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七(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七(5)
癸十二、斷見論(分四科) 子一、標計(分二科)
丑一、所計(分二科) 寅一、舉欲粗色
斷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壞,爾時有病、有癰、有箭。若我死后,斷壞無有,爾時我善斷滅。
這個「不如理作意」,一共有十六段,F(xiàn)在是第十二段是「斷見論」,這個不如理作意。這個「斷見論」,就是斷滅論。我們口頭上也是常常說到的,但是這斷見論的思想是什么樣子呢?在這里才介紹出來,分四段。這一個是「標計」,第二段是「敘因」。這個「標計」,實在來說就是略說的,簡略的介紹「斷見論」的思想。這「敘因」,就比較詳細一點,實在兩科的內(nèi)容只有詳略的不同!笜擞嫛褂址謨煽,第一科是「所計」,第二科是「能計」的人!杆嫛褂址謨煽,第一科是「舉欲粗色」,就是舉出來欲界眾生的粗色的境界,來表示這個「斷滅論」的內(nèi)容。
這「斷見論」是什么意思呢?「謂如有一」,就是有一個,或者他是出家的沙門、或者是在家的婆羅門!钙鹑缡且,立如是論」,他內(nèi)心里面建立了這樣的思想,那么叫做「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就是用語言文字又宣傳出來。
「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這個「乃至」就是中間還有話,就是略去了沒有講。那么略去的話是什么呢?我也沒看見誰解釋。我現(xiàn)在就是推測他里面的意思,就是這個「斷見論」者他內(nèi)心里面虛妄分別,或者他有什么特別的靈感。那么他心里面這樣想,我現(xiàn)在有粗顯的地、水、火、風,這是粗色,這地、水、火、風所造的身體,就是組織成的身體,這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身體!溉纬治磯摹,還保持住原來樣,還沒有死掉,還在活潑的生存,叫「任持未壞」。
這里面有兩個意思,這一段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我」;第二個是「我有」。他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壞」,誰有這個「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壞?」是這么意思。這樣有我,有這「四大的身」,以「我」為主,這個「四大之身」是他所有的,我我所這么意思。
「爾時有病、有癰、有箭」,這個時候有這個四大身體的時候,他就有三件事:一個是「有病」,就是四大錯亂了,四大不調(diào)和,那么就有病痛,這是一個現(xiàn)象。第二個是「有癰」,就是有毒,很嚴重的病痛,那這就是過去的罪業(yè)使令這個人有嚴重的病痛。
「有箭」,前面「病」和「癰」都是在四大上顯現(xiàn)出來的事情。「箭」,是在心里上,心里上是什么呢?就和別人有怨恨,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有問題。和誰有怨恨,他心里感覺某某人是我的冤家,這冤家事實上他會恨,他心里一想這問題就像箭射過來似的,所以有這種苦惱。
「若我死后」,若這個我斷滅了,我這生命體結(jié)束了,也就是我斷滅了!笖鄩臒o有」,這個「病、絑、箭」也沒有了,眾苦解除!笭枙r我善斷滅」,這個時候是最好的時候,我是沒有了、斷滅了。
這個地方看這前后這一大段文,「斷見論」這一大段文,這段文要好好思惟一下,不然的話后面很難懂,后面不大容易懂。前面的「我有麤色四大所造之身」,以我為主有這么一個粗劣的、粗蔽的身體,那么我若斷滅了,這個粗蔽的身體也就沒有了,可以這么講;蛘哒f,「若我死后,斷壞無有」,就是我這個身體、這個粗蔽的身體死了,這四大所造的身體壞了!笭枙r我善斷滅」,爾時那個「我」也就沒有了,所執(zhí)的我也就沒有了,可以這么解釋。說有我,所以要有這個身體,有這身體也就表示有我;若沒有身體了,也就表示沒有我了,這可以互相來回的講。有我就有身體;有身體就有我。這段文有這樣的意思。這是「舉欲粗色」,舉出來欲界眾生的生命體,這種斷滅的情況。由有而無的斷滅的情況。
