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9)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9)

  申二、于無生法得清凈忍(分五科) 酉一、標

  住此住中,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

  這是第八地,現(xiàn)在這一段文說十地菩薩,但不是從初地開始的,從勝解行住開始的,所以這個第八地菩薩是第九住,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這一科里面,現(xiàn)在是第二科「于無生法得清凈忍」,前面第一科是「第一義智成滿得入」,這個第一科已經(jīng)學(xué)習(xí)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于無生法得清凈忍」,這一科里分五科,第一科是「標」。

  「住此住中」,這位第八地不動地,第八不動地菩薩,他的這個清凈心安住在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里面。「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他對于這個「無生法」,就是真如理,真如里面無生無滅,沒有法生也沒有法滅。在這里面「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這個「證得」就是如實地了知。我們依靠名句文,依據(jù)語言文字去明白佛法,這不是真實的了知,F(xiàn)在是說他成就無分別的智慧了,他證悟真如理,那叫做「證得」,那叫如實了知。這個如實了知,在初歡喜地,初極喜住的時候就如實了知了,但是現(xiàn)在是第八不動地菩薩,在如實了知真如理這件事,他是最殊勝的,超過前七位菩薩,所以最勝的,最殊勝的極清凈忍。

  這句話是「標」,這一段文究竟講什么呢?就是講這件事,講這個「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就講這件事,把它先標出來。下面第二科是「征」。

  酉二、征

  此復(fù)云何?

  這件事內(nèi)容是怎么回事情呢?這是「征」,下面第三科再加以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方便」。

  酉三、釋(分二科) 戌一、明方便

  謂諸菩薩由四尋思,于一切法正尋思已,若時獲得四如實智,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爾時一切邪分別執(zhí)皆悉遠離。

  這是說「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方法,你根據(jù)這個方便,你就可以成就了;蛘哌@個方法當(dāng)個行動講,你根據(jù)這個方法采取這樣的行動,你就會有這樣的成就,就會成就「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是這個意思。這個「方便」是這個科的題目。

  「謂諸菩薩由四尋思」,就是很多的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們都是由這一條路走過來的,沒有第二條路(!這里面有意思)!钢^諸菩薩由四尋思」,那就是在勝解行住的時候,初開始發(fā)無上菩提心,也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學(xué)習(xí)佛法,有這么一個準備的時期,知道怎么樣走這條路,然后你開始這樣做。怎么做呢?就是學(xué)習(xí)這個四尋思。這個四尋思在〈真實義品〉講過,就是名、義、自性、差別,就這四種。這四種實在來說就是個所緣境,你由聞思修的智慧去觀察這個名、義、自性、差別,觀察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內(nèi)心的分別安立的,由內(nèi)心的分別安立的。我們眼睛看著這個地方有一個房子,那么若按佛法的理論來說,這是內(nèi)心的分別,離開了我的分別沒有這件事。這個有,不否認這件事是有,但是不是真實的,假有實無。這個名、義、自性、差別完全都是這么回事!

  這個初開始你一定要學(xué)習(xí)奢摩他,你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這個次第是這樣。為什么要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呢?這個奢摩他就是止,也就是定,它能加強你心的力量。這個力量強大了的時候,你作如是觀就能夠悟入,這個力量強能悟入。若是我們沒有奢摩他,用散亂心去觀察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內(nèi)心的分別,不是真實的,你心里面也很難肯定,很難,不容易明白。若是有奢摩他的幫助,就容易肯定是這樣子。

  我說一件事,譬如說是在學(xué)校里面學(xué)習(xí)做醫(yī)生,做醫(yī)生,可能有書本、有課本,還有老師在講解。講解,如果你不用心,這件事不行。你要常常用心,用心來學(xué)習(xí),畢業(yè)了以后,可能還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習(xí),跟一個大醫(yī)生旁邊作醫(yī)生,過了一個時期你就可以做醫(yī)生了。這個病人來了,你檢查就知道是什么病,然后用什么藥來治療。這個境界一出現(xiàn)呢,你就能用你所學(xué)習(xí)的知識去觀察,然后就知道怎么樣治療。我們佛教修行這件事亦復(fù)如是,你一定學(xué)習(xí)什么叫做四尋思,一定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好了的時候,要在奢摩他里面思惟觀察。思惟觀察熟了的時候,這件事你熟了,「!名、義、自性、差別都是我內(nèi)心的分別,離開了我內(nèi)心的分別,沒有那件事。那件事離開了我的內(nèi)心的分別,它本身是沒有體性的」。在文字上你的學(xué)習(xí)有多少信心,但是不是肯定的。經(jīng)過長時期地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就肯定了,「是的!我心若不分別,世界上沒有事!鼓闳羰莾(nèi)心里面得到這樣的認識的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這些境界,你心里面沒有事,你就知道這都是我心的分別,那件事本身是沒有事的,你這樣心就不動。如果是我學(xué)習(xí)了,我能考第一名,但是你沒有修四尋思,你沒有在奢摩他里面作如是觀,不行,別人若贊嘆你,你就歡喜;別人毀辱你,你就忿怒,沒有作用,你不能發(fā)生作用。

  「由四尋思,于一切法正尋思已」,在這一切法,這一切的因緣生法上!刚龑に家选梗@個「正」就是隨順佛陀的法語,隨順經(jīng)論上佛菩薩的法語,叫做「正」。然后內(nèi)心里面這樣思惟觀察,叫「正尋思已」。這個「已」,就是這件事做圓滿了。那這要看個人努力的程度,和你根性的利鈍,到那個時候圓滿了。圓滿了以后怎么樣呢?「若時獲得四如實智」,這個時候就成就了四種真實的智慧,還是這個名、義、自性、差別,還這四種,但是這個時候不叫尋思了,叫做「智」,叫做如實智。這個如實智什么意思呢?就是決定了是這樣子。前面尋思的時候,「是空的嗎?」心里面還是有一點不決定,叫做四尋思;等到?jīng)Q定了的時候,心里面不猶豫了,「是空的,是假的」!溉魰r獲得四如實智」,這個四如實智,就是在暖、頂、忍、世第一,就是到了忍位了。這個暖、頂是在四尋思,忍位以后就是四如實智,就成就了四種真實的智慧。

