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1)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玄二、別辨七戒(分七枓)

  黃一、難行戒(分三科)

  宇一、征

  云何菩薩難行戒?

  這個「持瑜伽處」,「持」這個字當作堪能講,有這個堪能性,你能夠布施持戒作這些功德,就有堪能修學止觀了,可以這么解釋。「云何菩薩難行戒」:這是第二科別辨七戒。這戒品里面說到戒有九種;分三科。第一科自性戒,第二科是一切戒,這二大科都說完了。這第三科是難行戒等,就是九種戒剩余的七種戒。分二科: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這一科說完了,F(xiàn)在是別辨七種戒,分七科,第一科是難行戒。分三科,第一科是征!冈坪纹兴_難行戒」:什么叫作難行戒呢?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標。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三種。

  這是標出來數(shù)目,說應該知道難行戒有三種不同,當然這是略略的說。下面第三科就解釋這三種戒。分三科,第一科棄舍增上。

  宇三、釋(分三科)

  宙一、棄舍增上

  謂諸菩薩,現(xiàn)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舍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凈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

  「謂諸菩薩,現(xiàn)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這難行戒是什么意思?就是說諸菩薩他現(xiàn)在,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他現(xiàn)在具足廣大的財富,他也是具足了「大族」,這個族姓很高貴,可能他父親是皇帝,或者是宰相,就是族姓是很高貴的。「自在增上」:因為他有具足大財具足大族的關系,他的情況,他非常的自在,沒有什么壓力。這個「增上」就是很高尚,他這個地位自然是很高尚的!笚壣崛缡谴筘敶笞遄栽谠錾稀梗阂话惴卜蚱胀ㄈ瞬徽,現(xiàn)在說菩薩,菩薩有這樣的條件,高貴的因緣,但是他棄舍了,不要這個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舍這個身份。「受持菩薩凈戒律儀」:來到佛教里邊,他先發(fā)無上菩提心,在大智慧的菩薩邊受持菩薩清凈律儀,受了菩薩戒。這個戒來約束他的身口意,是一定要這樣子這樣子,不然就是犯戒了!甘敲兴_第一難行戒」:難行戒就是不容易,能放得下嗎?

  宙二、于難無虧

  又諸菩薩受凈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

  「又諸菩薩受凈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于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這是第二個難行戒,于難無虧。又有那么多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受凈戒以后!溉粼饧彪y」:若是遇見了危急,有苦難的境界。這個急難也是有輕有重,現(xiàn)在說「乃至失命」,失掉了生命,這苦境界,危急的境界,達到這個程度!赣谒芙渖袩o少缺」:這么樣的危急了,對于他所受的戒,都不會有一點違犯,何況完全違犯呢?到這么危急的時候,寧可失掉生命也不犯戒!甘敲兴_第二難行戒」。

  宙三、恒無失念

  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于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恒住正念常無放逸」:這是第三個難行戒恒無失念。「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又諸菩薩這樣子這樣子!溉缡侨缡恰故鞘裁茨?就是「遍于一切行」,這個動的境界;「遍于一切住」就是靜,動靜的境界。你內(nèi)心的作意,內(nèi)心的分別,這個內(nèi)心遇見什么境界都會有了別性,會了知這是怎么回事,那么就叫作作意。這個作意是遍于一切行住的,不管是行住坐臥一切一切的時候,都是由內(nèi)心在那里了別的,沒有一個時候沒有分別心的!负阕≌睢梗哼@一切時的行住作意,你完全是安住在正念,保護內(nèi)心的清凈,一切時都是這樣子!赋o放逸」:長久的,長時期的不放縱自己。「乃至命終」:從開始受菩薩戒,乃至到壽命結(jié)束的這個時候,對于所受的戒「無有誤失」,沒有說是失掉了這條戒,或者作錯誤的事情了,犯了戒了,不會的!干胁环篙p,何況犯重」:尚且不違犯輕微的戒,輕微的戒都不犯,何況違犯重戒呢?「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這三條難行戒;這是菩薩能得到眾生的尊重恭敬贊嘆,不是簡單的事情?聪挛模

  《披尋記》p1409——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等者:如前所說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今唯依二而作是說;謂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乃至廣說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由是此說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義應準知。

  「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等者:如前所說五支所攝不放逸行」:這是我們學習的不是很久,在四十卷第六頁的時候,那里有說這個事!肝逯鶖z不放逸行」:這個不放逸行歸納成為五種。「今唯依二而作是說」:現(xiàn)在這里說的第三難行戒,就是依那五種不放逸中的兩種而作是說的。那兩種呢?「謂先時所作不放逸行」,這是一種;「俱時隨行不放逸行」,這是第二種,就是根據(jù)這兩種說的。一共是五種不放逸行,就是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后際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加這兩種合起來就是五種。這兩種不放逸行是什么意思呢?這下面解釋!钢^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乃至廣說。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這是兩種不放逸行,前面曾經(jīng)講過這個文,實在這也就是菩薩在事情沒到來的時候,他先作意,就是要求自己決定是:身清凈口清凈心清凈,先有這樣的如理作意,等事情到來的時候就保持清凈,是這樣意思。「由是此說如是如是遍于一切行住作意,義應準知」:這句話就照前面那兩個不放逸行去思惟就好了。

  這個事情我們也不妨這樣試驗一下:就是從早晨起來,先作念:「我這一天內(nèi)我的舉心動念,不管是身口意,都保持清凈。」你這樣作意,就這樣作,一直到晚間睡覺以前,一直保持內(nèi)心清凈。你試一試!我和人說話的時候保持內(nèi)心清凈,別人和我說話時候我也保持內(nèi)心清凈,看看怎么樣?!這是難行戒。第一是自性戒,第二是一切戒,第三就是難行戒,F(xiàn)在下面是一切門戒,這一切門戒是第二科。分三科,第一科征起。

  黃二、一切門戒(分三科)

  宇一、征起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

  一切門戒是什么意思?

