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6)
辰七、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分二科) 巳一、問
云何菩薩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
現(xiàn)在是第七科「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也就是第六地,第六是現(xiàn)前地。這里分兩科,第一科「問」!冈坪纹兴_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俊乖趺唇凶銎兴_觀察十二緣起相應(yīng)的大智慧,安住在第一義諦?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是回答;卮鸱侄,第一科是「略說」。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分十一科,第一科是「十法平等性成滿得入」。分三科,第一科是「指經(jīng)說」。
巳二、答(分二科)午一、略說(分二科) 未一、別辨相(分十一科)
申一、十法平等性成滿得入(分三科) 酉一、指經(jīng)說
謂諸菩薩先于諸諦相應(yīng)增上慧住,已得十種法平等性,當知文辭如經(jīng)廣說。
「謂諸菩薩先于諸諦相應(yīng)增上慧住」,謂這么多的菩薩在現(xiàn)前地之前,就是在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之前!赣谥T諦」,于苦集滅道的四諦。「相應(yīng)增上慧住」,于四諦法門的止觀的增上慧相應(yīng)的時候!敢训檬N法平等性」,已經(jīng)成就了十種法平等性的止觀。「當知文辭如經(jīng)廣說」,這個十種法平等性,你要知道它們的文句在《十地經(jīng)》里面已經(jīng)廣說了。這個話,就是這里不說了;你想知道,你去讀《十地經(jīng)》。
《披尋記》一五九六頁:
已得十種法平等性等者:《十地經(jīng)》說:若菩薩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法無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無生平等故,四、一切法無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靜平等故,六、一切法本凈平等故,七、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八、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論一一釋,此應(yīng)準知。
「已得十種法平等性等者:《十地經(jīng)》說:若菩薩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薩地」,假設(shè)這位菩薩,當然這是圣位的菩薩。「已善具足」,就是已經(jīng)善巧地圓滿了第五難勝地的圣道、止觀,第五地的止觀已經(jīng)圓滿了!赣氲诹兴_地」,他要繼續(xù)向前進,所以想要證入第六現(xiàn)前菩薩地。怎么辦法能成就第六現(xiàn)前地呢?「當以十平等法」,十個平等法,「得入第六地」!负蔚葹槭?」這是問!敢徽、一切法無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無生平等故,四、一切法無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靜平等故,六、一切法本凈平等故,七、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八、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這是十種平等!刚撘灰会尅梗@個《十地經(jīng)論》對這十種平等,一樣一樣都有解釋!复藨(yīng)準知」,在這里,你若想要知道,你去看《十地經(jīng)論》好了。這個文就這樣略過去了。
這是第一科「指經(jīng)說」,下面是第二科「明得入」。
酉二、明得入
如是十種法平等性,成上品故、極圓滿故,超過前住得入此住。
「如是十種法平等性,成上品故」,這個第五難勝地,他對這十種法平等性,經(jīng)過止觀的修習(xí),「成上品故」,他逐漸地進步,達到上品,他的止觀是很有力量了!笜O圓滿故」,這十種平等法修學(xué)的止觀到極圓滿的程度了。怎么叫做「成上品故、極圓滿故」呢?「超過前住得入此住」,這個成上品與極圓滿就是這樣子,它超過了前面那個「諸諦相應(yīng)增上慧住」,超過那個前住。「得入此住」,得入這里的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就是由第五難勝地進步到現(xiàn)前地了。這是「明得入」。
酉三、釋略義
謂于一切法,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言說造作影像無相平等性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因亦不生平等性故;自然與因皆不生故;畢竟本寂平等性故;現(xiàn)有體事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即此煩惱眾苦雜染離系解脫平等性故;分別所執(zhí)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無分別智所行自性有無無二平等性故;當知是名此中十種法平等性略分別義。
「謂于一切法,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這下面是第三科「釋略義」,就是解釋前面引這個《十地經(jīng)》的這十種平等性,解釋它的要義,「釋略義」也就是說它的要義,簡要的大義。
