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空真如

  <二>二空真如

  二如:即隨緣真如與不變真如。

  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隨染緣而生染法,隨凈緣而生凈法。

  不變真如則是清凈本然,雖隨緣千差萬別的諸法。但它的自性從無遷變。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水起波相,但隨緣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隨緣之故,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二光。兩種解說。

  一是分色光和心光。色光是佛身上所發(fā)出的光,人的眼睛能看到。心光是佛心所發(fā)出的光,它恒常照護(hù)一切眾生。

  二是分常光與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時(shí)常所發(fā)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fā)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嚴(yán)經(jīng)時(shí),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

  二忍。有三種解說。

  一是眾生忍與無生法忍。

  眾生忍是忍受眾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dòng)心。

  二是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

  安受苦忍就是眾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

  三是生忍與法忍。

  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罵捶打等凌辱。

  法忍是忍受寒熱風(fēng)雨饑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二受。身受與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shí)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shí)上的憂苦感受。

  二利。自利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

  二乘。聲聞乘與緣覺乘。

  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

  二悟。頓悟和漸悟。

  頓悟是立即能開悟;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

  二修。分三種解說。

  一是專修與雜修。專修是專修一善;雜修是諸善兼修。

  二是事修與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所作所為皆念念于心,即著相而修,此種修法只能獲世間的善根,不能出世間。

  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所作所為皆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此種修法能了脫生死,證涅槃。

  三是真修與緣修。

  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而無修的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執(zhí)。我執(zhí)與法執(zhí)。

  我執(zhí)又名人我執(zhí),即固執(zhí)人有一實(shí)在的我體。法執(zhí)又名法我執(zhí),即固執(zhí)一切法都有實(shí)在的體用。

  二智。有五種形式的智:如理、如量、根本、無分別、真智。如理智為佛菩薩親證真如契於諸法實(shí)相的真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

  如量智為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又名后得智、分別智、俗智、權(quán)智。

  其他智(略)

  二惑。分二種解說。

  一是見惑與思惑。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cuò)誤;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cuò)誤。斷此見思二惑,即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

  二是理惑和事感。理惑是對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對事相的迷惑。

  二業(yè)。分四種解說。

  一是引業(yè)與滿業(yè)。引業(yè)又名總報(bào)業(yè),即引發(fā)總報(bào)的業(yè),如人類彼此各具六根,彼此遭受共同的果報(bào)。滿業(yè)又名別報(bào)業(yè)。即成就圓滿別報(bào)的業(yè),如人人有不同的果報(bào)。

  二是善業(yè)與惡業(yè)。善業(yè)是善良的行為作業(yè),如修五戒十善。惡業(yè)是惡劣的行為作業(yè),如造五逆和十惡。

  三是定業(yè)與不定業(yè)。定業(yè)是一定受果報(bào)的業(yè);不定業(yè)是不一定要受果報(bào)的業(yè)。

  四是共業(yè)與不共業(yè)。

  共業(yè)是招感共同的果報(bào)業(yè)因。

  不共業(yè)是招感各別不同果報(bào)的業(yè)因。

  二道。有二種解說。

  一是難行道與易行道。

  難行道:凡依經(jīng)教,在此土積累功德,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

  易行道:凡依念佛法門,往生凈土,於彼國中仗佛神威,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

  二是有漏道與無漏道。

  有漏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凈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法。

  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凈的道法,如三乘人在見到真諦以后而順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

  二德。有三種解說。

  一是智德與斷德。

  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視一切事理。

  斷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斷除一切妄惑。

  二是悲德和智德。

  悲德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

  智德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

  三是性德與修德。

  性德是非本性具有的德,修德是修來的德。

  二覺。有三種解說。

  一是本覺與始覺。本覺是本有的覺,非是修而后得,九界眾生皆有此覺,雖經(jīng)無量劫的生死流轉(zhuǎn)而不動(dòng)不變,與佛無異。

  始覺是因?yàn)楸居X隨緣,現(xiàn)垢染相,又因?yàn)橐幌蚬溉,今日開始悔悟,生起覺心,名為始覺。

  二是等覺與妙覺。等覺是與佛差不多相等的覺悟;

  妙覺是微妙至極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

  三是自覺與覺他。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把界內(nèi)見思惑與界外塵沙無明惑,悉皆斷除,才是達(dá)到自覺的地位;