  宇二、標列

  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

  這是標列,標出來數(shù)目,也列出來名字。下面第四科隨釋。分四科,第一科正受戒。

  宇三、隨釋(分四科)

  宙一、正受戒

  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凈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凈戒律儀」:就是謂諸菩薩,不是一個菩薩,很多的菩薩!甘芟取梗罕芮拔乃f的那個所受的三種菩薩凈戒律儀!讣绰蓛x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三種。那么這就叫作正受戒。就是菩薩受了戒了,當然這一句話就是這么說,但是你若正式去受戒的話,那就還有很多事情。下面第二科是本性戒。

  宙二、本性戒

  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于相續(xù)中,身語二業(yè)恒清凈轉(zhuǎn)。

  「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就是這么多的菩薩,他安住在種性位的時候,這話是說他還沒有發(fā)無上菩提心,也沒有受菩薩戒,也可以說也沒有學習佛法,這個時候。這個時候他在種性位的階段,是什么樣子呢?是「本性仁賢」:他這個人原來,「本」就作原來講,就是沒有經(jīng)過佛法的熏習,原來他的心性就是仁賢,就是很慈善的!溉省拐叽纫玻弧纲t」者善也,這個人的心性很慈善!赣谙嗬m(xù)中,身語二業(yè)恒清凈轉(zhuǎn)」:這本性仁賢是意業(yè);下面身語二業(yè),加起來就是三業(yè)!赣谙嗬m(xù)中」:就是這個生命體,在他這個生命體里面,在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在眼耳鼻舌身意里面;前面本性仁賢是意業(yè),現(xiàn)在還有身業(yè)和語業(yè)這二業(yè),「恒清凈轉(zhuǎn)」,長時期都是很清凈的活動,他在一切境界,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上,在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朋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他都是很清凈的,他遇見什么境界,他都是很清凈,都是很慈善的。這就叫作本性戒?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0——本性戒等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zhuǎn)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于此位中雖未串習三種凈戒,然性仁慈于諸有情不極損惱;又性賢善于同法者易可方住,是名本性仁賢。約所依身,名為相續(xù),從無始來流轉(zhuǎn)不息故。此說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如其所說,當知身語二業(yè)恒清凈轉(zhuǎn)。

  「本性戒等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zhuǎn)傳來法爾所得」:這個話是前面種性品說的。「謂諸菩薩六處殊勝」:六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一切眾生都有眼耳鼻舌身意,菩薩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但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比一般的眾生就是殊勝,就是高尚,和一般的人不同。什么不同呢?「有如是相」:有這樣的相貌。「從無始世展轉(zhuǎn)傳來」:在佛法說這個時間向前推,沒有開始那天,所以叫作無始,從無始世。「展轉(zhuǎn)傳來」:這個展轉(zhuǎn)就是有一點曲折,不是沒有什么變化,一直傳到現(xiàn)在,不是這樣子。比如說這個人原來是在天上死了,他的生命結(jié)束了,那么來到人間作人,他不是一直的,就是有點變化。但是變化而又不變化,就是有個不變化的東西傳過來。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果報有生老病死,就是有變化。以后又有一個生老病死出現(xiàn),所以叫作展轉(zhuǎn)。生命的展轉(zhuǎn),可是就傳到現(xiàn)在來!阜査谩梗壕褪亲匀坏鼐偷玫竭@種功德,不是經(jīng)過善知識的教導,自然地本來擁有這種東西。這個法爾所得就是本來有這種東西!甘敲拘宰》N性」:這叫本性住種性;就是他原來的心里面就有這種種性安住在里面。這個種性這句話,或者就當作「因」字講也可以;或者當作堪能性講也可以。他有這個因。這個種,五谷或者是蔬菜的種子有堪能性,你放在土里邊,它有陽光,有肥料,有水有風就這些資料,它就有堪能性生芽。有的眾生他是菩薩種性,他就有這個堪能性能發(fā)菩提心、有堪能性修六波羅密,有堪能性大慈悲心廣度化眾生,有堪能性得無上菩提,是名為本性住種性。就是不是人為的,本來有的這種功能。

  「于此位中雖未串習三種凈戒」:在種性這個階段,雖然他還沒有來到佛法里面繼續(xù)不斷的學習佛法,學習三種凈戒,他沒有作這個事,沒有遇見佛法嘛!溉恍匀蚀取梗喝欢男木褪侨蕫鄞缺,他對人都有愛心,都有慈悲心。「于諸有情不極損惱」:對于眾生,眾生是一個貪瞋癡不斷活動的境界,那么這個菩薩他也是凡夫,也和這一切眾生在一起,他遇見眾生的這些迷迷糊糊顛顛倒倒的境界,當然隨時也可能會侵犯菩薩,這些事情。但是菩薩本身「不極損惱」,他不會有大的惡心要去侵惱眾生傷害眾生!覆粯O」:不是有極大的損害眾生的心和行為!赣中再t善于同法者易可共住」:這是說一般的情形。「然性仁慈于諸有情不極損惱」,這是表示也有損惱,也可能對眾生有不友善的事情,但是不會太嚴重,是這個意思!赣中再t善于同法者易可共住」:這就不是一般的友情了,就是大家都發(fā)心學習佛法的人,所以叫作「同法」。和這樣同法的人在一起同住的時候,「易可共住」,容易共住,他不斤斤計較,不是的。有一點什么事情他不計較,所以容易共住。「是名本性仁賢」:這就叫作本性仁賢,就是這個意思。這樣說就是分兩個意思來解釋,一個是于諸有情不極損惱,這也是仁賢;于同法者易可共住,這也是本性仁賢,從這兩部分來說。