寅二、例欲天等
如是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廣說如經(jīng)。
這是第二科「例欲天等」,以欲界天的情況為例,其他的色界、無色界的天的眾生也是這樣子。這段文是這個意思。
「如是欲界諸天」,像前面欲界諸天是這樣子,那么色界諸天,或者是…這個「若」當「既」字講;或者當「或」字講;驘o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空無邊處天所攝的眾生,識無邊處天所攝,無所有處天所攝的眾生,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所攝的眾生,也都是這樣子。不過他們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病和絑和箭的問題,但是也要死亡,也是有這問題。「廣說如經(jīng)」像《長阿含經(jīng)》里所說的。
這一段這是寅二,前面丑一是「所計」。這底下是「能計」。
丑二、能計
謂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
前面是「斷見論」的思想是這樣。誰有這樣的思想呢?是「能計」,能有這樣思想的人是誰呢?「謂說七種斷見論者,作如是計」,他們作這樣的執(zhí)著,有這樣的思想。
這「七種斷見論」,是那七種呢?是欲界的人、欲界的天,這是兩種;色界諸天算一種,這合起來是三種;無色界天算四種,加起來就是七種。這七種都會斷滅的,斷了以后就不相續(xù)了,所以稱之為「斷見論」,有這樣主張的人,「作如是計」。
這合起來,這是第一科是「標計」。
子二、敘因(分二科) 丑一、問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這底下第二「敘因」,就是更進一步詳細說一說,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問:何因緣故」,這是論主《瑜伽師地論》的作者,他提出來的問題,什么理由「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呢?
第二科是「回答」,回答第一科是「總標」。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總標
答:由教及理故。
就是「由教及理故」,他們是有教,也有他們的道理,根據(jù)這兩個理由「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的,什么叫做「教」呢?
寅二、別釋(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如前說。
「教如前」面說了,前面是那里?各位還記吧!就是第六卷,現(xiàn)在《瑜伽師地論》是第七卷,在第六卷第一頁「因中有果論者」那一段。我們已經(jīng)講過了,在那里提到就是最初那一個外道他有這樣的見以后,他又會宣傳出來、寫出來有書,就是那樣,那就是他的教,所以「教如前說」。
卯二、由理(分三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復有身者,應(yīng)不作業(yè)而得果異熟。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則應(yīng)無受業(yè)果異熟。
「理者」,第二科是理,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彼人」,他那個教里面是有他們的道理,什么道理?「謂如有一,為性尋思」,有一個人那個人,「性」者,心也。那個人的心善于思惟,「尋思」會去思惟觀察!改酥翉V說」,他或者有甚深的禪定,或者怎么怎么的…。這是「出彼人」。底下「顯彼思」,他內(nèi)心的思惟,思惟什么呢?這里說出來。
辰二、顯彼思
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復有身者,應(yīng)不作業(yè)而得果異熟。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則應(yīng)無受業(yè)果異熟。
