境界的解脫法門,自在而超越,這是語言和心念所不能表達、表現的。②無障礙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二、能至無量世界,以愿智力,無拘礙故!勾颂帍娬{依持于菩薩所發(fā)之大愿。③凈觀察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三、明離障解脫,故云『凈觀』。離障有二,并皆知之。一、約位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二、就出世中,『學』、『無學』別。此『學』、『無學』并通三乘!惯@是說,世間果位與出世間果位所離之障以及出世間果位中的「有學」、「無學果位」所離之障都是不同的。在聲聞乘的「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等「四果」之中,前三果仍然為「有學」,第四果「阿羅漢」為「無學」!赣袑W」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就是學道圓滿不需再行修學的意思。④普照明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四、約『心』明『通』。普照物機,隨意轉變,一時普應,如觀音普門示現故!惯@是從「心」所具有的神通的角度言說解脫法門的。⑤如來藏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五、即『法陀羅尼』,顯如來藏中蘊恒沙德故!埂溉鐏聿亍故侵副娚碇兴[藏之如來清凈法身。而世親將此處的「如來藏」解釋為「法陀羅尼」,「陀羅尼」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涵義,因此,此處的「如來藏」大致應該是「如來之法藏」的意思。⑥隨順無礙輪解脫 關于此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六、即能破他言,隨彼言破,無礙圓滿故!惯@是指菩薩所具有的依據無礙之言辨而使眾生達到解脫境界的法門。⑦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 關于此處的二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次二一對,相入通智。約時明通,由達三世劫,隨意住持相入故。約因緣集顯智,一切種智包藏法界之中故!骨罢呤侵钙兴_具有通達三世等劫,于其中自由出入使眾生得到解脫的智慧,后者是言菩薩的「一切種智」包藏了所有法界的所有因緣。⑧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 關于此二種解脫法門,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后二一對,約相,即明通智。約身明通,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是『解脫光輪』。約時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通智」即神通智慧。前者指菩薩依持自身的光明輪普照眾生使其解脫,后者是指菩薩依持所觀見的眾生「一時」的狀況而能夠知曉眾生「多時」的狀況。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于此地,隨即獲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凈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余境界解脫。這十種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的解脫門,菩薩都在此第十地中獲得!
「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章 旨】此章簡要概括了「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種:「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的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如此甚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此地菩薩都完全成就!
【說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四層次「明入大盡分」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fā)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
第一,「智大」!钢谴蟆褂衅叻N:
其一,「集智大」!赣卸悦饕蚓壖,然通真、妄及與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凈分。三、滅分!苟讣辜匆蚓壖讣恰辜戳私飧鞣N因緣集的智慧。
其二,「應化智大」!笐恰沟暮x,如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所解釋:「眾生應化等差別應知!辜慈鐚嵵獣詰娚牟顒e等等的智慧。
其三,「加持智大」!讣映种恰沟暮x是:「依彼應化,;唤^,為『加持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四,「微細智大」。從世親和澄觀的解釋看,此章是言,前述三種「智大」合為佛所具的「不二智」;而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
其五,「密處智大」。關于此「密處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故』,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其十種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為「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為具體闡述。
其六,「入劫智大」。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眾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觀講的「命行」就是指菩薩救度眾生所須以生命的存在與遷流為依托,而「加持」、「舍」則是救度眾生的兩種功能、功德。
其七,「入道智大」。綜合世親、澄觀的解釋,即菩薩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對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釋,有三類:「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
第二,「解脫大」,金剛藏菩薩向會眾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種「三昧大」、「陀羅尼大」、「神通大」在經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①!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五層次「釋名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為「法云」的三方面緣由。此章與其后的數章為第一方面的理由:「一、能受如來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謂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章為「云、法相似」的第一層次,「先總明能受之德」的內容。
【注 釋】①通達如是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關于此三句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實成多德,故云『無量菩提』,近說受持之義耳!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此七種智慧,隨順無量菩提,成就了善巧念力!
「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①,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②。譬如娑伽羅龍王③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處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如來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復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薩,余一切眾生、聲聞、獨覺乃至第九地菩薩,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攝、不能持!
【章 旨】此章與其后的三章為「云、法相似」部分的第二層次「別顯受法之相」部分的內容。此章則為「別顯受法之相」的第一部分「總顯受多」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先從正面說明第十地菩薩所受的佛法的「多」與「妙」,然后又以譬喻說明惟有第十地菩薩纔能夠受持如此「多」而「妙」的佛法。
【注 釋】①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無量」表示所受的「法」非常多,難于數計!复蠓鳌、「大法照」、「大法雨」表示所受法的美妙!复蠓鳌埂ⅰ复蠓ㄕ铡故侵浮嘎劇、「思」、「修」「三慧」所知之法的自性。如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照』是『修慧』所攝受故。下句作故,謂說授眾生如云,與他雨法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大法明」是指「聞慧」、「思慧」所知的法性,「大法照」是指「修慧」所起的攝受眾生的作用。「大法雨」則是菩薩授眾生法就如同云彩降下大雨一樣。「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②于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此句是顯示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能受之德。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轉顯勝!耗馨病徽撸澳馨彩芪墓!菏堋徽撸攀芄省I隙芪!簲z』者,思惟攝取義故。『持』者,攝受彼文、義成二持。」「能安」、「能受」的對象都是經文之字句,而「能安」是指能力和可能,而「能受」則是指「心」的信受!改軘z」是通過思惟攝取經文的涵義!改艹帧箘t是指持經、持義。③娑伽羅龍王 大龍王之一,觀音菩薩二十八部眾之一,音譯又作「娑竭羅龍王」、「沙竭龍王」,意譯「海龍王」!堕L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說:「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墻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眾鳥相和而鳴。」此龍王是降雨之龍神,從古以來修請雨之法時,都以之為本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的無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第十地菩薩在一念之間都能夠安、能夠接受、能夠攝取、能夠憶持。譬如娑伽羅龍王所降下的大雨,惟除大海,其余一切地方都不能安置、不能接受、不能攝取、不能保持。如來秘密藏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也是如此,唯除第十地菩薩,其余一切眾生、聲聞、獨覺甚至第九地菩薩,都不能安、不能接受、不能攝取、不能憶持!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霔大雨①。若二、若三乃至無量諸龍王雨,于一念間一時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何以故?以是無量廣大器故!
「住法云地菩薩亦復如是,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無量,于一念頃一時演說,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章 旨】此章為「別顯受法之相」的第二部分「歷數顯多」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以大海作譬喻說明住于此法云地的菩薩所安、受、攝、持的佛法的數量之廣大。
【注 釋】①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大龍王所霔大雨 關于此譬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菏堋徽,不濁故,濁如不信!簲z』者,余水數入,失本名故!撼帧徽,用不可盡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攝、能持一條娑伽羅龍王大龍王所降下的大雨。如果二條、三條甚至無量的諸龍王一起降雨,在一念之間一時降下大雨,大海都能夠安、能接受、能夠攝取、能夠保持。為什么緣故呢?因為大海是一無量廣大的器具的緣故!
「住于法云地的菩薩也是如此,能安、能接受、能攝取、能憶持一位佛的法明、法照、法雨。如果二位、三位甚至無量的佛,在一念之間一時演說佛法,第十地菩薩也能夠完全安、接受、攝取、憶持。因此緣故,第十地名之為『法云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間,能于幾如來所安、受、攝、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不可以算數能知,我當為汝說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世界,其世界中一一眾生皆得聞持陀羅尼,為佛侍者,聲聞眾中多聞第一,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大勝比丘;然一眾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于汝意云何?此諸眾生所受之法為有量耶?為無量耶?」
解脫月菩薩言:「其數甚多,無量無邊!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我為汝說,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薩,于一佛所一念之頃,所安、所受、所攝、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①,前爾所世界一切眾生所聞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爾所世界微塵數佛復過此數,無量無邊,于彼一一諸如來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章 旨】此章為「別顯受法之相」的第三部分「問答顯多」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所問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菩薩為什么能夠接受如此多、如此美妙的佛法的原因。
【注 釋】①三世法藏 關于此語,有兩種解釋。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卷十二為「法界藏」。世親解釋說:「『三世法界藏』者,于法界中三種事藏。」世親所說的「三種事藏」澄觀直接解釋為:「意取法明、照、雨,蘊在法界故!辜从谇笆龅摹复蠓鳌埂ⅰ复蠓ㄕ铡、「大法雨」相照應,「三種事藏」即為「聞」、「思」和「修」。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另外解釋為:「『三世法藏』者,三世佛法之藏也!
【語 譯】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間,能能夠在幾位如來的所在安、接受、攝取、憶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不能夠憑借算數知曉,我當為你用譬喻來說明。佛子!譬如十方各自有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土微塵數的世界,其世界中每一位眾生都能夠聞持陀羅尼,作為佛的侍者,聲聞眾中多聞第一,譬如金剛蓮華上佛所在處的大勝比丘。但是,一位眾生所接受的法,別的眾生不再重復稟受。佛子!你如何考慮此事呢?此諸眾生所稟受之法是有數量限制呢?還是沒有數量限制呢?」
解脫月菩薩說:「其數甚多,無量無邊際!
金剛藏菩薩又說:「佛子!我為你說明,使你能夠理解。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薩,于一佛所一念之間,所安、所接受、所攝取、所憶持的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面所說的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所聞持的法,都不到其的百分之一,甚至譬喻所言的也不趕得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說,你所說的世界微塵數佛又超過此數,無量又無邊際,在那每一位諸如來所稟受的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都能夠安、能夠接受、能夠憶持。因此緣故,此地名之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薩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云,現種種身①,周旋往返,于一念頃,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②;復過此數,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隨諸眾生心之所樂,霔甘露雨,滅除一切眾惑塵焰。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章 旨】此章為金剛藏菩薩向會眾所解釋的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為「法云」的第二方面的緣由。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名『法云』!钩斡^則簡要概括為「注雨滅惑」。
【注 釋】①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無畏以為電光福德智慧而為密云現種種身 關于此中譬喻之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悲云普覆故,法雷驚蟄故。通、明、無畏,照機速疾,令見道故。以福、智因,成種種身,如云形顯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埂杆哪А辜础笩⿶滥А、「五陰魔」、「死魔」、「天魔」!笩⿶滥А怪浮肛潯埂ⅰ覆_」、「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譬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就是如此。②魔怨 即「惡魔」。因惡魔向人行惡,為人之怨敵,因此佛教中將其稱為「魔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八說:「安處不動,猶若金剛,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地菩薩以自己的大愿之力,生起大悲之云彩,震動大法之雷,貫通世間、光明、無畏作為其電光,福德、智慧而作為其密云,顯現出種種身,周旋往返,在一念之間,普徧十方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演說大法,摧伏魔怨;又超過此數,在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針對諸眾生心中的所樂,降下甘露雨,滅除一切眾生的惑塵之火焰。因此緣故,此地名之為『法云地』!
