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六(7)

  地三、于緣無倒安住其心(分三科) 玄一、征

  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

  引經(jīng)證成這一段,在「正廣開示」這一段里面分四大科,第一科「于相稱緣安住其心」,「于相似緣安住其心」這二科講完了,F(xiàn)在是第三科「于緣無倒安住其心」,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征」。

  佛招呼「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的時候,「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就是對這個所緣的一切法沒有顛倒。譬如說:諸行是無常的,你就觀察它是無常的,那么就沒有顛倒了。但是你執(zhí)著是常,你剛才看見這個人,你一會兒又再看見這個人,你認為還是那個人,那就是顛倒了。于苦為樂,也是顛倒;于無我而謂有我那,也是顛倒;于不清凈而認為是清凈的,那也是顛倒。現(xiàn)在佛自己先提出來這個問題;這「瑜伽師」修禪定的人、修止觀的人,對于所緣的一切法沒有顛倒,這樣地把心安住在那里,那才是叫做「瑜伽師」。怎么樣「于緣無倒安住其心」呢?這是問。

  下邊第二科解釋。

  玄二、釋

  謂若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所緣境安住其心,隨應(yīng)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

  「謂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所緣境安住其心」的時候,不管你以什么做所緣境「安住其心」的時候!鸽S應(yīng)解了所知境界」,隨其所應(yīng),你能通達那個所知境的真實相!溉鐚崯o倒能遍了知」,就是如那一件事的真實相去通達而沒有搞錯,能這樣地真實地了知。

  玄三、結(jié)

  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于緣無倒安住其心。

  就是這樣意思。這個是說得很含蓄,下文才詳細解釋的,這一科解釋完了。

  地四、能于其中不舍靜慮(分三科) 玄一、征

  頡隸伐多!云何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其中不舍靜慮?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這第四科是什么呢?「能于其中不舍靜慮」,這就是不管你是于相稱緣安住其心,于相似緣安住其心,于緣無倒安住其心,你都需要「不舍靜慮」,這樣意思。為什么要有這么一段道理呢?因為你沒有定,你不能夠有決定性的作用。你心里面沒有定的話;心里面散亂,小小的有點智慧可以,而不能夠斷惑證真,不能轉(zhuǎn)凡成圣的,所以要有這一段的意思。

  這第一段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修的相貌。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明修相

  謂若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如是于緣正修行時,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于時時間,修習(xí)止相舉相舍相。

  「謂若苾芻勤修觀行」的時候,「是瑜伽師、如是于緣正修行時」,「如是」就指前面這幾段文,前面這一共三段文;于相稱緣、于相似緣、于緣無倒,這三段文!溉缡恰咕褪乔懊嬲f這三段,這樣子「于緣正修行」的時候,就是于所緣境;前面這三種,修行的時候!笩o間加行、殷重加行」,這個「無間」就是不間斷,就是不懈怠,你能按照你的功課表一直地這樣做。當(dāng)然初開始用功不要太緊,稍微地寬松一點;等到你一下子可以坐八個鐘頭,你一支香可以坐八個鐘頭,一支香可以坐二十四個鐘頭,這是不同了,這情形不同,當(dāng)然也還是要精進繼續(xù)努力,這就叫做「無間加行」,不間斷的用功。不能說我今天靜坐、我明天不靜坐了,不可以這樣。你今天坐五個鐘頭,你明天也坐五個鐘頭;今天坐八個鐘頭、今天十個鐘頭;你明天也是坐八個鐘頭、十個鐘頭,就是繼續(xù)不斷地這樣用功,這叫「無間加行」!敢笾丶有小;「殷」是殷勤,這個「重」是有尊重的意思,你要拿這件事當(dāng)一件事,當(dāng)它一個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不重要,這件事是重要的。就是不慢緩,你不能夠馬馬虎虎地,不要這樣子用功。你很認真地、很深刻地、很周備地,這樣子用功這叫做「殷重加行」。

  「于時時間修習(xí)止相舉相舍相」,這個「于時時間」,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那個時候是什么時候呢?就是你心里面浮動的時候,心里面浮動你這個時候就要修習(xí)「止相」,把這個浮動的境界停下來安住在所緣境上不要動;就是流動散亂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修習(xí)止相」,就是修習(xí)這個奢摩他,安住在所緣境明靜不動,這樣子。