  「如實了知一切諸法」,這個時候就是如一切法的真實相,知道它是空的了,就是那個是如幻如化的境界,它本身上是沒有真實性的。當(dāng)然這個地方就是遍計執(zhí)和依他起!笭枙r一切邪分別執(zhí)皆悉遠離」,「爾時」就是那個時候,就是四如實智現(xiàn)前的時候,也就是「如實了知一切諸法」的時候。這個時候,怎么叫做你成就了真實的智慧呢?這里有道理可講的!敢磺行胺謩e執(zhí)皆悉遠離」,這個「一切」包括的范圍很廣,邪分別的執(zhí)著完全都息滅了。「邪分別執(zhí)」,就是這一切的境界它和我的分別心是兩回事,我的心是我的心,那件事是那件事;那件事離開我的心,它本身有體性的,這就是「邪分別執(zhí)」。我們沒有學(xué)習(xí)唯識這個法門的時候,我們思想就是這樣子嘛!那里有個房子,和我沒有關(guān)系,它有它的體性,我們就是這樣想法,這樣的思想叫做「邪分別執(zhí)」,就是和法性的真理不契合的,那么這是一個邪分別執(zhí)。第二呢,認為那件事是真實有的,不是如幻如化的,不是如夢中境、如水中月的,不是,我們就這樣執(zhí)著。說現(xiàn)在來了老虎,這真實是老虎,不是紙老虎,它是真實的。那么這樣的執(zhí)著,那就叫做「邪分別執(zhí)」!感胺謩e執(zhí)」,這是總相說;別相說呢,就是我執(zhí)、法執(zhí)。我們自己,我們?nèi)粲^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是我,這是一個執(zhí)著,這是邪分別執(zhí)。但是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也都是真實的。執(zhí)著有我,這是一個執(zhí)著;執(zhí)著有一切法,也是執(zhí)著,這都是「邪分別執(zhí)」。

  「皆悉遠離」,到你四如實智成就的時候,你這個執(zhí)著都息滅了,沒有了。這一切法,承認是有一切法,但是是心的變現(xiàn),如幻如化的,它也本身沒有體性的。一切法沒有體性,心也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遍計執(zhí)息滅了,圓成實顯現(xiàn)了。

  這是唯識上它的修行的方法,是這樣的次第,和中觀有一點不同,和中觀的《大智度論》的想法,就是色法也好,心法也好,都是因緣有的,都是自性空的。但是自性空的同時,還是有一切法,一切法還是如幻如化,是有的,但是自性空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可得的同時,一切法還是宛然而有的,那就是天臺智者大師說的「即空即假」。但是這個地方是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你這個根本智現(xiàn)前的時候,也就是觀一切法空的這個智慧成就的時候,一切法不可得。等到這個根本智過去,出來后得智的時候,一切法是宛然而有的!吨杏^論》的學(xué)者如是,唯識學(xué)者亦復(fù)如是,也是這樣。所以我認為唯識和中觀沒有沖突,但是方法有一點不同。這個學(xué)習(xí)唯識的人要同意中觀學(xué)者「因緣所生法就是空的」,應(yīng)該承認這句話;而中觀學(xué)者也要承認唯識學(xué)者說「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不可以說是畢竟空」,也要承認這句話。因為它是這樣子嘛!中觀學(xué)者也是說「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也是這樣說,所以應(yīng)該是沒有沖突。

  但是現(xiàn)在是說唯識學(xué)者他的修行的方法,你要看著你這一念心,你的心一動就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唯心所現(xiàn),都是假的。但是這個假的有兩種情形,就是你心里這樣分別,我現(xiàn)在分別現(xiàn)在這里全都是火,都是猛火,但是我心里一不分別就沒事,沒有火,什么事沒有,你這個第六意識這樣分別就是這樣子。但是若是你內(nèi)心的分別加上業(yè)力的時候,那就不同了。加上業(yè)力的時候,就是十二緣起那個行緣識,那個識的分別有業(yè)力的問題,那就不同了。有業(yè)力的問題,譬如說是,假設(shè)這個人五戒十善修的很好,生到天上的天宮那種大福德境界現(xiàn)前了。一現(xiàn)前的時候,你分別不分別,這個境界也是現(xiàn)前的。你說我不分別,不分別它也是現(xiàn)前的。就說我們?nèi)碎g的人也是一樣,這個身體也是你的行緣識,也是你的分別。但是你說我這個第六意識我寂靜住,我不分別,不分別它也是在,因為那是有業(yè)力的問題,有業(yè)力。也是,離開你心的分別,也是沒有體性的,也是這樣子。等到業(yè)力結(jié)束了的時候,這事就結(jié)束了,就沒有事了!笭枙r一切邪分別執(zhí)皆悉遠離」,那這就是你要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修這個四尋思,爾后有四如實智的時候,這些執(zhí)著都沒有了。但是問題是什么呢?這個世界上不是你一個人,還有很多人,大家都是,各人有各人的分別,各人有各人的業(yè)力,就是有各式各樣的因緣在一起,當(dāng)然有的人有共業(yè),有的人沒有共業(yè),這就是復(fù)雜了一點。但是你自己的這個四如實智若成就了,「一切邪分別執(zhí)皆悉遠離」的時候,你若一入定,正念一提起來,這個真如理就現(xiàn)前,那是你自己個人的別業(yè),可以這么說,那是圣人的境界出現(xiàn)了。

  這一段文是說方便,就是你肯依據(jù)佛菩薩的法語為方便而這樣修行,這叫做方便。當(dāng)然這里面還有一點分別呢,初開始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是分別我執(zhí)、分別法執(zhí)這一部分沒有了,俱生的我執(zhí)、法執(zhí)還在,他也是有煩惱的,他那個正念,有的時候有正念,有的時候還是有一點事情的。

