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業(yè)三福 變化氣質(zhì)
三福屬于念佛行人修行的助行,三福的提出,是來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當(dāng)韋提希夫人哀請世尊開示往生凈土一法,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請法之后,在未介紹觀想方法之前,首先就開顯凈業(yè)三福。
第一福叫人天福,又叫世間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第二福是小乘福: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是大乘福: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那么,我們要體會這三福的提出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不在韋提希夫人請法的范圍。那么,為什么要說出這三福?這是針對未來時代,末法的眾生,他的根機沒有能夠達(dá)到聞即信受的水平,心里很散亂,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西方凈土依正莊嚴(yán)觀想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對根機鈍劣,心散亂的眾生,佛是慈悲攝受不舍,所以提供他一個前方便,進入到凈宗念佛信心的前方便。所以,就談到修福的問題。
修福是我們念佛行人重要的修行科目。常常講是培福載道,福德培植深重,才能運載、安立這個道啊。菩薩的六度,前五度都是修福的范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都是修福,第六度才是般若智慧。那么這里面福和慧有一個轉(zhuǎn)化關(guān)系。福積得深厚,就能夠轉(zhuǎn)化為智慧。對于未來眾生,不能馬上產(chǎn)生信心,是由于他的智慧缺乏。智慧缺乏,就得要給他提供積累產(chǎn)生智慧的基礎(chǔ)。所以我們從中理解釋迦牟尼佛開顯凈業(yè)三福的意思。同時,也向我們表達(dá),一個凈業(yè)行人,雖然指向的是了生脫死的終極出世的本懷,然而,由于凈業(yè)三福對于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知見行為的規(guī)范,也令我們能夠融攝通途的教法與世間的善法。這三福包含著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能夠莊嚴(yán)國土,能夠積累往生的資糧。那么,我們現(xiàn)在一條一條來看看,凈業(yè)三福作為我們?nèi)粘I畹男袨橐?guī)范,對于自己的道業(yè),對于利益眾生,服務(wù)社會,莊嚴(yán)國土,都是很不可缺少的。
第一是孝養(yǎng)父母。提出一個“孝”的觀念,這個觀念正好跟我們中國本土文化非常地吻合。儒家文化特別強調(diào)“孝”。你看《論語》,孔子的心法是傳承給曾子。曾子在孔子的大弟子里面,是以孝順著稱的。曾子為了孝敬他的父母,寧可放棄高官厚祿。曾子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幾個客人。古人都很厚道,要熱情招待客人。曾母這時不知所措,很希望自己的兒子趕快回來。古人又沒有手機,又沒有通訊設(shè)備,怎么能夠把這個信息傳遞出去呢?但是曾母有辦法。這時候曾母就用牙齒咬自己的中指。這一咬,在山上砍柴的曾子,心口就疼痛一下,他就想肯定是母親有什么事找他,趕緊回來。果然是母親要他回來。你看,由于他這種孝心,母子天性相關(guān),都有感應(yīng)啦,感應(yīng)!這就是孝,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天經(jīng)地義的一種做人的準(zhǔn)則。做人有孝的基礎(chǔ),他就能夠在朝廷是忠臣。孝的擴大,就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孝的觀念,確實是做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
儒家很強調(diào),佛家的圣人也強調(diào)。大家讀誦的《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號稱是佛門的孝經(jīng)。地藏菩薩的大愿之王,他的最初的這種動力就是孝。他有一世做婆羅門女,知道自己的母親邪見,譏毀三寶,不信因果,母親死后去處必然不好。那婆羅門女是個孝女,所以她就把一切財產(chǎn)變賣,去供養(yǎng)佛。當(dāng)時,是佛的像法時代,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她就供養(yǎng)。這時候,她的那種悲痛,希望佛加持她,讓她知道母親到什么地方去了,要超度她的母親。這一念的至誠心,感得虛空有一個聲音告訴她: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汝供養(yǎng)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dāng)知母所生去處。這婆羅門女回家,就開始念佛。念了一晝夜,忽見自身到了海邊地獄。無毒鬼王接待了她。這時候,無毒鬼王告訴她,由于她的這種供佛的因緣,尤其是念佛功德,她的母親已經(jīng)超度出去了。不僅是她的母親超度出去了,與她母親在一起的地獄眾生,都出去了。那么這個婆羅門女這時候能夠到地獄,她已經(jīng)證得了念佛三昧了。她不是去地獄受罪,而到地獄看望囚犯,她的身份資格不一樣了。她這時候就證得了一種同體。才發(fā)現(xiàn),不僅是這一世的母親是她的母親,地獄里面所有的眾生,都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啊!她由這一念的這種現(xiàn)量,同體的證悟,才感覺到,哎呀,要把所有的母親、父母救度出來,要把所有的地獄眾生救度出來!所以,才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就由這一念孝心的擴大,所發(fā)起的大愿。
佛教的孝,除了世間的贍養(yǎng)、承歡之外,尤其要把令父母脫離三界六道輪回,圓證本具的佛性,這個目標(biāo),作為大孝的內(nèi)容。所以,佛教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本土生根開花,它與本土很多文化理念,是很耦合的。從中看到,儒道釋三家的文化,這種圣人之心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這就像一家醫(yī)院一樣,只是他們開的門診科類不同。雖然有的開兒科,有的開外科,有的開內(nèi)科,然而他們治病救人的目標(biāo)是一致的。