「彼如是思」,他這樣心里想!溉粑宜篮螅瑥陀猩碚摺,若我死亡了以后,我還有身體的話,這個身體死亡了以后,又有一個生命體出現(xiàn)的話,這樣的話。「應(yīng)不作業(yè),而得果異熟」,那應(yīng)該是…,這個果報就是「異熟」,「異熟」就是果報,這個果報應(yīng)該是由業(yè)力得來的。但是若是一個人死掉了以后,他要再有生命體的話,那就應(yīng)該是沒有造業(yè)就得果報了,應(yīng)該是這樣子。那他這個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死亡了這身體被破壞了,你這一生造的福業(yè)也好、罪業(yè)也好,也是隨你身體的破壞也都破壞了,這業(yè)力也都消滅了。身體滅了,所造的業(yè)也隨著都消滅了,就沒有業(yè)了。沒有業(yè)了,而后又得一個身體,那個身體就不是業(yè)所得的了。所以「應(yīng)不作業(yè),而得果異熟」,不作業(yè)而得果,這是不合道理。所以身體若壞了以后,不應(yīng)該再得一個身體,所以應(yīng)該是斷滅才是對的,他的道理是這樣意思。
「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則應(yīng)無受業(yè)果異熟」,這前面說是身,若有身體,我現(xiàn)在這個身體死掉了,又有身體,就不作業(yè)而得果的過失,這是第一個理由,主張是斷滅的。第二個理由,「若我體性,一切永無」,這個身體里面是有個我的,是有個我。如果照佛教來說沒有我是不對的,就是人在生存的時候是沒有我的呀!一切沒有,在一切的生命體里面永久是沒有我的體性的,就在生存的時候就是沒有的!甘莿t應(yīng)無受業(yè)果異熟」,那這個就應(yīng)該是沒有能領(lǐng)受果報的那個,沒有人領(lǐng)受果報了;沒有人領(lǐng)受果報,所領(lǐng)受的果報也不應(yīng)該有。但是事實上,人是有生命體的果報的,所以應(yīng)該有我。
這樣的講法,就是他主張人在生存的時候是有我的,是有我的,死亡的時候,我也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應(yīng)該是這樣。如果你不同意的話,死亡了以后還有身體,有身體就有過失,有什么過失呢?「不作業(yè)而得果」,若不斷滅的話,就有這個過失,這是一個。第二個過失呢?就是你若主張,像佛法主張無我,無我誰受果報呢?這也是不對,這一個過失。
這底下…這是「顯彼思」,他內(nèi)心的思惟是這樣子。
辰三、結(jié)彼立
觀此二種,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身死已,斷壞無有,猶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還合,彼亦如是,道理應(yīng)知。
「觀此二種,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我身死已,斷壞無有!惯@底下第三科「結(jié)彼立」;「由理」,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出彼人」,第二科「顯彼思」,第三科「結(jié)彼立」,就是他所建立的思想,到這里給它結(jié)束一下,就是明明白白的作個結(jié)論。
「觀此二種,理俱不可」,這個「斷見論者」,他認為、他看出來這兩個理由,這兩個理由,如果不斷滅的話,這是不對的!咐砭悴豢伞乖诘览砩隙际遣豢梢缘,非斷滅才是對的。「是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什么見?什么論呢?「我身死已,斷壞無有」,就是我和我身體若死亡以后都沒有了,我也沒有了,身體也沒有了。「猶如瓦石」,像瓦石似的,又變成無情物了。什么叫做「猶如瓦石,若一破已」?“那個瓦或石頭一破開了,「不可還合」,不能再合了。你若死亡就沒有了,不能再有生命了!副艘嗳缡,道理應(yīng)知」,彼那個「斷滅論者」,就是類似這樣子,他們的道理就是這樣,你應(yīng)該知道。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別征詰(分二科) 寅一、總標
今應(yīng)問彼,汝何所欲?為蘊斷滅?為我斷滅耶?