  「約所依身,名為相續(xù)」:「于相續(xù)中」這個相續(x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約這個身體說的,叫作「相續(xù)」!讣s所依身」,身是「所依」,什么是能依?就是一切的活動,不管你作什么事情,都要靠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死掉了,你什么事也不能作了。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這個身體作的,這個身是所依身。約這個所依身叫作「相續(xù)」。為什么呢?「從無始來流轉(zhuǎn)不息故」:從無始以來,久遠以來,一直在這里流轉(zhuǎn)。流轉(zhuǎn)這句話就是相續(xù)不斷的意思,像水在流,白天也流,夜間也流,一直在那兒流。比如說車的輪子在路上滑,輪子一直轉(zhuǎn)一直轉(zhuǎn),它不停下來。我們眾生在這三界里面流轉(zhuǎn)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叫作相續(xù)!复苏f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這是說菩薩還沒有發(fā)菩提心,他還沒有學習佛法,他原來具足的種性相貌就是這樣子,就是「本性仁賢」,就是這意思。 「于相續(xù)中身語二業(yè)恒清凈轉(zhuǎn)」,這是本性的相貌,就是他本性沒有菩薩戒波羅蜜的相貌!溉缙渌f,當知身語二業(yè)恒清凈轉(zhuǎn)」:就是如論文上所說的,像前面這一段文。也像種性地那個地方說,當知身語二業(yè)常常的清凈轉(zhuǎn)。這是還沒有受菩薩戒行菩薩道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宙三、串習戒

  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余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凈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于現(xiàn)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xiàn)行,于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

  前面這兩種戒,正受戒較容易明白,種性戒就是有點特別了,F(xiàn)在說到第三種叫作串習戒。串習又是什么意思呢?「謂諸菩薩,昔余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凈戒」:謂諸菩薩,「昔余生中」,不是現(xiàn)在,是過去的時候,在余生,在現(xiàn)在生的所余,就是過去生中。過去生中或者是在人間,或者在天上!冈蘖暋梗涸(jīng)不斷的修習如前所說的三種凈戒,他學習過、受持過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由宿因力所任持故,于現(xiàn)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xiàn)行」:過去受過戒,也安住凈戒的關系,所以現(xiàn)在就不同,那就和本性戒又進了一步!赣伤抟蛄Α梗河蛇^去生栽培的戒波羅密多的功德力,那個功德的力量所控制,那個功德控制他。誰是所控制的?就是這一念心。我們?nèi)绻^去生中沒有學習過佛法,我們就是殺盜淫妄作種種惡事,那么我們的一念心就被這些雜染的業(yè)障煩惱所控制。這一念心它自己不自主的,壞東西來了它就隨之去作惡事,那就是惡——種種雜染的煩惱所任持。 現(xiàn)在是說菩薩由過去生中曾經(jīng)學習過佛法,受持過菩薩凈戒,栽培了很多的功德,這個功德力來控制他這一念心,「所任持故」。這有什么相貌呢?就是「于現(xiàn)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xiàn)行」,就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這時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面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很多的惡事情,但是他不愿意作惡事,「不樂」,不歡喜作這些惡事!赣谥T惡法深心厭離」:他看見這些染污的境界,他深深的不高興,厭惡這些事情!笜沸奚菩,于善行中深心欣慕」:他歡喜作種種好事,利益眾生的事,修學圣道的事,他歡喜作這個事!赣谏菩兄猩钚男滥健梗核苷\懇的,有很大的勇猛心,心就是歡喜,「慕」,仰慕,也是歡喜,這修學善法有大功德,這些事非常好,非常有意義,他歡喜作這些事情。這就叫作串習戒,串習戒是這個意思。

  宙四、方便相應戒

  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于諸有情,身語意業(yè)恒相續(xù)轉(zhuǎn)。

  這是第四科,「方便相應戒」。什么叫作方便相應戒呢?「謂諸菩薩,依四攝事,于諸有情,身語意業(yè)恒相續(xù)轉(zhuǎn)」。謂諸菩薩受了菩薩戒的時候,他就會學習四攝的這件事。「依四攝事」:這個依是遵循的意思,隨順佛陀教導菩薩學習四攝的事情。怎么樣學習呢?「于諸有情,身語意業(yè)恒相續(xù)轉(zhuǎn)」:對于諸有情‥‥,菩薩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饒益諸有情故,所以他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常常相續(xù)的要利益眾生,這就是四攝。這就叫作方便相應戒。這個串習戒是說過去栽培了這樣的功德,那個功德就是傳到現(xiàn)在來的相貌,F(xiàn)在這個方便相應戒是受了菩薩戒以后行菩薩道的相貌?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0——方便相應戒等者:約四攝事,說名方便。此復有四:一、隨攝方便,二、能攝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隨轉(zhuǎn)方便。

  方便所攝身語意業(yè),于諸有情能正攝受調(diào)伏成熟;由是故名方便相應戒,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頁)

  「方便相應戒等者:約四攝事,說名方便」:四攝這句話就是四個方法,用四個方法來接引眾生來到佛法里面來。這個四攝就叫作方便,方便就是接引眾生的方法。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复藦陀兴摹梗哼@個方便有四種不同。第一個是隨攝方便,就是用財去接引眾生,以財作媒介物。隨順那個因緣,用財來引導眾生,那么就是隨攝方便!付⒛軘z方便」:第二就是愛語,愛語就是為他宣說佛法,佛法叫作愛語。因為佛法叫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真實是愛護眾生的語言。說「能攝方便」,這個是有堪能能引導他來悟入圣道。用錢來接引眾生只是和他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而已,真實能讓他得到佛法的好處,那是要宣揚佛法才可以。愛語是方便。布施、愛語、利行,「三、令入方便」:令入方便是利行,「利」就是出世間涅槃,「行」就修八正道,修學六波羅蜜,修學戒定慧,那么叫作行。由這樣的戒定慧的學習,就能悟入圣道了。前面能攝方便實在是屬于解,它能讓他明白佛法,破除他的疑惑,令他對佛法有信心,這是能攝方便。令入方便呢,他對佛法明了以后,他修學戒定慧,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就叫作入!杆摹㈦S轉(zhuǎn)方便」:隨轉(zhuǎn)方便什么意思呢?菩薩依四攝用佛法來引導眾生,菩薩也這樣作。「我叫你學習佛法,我不學習佛法;我叫你修習戒定慧,我不修習戒定慧」,這樣不可以。菩薩自己也是隨順這樣子用功修行,也是修習佛法,也學習戒定慧,叫隨轉(zhuǎn)。大家共同的、一樣的活動,都是隨順佛法,一方面學習佛法,一方面也修學圣道,這叫作轉(zhuǎn)。