「謂于一切法,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就是解釋那個第一個「一切法無相平等故」,解釋第一個平等性。第一個平等性怎么樣解釋呢?「謂于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有為法!赣捎袆倭x自性無相平等性故」,這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是如幻如化的、是因緣有的。因緣有的,它本性就是畢竟空寂的,但是這個畢竟空寂的境界是勝義。這個「勝義」,「勝」是指智慧說的,指佛菩薩那個無分別的智慧、殊勝的智慧。這個「義」就是境界。那個離一切相的畢竟空寂,是佛菩薩無分別智的境界,叫做「勝義」!缸孕詿o相」,那個勝義它本身是沒有行相的。這個因緣所生的,也就是唯心所現(xiàn)的這一切法,各有各的相,這個高山是一個相,海水是又一個相,太陽、月亮,乃至人、天,心法、色法,各式各樣的,煩惱有煩惱的相,智慧有智慧的相。但是這一切法,畢竟空寂那個地方是無相的,它沒有這一切的差別相!缸孕詿o相平等性故」,一切法是不平等,各有各的相貌,但是那個自性是無相的那個地方,是無差別的。但是那個無差別相是勝義,是佛菩薩無分別智的境界。而這里說這個「勝義自性」這個詞,和《中觀論》那個自性不同。這個是說,每一法本身的體相就可以名之為自性的,是這樣意思。用這樣的詞句「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解釋那個第一句「一切法無相平等故」,就這樣解釋。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言說造作影像無相平等性故」,這是解釋那個第二句「一切法無想平等故」,解釋那個第二句的。「言說造作」,這個「言說」,「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這個「言說」就是內(nèi)心的思想,內(nèi)心思想才能夠有言說。你內(nèi)心在思惟、分別,就是「造作」。這個一切法的勝義的境界,那件事的本身是無相的,那為什么有相了呢?就是你心在思惟分別了,它就現(xiàn)出影像來,就是這么意思。那個「影像」,就是你內(nèi)心的分別,你或者是發(fā)出來言說,或者發(fā)出來活動。由于你內(nèi)心的分別就現(xiàn)出影像來,現(xiàn)出影像就有差別了,是由內(nèi)心的想而現(xiàn)出來的像,F(xiàn)出像,當然這個想,「四緣生諸法」,這個心的動是由四種緣:種子是因緣,還有所緣緣、增上緣、還有等無間緣,心才能動。心若動,就是現(xiàn)出影像來了,就像鏡子里面那個影像似的,不是真實的。但是這個影像,如果你心若不動的時候就沒有,就沒有影像了,所以也還是「無相」的,所以也是「平等性故」,是平等的。那么這是解釋那個第二句「一切法無想平等故」,這個想能變現(xiàn)一切法;「無想」,心若不想,不想什么也沒有,無有少法可得,所以也是「平等性」。
「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這是第三句,解釋經(jīng)上的第三句:「三者、一切法無生平等故」。「即由此相自然不生平等性故」,就是你的言說,你內(nèi)心的思想現(xiàn)出來一切法,就像鏡子里面的影像似的!讣从纱讼唷,就是由于這個影像,也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影像!缸匀徊簧降刃怨省梗欢ㄒ幸蚓,一定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沒有因緣,是「自然」,一切法是沒有的。所以在自然這一方面來看呢,無有少法可得,是不生,也不現(xiàn)前的。這個不現(xiàn)前的,也還是「平等性」,也是畢竟空寂的。這是用《瑜伽師地論》的第三句,解釋《十地經(jīng)》上的第三句。
下面第四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第四句,那么《十地經(jīng)》上的第四句是「一切法無成平等故」,是第四句!敢蛞嗖簧降刃怨省梗@個「因亦不生」,「因」就是每一法的因緣。按唯識的教義來說,就是種子。你沒有其他的因緣,沒有所緣緣、增上緣、等無間緣,因也是不能生的。你只有種子,你的心還不動;不動,這個法就不現(xiàn)前。那也是「平等性」的,也是無差別的。這個「一切法無成平等故」,就是用這個「因亦不生」。剛才我們的解釋是約種子說,單是種子它是不能生。另外一種說法呢,「因亦不生」,「大自在天為一切法的因」,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大自在天不是萬物之因,所以「因亦不生平等性故」。這個「一切法無成平等故」,因是能成,法是所成;因是能成立的,法是所成立的。而這個因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是「一切法無成」的時候,因緣不具足的時候,也就是不能成立。這個因是人的虛妄執(zhí)著,它實在不是萬物之因,那么當然也就是沒有這回事了。
下面是第五句:「自然與因皆不生故;畢竟本寂平等性故」,這是兩句,但是有兩種說法:就是把它合而為一算一句,這一個說法;一個是分成兩句。我們還是分成兩句!缸匀慌c因皆不生故」,這是第五句,那么經(jīng)文的第五句「一切法寂靜平等故」!缸匀慌c因皆不生故」,前面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三句是「自然不生」,第四句是「因不生」,現(xiàn)在把這兩句合在一起。自然也不生,因也不生,「自然與因皆不生故」,這是第五句,就是「一切法寂靜平等故」,《十地經(jīng)》的第五句:「一切法寂靜平等故」。一切法若得到因緣的時候,一切法現(xiàn)前的時候,就有生有滅;有生有滅就是動。現(xiàn)在說自然也不生、因也不生的時候,法不現(xiàn)前就沒有生滅,那就叫做「寂靜」,一切法寂靜是平等故。
「畢竟本寂平等性故」,這樣說這個就是第六句,第六句是說「一切法本凈平等故」!府吘贡炯牌降刃怨省梗@是怎么樣解釋呢?就是本來是畢竟空寂的,為什么不是空寂呢?就是我們有煩惱了。我們心里面有雜染的煩惱,心就動了,所以一切法現(xiàn)前了,這個生死的境界出現(xiàn)了,這個流動的境界苦惱一切眾生。但是本來是沒有事情的,所以「畢竟本寂平等性故」,這是第六句。那么經(jīng)上的那個第六句「一切法本凈平等故」,我們因為有了煩惱,才有種種苦惱的境界、污穢的境界出現(xiàn),你知道嗎?一切法本來是清凈的!沒有這些污穢的事情,所以「一切法本凈平等故」。這是第六句。
下面是第七句,「現(xiàn)有體事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這是第七句?唇(jīng)文上第七句,「七、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就是這么解釋!脯F(xiàn)有體事能取正智,離諸戲論平等性故」,這個一切法有兩種,一種是有體,一種是沒有體性的,有這么兩種差別。兩種差別,這個沒有體的事情,很多的事情是沒有體的,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認為是有體。我們也是常講的,譬如說是我心里面想這屋子里有條龍,我心里想有條龍,這龍在這空間里面飛。這只是自己的妄想,實在沒有龍,就是這個龍是沒有體性的。我們也常說到一件事,這光線不好,那么有繩子,麻繩,用麻組成繩盤在那里,光線不好,遠一點看,看見是一條蛇在那里。那么我說那里有一條蛇,你們眼睛好的人看那里沒有蛇,所以我說有條蛇,這是沒有體性的。你們說看那里有條繩子,說繩是有體的,是有那么一件事;我說有條蛇,是不對的,那蛇是沒有體性的。但是我們世間上的事情,在我們凡夫的境界,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是虛妄分別,沒有那件事。