這是第三科是「理破」,這是根據(jù)佛法的道理來破斥他這個斷見論,這是第三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別征詰」,一條一條的問,分兩科,第一科「總征」,第二科「別詰」,先總征。
「今應(yīng)問汝」,現(xiàn)在應(yīng)該責問你,責問你!溉旰嗡?為蘊斷滅?為我斷滅?」你想怎么地?你主張是斷滅的,由你所表達你的思想的內(nèi)容里面看出來這兩件事,一個是「蘊」,一個是「我」;「蘊」就是身體。你主張斷滅,是蘊斷滅呢?是我斷滅?分這二個問題。
寅二、別詰(分二科) 卯一、蘊斷滅難
若言蘊斷滅者,蘊體無常,因果展轉(zhuǎn),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應(yīng)道理。
「若言蘊斷滅者」,這是第二科是「別詰」,前面是「總征」,這「別詰」分兩科,「蘊斷滅難」。
如果你說是這粗蔽的四大,或者不粗蔽的四大,這個蘊或者說色受想行識,他死亡的時候就斷滅了,你若是這樣主張的話,叫做「斷滅」的話。「蘊體無!梗@個我們佛法里也是主張,這色受想行識這個體性,他沒有不變異的體性,他是要變的,變可是變!敢蚬罐D(zhuǎn),生起不絕」,它是滅了,滅了他會生起,因為有業(yè)力不滅,業(yè)是不滅的。身體滅了,你造的業(yè)沒有滅,所以業(yè)又會發(fā)生作用,使你再得果報,得了果報又是無常的,到時候又死亡了,死亡了業(yè)又會再得果報。這樣子「展轉(zhuǎn)生起不絕」的,展轉(zhuǎn)生起、不斷絕,他不斷的!付詳鄿纾粦(yīng)道理」,你說身體滅了以后,就永久也不相續(xù)了,這個不合道理,不是這樣子。那么這就是否認了他的「蘊的斷滅」,否認了蘊的斷滅。
這是第一科,第二科「我斷滅難」。
卯二、我斷滅難
若言我斷,汝先所說:麤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癰、有箭,欲界諸天,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不應(yīng)道理。
「若言我斷」,如果說是這斷滅論是以我為主,我斷的。「汝先所說」,你前面說「粗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絑、有箭,欲界諸天」是這樣子,「色界諸天,若無色界,空無邊處所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他們也有蘊。他們也有蘊,有蘊若是蘊不斷滅的,蘊是展轉(zhuǎn)生起不絕的,滅了以后還會生起。若有蘊,誰有蘊?你前面說是我有粗色四大,那么我也還是在,有蘊就有我,有我就有蘊,這樣子說呢,你說「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所攝」,「不應(yīng)道理」。你說這個我斷滅了,也不合道理,有蘊,那就表示你執(zhí)著那個我還是在,我也不斷滅。若是有我,有我就有蘊,有蘊就有我,你這樣說斷滅,不合道理。
丑二、略詰義
如是若蘊斷滅故,若我斷滅故,皆不應(yīng)理。
這是第二科「結(jié)略義」,前面第一科是「別征詰」,就是「蘊斷滅」也不可以,「我斷滅」你說的也不合道理。這底下第二科「結(jié)略義」,就是它的要義把它重新的標出來。
這樣子說呢,你說是「蘊斷滅」也不可以,「若我斷滅故」也是不可以,也不合道理。
子四、詰斥
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這第四科「結(jié)斥」,所以你這「斷見論」,不是合道理的說法,是立不住的。
癸十三、空見論(分四科) 子一、標計(分二科) 丑一、外道
空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yǎng),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
這是第十三科「空見論者」,前面是「斷見論」,這底下說「空見論」,這斷見和空見還不一樣,這里也是分四科,第一科是「標計」,標計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外道」,第二科「大乘惡取空者」,第一科是看這個「外道」。
「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什么見呢?什么論呢?
「無有施與」,沒有布施這件事,沒有施與。這個「施于」,就是一般泛泛這么說「無有施與」。
「無有愛養(yǎng)」,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所供養(yǎng)的人,我去布施給他,我對他有所尊重、有所奉獻。當然這是有感情的、有重要關(guān)系的人,但是沒有這件事,「無有愛養(yǎng)」。
「無有祠祀」,就是所愛養(yǎng)的人不在了、不現(xiàn)前的。不現(xiàn)前的,他已經(jīng)死掉了,但是我還祭祀他,我還用一些飲食,就是來祭祀他的。這是過去自己所恭敬的人,有恩德的人,或者恩田、悲田、敬田。有恩德的人就是兩種人:一個于我有恩的人,我的父母,或者我所恭敬的人,我對他們…雖然已經(jīng)不現(xiàn)前了,但是我還追念他們,對他們有祭祀的,這也是一種布施。
他這個「空見論者」,對于這個沒有「施與」,也沒有「愛養(yǎng)」,也沒有「祠祀」這件事,還有其他種種事!笍V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他的主張是這樣子。
這前面是標出來外道的思想,下面有解釋這幾樣。第二科
丑二、大乘惡取空者
復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體相。
這是「大乘惡取空者」,這就是學習中觀論者,學習中觀論的人學偏了,不符合龍樹菩薩的思想了,認為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那么這是訶斥這種人,這個意思。
復有佛教徒,他們有這樣的見,有這樣的論。什么見?什么論呢?「無有一切諸法體相」,這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一切一切都是沒有的,都是空無所有的,這個叫做「空見論」,也是不對的。
這是「標」,標出來。這一個外道、一個佛法內(nèi)的惡取空者!笎喝】照摺,就是對于空的認識不對,有點錯誤,所以叫做「惡取空」。
這第一科是「標計」,第二科是「敘因」。
子二、敘因(分二科) 丑一、外道(分二科) 寅一、問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這個「敘因」分兩科,第一科還是指「外道」說,分兩科,第一科是問,什么因緣,「彼諸外道」,有這樣的見,有這樣的論呢?