「佛子!此地菩薩于一世界從兜率天下乃至涅槃,隨所應度眾生心而現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塵數國土,復過于此,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國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為『法云』!
【章 旨】此章為金剛藏菩薩向會眾所解釋的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為「法云」的第三方面的緣由。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眾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钩斡^《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簡要概括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菇饎偛仄兴_向會眾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眾生,使眾生趣向涅槃解脫。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地菩薩在一世界從兜率天降下一直示現涅槃相,針對所應度化的眾生之心意而顯示成佛之事;如果在二個世界,如果在三個世界,甚至如上面所說的微塵數國土,超過微塵數國土,甚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的國土,也都是如此。因此緣故,此地名之為『法云地』!
【說 明】第十地「明地行」的第五層次「釋名分」的內容,至此,金剛藏菩薩已經宣說完畢。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為「法云」的三方面緣由。
第一,「能受如來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謂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名『法云』!(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簡要概括為「注雨滅惑」。
第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眾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簡要概括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眾生,使眾生趣向涅槃解脫。
「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①!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明地行」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眾生神通力故!河猩稀徽,比于如來神通力故。」也就是說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眾生等而低于諸佛。此章為其第一部分「依內」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眾簡要說明了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內在根源。
【注 釋】①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此句雖然簡單,然卻含有四層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依內』者,有四種:一、不思議解脫。二、三昧。三、起智陀羅尼。四、神通。」(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又解釋說:「『智慧明達』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羅尼』。二、『神通』者,是『通體』。三、『自在』即『通德』,亦攝『不思議解脫』及與『三昧』。具此三事,即通『無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地菩薩智慧明達,神通自在!
「隨其心念,能以狹世界作廣世界,廣世界作狹世界!
「垢世界作凈世界,凈世界作垢世界;亂住、次住、倒住、正、伲缡菬o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或隨心念,于一塵中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塵相如故,世界不減;或復于一微塵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塵體相如本,于中世界悉得明現;螂S心念,于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莊嚴,乃至不可說世界莊嚴;或于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乃至不可說世界;螂S心念,以不可說世界中眾生置一世界;或隨心念,以一世界中眾生置不可說世界,而于眾生無所嬈害!
「或隨心念,于一毛孔示現一切佛境界莊嚴之事!
【章 旨】此章為「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的內容。關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第二『依外』,謂業(yè)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故烙H《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依外』者,外事地等,復有外事、自他身等。是中『自相』者,有二種:一、轉外事等。二、應化自身等。是中『轉』者,復有三種:一、略廣轉。二、異事轉。三、自在轉,能作一切眾生種種莊嚴等!
【注 釋】①亂住次住倒住正住 關于此四種世界,《華嚴經》之外的經典中甚為罕見。世親《十地經論》卷三解釋說:「『亂住』者,非次第住故!旱棺 徽,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钩斡^《華嚴經疏》卷三十四接續(xù)其意,解釋說:「『亂』則不依行伍,『倒』即覆剎,『正』即仰剎。」而關于「次住」的涵義,幾乎沒有查找的線索。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卷十二,與此相對應的一段經文中僅僅是說:「是廣大無量亂住、倒住、正住等一切世界,自在力故,種種能成!苟怼度A嚴經》也無「次住」的名稱。然從經文本身的邏輯順序以及世親對于「亂住」的解釋看,「次住」應該是「亂住」的反義詞。因此,「次住」可能是「如次而住」的世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針對眾生的心念,能夠將狹小的世界變作廣大的世界,將廣大的世界變作狹小的世界!
「此地菩薩能夠將污垢的世界變清凈的世界,將清凈的世界變作污垢的世界;亂住世界、次住世界、倒住世界、正住世界,如此無量一切世界都能夠互相變作!
「此地菩薩針對眾生的心念,在一塵中安置一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微塵的相狀完全相同,世界不減;又于一微塵之中安置二、安置三世界,甚至不可說世界須彌盧等一切山川,而那些微塵體相也如其本來面目,這些世界都完全在其中得以明晰地顯現。又針對眾生的心念,在一世界中示現二世界的莊嚴,甚至不可說世界的莊嚴;又在一世界莊嚴中示現二世界的莊嚴,甚至不可說世界的莊嚴。又針對眾生的心念,將不可說世界中的眾生安置于一世界;又針對眾生的心念,將一世界中的眾生安置于不可說世界之中,而對于眾生卻無所嬈害!
「又針對眾生的心念,在一毛孔中示現出一切佛的境界以及莊嚴等等事!
「或隨心念,于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一一身示現如是微塵數手,一一手各執(zhí)恒河沙數華奩、香篋、鬘蓋、幢幡,周徧十方,供養(yǎng)于佛;一一身復示現爾許微塵數頭,一復現爾許微塵數舌,于念念中,周徧十方,嘆佛功德;螂S心念,于一念間普徧十方,示成正覺乃至涅槃,及以國土莊嚴之事;或現其身普徧三世,而于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之事,世界成、壞靡不皆現;或于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風,而于眾生無所惱害;螂S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中現大蓮華,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世界,于中示現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種智;或于其身現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云電等光靡不皆現;或以口噓氣,能動十方無量世界,而不令眾生有驚怖想;或現十方風災、火災及以水災;或隨眾生心之所樂,示現色身,莊嚴具足;或于自身示現佛身,或于佛身而現自身;或于佛身現己國土,或于己國土而現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菩薩能現如是及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自在神力!
【章 旨】此章為「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作住持相」的內容。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作住持』者,供養(yǎng)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苟斡^《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解釋說「常用不絕」為「作住持」的涵義。二者可以互相補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針對眾生的心念,在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世界微塵數身,每一身都示現出如此微塵數的手,每一只手各自執(zhí)恒河沙數的華奩、香篋、鬘蓋、幢幡,這些物品周徧十方,菩薩將其供養(yǎng)于佛;菩薩的每一身又示現出許多微塵數的頭,每一頭又顯現出微塵數的舌,在念念中,其周徧十方,贊嘆佛的功德。菩薩又針對眾生的心念,在一念間普徧于十方,為眾生示現佛成正覺乃至涅槃,以及國土莊嚴等事;又顯現出其身普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于身中有無量諸佛及佛國土莊嚴等之事,世界的成、壞無不全部顯現出來;菩薩又從自身一毛孔中產生一切風,但對于眾生卻無所惱害。菩薩又針對眾生的心念,以無邊世界為一大海,此海水中顯現出大蓮華,其光明嚴好,徧覆無量無邊的世界,于中示現出大菩提樹莊嚴之事,乃至示現成就一切種智;又于其身顯現出十方世界的一切光明,摩尼寶珠、日月星宿、云電等光無不都顯現出來;又以口噓氣,能夠使十方無量世界震動,但卻不使眾生產生驚怖的想法;又顯現出十方的風災、火災及以水災;又針對眾生心中的喜好,示現色身,莊嚴具足;菩薩又從于自身示現出佛身,又從佛身而顯現出自身;又于佛身顯現出現自己的國土,又以自己的國土而顯現出佛身!
「佛子!此法云地的菩薩能夠顯現出如此以及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的自在神力!
爾時,會中諸菩薩及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護世四王、釋提桓因①、梵天、凈居、摩酰首羅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薩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復云何?」
爾時,解脫月菩薩知諸眾會心之所念,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大眾聞其菩薩神通智力,墮在疑網。善哉,仁者!為斷彼疑,當少示現菩薩神力莊嚴之事!
【章 旨】此章為「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五部分「令歡喜」的內容。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勾苏乱韵隆该鞯匦小怪械膬热荻紝儆凇甘粳F自神通力」部分,后一部分則歸入「辨地果」部分。在此章,會中大眾產生疑問: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薩的種種神通一般都說是惟有佛方纔具備,為何金剛藏菩薩說此地菩薩也具有呢?解脫月菩薩知曉會眾的疑問,隨即請求金剛藏菩薩斷除會眾的疑問。
【注 釋】①釋提桓因 即「帝釋天」、「天帝釋」、「帝釋」,是佛教所說仞利天之主,居須彌山巔。忉利天含有三十三天宮,帝釋天住在中央的善見城(又作喜見城)統(tǒng)領一切,周圍環(huán)繞著三十二天宮,分別由三十二位輔臣鎮(zhèn)守。這三十二位輔臣,原本是帝釋天的至友。由于他們在人間曾共修福德,所以逝世后一齊成為忉利天的統(tǒng)治者。
【語 譯】那時,會中的諸菩薩及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護世的四大天王、釋提桓因王、梵天、凈居天、摩酰首羅諸天子等,都產生這樣的心念:「如果菩薩神通智力已經能夠如此,佛又怎么說呢?」
那時,解脫月菩薩知曉眾會心中的想法,向金剛藏菩薩說:「佛子!現在此大眾聽說此地菩薩如此神通智力,墮入了懷疑之網。好啊,仁者!您為其斷除這些疑問,可以示現菩薩神力以及莊嚴等等事。」
時,金剛藏菩薩即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眾,皆自見身在金剛藏菩薩身內,于中悉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種種莊嚴之事,經于億劫說不能盡。又于其中見菩提樹,其身周圍十萬三千大千世界,高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蔭亦復如是。稱樹形量,有師子座,座上有佛,號『一切智通王』。一切大眾悉見其佛坐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種種諸相以為莊嚴,假使億劫說不能盡。金剛藏菩薩示現如是大神力已,還令眾會各在本處。時,諸大眾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剛藏一心瞻仰。
爾時,解脫月菩薩白金剛藏菩薩言:「佛子!今此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其名何等?」
金剛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國土體性。」
又問:「此三昧境界云何?」
答言:「佛子!若菩薩修此三昧,隨心所念,能于身中現恒河沙世界微塵數佛剎,復過此數,無量無邊。佛子!菩薩住法云地,得如是等無量百千諸大三昧,故此菩薩身、身業(yè)不可測知,語、語業(yè),意、意業(yè),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說,乃至舉足、下足,如是一切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皆不能知。佛子!此法云地菩薩所有境界,略說如是;若廣說者,假使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章 旨】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先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之中以顯示此地菩薩所獲得的神通之殊勝,其后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眾宣說此定之名稱以及難于思議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解釋此一問答的特殊涵義時說:「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
【語 譯】當時,金剛藏菩薩隨即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當金剛藏菩薩進入此三昧時,諸菩薩及一切大眾,都自己看見其身在金剛藏菩薩的身內,并且從中完全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種種莊嚴之事,如此這些用億劫的時間也是說不盡的。會眾還在其中看見菩提樹,樹身的周長有十萬個三千大千世界,樹高百萬個三千大千世界,枝葉所覆蓋的地域也是如此。與樹的形量對應,有一師子座,座上有一位佛,號為『一切智通王』。一切大眾都完全看見其佛坐于菩提樹下的師子座上,有種種諸相作為莊嚴,這些景象用億劫的時間都說不盡的。金剛藏菩薩示現出如此大神通之力之后,又使會眾重新回歸本來的坐處。那時,諸大眾獲得未曾有的體驗,產生奇特的想法,默然而住,面向金剛藏菩薩,一心瞻仰金剛藏菩薩。
那時,解脫月菩薩向金剛藏菩薩說:「佛子!現今的這一三昧,甚為希有,有大勢力,它的名目是什么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此三昧名為『一切佛國土體性』!
