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七(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七(7)

  「問:何因緣故,諸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這是十六科里面的第十四科,「妄計最勝論」,他的思想認為婆羅門在一切種族里面是最殊勝的,最高尚的。其余的剎帝利、吠舍、首陀這些種族都是下劣的,他有這種思想。這一大段分四科,第一科是「標計」,就是把他的思想列出來,第二科是「敘因」,就是剛才念的,「何因緣故,諸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顾杂羞@樣的思想,「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惯@是說出來那個人,F(xiàn)在第二科,辰一「出彼人」。

  辰二、明彼立

  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具戒故,有貪名利及恭敬故,作如是論。

  「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是「標」出來有那樣思想的人,F(xiàn)在第二科「以見世間真婆羅門」,這是「明彼立」,他建立這樣的思想。

  「以見世間真婆羅門」,就是那個「為性尋思」,也很有智慧的這個人,他看見世間上的婆羅門也是各式各樣的情形。有的就是他是生在族姓里面,就可以名之為婆羅門。第二種是他名之為婆羅門,并不是一定是種姓,F(xiàn)在第三種婆羅門就是現(xiàn)在說的,「以見世間真實的婆羅門」。

  「婆羅門」,翻到中國話是「凈行」,有清凈的德行。有高尚的意愿想要修學(xué)禪定能夠持戒清凈;修學(xué)禪定想要得涅槃,有這樣高尚的意愿,也肯這樣修行的人,這是真婆羅門。

  「性具戒故」,因為他的心,「性」者,心也。他的內(nèi)心是有戒的功德,當然婆羅門也是一個宗教,他有他的戒,他能夠受持他們的戒清凈,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是真婆羅門。

  「有貪名利及恭敬故」,另外的婆羅門,他不是具戒高尚的意愿,他心是「貪」求現(xiàn)在世的「名」、現(xiàn)在的「利」,貪求別人的「恭敬」,他的思想就在這上面活動,而不是有高尚的意愿想要得涅槃的,這樣的婆羅門不是真實的。這是「明彼立」。這樣的人作如是論,說是婆羅門的種姓最高貴的。這是「敘因」,這一科,「標計」一科,「敘因」這兩科說完了。下面是「理破」。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別征詰(分二科)

  寅一、由產(chǎn)生等難(分二科)卯一、舉產(chǎn)生難(分二科) 辰一、總征

  今應(yīng)問彼,汝何所欲?為唯余種類從父母產(chǎn)生?為婆羅門亦爾耶?

  這是本論的作者來破他的這種說法,一共是十六科,現(xiàn)在是第十四科,每一科都有破。若是我們在思惟這件事怎么破,很難,也很難想出來,現(xiàn)在本論的作者每一條都有一個理由來破他。這「理破」分兩科,第一科「別征詰」,別征詰就是一條一條的來問他、難問他,就是來破他,這分兩科,第一科「由產(chǎn)生等難」。「產(chǎn)生」,就是都是由父母產(chǎn)生的,用這個理由來破他,是這個意思,也是分兩科。第一科是「舉產(chǎn)生難」,用產(chǎn)生這個理由來難問他,又是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征」。

  「今應(yīng)問彼」,現(xiàn)在我應(yīng)該難問你,來破你!溉旰嗡梗阆胍趺礃幽?「為唯余種類從父母產(chǎn)生」,這個話就是說「唯」者,是也,是這樣?除了婆羅門,婆羅門不在內(nèi),其他的種族,其他的種類的人,唯獨是其余的種類的人是從父母產(chǎn)生的,你婆羅門不是,你婆羅門是從梵天產(chǎn)生的,是這樣子?「為婆羅門亦爾耶?」為是婆羅門也是從父母產(chǎn)生的呢?分這兩個部分來難問他,先舉出來問他,這是「總征」。

  辰二、別詰(分二科) 巳一、唯余種類難

  若唯余種類者,世間現(xiàn)見諸婆羅門,從母產(chǎn)生,汝謗現(xiàn)事,不應(yīng)道理。

  「若唯余種類者」,這是第二科「別詰」,分兩科,「唯余種類難」。

  假設(shè)說,「若」就是假設(shè)。假設(shè)唯獨是其他種類的人是父母所生,你主張這樣子,你婆羅門不是,其他的人是父母所生的。「世間現(xiàn)見諸婆羅門從母產(chǎn)生」,你的執(zhí)著、你的思想是你的自由,但是不能違背事實,世間上大家都有眼睛,都可以看見婆羅門也是從父母生的,你說你是梵天生的那是你的說法,但是事實上你是從父母生的,是不是?「汝謗現(xiàn)事,不應(yīng)道理」,所以你要說你們是從梵天生的,不是從父母生,這是違背事實,這個話是不能成立的,是不合道理的。