那么,孝養(yǎng)父母到了現(xiàn)在,這應(yīng)該是優(yōu)良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美德,然而,卻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比較嚴(yán)峻的挑戰(zhàn),F(xiàn)在受那種功利主義文化,自我中心主義文化的影響,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孝養(yǎng)父母的觀念比較淡薄,現(xiàn)在很多父母都感到很失落啊!自己養(yǎng)大的這個子女,跟自己的隔閡感太大。在大陸,很多大學(xué)生跟父母很少交流,很少寫信。如果他要是寫信,就是要錢。但是,父母還是父母的一片癡心,希望知道子女在學(xué)校怎么樣。可是,如果這個子女不要錢,他就不寫信。于是,父母就給他設(shè)計一封提供標(biāo)準(zhǔn)選擇性回答的信,你最近身體怎么樣,是好,還是不好,還是一般,讓他打勾。打完勾,給父母寄過來。你看看,在孔子的《論語》里面講,如果一個做子女的,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都是不孝啊!那你可以在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中做一個調(diào)查,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啊?!那現(xiàn)在父母要管他的一輩子啊,小時候要管,念大學(xué)要管,現(xiàn)在有很多人念完大學(xué),覺得薪水低,他不愿工作,父母用他的養(yǎng)老金來養(yǎng)他,而且還認(rèn)為父母是應(yīng)該的呀。
所以,這個孝一定要張揚出來。一個不孝的人,他什么都免談。孝還是規(guī)范自己行為的一個最好的理念。他孝養(yǎng)父母,就必然要想到我做這個事,父母歡喜不歡喜,愿意不愿意。父母都是對子女一片愛心,都希望子女走正路啊。這一念的孝心,也就使他能夠規(guī)范行為。孝順父母,孝順三寶,孝名為戒,孝本身就有戒的意思在里面。
孝養(yǎng)父母,這種文化,我們一定要傳承下來。
第二是奉事師長。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的生命,師長教給了我們做人的道德,以及修心養(yǎng)性,法身慧命的栽培,對我們很有恩德,我們要奉事師長。古人對師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啊!那種師生之間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尊師重道,恭恭敬敬。那么到了現(xiàn)在,我們也覺得啊,世風(fēng)澆漓啊,這種師生關(guān)系,在現(xiàn)在的大中小學(xué),已經(jīng)衰微到了可悲的地步。我原來是做老師的,也是感覺到一年不如一年。在高等院校,一般評判他狀態(tài)的好壞與否,師生關(guān)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系數(shù)。現(xiàn)在很多大學(xué)的教授,由于受這種市場經(jīng)濟影響,使得這種師生之間的道義感情,這種紐帶,越來越淡薄。學(xué)生覺得,我是交錢來學(xué)知識的,你給我傳授知識,我們是一個買賣關(guān)系,交易完成了,在大街上,見到面,可以不打招呼。那么,上課的時候,那種恭敬也看不到了啊。我原來在學(xué)校的時候,有個老教授,他有一天下課的時候,氣呼呼地出來了,一邊說著“太不像話了!太不像話了!”我們都知道他有點高血壓,趕緊安慰他,不要生氣。“有什么事啊?”他說他上課的時候,叫了一個同學(xué)起來回答問題。那個學(xué)生也沒有預(yù)習(xí),他就說他不知道。不知道就行了,那你就坐下來。只是說了一句:“下課注意溫習(xí)功課。”這個學(xué)生反而還生氣了,他站起來就走,而且走出門的時候,那個門還“咣當(dāng)”一下。這下就把這個老教授氣壞了,以前可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這是一堂必修課,本來是不應(yīng)該走的,他走了,而且還這樣帶著好對不起他的樣子。本人原來在學(xué)校也碰到這種事情。我正在講儒家文化,怎么改造命運,這時候一個學(xué)生站起來,他就走。我說:“你干嘛?”“我不愛聽啊!”我說你給我坐回去。然而,他卻揚長而去。我那時候也很氣啊,好像也是有些發(fā)抖。但我那時候不能拍桌子,因為還有很多學(xué)生在那里,我就說好好好。事后,等下完課,我讓班長把他叫來。我說你今天上課的情況,你這種舉止會怎么樣,你是不是覺得有錯誤啊?他說我沒有錯誤。我這個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我很坦率,很真誠啊。你看看,沒有起碼的那種涵養(yǎng)。事后,我了解到,原來從高中開始,他們就是這個樣子,已經(jīng)形成習(xí)慣了。在念高中的時候,想聽就聽一聽,不想聽就走。現(xiàn)在很多學(xué)校,那些專業(yè)課,比較好的課,他也不來聽。不來聽,有時候,是父母在那里聽。所以,我們看到,古人的那種師生關(guān)系,到了現(xiàn)在,真的是變得很糟糕。我覺得在佛教里還比較好一點,還有一點尊師重道的樣子。
在這個時代,我們尊重師長,選擇善知識,尤其要有眼光。比如我們居士去求法,對一切出家的僧眾都要平等地恭敬。但是你要去向哪個法師請法,就要有智慧的觀照了。七覺分里面,擇法覺分放在首位,尤其是選擇善知識。在這個末法時候,選擇善知識的標(biāo)準(zhǔn)是正知正見,你不要把標(biāo)準(zhǔn)看錯了?吹侥膫法師知名度最高,錢最多,地位最高,那就是善知識,不一定的。往往這個法師、善知識、弘法人士的水平怎樣,是取決于信眾水平怎么樣。所以,我們看他是否有正知正見,哪怕他身上有一些毛病、缺點,我們看他的正知正見,跟著他學(xué)。毛病缺點在這個時代,我們不要用完美的標(biāo)準(zhǔn)尺子去要求師長、善知識,那是不可能有的。在《圓覺經(jīng)》里面,就談到過這個問題。《大智度論》有一個比喻,就好像某個人盡管長得不好看,身上也很穿得很襤褸,似乎不怎么樣,但是他手上有一個火把,你夜間走在山路上,最重要的是這個火把,不要去計較他長得怎么樣,不念其短,火把能照亮你走的路,你就取用他的這個火把嘛。