解脫月菩薩又問:「這一三昧的境界如何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如果菩薩修習這一三昧,跟隨其心中所念,能夠在其身中顯現出恒河沙世界微塵數的佛土,也能夠超過此數,無量而無邊際。佛子!菩薩住于法云地,獲得如此等無量百千的諸大三昧,因此菩薩的身、身業(yè)不可測知,語、語業(yè),意、意業(yè),神通自在,觀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戲一切諸解脫門;變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僅僅只能大致說說,甚至舉足、下足,如此一切諸有所作,甚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都不能知曉。佛子!此法云地菩薩所有的境界,大致說說就是如此。如果廣泛地言說,假使用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也不能說盡。」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于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為此土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云何而與菩薩比量?」
「復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余者無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于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來地!」
「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薩于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章 旨】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又向會眾宣說佛的境界超過第十地菩薩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稱其為:「后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菇饎偛仄兴_的回答分為「總訶問非,顯佛德無量」、「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引事類,顯佛德無量」三個方面。
【語 譯】解脫月菩薩又問:「佛子!如果菩薩的神通境界如此,佛的神通力又怎么樣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佛子!譬如有人在四天下取一塊土,而這樣說:『是無邊世界大地的土多,還是此土多呢?』我看你的提問也是如此,如來的智慧無邊無等,為什么要將其與菩薩來比較呢?」
「其次,佛子!如在四天下取少許土,四天下剩余的土是無量的。此法云地菩薩的神通智慧,以無量劫僅僅只能說很少一部份,何況如來地呢!」
「佛子!我今再為你們引用事例來證明,使你們得知如來的境界。佛子!假使十方,每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每一國土都充滿獲得此地境界的菩薩,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那些諸菩薩于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產生的智慧,與一位如來的智慧境界相比,不及百分之一,甚至優(yōu)波尼沙陀分也是如此!
【說 明】關于第十地的「明地行」部分,與其它地都不同。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菩薩于九地中,已作凈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足,此是『勝』故。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滿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埂负笾ㄔ撌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因此,不屬于「明地行」部分,而「第六、神通力有上無上分」澄觀依照別地的結構將其六部分在的后面兩部分化歸「辨地果」。這樣一來,第十地「明地行」部分至此就結束了。在此,將各層次內容作一小結。
第一層次「方便作滿足地分」。澄觀解釋說:「一、『方便作滿足地分』,攝前九地所修,總為方便,滿此地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這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獲得的智慧之業(yè)。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善擇智有七種相」,具體內容見注釋。
第二層次「得三昧滿足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離垢三昧等共眷屬現前故!弘x垢三昧』者,離煩惱垢故。而『現在前』者,不加功力自然現在前故。此『離垢三昧』復有九種三昧,離八種垢!咕唧w內容見注釋。
第三層次「得受位分」。關于此「得受位分」的涵義,世親、澄觀解釋說:「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攝佛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關于此層次的結構,澄觀判釋說:「受位分,于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結!蛊渲校负稀,即將「法」與「喻」的內容作對應解釋。「結」,即總結「得受位元分」的內容。主體部分則是「法」與「喻」。
其一,關于「法」,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得受位』者,隨何等座?隨何等身量?隨何等眷屬?隨何等相?隨何等出處?隨所得位?隨如是說,六事應知!勾思礊椤阜ā沟牡牧鶄方面:
第一方面為「隨何等座」,此地菩薩所坐之座為「大寶蓮花王之座」。第二方面為「隨何等身」,其涵義是「殊妙之身稱于座」,「身相」與「大寶蓮花王座」相宜。第三方面為「隨何眷屬」,有無數的菩薩環(huán)繞其周圍。第四方面為「隨何等相」,「周遍作業(yè),為其相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十地菩薩所作之業(yè)為其「身相」。第五方面為「隨何出處」,其涵義是「十處出光,令惡道出離,菩薩增行故。文分為四:一、舒光作業(yè)。二、眾圣咸知。三、下類奔風。四、同聲相應!(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中「舒光作業(yè)」言「十處放光」的三種業(yè):「利益業(yè)」、「發(fā)覺業(yè)」、「攝伏業(yè)」。「眾圣咸知」是說,諸佛以及菩薩都知曉某世界中的某位菩薩證入到第十地。「下類奔風」的「下類」即低于十地的菩薩。十方無邊數量的菩薩甚至九地菩薩都如同風一樣奔來,正觀第十地菩薩,并且獲得了十千三昧!竿曄鄳怪竿暋辜粗竿∮诘谑氐钠兴_,這些「同聲」都于其胸中放出大光明,此光后來又進入此位十地菩薩的胸相之中。第六方面為「隨所得位」,即諸佛從眉間放出清凈光明,為大菩薩確認其以及獲得佛的果位。經文分「放光」成十種有益之業(yè)以及「入頂成益」兩個層面。
其二,「喻」!赣魃狭,文少不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四層次「明入大盡分」。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fā)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
其一,「智大」!钢谴蟆褂衅叻N:第一種「集智大」,「集」即因緣集。第二種,「集智」即了解各種因緣集的智慧。第三種「應化智大」,即如實知曉應化眾生的差別等等的智慧。第四種「加持智大」,「依彼應化,;唤^,為『加持行』!沟谖宸N「微細智大」,經文所言的十種「微細智」是講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過程!该芴幹谴蟆梗该芴幹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依護根未熟眾生,不令驚怖故』,現粗、隱、細而秘密俱成!蛊涫N秘密處,「身秘密」、「語秘密」、「心秘密」(意秘密)「三密」為「秘密處」的總概括,其余七種為具體闡述。第六種「入劫智大」,此「入劫智」是言菩薩救度眾生所具有的平等對待一切劫的智慧。澄觀講的「命行」就是指菩薩救度眾生所須以生命的存在與遷流為依托,而「加持」、「舍」則是救度眾生的兩種功能、功德。第七種,「入道智大」。即菩薩所具有的使凡夫入佛道的智慧。依照世親對于所化度指凡夫的解釋,有三類:「依凡夫地依我慢行者,依信求生天者,依覺觀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其二,「解脫大」,金剛藏菩薩向會眾宣講第十地菩薩所獲得的十種主要的解脫法門。
其三,「明入大盡分」所言的「五大」的其余三種「三昧大」、「陀羅尼大」、「神通大」在經文中只有一句:「如是乃至無量百千阿僧祇三昧門、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無量百千阿僧祇神通門,皆悉成就!
第五層次「釋名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稱之為「法云」的三方面緣由。
其一,「能受如來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云、法相似,以遍覆故,此地中聞法相似,如虛空身遍覆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謂佛身云遍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名『法云』!(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為「注雨滅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眾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則簡要概括為「注雨生善,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眾生,使眾生趣向涅槃解脫。
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眾生神通力故!河猩稀徽,比于如來神通力故!挂簿褪钦f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眾生等而低于諸佛。
其一,「依內」,在此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眾簡要說明了第十地菩薩所具有的神通之力的內在根源。
其二,第二部分「依外」以及第三部分「自相」。關于二者合一的理由,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第二『依外』,謂業(yè)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
其三,第四部分「作住持相」。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作住持』者,供養(yǎng)門等成就,集助菩提法故!苟斡^《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則解釋說「常用不絕」為「作住持」的涵義。二者可以互相補充。
其四,第五部分「令歡喜」。關于其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令歡喜』者,能斷疑故。斷疑有二種:一、示現自神通力。二、說一切法故!蛊渲,「示現自神通力」的內容屬于「明地行」,而后一部分則歸入「辨地果」部分。在此部分,會眾大眾產生疑問:前述所言的第十地菩薩的種種神通一般都說是惟有佛方纔具備,為何金剛藏菩薩說此地菩薩也具有呢?解脫月菩薩知曉會眾的疑問,隨即請求金剛藏菩薩斷除會眾的疑問。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先進入「一切佛國土體性三昧」之中以顯示此地菩薩所獲得的神通之殊勝,其后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眾宣說此「定」之名稱以及難于思議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解釋此一問答的特殊涵義時說:「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令眾歡喜!菇饎偛仄兴_應解脫月菩薩的請求,又向會眾宣說佛的境界超過第十地菩薩的境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稱其為:「后一問答,顯神力有上,令眾歡喜!菇饎偛仄兴_的回答分為「總訶問非,顯佛德無量」、「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引事類,顯佛德無量」三個方面。
(三)、正說分之二:「辨地果」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慧,不異如來身、語、意業(yè),不舍菩薩諸三昧力!
「于無數劫承事供養(yǎng)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yǎng)之具而為供養(yǎng)。一切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轉更增勝,于法界中所有問難善為解釋,百千億劫無能屈者!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妙真金作嚴身具,大摩尼寶鈿廁其間,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
【章 旨】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為「菩薩住此地中,勝聲聞、辟支佛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三)此章為「調柔果利益勝」的主體——「調柔行」的內容!刚{柔」的語言涵義是「和柔」、「和順」、「調和順適」!刚{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本章即「調柔行」,含有三層涵義:第一,「此地菩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為「練行緣!苟,「能練行」,包含「供養(yǎng)諸佛」)、「一切諸佛神力所加」等方面的內容。第三,「所煉凈」,內容為「一切菩薩所有智、行皆不能及」。世親將此章判釋為「明地行」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歡喜」部分之「說法斷疑」的內容。如澄觀所說:「第二,『佛子菩薩住如是智慧』下,『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復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苟勒掌渌麛档氐呐嗅屩,此部分內容應該判歸「辨地果」內。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菩薩住于如此智慧,與如來的身、語、意業(yè)沒有差異,也不舍棄菩薩諸三昧之力。」
「此地菩薩在無數劫承事供養(yǎng)一切諸佛,每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yǎng)之具而供養(yǎng)諸佛。此地菩薩為一切諸佛的神力所加持,其智慧光明轉而更加增勝,對于法界中所有的問難善于為眾生解釋,百千億劫也沒有使其屈服者!