  巳二、婆羅門亦爾難

  若婆羅門亦爾者,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種類,不應(yīng)道理。

  「若婆羅門亦爾者」,這是第二科,若是說婆羅門也和一般人一樣,你認為那些人都是下等人,你們是上等人。但是你婆羅門也是由父母生的,你也是承認這件事。

  「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種類,剎帝利等是下種類,不應(yīng)道理」,你先說你們是梵天生的,現(xiàn)在你又承認都是父母生的,那就和一般的下種人都是一樣,一樣你說你們是最殊勝的,別人是下種人,這個也是說不過去,也是不能成立的。

  這一段是由產(chǎn)生類父母產(chǎn)生這個理由來難問他,這個理由這一段說完了,F(xiàn)在下面是第二段,「例作業(yè)等難」,就是這個人的行為,從這一方面來考察。你說:你婆羅門是最勝、最高尚的種族,也是不成立的。

  卯二、例作業(yè)等難(分九科) 辰一、作業(yè)

  如從母產(chǎn)生,如是造不善業(yè),造作善業(yè),造身語意惡行,造身語意妙行,于現(xiàn)法中受愛不愛果,便于后世生諸惡趣,或生善趣。

  這底下這一科「例作業(yè)等難」。前面是「產(chǎn)生」,現(xiàn)在是「作業(yè)」。以產(chǎn)生為例,作業(yè)也是一樣的,彼此都是一樣的。分成九段,第一科是「作業(yè)」,就是行為。

  「如從母產(chǎn)生」,剛才我們討論這一段的道理,大家都是父母所生。你說:你高尚,我們都是下劣,這是不能成立的。這件事不能成立,還有理由;你這種理想也是不能成立的,為什么呢?

  「如是造不善業(yè),造作善業(yè)」,就像你婆羅門也好、非婆羅門也好,這一切的種姓的人,都是造不善,過去世都有造作惡事的事情,造作罪業(yè),殺盜淫妄的事情。

  「造作善業(yè)」,所有的這一切人,過去世都是造作過利益人的事情;對人有利益的事情也都造作過。

  「造身語意惡行」,現(xiàn)在、過去世造作過善不善業(yè),現(xiàn)在也是「造作身語意惡行」,「造身語意妙行」,「妙行」就是善行。有惡因緣,他就是造罪;有善因緣,他就造善。一般人都是不知足的,遇見什么因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少數(shù)人不隨境界轉(zhuǎn)的;多數(shù)人都是這個樣子。你婆羅門也是這樣子;非婆羅門也是這樣子。

  「于現(xiàn)法中受愛不愛果,過去世造善不善業(yè)」,所以在今生,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法中就會受愛果、受不愛果。你若造作善業(yè),你就會得可愛的果報;你若造作罪業(yè),就受不可愛的果報,婆羅門這樣,非婆羅門也是這樣子。

  「便于后世生諸惡趣,或生善趣」,若現(xiàn)在造作「身語意的惡行」,「造身語意妙行」,那他將來在后世就是生諸惡趣、或是生諸善趣,婆羅門這樣子、非婆羅門也是這樣子。你說你們婆羅門是高尚的,別人是下劣的,這個不能成立的,不能成立這件事,大家都一樣。

  辰二、受生

  若三處現(xiàn)前,是彼是此,由彼由此,入于母胎,從之而生。

  前面是「作業(yè)」,這底下第二「受生」。約「受生」這件事來看,看你婆羅門有什么特別呢?也是一樣。

  「若三處現(xiàn)前」,就是在受生的時候,就是造善惡業(yè)得果報的時候,要有三個條件,這三處、三個地方都要成就,才能得果報,「三處現(xiàn)前」。

  「是彼是此」,這是一個條件:那個人是他的父親,這個人是他的母親,我們欲界的眾生是這樣子,有父母,這個父母都起染污心,這是一個條件。

  「由彼」,就是由那個眾生的母親,她沒有什么病,正是那個時,正值其時;正是那個時候,這是一個條件。

  「由此」,就是「中陰」現(xiàn)前,就是受生的這個人他的「中有」,當時也出現(xiàn)了!溉胗谀柑ァ,這三處都現(xiàn)前了:父母有染污心、母親沒有病痛、正是其時,當然父親也不可以有病。那么這個中陰身現(xiàn)前,這時候就「入于母胎」了!笍闹,就是從這樣的因緣,你就得果報了。這樣子呢?婆羅門也是這樣受生的,非婆羅門也是這樣受生的,你沒有什么特別嘛!你怎么能說你是高尚的,別人都是下劣的,你這理由是不對的,不能成立。

  辰三、工巧業(yè)處

  若世間工巧處,若作業(yè)處。

  「若世間工巧處,若作業(yè)處。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機捷若增進滿足」。這底下是第三科「工巧業(yè)處」。

  「若世間工巧業(yè)處」,若是我受生了,從母胎里出來長大了,到社會上做事,做事憑什么能做事呢?「工巧業(yè)處」。這「工巧」,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專業(yè)知識,你有專業(yè)的知識!腹で伞箤嵲谑侵腔,就是你有專業(yè)的智慧。他就是會做醫(yī)生,他學(xué)過醫(yī)生,他可以做會計師、建筑師、做律師,他就是各式各樣的專業(yè)知識。你有這種智慧,你就會做出一番事業(yè)來。