“不念其短”,而且對師長真的要作如佛想。這個很重要,不是這個善知識需要你把他看得很高,因為你通過對善知識高看一眼,你的恭敬心上來,對你有好處。所以,這個恭敬很重要。侍奉師長里面,“奉”就包含恭敬,有恭敬他才會侍奉。如果他輕慢的話,他是不會去侍奉的。那么,佛在經(jīng)典當(dāng)中講的,對于一個弟子,對師父,對和尚阿阇黎的恭敬,要到什么程度啊?每天要去頂禮。請法的時候,要跪在那里請法。走路的時候,不能踩著師長的影子。而且,回去要退著走。到很遠(yuǎn)的地方,再恭敬頂禮三拜,再慢慢走。如果和尚阿阇黎在里面沒有時間,門關(guān)著,不理睬你,你不能隨意闖門進來,你要在門口頂禮三拜,右繞三匝,再回去。那么,如果對和尚阿阇黎,你不能說他壞話,如果你說了一句和尚阿阇黎的壞話,都要到地獄里面去,六十小劫,遭受苦報啊。這是《佛說正恭敬經(jīng)》這本經(jīng)里講的。阿難聽了后,淚流滿面,因為末法的眾生不可能有這個恭敬心,恭敬心生不起來。那么,和尚是給你受戒的和尚,剃度受戒的和尚。阿阇黎是什么,只要有一位法師給你講過一個偈子(四句為一偈),就是你的阿阇黎。你對這個阿阇黎說一句壞話,都會墮到地獄去,那是非常嚴(yán)格的。所以,現(xiàn)在眾生確實很難做到。由此,為什么印祖再三講,有一段話在印祖文鈔反復(fù)提到: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yè),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yè),增十分;。若全無恭敬,雖種遠(yuǎn)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shè)想者。這種恭敬很重要,然而,現(xiàn)在我們眾生煩惱很重,我慢啊,驕慢啊,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他就很難生起恭敬心。
奉事師長,恭敬師長,對自己有好處。有這么一個公案: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優(yōu)婆夷,她信心很好,每半個月要到僧團,請一位比丘師父來家應(yīng)供。僧團一般就是按照戒臘的次序來派比丘去。哎,有一次,差到一位年老的比丘,這位年老的比丘開始不愿去,但是,這是按照戒臘排下來的,不能不去。他就去了,這位優(yōu)婆夷給他好吃的供養(yǎng),用完齋之后,又供養(yǎng)了他衣料。供養(yǎng)完之后,她就去搬了個小凳子,小床,就在旁邊,在那里靜坐。這是為什么呢?就是意味著,這位比丘得到居士的財供養(yǎng)之后,他要進行法供養(yǎng)啊。這也有個交易行為啊,一般它是一個規(guī)矩。但是,這個年老的比丘為什么不敢來呢?因為他不會講法。但是他一看到這個優(yōu)婆夷,在那里一坐,他就慌了,自己說不出來。他看到優(yōu)婆夷在那里,閉上眼睛,他就偷偷地遛了。但是,這個優(yōu)婆夷她很恭敬,靜靜地,用恭敬心在聽,她坐在那里就在思維:身無常,心無常。思維思維,就證到了初果。證到了初果,這位優(yōu)婆夷很高興。今天請到的是位恩師,由于他說法,由于他的加持,讓我證到了初果。她就要感謝他,再睜開眼睛一看,這位比丘師父不見了。不見了,她就到寺院去找他。這個老比丘一看這個優(yōu)婆夷來找他,他心里就更加忐忑不安。你看看,我沒有和她講法,現(xiàn)在,她來找我的麻煩,他就到處躲。這個優(yōu)婆夷是下定決心,非要找到他不可。最后躲不過去,就勉強出來。這個優(yōu)婆夷頂禮,至誠感謝恩師。哎呀,這個老比丘聽到這個情況,心里生起了慚愧心。你看看,一位優(yōu)婆夷都證到了初果,自己還這么苦惱,什么都不會。所以,這位比丘也非常精進、努力,過了幾個月,這個比丘也證到了初果。所以,這個優(yōu)婆夷她不是說怎么樣怎么樣,就是靠恭敬心得到的利益。恭敬心首先是對自己有好處啊。阿彌陀佛大愿里面,就有要求,讓他座下的聲聞菩薩弟子對佛要有恭敬心,不是阿彌陀佛求這些弟子恭敬,因為恭敬心對弟子修行太有好處了。這是侍奉師長。如果對于不是正知正見的某個善知識,他就不是善知識,是冒充的善知識,你可以采取敬而遠(yuǎn)之的態(tài)度。
第三是慈心不殺。不殺生是培植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成佛的種子,離開慈悲心,修一切善業(yè),都是魔的事業(yè)。那么具體體現(xiàn)在不殺生,因為一切有情識的生命,都有貪生怕死的生命本能。我們今生得到人身,不能以強凌弱,剝奪對方的生命,來滋養(yǎng)自己的身體,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去殺生。第二個原因,是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雖然,形體跟我們不一樣,但是,理體,心性平等無二,尊重它的佛性故,不能吃它,不能殺它。第三,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異類,蜎飛蠕動的眾生,雞羊豬鴨,它生生世世都跟我們互為父母啊,眷屬啊,兄弟姊妹啊。由這個孝順故,我們不能殺他,所以,要素食。佛法傳到中國,從梁武帝以來,中國有個良好的傳統(tǒng)——素食,就是培養(yǎng)我們慈悲心的。這次來,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們新加坡人民真是很有善根,很有慈悲心。幾百個素食館啊,這很好啊,很好。所以,我們新加坡能夠經(jīng)濟繁榮,社會安寧,跟我們新加坡國民有這一念的慈悲心,是有關(guān)系的,把這一念的慈悲心發(fā)揚光大,我們的國泰民安、人民安樂就能得到。殺生,它直接得到的就是——戰(zhàn)火連綿。要得到和平,一定要在我們的行為當(dāng)中,不要去剝奪眾生的生命。我們剝奪眾生的生命,其他的,就會剝奪我們的生命,要慈心不殺。
第四是修十善業(yè)。這個十善,是佛門非常重要的行為規(guī)范。十善是相對于十惡而言。身三口四意三,身業(yè)的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偷盜,就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別人沒有給予我們,我們不能去取它。這個取,包括去偷,去搶,去詐騙,種種的順手牽羊的方式,這都是不可以的。不邪淫,就是要過一夫一妻的貞潔的生活。這是身業(yè)的三種?跇I(yè),有四種。
不妄語。妄語,包括大妄語,首先是大妄語。自己修行沒有證到某個果位,沒有得到三昧,沒有開悟。為了得到名聞利養(yǎng),為了虛榮心,他自己說自己證到了什么,這是大妄語。小妄語,就是日常生活當(dāng)中心口不一。這個妄語啊,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阿賴耶識這方面的煩惱種子太多。有時候,情不自禁一個假話就冒了出來。有時候假話講多了,自己都認(rèn)為是真話,真假不分。
不綺語,就是不要花言巧語。說那些那種很諂媚,很動聽的話。花邊新聞,齊東野語,動別人的念頭,實際上所得到的是想滿足自己的一點利益。
不兩舌,就是不要挑撥離間。在張三那邊說,哎呀,這個李四說了你什么壞話啊,添油加醋地說一通。到了李四那里說,張三說了你什么壞話啊。就這樣傳來傳去,把那個兩方面搞得非常仇視對方。這是兩舌。
惡口,就是罵人,用非常粗惡的語言罵人。有時候瞋恨心罵人,把人罵得,夏天都像冬天一樣嚴(yán)寒、冰冷,終身難忘,惡口啊!你看,有時候,兩個潑婦在大街上對罵的時候,那可有好戲唱了。不能惡口啊!