「佛子!譬如金師以上等美妙的真金制作嚴身之具,并且以大摩尼寶間錯裝飾,自在天王服戴于其身,是其余天、人莊嚴之具所不能相比的。此地菩薩也是如此,從初地直至第九地菩薩,一切菩薩所有的智、行都趕不上此地菩薩!
「此地菩薩智慧光明,能令眾生乃至入于一切智智,余智光明無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酰首羅天王光明,能令眾生身、心清涼,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薩智慧光明亦復如是,能令眾生皆得清涼,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章 旨】此章為「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教智凈」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以此地成就證凈,從體起用故。」(澄觀《華嚴經疏》卷三十八)此中,「智」為「體」,「教」為「用」,以此地所證得的「智」使眾生得以進入一切智智(佛智)。此部分也是世親所判釋的「說法斷疑」后一部分內容。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夠使眾生乃至進入一切智智(佛智),其余的智慧之光明沒有能力如此。佛子!譬如摩酰首羅天王的光明,能夠使眾生的身、心都得到清涼,這是一切光明所不能企及的。此地菩薩的智慧光明也是如此,能夠使眾生都獲得清涼,乃至住于一切智智,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薩的智慧光明都是不能企及的。」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諸佛世尊復更為說三世智①,法界差別智②,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③,舉要言之,乃至為說得一切智智!
【章 旨】此章為「調柔果利益勝」的第三部分——「勝過自在」的內容,其基本涵義是此地菩薩的神通力遠遠勝于前九地的緣故。依照世親的判釋,此是「明地行」的第七層次的「大勝分」的第一部分內容。關于「大勝分」,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神通力勝」的具體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三世智 為八十卷《華嚴經》卷十六所言的佛的「十智」之一。「三世智」是指佛對于三世之法通達圓明的智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初句,即『能斷疑行』,謂令通達三世之中所有道義故。」②法界差別智 關于此智,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二、速疾神通行,聞說如來秘密法故,如經『正知法界差別故』!蛊刑崃髦磳⒋司渥g為「智」,而譯為「正知法界差別」,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七譯為「法界智慧」。唐代尸羅達摩譯出的《十地經》卷九則譯為「法界差別智」。然而,在八十卷《華嚴經》卷十六中所言的佛之「十智」中并無「法界差別智」。不過,其「十智」中的第三「法界無礙智」與第四「法界無邊智」略同于「法界差別」之智的涵義,可以參照。「法界無礙智」是指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性、分交徹,互不相礙之智。「法界無邊智」是指知眾生色、心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間,無有邊際之智。③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 關于此三種智慧,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三、等作助行。此有三種應知:一、作凈佛國土平等,為化眾生故。二、作法明平等。三、作正覺平等!钩斡^《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解釋說:「三、余三句,『等作助行』,謂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于中,初句,『作凈佛國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等化』,謂教智化。后句,『作正覺平等化』,謂慈念,令得證知故。」提流支未將此三句譯為「智」,而譯為「遍覆一切世間界,照一切世間界,令一切眾生界得證法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十七譯為:「一切世界智慧,普照住持一切世界智慧,大慈大悲普覆一切眾生智慧!埂L拼_達摩譯出的《十地經》卷九則譯為「徧滿一切諸世界智,照一切世界加持之智,徧知一切諸有情類剎土法智!股鲜稣Z句略有差別,意義大致相同。不過,六十卷《華嚴經》與八十卷《華嚴經》相同的是,此三智之名并不與經中所言的佛之「十智」相對應。不過,其「十智」中的第五「充滿一切世界智」、第六「普照一切世界智」及第八「知一切眾生智」分別略同于「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的涵義,可以參照!赋錆M一切世界智」是指如來從「定」而起廣大妙用,徧滿世間,無不照了之智!钙照找磺惺篱g智」是指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無量世界之智。「知一切眾生智」是指如來知所化一切眾生之善惡因緣之智。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經能夠安住于如此智慧,諸佛世尊又更為其說三世智,法界差別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眾生智,舉要言之,甚至為其宣說使其獲得一切智智!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①最為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行!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云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
【章 旨】此章為「調柔果利益勝」的第四、第五部分——「別地行相」和「結說地名」的內容。在本章中,金剛藏菩薩指出,進入此地的菩薩,其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智波羅蜜多」為主。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一部分「神通力勝」。
【注 釋】①智波羅蜜 「十波羅蜜多」之一,即如實知一切法之智,分為「受用法樂智」與「成熟有情智」兩種。前者是由「十波羅蜜多」中之前六度所成立之妙智,具此一妙智即能受用法樂無窮;后者則可成熟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依此智而獲得大饒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此地的菩薩所修行的十種波羅蜜多中,智波羅蜜多居多。其余的九種波羅蜜多,并非不修行,只是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罷了!
「佛子!這就是『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云地』的內容。如果廣泛全面地言說,即便是經過無量劫也是不可窮盡的!
「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yè),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復作是念:『我當于一切眾生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弧
【章 旨】此章與下章為「攝報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三十四解釋說:「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為『攝』!勾苏聫膬煞矫嫘f「果勝」:第一為「上勝身」,即上等的「身」報,經文中的「摩酰首羅天王」。第二為「上勝果」,如經文中所言的「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等等。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二部分「算數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菩薩摩訶薩住于此地,大多作為摩酰首羅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在法界中的所有問難都不會使其屈服。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如此一切諸所作業(yè),都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甚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佛智)!
「菩薩又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在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甚至為一切智智(佛智)的依止』!
「若勤加精進,于一念頃,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①,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為眷屬!
【章 旨】此章為「攝報果利益勝」的第二部分「禪定果勝」的內容。世親將其歸納為:「菩薩禪定勝業(yè)。勝業(yè)有二種:一者,三昧勝。所謂『于一念間得百三昧』,得三昧自在力故。二者,三昧所作勝,謂見百佛等,以得是三昧力故。」(參見世親《十地經論》卷三;此為世親對初地的相關部分的解釋,關于第十地,經文中,「百」遞進為「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而「三昧所作勝」則同樣是從「自利」與「利他」兩個層面來說明的。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二部分「算數勝」。
【注 釋】①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三昧 關于此句的含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二、『攝報』中,『得十不可說』等名『算數勝』!龟P于「算數」的含義,「『算數』即數建立故。又治取與生疑障!埂杆銛怠箯目傮w上是對治眾生在取得財物和給與別人財物方面的疑障。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這些菩薩如果發(fā)起大精進之力,在一念之間,就獲得的三昧,甚至示現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個菩薩作為自己的眷屬!
「若以菩薩殊勝愿力自在示現,過于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章 旨】此章為「愿智果利益勝」的內容。關于其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三十四解釋說:「內證愿力,教智自在;又以愿力助智,令業(yè)用無邊,故稱『愿智』。」所謂「愿智」就是以大愿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依照世親的判釋,此章屬于「大勝分」的第二部分「算數勝」。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如果菩薩憑借殊勝的大愿之力自在示現,就可以超過前述所說的『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的數字,所謂若修行、若莊嚴、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語、若光明、若諸根、若神變、若音聲、若行處,甚至花費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都無法計算清楚!
【說 明】此「辨地果」部分也稱「校量勝分」,其涵義為彰顯此地所證境界遠遠勝過聲聞、辟支佛,也勝過第五地。其內容包含「調柔果」、「攝報果」、「愿智果」三部分。所謂「調柔果」是指本地修行所得之果調和順適。進入第九地的菩薩所修的十種波羅蜜多中,以「智波羅蜜」多為主。所謂「攝報果」是指「王位之身酬因,名『報』;因成納果,故名為『攝』!(澄觀《華嚴經疏》卷三十四)所謂「愿智果」就是以大愿之力輔助所證智慧之果。
另外,此地的「辨地果」的內容,世親將其判釋入「明地行」的第六層次與第七層次之中。其中,「調柔果」的「調柔行」、「教智凈」、「勝過自在」等部分屬于「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第四部分「令歡喜」部分之「說法斷疑」的內容。「調柔果」的「別地行相」、「總結地名」兩部分與其后的「攝報果」、「愿智果」屬于世親所說的「明地行」的第七層次「大勝分」的內容。
關于「說法斷疑」的內容,澄觀解釋說:「『說法斷疑』者,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眾生入一切智。復顯上說,其德不虛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當出地心,比前諸地,即調柔果。而《論》復將入前分中,欲顯義門多勢!(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關于「大勝分」的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大勝』者,有二種:一、神通力勝。二、算數勝。此二種事勝一切前地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十七、地影像分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阿耨達池①出四大河②,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無盡竭,復更增長,乃至入海,令其充滿!
「佛子!菩薩亦爾,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復更增長,乃至入于一切智海,令其充滿。」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內容!傅赜跋穹帧故且云┯鞯男问綄τ谑匦扌屑捌渚辰邕M行總體比較說明!甘侵小旱赜跋瘛徽,有四種: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三、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此章是以「無憂池」與「四大河」為譬喻說明「修行功德」的。關于「修行功德」的涵義:「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注 釋】①阿耨達池 又作「阿那達池」、「阿那婆答多池」、「阿那婆踏多池」、「阿那跋達多池」,或作「阿耨池」,意譯為「無熱惱池」、「無熱池」、「清涼池」。印度古代相傳之閻浮洲四大河的發(fā)源地。依《大毗婆沙論》卷五、《俱舍論》卷十一等所述,此池位于大雪山之北,香醉山之南,名為「無熱惱」,周圍有八百里,以金、銀、琉璃、頗梨等四寶裝飾岸邊,池中金沙彌漫,清澈明凈。有八地菩薩以愿力化成龍王,潛居其中,出清冷之水,以供給贍部洲。即從池東面銀牛之口出恒河,從南面金象之口出信度河,從西面琉璃馬之口出縛芻河,從北面頗胝師子之口出徙多河,各繞池一匝而入海。佛教常以之作譬喻,以譬喻涅槃的無惱熱、清涼。②四大河 《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阿毗曇毗婆沙》卷二等記載,閻浮洲北部有四條大河,又作「四河」!堕L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云:「阿耨達池東有恒伽河,從?诔觯瑥奈灏俸尤胗跂|海;阿耨達池南有新頭河,從師子口出,從五百河入于南海;阿耨達池西有婆叉河,從馬口出,從五百河入于西海;阿耨達池北有斯陀河,從象口中出,從五百河入于北海!埂负阗ず印,又名「殑伽河」、「兢伽河」,或單稱「恒河」,即今之恒河。為印度三大河之一。發(fā)源于尼泊爾西北之喜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后向東注入孟加拉灣!感骂^河」,又作「辛頭河」、「私頭河」、「信度河」、「信陀河」等,即今之印度河。為印度三大河之一。發(fā)源于西藏西南隅開拉沙山之南,向西北流至喀什米爾北部,折而向南流經旁遮普,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婆叉河」,又作「縛芻河」、「婆輸河」、「和叉河」,「博叉河」,相當于《漢書》所載之「媯水」、「烏滸水」。即今之奧克薩斯河。發(fā)源于帕米爾高原東南,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堿海)!杆雇雍印梗置杆苟嗪印、「私多河」、「悉陀河」、「斯頭河」、「徙多河」,相當于《漢書》所載之「藥殺河」,即今之查可薩提河,別名錫爾河。發(fā)源于伊息庫爾湖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關于此「四大河」,《華嚴經?十定品》有已詳細說明:「佛子!譬如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無濁無雜,無有垢穢,光色清凈猶如虛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于象口中出恒伽河,師子口中出私陀河,于?谥谐鲂哦群,于馬口中出縛芻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時,恒伽河口流出銀沙,私陀河口流出金剛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縛芻河口流出琉璃沙;恒伽河口作白銀色,私陀河口作金剛色,信度河口作黃金色,縛芻河口作琉璃色,一一河口廣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圍繞大池七匝,隨其方面四向分流,澒涌賓士入于大海!苟颂幍摹杆拇蠛印挂埠小词ㄆ贰抵兴缘乃拇笃┯髁x:「今文含具:一、愿智河,即大愿之水。二、波羅蜜河。三、三昧河,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攝法充滿眾生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從初地歡喜地直至第十地法云地,十地行相次第顯現于前,就能夠趣入一切智智!