  戌二、明正觀

  觀一切法,于現(xiàn)法中,隨順一切雜染無生,觀彼先時一切所有邪分別執(zhí)因所生法,于當(dāng)來世一切無余永不復(fù)生。

  「觀一切法,于現(xiàn)法中,隨順一切雜染無生」,這是第二段正觀,前面是說方便,這是說正觀。因為修行這件事,就算你得無生法忍了,你時時要保持正念的,你不保持正念還是不行的。所以這個「觀一切法」,這位圣者他還是這樣觀察的。「觀一切法,于現(xiàn)法中,隨順一切雜染無生」,這個「觀一切法」這句話是總說的,通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于現(xiàn)法中」,過去的不算了、不在內(nèi),未來也不在內(nèi)了,單說現(xiàn)在!鸽S順一切雜染無生」,你原來你沒得圣道的時候,你沒成就如實智的時候,「隨順一切雜染」,我們這一念心,這身口意,你隨順這些貪瞋癡的污染,隨順這惑業(yè)苦,雜染就是惑業(yè)苦,這個境界出現(xiàn)了,有的時候貪心出來了,有的時候瞋心出來了,F(xiàn)在這位修行人,于現(xiàn)在這個現(xiàn)實的情況里面,隨順雜染的這一切境界,都是寂滅相了,都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里了。你在奢摩他里面這個正觀現(xiàn)前的時候,這些惑業(yè)苦的境界都是無生無滅的了。

  「觀彼先時一切所有邪分別執(zhí)因所生法,于當(dāng)來世一切無余永不復(fù)生」,這幾句話是說過去和未來。「觀彼先時」,因為這位修行人他在奢摩他里面修觀的時候,他不只是觀現(xiàn)在,還「觀彼先時」,過去生的時候你「一切所有邪分別執(zhí)」,就是原來不知道一切法是唯心所現(xiàn),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有我、有法,那么有貪瞋癡造種種業(yè),熏習(xí)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里面有種子,種子生現(xiàn)行了就出來果報了,這些事情!赣^彼先時一切所有邪分別執(zhí)」,以邪分別執(zhí)為因,就是所生法,邪分別執(zhí)就是遍計所執(zhí),所生法就是依他起,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十八界。觀察這個由「因所生法,于當(dāng)來世一切無余永不復(fù)生」,因為你現(xiàn)在你成就了四如實智了,一部分的邪分別執(zhí)已經(jīng)斷滅了,所以于當(dāng)來世的時候,這個「邪分別執(zhí)因所生法」都不生了,當(dāng)來世沒有這件事了。「于當(dāng)來世一切無余」,一點也沒有剩余的,完全都不生了。完全不生這個地方,也是很復(fù)雜的,就是你不可能煩惱障、所知障一下子完全息滅,不可能是這樣子,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息滅了。你的這個煩惱遍計所執(zhí),一部分的滅掉了,你的這個染污的業(yè)一部分也是不生了,就是有多少清凈。若煩惱障、所知障完全息滅了,那就是佛的境界了,「于當(dāng)來世一切無余永不復(fù)生」。

  那么這個地方最初的時候,你還沒有成就四如實智的時候,那還是勝解行位,進一步成就了四如實智,這個時候就是到了忍、世第一,一剎那就是初極喜地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現(xiàn)在到了第八地,到這個境界。

  酉四、指

  此四尋思、四如實智,廣說如前真實義品。

  這是第四科。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征」,第三科是「釋」,現(xiàn)在第四科是「指」。

  「此四尋思、四如實智,廣說如前〈真實義品〉」,把那個四尋思、四如實智的道理詳細地去解說,像前面那個〈真實義品〉,在那里有解釋。這是指到〈真實義品〉去了。

  酉五、結(jié)

  此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未極清凈。今此住中已極清凈,是故說言: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

  「此如實智,始從勝解行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未極清凈」,這第五科是「結(jié)」。此四種如實的智慧,「始從勝解行住」,什么時候開始成就四如實智呢?開始就是在勝解行地,勝解行地就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就是勝解行地。在忍位就開始有四如實智了,但是那個時候不叫初地,不叫初極喜地,還叫做勝解行地。他進一步到了初極喜住,初極喜住是第二住,第三住就是增上戒住,再就是增上心住,然后覺分相應(yīng)增上慧住,諸諦相應(yīng)增上慧住,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就是第七地了!改酥劣屑有杏泄τ脽o相住」,到了七遠行地的時候,這個四如實智「未極清凈」,還沒有達到極圓滿的清凈?梢娺@個煩惱,一層一層地破,到第七菩薩地還沒有極清凈。

  「今此住中已極清凈」,現(xiàn)在到了第八不動地的時候,就是第九住的時候,這個四如實智清凈了,和以前不一樣了。這個地方「清凈」若和第七遠行地來對比的話,就是他這個時候無功用,第七遠行地菩薩他還是有功用,就是這個地方有點差別,所以贊嘆第八菩薩地是極清凈。「是故說言:于無生法證得菩薩第一最勝極清凈忍」,把這一句話說出來了。所以才這么說,說是這位菩薩住在這里,他對于真如理的不生不滅,證得菩薩第一最殊勝的極清凈的無生法忍,他成就了這個境界。

  申三、除斷災(zāi)患得甚深住(分三科) 酉一、標

  是諸菩薩得此忍故,得甚深住。先于第一無相住中,四種災(zāi)患今悉除斷。

  「是諸菩薩得此忍故,得甚深住」,前面第二科「于無生法得清凈忍」這一科說完了,下面第三科「除斷災(zāi)患得甚深住」,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是諸菩薩」,這么多的得不動地的菩薩!傅么巳坦省,他成就了無生法忍故!傅蒙跎钭 梗玫揭粋安住第一義諦,安住真如那里,有甚深的住,安住在那里境界是特別深的,這時候是前面那些住所不能及的。

  「先于第一無相住中,四種災(zāi)患今悉除斷」,得甚深住之前,在「第一無相住中」,第一個無相住是誰?就是第七遠行地,那是第一個無相住,就是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也是無相住,那是第一個無相住。在第一個無相住的時候,「四種災(zāi)患」,有四種災(zāi)患,有四種不如意的事情。「今悉除斷」,到第八菩薩地,就是第九住的時候,四種災(zāi)患全面地消除了,沒有了。

  這是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列」。

  酉二、列

  一者、除斷于無相中有加行有功用事。

  第一個災(zāi)患是什么呢?「除斷」,就是滅除了「于無相中有加行有功用」這件事。那個第七遠行地他還是有加行有功用的,這就是一個災(zāi)患,現(xiàn)在到第八不動地的時候滅除了這件事。這個修行的事情的確是一時一時的,若按照我們來說,我們?nèi)舨惶貏e努力,就懈怠了。可是到了第七菩薩地,七遠行地的時候,特別努力反倒是個過失,這是有這個問題。