然后,意三,就是不貪,不瞋,不邪見。不貪就是內(nèi)心清凈,不要看到什么就想占為己有,尤其,這個貪實際上就是一個淫欲的心哪。
不瞋,不瞋恨。瞋恨往往是來自于想得到某個東西,忽然由于種種因緣,讓自己得不到。于是瞋恨心就上來了,它真是毀滅自己,也毀滅對方。瞋恨心上來恨不得把對方置于死地。有時候,商場就是戰(zhàn)場,為了把對手壓下去,甚至可以派一個職業(yè)殺手,把對方干掉。這些都是瞋恨導(dǎo)致的。
不邪見,就是不要有哪些,比如,人死燈滅啊,沒有后世,哪有輪回報應(yīng)啊,哪有佛法僧的存在呀等等。這些都是邪見的范圍。我們都不能犯。
于是,我們這是從消極的層面當(dāng)中不要去犯。然后,我們這個十善業(yè),還有積極行善的一面。不僅不殺生,而且去放生,F(xiàn)在,各地很注重放生這一點。放生,培植我們的慈悲心。不僅不偷盜,還去布施,把自己的福報,讓大家分享啊。不僅不邪淫,而且提倡一種貞潔,一種忠誠。那么,這個口業(yè)的四種,不僅不去犯,而且要講那些讓大家歡喜的語言、隨喜的語言,愛語啊!這是起碼要做到的。在意念當(dāng)中,一定要清凈啊,要用這個清凈,有時候比如,對治這個淫欲的心,常常要觀想不凈啊,首先觀想自己的種種不凈。我們投生的這個一念種子就不凈啊,父母的精血也不干凈啊。然后,我們住的地方也不干凈啊。然后,我們通體都不干凈啊,身上三十六種不凈之物,就是一層皮而已啊。什么眼淚、鼻屎、血液、唾液等等。人真的是,把這個一層皮剝開,你再看看,就是一個廁所啊,污穢得很啊。那么,我們還天天把它喬裝打扮,好像很美似的。這就像一個花瓶,里面裝滿了大糞。這個把它口塞住,好像像那么回事。如果這個花瓶嘣的一下,全都是大糞流了出來。行動的廁所啊!如果那個花瓶裝著大糞,比人還好點,它扎上口,還沒有臭味出來。我們可是,上下九孔都流著臭氣,污穢啊。我們早上為什么要刷牙啊,一口臭氣啊,再精美的食物,通過我們的口,到我們身體,都變成大小便啊。我們是這樣一個制造糞便的機器。那么,為什么?因為構(gòu)造我們身體的地水火風(fēng),本質(zhì)上就是污穢的。佛說,你縱然用四大海的水來洗身體,哪怕把身體洗成一個微塵,這個微塵都是臭的。我們還要有什么臭美啊。既然我們的身體是污穢的、不干凈的,對方也一樣的,也是污穢的,也是糞便,那你說還能夠愛得要死要活嗎?再就想想死亡狀態(tài),一死啊,身上的這種細(xì)胞的腐爛,像青瘀色,再就像橘皮色啊。然后,這個身體的那個蟲,就出來了,鉆來鉆去。然后,這個皮和肉就慢慢子腐爛啊,離開這個東西。然后,放在曠野里面,那種血肉狼藉。然后,這些豹狼、老虎來吃這個尸體。這個時候,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能說她如花似月、楚楚動人、羞花閉月?這種情況,還不如一個豬頭啊,豬頭到街上還能賣點錢。你這時候,拿一個人頭到街上去賣,誰敢要啊?所以我們想一想,這要看清楚啊!來對治這種貪欲的心。所以,這個修行十善,要作為我們行為的規(guī)范。
下面就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要持戒了。如果前面人天福是世間道德君子行為規(guī)范的話,到了持戒,就有點要修出世法了,要修道。這個戒律,就像道宣律祖所說,為道制戒,佛制這個戒,是為了道業(yè)。如果這個為道之心沒有出來,他就覺得持戒是束縛,很痛苦。只有我們追求生命的最高的道業(yè),才會對我們的這種身心的煩惱進行約束。所以,持戒是為我們解脫的,不是給我們枷鎖的,是控制我們煩惱的這一面。然后是解放法身慧命。如果有這一念心,他才會持戒。要么他就覺得,你看我,這個山珍海味吃得多么滋潤、多么幸福。你讓我吃素,人生的幸福就沒有了。這個戒律,它是一門甚深的人性的學(xué)問。人心惟危啊,道心惟微呀。我們?nèi)说男氖呛芪kU的啊,然后,道心是很微弱的,惟精惟一啊,允執(zhí)厥中啊,我們只有通過修行,歸到這個一面來,我們才能夠把我們自性的德能顯發(fā)出來。那么,修行最先,就是要持戒。我們不持戒的話,這種貪瞋癡的三毒煩惱,鼓動身口意的三業(yè),就會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yè),讓我們在六道里面,尤其三惡道里面輪轉(zhuǎn)不休。所以,這個戒,每一條戒的制定,都是對治我們的煩惱的。煩惱賊啊,戒,就是捉賊,把這個煩惱賊捉住。我們怎么能捉得住呢?一定要知道賊在什么地方,我們派遣軍隊才能把他捉住。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賊在什么地方,你這個軍隊派到什么地方去啊。所以,佛通過戒律,每一條戒律,就知道我們煩惱賊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要制不殺生戒?因為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以強凌弱,殺害眾生生命來滋養(yǎng)自己生命的這種惡劣的本能,這是一個煩惱賊。于是用不殺生來對治,透過不殺生戒,知道我們有什么煩惱。通過不邪淫,知道我們這個淫欲心很重。有時候,邪淫過來,恨不得天下的異性,都跟自己玩一把。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煩惱很重,一定要趕緊把它遮住。如果放逸這樣的煩惱,就像洪水泛濫啊,我們的法身慧命全都葬送了。所以,制戒把煩惱賊捉住。
定,有戒才有定,定就把這個煩惱賊綁住,不讓它再去危害苗稼。所以,牧牛啊,那個野牛,開始的時候,是到處猛跑,人家的莊稼全都被踐踏壞了。所以,開始給安上一個轡頭,一個韁繩。等它要隨便亂跑的時候,把它拽過來啊。這個戒就起到這樣一個作用。我們的煩惱賊要跑,煩惱要動的時候,我們的戒體戒行就開始對境起作用了。這樣由戒生定,這個定就把這個煩惱賊給他綁住了。
那么,由這個定,才生智慧。智慧就像一把利劍。為什么智慧文殊師利手上拿著一把劍,那是代表智慧,來把這個煩惱賊殺死。阿羅漢即殺賊的意思,把煩惱賊殺死,斷見思惑嘛,證人我空嘛,出離三界,長揖生死。這是戒定慧。
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必須受戒。受戒通過一個授受的儀軌,用他的至誠心,在三寶面前,由和尚證明,從我們自性的清凈心面前,引發(fā)一種止惡防非的功能。這種功能通過授受三番羯磨之后,它就會形成自動化,就是無作戒體。無作,就是不加造作的戒的體性產(chǎn)生作用。