「譬如從阿耨達池流出四條大河,其河流注徧閻浮提,既沒有盡竭,又更加增長壯大,直至流入大海,使大海充滿。」
「佛子!菩薩也是如此,從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攝法充滿眾生,無有窮盡,又更加增長,直至進入一切智之海,使其充滿!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①!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第二層次「上勝功德」的內容。關于「上勝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上勝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勾艘粚哟问且浴干酵酢(各類山中處于最極頂位置者)為譬喻說明「上勝功德」的,因此,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補充解釋說:「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勾苏聻槌斡^所判釋的「上勝功德」部分的「總舉于法」和「總顯于喻」兩部分的內容。在此章,金剛藏菩薩向會眾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別可以用十種「山王」說明。
【注 釋】①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 關于此句的含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今初言『因佛智』者,為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既未窮故,隨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為修無差而成于差,以本統(tǒng)末,非全隔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菩薩十地,因為欲獲得佛智的緣故而有十地的差別。」
「這與大地有十山之王一樣。十種山王的名目是什么呢?其名目是: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咸在其中,說不可盡①!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咸在其中,說不可盡②!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 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fā)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咸在其中,說不可盡③。」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焰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慧咸在其中,說不可盡④!
「佛子!如由干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說不可盡⑤。」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為「上勝功德」的第三部分「法、喻對顯」的內容,即以「十大山王」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初地「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三「發(fā)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的修行境界。具體的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如雪山王一切藥草咸在其中取不可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初地,圣智法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初地『法藥』,初破無明故!勾恕秆┥酵酢怪械摹杆幉荨故亲鳛橘Y生眾生的「事受用」而起作用的,「藥是四大增損對治」,「四大」即地、水、火、風。其三,從譬喻的實質言之,「藥草」譬喻可以破除無明的智慧。其四,「咸在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同前)②如香山王一切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埂付亟湎。」(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香山王」中的「香」是作為資生眾生的「事受用」而起作用的,「香及果即長養(yǎng)眾生,以揵闥婆常食香氣故!蛊涠瑥钠┯鞯膶嵸|言之,「香」譬喻「戒」。其三,「咸集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③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咸在其中取不可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鞞陀黎」的涵義為「種種持」。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三地是清凈的。其三,「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三,寶是守護積聚事。」此「鞞陀梨山」中的「寶」是作為眾生所應該積聚的資生之具。其四,從譬喻的實質言之,「三地禪等可貴如寶!蛊湮,「咸在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耿苋缟裣缮酵跫儗毸晌逋ㄉ裣上套∑渲袩o有窮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純寶所成」,譬喻第四地是清凈的。其二,「五通神仙」即「五通仙」,是指獲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等五種神通的仙人。其三,「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四地出世,如仙。」(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第四地進入出世間,而前三地仍然在世間。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五通福田治貧窮難,以供彼仙能生福故!蛊湮,從譬喻的實質言之,第四地所修三十七道品「資助,能生福故!蛊淞,「咸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耿萑缬筛赏恿_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等句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由干陀」的涵義是「雙持」,「回文即云『持雙』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五地是清凈的。其三、「夜叉大神」,即「天龍八部眾」之一,「夜叉」為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之鬼類。其四,「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埂肝宓厣魄勺栽冢缫共。」其五,從其對治作用而言,「夜叉治死難,威制眷屬,不令害人故!蛊淞,從譬喻的實質言之,「第五地修無住,不永滅故!蛊淦,「咸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譬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都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咒術都在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都聚集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二離垢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薩的戒行、威儀都在此地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鞞陀梨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一切眾寶都聚集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三發(fā)光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的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都在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神仙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五通神仙都住在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四焰慧地也是如此,一切道中的殊勝智慧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譬如由干陀羅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夜叉大神都住在此山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五難勝地也是如此,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①。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慧獨覺果證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③。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④。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咸在其中,說不可盡!
「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⑤。菩薩所住法云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章 旨】此章與下一章為「上勝功德」的第三部分「法、喻對顯」之內容,即以「十大山王」為譬喻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山王」、「須彌盧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第六地「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的修行境界。具體的涵義見注釋。
【注 釋】①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純寶所成」,譬喻第六地是清凈的。其二、「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第六地「以五地修四諦因,相同聲聞,未能出彼。六地超彼,成果無盡!蛊淙,此山中出產、積聚眾果,而「果即長養(yǎng)眾生」。其四,從譬喻的實質言之,「六地無漏慧資法身故!蛊湮,「咸在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取不可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②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尼民陀羅」的涵義是「持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七地是清凈的。其三,「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七、方便善巧,如彼龍神,超前緣起之因,名『緣覺果』。」(同前)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龍治儉難,降時雨故!蛊湮,從譬喻的實質言之,「七地功用滿足,無所少故!蛊淞,「咸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③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斫迦羅」的涵義是「輪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八地是清凈的。其三,「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八地,無功用心自在故,此『自在眾』即是『密跡』諸神!埂该苒E」即「密跡金剛」。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諸『自在眾』治不調伏難,調伏難調故!蛊湮澹瑥钠┯鞯膶嵸|言之,「八地三世間化得自在故。」其六,「咸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④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此山之名「計都」的涵義是「幢慧」。(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純寶所成」,譬喻第九地是清凈的。其三,「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九地,善巧攝生大力相故。」其四,從其對治作用而言,「修羅治惡業(yè)難,以咒術力制諸眷屬,不造諸惡故。」其五,從譬喻的實質言之,「九地,善知稠林,得無礙辯,破惑業(yè)故。!蛊淞,「咸住其中」的涵義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⑤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咸住其中無有窮盡 關于此譬喻,有幾個要點需解釋。其一,「純寶所成」,譬喻第十地是清凈的。其二,「若語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義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十地,佛德如天,已淳凈故。」其三,從其對治作用而言,「大威德天治修羅怨敵難。以四天王、三十三天俱處此山故!蛊淙,從譬喻的實質言之,「十地如佛,降四魔故!蛊淦撸赶套∑渲小沟暮x是「如所說事能生一切物故」,「無有窮盡」的涵義是「隨順修行,不永斷,不暫息故。」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譬如馬耳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一切諸果都在此山中,取之不可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六現前地也是如此,進入緣起之理的聲聞果住于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尼民陀羅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大力龍神都住在此山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七遠行地也是如此,證得方便智慧的獨覺都住于此地之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斫羯羅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諸自在天眾都住在此山之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八不動地也是如此,一切菩薩所證得的四種自在行差別世界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計都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具有大威德的阿修羅王都住在此山之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九善慧地也是如此,一切世間有生有滅的智與行都在其中,是說不盡的!
「譬如須彌盧山王,是由純寶所構成的,具有大威德的諸天都住在此山之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的第十法云地也是如此,如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事都在其中,問答、宣說是不能夠窮盡的!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①!
【章 旨】此章為「上勝功德」的第四部分「總結法、喻」,即「結成本意」的內容。金剛藏菩薩用簡潔的語言,以「山」與「大!沟年P系作譬喻,總結了十地所證不同,但同歸于佛智則是相同的。由于「本意」較為復雜,具體內涵見注釋。
【注 釋】①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 關于十地命名的緣由,世親僅僅用「彼因果相顯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來解釋,而澄觀的解釋甚為詳細。澄觀說:「本意有二:一、既同一智海得差別名,則差非差也。二、互相顯義,謂彼十大山因海得高勝名,若在余處不足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廣名,含斯『大』義故。十地亦爾。因修佛智,故得高勝。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窮,方顯深廣。故論云『因果相顯』。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長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廣故。以山依二處,法含二義故,更顯之。又地則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于地。則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則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從總體而言,此句的主旨是顯示十地各自所證與佛智所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此正如澄觀所說:「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皆齊等。十地教行,則優(yōu)、劣懸差。若證『如』入『智』,量皆平等!辜丛谧C入真如空理,獲得佛智的情形之下,十地教行是完全平等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此十座寶山王,都位于大海之中,由于各自有不同的特點而以不同的名字命名。菩薩十地也是如此,同在佛的一切智之中,由于各自內涵有所不同而得以有不同的名目。」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一、次第漸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無量珍寶。六、無能至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①。何等為十?所謂歡喜地,出生大愿漸次深故②。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③。發(fā)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④。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⑤。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F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⑥。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⑦。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⑧。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⑨!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第三層次「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內容。關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對世親這一解釋,澄觀解釋說:「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唬丝偱e也!耗芏入y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旱么笃刑峁省,果順因也。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一層次是以「大!沟氖N相狀為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海所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
【注 釋】①不可移奪 這是此章涵義的總體概括,因此澄觀作了重要解釋。澄觀解釋說:「總云『不可移奪』者,此有二義: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奪其果海深廣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奪其因行之稱。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奪因相,則果亦不成!(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十地作為成就佛智之因相,佛智之海作為十地因相之結果,二者不可相奪,而是共同存在的。另外一方面,如世親所說,「因、果」也是「相順」的。②歡喜地出生大愿漸次深故 大海的第一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易入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一「歡喜地」的漸次深入的特性相應。③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尸故 大海的第二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凈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二「離垢地」的清凈的特性相應。④發(fā)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 大海的第三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平等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三「發(fā)光地」所開發(fā)的極明凈之慧光而舍棄世間性的特性相應。⑤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 大海的第四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護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四「焰慧地」的「護自一味,恒不失」的特性相應。即維護自身,與佛保持同樣的智慧光明。⑥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 大海的第五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利益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五「難勝地」的救度眾生的功能相應。⑦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第六「現前地」與第七「遠行地」與大海的第六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不竭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相應。其理由是,第六、第七地所證是即深且廣的。⑧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 大海的第七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住處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與第八「不動地」的特性相應。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七、住處功德,無功用行是菩薩所住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⑨善慧地得深解脫行于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第九「善慧地」與第十「法云地」與大海的第八種特征,即如世親所說的「護世間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相應。澄觀在世親解釋的基礎上說:「八、末后二句合名『護世間功德』。九地,潮不過限,不誤傷物;知機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無大海,水溺四洲,余不能受,必生毀謗。又得此二法用,護世間!(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如果沒有大海承納大量的雨水,雨水淹沒四洲,會使眾生起毀謗之心。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譬如大海,憑借十種相狀,得到大海的名字,這是不可變更的。那十種相狀呢?第一,次第漸深。第二,不接受污雜之物。三,余水入中,都失去其本來的名字。第四,海水的味道處處一樣。第五,蘊藏無量珍寶。第六,無能至底。第七,廣大無量。第八,為大身所居住。第九,潮不超過其限度。第十,普受大雨,無有超過其限度溢出的情形!