  二者、除斷于上清凈住精勤思慕。

  「于上清凈住」就是由初極喜住的時候?qū)Φ诙仄兴_來說,「哎呀,第二地菩薩他見真如理的境界非常高」,我就心里面有點仰慕這件事,「哎呀,我現(xiàn)在還有所不足,我辦不到這件事」,對于那個上位的菩薩境界心里面思慕,思慕就是有一點愛樂的意思,也是有一點希望我也成就的意思,有這么一個心情。「于上清凈住精勤思慕」,這個「精勤」可見還不是一次,常常地仰慕、恭敬、尊重、歡喜更高的境界,F(xiàn)在到這個時候,到第八不動地的菩薩,「除斷于上清凈住精勤思慕」,沒有這件事了,沒有這個心情了。

  三者、除斷于一切種利有情事有大堪能精勤思慕。

  前面「于上清凈住」,應(yīng)該說他無加行無功用,安住在第一義諦,這件事他很仰慕、很尊重這件事,這是自己用功修行的境界。這第三「除斷于一切種利有情事」,這個佛菩薩利益眾生是各式各樣的情形,所以叫做「一切種」!赣写罂澳堋,對于各式各樣度化眾生的事情,這位大菩薩有大堪能,他能做得來,這個事情他能做得來。就是同時在十方世界普度一切眾生,這件事真是不得了,有大堪能!妇谒寄健,也是精勤地,「我?guī)讜r才能成就呢?」精勤地仰慕這件事,就是愛樂這件事。現(xiàn)在到了第八不動地的時候,沒有這件事了,沒有這個心情了。「除斷于一切種利有情事有大堪能精勤思慕」,不思慕這件事了。這是第三種災(zāi)難。

  四者、除斷有微細想現(xiàn)在前行。

  這第四種災(zāi)難是什么呢?「除斷有微細想現(xiàn)在前行」,這個入在禪定里面修觀的時候,在有加行有功用的時候,他入定的時候他還有微細的想,有微細的分別心,那是非常微細。等到出定的時候,那他這個想就粗顯,F(xiàn)在這個到第八地菩薩的時候不是了,他這個微細想都不現(xiàn)前了,那純是寂靜住了。那么這個有微細想也是一個災(zāi)難,也有這種事情。

  當(dāng)然我們在這里也就有一點事情,有什么事情呢?按我們本身的情形去比量圣人,其實是不應(yīng)該這樣做,但是還非要做這個事不可。譬如說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預(yù)先要籌劃,安排好,然后才推動這件事,才去做這件事。我們?nèi)舨挥媱,完全不想,這件事是不能做的,我們做不來。我們凡夫是這樣子,但是初開始的圣人,初得無生法忍的圣人他做事也是要觀察、思惟、計劃,可是到了第八地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這時候就不是這樣子,「除斷有微細想現(xiàn)在前行」,不這樣子,除斷這件事。

  這個我頭些日子也提到這件事,我們讀這個《大品般若經(jīng)》的時候,說是有一位佛他就要入涅槃,入涅槃,但是他觀察眾生還有應(yīng)該度化的,應(yīng)該要度化,但是他要入涅槃怎么辦呢?就留一個化身,由這個化身去度眾生,他入涅槃,有這么一件事。這件事,我們思惟這件事的時候,在《解深密經(jīng)》說出來一件事,就是色法是可以變化的,心不能變化,不能變化出來一個心在那里發(fā)生作用,不能,《解深密經(jīng)》說過這件事。那么這個時候佛就是留一個化身在那里度眾生,那么這件事怎么回事呢?若和這個《解深密經(jīng)》會合起來看呢,就是這個化身是沒有分別心的,那他怎么能夠度化眾生呢?無分別心能度化眾生嗎?所以從這個地方還得要用這個滅盡定這件事來解釋。就是這位佛他加持了一下,加持這個化身。在加持的時候,這個化身佛就有作用,能夠度眾生,但是還是無分別的。

  我們頭幾天說過,現(xiàn)在再重復(fù)說:譬如說現(xiàn)在你入定,你入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三禪、四禪雖然是很高深的禪定,還是第六識的境界,就是第六識在那里寂靜住,第六識在那兒入了三昧了,但是他的心還在,他隨時可以出定。我們說出定,還有一點問題,就是第六識它寂靜住,就是定。不寂靜住,但是還是在那兒坐著,也可以說出定,你知道那是出定了嗎?也不知道。有的時候他是在那兒行住坐臥,但是他是在定里面,他沒出定。所以用我們凡夫肉眼來評論事情,這是很難準確的。這是說我入定了,或者初禪、或者二禪、三禪、四禪,這個時候要出定的時候,要出定的時候隨時決定,我現(xiàn)在要出定就出定,不出定就不出定。因為那個第六識它還在那兒發(fā)生作用,隨時下命令他要出定就出定。但是若是第六識不活動,第六識不活動,第七識也不管這件事,就是阿賴耶識的時候,阿賴耶識是無分別的,那么入定的時候怎么能夠出定呢?因為第八識它沒有分別,阿賴耶識不能分別。如果是佛教徒,三果圣人滅除了無所有處定的煩惱,他就有能力入滅盡定。三果圣人是沒有我執(zhí),還小小有一點俱生我執(zhí),那么他正觀一現(xiàn)前的時候,他一入滅盡定的時候,這個第七識也不執(zhí)著有我了,那么只有阿賴耶識明明了了地在那里無分別住,那么怎么能出定呢?第六識在的時候,第六識有分別,「我現(xiàn)在要出定,或者我不出定」,第八識沒有這個分別,那怎么能出定呢?