  「方便所攝身語意業(yè),于諸有情能正攝受調(diào)伏成熟」:這四種方便所攝的身語意業(yè),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都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于諸有情能正攝受調(diào)伏成熟」:菩薩能這樣作的話,那就對于一切有情能有這種功德,能正引導他們相信佛法,然后學習佛法來調(diào)伏煩惱,然后修學圣道能成熟善根!赣墒枪拭奖阆鄳,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頁)」: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那么這叫作方便相應戒,就是行菩薩道了的意思。

  黃三、善士戒(分三科)

  宇一、征

  云何菩薩善士戒?

  前面是一切門戒,正受戒、本性戒、串習戒、方便相應戒,這叫作一切門戒。這下邊第三科是善士戒,分三科,第一科征。云何菩薩善士戒呢?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標。

  宇二、標

  當知此戒略有五種。

  這個戒簡略的說,有五種不同。這是標出來數(shù)目。下面第三科列出名字來。

  宇三、列

  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贊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就這五種,這五種戒叫作善士戒。第一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那就是他自己歡喜要受菩薩戒。然后第二種勸別的眾生也受菩薩戒。 第三種贊嘆受戒的功德。第四種「見同法者深心歡喜」:看見大家同一志愿學習佛法,心里面是特別的歡喜!冈O有毀犯如法悔除」:說是自己也受戒,也勸別人受戒,但難免有的時候失掉正念了,有違犯戒的事情了,那不要緊,「如法毀除」,隨順佛的教導懺悔,除滅這犯戒的罪過。那么這是五種?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0——「自具尸羅等者:謂自離殺生乃至離邪見,是名自具尸羅」:他這么講。自己遠離殺生乃至邪見,這是離十惡業(yè),不殺生不偷盜,若是在家菩薩就是不邪淫,還有妄語、惡口、綺語、兩舌,遠離這四種過失,內(nèi)心不貪欲瞋恚不邪知邪見,加起來十種,是名自具尸羅。這個遠離十惡法修學十善法,也可以在佛前舉行一個儀式,也可以先懺悔,然后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然后「我弟子從今日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就是依十善法這么說。這么舉行一個儀式比較好。

  「若以此事勸進他人,是名勸他受戒」:就是要遠離十惡法,勸進別的人,勸導他們進一步遠離惡法修學善法。原來社會上的人,如果是在學校讀書的話,只是學習將來在社會上發(fā)財?shù)姆椒,各種專業(yè)知識,只是學習這些事,沒有學習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惡?那這個人將來就是只要有利可圖,這件事就要作了。什么叫作善惡,我不知道!多數(shù)是這樣子。但是現(xiàn)在來到佛教里邊來,這件事要有簡別,惡法不可以作,善法才可以作,所以這就是進步了,來到佛法里就是進步了。勸進他人,「是名勸他受戒」。

  「若即于彼以無量門稱揚贊述,是名贊戒功德」:若是這位菩薩有大智慧,「于彼」,遠離十惡法修學十善法叫作「彼」,「依無量門」,依無量不同的立場,「稱揚贊述,是名贊戒功德」,稱揚善法的功德,贊嘆十善法的功德,是名贊戒的功德,以無量的門。我姑且說兩個門:就是用因果門來贊嘆;「你惡法不可以作,作了要到三惡道去,善法可以作,你就可以在人天享福了」。那么就是遠離惡法修學善法,在因果上我們應該這樣作。這是一個門;再用慈悲的立場來說。要有慈悲心不要殺生,殺生就不慈悲了;不要偷盜,偷盜就是不慈悲了;你不要邪淫,不要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若有慈悲心這些事都不該作,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傷害眾生的。你對他說謊話,那就是不慈悲他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都是不慈悲。所以站在慈悲的立場,這些事都不可以作。所以若是能夠?qū)W習慈悲心,這個戒也容易守護清凈,要想辦法增長慈悲心。

  「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這就是生歡喜心,「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見同法者深心歡喜」。我看經(jīng)上說一個故事:國王有慈悲心,他對老百姓也非常愛護,當然慈悲心的人表面上看就是軟弱,你打我一槌,我就是忍受了,我不還手打你,這看上去就是軟弱了。你若用拳頭打別人,這個人就是英雄。但是那個受打的人忍受而不打,不還報那么就是軟弱了。這樣慈悲心強的人作了王亦復如是。說鄰國的國王發(fā)動軍隊把這國家占領了,而這國王不抵抗,他的大臣都是「我們也有軍隊嘛!我們可以和他對抗!」說:「不要因為我要作國王,使令老百姓喪失生命、財富,不要這樣作。他來也好嘛!他愿意來這里統(tǒng)治國家,一樣嘛!我退下來。」但是事情還不是那樣子,鄰國國王來到這兒,把這國王捉住了就要殺掉他,他也接受這件事,但是他對兒子說:「不可以報仇!他殺掉我不要緊,你將來不可以報仇!」告訴他的兒子。他兒子還是小的時候,可是這個時候,就是被殺掉以后,這事情完了,鄰國國王就在這里統(tǒng)治了。他的兒子還小,但是他的母親是大智慧人,栽培他的兒子讀書,學習種種的技藝,學習什么技藝?彈琴彈得非常好。他就是想要報仇,因為他有這個技藝,他就是有名了,國王也愿意聽,就請他來,哎呀!這琴彈得非常好,那么他就要常在這里為國王服務,到那兒去都帶他去。這一天國王出去游行,就是疲倦了,就躺在彈琴的年輕人的腿上就睡覺。他就拿著一個寶劍,「哎呀!我父親輸了,我要報仇!」連續(xù)三次,就把劍丟掉了。而這國王醒了,「將才我作了惡夢了!拐f是什么惡夢呢?說:「我以前殺掉那國王的兒子拿劍要殺我三次沒有殺!」彈琴的這個孩子說:「你這夢是對了,就是我!」然后他受到感動,這國王就把這國家「好!還給你!」就撤退了。