本人沒有出家之前受過菩薩戒,也是半月誦菩薩戒,《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其中,有一條戒就是,你受過這個戒,如果你路過道路旁邊,你看到那些病人,如果你不去救的話,那要犯輕垢罪的。那么,這樣有一天我從學(xué)校下課回來,正好碰到一個年老退休的人,他走在人行路上,就那么一下踏空了,摔倒在地上,而且頭在下面,身子在那個人行道上面。一看就很痛苦的樣子。那么我從遠(yuǎn)處走過來,看到很多人來來往往,但是沒有人停下來。為什么沒有人停下來,它有一個社會風(fēng)氣的問題,怕停下來予以幫助惹麻煩。到時候,他的家人或其他人說,是他撞倒的,那不就麻煩啦。所以,我看都沒有人停下來,按我的心理,在那時環(huán)境之下,我一般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也會就那么過去。但是這時候忽然想到《梵網(wǎng)經(jīng)》里講的,你如果是在這時候,你不管,你是要犯戒的。哎,這時候,就一下子警覺起來,我就趕緊上去,就幫助他,去扶他。人性都是善的,只要有一個人上去,周圍就會有人圍過來,因為他怕自己惹麻煩的這個擔(dān)憂沒有了,他就過來了。這時候就來了三四個人,我們就把這個年老的人,抬到公寓樓的傳達(dá)室里面,把他用被子墊高一點坐著。最后,就問他家里的電話,把他子女找到了。這個老人一下子就非常感激。他說,哎呀,謝謝,你是不是大夫啊?我說我不是大夫。他說,哎呀,我是高血壓。當(dāng)時,多痛苦,我都快昏迷了。你上來就把我扶起來,讓我頭朝上,我一下子頓然舒服了好多。我想,當(dāng)時,想到你大概是個大夫。通過這件事,我就感慨到受戒能夠在我們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力量。如果不受戒,這個事情也和大家一樣。受了戒就會警覺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和不該做什么事情。止持,就是不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你去做了,是犯戒。那么,戒律里面,還有作持。如果你應(yīng)該做什么事情,而你沒有做,也是犯戒。尤其,三聚凈戒,菩薩的三聚凈戒: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就把戒律最本質(zhì)的內(nèi)涵,通過三句話傳達(dá)出來了。所以,我們每天都要把這三句話提醒自己。我們比丘吃飯,首先吃三小口飯,就是提醒這三句話,吃第一小口飯:斷一切惡。第二小口:修一切善。第三小口:度一切眾生。然后才吃飯,才吃菜,要提醒自己。
所以這個戒,尤其在這個末法時期,我們的內(nèi)心煩惱很重,外界的誘惑很多,更是要把持戒的意識提起來。提到什么程度呢?寧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把它放在一個超越自己生命的程度,我們才能把這個戒守住啊。因為五欲的誘惑實在太大了。當(dāng)你想到,我哪怕就為了持戒,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也就是這一期的生命,我結(jié)束了。如果我為了保持這個肉體破了戒,我生生世世的法身慧命,就完全沒有了。你好好算這筆賬啊。那么,剛學(xué)佛的,首先要受持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常住三寶。我們修行想離開三寶的慈悲加佑,想修行成功是不可能的,而且要堅信三寶是常住的。佛是二六時中,用他的六種神通,用他的無量慈悲、平等關(guān)注著我們,我們機緣成熟,會不失時機地來救度我們,“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
尤其是在佛滅度之后,佛寶和法寶要靠僧寶來傳承。所以,我們要恭敬三寶,要皈依三寶,對一切出家的僧眾,要恭敬。我們要皈依僧,這里要注意,不是皈依某個法師。僧是僧伽,僧團,四個比丘以上才構(gòu)成一個僧團。所以,不要搞得我是皈依某個法師,他是皈依那個法師,這個法師好,那個法師不好。這都是心存分別,不如法。那么,這個僧寶一定要我們大家恭敬、皈依、維護、護持,離開了僧寶,佛法就是一門哲學(xué),一門考古,就會加速佛法衰亡、滅亡的過程。所以,我們要護持好僧團,受持三皈,具足眾戒,就是我們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居士要受五戒,但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煩惱很重,五戒,受不下來,你也隨分隨力,受其中的四戒、三戒、兩戒乃至一戒,已受了戒,就得認(rèn)真奉行,不可輕率破戒。那么,進一步的,有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出家僧眾有沙彌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戒。這些戒律,都要我們?nèi)シ畛帧?/p>
受持眾戒,不犯威儀,是指我們的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為這個持戒做一個方便。那么,威儀當(dāng)中,主要是安詳,常爾一心,正念啊。自己持戒,尤其是比丘持戒,不能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很散亂。于是,講話動作都很粗暴,這些都是很難持戒之相。那么,佛陀在世的時候,最不持戒的六群比丘,在我們看來他們好像不持戒,但是他們的威儀都非常好。
佛滅度一百年之后,有一位持戒最精嚴(yán)的比丘,還是位祖師——優(yōu)波毱多尊者,證得了阿羅漢果,度了很多人。當(dāng)時,他想去拜訪一位比丘尼。這位比丘尼,一百多歲,她曾經(jīng)見過佛陀,知道佛在世的時候,僧團的情況。那么,就約好時間去。這位比丘尼有一個寺院,她就在門后面,用繩子放一缽油啊。這個時候,優(yōu)波毱多來,他看到門是虛掩的,就輕輕地推進去。推進去,他不知道門背后有油,這個比丘尼看到也沒有吭聲。這個時候,就談起來,優(yōu)波毱多來就問,佛陀時候僧團持戒的情況。當(dāng)時,這位比丘尼就說了一句話。據(jù)她所知,她也見到了六群比丘,都是不怎么持戒,嘻嘻哈哈的人。然而,六群比丘到比丘尼的地方來,他們進來,是不會掉下一點油,一滴油都不會掉下來。然而,優(yōu)波毱多進來的時候,卻是灑落了一些油。也就是說,那個時代,最不怎么的比丘,也都比一百年后持戒最好的比丘強啊!那是什么威儀啊!