  所以這個經(jīng)上就說呢,這個得滅盡定的人入定之前,他要預(yù)先有一個方便,自己在那里作念:「我要入定二十四小時」,這樣子入了滅盡定以后,二十四小時以后他就出定了,就是這樣出定,要加持。加持的時候,而這個時候在定里面的境界是無分別的,雖然無分別,到時候他就有作用,他就能出定。如果說是你在加持的時候,你入定之前加一個指示:「現(xiàn)在下大雨,我現(xiàn)在入定,我不出定,天晴了我就出定!鼓敲春,你這樣加持了以后呢,這一下子下雨半個月,就是十四天一直下雨,他不出定。等到天晴了,他就出定了!他是很準的,你怎么樣告訴他,他就會這樣做。這樣做,但是我們?nèi)碎g的人有問題,人間的人這個身體是靠飲食才能生存。如果入了滅盡定的時候,段食沒有了,你這個悅意觸食也沒有,這個思食也沒有,只有一個阿賴耶識,所以你缺少那么多的飲食,超過了七天,經(jīng)過十四天天才晴,一出定這個身體就死掉了。所以現(xiàn)在說佛要入涅槃,他就是變一個化身在這里度化眾生,那就是他也應(yīng)該加持這個化身,那么這個化身得到加持的時候,他也像佛在世一樣,和真佛一樣也在度眾生。但是加持的時候他有時間性,到時候,這個化身也走了,是有這件事的。

  所以現(xiàn)在這上說「四者、除斷有微細想現(xiàn)在前行」這件事,這里就是有這么多的問題了,他完全無分別住的時候就是有這么多問題。但是如果不是人間的人,那沒有關(guān)系,他天上的人。若我們?nèi)碎g的人,因為這個身體要依賴很多的因緣的支持,這身體才能存在。若是色界天上的人根本不需要吃飯,那他沒有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就不可一概而論了!赋龜嘤形⒓毾氍F(xiàn)在前行」,那么這是第四個災(zāi)難。

  酉三、結(jié)

  是故此住名極清凈。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他沒有這個災(zāi)難了,沒有這四種災(zāi)患,所以這個第九住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是極清凈。這些災(zāi)難都沒有,所以他是極清凈的境界。這一科是第三科「除斷災(zāi)患得甚深住」。

  申四、蒙佛悟?qū)诿钪堑?/p>

  又此菩薩于甚深住極生愛樂,即于如是法門流中,蒙諸如來覺悟勸導(dǎo),授與無量引發(fā)門智神通事業(yè)。

  這是第四科「蒙佛悟?qū)诿钪堑取。「又此菩薩于甚深住極生愛樂」,這個「甚深住」就是佛的境界,對于佛的境界他是「極生愛樂」,這愛樂心很勇猛的。「即于如是法門流中,蒙諸如來覺悟勸導(dǎo)」,「于甚深住極生愛樂」這話什么意思?就是他的心要住在真如這里不動,那這個話表示什么?我不去度眾生了。再明白一點說,就是要入涅槃了,像阿羅漢入涅槃似的,是這樣意思。「即于如是法門流中」,但這時候他還沒有入涅槃,就是他在真如這里住,在這里住,還沒有入涅槃這個時候。「蒙諸如來覺悟勸導(dǎo)」,這時候蒙受十方諸佛如來覺悟勸導(dǎo),為他說法,來覺悟他他有錯誤。這位第八不動地菩薩他有錯誤,來覺悟他,還要勸導(dǎo)他做事情,要去度化眾生的!甘谂c無量引發(fā)門智」,就是十方諸佛贈送給他「無量」,就是不可思議「引發(fā)門」的大智慧「神通」的事情。就是你不要入涅槃,你要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

  《披尋記》一六○七頁:

  于甚深住極生愛樂等者:此甚深住寂靜解脫,是故菩薩于此住中極生愛樂。如是愛樂從彼寂靜解脫平等所流,名法門流。即于如是法門流中,如來為欲除彼由愛樂此不欲利生障故,覺悟勸導(dǎo),令其愍念未能解脫一切眾生,授與無量如來妙智。由此妙智,能引一切神通所作事業(yè)。由此事業(yè),能辦眾生一切義利。

  「于甚深住極生愛樂等者:此甚深住寂靜解脫,是故菩薩于此住中極生愛樂」,「此甚深住寂靜解脫」,就是這時候這個無加行無功用,這無分別智安住在真如理的時候,這個境界是寂靜的、是解脫的、是沒有系縛,非常的安靜,這個境界。「是故菩薩于此住中極生愛樂」,所以這個菩薩對這個甚深住極生愛樂。這個我們連未到地定都沒有成就的人,當(dāng)然我們想象不到這個境界。如果得到未到地定可能會想象一點,就是那個心安住那里不動,這個境界非常殊勝。我們沒得定的人,你想坐一會,勉勉強強可以,身體非要活動活動,或者打打乒乓球心才快樂一點,我們是這樣子嘛!但是現(xiàn)在是說,我們沒得圣道,我們只是,假設(shè)的話,得了初禪、二禪我們感覺到很快樂,但是你不能和那個菩薩,不但有奢摩他,還有毗缽舍那的境界,這個時候的寂靜住你感覺不到那里。

  譬如說是得了初果須陀洹的人,但他沒得初禪;但那個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得初禪了,他們兩個人是怎么情形?這個初果圣人不知道那個人是怎么回事,得初禪那個人他不知道。而那個外道他得了初禪,他也不知道初果須陀洹的境界,不知道。他一入定,想要知道那個人的修行怎么樣,他不明白,還有這個事情。雖然那個外道他不是圣人,但是他的定力比這個初果高,那初果就不能知道他。但是初果的內(nèi)心里面還有毗缽舍那、有無我觀的智慧,那他也不知道,外道也不知道,也是不明白這件事的。所以這個定的淺深、智慧的高深,都各有各的差別。不是說我們得了圣道一定是高過外道,那不一定,還有事情的。

  現(xiàn)在這一段文是說什么事情呢?是說這些到第八不動地的菩薩,他們就是歡喜這個甚深住,歡喜這個寂靜住,歡喜這個境界。「此甚深住寂靜解脫,是故菩薩于此住中極生愛樂」,這個是我們完全想象不來的事情,「極生愛樂」。