  這個「舉相」呢;安住在所緣境應(yīng)該是所緣境在你的心里面很分明地顯現(xiàn)出來,這就是正好這樣子;但是你功夫沒有成就,就是那個所緣境隱沒了、不明顯了,你所緣境不明顯了就是心的明了性不夠力了。不是說你睡著覺,那就是嚴重了;現(xiàn)在這是輕微的不明了,這個所緣境在心里面不明了,這個時候你就趕快警覺自己要「修舉」,把這個心的力量發(fā)動起來、要明了,明了這個所緣境。那個時候就是你心里沈沒的時候,所緣境不明了的時候,要發(fā)動你的心識的力量振作起來,要把所緣境要它清清楚楚的。譬如修無我觀,這個無我觀要修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你修的無我觀修得迷迷糊糊的,不明了了,這不可以,必須要振作要發(fā)動起來,這叫「舉相」,是這樣意思。

  這個「舍相」,舍的相貌。就是你這個時候修止,也是明靜而住,你在這個所緣境上面明靜而。恍抻^,觀得明明了了的清清楚楚的,那你就不要再變動,就這樣子就好了。也不要再「止」不要再「舉」,就這樣就好了,叫作「舍」,這樣意思。

  這是不舍禪定,「不舍靜慮」,這個「不舍靜慮」先「明修相」,這個修靜慮的相貌就是這樣意思。普通的說,我們修奢摩他就是「定」,修毗缽舍那是「觀」。這個奢摩他對于毗缽舍那是有幫助的;你修止對于觀有幫助;修觀對于止也有幫助,它就使令這個止會有進步。你修止有力量的時候觀也會進步、觀也會進步的,不是孤立的,不是彼此沒有關(guān)系的。這是修止觀、修靜慮的相貌,你修止的時候不要沒有觀,修觀的時候不要沒有止,就是互相你都要修。當(dāng)然不是說「止觀雙運」不是那個境界,「止觀雙運」是同時地,止和觀是同時地叫做「止觀雙運」。現(xiàn)在不是,現(xiàn)在修的時候是有前后的次第的。

  這前面說是修的相貌。下面第二科,「顯隨證」。

  黃二、顯隨證

  由修、由習(xí)、由多修習(xí)為因緣故;一切麤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凈。

  于所知事,由現(xiàn)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凈。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凈。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凈。

  「由修、由習(xí)、由多修習(xí)為因緣故;一切粗重悉皆息滅」,由于你又修止又修觀,修觀而又修止,這樣修!赣闪(xí)」這個「習(xí)」,就是重復(fù)地不斷地再繼續(xù)地修!付嘈蘖(xí)」,就是長時期地這樣修止觀。這樣修止觀的關(guān)系「為因緣故」,因為這樣的關(guān)系!敢磺写种叵そ韵纭;你沒有定力不行的,有了這個定的力量修止觀的時候就有了作用,有什么作用呢?這個「粗重悉皆息滅」,這些煩惱種子完全都息滅了,這個貪心的種子、瞋心的種子、愚癡心的種子,乃至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這個我、我所的這些煩惱的種子,都息滅了,就斷掉了。你修無我觀就把我執(zhí)、我見、我慢、我愛、我癡,這個種子就消滅了。

  「隨得觸證所依清凈」,因為這個種子是染污的,你把這個種子…;當(dāng)然這消滅也不是頓,就是逐漸逐漸消滅;這個煩惱的種子滅掉了的時候、「隨得觸證」,因此而就能接觸到,也就是成就了「所依清凈」;「所依清凈」實在是什么?實在就是心清凈,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清凈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清凈了。那么這兩種清凈就是把煩惱種子息滅了心得清凈,就是這樣意思。那么這個「所依」,通常說身清凈,以身為所依,就是色受想行識為依,色受想行識清凈了;若根本的說,應(yīng)該是阿賴耶識清凈了。

  「于所知事,由現(xiàn)見故,隨得觸證所緣清凈」,「于所知事」就是所緣境,所緣的這一切法,色受想行識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色聲香味觸法也好、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蘊處界一切法。因為你前面「由修由習(xí)由多修習(xí)」,你這個止觀修得好了,煩惱滅了。同時在斷煩惱的時候,前面「粗重息滅」了這是斷煩惱。煩惱,我們通常說有現(xiàn)行的煩惱,有種子的煩惱;現(xiàn)在是說種子的煩惱,種子的煩惱斷了。前面這個「所依清凈」指煩惱的種子斷掉了。斷掉了的時候,同時你的智慧就有無漏的智慧現(xiàn)前了,這個無漏的智慧「于所知事,由現(xiàn)見故」,就是對于所緣境的一切法,根身器界的一切法,由于你有清凈的智慧現(xiàn)見一切法,就是見諸法實相了!赣谒拢涩F(xiàn)見故」,你成就了無漏的無分別的智慧現(xiàn)見諸法實相,這是無分別現(xiàn)量智見的境界!鸽S得觸證所緣清凈」,這個時候你就成就了所緣的諸法實相現(xiàn)前了,因為煩惱斷掉了以后你就成就了無分別智了,無分別智與諸法實相相應(yīng),這叫「所緣清凈」。那前面就是「斷德」,這個就是「智德」,所緣清凈是「智德」。因為你有無分別智的時候緣一切法的時候,就是諸法實相清凈的境界。其實這兩句話就是總說的,這是總說,下面是別說。