  所以這上面說這個事情。「以無量門稱揚贊述,是名贊戒功德。若見離殺生者乃至離邪見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見同法者深心歡喜,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三卷四頁)」那上說。這個故事,我們說講個故事好像也不算什么了不起,但是這是佛法的慈悲精神,不殺害眾生,就是父母被害了都不報仇。好像是梵網(wǎng)經(jīng)提到,好像是我們的國王被人殺害了,好像是怎么的。就是這個慈悲心這樣子。現(xiàn)在我們用佛教慈悲的精神看這個世界上,就是不慈悲。就是用這樣的態(tài)度來處理事情,這和佛教精神完全是不一樣的。

  「此由善行所攝而受律儀,是故得名善士戒」:這樣說呢,就不是說已經(jīng)相信佛教了,依據(jù)佛法的受戒儀軌去受戒,不是那樣意思,這是世間的善法,不管有沒有佛法,而這個善法是世間常有的事情。是故得名善士戒!赣谖宸N中,已說前四」: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贊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赣嗪笠环N」,就是設有毀犯如法悔除,「如文易知」。這是善士戒,下邊是一切種戒,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黃四、一切種戒(分三科)

  宇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標。

  宇二、標

  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這叫作一切種戒?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1——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者:此菩薩戒,從其自性乃至清凈總有九相;然于一切相中分數(shù)漸增,乃至最后增為十種,如文可知。今于此中一切種相,依次第數(shù),增六增七皆此所攝,是故說言六種七種總十三種。由是次第乃至增十,總成九相。

  「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者」:六和七加起來就是十三種了。「此菩薩戒,從其自性乃至清凈總有九相」:現(xiàn)在是戒品,這戒品說菩薩戒,「從其自性」,從第一種就是自性戒,第二種一切戒,第三是難行戒,第四是一切門戒,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二世樂戒、清凈戒,「乃至清凈總有九相」,這菩薩戒總有九個相貌!溉挥谝磺邢嘀蟹謹(shù)漸增,乃至最后增為十種」:可是在這九種戒里邊,就是一切相中,「分數(shù)」,每一種都不是單一的,或者是十種,或者是五種,或者六種,或者七種,乃至最后,就是清凈戒,最后增為十種,由一二三四五這樣增加到十種,「如文可知」,這文上都列出來了,我們一看就知道了。「今于此中一切種相,依次第數(shù),增六增七」:現(xiàn)在在一切種戒這個地方,這是第四科一切種相,「依次第數(shù)」,依這個一二三四的數(shù)目,向前增增到六,又增到七,「皆此所攝」,雖然說六說七,也還都是屬于一切種戒所攝的!甘枪收f言六種七種總十三種」。「由是次第乃至增十,總成九相」。這前邊是這兩科,一個是征,一個是標,現(xiàn)在第三個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先說六種。

  宇三、釋(分二科)

  宙一、六種

  言六種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

  「言六種者;一、回向戒,回向大菩提故」:什么叫作回向戒呢?就是你持戒心里面要有一個意愿。什么意愿呢?是大菩提,就是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你想要成就的!富叵颉惯@兩個字我是講過好多次了,但是我現(xiàn)在還要講,當然就是重復了!赶颉咕褪侵鞠颍褪侨说闹驹,我想要作醫(yī)生,你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作醫(yī)生我想要為人民服務,使令他們身體健康沒有病痛,這個志愿是很了不起。我想要作律師,我想要作會計師,我想要發(fā)財,我想要作總統(tǒng),那么都叫作「向」,F(xiàn)在你來到佛法里邊的時候,你要有一個更偉大的意愿,要把原來的意愿回轉(zhuǎn)一下。原來的意愿是:「我是去為人民服務!」我作醫(yī)生也好,我作律師也好,乃至我作國家領導人,都是為人民服務,這話非常好!國家沒有律師也不可以,沒有醫(yī)生也不可以,最低限度須要這些事。但是其中一件事情,要誠懇!要說真實話!你完全是為人民服務嗎?你不為你自己的利益著想嗎?所以說真實話,你真實是為人民服務,不為自己著想嗎?所以若說真實話,有可能我不是為人民服務,是為自己服務。當然聰明人會隱藏自己,他自己的心里話他不說,就另外說一句話,那是說謊話,我們不算數(shù)。若說真實話的話,你是凡夫都有我我所,那有說放下自己的?都是為自己服務。

  現(xiàn)在說回向,不要有這個我我所,是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饒益一切眾生的,是用誠心發(fā)這個愿,這叫作回向大菩提故。真實的,不是說謊話,說謊話那不是佛教徒所應該的事情。但是我們也可以約另一個門,另一個立場來說這件事。比如說我現(xiàn)在的意愿要學習《瑜伽師地論》,這就是一個意愿!富叵虼笃刑帷故强傁嗾f的,你不管是學習戒也好,學習定也好,學習慧也好,都是為得無上菩提,這是約總說的。若個別說呢,我這個時期是學習《瑜伽師地論》,這是我的意愿,這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這個事情。我學習《瑜伽師地論》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聲聞道的次第和大乘菩薩道的次第,就是這兩件事。我有了這樣的意愿,我愿意把這兩個道次第學習圓滿,要發(fā)這個愿。若這樣發(fā)了愿呢,那其它的事都是小事,這件事是我唯一的大事。我看這也是應該的。或者這個時期我要學習靜坐,所以有個意愿。那為什么要學習靜坐?要得無生法忍,我為了要得無生法忍,我要學習靜坐。那我立這個愿,那就有很多的苦要受:坐在那里腿疼,腰疼,頭疼,要減少睡覺,要減少飲食,這就有點違犯了我們?nèi)粘5牧晳T。違犯了習慣心里面不高興的,很辛苦!但是不怕!我一定要這樣作。那么就叫作回向。