  「如是愛樂從彼寂靜解脫平等所流,名法門流」,這個于甚深住極深愛樂這個愛樂心,「如是愛樂從彼寂靜解脫」,就是他入了定了,在真如那里住的時候!钙降人鳌,就是無差別的相續(xù)下來,那叫做「法門流」。那就是從真如里面,就是他的無分別智和真如相應(yīng)的時候,相續(xù)下去。這個「門」有兩個意思,從外面到里面來,也可以從里面到外面來,有出、入的意思,F(xiàn)在這個地方是出的意思,在那無分別智里面,就流出來這么一念心。流出這一念心,就是這個愛樂心,對于這個甚深住寂靜解脫生愛樂心,愛樂心從那無分別智流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即于如是法門流中,如來為欲除彼由愛樂此不欲利生障故,覺悟勸導(dǎo)」,這個時候這個十方如來「為欲除彼」,除滅那位菩薩「由愛樂此不欲利生障故」,由于愛樂這個寂靜住寂靜解脫,他就不想要去度化眾生。這個不想要度化眾生,就是個障,障礙他不能去度化眾生。這時候十方諸佛想要除掉他這個障礙,「覺悟勸導(dǎo)」,就是放光說法來覺悟他、勸導(dǎo)他。「令其愍念未能解脫一切眾生」,就是為他宣說佛法,來覺悟他有所無知的地方;勸導(dǎo)他令其愍念沒能解脫的一切眾生!甘谂c無量如來妙智」,他這時候佛菩薩說法開導(dǎo)他,那么佛菩薩同時也授與這位菩薩無量佛陀的妙智!赣纱嗣钪,能引一切神通所作事業(yè)」,十方諸佛給他這個妙智,這個妙智就是佛的一切種智,但是不是那么圓滿,他要到第十地,到最后成佛的時候,一切種智才圓滿。這個時候十方諸佛給他這個妙智慧,「由此妙智」,這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的菩薩,由此佛陀送給他的妙智,「能引一切神通所作事業(yè)」,就能發(fā)動,這個引就是發(fā)動,發(fā)動一切度化眾生所須的神通,由這個神通就發(fā)作無量無邊教化眾生的事業(yè)!赣纱耸聵I(yè),能辦眾生一切義利」,這么樣的事業(yè),那就是現(xiàn)身說法的這些事情,能成辦眾生一切的義利,就是很廣博地得圣道的這些事情。

  申五、悟入分身妙智及得自在(分二科) 酉一、指經(jīng)說

  如是蒙佛覺悟勸導(dǎo),引發(fā)無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如經(jīng)廣說,應(yīng)知其相。

  這是第五科「悟入分身妙智及得自在」!溉缡恰,就是這位菩薩「蒙佛」慈悲「覺悟」他、「勸導(dǎo)」他,就是為他說法了。「引發(fā)無量分身妙智」,佛菩薩贈送給他的智慧,這個智慧做什么呢?引發(fā)出來無量無邊的分身的智慧,就是他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的時候,現(xiàn)出來無量無邊的化身,那個分身就是他的化身,F(xiàn)出這么多的身度化眾生,這是妙智。「得十自在」,成就了十種自在的力量!溉缃(jīng)廣說,應(yīng)知其相」,如《十地經(jīng)》,就是《華嚴經(jīng).十地品》廣說這件事!笐(yīng)知其相」,你讀那《十地經(jīng)》就會知道這個自在的相貌了。

  酉二、辨自在

  得自在故,隨所欲住,如意能住;隨樂安住靜慮、解脫等諸心住,如意能住;若暫思惟一切食等諸資生具悉皆成辦;一切世間工業(yè)明處如其所欲悉能現(xiàn)行;普于一切能感生業(yè),及于一切受生處所,皆隨所欲自在往生;隨所愛樂,一切神通所作事業(yè)皆能起作;一切妙愿,隨其所欲皆得稱遂;隨于事物,發(fā)起勝解,如所欲為皆成無異;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

  「得自在故,隨所欲住,如意能住」,前面是「指經(jīng)說」,這下面是第二科「辨自在」。他得到這個分身妙智的自在力,「隨所欲住」,他去現(xiàn)這個化身度化眾生的時候,隨這位菩薩他心里所歡喜的,「我要住一千萬年」,「隨所欲住如意能住」,就如其心意就能住一千萬年,他就是能夠這樣隨心所。贿@叫做命自在。

  「隨樂安住靜慮、解脫等諸心住,如意能住」,這是第二心住,心住就是三昧住,住在三昧里面。隨他歡喜的安住在某一個靜慮,四靜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隨他歡喜要安住在那一個解脫,有八解脫,或者三三昧!傅戎T心住」,安住靜慮也是心住,解脫也是心住,各式各樣的心住,隨他歡喜的愿意安住在哪一個三昧里面,「如意能住」,隨他的心里面,他就能安住在那里面,這個自在的境界,那么這個叫做心自在。

  「若暫思惟一切食等諸資生具悉皆成辦」,這是財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溉魰核嘉,他在眾生的世界來利益眾生的時候,所現(xiàn)的化身那是和佛的法身不同,所以還需要有食來支持這個身體。若暫思惟一切各式各樣的飲食諸資生的所需,「悉皆成辦」,就都能成辦,生活不會有困難的。

  「一切世間工業(yè)明處如其所欲悉能現(xiàn)行」,這下面是業(yè)自在!敢磺惺篱g工業(yè)明處」,「明」是智慧,或者是知識,或者是你要造一道橋梁,或者造一個大房子,或者造一個廟,各種知識!溉缙渌梗邕@位菩薩心之所欲,「悉能現(xiàn)行」,就能成辦。造一個大樓,他也會做。

  「普于一切能感生業(yè),及于一切受生處所,皆隨所欲自在往生」,這是生自在!钙沼谝磺心芨猩鷺I(yè)」,在眾生的世界得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是果,要有因才能得果,就是那個業(yè),那個業(yè)因。「及于一切受生處所」就是果,就是由如是業(yè)得如是果,在那里去做國王去,或者做個比丘,做個比丘尼。「皆隨所欲自在往生」,能隨心之所欲就到那個地方,就得果報了。這是生自在。

  「隨所愛樂,一切神通所作事業(yè)皆能起作」,這是神通自在,也叫做如意自在。隨所歡喜的,一切的神通所作的事業(yè)「皆能起作」,都能做好。我愿意現(xiàn)什么神通,就可以現(xiàn)什么神通,都是如意自在的。