  「若世間工巧業(yè)處」,這是一樣,大家都一樣,你有這樣的知識你就可以做,無論你是不是婆羅門,你有這種智慧就可以做這種事。你是婆羅門你沒有這種智慧,你就不能做,這是一樣的!你婆羅門有什么特別嗎?不是的!「若世間工巧業(yè)處」!溉糇鳂I(yè)處」這是所余的,他沒有什么工巧者,其他的事情,也是你要有這種能力,這是「作業(yè)處」。那么這是工巧業(yè)處是這樣,底下。

  辰四、增上

  若善不善,若王若臣,若機捷,若增進滿足。

  「若善不善」,這是第四科「增上」,前面只是說你有這種能力,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你有這種能力你就能做這種事,這也沒有什么誰是高尚、誰是不高尚的分別。底下「善不善」這個地方,不是說你工巧業(yè)處的事,是說你的「動機」,不管你做什么事,你做法官也好,你是做各式各樣的行業(yè)的,你在做事情的時候你有善的動機,那么你做這業(yè)就是善;你有惡心就是不善。那這也不管是不是婆羅門都是一樣,你婆羅門也是一樣,你要是動機不好就是罪業(yè)。不是婆羅門但是有好心腸能利益這個社會,都發(fā)展這個社會,能繁榮這個社會,那他就是善。所以你有什么理由你是最高尚,別人不高尚呢?怎么可以這么說呢?

  「若王若臣」,或者這個人,他有因緣做了國王了,那也不一定就是剎帝利做國王,不是剎帝利也可以做國王,也有因緣可以把別人打倒了,他就做國王了。「若王若臣」,他和王能夠合作,他為他服務(wù)「若臣」。

  「若機捷」,「機」是什么?「機」者,動之微。這是易經(jīng)上說機動之微,就是動的時候,最小小的動,然后有大動,就出來事情了。這個事情倒是很妙,看那個機器小輪子在動大輪子,大輪子動那個機器,然后就生產(chǎn),生產(chǎn)出東西了,但是實在動是什么?是心!「機」者,心也。一切法都是心動才出現(xiàn)的,這個「機」就是心。

  「捷」就是敏捷,他的心就是智慧,特別的敏捷,有的人遲鈍,但是有的人快,這就是智慧,智慧特別強,特別的敏捷,這個人…你不管是不是婆羅門,他不是婆羅門,但是他的智慧高,就是要「機捷」,智慧高就和智慧愚鈍的人不同,你不是婆羅門也是一樣,他這樣的人就是優(yōu)秀。

  「若增進滿足」,這個「機捷」說是智慧!冈鲞M滿足」是什么?就是財富。這個人他能夠增長、增進他的財富,他所歡喜的、所希求的都有辦法能夠滿足,他就有這個辦法。那么這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就是你要有這種能力就是可以做到這件事,沒有這個能力這件事做不成,你怎么能說你婆羅門是特別優(yōu)秀的。

  辰五、彼所顧錄

  若為王顧錄,以為給侍,若不顧錄。

  「若為王顧錄」,這是第五科「彼所顧錄」。

  若是這個人,他為國王所「顧錄」!割櫋梗@個地方就是「滿意」的意思。王看見他感覺滿意,就用他做事!镐洝拐哂靡玻割櫋咕褪菨M意。國王就是歡喜用他做事,那么就是好了,「以為給侍」,「顧錄」他,用他來給他做種種事情,就是「以為給侍」。

  「若不顧錄」,若是王不顧錄他、不用他、不滿意他、不用他做事,那么他只好做其他的事情,或者做工商業(yè)、或者做農(nóng)耕田的這些事情。就是各有因緣了,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大家都一樣。

  辰六、老病死法

  若是老病死法,若非老病死法。

  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你不能修學(xué)佛法,不能修學(xué)佛教的戒定慧,你就不能超越「老病死」。你做國王也好、你做大臣也好、你機捷也好、你財富多也好、你財富不多也好。你不能修學(xué)佛法,你就是在老病死里面受苦,這是生存以后做種種事,然后頭發(fā)白了,然后老了、然后有病、然后死掉了,不管你是什么人。

  「若非老病死法」,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你是笨的也好,你相信佛法能夠按照佛教的戒定慧去修行,那你就能超越老病死,就能得阿羅漢道,得無生法忍,得無上菩提,那這個人他就不受老病死的苦惱了。這些事情都是很公平的,你婆羅門也好,不婆羅門也好,都是這樣子。