現(xiàn)在這上面說「現(xiàn)有體事」,不是無體,是有這么一件事,是有體性的。那有體性是什么事呢?「能取正智」,這個能取是正智的作用,它有這個作用。這個「正智」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經(jīng)過佛法的鍛煉,成就了般若波羅密的智慧,成就了無分別智的智慧。這個智慧成就了,它就能見到那個勝義,見到那個「勝義自性平等性」,所以叫能取。其實這個地方就是能證悟,能證悟勝義的那個正智,這件事。這個正智現(xiàn)前的時候,「離諸戲論平等性故」,就和我們沒得到智慧的時候,我們沒有相信佛法的時候,我們虛妄分別的時候,就都是戲論。我說那里有條蛇,這句話是沒有意思嘛!根本是說錯了嘛!這叫戲論。我說那個人在罵我,這也沒有這么一件事;說那個人在贊嘆我,實在也沒有這件事,但是我們認為是這么一件事,我們認為有這么多的事,這都是戲論。現(xiàn)在成就智慧了的時候,「離諸戲論」,沒有這些虛妄分別了。沒有虛妄分別的時候,也就是你成就正智的時候;成就正智的時候,是離一切虛妄分別的,那個時候也是平等無差別的境界。那么這是第七句,解釋經(jīng)上那第七句「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也是相合的。
下面是第八句,「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這是第八句!妒亟(jīng)論》上第八句「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是這么一句。「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這個取舍,什么叫做取舍?看下一句,「即此煩惱眾苦雜染離系解脫平等性故」,這兩句是合成一句來解釋經(jīng)文的第八句,就是「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煩惱眾苦雜染」,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境界,我們心里面有貪煩惱、有瞋煩惱、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的煩惱,因此煩惱而有很多的苦惱。我們的心也并不是污染的,但是有這么多的煩惱就雜染了,就污染了。而這些煩惱的相貌就是「取」,什么事情都是真的、都是執(zhí)著,叫做取。「離系解脫」,我們來到佛法里相信佛法了,我們學(xué)習(xí)戒定慧的時候,我們就斷了煩惱,再沒有煩惱來系縛,我們得大自在了,那么這就叫做「舍」。前面「煩惱眾苦雜染」是「取」,「離系解脫」是「舍」。
現(xiàn)在這個地方說「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我們也不取也不舍,因為你用戒定慧的大智慧來觀察煩惱,煩惱是無所有的、是畢竟空寂的,那就是沒有取,沒有取也就沒有舍。沒有煩惱可取,也就沒有煩惱可棄舍,所以「遠離一切取舍」,這個時候就是正智的境界。取舍就是造作,現(xiàn)在是遠離取舍的造作,這個平等性就現(xiàn)前了,所以這個第八句是「一切法無取舍平等故」,這樣解釋。所以「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平等性故」這句話怎么講呢?「即此煩惱眾苦雜染離系解脫平等性故」,就是用這句話來解釋這句話。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第八句。
「分別所執(zhí)境界自性如幻化等平等性故」,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第九句,看這個《十地經(jīng)》的第九句:「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這個「焰」就是陽焰,這一共是八句,是八個譬喻。這個《瑜伽師地論》第九句「分別所執(zhí)境界自性」,「分別」就是我們這個明了性的心,它接觸一切境界的時候,它就分別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有利益的,這是有損害的,這是大的,這是小的,各式各樣的分別。而這些分別不但是分別,里面還有個執(zhí)著,執(zhí)著自己的分別是真實的。這樣的分別的境界,都不是真實的,就像那個幻化等!溉缁谩,如幻術(shù)所變現(xiàn)的境界都是假的!溉鐗簟,如夢中境也不是真的!溉缬啊,就是你遮礙了光明就出現(xiàn)一個影!溉珥憽,這空谷里面,你在這邊說話,那邊就有個回聲,這是響。如水里面的月,如鏡子里面的影像,如陽焰,陽焰是春夏之交,天氣稍微熱一點,這個地面上的濕氣被太陽一蒸發(fā),我們遠遠的看就好像有水似的,叫做陽焰。「如化」,就是有神通的人變化各式各樣的事情。
這八種譬喻,是有這么一件事,但是不真實。那么這在《攝大乘論》上是譬喻這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不真實。當然,若是我們內(nèi)心執(zhí)著這遍計執(zhí)的境界,我們也認為是真實的,但實在就是沒有了,是沒有這件事!钙降刃怨省,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都是虛假的,每一法都是虛假的,虛假和虛假也是一樣的,所以叫「平等性」。前面是說空,這地方是說有,這個有是假有,是這樣意思。
「無分別智所行自性有無無二平等性故」,這是第十句,經(jīng)上的第十句「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這無分別智現(xiàn)前的時候,無分別智在諸法上相接觸的時候,「所行自性有無無二平等性故」,有,也是無二的;無,也是無二的。這個「有」,譬如說這個遍計執(zhí),遍計執(zhí)我們執(zhí)著這個有,或者那里是繩子,我認為是蛇,我認為是有一條蛇,是有,實在蛇是沒有的,這「有、無」是不二相。我們認為無一切法,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是離一切相的、是畢竟空的,這個地方是不可思議的,也是「有無無二」的。這個「無分別智所行自性」,無分別的時候,實在遍計執(zhí)是不現(xiàn)前了,沒有遍計執(zhí),只有依他起和圓成實了。圓成實,也是「有無無二」;依他起,也是「有無無二」,在這里無分別的境界,這也是「平等性故」。這一共是有這么十句。這下面「論一一釋,此應(yīng)準知」。