  「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一切所學的戒,都能夠攝受在這里。前面說回向戒,就是你為什么要持戒?「為得無上菩提故!」那么這叫作回向戒!付、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聲聞道次第所學習的戒,其實就是一個攝律儀戒,沒有饒益有情戒,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攝善法戒,都不具足,只有一個攝律儀戒?墒抢镞叾嗌僖灿幸稽c攝善法戒,也有一點饒益有情戒,但是那不是主要的,它主要的是學習律儀戒是得涅槃。只要能符合了這個目標就好了,那個功德我不作也可以。就是有一個比丘,看見一個女人掉在水里要淹死了,那比丘說:「你認你的命吧!」他不肯去救他。因為一救就可能犯比丘戒,所以你這樣不救不算犯戒。比丘戒是這樣。當然這也是眾生的根性如此,所以佛也就宣說這樣聲聞乘的佛法。若是菩薩戒是廣說一切所學處故,那就是很多很多的善法都要學習,要饒益一切眾生。說菩薩原來也是凡夫也可能作不到,作不到也要作,你要充實自己,逐漸的改造自己,你達到一個程度,一切眾生都可以利益,能饒益一切有情,能積聚一切善法,都能作。所以菩薩戒是廣攝一切所學處。

  「三、無罪歡喜處戒」:沒有罪。這條戒是什么呢?這下面解釋一下!高h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前面兩條這是簡單的解釋一下。這無罪歡喜就是也沒有罪,也沒有歡喜,這個戒!高h離耽著欲樂」:就是沒有罪,也遠離「自苦二邊行故」。遠離「自苦」,自己給自己苦頭吃,那就是外道修苦行,遠離耽著欲樂,遠離自苦,苦和樂是二邊,遠離這兩邊行故,所以叫作無罪歡喜處戒?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1——三無罪歡喜處戒等者:遠離耽著歡樂行邊,由是得名無罪處戒;遠離受用自苦行邊,由是得名歡喜處戒。

  「三無罪歡喜處戒等者:遠離耽著歡樂行邊」:「耽著」,就是愛著,愛著「歡樂行邊」,就是欲樂這些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赣墒堑妹麩o罪處戒」:遠離耽著歡樂行邊,實際上就是一個罪過的境界,現(xiàn)在你遠離了,由是得名無罪處戒!高h離受用自苦行邊,由是得名歡喜處戒」:你不受苦惱就是歡喜了,那么這個歡喜是對于修苦行說的。這個罪是對耽著欲樂說的,沒有罪,不去修苦行,這叫作歡喜。這是一種戒,這是第三無罪歡喜處戒?梢姺鸱ㄊ侵械,不要太吃苦頭,但是你也不要太放縱自己,一定要要求得很多,我要特別的快樂,這不應該。

  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舍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yǎng)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

  「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舍所學處故」:這是恒常戒,長期的要持戒。雖然盡了壽命,「亦不棄舍所學處故」,也不棄舍所持的戒。這個「雖盡壽命」,雖然這時候要死了,還是持戒,他持戒清凈!肝、堅固戒,一切利養(yǎng)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這持戒持的要堅固,就是利養(yǎng)恭敬的事情,能動搖你持戒的清凈心,令你不持戒,那就不堅固了,這個利養(yǎng)和恭敬!杆摗梗簞e人有特別的一種異論,這也能動搖你持戒的清凈心!副倦S煩惱」:煩惱有兩種,一是根本煩惱,一個隨煩惱。根本煩惱是特別重的煩惱,隨煩惱是輕微的煩惱,就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所以叫作隨煩惱。這兩種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屈服你持戒的清凈心。這貪煩惱來了,持戒的心就沒有了,那就是屈服了,F(xiàn)在煩惱不能屈服。這個利養(yǎng)恭敬是引起你貪煩惱生起的一個境界;他論就是佛法以外邪知邪見的異論,那就是見論。利養(yǎng)恭敬是愛論,他論是見論。也都是煩惱,但是引起你生起煩惱的境界。加個本隨煩惱,正是說你內(nèi)心的煩惱!覆荒軍Z故」:不能奪你持戒堅固的意愿?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1——五堅固戒等者:謂此凈戒不為一切之所摧伏,不為一切之所引奪,名堅固戒。言一切者,略有三種:謂一切利養(yǎng)恭敬、一切外道異論、一切本隨煩惱。由堅力持,說不能伏;由具勝解,說不能奪。

  「五堅固戒等者:謂此凈戒不為一切之所摧伏」:就是你持戒清凈這樣的德行,不為一切的境界所摧伏所破壞!覆粸橐磺兄龏Z」:不能把你的心奪去了。名堅固戒。言一切者,略有三種:謂一切利養(yǎng)恭敬是一種,一切外道的異論是一種,一切本隨煩惱是一種。「由堅力持,說不能伏」:由于你持戒的心力特別的堅固,所以那三種境界不能屈服你。「由具勝解,說不能奪」:由于你對于持戒,不是相信別人的話,而是你自己有高深的智慧,認為你應該要持戒,所以外邊的邪知邪見,不能夠奪取你持戒的意愿。

  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

  「尸羅莊嚴具相應戒」:這是六種戒里的最后一種,叫作尸羅莊嚴具相應的戒。這話怎么講呢?「具足一切戒莊嚴故」:你受了戒的人,你能具足的守護你所有的戒,這就叫作莊嚴。如果你犯戒就是丑陋了,就是這個意思。「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尸羅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戒。這個戒能令你相貌莊嚴,這個道理「如聲聞地應知其相」,聲聞地說了這件事?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1——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等者:聲聞地中作如是言:問:何緣世尊宣說尸羅名莊嚴具?答:諸余世間耳環(huán)指環(huán)腕釧臂釧及以寶印金銀鬘華妙莊嚴具,若有成就幼稚黑發(fā)少年盛壯姝妙形色而服飾之;少增妙好。乃至廣說戒莊嚴具于一切類于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是故尸羅名莊嚴具。(陵本二十二卷十三頁)