這底下回答,回答有「總標」。
寅二、答(分二科) 卯一、總標
答:由教及理故。
有如是見,起如是論。
卯二、別釋(分二科) 辰一、由教
教如前說。
第二科是「理」,理分二科,第一科「出彼人」。
辰二、由理(分二科) 巳一、出彼人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乃至廣說。
這是有這樣思想的人。第二科「釋類別」,這樣人也不是一樣的,各式各樣類別不同的。
巳二、釋類別(分六科) 午一、無施與等(分二科) 未一、由彼見
又依世間諸靜慮故,見世施主。一期壽命,恒行布施,無有斷絕。從此命終,生下賤家,貧窮匱乏。
這個解釋它的類別,有這樣思想的人,有多少類別的,不同的情況,一共是有六種,第一種就是「無施與等」,無施與分兩科,第一科「由彼見」。
這個思想的人呢,「又依世間諸靜慮故」,這個人也不是平常人,他已經(jīng)成就了世俗的色界天的諸靜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世間有漏禪,成就了這個功德。他在禪定里面…他也就是有了天眼通,他就看見了。「見世施主,一期壽命」,看見世間上有些有福德的人,他肯拿出來他的財富布施出去救濟貧窮,肯做這件事,肯做這件事。這個「主」,就是做這個事情的主人,當然也有同他合作的人、為他服務(wù)的人,那就不叫主了!敢黄趬勖,或者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一期壽命」!负阈胁际,不是短時間的,長時期的布施,沒有斷絕這件事。
「從此命終,生下賤家」,他這樣的布施,最后一天他死亡了、命終了,命終了他應(yīng)該是得大富貴,得大財富才是對的。結(jié)果不是,他生到人間,在下賤家里面做人,做這個人,所以是貧窮,沒有財富!竻T乏」,他想要用什么東西都沒有,想要坐車沒有車,想要吃飯沒有飯吃,總是缺乏,沒有錢。他看見這種事情,「由彼見」他看見這種事情,他在靜慮中用天眼通看見世間人做布施,最后還是貧窮,他看見這個事。
未二、顯彼思
彼作是思:定無施與愛養(yǎng)祠祀。
他看見了這個事了,以后內(nèi)心里面就想了,他怎么想呢?「定無施與愛養(yǎng)祠祀」,看見這樣的事實的時候,他就感覺到,這個用自己財富去布施并沒有功德,這叫「無施與」,沒有功德的。說是我用財布施給一般的人我沒有功德,我是布施給我愛的人,于我有恩德的人,我布施給他,也是沒有功德的。
「祠祀」,說是對我…死了以后…我所恭敬的人,于我有恩的人,死了以后,我還能「祠祀」,我立了一廟做紀念,我常常的祠祀他,祠祀他也沒有功德,那叫做「無施、無愛養(yǎng)、無祠祀」。總而言之,做的這個功德沒有報,沒有得到果報,所以這件事做了就和沒做一樣,所以叫做「無施與、無愛養(yǎng)、無祀祠」,他心里面這樣想。
這是第一科「無施與等」,第二科「無妙行等」,也是「由彼見」。
午二、無妙行等(分二科) 未一、由彼見
復見有人,一期壽中,恒行妙行,或行惡行;見彼命終,墮于惡趣,生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于天上樂世界中。
「復見一人」,他又看見一個人,「一期壽中,恒行妙行,或行惡行」?匆娪腥嗽谒倪@一個時期的壽命中,或者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负阈忻钚小,長時期的去做一些善事、利益人的事情,就是好的事情,好心腸,動機也是好的,對方也得到了他的利益,彼此都是安樂、快樂的妙行。