「當知是名此中十種法平等性略分別義」,前面這十句就是經(jīng)上的十種法平等性的大意,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五九七頁:
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等者:如次配釋十種法平等性應(yīng)知。于中即此煩惱眾苦雜染離系解脫平等性故者,當知此即釋前遠離一切取舍造作名平等性。謂即煩惱眾苦雜染名之為取,離系解脫名為舍故。此即經(jīng)說一切法無取舍平等略分別義。余如文知。
「由有勝義自性無相平等性故等者」,這是牒這個文!溉绱闻溽屖N法平等性應(yīng)知」,就是用這十句來配那個《十地經(jīng)》的十句,就是用論的十句解釋《十地經(jīng)》的十句。
「于中即此煩惱眾苦雜染離系解脫平等性故者」,就是剛才兩句合成一句來解釋那段文!府斨思瘁屒斑h離一切取舍造作名平等性」,就是解釋這一句的話!钢^即煩惱眾苦雜染名之為取」,就是我們處處執(zhí)著才有煩惱!鸽x系解脫名為舍故」,我們?nèi)羰浅3P?a href="/remen/sinianch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四念處,破除去貪瞋癡的時候,不取著一切法的時候,就沒有煩惱的系縛了,我們就自在了,就得解脫了。這就叫做「舍」,舍實在就是棄舍煩惱的意思。
「此即經(jīng)說一切法無取舍平等」,這兩句合起來也就是《十地經(jīng)》那句話,「一切法無取舍平等略分別義」!赣嗳缥闹梗渌,你自己想想好了。
申二、覺悟緣起生解脫門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于諸有情增長悲愍;于大菩提生起猛利欲樂希求;于諸世間合散生滅,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依緣起智能引發(fā)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于諸有情增長悲愍」,前面是第一段「十法平等性成滿得入」,現(xiàn)在是第二段「覺悟緣起生解脫門」!溉缡瞧兴_住此住中」,說這位菩薩,就是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就是這位菩薩,這時候是第六現(xiàn)前地,這位菩薩。「住此住中」,住在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住在這里!赣谥T有情增長悲愍」,這位菩薩安住在這里,那是大智慧境界,這個大智慧境界,但是他并不是自私自利的,他自己的生死大事已經(jīng)到了很高的程度,他還不忘眾生苦,所以「于諸有情增長悲愍」,這個有情在生死里流轉(zhuǎn),而這位菩薩他的悲愍心比以前還要增長,一定要度化眾生的。這是有悲愍心。
「于大菩提生起猛利欲樂希求」,他對于眾生有大悲心,和凡夫不同,而這位菩薩對于佛陀的無上菩提。佛陀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叫「大菩提」!干鹈屠麡废G蟆梗那鍍粜睦锩娆F(xiàn)出來很猛利的,就是很勇猛的,「欲樂希求」,歡喜成就無上菩提,這個心情也非常的強。這個是上求菩提,那個是下化眾生。不像我們煩惱重的人,得不得菩提,成不成圣道,無所謂,這心情不一樣。
「于諸世間合散生滅,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這個前面這兩句話,一個是表示這位菩薩有悲愍心,又表示這位菩薩猛利的欲樂希求無上菩提,這下面又說他的大智慧!赣谥T世間合散生滅」,對于「諸世間」,就是凡夫的世間!负仙⑸鷾纭梗@個合就是因緣和合了,沒有因緣沒有這件事的;但是有因緣,因緣若不合還不行,要具足了才可以。具足了,這個法才能現(xiàn)前,所以叫做生。如果這個因緣被破壞了,離散了,那個法就息滅了!赣谥T世間合散生滅」,這句話就是這位菩薩的大智慧觀察眾生的緣起,觀察世間眾生的合散生滅的現(xiàn)象。「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他怎么觀察呢?「以一切種緣起」,就是很廣博的,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事情都是因緣生起的。若觀察一切法是因緣生起的,那就叫做「正觀」,而不是說是大自在天創(chuàng)造的,不是這一切法沒有因緣就有這件事,所以以一切種緣起來觀察一切世間,這叫做「正觀」!赣^察了知」,用這個正觀的智慧,在禪定里面觀察一切法的時候就明白了。明白的情形會怎么樣呢?「依緣起智能引發(fā)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依這個緣起的智慧,一切法都是緣起的,用這個智慧來觀察呢,就成就了三種功德,就是能引發(fā)空三昧、能引發(fā)無相三昧、能引發(fā)無愿三昧。這三種三昧能解脫生死大苦,是見第一義諦的門,從這個門可以證悟第一義諦的。這一段文就是說明這三件事。
《披尋記》一五九七頁:
于諸世間合散生滅等者:有情自體,是名世間。煩惱系縛眾緣和合,是名為合,合故有生。若彼煩惱眾緣斷壞,是名為散,散故永滅。于此一切依緣起支順逆觀察得如實智,名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由觀緣起二無我性,是故能引空解脫門。觀彼有支一一還滅,是故能引無相解脫門。觀彼流轉(zhuǎn)不生愿樂,唯除大悲不舍眾生,是故能引無愿解脫門。此解脫門唯出世攝。如《顯揚論》別釋其相應(yīng)知。(二卷十六頁)
「于諸世間合散生滅等者:有情自體,是名世間」,這個「于諸世間合散生滅」,什么叫做世間呢?就是有情的自體。這個眾生他有一個自體,他有這么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就是色受想行識。有色,也有受想行識;有受想行識,也有色,是名叫做「世間」,就是五蘊世間。器世間、五蘊世間。
「煩惱系縛眾緣和合,是名為合」,這世間這個詞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這個合字,合怎么講呢?「煩惱系縛」,這個系縛是煩惱的作用,這個煩惱能綁住你。這個煩惱,我們通常說煩惱,就是貪瞋癡是我們的煩惱。實在來說呢,還有一個我、我所也是煩惱,有我、我所的執(zhí)著,有貪瞋癡的執(zhí)著。有這個執(zhí)著的時候,你遇見什么境界,這個境界就綁住你。「煩惱系縛眾緣和合」,煩惱系縛是一個因緣,還要其它的因緣,所以「眾緣和合,是名為合」,才算是合的!负瞎视猩,這個眾多的因緣都湊合在一起了,你這一念心才能現(xiàn)起的,也就是每一法也這樣才能現(xiàn)起的。