  「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等者:聲聞地中作如是言」:這樣說。「問:何緣世尊宣說尸羅名莊嚴具」:什么因緣佛這么說呢?「答:諸余世間」:就是佛法在世間的流行,相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這也是個世間。這個「諸余世間」,就是佛教以外,那個世間上也有莊嚴具,什么莊嚴具呢?「耳環(huán)」:耳上戴著環(huán),「指環(huán)」:手指上戴個環(huán),「腕釧臂釧」:這個手腕上也戴個環(huán),這個臂也是戴個環(huán),「及以寶印金銀鬘華妙莊嚴具」:或者用寶作印,或者是金的或者銀的鬘華,金花銀花組成個鬘華,這就叫作妙莊嚴具!溉粲谐删陀字珊诎l(fā)少年盛壯姝妙形色而服飾之」:假設有的在家人,他這個時候是成就幼稚,就是幼童的時候,或者頭發(fā)是黑的還沒有白,這時候年紀是少年,或者少年再幾歲就是盛壯的壯年了,「姝妙」,少年壯年的時候,這個身相莊嚴姝妙,特別美好,有美好的形色。身形也美妙,顏色也是莊嚴,「而服飾之」,這樣的人他服飾耳環(huán)指環(huán)腕釧臂釧及以寶印金銀鬘華等妙莊嚴具,「少增妙好」,他少少地增加了多少好,這個看上去感覺滿意!改酥翉V說戒莊嚴具」:前面聲聞地說到這些,乃至到后面又說了很多戒莊嚴具。「于一切類于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我們佛教徒也不戴耳環(huán)也不戴指環(huán),這些莊嚴具都沒有,但是我們也有莊嚴具,什么呢?就是戒。你能持戒,戒就是莊嚴具!赣谝磺蓄悺梗簩τ谑篱g上的一切類,各式各樣人戴的莊嚴具,「于一切時」,佛教徒若是服這戒的莊嚴具,「皆為妙好」,那都是好的,要強過超過世間的莊嚴具!甘枪适_名莊嚴具」:尸羅就叫作莊嚴具!(陵本二十二卷十三頁)」:那里有講這件事。

  宙二、七種

  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zhuǎn)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zhuǎn)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

  前面說是六種是這樣的,下面說七種!秆云叻N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止息就叫作戒。什么原因呢?遠離一切殺生偷盜這些惡事故,所以叫作止息戒。「二、轉(zhuǎn)作戒,攝一切善故」:轉(zhuǎn)作戒,就是一樣一樣的你去活動,你去作這件事,這也是戒。我作了這樣的功德以后,展轉(zhuǎn)的又作另外一種功德,所以叫作轉(zhuǎn)。「攝一切善故」:就是你能成就很多很多的善法,這也叫作轉(zhuǎn)作戒!葛堃嬗星楣省梗鹤饕磺猩疲瑫r也是作一切饒益有情的善法,這都叫作轉(zhuǎn)作戒!溉⒎雷o戒,隨護止息轉(zhuǎn)作戒故」:這個防護戒,預防保護,保護自己的戒,不要違犯!鸽S護止息轉(zhuǎn)作戒故」:隨順各式各樣的因緣,要保護這止息戒清凈,保護這轉(zhuǎn)作戒的清凈,那就叫作防護戒。這個防護戒當然也有深有淺,深一點說實在就是修止觀,修止觀調(diào)伏煩惱,你煩惱調(diào)伏了斷滅了,那持戒自然就是清凈了,所以也可以叫作防護戒。「四、大士相異熟戒」:大士就是大人,這一切大菩薩,這是佛稱之為大士。他那個莊嚴相的果報,也是由戒而成就的,所以叫作「大士相異熟戒」?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2——四大士相異熟戒者:即大士相名為異熟。此略有八:一者壽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勢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如自他利品釋。(陵本三十六卷一頁)由戒是此異熟之因,是故名大士相異熟戒。

  「四大士相異熟戒者:即大士相名為異熟」: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是果報,所以名為異熟!复寺杂邪恕狗N不同。現(xiàn)在這個地方說的這個大士相,也是包括三十二相,但是列出來情形有點不同!敢徽邏哿烤咦恪梗壕褪菈勖L而沒有缺少,所以叫作壽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形貌顏色也是具足,很多人「眾所樂見」!溉咦逍站咦恪梗壕褪巧蕾F家了,這種人!杆恼咦栽诰咦恪梗耗蔷褪怯写筘敻挥写缶鞂俚倪@種人,那么他自在力就具足了!肝逭咝叛跃咦恪梗核f出來的話人家都相信,別的人對他都相信,就是他說謊話人家都相信,這是一種果報,他前生常說真實語,所以今生他說出來的話人家都相信,他不說謊話!噶叽髣菥咦恪梗河写髣萘μ貏e具足,在社會上地位高,財富特別多,而且他有各式各樣的技能。譬如說他是建筑師,他是工程師,有大富貴的境界,這是大勢具足。「七者人性具足」:這一共是八種,前面在自他利品已經(jīng)解釋過了,陵本三十六卷一頁。那一段文上,那就是特別的贊嘆男人,這個人性單指男人說的,就不說女人,它就是這個意思,「人性具足」。那上面說,就是你勸女人厭離女身歡喜得男身,你就人性具足;蛘咭粋男人要失掉了男性的話,你幫助他不要失掉,那么你就容易人性具足,你保持男身不失壞。「八者大力具足」:這個大力具足看文上的解釋,就是身體特別健康,不能說完全沒有病,病痛特別少,而身體特別健康。身體特別健康,身體的力量大。我們看這個《三國志演義》,你看關羽、張飛、趙子龍,你看這個呂布,典韋、曹操的這些將軍,那些人就是力量大,身體健康。為什么會這樣子呢?你常常請人吃飯,將來你容易身體健康。因為吃飯身體就是有力量,若不吃飯身體沒力量。就是供養(yǎng)三寶多作功德,就是大力具足!溉缱运丰。(陵本三十六卷一頁)」!赣山涫谴水愂熘颍枪拭笫肯喈愂旖洹梗哼@些令人滿意的境界,一共是說了八種,這都是由戒成就的。這八種令人滿意的境界都是果報,這果報從那兒來的呢?由持戒來的,戒是此異熟之因。「是故得名大士相異熟戒」,這是約果報說,你持戒將來會得到這果報。