現(xiàn)在,我們就更慚愧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行住坐臥的四威儀,盡我們的能力把它做好。這是小乘福。
大乘福,第一是發(fā)菩提心,這是大乘菩薩精神的主要要素。一定要把我們的心量打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四宏誓愿啊。這個佛法動經(jīng)無量劫的修行,就是靠菩提心作為動力機制,令我們在無量劫中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是成佛之因,這個菩提心生起來,是由于有對苦難眾生的大悲心,由這個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修菩薩的六度萬行,由菩薩的六度萬行最終成就佛的智慧華果。菩提心是不能不發(fā)出來的。
第二句話是深信因果。因果,包括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世間的因果就是我們講的善惡報應(yīng),這個善惡報應(yīng)現(xiàn)在社會上有些人還不相信。不相信是來自于他看到了有些好人沒有得到好報,有些壞人還很得志,于是,就覺得這個善惡因果報應(yīng)好像得不到證明。所以,他心存懷疑,那么他不了解佛教講的善惡報應(yīng),不是短暫的這一期的狀態(tài)去看,它是要放在三世因果的廣闊背景當(dāng)中去看。我們講這個報應(yīng)有一個現(xiàn)報,就是你今生行善,今生得善報,今生造惡,今生得惡報,這些現(xiàn)報是大家看得到的。還有一種是生報,就是你今生的善惡,是在下一生當(dāng)中得到報應(yīng),也就是下一生得到結(jié)果。還有一種是后報,下一輩子得不到報應(yīng),它是這種行善行惡業(yè)力在阿賴耶識里面,它要經(jīng)過二世、三世、百世,千世乃至百千萬劫,這個因緣機會成熟的時候,才得到報應(yīng)。所以,這個善惡因果報應(yīng),是錯綜復(fù)雜的。今生你是個善人,你得到的不好的報應(yīng),這個是你前世的不善的因在今生先成熟了。而你今生行善的東西,要到未來的時候成熟才在你身上體現(xiàn)。那么,我們凡夫眾生只是看到這一段的狀況,對這個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錯綜復(fù)雜的東西,他看不清楚,所以,他就不容易相信。
然而因果萬有律是真實不虛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個善惡因果也是記錄在阿賴耶識檔案庫中的。華嚴(yán)經(jīng)講我們一出生下來就有兩種天神伴隨著投生,一個叫同名男,一個叫同生女,同名男在左肩記錄善行,同生女在右肩記錄惡行,記錄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面,你最見不得人的事情都能記錄在案。我們知道,閻羅殿有一面業(yè)鏡,被審判者的檔案內(nèi)容像膠片一樣的,就在這面鏡子里顯現(xiàn)出來,其一生的善善惡惡行為,是沒有遺漏的——顯露無遺,那么根據(jù)這個來審判,被審判者哪個業(yè)力最重,就到哪個道里面去投生。
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唯有深信這個善惡因果報應(yīng),我們才會在內(nèi)心生起畏懼之心,才會對我們行為有一種約束,有一種規(guī)范啊。就能做到慎獨,道德自律啊。這個善惡因果報應(yīng)的理則是一切倫理道德的基礎(chǔ),如果否定了因果律,勸善懲惡就沒有理論依據(jù)了。既然沒有善惡因果報應(yīng),既然人死如燈滅,那我為什么不可以像其他人一樣,不擇手段地得到我五欲的享受呢?所以,歷代祖師大德非常強調(diào)因果啊!人人信因果,就天下大治、天下太平啊;人人不信因果,就天下大亂啊。如果大家都不信因果,縱然是孔子、孟子、佛菩薩都來到這個世間,都無可奈何啊!不信因果就肆無忌憚,就胡作非為啊,就目空一切啊,沒有起碼的畏懼感。
學(xué)佛的同修們,要傳播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yīng)理論,要在我們的修行當(dāng)中體現(xiàn)因果的法則。一個修行人道行如何,其實跟他是否深信因果有關(guān)系。他深信因果,就不敢去犯戒啊,如果他沒有什么因果的觀念,他受了戒,他也就容易破戒。如果還認(rèn)為反正破戒也沒有關(guān)系,破戒很痛快,他不知道下地獄如箭射,他都沒有地獄的概念。所以,這都很麻煩。我們從二十世紀(jì)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以來,這種因果的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戰(zhàn),F(xiàn)在,我們需要重建這樣的一種因果報應(yīng)觀念。
出世間的因果,通途法門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斷一分煩惱,證一分佛性,其修行的次第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有一個因果的法則在里面。而念佛法門,就不是斷一分惑,證一分真,有一分耕耘,得一分收獲。它完全是把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來作為我們修行的因心,果覺和因心交融在一體,使我們在念佛、帶業(yè)往生、念不退當(dāng)中,頓然地超越四十一個階位,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往生到西方凈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夠快速成為一生補處菩薩,這就叫妙因妙果,不可思議的因果。也正因為這種不可思議的因果,就使得念佛法門很難使人相信,它是難信之法。難信我們能信,這就是善根,這就是智慧。所以,要深信因果。