「若彼煩惱眾緣斷壞」,若是他內(nèi)心的我、我所和貪瞋癡的煩惱,被你修四念處的時候把它滅掉,無我、無我所,沒有貪瞋癡了,斷壞了,「是名為散」,這個因緣就沒有了,不能會合了!干⒐视罍纭,若是你的我、我所的見煩惱、貪瞋癡的愛煩惱,愛見煩惱還有愛見煩惱的習(xí)氣,如果都是破壞了的時候,那個所生法永久地不會再生起了,也就是不生不滅了。
「于此一切依緣起支順逆觀察得如實智,名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這是解釋下面這一句,就是「以一切種緣起正觀觀察了知」這句話,這句話怎么講呢?「于此一切依緣起支」,就是在這一切的所緣境這里,生命所存在的地點,完全用緣起支來觀察!妇壠鹬А咕褪鞘兄,是十二緣起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那個十二緣起支!疙樐嬗^察」,順著觀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順著去觀察。下面說是「逆觀察」,就是無明滅則行滅……生滅則老死滅,有滅則生滅,這樣子逆它的次第去觀察,就沒有了,這件事就結(jié)束了。這個觀察,順觀察,或者是逆其次第的觀察,「得如實智」,你就能成就,得者成也,能成就真實的智慧。從那個緣起能觀察我不可得,觀察一切法是緣起有,也都是畢竟空寂的,所以你能得到這個清凈的智慧!该砸磺蟹N緣起正觀觀察了知」,這句話就這么講。
「由觀緣起二無我性,是故能引空解脫門」,這下面解釋「依緣起智能引發(fā)空、無相、無愿三解脫門」,解釋這句話!赣捎^緣起二無我性,是故能引空解脫門」,由于你在奢摩他里面去觀察「二無我性」,就是補特伽羅無我性、一切法無我性,你這么觀察的時候,這兩個我都是沒有的。這個法的現(xiàn)起,都是法與法的關(guān)系,不是有我的關(guān)系。說怎么會有老死呢?生緣老死,因為你生所以才有老死,不生就沒有老死。為什么會有生呢?因為有有,有緣生。為什么會有有呢?取緣有;你有愛取,所以就有有。為什么會有愛緣取呢?受緣愛。為什么會受?因為觸,觸緣受,受緣愛。如果沒有觸也就沒有受,沒有受也就不會有愛,沒有愛也就沒有取,沒有取也就沒有有,沒有有也就沒有生,沒有生也就沒有老死。所以這樣子去觀察的時候,就把一切法都觀空了。所以從這個觀察里面,觀察根本沒有我這件事,所以我是空的;一切法也是沒有真實性,也都是空了!甘枪誓芤战饷撻T」,你能觀察我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那你就不被一切法所系縛了。
「觀彼有支一一還滅,是故能引無相解脫門」,「觀彼有支一一還滅」就是剛才說的有滅則生滅,乃至到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觸滅,六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一切法都沒有了。「觀彼有支一一還滅」的話,「是故能引無相解脫門」,就是一切法都不可得了,沒有相,「無相解脫門」。
「觀彼流轉(zhuǎn)不生愿樂,唯除大悲不舍眾生」,若是觀察你不是能夠有滅則生滅,你不是,你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那這樣子,這樣子就現(xiàn)出來生死流轉(zhuǎn)的苦惱境界。這個苦惱境界現(xiàn)前了的時候,你不高興這個境界,所以你有二無我的智慧,又有無相解脫門的智慧的時候,這觀察生死的境界「不生愿樂」,心里不歡喜,不歡喜生死流轉(zhuǎn)的境界,「不生愿樂」。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這事沒有這件事,就是無愿,不歡喜了!甘枪誓芤裏o愿解脫門」。
「此解脫門唯出世攝」,這個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愿解脫門,這是出世間的境界,不是世間的境界。在世間上生活是創(chuàng)造苦惱的門,這個門能令你苦惱。現(xiàn)在出世間是解脫一切苦惱的,是不一樣的!溉纭讹@揚論》別釋其相」,就解釋這三解脫門的相貌,「應(yīng)知」。在《顯揚圣教論》的「二卷十六頁」那個地方。
申三、一切邪想皆不現(xiàn)行
由是因緣,所有自他作者受者有無等想皆不復(fù)轉(zhuǎn)。
這個第二科是「覺悟緣起生解脫門」,覺悟了十二緣起就生出來三解脫門,就到第一義諦那里去了,這是第二科解釋完了,F(xiàn)在第三科「一切邪想皆不現(xiàn)行」。
「由是因緣,所有自他作者」,由于你觀察十二緣起的關(guān)系,你就得到大智慧了,得到無我的智慧,得到無相的智慧,得到無愿的智慧了,所以所有的「自他作者受者有無等想皆不復(fù)轉(zhuǎn)」,這樣子呢,你觀察我不可得,不會再說是「這是我的,這是我」,沒有這個分別;「這是我的」,也沒有這個分別。就是在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頓生頓滅之中,不執(zhí)著有我可得。每一個眾生的生命體里面都沒有我,所以不會「這是我的,這是你的」,沒有這個分別。所有的「自他」,自己的分別、他人的分別。「作者受者」,說我現(xiàn)在在拜佛,拜佛者不可得;我說在這坐禪,坐禪者不可得。說我在吃飯吃得很香,受者不可得;說天氣很熱,感覺熱,受者不可得;感覺冷,這感覺者也不可得,都是寂滅相的!赣袩o等想」,說這件事由無而有,由有而無,這個有無的變化,你也沒有這個分別,不取也不著這些境界!附圆粡(fù)轉(zhuǎn)」,不再會在你心里面來執(zhí)著這些事情,這種種的分別都不現(xiàn)起了。
《披尋記》一五九八頁:
由是因緣等者:經(jīng)說菩薩修行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如是離三種相,如其次第三解脫門為其因緣,是故此中亦作是說。
「由是因緣等者:經(jīng)說菩薩修行三解脫門離彼我相」,沒有我相,不執(zhí)著有我,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也遠離了這樣的執(zhí)著!鸽x有無相」,離有無的這些分別。「如是離三種相」,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這是一共三種!溉缙浯蔚凇,就是文的這個次第。「三解脫門為其因緣」,它就能作三解脫門的因緣,三解脫門的智慧就現(xiàn)前了!甘枪蚀酥幸嘧魇钦f」,「由是因緣」,由于前面你已經(jīng)成就三解脫門,所以你的「自他」這個分別心不轉(zhuǎn),「作者受者」的分別也不轉(zhuǎn)了,「有無等想」也不復(fù)轉(zhuǎn)。