「菩薩行也是如此,憑借十相的緣故,名為菩薩行,這是不可變更的。這十種相是什么呢?所謂歡喜地,出生大愿漸次深的緣故。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行的緣故。發(fā)光地,舍離世間虛假名言的緣故。焰慧地,與佛功德相同的緣故。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以及世間所作的許多珍寶的緣故,F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的道理的緣故。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的緣故。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之事的緣故。善慧地,獲得深解脫行,在世間如實而知但卻不超越限度的緣故。法云地,能夠接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大法雨,沒有滿足的緣故!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等為十?一者,從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圓滿無缺。四者,清凈離垢。五者,內外明徹。六者,善巧鉆穿。七者,貫以寶縷。八者,置在琉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愿。」
「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圣①。何等為十?一者,發(fā)一切智心②。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凈③。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④。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鉆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⑤。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⑥!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影像分」的第四層次「轉凈堅固功德」的內容。關于「轉凈堅固功德」的涵義,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解釋說:「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云,障盡證堅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異;唯一智體,前、后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勾艘粚哟问且浴复竽δ嶂椤沟氖N相狀為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體所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
【注 釋】①有十種事出過眾圣 「眾圣」是指聲聞、緣覺(辟支佛)。對于此句的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解釋說:「過十圣性者,過聲聞、辟支佛等性故。聲聞有八種性,四行、四果差別故。辟支佛有二種性,行、果差別故!辜词仄兴_具有的十種「行」與「果」,遠遠超過聲聞、緣覺。②一者發(fā)一切智心 「初地」是初步從煩惱之海中出來。這與從大海中選擇摩尼寶珠是相近的。③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凈 「頭陀」,即「苦行」,是指斷除肉體欲望、堪忍諸種難忍之苦的修行方式。此句是指第二「離垢地」,因為摩尼寶珠的「巧匠治理」相與此地的「戒相」對應。④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摩尼寶珠的「圓滿無缺」、「清凈離垢」、「內外明徹」相分別對應于第四「發(fā)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的「地相」。⑤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鉆穿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八者置于自在高幢之上 摩尼寶珠的「善巧鉆穿」、「貫以寶縷」、「置在琉璃高幢之上」的三相分別對應于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的「智行」、「方便行」、「自在行」。⑥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關于此二句的涵義,澄觀概括說明「后二句明功用殊勝」。前句為世親概括的「七、神力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即菩薩于第九「善慧地」所證得的智慧之光明具有神奇的救度眾生的功用。后句為世親概括的「八、不護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涵義是:「謂隨王雨寶,無護惜故。約法,則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眾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隨意雨寶故。合云『廣作佛事』!(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摩尼寶珠具有的「不護功能」就是不顧惜而隨王之心意降下眾寶,而菩薩于第十「法云地」獲得佛的正智,已經可以算作佛,并且能夠隨眾生心意使其善根同于自己。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特性超過許多珍寶。那十種特性是什么呢?第一,從大海出產。第二,經過巧匠治理。第三,圓滿無缺。第四,清凈離垢。第五,內外明徹。第六,善巧鉆穿。第七,用寶縷貫穿。第八,放置在琉璃高幢之上。第九,都放出一切種種光明。第十,能夠隨王的心意降下種種寶物,隨眾生的心意完全實現其心愿。」
「佛子!應當知曉菩薩也是如此,有十種事超過聲聞、緣覺。這十種特性是什么呢?第一,發(fā)一切智心。第二,持戒、頭陀行,正行明凈。第三,諸禪三昧,圓滿無缺。第四,道行清白,離諸垢穢。第五,方便、神通,內、外明徹。第六,緣起、智慧,善能鉆穿。第七,貫以種種方便智縷。第八,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觀眾生行,放聞持光。第十,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夠為眾生廣作佛事。」
【說 明】「地影像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后:
第一,關于其主旨和結構!傅赜跋穹帧故且云┯鞯男问綄τ谑匦扌屑捌渚辰邕M行總體比較說明!甘侵小旱赜跋瘛徽撸兴姆N:一、池。二、山。三、海。四、摩尼寶珠。以況四種功德故。一、修行功德。二、上勝功德。三、難度能度大果功德。四、轉盡堅固功德。」(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第二,「池喻」,以「無憂池」與「四大河」為譬喻說明「修行功德」。關于「修行功德」的涵義,如世親所說:「是中『修行功德』者,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攝法作利益他行,自善根增長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第三,「山喻」,以「山王」(各類山中處于最極頂位置者)為譬喻說明「上勝功德」。關于「上勝功德」,世親解釋說:「是中『上勝功德』者,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澄觀補充解釋說:「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其一,在「總舉于法」和「總顯于喻」兩部分,金剛藏菩薩向會眾指出,修行十地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佛智,而十地中各自所得之智的差別可以用十種「山王」說明。
其二,第三部分「法、喻對顯」,即以「十大山王」來解釋「十地之法」。在此章中,金剛藏菩薩以「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干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山王」、「須彌盧山王」的有關狀況來分別說明初地「歡喜地」、第二「離垢地」、第三「發(fā)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地「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的修行境界。
其三,「結成本意」。金剛藏菩薩用簡潔的語言,以「山」與「大!沟年P系作譬喻,總結了十地所證不同,但同歸于佛智則是相同的。
第四,「海喻」,以「大!沟氖N相狀為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海的「非一非異」的關系。關于「難度能度大果功德」的涵義,世親解釋說:「是中『難度能度大果功德』者,因、果相順故,十地如大海難度能度,得大菩提果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對世親這一解釋,澄觀解釋說:「云何相順?謂『十地如大!,此總舉也。『能度難度』者,顯因順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順因也。如海成時,不失十相;離十相而無海。離十地而無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第五,「珠喻」,以「大摩尼珠」的十種相狀為譬喻說明十地的八種功能以及十地之相與佛智之體的「非一非異」的關系。關于「轉凈堅固功德」的涵義,澄觀解釋說:「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謂從初地轉至法云,障盡證堅故。」「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后之異;唯一智體,前、后增明。喻雖無差別不礙差別!(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十八、地利益分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后至于一切智地!
【章 旨】從此章開始進入「地利益分」的內容!傅乩娣帧辜葱v修行十地能夠帶來的利益。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種:一、生信功德。二、供養(yǎng)功德。」世親是從經義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又從經文段落結構的角度將「地利益分」又分為三方面:「初,顯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第一「顯法利益」部分則包括「生信功德」與「供養(yǎng)功德」兩方面的內容。此章與下一章為「生信功德」的內容。此章的內容是「說益生信」,「謂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益!乖诖苏拢饎偛仄兴_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眾宣說了聞聽此十地法門能夠得到的利益。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給會眾說:「佛子!這一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的菩薩行法門品,如果諸眾生不種植善根是不可能聽聞的!
解脫月菩薩說:「聽聞此法門,可以獲得多少福呢?」
金剛藏菩薩回答說:「如一切智所聚集的福德一樣,聽聞此法門的福德也是如此。為什么緣故呢?不是菩薩是不能聽聞此功德法門的,也是不能信解、受持、讀誦的,何況精進、如說修行呢!因此緣故,應當知曉,只要得以聽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并且能夠信解、受持、修習,然后就會達到一切智地!
爾時,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十八相動。所謂:動、徧動、等徧動①,起、徧起、等徧起,涌、徧涌、等徧涌,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章 旨】此章為「生信功德」的第二部分「動地生信」的內容。澄觀解釋說:「『動地生信』中,佛力為緣而動地者,亦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此章所言的六種十八種動相是《華嚴經》中的獨有內容。世親說,佛以神力生此六種十八動相的目的是為了化度四類眾生,由于眾生根機不同,而有這些層次分別而復雜的動相。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器世間中,依四種眾生聚:一、依『不善眾生』。二、依『信種種天眾生』。三、依『我慢眾生』。四、依『咒術眾生』。為此眾生下、中、上次第差別故,動乃至吼!
【注 釋】①等徧動 一般而言,「等」有「平等」、「等級」、「等類」之義。然此處的「等」應該以《雜阿毗曇心論》卷六所言來解釋。劉宋僧伽跋摩等譯《雜阿毗曇心論》卷六解釋說:「『等』者,眾事聚會義也!惯@樣,此中的「等徧動」就是所有「徧動」的聚集。此章的其余五種「等」字也應該如此理解。
【語 譯】那時,由于佛神力的緣故,法如此的緣故,十方各有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的六種十八動相。這些動相是:動、徧動、等徧動,起、徧起、等徧起,涌、徧涌、等徧涌,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擊、徧擊、等徧擊。
雨眾天華、天鬘、天衣,及諸天寶莊嚴之具、幢幡、繒蓋。奏天妓樂,其音和雅,同時發(fā)聲,贊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章 旨】此章為「顯法利益」的第二方面「供養(yǎng)功德」,天眾由于聽聞十地的法門而降下無數供養(yǎng)具,并且響起天樂,稱贊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語 譯】這時,從天上降下許多天華、天鬘、天衣以及諸天的寶貴的莊嚴之具、幢幡、繒蓋。演奏天樂,其音和雅,同時發(fā)聲,稱贊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章 旨】此章是「地利益分」的第二層次「結通十方」的內容。不僅僅是在自在天宮演說十地之法,也在十方所有世界演說此十地之法。
【語 譯】那時,不僅僅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演說此十地之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都在演說此十地之法。
爾時,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而來此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剛藏!快說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剛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別,悉名『金剛德』,佛號『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來威神之力而說此法,眾會悉等,文字句義與此所說無有增減;悉以佛神力而來此會,為汝作證。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證!