  「由離貪故,隨得觸證心遍清凈。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凈」。這個「貪」和「無明」是一切粗重里面最厲害的、最嚴重的煩惱!肛潯咕褪菒,那個「無明」就是見,就是遠離愛煩惱、遠離見煩惱!赣呻x貪故」,由于你修學(xué)止相舉相舍相,由修由習(xí)由多修習(xí)故,你把一切粗重都息滅了,那就是把這個貪愛的心息滅了,貪愛息滅了。貪愛是染污的,你把這染污的貪息滅了,「隨得觸證心遍清凈」,你這時候的境界就接觸到那個心清凈的境界。「離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凈」,我們凡夫的時候有這「無明」,就是不明白諸法實相,不明白一切法是無常的,不明白一切法是無我的、一切法是空的,那個無知就是「無明」,無明當(dāng)然也有很多種,主要是這個,F(xiàn)在你一切粗重皆息滅故,就是遠離了無明故,「隨得觸證智遍清凈」,你那個智慧遍一切法都是清凈的,不糊涂了;在欲界是清凈的,色界無色界都是清凈的。

  就分這么四種清凈;一個所依清凈、一個所緣清凈、一個心清凈、一個智遍清凈,這樣子,這么多;蛘哒f;前面這個第一個是所依清凈,而后說所緣清凈,下邊說得心清凈、得智清凈;那么這個也可以說你先得到智慧了,所以先得到智清凈、心清凈而后說所依清凈、說所緣清凈,也可以這么說,也可以調(diào)過來說,F(xiàn)在這文是先說所依清凈、所緣清凈,后說心清凈、智清凈,也可以調(diào)過來說;其實這件事是同時的,也可以這么說。

  這叫作「顯隨證」。前面是說「明修相」;這個是你修成功了,就會有這樣的成就,是這樣意思。下面第三科。

  玄三、結(jié)

  是名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能于其中不舍靜慮。

  這是這么意思。

  亥二、答略義

  頡隸伐多!為此苾芻于所緣境安住其心,如是于緣安住其心。如是于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這是「答略義」,前邊這個是「答所問」。現(xiàn)在第二科「答略義」,也就是把前面這四種四段文合起來、統(tǒng)一起來就是這樣意思。

  佛招呼「頡隸伐多」,「為此苾芻于所緣境安住其心」,前面說的就是「此苾芻于所緣境安住其心」,就是這樣意思!溉缡怯诰壈沧∑湫摹,怎么樣安住其心呢?就是這樣子于相似緣、于相稱緣、于緣無倒、乃至不舍靜慮,這樣安住其心!溉缡怯诰壈沧∑湫囊衙瓢沧 ,就是最后成功了。這前面提出三個問題,這里面就是回答這三個問題。

  《披尋記》九○八頁:

  為此苾芻于所緣境安住其心等者:此中結(jié)答前三種問,前說于相稱緣安住其心,此答初問,是即為此于所緣境安住其心。前說于相似緣安住其心,于緣無倒安住其心,答第二問。此即如是于緣安住其心。前說能于其中不舍靜慮,答第三問。是即于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為此苾芻于所緣境安住其心等者:此中結(jié)答前三種問」,前面問有三種,現(xiàn)在這里回答也是三種!盖罢f于相稱緣安住其心,此答初問,是即為此于所緣境安住其心」,「于相稱緣安住其心」就是斷除去你的貪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為斷煩惱安住其心的原因。「前說于相似緣安住其心,于緣無倒安住其心,答第二問」,怎么樣安住其心?安住心的方法是這樣子,就是「于相似緣安住其心、于緣無倒安住其心」,這是答第二問!复思慈缡怯诰壈沧∑湫摹,這里的文就是第二句話,「如是于緣安住其心」就指前面說「于相似緣、于緣無倒」安住其心,這樣子!盖罢f能于其中不舍靜慮答第三問,是即于緣安住心已,名善安住」,就是最后成功了。

  未二、重頌(分二科) 申一、第一頌(分二科) 酉一、舉說

  世尊此中重說頌曰: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常于影靜慮,得證遍清凈。

  這是在「引教」證成里邊,第一科是「契經(jīng)」,現(xiàn)在是「重頌」。

  「世尊此中重頌曰」,說本師世尊在這一部經(jīng)的這一段文里邊,又重說偈頌,說了:「行者行諸相,知一切實義,常于影靜慮,得證遍清凈」說這么一個頌,就把這個頌現(xiàn)在也引來了。這是第一科「舉說」,舉這個頌。