第三是讀誦大乘!队^經(jīng)》中,佛為何提出凈業(yè)行人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因為念佛往生法門就是大乘圓頓之法。有人覺得你念佛求往生,這是自了漢,是小乘的心態(tài),不是大乘菩薩所為,一個大乘菩薩應(yīng)該要在這個苦難的地方,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度眾生啦,哪能自己求安樂,去離開這個世間呢。對于這個觀點,我們要有智慧來辨識。要知道念佛法門求往生的目的是什么,是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是普度眾生。這一念往生成佛度眾生的心,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在目前的情況下是不能唱高調(diào)的,現(xiàn)在我們是煩惱具足,我們要在這個世間去度眾生,那到底是自己去度眾生,還是眾生把我們度去了?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啊!就好像我們有緣的親戚啊,朋友啊,這些眾生掉在水里去了。同時有兩個人都感覺到,跟自己很有緣分,都想救他們,這兩個人都不會游泳,不識水性。有個慈悲心很切的,看到自己有緣的人在水里面掙扎,他自己悲心很切“撲通”一下,他就跳下去去救,殊不知,他自己不會游泳。那個在水里面的人,一看有人來了,就緊緊地把他抓住,這樣兩個人同歸于盡,都沉下去了。那另外一個很有智慧,盡管他很想救他,但是他知道自己救不上來,趕緊去那另外一個地方,撐一條船來救他。既可把水里面的人救上來,自己也不會淹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就是找到一條船啊,這才是智慧呀。所以,龍樹菩薩說沒有證到無生法忍的菩薩,要在這個五濁惡世度眾生,無有是處,不可能的。
凈土宗有一位大德,也是律宗的祖師,靈芝元照律師,他在早年,也是發(fā)心很大的,認(rèn)為與其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中十二大劫不能開放,倒不如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救度苦難的眾生。所以,他對念佛往生不感興趣。結(jié)果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得了一場重病,一切治療也不見效果,神識迷茫啊,不能做主。等到病情康復(fù)之后,才突然覺悟自己以前的過失,因此悲泣感傷,內(nèi)心深深地自我苛責(zé)。這次經(jīng)歷讓他覺悟了,雖然有救助眾生的大心,然而自己的能力不夠啊!所以他從那開始,對念佛往生法門就一往情深。教在律宗,行在彌陀。以后三十多年對念佛法門,那是孜孜不倦,成就往生大業(yè)。所以念佛往生一法就是大乘行門。
《無量壽經(jīng)》告訴我們,念佛往生行人不是小乘,是佛的第一弟子。念佛法門是大乘圓頓的行門。這個讀誦大乘經(jīng)典就是我們的解,要把知見建立起來。三福里面講的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告訴我們,我們的知解一定要廣一些,但是得有個次第。我們提出精中求博,在解門當(dāng)中,先從凈土五經(jīng)一論和中國凈土宗祖師的思想入手,在解門當(dāng)中建立一個正信正知正見,把信根牢牢地扎根下來,令其產(chǎn)生信心的力量,不受一切其他的見解和法門的動搖。在這種前提之下,我們再擴大,讀一些大乘方等經(jīng)典,比如《楞嚴(yán)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圓覺經(jīng)》、《金剛經(jīng)》都可以去讀,不能說一個念佛行人什么經(jīng)都不讀。讀誦大乘,一切大乘佛法經(jīng)典都是佛慈悲心里面流露出來智慧靈文,所謂的文字般若,透過文字般若啟發(fā)我們的觀照般若,契證實相般若。行要專一,解要廣解,這是善導(dǎo)大師給我們的一個開示。
最后一句是勸進行者。就是我們聞信了念佛法門,知道了念佛的好處,要把這個法門廣而告之,要做阿彌陀佛的使者。我們自己這盞內(nèi)心的信心的明燈點亮,也要令一切眾生,這個信心的智慧的火炬點亮,無盡燈,自信教人信,是名報佛恩。我們?nèi)绾螆蟠鸱鸬亩鞯?就是宏揚念佛法門,令有緣的眾生都能相信念佛法門,都能信愿持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一個眾生往生,就等于一個眾生成佛啊,這叫真報佛恩啦!這個眾生成佛了,他又輾轉(zhuǎn)他方世界去救無量無邊的眾生了。
勸進行者的方法是很多的,自己啊,通過修行,跟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只要能夠接受的人,你都可以主動地跟他說一說,或者把有關(guān)這方面的經(jīng)書提供給他啊,這是自己來說。有的時候,你可是提供一個講經(jīng)的場所,請這些能夠相信念佛法門,有念佛經(jīng)驗的法師來講,當(dāng)然有大德居士講得好,也可以講一講。然后,我們能夠流通佛書,能夠流通有正知見的磁帶光盤,念佛機,等等,廣而發(fā)送啊。這些都屬于勸進行者的范圍。
現(xiàn)在眾生是很苦啊,他在這種生活的忙碌當(dāng)中,快節(jié)奏的市場經(jīng)濟當(dāng)中,有時候活得很無奈,心里非?仗摪!每個眾生內(nèi)心,都有一種想離開那種煩惱重重塵緣俗世的心,但往往他沒有這個緣分啊。我們要給眾生提供這樣的緣分,把佛法的甘露,提供給他。他是不是能相信,這要看緣分,不一定我們,跟他一講,他就相信,這不容易。但是你跟他講了之后,或者在一個特定的時候,他就試一試了。所以我們,像在生死大海當(dāng)中,把這個網(wǎng)啊,撒得很開,撒得很開——總能捕幾條魚出來。印祖當(dāng)年弘法時,印送了幾百萬冊佛書,有人就當(dāng)著印祖面贊嘆:哎呀,印光法師,您印了這么多書,功德無量啊,要度很多眾生啊!印祖當(dāng)時說:你不要這么贊嘆啊,我知道這些佛書,一千本發(fā)出去,不可能有幾個人能看,一萬本發(fā)出去,也大概只有三五個人會相信,但相信之后還要真修實干的那都是很少的,寥寥無幾,比例不高的。所以,我們印了很多經(jīng)書,發(fā)放了很多磁帶,你看看,他會整整齊齊,嶄嶄新新地放在書柜上,他不看啦,作為擺設(shè)。人家來了,哎,你看他,他有很多佛書,他也覺得比較有點品味。實際上,他有時候看看,他喜歡聽點磁帶,搞點機鋒轉(zhuǎn)語,有時候等他在餐桌上,或者同學(xué)聚會的時候,能夠說一說,覺得自己很高雅。真把佛法馬上落實在自己行為當(dāng)中,真修實干的人,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求生凈土,這種一往情深的人,很難得啊。偶爾能碰到幾個,則是人中芬陀利華,那真是人種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種最勝人啦!善導(dǎo)大師這樣贊嘆,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很多人學(xué)佛,為了一種娛樂的心情啊。但,盡管如此,我們也要接引他。他一開始可能帶著漫不經(jīng)心,想了解一下或者充實一下自己的生活,對生活做點點綴,也沒有關(guān)系。只要他跟念佛法門結(jié)上緣分,這句六字洪名打到他的內(nèi)心去,像金剛種子,它永遠(yuǎn)不會消失。在某個時候,被一種苦難或者某一種機緣,就把這種子激發(fā)出來了,他就開始真修實干了,也有這個現(xiàn)象啊。