  「一切妙愿,隨其所欲皆得稱遂」,這個很廣博地不可思議的愿力,現(xiàn)在這個地方是一個凡夫的世界,我現(xiàn)在要把這個地方變成一個佛世界,就是一切的妙愿隨其所欲都能夠滿愿,都能成就,「皆得稱遂」,都可以成功了。

  「隨于事物,發(fā)起勝解」,隨各種不同的情況,說這個地方是個高山,這里是個大海,但是這時候「發(fā)起勝解」,我現(xiàn)在思惟這個地方是個黃金,這個大海這地方是一個大道場,他隨其所勝解,隨他殊勝的觀想也都出現(xiàn),也是這樣子,「發(fā)起勝解」。「如所欲為皆成無異」,如自己所要做的,都會成就。不會我愿意這個地方是黃金的世界,忽然變成土的世界,不會的,「無異」,沒有差別。

  「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隨所欲知所知境界」,說現(xiàn)在出現(xiàn)一個事情,這個境界一般的眾生都不明白,佛對這個事情呢,「皆如實知」,都能夠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回事情;這是智自在,智慧的自在。

  「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這下面法自在。這個「名詮自性,句詮差別」,就是他能夠利用各式各樣的名句,顯現(xiàn)出來不現(xiàn)見的事情。這個名也好,句也好,都是由文字組成的!肝摹咕褪且粋字一個字叫文!敢磺忻湮纳淼秒S所欲」,都能隨這位菩薩心里面所欲的,愿意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文字是顯示真理的一個工具,那么它就是能詮顯真理的法句,所以這是法自在。

  「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在世間法、出世間法來覺悟眾生的這些文字的施設(shè),「正安立」就是施設(shè),施設(shè)各式各樣的文字,「皆得善巧」,有大智慧能做好這件事。

  這一共是十種自在。

  《披尋記》一六○七頁:

  得十自在等者:《十地經(jīng)》說:得命自在,得心自在,得物自在,得業(yè)自在,得生自在,得愿自在,得信解自在,得如意自在,得法自在,得智自在,是名得十自在。今此中說隨所欲住如意能住者,即命自在。隨樂安住靜慮解脫等諸心住如意能住者,即心自在。若暫思惟至悉能現(xiàn)行者,即物自在。普于一切能感生業(yè)至自在往生者,即生自在。隨所愛樂至皆能起作者,即業(yè)自在。一切妙愿至皆得稱遂者,即愿自在。隨于事物至皆成無異者,即信解自在。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者,即如意自在。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者,即法自在。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者,即智自在。

  「得十自在等者:《十地經(jīng)》說:得命自在」,十種自在,這是列出名字來。第一個是命自在!傅眯淖栽,得物自在」,「得物自在」也就是財自在。「得業(yè)自在,得生自在,得愿自在,得信解自在」,「信解」就是勝解,勝解自在!傅萌缫庾栽凇咕褪巧裢ㄗ栽!傅梅ㄗ栽冢弥亲栽凇,這十種自在。「是名得十自在」。

  「今此中說隨所欲住如意能住者,即命自在」,壽命自在!鸽S樂安住靜慮解脫等諸心住如意能住者,即心自在」,就是定自在!溉魰核嘉┲料つ墁F(xiàn)行者」,這一段文「即物自在」,就是財自在!钙沼谝磺心芨猩鷺I(yè)至自在往生者,即生自在。隨所愛樂至皆能起作者,即業(yè)自在。一切妙愿至皆得稱遂者,即愿自在!

  「隨于事物至皆成無異者,即信解自在」,就是勝解自在!鸽S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者,即如意自在。普于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者,即法自在。于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者,即智自在!惯@么樣分這個次第。

  申六、領(lǐng)受所得自在勝利

  如是菩薩獲得自在,從是已去,所得自在所作勝利,廣說如經(jīng),應(yīng)知其相。

  這是第六科「領(lǐng)受所得自在勝利」。如是菩薩獲得這十種自在,「從是已去」,從是以后,所得到的自在,所作的勝利;由這樣的自在廣度眾生,能令眾生轉(zhuǎn)凡成圣,得三乘圣道,這就是所作的勝利!笍V說如經(jīng),應(yīng)知其相」。

  《披尋記》一六○八頁:

  所得自在所作勝利等者:《十地經(jīng)》說: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已,即時名為不可思議智者,無量智者,廣智者,不可壞智者。乃至廣說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一切事中無有過咎故。此應(yīng)準知。

  「所得自在所作勝利等者:《十地經(jīng)》說:是菩薩得是菩薩十自在已」,他獲得了十自在以后!讣磿r名為不可思議智者」,這位菩薩是個不可思議的大智慧人!笩o量智者」,他是無量智慧的人!笍V智者」,有廣大智慧的人!覆豢蓧闹钦摺梗闹腔凼遣豢善茐牡!改酥翉V說是菩薩得如是智力示一切所作一切事中無有過咎故」,這是在《十地經(jīng)》上,乃至廣說是菩薩得到這么多的大智慧!甘疽磺兴鳌,表示這位菩薩一切所作,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功德而沒有過失的!复藨(yīng)準知」。

  申七、善根清凈(分二科)  酉一、舉因緣

  又能棄舍粗見諸佛,恒常無間不離見佛。

  這是第七科「善根清凈」,分二科,第一科是「舉因緣」!赣帜軛壣岽忠娭T佛」,這個「粗見諸佛」是什么?就是有所得。你見佛的時候,心里面有所得,有這樣的執(zhí)著,那叫粗見佛。我們沒得圣道的人完全都是粗見佛,見佛也是有所執(zhí)著,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明白這個道理,你看見佛的時候,你有執(zhí)著心在里面,所以那叫粗見佛!负愠o間不離見佛」,這位菩薩他見佛是沒有間斷的,因為他能見諸法如,所以是不間斷的,「不離見佛」。

  酉二、指經(jīng)喻

  其余所有善根清凈,金喻、光喻,如經(jīng)應(yīng)知。

  「其余所有善根清凈」,這是第二科,前面「舉因緣」,這第二科「指經(jīng)喻」,指經(jīng)里面的譬喻來說!钙溆嗨猩聘鍍簟梗坏姺鸬臅r候是清凈的,其余所有善根也是清凈的。這下面有「金喻、光喻」,用金作譬喻、用光作譬喻,「如經(jīng)應(yīng)知」。