或者這個人,「一期壽命,恒行惡行」,罪過的事情!敢姳嗣K」,那么這個人在靜慮里面得天眼通,他看見這件事了,「墮于惡趣」,跑到三惡道。這個人「恒行妙行」,他應(yīng)該生天或者在人間,哦不!墮到三惡道去了。「生諸那落迦」,墮到地獄去了,「或往善趣」,那個人一期壽命他做惡事,做惡事應(yīng)該到三惡道去,沒有,他跑到善趣來了。「生于天上樂世界中」,快樂的世界里面去享福去了。這個因……若說有因果,這是不合道理,這是他看見這個事情。
未二、顯彼思
彼作是思:定無妙行及與惡行,亦無妙行惡行二業(yè)果異熟,
「彼作是思」,看見了這個事情以后,他心里面就這么想,「定無妙行及與惡行」,是決定沒有什么善行和惡行的這種事情,無所謂善惡,沒有差別!敢酂o妙行惡行二業(yè)果異熟」,沒有這個善惡的兩種業(yè)力,所得果報也沒有。他是在禪定里面的天眼通看見這件事,不是說是我們沒有神通的人坐在那里胡思亂想,不是,他在禪定里面看見的這可見很利害。這可見有神通的人,有的時候還不如沒有神通好,沒有神通自已謙讓一點,哎呀!我沒有神通,我也聽聽佛菩薩的話。他這個人說我自己親眼看見的,你看這利害,這樣。
午三、無此世間等(分二科) 未一、約同欲界生辨(分二科)
申一、由彼見(分二科) 酉一、舉剎帝利婆羅門
復見有一剎帝利種,命終之后,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或婆羅門,命終之后,生剎帝利、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
「復見有一剎帝利種,命終之后,生婆羅門、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惯@是第三類,前面是沒有妙行、惡行這種果報、因緣果報。第三類「無此世間,無彼世間」這一類。
這個人在襌定里面,在色界的四禪里面,他得天眼通,他看見有一個剎帝利,這是統(tǒng)治階級國王、大臣,叫「剎帝利種」,命終之后,死了以后生到「婆羅門」的種姓里面去了,婆羅門是讀書人,有哲學家,有宗教信仰的,生到這里來,這是一種。還有的「剎帝利種」死掉了以后,生到「吠舍」,吠舍是做什么?做生意的商賈、販賣、做生意的人!甘恿_」,戍陀羅耕田的農(nóng)夫,或者奴隸。這剎帝利死了,有三種不同,一個是生到婆羅門的種姓去,或者生到吠舍種姓里面去,生到農(nóng)夫的家里面去,這么多的種姓里面,這是一種情形。
「或婆羅門,命終之后,生到剎帝利種」里面去,生到「吠舍,戍陀羅諸種姓中」那里面去。這是提出來,「剎帝利和婆羅門」,這兩種人死以后有這種情形,這是第一科。這個第二科「例吠舍戍陀羅等」。
酉二、例吠舍戍陀羅等。
吠舍、戍陀羅等,亦復如是。
他們死掉了以后,生到剎帝利種去了,或者生到婆羅門中去了,這樣子。這樣子種姓中,「亦復如是」,和那個剎帝利一樣有這種情形,這是他所見、所看見,在禪定里面的天眼通看見這件事,F(xiàn)在第二科「顯彼思」。
申二、顯彼思
彼作是思:定無此世剎帝利等,從彼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來;亦無彼世剎帝利等,從此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去。
「彼作是思」,他內(nèi)心里面就想了,「定無此世剎帝利等,從彼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來」,決定沒有。什么事情呢?「此世」這一世的剎帝利等,是「從彼世間的剎帝等種姓中來」,不是,不是的。「亦無彼世剎帝利等,從此世間剎帝利等種姓中去」的,沒有,就是,不是說剎帝利種永久是剎帝利,沒有這回事,婆羅門也不會永久是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也都是這樣,吠舍、戍陀羅也都是這樣,不是決定的,決定是吠舍,決定是戍陀羅,決定是剎帝利,決定是婆羅門,都沒有決定,這樣意思。所以他主張「無此世間等」,主張這樣子。這是「約同欲界生辨」,同生在欲界的人來辨別沒有決定性的種姓的,這種事情。