  辰七、梵住

  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若復(fù)不爾。

  這是第七科「梵住」。「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歌笞 ,我們原來說有天住、有梵住、有圣住。天住是什么呢?「天住」就是四靜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歌笞 ,就是慈悲喜舍,這慈悲喜舍是要在梵住里面修的。你得到了初禪、二禪,或者三禪、或者四禪,在禪定里面修慈悲喜舍是這樣子,那么修成功了就是梵天王。

  所以「若修梵住已」成功了,那么就「生于梵世」,這個是指世間離欲的法門。所以若非老病死法,那是出世間的離欲的法門。后面若修菩提分,也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若修梵住已,生于梵世」,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你能這樣子,修學(xué)色界的四禪,在四禪里面修慈悲喜舍的三昧,那么你就可以生到梵天,生到梵天去做梵天王了!溉魪(fù)不爾」,若是你不肯努力,那你就沒有這件事。

  辰八、修覺分

  若修菩提分法,若不修習(xí)。

  假設(shè)這個人他不修世間的離欲法門,修出世間的離欲法門,修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道品,修三十七道品成功了,就超越了老病死了。這個老病死是指在苦惱的境界上來形容、來說明修學(xué)圣道,這從厭離方面說的。這個「若修菩提分法」,是從你歡喜的這一方面說的!溉舨恍蘖(xí)」,若是你不修習(xí),不修習(xí)就不能得圣道,不能超越老病死,「若不修習(xí)」。

  這是第八科「修覺分」,F(xiàn)在第九科「證菩提」。

  辰九、證菩提

  若悟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若復(fù)不爾。

  「若悟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感奁刑岱帧梗窃谝蛏险f的!溉粑蚵暵勂刑帷,這以下是從果上說的。

  「聲聞菩提」,就是這個人有善根,他能夠遇到佛出現(xiàn)世間,遇見佛陀出現(xiàn)世間,聽佛陀說法語的聲音而修學(xué)三十七道品,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那么這叫做「聲聞菩提」,他成功了,也不管你是不是婆羅門,你肯這樣做你就可以得圣道。

  「獨覺菩提」,就是這個人遇佛遇見得特別多,聽佛說法修學(xué)圣道善根栽培得非常殊勝,那么他這個時候在佛沒有出現(xiàn)世間的時候,他就無師自悟,不需要人教導(dǎo),他就能修學(xué)四念處,修學(xué)三十七道品,就得阿羅漢果了,這個時候就叫「獨覺菩提」。

  「無上菩提」,就是發(fā)無上菩提心,也是修四念住,能斷煩惱障、所知障,一切的染污無知、不染污的無知、一切的煩惱、一切煩惱的習(xí)氣,究竟清凈得一切種智,那么叫做「無上菩提」。

  「若復(fù)不爾」,或者說這個人沒有修學(xué)成功,沒有得「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那么這就是從這上看,大家都是一樣,婆羅門、非婆羅門都是一樣的,機會都是平等的,只要肯努力都是這樣子,有什么高下可論呢?

  寅二、由戒聞勝難(分二科) 卯一、總征

  又汝何所欲?為從勝種類生,此名為勝?為由戒聞等耶?

  這是第二科「由戒聞勝難」,前面第一科是「由產(chǎn)生等難」,父母產(chǎn)生,產(chǎn)生之后,你的行為,從這兩方面來論你的高下的不同,現(xiàn)在「由戒聞勝難」,看這文上有說出這道理。第一科先「總征」。

  「又汝何所欲」,又你歡喜怎么樣?「為從勝種類生,此名為勝?」你歡喜這樣子,你愿意這樣說這個人他是從高貴的種族這一類的人生的,所以他就是叫做「勝」,他的種族殊勝!笧橛山渎劦纫?」你歡喜這樣子,你愿意這樣子說法,我不管他是什么種族生的,只論這個人的品德,他如果是持戒的人,有所不為,而且是博聞、廣博、博學(xué)多聞,又有智慧,又品德好,所以就稱他為「殊勝」。這個人是高貴的,這兩個標準你歡喜那一個?「又汝何所欲?」你歡喜從那一個道理來說呢?

  卯二、別詰(分二科) 辰一、種類勝難

  若由從勝種類生者,汝論中說:于祠祀中,若戒聞等勝,取之為量。如此之言,應(yīng)不中理。

  「若由從勝種類生者」,這底下是「別詰」,前面是「總征」,底下是「別詰」,第一個「種類勝難」。

  「若」是「由」于…假設(shè)你同意這個說法,從圣種類的…,從梵天生的,或者是從貴族生的,他的父母都是皇帝,他說他生的孩子才是高貴。高貴就從這個理由來建立。你若主張這樣子,那還有問題,有什么問題?你自于矛盾,你自己和你自己是矛盾的,有什么矛盾呢?