  下面配釋分四科,第一科是第一句,「行者行諸相」這一句。

  酉二、配釋(分四科) 戌一、第一句

  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由此宣說修觀行者,于止舉舍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

  「此中說言『行者行諸相』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由此宣說修觀行者,于止舉舍相無間修行,殷重修行」,是這樣意思。這「行者行諸相」就是這樣意思,有止相、舉相、舍相這樣子「無間修行、殷重修行」。這第一句話是這樣意思。

  戌二、第二句

  若復(fù)說言知一切實義者:由此宣說事邊際性。

  「若復(fù)說言『知一切實義』者」,這第二句!赣纱诵f事邊際性」,這句話就是指前面那個遍滿所緣那個「事邊際性」說的,就是「一切實義」,這個意思。

  戌三、第三句

  若復(fù)說言常于影靜慮者:由此宣說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

  「若復(fù)說言『常于影靜慮』者」這是第三句話,什么意思呢?「由此宣說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就是指這個說的。現(xiàn)在下面第四句。

  戌四、第四句

  若復(fù)說言得證遍清凈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若復(fù)說言『得證遍清凈』者」,這第四句什么意思呢?「由此宣說所作成辦」,這個「所作成辦」的意思就指這個話說的,這個時候就最后成功了,所以「證遍清凈」。

  申二、第二頌(分二科) 酉一、舉說

  此中世尊復(fù)說頌曰:于心相遍知,能受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喜樂離染。

  前面這是一個頌,現(xiàn)在又說第二個頌。第二個頌先是舉這個世尊說頌!甘雷饛(fù)說頌曰:于心相遍知,能受遠離味,靜慮常委念,受喜樂離染」這是舉說。

  下面就「配釋」,第二科配釋,先說第一句。

  酉二、配釋(分四科) 戌一、第一句

  此中說言于心相遍知者: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以心相名說;事邊際性以遍知名說。

  「此中說言『于心相遍知』者」這句話怎么講呢?「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以心相」的名字說的;有分別影像也是你的心,無分別影像也是你的心,這句話就是「于心相遍知」的意思!甘逻呺H性以遍知名說」;「于心相」這是一句話;「于心相遍知」這又是一個意思,F(xiàn)在這個「事邊際性」呢「以遍知名說」的,遍知一切實義的,這樣意思。

  戌二、第二句

  若復(fù)說言能受遠離味者:由此宣說于其所緣、正修行者、樂斷樂修。

  「若復(fù)說言『能受遠離味』者」這是第二句!赣纱诵f于其所緣、正修行者、樂斷樂修」,是這樣意思,這個「能受遠離味」!赣纱诵f」由這一句是「宣說」什么意思呢?是「于其所緣正修行者」,就是那位修行人,在所緣境上正在努力的修行的這個人,這個人是「樂斷樂修」,他心里面有強烈的這樣的意愿,就是想要斷除煩惱,想要修學(xué)圣道,這就叫作「能受遠離味」是這樣意思。

  我們平常的人,我們應(yīng)該說是發(fā)心用功了,但是不是那么精進,其中有一件事是什么事情呢?就是心里有了煩惱的時候,自己有可能會知道我現(xiàn)在心里有瞋心、我現(xiàn)在心里面欲心、現(xiàn)在有了染污的這些煩惱了;有了煩惱逐漸逐漸地過去了,以后又怎么地呢?若是這個人道心特別懇切的人呢,他心里面認為:我不應(yīng)該有煩惱,我要趕快修止觀來解除煩惱,要有這種意愿。如果你的道心懇切而又常常修止觀的人,他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我為什么會煩惱?唉呀!不對!不對!好像有了土匪來了,打劫了!這是很嚴重的一件事。若是我們不修行的人呢?起了煩惱了,也可能隨著煩惱去活動一下怎么怎么地…;煩惱過去了也就沒有事了,不感覺有什么嚴重的問題。我們不常常靜坐觀察自己觀心的人,不感覺有什么問題,我起了煩惱了,也沒有什么事!但是佛菩薩看:你心里面有賊。∵@是一個嚴重的事情、重要的事情。

  所以現(xiàn)在說是「正修行者,樂斷樂修」他心里面:唉呀!我這心里有……趕快要修止觀來斷煩惱;這是認為一件事啊!就像我餓了我想要吃東西,不然,不能忍受的。所以這「樂斷樂修」是有這樣的意味的。若是我們雖然用功修行,我們身心起了煩惱的時候,煩惱過去了好像也沒有什么事,那就表示你的程度是這樣的。現(xiàn)在說這「樂斷樂修」,這表示這個人的程度已經(jīng)很有進步了,是這么意思。說是「能受遠離味」,其實這個就是他能夠愿意接受那個清凈的境界,不愿意有煩惱,不愿意起煩惱,「能受遠離味」,遠離煩惱的那個…那是圣道的,那是法味。