未二、約從上生下辨
又復觀見諸離欲者,生于下地。
他在禪定里面得到的天眼通,又看見了色界天上的事情。「離欲」,就是沒有欲界的欲了。他得到禪定以后沒有欲,當然生到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了。那么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死了以后,「生于下地」,又生到欲界來了,也可能生到人間,也可能到三惡道去,都沒有決定性,都是不決定的。若是決定的話,他就不應(yīng)該「生于下地」,沒有決定彼此間的界線一定是離欲的天的境界,決定離欲的,若是決定是離欲的,就不應(yīng)該再來到欲界再有欲,他又來到欲界來,可見不是決定是離欲。就是根據(jù)事實上看都是不決定,這個意思。所以他就不承認有這樣決定的事情。
午四、無父無母(分二科) 未一、由彼見
又見母命終已,生而為女,女命終已,還作其母;父終為子,子還作父。
「又見母命終已,生而為女」,這底下第四科「無父無母」,沒有父親,也沒有母親。第一科是「由彼見」。
「又見」,又在色界的靜慮中,用他的天眼,又看見了一件事,就是那個人的母親死了以后,第二生就給他兒子作女、作女兒,給他兒子作女兒!概K已,還作其母」,說那個人的女兒死了以后,第二生又給他作母親,也會這樣了。「父終為子」,說是那個人的父親死掉了以后,就給他兒子作兒子,「父終為子,子還作父」,那么兒子死了,兒子死了又給他父親作父親,「還作父」,他又作父親,那就是這樣子。
未二、顯彼思
彼見父母不決定已,作如是思:世間畢定無父無母。
「彼見父母不決定已」,這是第二科「顯彼思」。那個有禪定那個人,他的天眼通看見,看見父親、母親不決定作父親、母親的。他心里面就這么想「世間畢定無父無母」,世間上的事情,世間的眾生,「世間畢定無父無母」,究竟來說沒有決定的父親和決定是母親的,沒有這回事。
午五、無化生有情(分二科) 未一、由彼見
或復見人身壞命終,或生無想,或生無色,或入涅槃,求彼生處不能得見。
或者看見……這是第五科「無化生有情」,沒有化生的有情?催@文怎么講。
「或復」,他看見那個人身體壞了、壽命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了或生到無想天去、或生到無色界天去、或者入涅槃了,這三類眾生!盖蟊松幉荒艿靡姟,這個人在禪定里面是有天眼通的,他看見那個人死了到那兒去了呢?「不能得見」,看不見?床灰姡怂懒艘院笊鸁o想天,他看不見他生無想天,若生無想天他看不見;若生到無色界天去,也看不見;或者入了涅槃,也看不見。如果他到地獄去知道能看出來、或者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他能看見。但是若生到無想天他看不見,生到無想天、生到無色界天、入涅槃,他就看不見。
未二、顯彼思。
彼作是思:決定無有化生眾生,以彼處所不可知故。
「彼作是思」,他內(nèi)心里面就想了,「決定無有化生眾生」。這個化生的眾生是沒有的,「以彼處所不可知故」,因為他所生的地方?jīng)]有辦法知道,「不可知故」,沒有辦法知道。那么他就根據(jù)自己看不見就否定有那樣的眾生,他的思想是這樣的。這是第五科。就講到這里。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七(4)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七(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