申四、顧念有情攝受生死
菩薩如是善于勝義顧念有情,
這是前面「一切邪想皆不現(xiàn)行」,前面得了三三昧之后,就不會有這么多的不如理作意了,這是第三科,F(xiàn)在第四科「顧念有情攝受生死」。
「菩薩如是」,這位菩薩觀察緣起成就了三解脫門,遠離一切虛妄分別,所以「善于勝義」,他能夠善巧地通達第一義諦了!割櫮钣星椤,但是還有大悲心,感覺眾生很可憐啊,還有這個悲心的。
《披尋記》一五九八頁:
善于勝義顧念有情者:此顯菩薩不染生死,不舍生死,智悲增上,故作是說。
「善于勝義顧念有情者:此顯菩薩不染生死」,這個善于勝義就不染著生死了,在勝義上不感覺有生死可得。「不舍生死」,但是菩薩有大悲心,還不棄舍生死,他還在這里來饒益有情的。不像阿羅漢要入無余涅槃,沒有這回事!「智悲增上,故作是說」,這位菩薩的智慧也非常殊勝,大悲心也非常殊勝的。所以「善于勝義」是智增上,「顧念有情」是悲增上。
如理通達煩惱系故、緣和合故、有為諸法自性羸劣,離我我所無量過失污染而轉(zhuǎn);非離一切煩惱系縛,眾緣和合。
「如理通達煩惱系故、緣和合故、有為諸法自性羸劣」,他成就了智增上,大智慧殊勝!所以他能通達第一義,通達緣起的道理,「如理通達」。「煩惱系故」,通達什么?眾生為什么會流轉(zhuǎn)生死?就是煩惱的系縛,就是你心里面有貪瞋癡、有我我所的系縛你。但又不是單純的煩惱,還需要其他的因緣同它和合才行的,「緣和合故」,才有生死流轉(zhuǎn)!赣袨橹T法自性羸劣」,說是每一法都是眾多的因緣和合,這一法才出現(xiàn)的。說是不需要眾多的因緣和合,它本身就能做這件事嗎?不能,它「自性羸劣」,它本身的力量很軟弱。說是我們內(nèi)心有煩惱種子,煩惱種子力量不大,要其他的因緣幫助它才可以。只是內(nèi)心的煩惱,這件事不能做成,所以「自性羸劣」!鸽x我我所」,世間上一切法的出現(xiàn),生滅變化,不是由我我所來造成的,是你的煩惱造成的,眾多因緣和合造成的!笩o量過失污染而轉(zhuǎn)」,世間上的事情就是有很多的過失,「污染」,污染你的心,你的心有很多的過失污染,就是這樣子活動。不是單獨你的一念心能成就這件事的,還有很多的煩惱污染你的心,這件事就是這樣活動下去了。
「非離一切煩惱系縛,眾緣和合」,這個眾緣和合,但是也不能離開一切煩惱的系縛。只是眾緣和合不行,還要有很多的煩惱和眾緣和合,這樣才能出現(xiàn)這件事的。所以「如理通達」,就是這樣通達,通達是這么回事。但是從這里面看出來呢,煩惱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切有為法,生死的流轉(zhuǎn),煩惱的力量很強。
《披尋記》一五九八頁:
有為諸法自性羸劣等者:色非色蘊,是名有為諸法。各別生因,名彼自性。自不能生,待緣方生,是名羸劣。又復(fù)諸識自性不能染他,然為他染,故名羸劣。由是當知有為諸法無量過失污染而轉(zhuǎn),唯由一切煩惱系縛眾緣和合,不由我及我所而有所作,以我我所性無實故。
「有為諸法自性羸劣等者:色非色蘊,是名有為諸法」,這個色蘊和非色蘊,非色蘊就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就是非色蘊。受想行識是心法,它沒有這個青黃赤白,也不是地水火風(fēng)。那個色蘊就是地水火風(fēng),名之為色!阜巧N」就是受想行識。這樣這句話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名有為諸法」。世間有為諸法,明白一點說,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有為的一切法。
「各別生因,名彼自性」,每一法都有它特別的一個因,你這個受心所、想心所、識心所,它有各別的一個種子,那個就是叫做「生因」。你的現(xiàn)起以它為因,才能現(xiàn)起的,這就叫做「自性」。這和《中觀論》說自性不同。
「自不能生」,單獨的那一點因緣,它不能現(xiàn)起,這力量不夠!复壏缴,要等待和它的因緣相合的,它才能現(xiàn)起的,不然是不行,不然這件事不能出現(xiàn),「待緣方生」。這個譬如說我們這一念心,這個明了性的心它有自己的種子,但是要待所緣緣。有了種子是因緣,還要有所緣緣;沒有所緣緣,你這個心不能活動。所緣緣還不夠,還要有增上緣,沒有增上緣不行,沒有等無間緣也不行。就是因緣,還需要有所緣緣、有增上緣、還有等無間緣,這樣才可以,沒有這樣不行。其中有一個重要,其實每一樣都算重要,你沒有它就不行。
其中一個重要的,就是不如理作意、如理作意,這件事也很厲害。說我現(xiàn)在生了染污心了,就是有不如理作意。這不如理作意是增上緣,你這一念染污心得到不如理作意的增上,這個分別心就起來了。說這個境界是污染的,你自己是有煩惱的,但是如理作意,染污心就不起,所以要待緣。從這里看呢,煩惱是有,但是有辦法它就可以不動,煩惱不動。所以這樣看呢,我們是可以修行,是可以修行的。你只要抓住這一點,遇見一切境界的時候如理作意,就沒有事。說是我有很大的煩惱,我不能夠出家,這不一定。你若如理作意,就沒有事,可以出家。所以這上說「待緣方生」,要等待外緣的幫助,這件事才能現(xiàn)起,「待緣方生」!甘敲印,就是它本身的時候不能出現(xiàn),這件事不能成就,一定要有緣才可以出現(xiàn)的,所以它本身力量很軟弱,「是名羸劣」。
「又復(fù)諸識自性不能染他」,這段文說的微細了一點。又復(fù)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主要是這個意識,現(xiàn)在說很多的識!缸孕圆荒苋舅,這個識的本身不能染污其他法,其他的一切法,因為什么呢?這識就是個明了性,它不是煩惱,它沒有煩惱,它不是貪瞋癡,它是無記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它是個無記性的明了性,所以它不能去染污其他法,不能。「然為他染」,但是它為煩惱所污染。貪瞋癡的煩惱,我、我所,這是煩惱,這是污染的,它把你這一念明了性的心變成污染的了,變成污穢的了!溉粸樗尽梗荒芫芙^。你這一念分別心,它也不是染污,也不是清凈。它不是煩惱,但是它不能拒絕煩惱,煩惱和它要合作的時候,它就同它合作。就像一個人,壞人他也合作,好人也是合作。我一定同好人合作,它沒有這個智慧,這個心沒有這個智慧,所以是「然為他染」。若是你內(nèi)心來到佛法里面學(xué)習(xí)戒定慧的時候,就拒絕煩惱的合作,那就不為他染。但是我們沒有學(xué)習(xí)這個智慧的時候,不行!沒有學(xué)習(xí)這個智慧,他不知道那是個壞事情,他就同煩惱合作,就去做壞事了,所以是「然為他染」。「故名羸劣」,所以就是你這一念心很軟弱。