  戌三、第三句

  若復(fù)說言靜慮常委念者:由此宣說于奢摩他毗缽舍那、常勤修習(xí)委練修習(xí)。

  「若復(fù)說言『靜慮常委念』者」這是第三句。這句話什么意思呢?「由此宣說于奢摩他毗缽舍那、常勤修習(xí)委練修習(x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個人「于奢摩他」修止、「毗缽舍那」觀,「常勤修習(xí)委練修習(xí)」,特別熟悉地;「練」是熟練,「委」也是這個意思;就是常常地精進地修習(xí)而不懈怠,修了又修、修了又修,不斷的重復(fù)用這四念處來斷煩惱,修這個四念處的圣道來斷煩惱。這句話就是這個「言靜慮常委念」是這樣意思!胳o慮」就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就叫作「靜慮」了。

  戌四、第四句

  若復(fù)說言受喜樂離染者:由此宣說所作成辦。

  「若復(fù)說言『受喜樂離染』者」,這是第四句,第四句什么意思呢?「由此宣說所作成辦」,這句話就是佛陀用這句話來宣說這個修行人成功了,他修道成功了!甘芟矘贰,你若得了禪定是三昧樂,那還是生死凡夫的境界;你若是斷惑證真了,也有無量無邊的法樂、法喜,但是心里是清凈的而沒有染著,這就叫作「受喜樂離染」。

  這前面是第四句。下面第二科是結(jié)束。

  午二、結(jié)

  當(dāng)知如是遍滿所緣,隨順凈教,契合正理。

  「當(dāng)知如是遍滿所緣,隨順凈教」,就是「當(dāng)」知道這里邊說那個遍滿所緣境事,是隨順佛陀清凈的法語的清凈的教誨的!钙鹾险怼购头鹜拥乃覺悟的法性是相「契合」的。這是第二科「結(jié)」。

  辰五、結(jié)

  如是名為遍滿所緣。

  這個「遍滿所緣」分五大科的,F(xiàn)在最后一科是「如是名為遍滿所緣」。

  卯二、凈行所緣(分四科) 辰一、征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

  這一共是分四大科。這「遍滿所緣」是第一科,解釋完了。第二科是「凈行所緣」,第三科是「善巧所緣」,第四科是「凈惑所緣」,F(xiàn)在第一科「遍滿所緣」解釋完了,F(xiàn)在第二科「凈行所緣」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為凈行所緣」呢?這「凈行所緣」是什么意思呢?是「征」。

  下面第二科是「標(biāo)」。

  辰二、標(biāo)

  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所緣差別。

  「謂不凈、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等」這就叫作「凈行所緣」!竷粜兴墶褂腥缡堑鹊牟顒e,這一共是五種。這是「標(biāo)」。

  下面第三科解釋一科一樣、一科一科的解釋,分五科,第一科叫作「不凈所緣」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辰三、釋(分五科) 巳一、不凈所緣(分四科) 午一、征

  云何不凈所緣?

  怎么叫作「不凈所緣」?就是這個「不凈觀」。這「不凈所緣」第一科是「征」。

  下面第二科是「標(biāo)」。

  午二、標(biāo)

  謂略說有六種不凈。

  這是標(biāo)出來數(shù)目。下邊第三科是列出來相貌。

  午三、列

  一朽穢不凈、二苦惱不凈、三下劣不凈、四觀待不凈、五煩惱不凈、六速壞不凈。

  這「不凈觀」有這么六種。

  我們讀這些文看出來什么事情?就是非常的真實,就是你有這個問題,你有這樣的問題就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修行是這樣的態(tài)度。佛陀為這些凡夫的比丘說法是這樣子的,你這凡夫有這個問題就給你解決這個問題,是這樣的演說佛法的。我們?nèi)艨次覀冞@個祖師的語錄,你看那禪師語錄說什么?就是完全另一個態(tài)度,不同的。

  午四、釋(分二科)         未一、別辨相(分六科)

  申一、朽穢不凈(分五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朽穢不凈?

  這是第四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別辨這六種不凈的相貌;就是分六科。第一科就是解釋這個「朽穢不凈」分五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作「朽穢不凈」呢?這個「朽」就是壞了,我們這個身體是必朽之物,不管你怎么樣子保護他,吃好東西、給他洗洗澡沐浴他、不要他熱了、不要他凍了,不管你怎樣保護他,他一定是要壞的,必定「朽穢」,而且是個「穢」不清凈,「朽穢不凈」。怎么叫作「朽穢不凈」呢?這是「征」,那么第二科是「標(biāo)」。

  酉二、標(biāo)

  謂此不凈,略依二種。

  由二種來說這個「朽穢不凈」,這是第二科「標(biāo)」。第三科是列出這二種。

  酉三、列

  一者依內(nèi),二者依外。

  有內(nèi)外的不同;這個朽穢不凈有內(nèi)、外的不同。

  這下面第四科是解釋,解釋這個內(nèi)、外,分兩科。第一科「依內(nèi)」,先是「征」。

  酉四、釋(分二科) 戌一、依內(nèi)(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依內(nèi)朽穢不凈?