  「汝論中說」,你的書上講:「于祠祀中,若戒聞等勝,取之為量,如此之言,應(yīng)不中理」。你們的書,經(jīng)書上說「于祠祀中」,就是在供天的那個廟堂上、廟里面,在祭祀的時候,祭祀的時候也有祭祀的文,也寫出來一篇文的,這篇文祭祀的時候要讀,要找一個人來讀這個文,讀這個文請誰來讀呢?「若戒聞等勝」,在你婆羅門里面要找一個人品德好,「戒」殊勝、「聞」殊勝。這個人讀書多、品德又好,找這么樣子有品德的人,以此為殊勝。而不是說你是婆羅門就是勝,一定要「戒、聞」有這樣的功德的人。

  「取之為量」,你去選擇,選擇的時候,以什么標準來選擇呢?「以戒聞為量」為標準。誰的品德好、誰有學(xué)問就選這個人來讀祭祀的文,你的書上有這樣的說法,有這樣的一段文說這個,那么這樣子不以從種類生為尊貴,而以有戒聞等功德為尊貴,你是兩個標準,你就自相矛盾了。

  說「如此之言,應(yīng)不中理」,你若從「種類」生為尊貴,那么「戒聞」等生就不尊貴了嗎?但是你書上說戒聞等才是殊勝,這是不合道理,你自相矛盾了,你不合道理了。

  辰二、戒聞勝難

  若由戒聞等者,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類,余是下類,不應(yīng)道理。

  「若由戒聞等者」,這第二科「戒聞勝難」。

  「汝先所說諸婆羅門是最勝類,余是下類,不應(yīng)道理」,如果你又是放棄了你原來的主張,你又主張戒聞等為殊勝為高貴。那你以前所說的諸婆羅門是梵王生的,所以都是勝類,其余的都是下劣,這話就不成立了,這是不應(yīng)道理。

  這一科「由戒聞勝難」說完了,這是第一科「別征詰」,一樣一樣的來難問他、來破他,這一科說完了。第二科「結(jié)略義」

  丑二、結(jié)略義

  如是產(chǎn)生故,作業(yè)故,受生故,工巧業(yè)處故,增上故,彼所顧錄故,梵住故,修覺分故,證菩提故,戒聞勝故,不應(yīng)道理。

  「如是產(chǎn)生故,作業(yè)故,受生故」,這底下「結(jié)略義」,就是以要略的、精要之義來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個意思。前面是廣說,這里是略說。

  「如是產(chǎn)生故」,像前面這一大段文,主要就是這幾個意思,一個是產(chǎn)生:父母產(chǎn)生的。一個是作業(yè):你在社會上做事,你做什么事。一個是「受生故」:三處現(xiàn)前。一個「工巧業(yè)處故」。一個是「增上故」。一個是善不善業(yè)這個地方!副怂欎浌省,就是王所顧錄。還有「梵住故」,就是慈悲喜舍!感抻X分故」,就是修三十七道品。「證菩提故,戒聞勝故」,這一共說出這么多的理由,來破你的「汝是勝」,是「不應(yīng)道理」。你這個主張是不對的,你這個執(zhí)著是錯誤的,這么多的理由反駁你,就可以知道你的主張不合道理。

  子四、結(jié)斥

  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這是第四科「結(jié)斥」,所以你這個「妄計最勝論」,執(zhí)著婆羅門在一切種姓中是最殊勝的,這是你的虛妄分別,是不合道理的,「非如理說」。這是十六大段里面的第十四段完了。

  癸十五、妄計清凈論(分四科) 子一、標計(分二科)

  丑一、所計(分三科) 寅一、計現(xiàn)法涅槃(分二科) 卯一、總標

  妄計清凈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我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名為清凈。

  「妄計清凈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底下是「妄計清凈論」,這印度的佛教,印度的宗教。印度那個時代有那么多的事情,「妄計清凈論」,這個分四科,第一科是「標計」,第一科是「所計」分三科,第一科是「計現(xiàn)法涅槃」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

  「謂如有一」個、或者是沙門,或者是「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什么見?什么論呢?「若我解脫,心得自在,觀得自在,名為清凈」。

  他是「若我解脫」,這個「妄計清凈論者」這個人,或者沙門、或者婆羅門,他心里頭想:若是我能解脫,自由自在的,任何事情對我沒有壓力,我想怎么地就怎么地,那么叫做「解脫」。我的「心很自在」,也就是剛才這個意思,解脫所以自在,自在所以是解脫,解脫是對束縛說的。比如說我的生活困難,我想要特別的好一點,不行,做不到,那就是有壓力辦不到,我想怎么地就能怎么地,就是自在、就是解脫,是這個意思,那么這是一件「心得自在」。

  「觀得自在」,就是又超過、又進一步,比心得自在還是要更高尚的境界,有更大的智慧、光明,得到更大的自在的境界,那就是我的解脫,那么這就叫做清凈,這是「總標」,標出來。底下「謂于諸天」,是「別釋」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心得自在」。