「由是當知有為諸法無量過失污染而轉(zhuǎn)」,這從事實上就看出來嘛,你就可以知道這些有為的諸法,就是因緣生法,色受想行識,因緣生法,它會為無量過失的污染而轉(zhuǎn),也就是無量的煩惱來污染它,就這樣就發(fā)動了很多的事情在活動,就是這樣意思!肝ㄓ梢磺袩⿶老悼`眾緣和合」,我們這一念心就是很多的煩惱來系縛你這一念心,你這一念心沒有智慧,被煩惱綁住了,還有其他的因緣的和合,就會造業(yè),受苦了。「不由我及我所」,不是說是有一個常恒住的我和我所才做事情,不是的!就是你的心來做一切法,一切唯心造。唯心造,就是你的心為煩惱污染,肯同煩惱在一起。煩惱是個壞蛋,這個心同這個壞蛋在一起做很多惡事;若是遇見戒定慧的善法,他也肯和它合作,就作種種功德,就是這么回事。但是我們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你內(nèi)心里面假設(shè)過去善根不夠的話,你這個心愿意同煩惱合作,而不肯同戒定慧合作,這問題就是在這里。「以我我所性無實故」,為什么不承認是「我」有力量去作惡、去作善呢?「以我我所性無實故」,因為我們所執(zhí)著那個我我所,根本沒有那回事情,沒有我、沒有我所,沒有那回事,只是虛妄分別而已。
是故我今為自防護,應(yīng)令一切煩惱系縛眾緣和合皆悉斷壞,為益有情不應(yīng)永滅一切有為。
「是故我今為自防護,應(yīng)令一切煩惱系縛眾緣和合皆悉斷壞」,所以菩薩這樣觀察這個緣起,世間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子,那么我們應(yīng)該采取什么態(tài)度處理事情呢?「是故我今為自防護」,所以我們佛教徒應(yīng)該自己保護自己,保護你自己。「應(yīng)令一切煩惱系縛眾緣和合皆悉斷壞」,要滅除一切煩惱,滅除一切染污的因緣,要做這件事。做這件事,那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智慧,從什么地方來?從聞思修來的,從聞思修增長智慧,用智慧破除一切煩惱,事情就是這樣子!笧橐嬗星椴粦(yīng)永滅一切有為」,說是你自己修學(xué)戒定慧、修學(xué)三十七道品,能保護自己的清凈,成就無量功德,但是你還要想一想,眾生還沒得解脫啊!你要發(fā)慈悲心饒益一切有情,「不應(yīng)永滅一切有為」,不應(yīng)該永久地滅除去這個色受想行識的。你沒有這個身體在這里,你怎么樣來度化眾生呢?所以你還應(yīng)該保留,是這么意思。
這上面說,初開始用功修行,你的能力不夠,不可能去度化眾生。那么你一定要得了圣道,你才有智慧,煩惱少了,你才能度化眾生的。但是有的時候可能會到佛世界去了,你沒有在眾生世界,那你不能度化眾生。有的時候,也可能這一生跑到天上去了,在天上住了八萬大劫,住了兩個劫,那也不度眾生。但是有的時候這樣,也不算是過失。但是,你總而言之要發(fā)大悲心,「不應(yīng)永滅一切有為」,要到眾生的世界饒益有情的。
這是第四科「顧念有情攝受生死」,當然這個文是說第六現(xiàn)前地菩薩的事情,是這個意思。現(xiàn)在第五科「無著般若智住現(xiàn)前」,分二科,第一科「標名」。
申五、無著般若智住現(xiàn)前(分二科) 酉一、標名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智悲隨逐,名無著智現(xiàn)前、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
「如是菩薩住此住中智悲隨逐」,說這位菩薩,就是第七「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六現(xiàn)前地,這是第七住,這位菩薩住在緣起相應(yīng)增上慧,住在這里!钢潜S逐」,這個大智慧和大悲心隨逐他的心,和他的心在一起而不分離!该麩o著智現(xiàn)前、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這個大悲心就是后得智,那個智那就是根本智了,它是無分別,它能與第一義諦相應(yīng)。但是還有大悲心,就是后得智了。這樣子說,就是「名無著智現(xiàn)前、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這個「無著智現(xiàn)前」就是根本智,不著一切法,就是根本智現(xiàn)前!赴闳舨_密多住現(xiàn)前」,這就是后得智。這是兩種智慧。
《披尋記》一五九八頁:
名無著智現(xiàn)前者:謂于生死、涅槃平等證得無二智故。
「謂于生死」,生死是流轉(zhuǎn)生死的虛妄分別境界;「涅槃」是離一切相的境界。由于你這個無著智,就是不見生死可得;由于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就是大悲心,他又不住涅槃。所以這個生死和涅槃是平等,而不偏于生死,也不偏于涅槃。「證得無二智」,它們兩個是統(tǒng)一的,是無二相的。
這是「標名」,下面第二科「釋相」,解釋它們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不染世間」。
酉二、釋相(分三科) 戌一、不染世間
由此住故,于一切世間行無染而行。
由于你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由這個住,住于般若波羅密多這里,對于世間的有為行「無染而行」,雖然是在世間度化眾生,世間這些染污法不能染污你。這是解釋這個「不染世間」,那么這一句話應(yīng)該指無著智說。
戌二、有猛利忍
又即此住有猛利忍,于第七地有加行行邊際菩薩忍,當知是彼隨順忍攝。
「又即此住有猛利忍」,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不染世間」,第二科是「有猛利忍」!赣旨创俗∮忻屠獭,他有很猛利、有強大力量的忍,安忍不動,這個忍力很大。忍力很大,這個由兩方面可以解釋,就是他能度化眾生的時候,眾生難度,但是菩薩有猛利忍,他就不介意這件事,也可以這么解釋。
「于第七地有加行行邊際菩薩忍,當知是彼隨順忍攝」,說這位菩薩有猛利忍,這個猛利忍是怎么回事?「于第七地」,現(xiàn)在是第六地菩薩,對那個第七遠行地,第七遠行地菩薩是什么境界呢?「有加行行邊際菩薩」,到這個第八地是無加行、無功用,第七地是有加行行的邊際了,過了這里就沒有這個加行的事情了,所以第七地是有加行的邊際,「菩薩忍」。那個第七地他的忍要高過第六地的,那么現(xiàn)在這個第六地的猛利忍是怎么回事呢?「當知是彼隨順忍攝」,這個猛利忍是那個第七地的無生法忍的隨順。這個「隨順」什么意思?就是能引出來;你有猛利忍,能隨順地生起第七地菩薩的無生法忍,就是這個意思。或者說,「隨順」是因義;你第六地菩薩的猛利忍,是第七地菩薩的猛利忍的因。就是第七地的無生法忍,以第六地菩薩無生法忍為因,是這樣意思,它隨順它,它不會障礙它的。
這是「有猛利忍」,第三科是「不住二邊」。
戌三、不住二邊