  這個「內(nèi)」里的「朽穢不凈」怎么講呢?這是「征」。第二科是「列」。

  亥二、列

  謂內(nèi)身中,發(fā)、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饑、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

  「謂內(nèi)身中」,就是自己的,這個「內(nèi)」實在就是自己。自己這個身體里邊有發(fā)、有發(fā)毛、有爪、有齒、有塵垢、有皮、有肉、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饑、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我們的身體里邊就有這么多東西。這是「列」出來。

  亥三、結(jié)

  如是等類,名為依內(nèi)朽穢不凈。

  就是前面列出來,這就是內(nèi)里邊的朽穢不凈。實在這個來說,也就是生存的時候,沒有死的時候,你有這么多的不清凈,都是臭穢的。

  下邊第二科「依外」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二、依外(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依外朽穢不凈?

  這是「征」,下邊第二科是「列」。

  亥二、列

  謂或青瘀、或復(fù)膿爛、或復(fù)變壞、或復(fù)四脹、或復(fù)食啖、或復(fù)變赤、或復(fù)散壞、或骨、或鎖、或復(fù)骨鎖;蚴核鳌⒒蚰蛩鳌⒒蛲偎、或洟所作、或血所涂、或膿所涂、或便穢處。

  「謂或青瘀」這就是死亡了的時候,死亡了的時候這個身體變了顏色,變這個「青瘀」顏色!富驈(fù)膿爛」,里邊流出膿,爛壞了流出膿血來了。「或復(fù)變壞」,這個身體初死的時候還是那樣子,漸漸就「變壞」了,這個身體都壞了!富驈(fù)四脹」像一個袋子,這個風(fēng)吹起來、鼓起來了,四脹!富驈(fù)食啖」,或是這個狗去咬了,這個鳥獸、或者老虎、或者狼來吃了!富驈(fù)變赤」,「變赤」就是變成骨頭了,只是骨頭在那里叫「赤」。「或復(fù)散壞」或復(fù)這個骨頭,就是這個頭是一部分、手臂是一部分、身體一部分、大腿一部分、腳是一部分,就是散壞了!富蚬恰⒒蜴i、或復(fù)骨鎖」,這個時候久了,就是那個血肉都沒有了,就剩了骨頭了。這個「或鎖」就是一部分這個骨頭有幾節(jié)骨頭連在一起,幾節(jié);一節(jié)、二節(jié)、三節(jié)骨頭連在一起,這叫作「鎖」!富驈(fù)骨鎖」就是全部的沒有分散,這個頭骨、脛骨、肩骨、脅骨、手骨、大腿骨、脊骨,這全部的骨頭都連在一起叫「骨鎖」,是這樣子。

  「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涂、或膿所涂、或便穢處」。就是這都不凈,有這些事情。

  亥三、結(jié)

  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凈。

  這叫「依外朽穢不凈」。

  酉五、結(jié)

  如是依內(nèi)朽穢不凈、及依外朽穢不凈,總說為一朽穢不凈。

  內(nèi)不凈、外不凈。內(nèi)不凈,實在就是生存的時候;外不凈,就是死亡的時候。有這個差別,生死的差別。「總說」名為「朽穢不凈」,這叫朽穢不凈。

  下邊是第二科「若惱不凈」,分三科,第一科「征」。

  申二、苦惱不凈(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苦惱不凈?

  酉二、釋

  謂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

  怎么叫作「苦惱不凈」呢?「謂順苦受觸」,這個時候有些苦惱的境界沖擊你,你心里面有苦,接觸這個苦受的時候!笧榫墶,這苦惱的境界沖擊你,以此為緣就生出來你的覺受,你就有感覺。這感覺有兩種;一個是「身」、一個是「心」;這個身就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這個「不平等」,就是苦受叫作「不平等」,你心里面不平:怎么我這么苦呢?「不平等受」,這苦受就是「不平等受」!甘芩鶖z」,這個「不平等受」所攝的其他的事情,因為你心里面感覺到苦,其中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那么你可能會發(fā)出來瞋心,或者是你還要忍受一點、又有一個忍耐的意思可能會出來,或者是有其他的貪也隨著來了,這些事情,這一類的事情。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苦惱不凈。

  這就叫作「苦惱不凈」。

  申三、下劣不凈(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下劣不凈?