  卯二、別釋(分二科) 辰一、心得自在

  謂于諸天微妙五欲,堅著攝受,嬉戲娛樂,隨意受用,是則名得現(xiàn)法涅槃,第一清凈。

  「謂于諸天微妙五欲」,什么叫做心得自在呢?這底下說出來,「心得自在」同樣的名字,這個「心得自在」,可以說阿羅漢,說佛都可以用這個名字,但是現(xiàn)在不是那個意思。是說「諸天微妙五欲」,人間不及格,我們?nèi)碎g沒有這樣事,人間很多的事情都不是令人滿意的。

  現(xiàn)在說「心得自在」,是說諸天就是欲界諸天,欲界諸天上面的人有微妙的五欲,有特別好的色、聲、香、味、觸,有這微妙的五欲。色也特別的微妙,聲音也特別的微妙,香味,諸天上的天廚妙供,他們鼻所聞的香,舌所嘗的味,他們的飲食也是非常的微妙的。「觸」,還有種種如意的觸,所以「微妙的五欲」。

  「堅著攝受」,因為太如意了,令人滿意,所以那個執(zhí)著心是特別強的,很堅固的愛著。「攝受」,說是就是「心」,他那個愛著五欲的心,要「攝受」那個五欲那個力量是非常強的,要取得、要占有,「攝受」。

  「嬉戲娛(快)樂」,就在那里有種種的游戲,心里有種種的快樂。天上的人的時間是怎么過的呢?就是享受五欲再沒有別的事情,身體不像人,人有時有老有病。欲界天上的人不老不病,永久是健康的,沒有什么干擾他的事情,沒有人來干擾他,也沒有土匪來干擾他,也沒有一個惡國王來控制他、影響他,也沒有,也沒有什么災(zāi)難。地居天還有一點問題,空居天沒有這些事情,所以「嬉戲娛(快)樂,隨意受用」,隨他的心意來享受這五欲樂。

  《瑜伽師地論》前面提過,有一個《念處經(jīng)》也提到這個欲界天諸天享受欲樂的境界,也描寫得很殊勝,《正法念處經(jīng)》這部經(jīng)。是「嬉戲娛(快)樂,隨意受用」,他們的時間壽命又特別長就是玩樂,就是這種境界。

  「是則名得現(xiàn)法涅槃,第一清凈」,這就是「涅槃」,我們佛教徒佛法里面講:要修學(xué)圣道、要斷什么煩惱、然后要達到什么…得涅槃。他這個「妄計清凈論者」不是,這就是涅槃,在六欲天里面享受欲樂,「隨意自在」,那就是「現(xiàn)法涅槃」。這個「法」就是色受想行識,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有這么多的如意快樂,這就是「涅槃」,這就是最殊勝的清凈,里面有這種想法。

  辰二、觀得自在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于初靜慮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是亦名得現(xiàn)法涅槃,第一清凈。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是第二科觀得清凈,現(xiàn)在是「心得自在」這一科,第二科「觀得自在」,也是觀得清凈,是什么呢?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離欲惡不善法,于初靜慮得具足住,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是亦名得現(xiàn)法涅槃,第一清凈」。這又和前面不同了!赣钟小惯@外道他有這樣的見、有這樣的論。

  假設(shè)有人能放下世間的色聲香味觸的欲,能放下欲,能放下欲就是內(nèi)心的煩惱。那么惡不善法呢,這個欲是內(nèi)心里面的欲,這個內(nèi)心里面的欲表現(xiàn)在身口上面,就叫做惡不善法。這惡不善法的罪業(yè),能令你做惡事,能令你墮三惡道,所以叫惡不善法。若是能放下世間的欲就沒有惡不善法了,有這種事。那么專心的去修禪定,禪定通欲界定、未到地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是得到色界的初靜慮,就是心里面離欲所緣擊念而住,在一個所緣境上寂靜而住,而且又能夠有智慧去審慮觀察,審慮就是智慧了。

  「得具足住」,這初禪境界也是有他里面內(nèi)容的境界,你要努力的修行才能得圓滿而住,不然只得其中的一份,也是不同的,這時候得具足住!改酥恋镁咦阕 ,第四靜慮就是由初靜慮進步到第二禪,「禪」是外國話,中國話就是靜慮,由二禪進步到三禪,由三禪進步到第四禪,第四禪叫舍念清凈住。離生喜樂地是初禪,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第四禪舍念清凈地,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

  「是亦名得現(xiàn)法涅槃,第一清凈」,那么這也叫做得現(xiàn)法涅槃,就是得到色界四禪,這就是得涅槃了,這就是最殊勝的清凈處。那么加上前面的得欲界的六欲天,這個五欲的欲樂「隨意自在」,就是五現(xiàn)法涅槃,加四禪就是四個,加上欲界的六欲天,就是五現(xiàn)法涅槃?wù)。這「妄計清凈論」是這個意思。

  這是「標」,標出來他的思想是這樣子,「計現(xiàn)法涅槃?wù)摗。底下第二科「計沐浴支體」,這又是一種論。

  寅二、計沐浴支體(分二科) 卯一、舉于孫陀利迦河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于孫陀利迦河,沐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