【章 旨】此章為「地利益分」的第三層次「他方來證」的內容。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的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來到此會為金剛藏菩薩作證,證實金剛藏菩薩所說十地之法的真實無虛。
【語 譯】那時,又由于佛神力的緣故,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前來此會,這樣說道:「好!好。〗饎偛!快說此法。我等也全都同名『金剛藏』,所住世界雖然各各不同,但全都名為『金剛德』,佛的號為『金剛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都稟承如來的威神之力而演說此法,眾會等等,甚至文字句義,與在此會所說的無有任何增減。我們全部憑借佛的神力而前來此會,為你作證。如我等今者進入此世界,我們也全部前往十方一切世界作證!
【說 明】「地利益分」部分的內容,金剛藏菩薩至此全部宣講完畢。在此,將其基本內容小結如后:
第一,「地利益分」即宣講修行十地能夠帶來的利益。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是中『地利益』者,有二種:一、生信功德。二、供養(yǎng)功德!故烙H這是從經義的角度作的概括。而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又從經文段落結構的角度將「地利益分」又分為三方面:「初,顯法利益。二、『如世界』下,結通十方。三、『爾時復以』下,他方來證!
第二,「地利益分」的第一層次「顯法利益」。包括「生信功德」與「供養(yǎng)功德」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信功德」又分為「說益生信」與「動地生信」兩部分。「說益生信」是言「欲令物生決定信,故說利益!(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在此,金剛藏菩薩應解脫月菩薩的提問,向會眾宣說了聞聽此十地法門能夠得到的利益。此部分所言的六種十八種動相是《華嚴經》中的獨有內容。世親說,佛以神力生此六種十八動相的目的是為了化度四類眾生,由于眾生根機不同,而有這些層次分別而復雜的動相。世親解釋說:「器世間中,依四種眾生聚:一、依『不善眾生』。二、依『信種種天眾生』。三、依『我慢眾生』。四、依『咒術眾生』。為此眾生下、中、上次第差別故,動乃至吼!(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
其二,「供養(yǎng)功德」,天眾由于聽聞十地的法門而降下無數供養(yǎng)具,并且響起天樂,稱贊一切智地的所有功德。
第三,「地利益分」的第二層次「結通十方」。不僅僅是在自在天宮演說十地之法,十方所有世界都在演說此十地之法。
第四,「地利益分」的第三層次「他方來證」。由于佛的神力,十方各十億佛剎微塵數世界外的十億佛剎微塵數菩薩來到此會為金剛藏菩薩作證,證實金剛藏菩薩所說十地之法的真實無虛。
十九、重頌分
爾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欲贊嘆發(fā)一切智智心①,欲示現菩薩境界②,欲凈治菩薩行力③,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④,欲除滅一切世間垢⑤,欲施與一切智⑥,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⑦,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⑧,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⑨,承佛神力而說頌言:
「其心寂滅恒調順,平等無礙如虛空,離諸垢濁住于道,此殊勝行汝應聽。」
【章 旨】此章之后為第十「法云地」以及此〈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內容的「重頌分」。金剛藏菩薩為了使會眾更加清晰地把握此義,而以偈頌的形式再次宣說第十地「法云地」的修行方法以及所得之果。在偈頌前面的導語,分別概括了十地的概要。重頌部分共四十二頌分為三大部分。依據澄觀的判釋,此章一頌為「總贊勸聽」。(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注 釋】①欲贊嘆發(fā)一切智智心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句對應于初地「歡喜地」。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初地的修行內容。②欲示現菩薩境界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二「離垢地」,「次句即二地。以『三聚戒』為行境故!辜唇饎偛仄兴_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二地的修行內容,即「戒行」。③欲凈治菩薩行力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三「發(fā)光地」、第四「焰慧地」,「三、即三、四二地『厭』、『禪』,出世智皆凈治行力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三、四地的修行內容,第三地以「厭行」為特征,第四地以「禪定」為特征。④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 依據澄觀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五「難勝地」,「四、即五地,五明成種智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金剛藏菩薩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五地的修行內容,即以「五明」修成「一切種智」。⑤欲除滅一切世間垢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六「現前地」,「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辜唇饎偛仄兴_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六地的修行內容,即成就般若智慧。⑥欲施與一切智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七「遠行地」,「六、即七地,空、有無礙,與一切智故!辜唇饎偛仄兴_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七地的修行內容,即成就「空」、「有」不礙的「一切智」。⑦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八「不動地」,「七、即八地,無功不思議智,莊嚴三世間故!辜唇饎偛仄兴_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八地的修行內容,即不可思議的「無功用行」。⑧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 依據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的解釋,此句對應于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八、即九地、十地能說能受諸功德故!辜唇饎偛仄兴_想在此會中為會眾再總結第九、第十的修行內容,即能說、能接受無邊無際的佛法。⑨欲令如是地義轉更開顯 此句是對前述八句的總結!溉缡堑亓x以頌說之,云『更開顯』!(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那時,金剛藏菩薩觀察十方一切眾會,普周法界,想贊嘆發(fā)一切智智之心,想示現菩薩的境界,想說明凈治菩薩行之力,想說攝取一切種智之道,想除滅一切世間的污垢,想施予一切智,想示現不可思議智的莊嚴,想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想使如此地義轉而更加開顯,于是,稟承佛的神力而向會眾說頌曰:
「菩薩其心寂滅一直調和柔順,平等無礙就如同虛空,遠離諸垢濁而住于道,這種殊勝行你們應該聽講!
「百千億劫修諸善,供養(yǎng)無量無邊佛,聲聞、獨覺亦復然,為利眾生發(fā)大心。精勤持戒常柔忍,慚愧福智皆具足,志求佛智修廣慧,愿得十力發(fā)大心。三世諸佛咸供養(yǎng),一切國土悉嚴凈!
「了知諸法皆平等,為利眾生發(fā)大心。住于初地生是心,永離眾惡常歡喜。
「愿力廣修諸善法,以悲愍故入后位。戒聞具足念眾生,滌除垢穢心明潔!
「觀察世間三毒火,廣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無常,如箭入身苦熾然,厭離有為求佛法,廣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供養(yǎng)百千無量佛,常觀最勝諸功德,斯人趣入難勝地。」
「智慧方便善觀察,種種示現救眾生,復供十力無上尊,趣入無生現前地!
「世所難知而能知,不受于我離有無,法性本寂隨緣轉,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雖證寂滅勤修習,能趣如空不動地!
「佛勸令從寂滅起,廣修種種諸智業(yè),具十自在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觀眾生,心、行、業(yè)、惑等稠林,為欲化其令趣道,演說諸佛勝義藏。次第修行具眾善,乃至九地集;,常求諸佛最上法,得佛智水灌其頂!
【章 旨】此章十三偈重頌「明地行」的第一層次「方便作滿足地分」的內容!阜奖阕鳚M足地分」是總結入地菩薩從初地至第九地中所修行以及獲得的智慧之業(yè)!赣谥校醵灠,總頌前九地同相中善擇功德!蛊浜髣t「次第頌前十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余各一頌。九地,有三頌兼結入位。」(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在百千億劫一直修習諸善,供養(yǎng)無量無邊的佛,聲聞、獨覺也是如此,為了利益眾生而發(fā)大心。菩薩精進、持戒、常懷忍辱心,慚愧、福智都完全具足,立志求取佛智而廣修智慧,希望獲得十力而發(fā)大心。普徧地供養(yǎng)三世諸佛,一切國土都完全嚴整清凈!
「菩薩了知諸法都是平等的,為利益眾生而發(fā)大心。住于初地產生如此心,永遠遠離眾惡而心中常常歡喜。
「菩薩憑借大愿之力而廣修諸善法,以悲愍的緣故而進入其后的修行果位。具足清凈戒而顧念眾生,滌除污垢而心明亮清潔!
「菩薩觀察世間眾生的貪、瞋、癡三毒之火,具有廣大解而得以進入第三地。」
「欲界、色界、無色有的生死之『三有』等等一切都是無常的,如同箭進入身體而苦如烈火般燃燒,厭離有為之法而求證佛法,憑借廣大智而進入焰慧地!
「具足念慧并且獲得一切道智,供養(yǎng)百千無量佛,常常觀察最殊勝的功德,此修行者隨即進入難勝地!
「以智慧方便觀察并且善于觀察,以種種示現救度眾生,又供養(yǎng)具有十力的無上尊(佛),菩薩隨即進入無生的現前地。」
「對于世間最為難知的卻能夠知曉,不受于我而遠離有與無,法性本寂而隨緣縩產生,獲得此微妙的智慧隨即進入第七地!
「菩薩的智慧方便而心廣大,難行難伏難了知,雖然證得寂滅但仍然需勤奮修習,菩薩隨即能夠進入如空的第八不動地。」
「佛又激勵第八地菩薩從寂滅出來,廣泛地修習種種智慧之業(yè),具有十種自在而觀察世間,以此而升入善慧地。菩薩憑借微妙智觀察眾生的心、行、業(yè)、惑等十一種稠林,為欲化度眾生的緣故而其進入世間諸道,為眾生演說諸佛的勝義藏。菩薩次第修行具備眾善,于是至第九地聚集福與慧,常常常追求諸佛的最上等法,于是獲得佛以智水灌其頂。」
「獲得無數諸三昧,亦善了知其作業(yè)。最后三昧名受職,住廣大境恒不動!
【章 旨】此章一偈頌第二層次「得三昧滿足分」。即「離垢三昧等」的功用完全顯現出來。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菩薩獲得無數諸三昧,也善于了知三昧的所作業(yè)。菩薩憑借最終所獲得的三昧而名為受職菩薩,住于廣大的境界而永恒不動!
「菩薩得此三昧時,大寶蓮華忽然現,身量稱彼于中坐,佛子圍繞同觀察。放大光明百千億,滅除一切眾生苦。復于頂上放光明,普入十方諸佛會。悉住空中作光網,供養(yǎng)佛已從足入。即時諸佛悉了知,今此佛子登職位。十方菩薩來觀察,受職大士舒光照;諸佛眉間亦放光,普照而來從頂入。十方世界咸震動,一切地獄苦消滅;是時諸佛與其職,如轉輪王第一子。若蒙諸佛與灌頂,是則名登法云地!