  五、增上心異熟戒。

  這個戒實在來說就是定共戒。我們看這下面的解釋:

  《披尋記》p1412——五增上心異熟戒者:由于尸羅善清凈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安定,由是得名增上心異熟戒。

  「五增上心異熟戒者:由于尸羅善清凈故」:由于這個補特伽羅他持戒清凈的關系,「便無憂悔」,你若犯戒,你心里面就憂悔,你不犯戒,心里面就不憂悔這件事!笩o憂悔故,歡喜安樂」:沒有憂悔心情就是安樂自在!赣捎袠饭,心得安定」:由于你持戒清凈,沒有憂悔而有安樂,所以也就容易得定;由增上戒得增上心,戒能增上心,你若持戒清凈,使令你容易得定!赣墒堑妹錾闲漠愂旖洹梗河蛇@個理由,就叫作增上心異熟戒,就是你得到定了。什么叫作增上心?就是得定!付ó愂旖洹,就是定共戒;定是一個果報,由因而得定。你由修止而得定,止就是因,定就是果。得了定以后,你的戒自然是清凈的,所以叫作增上心異熟戒。

  六、可愛趣異熟戒。

  看《披尋記》:

  《披尋記》p1412——六可愛趣異熟戒者:謂由此戒增上力故,唯于可愛趣中受增上生,若在凡地,即于人中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婆羅門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若生所余豪貴大富多諸財榖庫藏等家,乃至能生天趣所當生處。若已入地,始從第一極歡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如其所應差別受生,如住品中廣釋。(陵本四十七頁)由是得名可愛趣異熟戒。

  「六可愛趣異熟戒者:謂由此戒增上力故,唯于可愛趣中受增上生」:「謂由此戒增上力故」,就由于你持戒清凈的增上力,就是強大的力量;持戒清凈它有強大的力量。這個強大的力量是什么意思呢?「唯于可愛趣中受增上生」:由于有這個力量,你唯獨在可愛樂的果報中「受增上生」,就是不會到三惡道去受苦,一定是在人間或天上,你得到這樣果報,這果報是特別殊勝的,就叫作「增上生」。「若在凡地,即于人中生剎帝利大富貴家」:若是你現(xiàn)在還沒有得圣道,你還在凡夫的地位,那你的可愛趣異熟戒的力量,「即于人中生剎帝利」,就是到王族里邊去了,或者是大富貴的家,「若婆羅門大富貴家」,就是讀書的人大富貴家,「若諸長者大富貴家」,就是有道德的人的大富貴家!溉羯嗪蕾F大富多諸財榖庫藏」:你若是持戒清凈,這個力量或者生其它所余的,前面那幾種剩余的豪貴大富,「多諸財谷」,多財多谷,「庫藏等家」!改酥聊苌烊に斏帯梗耗阍诜驳氐臅r候有兩種可能,你持戒清凈是在人間剎帝利大富貴家等;蛘呤巧健柑烊ぁ,生到天的果報中,「所當生之處」。如果你持戒清凈,多少有一點靜坐的功夫,你有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能夠生到欲界天。如果你沒有靜坐的功夫,那就四王天或帝釋天了,所以「乃至能生天趣所當生處」。

  「若已入地,始從第一極歡喜住」:若是你持戒,同時你能修止觀,你見到法性入初歡喜地了,入法性地了,那你就是從「第一極歡喜住」,就是歡喜地,「乃至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這是第十法云地,這是十地!溉缙渌鶓顒e受生」:隨你所修行的差別境界,你現(xiàn)在的這個境界是初得無生法忍,那你就到初地去了;若再用功修行,到二地、到三地、到四地,乃至到第十地,那么「第十最上成滿諸菩薩住」!溉缙渌鶓顒e受生」:如你所修學的圣道成就的差別境界所適應的,就到那地方受生。「如住品中廣釋」。住品是那里呢?「(陵本四十七頁)由是得名可愛趣異熟戒」。

  七、利有情異熟戒。

  這是第七,前面是六,這是第七?础杜麑び洝罚

  《披尋記》p1412——七利有情異熟戒者:謂諸菩薩由戒為先,修十一種利有情業(yè),于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即由如是串習增上力故,于今現(xiàn)在安住自性能利有情,由是得名利有情異熟戒。

  「七利有情異熟戒者:謂諸菩薩由戒為先,修十一種利有情業(yè)」:前面約有情戒一共分十一條戒,就是這個利有情戒。「于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對于諸有情作惡事,你看見有情作惡事,你有哀愍心!赣斜摹梗耗憧匆娪星槭芸嗟臅r候,你有悲愍心!赣杏H愛心」:對于這一些有情不管是受苦,作惡事或者是作善事得善果報,你都有親愛心,有悲心也有慈心!讣从扇缡谴曉錾狭剩诮瘳F(xiàn)在安住自性能利有情,由是得名利有情異熟戒」:「串習」這個話很有意思,就是不是一下子短時間成就的,你要不斷的,「串習」就是連續(xù)不斷地去學習。這樣子你才能夠有強大的清凈的力量!赣诮瘳F(xiàn)在安住自性能利有情」:「現(xiàn)在安住自性」,不必要特別的去觀想,自然心里面就清凈,自然心里面就有慈悲,就是安住自性能利有情!赣墒堑妹星楫愂旖洹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