  「又有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個前面是「五現(xiàn)法涅槃」是第一科,現(xiàn)在第二科是「計沐浴支體」,在水里面沐浴,沐浴這個支體,就是沐浴這個身體,第一科是「舉于孫陀利迦河」,在這個河。

  又有不同思想的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若有眾生,于孫陀利迦河」,印度一個河的名字!搞逶≈w」,在水里面沐浴你的頭、手、足,這樣沐浴支體,「所有諸惡,皆悉除滅」,你在那河里面沐浴,你所有的罪過就都沒有了,水也能把你的罪過洗掉、排掉了,這個外道有這種想法。這是第一科。

  卯二、例于婆湖陀河等

  如于孫陀利迦河如是,于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應(yīng)知亦爾,第一清凈。

  「如于孫陀利迦河如是,于婆湖陀河、伽耶河、薩伐底河、殑伽河等」,殑伽河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恒河,這個字念『ㄑㄧㄥˊ』,不是念『ㄎㄜ』,是念『ㄑㄧㄥˊ』,這不是中國話,恒河的恒也不是中國話,就是「殑伽」不同的翻譯,翻做恒。

  「殑伽河等中,沐浴支體,應(yīng)知亦爾」,也是能夠把你的罪業(yè)消除去,是「第一清凈」。這是「沐浴支體」,有這種功能。

  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計現(xiàn)法涅槃」,現(xiàn)在第二科「計沐浴支體」,第三科「計持狗戒等」。

  寅三、計持狗戒等

  復(fù)有外道,計持狗戒,以為清凈,或持牛戒,或持油墨戒,或持露形戒,或持灰戒,或持自苦戒,或持糞穢戒等,計為清凈。

  「復(fù)有外道,計持狗戒,以為清凈」,一些外道,他執(zhí)著,他叫他徒弟持狗戒,像狗學(xué)習(xí)。像狗學(xué)習(xí),你能這樣子就是清凈,這是有意義的。

  「或者持牛戒」,像牛學(xué)習(xí),那么也是最勝清凈!富虺钟湍洹,就是以油墨涂在身上這樣做。「或持露形戒」,就是不要穿衣服,露形戒。「或持灰戒」以灰涂在身上。

  「或持自苦戒」,自己去受苦、或者有刺的荊棘、或者有樹有刺,有刺的那個樹,然后把身體臥在那有刺的樹上面,用那個刺來刺自己的身體這樣受苦、或者上面是太陽,四面八方燒成火在中間,周圍都是火這樣子受苦,受苦就會得解脫了,罪過就消滅了,「或持自苦戒」。

  「或持糞穢戒等」,以糞穢為食、或者以糞穢涂身等,這樣子,「計為清凈」。這是「計持狗戒等」,這樣子。

  丑二、能計

  謂說現(xiàn)法涅槃外道,及說水等清凈外道,作如是計。

  前面這一共是三科,這三科誰有這種思想呢?「能計」者。

  「謂說現(xiàn)法涅槃」論的「外道,及說水等清凈外道」,說計持狗戒這些外道,作如是計。在別的文上看見,就是得了禪定的外道,看見狗死了,看見牛死了,看見那個雞死了,生到天上去了。看見狗死了生到天上去了,看見牛死了生到天上去了。生到天上去,哦!這個有神通的外道,狗死了會生天就是狗的行為能夠生天;牛死了能生天就是牛的行為能生天。所以人想要生天享受五欲樂,要向狗學(xué)習(xí)、要向牛學(xué)習(xí),別的文上有這樣說的。這上面沒有提這事,所以就是從這么回事說這些事情。

  這是前面「能計」、「所計」的這種思想,有這思想的人,這兩部分假合起來叫「標計」,F(xiàn)在第二段「敘因」。

  子二、敘因(分二科) 丑一、問

  問:彼何因緣,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這是問,底下回答分兩科先「總標」。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總標

  答:由教及理故。

  寅二、別釋(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如前說。

  卯二、由理(分二科) 辰一、計現(xiàn)法涅槃?wù)?分二科) 巳一、出彼人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

  巳二、顯彼見

  彼謂得諸縱任自在、欲自在、觀行自在,名勝清凈。然不如實知縱任自在等相。

  這是第二科就是「由理」來破他,破他分二科,辰一「計現(xiàn)法涅槃?wù)摺,現(xiàn)在是「敘因」不是破,第一科「出彼人」。出彼人就是「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這是出彼人。底下第二科「顯彼見」,顯示他的思想。

  「彼謂得諸縱任自在」。「彼謂」,就是那個外道那個人,他的想法,謂要能得到各式各樣的「縱任自在」,放縱自巳的身口意,無論什么地方都是滿意的,這樣子自在,「縱任自在」。「欲自在」,這里分兩種自在,一個「欲自在」,前面講的一個「觀行自在」,就是能得色界四靜慮,「名勝清凈」,這是最殊勝、最清凈的。「然不如實知,縱任自在等相」,這是佛教徒說的話,是本論作者說的話,他說欲自在、觀行自在最勝清凈!溉弧梗褪寝D(zhuǎn)變一下,可是他并不真實的認識「縱任自在的相貌」,他不認識,那是什么呢?「欲自在」,實在也不是自在,「觀行自在」,也不是自在。但他不覺悟就是了,這樣意思。底下有解釋。