  《披尋記》一六○八頁:

  金喻光喻如經(jīng)應(yīng)知者:《十地經(jīng)》說:譬如本真金善巧金師,作莊嚴具已,系在閻浮提王若頸若項,閻浮提人余寶莊嚴具無能奪者。如是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彼諸善根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菩薩得是地大智光明,滅諸眾生煩惱暗障、以善分別智門故。佛子!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于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亦能放光遍照其中。如是佛子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漸能除滅諸煩惱火令得清涼。

  「金喻光喻如經(jīng)應(yīng)知者:《十地經(jīng)》說:譬如本真金善巧金師」,譬如這個本來是黃金,是真實是黃金,另外有一個善巧制金的金師。「作莊嚴具已」,他用這個真金制作成莊嚴具以后!赶翟陂惛√嵬跞纛i若項」,這個莊嚴具就系在閻浮提王的脖子上面。這個頸也是脖子,項其實也是脖子;或者說頸是指前面,項就是后面,有前后之別。系在他的脖子上!搁惛√崛擞鄬毲f嚴具」,閻浮提人其他的寶莊嚴具,「無能奪者」,沒有人能勝過這位閻浮提王的黃金的莊嚴具的。「如是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這是個譬喻,譬喻佛的弟子,這位菩薩他住在不動地的時候!副酥T善根一切聲聞辟支佛乃至七地菩薩所不能壞」,也就是所不能勝,不能勝過這位菩薩。

  「菩薩得是地大智光明」,前面這是金的譬喻,下面是光明的譬喻。菩薩得是第八不動地,大智慧光明之后!笢缰T眾生煩惱暗障」,菩薩有這樣的大智慧光明的時候,有什么用呢?能消滅眾生的煩惱暗障;煩惱就是暗,煩惱就是障!敢陨品謩e智門故」,菩薩有大智慧能滅除眾生的煩惱障,怎么能滅除煩惱障呢?菩薩的大智慧光明「以善分別智門故」,用善巧說法這個大智慧境界能夠滅除眾生愚癡的黑暗,就能開發(fā)出來種種的智慧!阜鹱!譬如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能于一時流布慈心滿千世界」,這《十地經(jīng)》上的話!阜鹱樱∑┤缜澜缰鳌,大千世界的主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什么功德呢?「能于一時流布」他的「慈心滿千世界」,這么大的空間。「亦能放光遍照其中」,大梵天王也能放光遍照千世界!溉缡欠鹱悠兴_住此菩薩不動地中」,大梵天王這樣子,這位八不動地菩薩,這位佛弟子,這位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中能放身光照十千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世界眾生、漸能除滅諸煩惱火令得清涼」,放光說法,度化眾生,逐漸地能令眾生除滅他們的煩惱火,使令得到身心的清涼,就是得圣道了。

  申八、受生威力

  此住菩薩受生威力諸殊勝事,皆如經(jīng)說,應(yīng)知其相。

  這是第八科「受生威力」。這位菩薩,「此住菩薩受生威力」,就是他在眾生的世界受生,或者是做大國王,或者是做大比丘,他有廣大的威力,那些很多殊勝的事情,皆如《十地經(jīng)》說,「應(yīng)知其相」。

  《披尋記》一六○八頁:

  受生威力諸殊勝事皆如經(jīng)說者:《十地經(jīng)》說: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自在最勝。乃至廣說如是應(yīng)知彼受生相。又說以精進力,于一念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三昧。乃至廣說能變身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于一一身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菩薩以為眷屬。如是應(yīng)知彼威力相。

  「受生威力諸殊勝事皆如經(jīng)說者:《十地經(jīng)》說: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大梵天王」,多數(shù)是作梵天王!钢髑澜缱栽谧顒佟,在大千世界里面,他的自在力是最殊勝的!改酥翉V說如是應(yīng)知彼受生相」,他受生的相!赣终f以精進力,于一念間得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三昧」,他的精進力在一剎那間就能成就這么多的三昧!改酥翉V說能變身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能現(xiàn)出這么多的身體。「于一一身能示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菩薩」,他也可以現(xiàn)佛身,然后有這么多的菩薩「以為眷屬」!溉缡菓(yīng)知彼威力相」,這威力是這么大。

  未二、結(jié)略義

  當(dāng)知是名略說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謂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滿得入故;得無生法忍故;除斷一切災(zāi)患故;逮得菩薩甚深住故;于法門流蒙佛授與無量引發(fā)門智神通事業(yè)故;悟入無量分身智故;得自在故;領(lǐng)受所得自在勝利故;善根清凈故;受生故;威力故。

  「當(dāng)知是名略說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這是第二科「結(jié)略義」。前面第一科是「別辨相」,分三科,說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結(jié)略義」。

  「當(dāng)知是名略說」這位「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的情形,是什么呢?「謂入一切法第一義智成滿得入故」,這是第一科!傅脽o生法忍故」,這是第二科。「除斷一切災(zāi)患故;逮得菩薩甚深住故;于法門流蒙佛授與無量引發(fā)門智神通事業(yè)故;悟入無量分身智故;得自在故;領(lǐng)受所得自在勝利故;善根清凈故;受生故;威力故」,簡單說就是這么多的要義。

  午二、廣指(分三科) 未一、指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jīng)不動地說。

  「若廣宣說」,前面是略說,下面說「廣指」,分三科,第一科是「指」!溉魪V宣說如《十地經(jīng)》不動地說」,說他的威力。

  未二、釋

  于此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升上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zhuǎn)不動勝道,是故此地,名不動地。

  「于此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第一科是「指」,現(xiàn)在第二科是解釋。于此第八不動地中,「舍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棄舍了這個境界!钙湫纳蠠o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zhuǎn)」,這位菩薩的心上升了、進步了,達到「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而轉(zhuǎn)」,任運地就是自然地不需要有加行,任運地就現(xiàn)前了,什么呢?「不動勝道」,不動地的勝道,這個殊勝的勝道現(xiàn)前了!甘枪蚀说,名不動地」。

  第三科是「配」。

  未三、配

  即由此義,當(dāng)知說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這是結(jié)束這個名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