  覺他是將自已所覺悟的真理,轉(zhuǎn)而覺悟他人,此二覺圓滿,便稱為佛。

  二觀。事觀與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是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空。有二種解說。

  一是我空與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蘊(yùn)無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諸法緣起性空的真理。

  二是性空與相空。在這二空中,性空是諸法皆眾緣和合而生,根本沒有自性。相空是說諸法緣生的相,都是虛妄不實(shí)。

  二世間。有情世間與器世間。

  有情世間即眾生由惑業(yè)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報(bào)。

  器世間即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也就是有情的依報(bào)。

  二空真如。我空真如與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無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

  菩薩法空之理,悟后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真如。有三種形式解說。

  一是隨緣真如與不變真如。

  隨緣真如是隨無明之緣而起九界的妄法,故名為隨緣真如;

  不變真如是雖隨緣而為妄法,但其真性不變。叫做不變真如。

  二是有垢真如與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

  三是生空真如與法空真如?杖宋抑笏@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顯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

  二法身。有五種論述。

  一是金光明經(jīng)所說的理法身和智法身。

  理法身。諸佛與眾生同具有的本覺理性,在眾生為無明所隱沒,在諸佛則為始覺之智而顯現(xiàn)。智法身者,如覺之智究竟,與本覺之理契合。

  二是菩薩瓔珞經(jīng)所說的果報(bào)法身與應(yīng)化法身。果報(bào)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應(yīng)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

  三是瓔珞經(jīng)所說的自性法身與應(yīng)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應(yīng)化法身就是應(yīng)身。

  四是曇鸞所立的法性法身與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體之佛的真身,攝在三身之中的法身與報(bào)身之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現(xiàn)的種種方便化益眾生的應(yīng)化身。

  五是元照所立的理法身與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來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見。人我見與法我見。

  人我見是凡夫不明白五蘊(yùn)假合的道理,對自己的身心妄執(zhí)有一實(shí)在的我體的邪見。

  法我見是凡夫不明白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對於諸法妄執(zhí)有其實(shí)在的體用的邪見。

  二煩惱。根本煩惱與隨煩惱。

  根本煩惱即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大煩惱,因?yàn)槭且磺袩⿶郎鸬母荆拭麨楦緹⿶。隨煩惱即忿恨等二十種小煩惱,因?yàn)槭请S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技術(shù)煩惱,故名隨煩惱。

  二解脫。二種釋解。

  一是慧解脫與心解脫。

  慧解脫是說智慧能使人脫離一切的煩惱障,最終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

  心解脫是說心識(shí)能使人脫離一切定障,而得進(jìn)入於滅盡定。

  二是性凈解脫與障盡解脫。

  性凈解脫是眾生本性清凈,沒有纏縛污染的相。

  障盡解脫是眾生本性雖然清凈,但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不能顯現(xiàn)本性,今把惑障斷除,而得解脫自在。

  二無常。念念無常與相續(xù)無常。

  念念無常是說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止。相續(xù)無常是說相續(xù)之法在經(jīng)過一段時(shí)間之后,最終還是要?dú)w於壞滅,如人命的死亡及燈火的熄滅。

  二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

  人無我是了解五蘊(yùn)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的我體可得。

  法無常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shí)在的體用。

  二種佛境。證境與化境。

  證境是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體;

  化境是諸佛所所化的境界,如十方無量的國土。

  二種資糧。福德資糧與智德資糧。福德資糧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的前五度;

  智德資糧是由修習(xí)正觀所得的妙智,即六度中的最后一度、即智慧。

  二種清凈。自性清凈與離垢清凈。

  自性清凈是說眾生本具的真如心體,其性本來無垢清凈的。

  離垢清凈是說眾生自心清凈的心體,離諸煩惱垢染而得清凈。

  二種菩提心。緣事菩提心與緣理菩提心。

  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宏誓愿為體。即: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

  緣理菩提心是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shí)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種自在:觀境自在和作用自在。

  觀境自在是菩薩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圓通無礙;

  作用自在是菩薩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則能從體起用,現(xiàn)身說法,化諸眾生,圓通無礙。

  二種因果。從四圣諦中分出的二種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

  世間因果是以苦諦為果,集諦為因;

  出世間因果是以滅諦為果,道諦為因。

  二種佛境。證境是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體。

  化境是諸佛化所的境界,如十方無量的國土。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