又此無著智現(xiàn)前、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能引能引菩提眾緣,于諸世間有為諸行,住而不住;雖于寂滅見寂靜德而亦不住。
「又此無著智現(xiàn)前」了,就是這個無分別智現(xiàn)前了!赴闳舨_密多住」也「現(xiàn)前」了,就是后得智也現(xiàn)前。這兩個智慧現(xiàn)前有什么好處?有什么作用呢?「能引能引菩提眾緣」,有這個作用。這個「能引菩提眾緣」,這個「能引菩提」,菩提就是無上菩提;能引菩提的眾緣,就是三十七道品。那么現(xiàn)在這個無著智、般若波羅密多住,這兩個智慧,是能引眾緣的能引,就是菩提分的能引,它能引出來菩提分,由菩提分能引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于諸世間有為諸行,住而不住」,你成就了這個智慧的時候,「于諸世間」,就是流轉(zhuǎn)生死的眾生的世間,都是有為的諸行,都是有生滅變化的諸行!缸《蛔 ,你是在這里住,但是又不在這里住。你有慈悲心,就是在眾生世界這里;但是你有般若,那就是又不染著,這個意思!鸽m于寂滅見寂靜德」,說這位菩薩對于大般涅槃的那個寂靜的境界,感覺到非常殊勝,有種種的功德!付嗖蛔 ,但是有大悲心,所以他不到涅槃那兒去住,他還在世間住。在世間住,但是他有般若波羅密、有無著的智慧,他還不受染污,所以叫做「不住二邊」。不住世間的一邊,也不住涅槃的一邊;但是也沒有離開世間,也沒有離開涅槃。
《披尋記》一五九九頁:
能引能引菩提眾緣者:菩提分法能滿大菩提果,是名能引菩提眾緣。今此無著智現(xiàn)前,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能引一切菩提分法,是故說言能引能引菩提眾緣。
「能引能引菩提眾緣者」,來解釋這句話,這就把它標出來!钙刑岱址軡M大菩提果」,這個三十七道品這個菩提分法,「能滿大菩提果」,你修學(xué)三十七道品能圓滿無上菩提的果,圓滿無上菩提的佛果!甘敲芤刑岜娋墶梗@樣這個菩提分法是能引菩提的眾緣,由這個三十七道品的眾緣能成就無上菩提。「今此無著智現(xiàn)前,般若波羅密多住現(xiàn)前」,這兩種智慧現(xiàn)前的時候!改芤磺衅刑岱址ā梗芤鰜,能引發(fā)你的三十七道品的大智慧現(xiàn)前,「是故說言能引能引菩提眾緣」,這句話解釋完了。
申六、證無量定(分二科) 酉一、舉空三摩地
如是菩薩方便般若智所隨逐,能入空三摩地,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門皆現(xiàn)在前。
一共是十一科,現(xiàn)在是第六科「證無量定」,這位菩薩能成就很多的三昧,分兩科,第一科「舉空三摩地」。
「如是菩薩」,說這位菩薩,「方便般若智所隨逐」,方便智和般若智,這樣講呢,方便智就是后得智,般若智就是根本智了。他這一念心有這兩種智慧的隨逐,「能入空三摩地」,就是我也不可得,一切法也不可得,能住在這個三摩地里面!噶钍偾鲜兹Φ亻T皆現(xiàn)在前」,入這空三摩地,不只是這么一個三摩地,它還能夠成就十百千上首的三摩地「皆現(xiàn)在前」,也都現(xiàn)前了,不只是一個空三摩地,還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都能現(xiàn)前。這是「舉空三摩地」,下面第二科「例無愿無相」。
酉二、例無愿無相
如空三摩地如是無愿、無相三摩地,當知亦爾。
如空三摩地這樣子現(xiàn)前,如是無愿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當知亦爾」,也是這樣子。
《披尋記》一五九九頁:
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門等者:經(jīng)說十種空三摩地門為其上首,百千萬空三摩地門皆現(xiàn)在前。準彼應(yīng)釋。下說無相、無愿各復(fù)有十為其上首,如經(jīng)應(yīng)知。
「令十百千上首三摩地門等者:經(jīng)說十種空三摩地門為其上首」,百千三摩地以十種空三摩地為上首,為最重要的!赴偾f空三摩地門皆現(xiàn)在前。準彼應(yīng)釋」,就是看經(jīng)上說的就知道了。「下說無相、無愿各復(fù)有十為其上首,如經(jīng)應(yīng)知」,也是這樣子相似的。
申七、證不壞意樂
由此上首三摩地門現(xiàn)在前故,意樂不壞。
這是第七科「證不壞意樂」!赣纱松鲜兹Φ亻T現(xiàn)在前」,就是從這個《披尋記》引經(jīng)上的話,就是有十種空三摩地為上首、十種無相三摩地、無愿三摩地為上首。由此上首三摩地門現(xiàn)前的原因,使令這位菩薩他的意愿不可破壞。
《披尋記》一五九九頁:
意樂不壞者:謂彼意樂堅固不退,是名不壞。此有九種差別,如經(jīng)應(yīng)知。
「意樂不壞者:謂彼意樂堅固不退,是名不壞」,就是他這個大智慧、大慈悲的境界是不退轉(zhuǎn)的,不會失掉的,就叫做「不壞」。為什么不壞呢?他有這個三摩地的關(guān)系,有三摩地保護他的意愿。這樣的三摩地,是定,但同時里面也有智慧。有這樣的定慧保護你,你的大悲心、你的智慧不失掉,所以也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了!复擞芯欧N差別,如經(jīng)應(yīng)知」,這上面說有九種不同,如經(jīng)里面說的就會知道了。
申八、魔怨無奪
于一切種諸佛圣教,一切外道及諸魔軍圣教怨敵,不能引奪。
這是第八科「魔怨無奪」。「于一切種諸佛圣教」,說這位菩薩他對于「一切種」,諸佛的圣教有一切種類,有很多的差別!敢磺型獾兰爸T魔軍圣教怨敵,不能引奪」,這位菩薩對于無量無邊的佛法的通達、證悟,一切的外道、一切的魔軍、一切的圣教的怨敵,都不能夠引奪,不能破壞他的。
申九、善根清凈(分二科) 酉一、總辨善根(分二科)戌一、指同前
余如前說。
這是第九科「善根清凈」。分二科,第一科「總辨善根」。分二科,第一科「指同前」。
余如前面說,像前面的初歡喜地所說的。
戌二、喻差別
此差別者:謂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煉金作莊嚴具,琉璃寶珠瑩飾廁鈿,一切余金不能映奪。如是此中菩薩善根清凈殊勝,如先所說不能映奪。
「此差別者」,在這里和前面還是有點不同。「謂如世間善巧工匠,以所煉金」,所陶煉的黃金「作莊嚴具,琉璃寶珠瑩飾廁鈿」,或者是琉璃寶珠來莊嚴你這個金莊嚴具,這個金莊嚴具里面還有琉璃寶珠的莊嚴!敢磺杏嘟鸩荒苡硦Z」,其他的黃金不能夠影響這個黃金。「如是此中菩薩善根清凈殊勝」,前面等于是個譬喻,這下面正面的說明菩薩的功德莊嚴。如是此中菩薩的善根清凈特別地殊勝,「如先所說不能映奪」,像前面說的一切外道不能映奪。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