  現(xiàn)在第三個;一個「朽穢不凈」,第二個是「苦惱不凈」,這下面是「下劣不凈」。分三科,第一科「征」。

  「云何名為下劣不凈?」怎么叫作下劣不凈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

  「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這個最下劣的事情,和最下劣的世界。這個「事」和「界」就是在這個范圍內(nèi),在這個世界才有這種事情;不是這個世界、其他的世界沒有這種事情,所以叫作「下劣事,下劣界」。這個「下劣事、下劣界」究竟指什么說的呢?「所謂欲界」。這個「欲界」從地獄到欲界諸天都有欲的問題,都有這個欲的問題,色聲香味觸這個欲的問題,屬于「欲界」。這個「欲界」里邊是這樣子。

  「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除掉了「欲界」這個下劣事最下劣界以外,另外更沒有這個「極下極劣最極鄙穢余界可得」,再沒有了;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這個欲的問題,他們內(nèi)心里面有禪,有三昧樂,他不攀緣這個欲的這些事情。所以就是欲界有這個最「極下」、不是高尚的,「最極」鄙劣的極鄙穢的事情,在「余界」是沒有這些事情,不得。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下劣不凈。

  申四、觀待不凈(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觀待不凈?

  現(xiàn)在是第四科,什么叫作「觀待不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什么叫「觀待不凈」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標(biāo)

  謂如有一劣清凈事,觀待其余勝清凈事,便似不凈。

  這是「標(biāo)」。「謂如有一」,就是說有這么一個,「劣」就是不如,他不如人家這種「清凈事」;本來這個事情不是污穢的事情,但是是「劣」的清凈事,不是殊勝的清凈事,劣的清凈事。「觀待其余勝清凈事」,你觀這個「劣清凈事」來對待那個「勝清凈事」,「便似不凈」。「劣」還是清凈事,但是和那「勝清凈事」對比時候,就感覺他也是不凈了,也是不凈了。這是「標(biāo)」。

  下邊第二科是「例」、舉個例子,分兩科,第一科是「有色待無色」。

  戌二、例(分二科) 亥一、有色待無色

  如待無色勝清凈事,色界諸法便似不凈。

  這是舉個例子。譬如是,對待那個無色界殊勝的清凈事;誰待它呢?就「色界」,色界的法若對「無色界」來說,「色界」的法就好像不清凈了,這就是有這個差別。

  這是第一科,現(xiàn)在第二科「生死待涅槃」。

  亥二、生死待涅槃

  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凈。

  這是另一種對待,另一種相對。說什么是所對待的、所比對的呢?就是「薩迦耶滅」,就是我見,我、我所見、我癡、我愛、我慢、這些這個我見,你這我見「寂滅」了,寂滅了就是「涅槃」的境界;所以修無我觀非常重要。這個我見寂滅了的涅槃的境界為所對,「乃至有頂皆似不凈」,欲界色界無色界去對待那個「寂滅涅槃」來說,這三界都是「不凈」,都是不清凈了,都是污穢的了。

  酉三、結(jié)

  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凈。

  這叫「觀待不凈」。前邊說是欲界是最下劣事、最下劣界;這「觀待不凈」,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不凈」,不只是欲界了。

  申五、煩惱不凈(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煩惱不凈?

  這個「觀待不凈」解釋完了,F(xiàn)在第五個「煩惱不凈」,分二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作「煩惱不凈」呢?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jié)、縛、隨眠、隨煩惱、纏,一切名為煩惱不凈。

  就是「三界」里邊,欲界、色界、無色界里邊,「所有」的;欲界的眾生的煩惱、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一切結(jié)縛」,這個「結(jié)」是什么意思呢?就這個煩惱能叫你苦惱就叫作「結(jié)」,煩惱與苦和合叫作「結(jié)」,能令你苦惱,這叫作「結(jié)」。

  「縛」,系縛住你就不能解脫,這煩惱來了你不能解脫。假設(shè)你本身沒有貪煩惱,沒有起來,看那個人有貪煩惱來了,你看!……其實不用這樣子,你若常常靜坐的人,你自己就知道:哎呀!我現(xiàn)在這貪煩惱來了;你想要息滅它、不可以,它有力量系縛著你;蛘呤悄氵@時候貪煩惱沒來、瞋煩惱沒來,你看那個人瞋煩惱來了,你看他那個時候的瞋煩惱,把他綁住了那個相貌是那樣子,這就叫作「縛」,就系縛住。

  「隨眠」,剛才說這指現(xiàn)行說的,F(xiàn)在指「隨眠」,就是煩惱的種子沒有動,他沒有動這是表面上沒有煩惱,但是那煩惱潛伏在你心里面沒有動的意思。就像人他現(xiàn)在睡覺的時候,他沒有動你不知道;他在房子里邊睡覺,他沒有出來工作你不知道,不看見不感覺有這個人,實在都是煩惱。