【章 旨】此章的五偈半頌第三層次「得受位分」的內容。此「得受位分」的涵義,即憑借前述的「離垢三昧」而得以被佛智所攝持。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菩薩獲得此離垢三昧之時,大寶蓮華忽然出現,菩薩的身量剛好與其相稱,菩薩坐于此大寶蓮花座上,有無數的佛子在其周圍圍繞,一同觀察。菩薩放出百千億的大光明,滅除一切眾生之苦。菩薩又從頭頂上放出大光明,完全進入十方諸佛之會。菩薩都住于空中織成光明之網,供養(yǎng)佛之后,此大光明又進入了佛的足。這時諸佛都了知,現今的這位佛子已經登上其職位。十方菩薩都前來觀察,受職菩薩自如地放光照耀;諸佛的眉間也放出光明,普照世界并且從第十地菩薩的頭頂進入。這時十方世界都發(fā)生震動,一切地獄之苦都消滅了。這時諸佛給予此菩薩以職位,如同轉輪王的第一子一樣。如果承蒙諸佛給予灌頂,這就叫登上法云地!
「智慧增長無有邊,開悟一切諸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眾生界,有數、無數及虛空,如是一切咸通達。一切化用大威力,諸佛加持微細智。秘密劫數毛道等,皆能如實而觀察。受生舍俗成正道,轉妙*輪入涅槃。乃至寂滅解脫法,及所、未說,皆能了。」
【章 旨】此章的三偈半頌第四層次「明入大盡分」。關于此「明入大盡分」的結構及涵義,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有五種:一、智大。二、解脫大。三、三昧大。四、陀羅尼大。五、神通大。此事依五種義分別應知:一、依正覺實智義。二、依心自在義。三、依發(fā)心即成就一切事義。四、依一切世間隨利益眾生義。五、依堪能度眾生義!
【語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菩薩的智慧增長無有邊際,開悟一切諸世間的眾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法界、世界、眾生界、有數、無數及虛空,如此一切菩薩都通達無礙。一切化度眾生的大威力神通,諸佛所加持給菩薩的微細智、秘密智、入劫智、道智等,菩薩都能夠如實而觀察。菩薩受生但卻舍棄俗事,成就正道,旋轉美妙的*輪,進入涅槃。如此等等,甚至寂滅解脫之法,以及佛所說、未說的法,此地菩薩都能夠了知!
「菩薩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持佛法,譬如大海受龍雨,此地受法亦復然。十方無量諸眾生,悉得聞持、持佛法,于一佛所所聞法,過于彼數無有量。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徧十方土,霔甘露雨滅煩惱。是故佛說名『法云』。」
【章 旨】此章三偈頌第五層次「釋名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之所以被稱之為「法云」的三方面緣由。其一,「能受如來大法云雨,故名『法云』!(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其二,「滅塵除垢相似法,此法能滅眾生煩惱塵,故名『法云』。」(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其三,「度眾生,從兜率天退乃至示大涅槃故,漸化眾生故,如大云雨生成一切卉物萌芽故!(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說,此地菩薩以「八相成道」的過程示現眾生,使眾生趣向涅槃解脫。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菩薩住此法云地,具足念力憶持佛法,譬如大海接受龍降下的雨,此地受法也是如此。十方無量的眾生,都完全得以聞持、憶持佛法,于一佛的住所所聽聞的法,超過了那數而無有現量。菩薩憑借昔日的智慧、大愿以及神通力,一念普徧前往十方國土,降下甘露雨而滅除眾生的煩惱。因此緣故,佛將此地命名為『法云』!
「神通示現徧十方,超出人、天世間境,復過是數無量億,世智思惟必迷悶。一舉足量智功德,乃至九地不能知,何況一切諸眾生,及以聲聞、辟支佛!
【章 旨】此章二偈頌第六層次「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內容。在此層次,金剛藏菩薩向會眾解釋了第十地所具有的神通之力。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解釋說:「『神通力無上、有上』者,有六種相應知:一、依內。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歡喜。六、大勝。是中『神通力無上』者,比余眾生神通力故。『有上』者,比于如來神通力故。」也就是說第十地菩薩的神通力超過其他眾生而低于諸佛。其中,第五相的后一部分與第六相屬于「辨地果」的內容,見下章偈頌。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菩薩的神通示現徧于十方世界,超出人、天世間的境界,且超過這些數量而達到無量億,世間的智慧和思惟面對這些必然陷于迷惘郁悶。然而此地菩薩一舉足所具有的無量智慧功德,甚至第九地菩薩也不能知曉,何況一切諸眾生,及聲聞、辟支佛呢?!」
「此地菩薩供養(yǎng)佛,十方國土悉周徧,亦供現前諸圣眾,具足莊嚴佛功德。住于此地復為說,三世法界無礙智,眾生、國土悉亦然,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薩智光明,能示眾生正法路,自在天光除世暗,此光滅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善能演說三乘法!
「無量三昧一念得,所見諸佛亦如是。此地我今已略說,若欲廣說不可盡!
【章 旨】此章的四偈半頌「辨地果」的內容。也屬于世親所說的「神通力無、有上者分」的「令歡喜」和「大勝」部分。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此地菩薩供養(yǎng)佛,十方國土都完全周徧,亦供養(yǎng)現前的諸位圣眾,此地菩薩具足莊嚴和佛的功德。住于此地又為眾生說法,三世法界無礙智,眾生、國土也是如此,乃至一切佛功德。此地菩薩的智慧光明,能夠為眾生示現正法之路,其如同自在天光能夠除去世間的黑暗,菩薩的智慧光明滅除眾生的黑暗也是如此!
「菩薩住于此地未來多作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王,善于并且能夠演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
「此地菩薩的無量三昧在一念中即可獲得,所見諸佛也是如此。此第十地我現今已經簡略地作了說明,如果想全面說明,那是不可窮盡的。」
【說 明】第十地「法云地」的內容至此已經完畢。有幾個問題說明如下:
第一,關于本部分的結構。世親《十地經論》卷十二說:「此地中有八分差別:一、方便作滿足地分。二、得三昧滿足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盡分。五、地釋名分。六、神通力無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苟斡^《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說:「后之二分通該十地!挂虼,本著將其單獨劃出,作為〈十地品〉的第十七、第十八部分內容。而此卷最后的「重頌分」也相應地分為兩部分內容。另外,此品各地的結構除初地之外,都是相似的。因此,澄觀也將「正說分」分為「明地行」與「辨地果」兩部分,后者包括世親所說的第六層次「神通力無上、有上分」的后半部分。這樣,第十「法云地」便由「贊請分」、正說分之一「明地行」、「正受分之二「辨地果」、「重頌分」四部分構成。
第二,關于此地名為「法云」的意義。簡言之,菩薩至此位,大法智云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因此名為「法云地」。澄觀綜合諸家之說,對其涵義作了較為全面的解釋。首先,從字義角度,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說:「『云』者,是喻,略有三義:一、含水義。二、覆空義。三、霔雨義!苟鴮ⅰ阜ā古c「云」聯系起來,「云」則有四義:「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應身。四、喻多聞熏因。」澄觀贊成《攝大乘論》的解釋,其文曰:「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廣大障故。此喻覆空義。即以前智(即「一切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于法身能圓滿故。此有二義:一、喻『霔雨』義。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滿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滿』。即前之智自滿法身耳!
第三,關于此地「現前地」在「十地」中的地位與特點。如澄觀所說,十地的宗趣都是「以地智、斷證、寄位修行為宗,以顯圓融無礙行相為趣」,「為成佛果為趣」。然而,從「所修」、「修成」、「寄位行」、「寄乘法」等四者分別言之,各「地」則略有分別。其一,從「所修」角度言之,第十「法云地」為「受位行」。其二,從「修成」角度言之,「七地已去是菩薩慧!蛊淙,從「寄位行」的角度言之,十地各寄一度,第十「法云地」為「智度」即「智波羅蜜多」。其四,從「寄乘法」角度言之,「八地已上出出世間,是一乘法故,以諸乘為此地法!埂钢T乘」屬于出世之「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如是諸地佛智中,如十山王嶷然住。初地藝業(yè)不可盡,譬如雪山集眾藥;二地戒聞如香山;三如鞞陀發(fā)妙華;焰慧道寶無有盡,譬如仙山仁善;五地神通如由干;六如馬耳具眾果;七地大慧如尼民;八地自在如輪圍;九如計都集無礙;十如須彌具眾德!
「初地愿首二持戒;三地功德四專一;五地微妙六甚深;七廣大慧八莊嚴;九地思量微妙義,出過一切世間道;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是行海無盡竭!
「十行超世發(fā)心初,持戒第二禪第三,行凈第四成就五,緣生第六貫穿七,第八置在金剛幢,第九觀察眾稠林,第十灌頂隨王意,如是德寶漸清凈!
【章 旨】此章七頌半頌「地影像分」的內容!赣谥,初三偈半,頌山喻。次二,頌海喻。后二,頌珠喻!(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如是諸地所證的佛智中,如同十大山王般巍然聳立。初地藝業(yè)是不可窮盡的,譬如雪山聚集了許多藥品;二地『戒』如同香山;三地如同鞞陀長出美妙的花;焰慧地確實沒有窮盡,譬如仙山有仙眾住于其中;五地的神通如同由干山;六地如同馬耳山具備眾果;七地大慧如同尼民山;八地自在如同輪圍山;九地如同計都山聚集無礙智慧;十地如同須彌山具足眾德!
「初地以大愿為首,二地以持戒為首;三地以功德為首,四地以禪定為首;五地微妙,六地甚深;七地廣大慧,八地莊嚴;九地思量微妙義,出過一切世間之道;十地受持諸佛法,如此行海無有盡竭!
「第一地發(fā)一切智心。第二地持戒、頭陀行,正行明凈。第三地諸禪三昧,圓滿無缺。第四地道行清白,離諸垢穢。第五地方便、神通,內外明徹。第六地緣起智慧,善能鉆穿。第七地貫以種種方便智縷。第八地置于自在高幢之上。第九地觀眾生行,放聞持光。第十地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夠為眾生廣作佛事!
「十方國土碎為塵,可于一念知其數,毫末度空可知量,億劫說此不可盡!
【章 旨】依據澄觀的判釋,此章一偈「結說無盡」(澄觀《華嚴經疏》卷四十四)。即十地之法是無窮無盡的。
【語 譯】金剛藏菩薩繼續(xù)以偈頌的形式對會眾說:「即便是十方國土都碎為微塵,菩薩可以在一念之間知曉其數量,以最微小的東西去量度虛空,也可以知曉數量,但以億劫的時間宣說此十地之法也是說不盡的!
- 上一篇:新譯華嚴經十地品之五
- 下一篇:新譯華嚴經十地品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