  辰二、計執(zhí)自苦戒者

  又如有一計由自苦身故,自惡解脫,或造過惡,過惡解脫。

  「又如有一計由自苦身故,自惡解脫」,這是第二科前面是「計現(xiàn)法涅槃?wù)摺梗@是第二科「計執(zhí)自苦戒者」,這是后面那一大段。

  「又如有一計由自苦身故」,他的想法是要由于自己去受苦,在我這個色、受、想、行、識身體主動的受苦,造作種種的苦惱因緣去受,這樣子,「自惡解脫」,他就能夠從以前造的罪惡的境界就得解脫了,就把一切罪解脫了。受苦就把以前的罪消滅了,就會得解脫,這是他有這種說法。這個事情實在是一種錯誤的說法,是由自己受苦就把以前所做的罪惡就解脫了,這個是兩回事,這個地方要分開說。

  比如說我以前造過什么殺盜淫妄的罪過,這個罪過的業(yè)力還沒有得果報,現(xiàn)在得果報了,假設(shè)是得了什么果報呢?嚴重的病痛,醫(yī)生治不好。就是病治不好,病一直在身體里面,一直受苦,這樣子受苦即時把那個罪消滅了,這個病痛就好了,這樣的受苦就是把以前的罪過消滅了。消滅是消滅但是沒得解脫,解脫還沒有,還沒有解脫。這是因為什么呢?因為你不得解脫,根本上說不得解脫的原因是煩惱,不是罪,不是以前造的罪令你不得解脫,是你的煩惱,你有煩惱你就不得解脫。若是說雖然有很多罪,但是他斷了煩惱,他就解脫了,解脫了而那些罪來的時候不能障礙他解脫。

  比如阿羅漢,我們就說是阿那律尊者,在《阿含經(jīng)》里面看,得了一個重病,阿那律尊者是天眼通第一,那也是四禪八定什么都具足,滅盡定都具足,得了阿羅漢。有了病的時候也是很苦,大眾僧去慰問他,苦啊!很苦也是這樣子。但是他要是一入了定的時候,這個苦是不能障礙他,還是沒有苦的。

  像目犍連尊者被木杖外道把他身體都打扁了,但是他還是…你不能障礙他的解脫的,他還是能發(fā)神通的,當時沒有發(fā)神通,后來他還是能發(fā)神通。這個阿阇世王就是召請來很多的醫(yī)生,對著醫(yī)生下命令,你七天以內(nèi)要把目犍連尊者身體的病要治好,若治不好就要殺你。阿阇世王就是下這個命令。這個醫(yī)生不敢說什么,然后這醫(yī)生就對目犍連尊者說:你的病我們不能治!你一定想辦法不能叫王殺我們。不要緊!不要緊!你們安心沒有事,我立刻就好了。約定七天,第七天的時候目犍連尊者就像沒有病一樣,到街上托缽乞食,就去見阿阇世王去了,阿阇世王一看見他走來了,很正常。哎呀!你好了,這個大阿羅漢神通第一,的確是不簡單。

  所以這個事情在經(jīng)上也提到,為什么是目犍連尊者要受這個苦呢?因為以前不孝順父母,他對父母有造過罪,現(xiàn)在得了阿羅漢果還有這個余報,受這個苦,苦也是受,也不能說沒有受,但是他心里還是解脫的,還是不能障礙他的,隨時可以入涅槃的。若是說受這罪過是受了,你能這樣子嗎?你能解脫?還是不能解脫,所以佛教徒應(yīng)該無益苦行當遠離,要努力的想辦法,努力的用功修四念處斷煩惱,要做這件事,要斷煩惱才能得解脫。若主動的去受苦,那你是白吃苦了。

  我們無始劫來到地獄里頭受過多少次了,還是沒有解脫,罪是沒有了,但是還有很多業(yè)還沒有受,還沒有受,還是沒得解脫,所以應(yīng)該是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從佛法上得到一些正知正見能知道不解脫的原因是什么?解脫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從這地方開始入門,你才行的。只是受苦有什么用?沒有用的。主動的受苦那還是白受苦的,若是你過去的業(yè)力,你主動受苦,過去的業(yè)力還是在那里,業(yè)力它一發(fā)動了,你還是要受苦的。

  所以這上面說:「計由自苦身」,自己主動的去受苦惱自己的身體,就可以從過去的罪惡得解脫了,「或造過惡,過惡解脫」,或者現(xiàn)在你造什么過惡,造什么罪你再去受苦,這個過惡也就解脫了,這是一種,有這樣思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