  「所有一切結(jié)、縛、隨眠、隨煩惱」,「隨煩惱」是對根本煩惱說的,根本的貪瞋癡煩惱,然后又有「隨煩惱」;譬如說懈怠、放逸、昏沈、掉舉這是屬于「隨煩惱」,也和根本煩惱是一類的,但是它輕微了一點,這么意思。「隨煩惱、纏」,「纏」是指現(xiàn)行說,隨眠是種子,纏是指現(xiàn)行說!敢磺忻麨闊⿶啦粌簟梗@都叫作「煩惱不凈」。

  所以從佛法上來說,你得到了禪定你沒有修四念處,那也是「不凈」。因為你那煩惱種子都在,都在那里。

  申六、速壞不凈(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速壞不凈?

  這是第六科。怎么叫作「速壞不凈」?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作速壞不凈」?很迅速地就壞了,這什么意思呢?第二科解釋。

  酉二、釋

  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

  這個「速壞不凈」,譬如說我們的「五取蘊」,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這色是一聚。這個「蘊」字是「集聚」的意思。色是一大堆,我們的身體的地水火風(fēng),這是一聚。受也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很多,也是「聚」。想、行、識都有「聚」的意思。這個「五取蘊」,這個「取」是煩惱;我們這五種蘊是由煩惱來的,所以叫作「取蘊」;而它又能生出來很多的煩惱,所以叫作「取蘊」。這五取蘊是「無!,也是「無恒」,也「不可保信」,是「變壞法性」,有這么四句話。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速壞不凈。

  《披尋記》九一○頁:

  謂五取蘊,無常無恒等者:〈攝事分〉說:剎那剎那壞故無常,自體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恒,蘊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陵本八十六卷一頁),此應(yīng)準(zhǔn)知。

  「謂五取蘊,無常無恒等者:〈攝事分〉說:剎那剎那壞故無!梗@個「無!惯@么講,「剎那剎那」的變異,就是微細的無常的道理,這叫作「無!埂!缸泽w系屬有限住壽故無恒」,這「無恒」什么意思呢?因為你這五蘊的自體,系屬于有限度的壽命;你活二百歲、或一百歲、或五十年、或者是五百歲,就是到這么多了,這是有限度的,這樣子所以叫作「無恒」,不是永久的,不是永久存在!笁哿课礉M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梗恪笁哿课礉M」;說我活兩百歲,但是你現(xiàn)在活了一百歲的時候,這兩百歲以內(nèi)的時候是「未滿」,「容被緣壞」,有可能被一些因緣破壞了,又死掉了;壽命沒有到就死了,「非時而死」那就叫作「不可保信」。說能活到二百歲,那是不保證的;有可能在二十歲就死掉了,有可能一歲就死了,這叫作「不可保信」,這么講。

  「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乃至爾所時住」,這個「變壞法性」怎么講呢?就是你能生存那么多的時間,在那么多的時間你能生存,但是于其中間不是決定安樂的,隨時有苦惱的事情出現(xiàn),「不定安樂,故變壞法」,所以這叫作「變壞法」;這指心說的了,這單指心說,心里面有苦惱。

  「無!故莿x那無常!笩o恒」就是你壽命有這么長,就是這么多。「不可保信」,你壽命這么多,中間可能出其意料之外的就死掉了。「變壞法性」,心里面很多的苦惱。

  這是在(陵本八十六卷一頁)「此應(yīng)準(zhǔn)知」,那里這么解釋,這里要按照那里解釋這個意思,應(yīng)該這樣子。「如是名為速壞不凈」。

  這個文應(yīng)該…,我已經(jīng)說過,你若修不凈觀呢,把這個文背起來、背下來。我小時候在私熟里讀書,那老先生就是叫我們背;當(dāng)然小孩子就是聽老師的話就是背,也不感覺難不難,也沒有這個分別,反正你叫我背我就這樣背。但是出家以后呢不愿意背,這經(jīng)上有讀、有誦,要誦、心里面不高興。但是逐漸逐漸到后來,我的心情有點改變;「背」這件事很快樂,也不是難事,很容易背。你不必希望一下子就背起來,不必;就是一段一段背,把它背下來。背下來以后你心里面常常背、常常背它就熟,你若是放下,放下就不能背了,就忘掉了。你把這個文背下來以后,然后按照文去思惟這個義,才知道這叫不凈、這是不凈、這是不凈……。你不背不行,不背你就沒有文,你心里面思惟不凈思惟不來,想不來的。

  這個不凈觀不能斷煩惱的,但是它有力量降伏。你心里面有了欲心的時候,你把這個不凈觀的文一念一想,這個欲心沒有了,很容易就沒有了,是有這個力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