在北京的時候,有一位同修,他在單位上就他自己念佛,他一天能念二三萬佛號。他在報社工作,碰到其他人,也告訴他們多念佛啊。甚至他常給那些人發(fā)個念珠,反正你念不念沒關(guān)系,帶個念珠做個裝飾嘛。碰到問題的時候,碰到苦難的時候,你念佛能幫助你,他就常常把這個理念灌輸過去。哎,過了幾個月,果然有一位女同事,打電話說,哎呀,我非常感謝你啊,你救了我啊。那這個女同胞是怎么了?她是正在談戀愛,她跟那個男朋友啊,在談的過程當(dāng)中,覺得不合適,就想跟那個男的提出分手,但這個男的不答應(yīng)啊,他進入角色了。所以,有一天,那個男的約她到公園來談話,她也就準(zhǔn)備在公園里把話跟他說明白,以后就不要來往了。這時候一來,她剛坐下,這個男的突然走到她后邊,惡狠狠地說:今天你不答應(yīng)我,我就把你殺了。他拿把刀出來,拿把刀,哎,這個女的碰到這種情況,心里很害怕啊,這個要動真格的,要有生命危險。這個時候突然想到,碰到危難的時候就念佛吧,哎,這時候她從容不迫,從手腕上把這個念珠拿下來,就開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要砍就讓你砍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時候她很專心地念啦,一心系念啦。死亡就在面前了,阿彌陀佛,也不知道念了多長時間,回過神來還是比較正常啊,沒有出現(xiàn)什么事啊。她回頭一看,沒有人啦,沒有人,哎呀,她一下子感覺到虎口逃生,那就回家了;丶业诙,她的原來男朋友給她打電話,打電話是向她表示道歉啊。他說我當(dāng)時失去理智啊,那時候在你后面,不知道你念什么聲音,我忽然感覺到自己很慚愧啊,不能這樣干,我就悄悄地溜了。念佛管用啊!因為念佛,這里是一個什么呢,阿彌陀佛愿力在起作用,這個名號當(dāng)中有光明,這個光明一旦出來的話,能夠使一切眾生身心柔軟,他這個殺心就在這種名號光明當(dāng)中消失了,恢復(fù)了理智。
所以,我們把這個信息傳達(dá)出去,可能他當(dāng)時不念,忽然碰到了一個事情,他猛地想到,因為別無選擇嘛,在這時候,你打又打不過對方,逃又逃不掉,那就念佛嘛,念佛等死嘛,能夠念佛等死就死里逃生嘛,是這么樣一個關(guān)系啊?偠灾,應(yīng)該勸進行者。
我們透過這三福來看,佛法是非常圓融的,它能夠把世間的善法融合進來,把大乘佛法修福范圍的內(nèi)容整合起來。如果我們一個念佛行人,能夠把這個凈業(yè)三福作為我們行為的準(zhǔn)則,他在世間就是一個道德君子啊。他在任何的崗位上,任何的環(huán)境都是受歡迎的人,F(xiàn)在我們講人間凈土,人間佛教,這個凈業(yè)三福做得好,奉行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它當(dāng)下就莊嚴(yán)了佛土,使這個社會,道德風(fēng)氣上升了,就莊嚴(yán)了我們這個剎土,使這個人間佛教能夠真正地實施。當(dāng)然,我們對人間凈土這個概念,有些團體啊,有些法師在提倡,我們也隨喜贊嘆,但有時候話也不要說得太過了。因為我們要看到,盡我們最大的能力,我們既能夠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凈化這個地球,我們善化這個地球,提升這個地球,也是我們念佛行人的責(zé)任,盡我們的能力去做。我們持戒修十善業(yè),本身實際上是在做這件事情,但是同時看到眾生的共業(yè)所感,想在這個人間建立一個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的凈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圣言量告訴我們,佛滅度之后,這個五惡、五痛、五燒是愈演愈烈,人民諂偽,每況愈下。這個世間是每況愈下,三界火宅,這個世間很難建構(gòu)凈土。正因為這個世間不能有凈土的產(chǎn)生,才有西方極樂世界凈土的產(chǎn)生,讓我們遷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觀念,我們作為念佛行人,我們要聽佛的話,佛讓我們往生,我們不能說,我要在這待著,我要在這里建立凈土,我要在這行大乘菩薩道,我要生生世世童貞出家,廣度眾生,那你不是跟佛在抬杠嘛?啊?所以我們要做老實人啊,老實聽話,佛讓我們到哪里去,我們就到哪里去,佛讓我們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有時候可能不理解,理解了要執(zhí)行,不理解也要執(zhí)行,才老實下來。
我們凡夫的知見都是迷惑顛倒的,在這個世間,你要度眾生,發(fā)心是很好,煩惱很重啊。就好像這一大塊很厚的冰,我們手上一小杯的熱水想把這個冰融化,你澆過去,好像這一小塊融化了一點,誰知道,過了一會,反而這個冰結(jié)得更高了。我們能起什么作用?現(xiàn)在我們盡管在這里弘法也好,想發(fā)點心,但是人家一看,你這個人,又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德,又沒有神通,就對我們很難產(chǎn)生信心。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有教無果的時代啊。你看古人,那些高僧大德,你說你不相信吧,拿個水過來,持點咒,這個蓮華出來了,再弄一弄,一條龍就出來了,再祈禱七天,這個盤子里面一顆舍利子出來了。如果別人叫我們這么做,我們怎么辦?康僧會當(dāng)時跟孫權(quán)就打賭啊,孫權(quán)不相信說,七天如果不能出現(xiàn)舍利,那就要砍頭的。如果出現(xiàn)了舍利,就給你建寺院了。他們這些古來的三藏法師,有些證果的圣人,他在中土弘揚的時候,他真有點神通感應(yīng)出來。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怎么辦?勸進行者,要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做,做阿彌陀佛的使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來轉(zhuǎn)達(dá),做宣傳員,這總可以嘛!
凈業(yè)三福,能夠莊嚴(yán)這個世間,能夠?qū)θ碎g佛教有所貢獻。同時我們以信愿持名,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把自己的心安頓在六字洪名上,安頓在阿彌陀佛的慈悲愿海上,這一生一定要成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樁大事因緣!這就要往相回向,一切所修行的福德、功德,誦經(jīng)念佛的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而且心量擴大,與法界眾生一起往生;往生之后不是在那里享福的,一定要想著這個世間還有很多苦難的眾生,一定要還相回向,還要回來啊,回到生死之海,煩惱稠林里面救度苦難的眾生。但你只要去了西方極樂世界,回來就能披上了弘誓的盔甲,就不會再墮落,代佛弘法,就有福德智慧,令法界一切眾生同往西方。我們把這個心發(fā)起來,諸佛如來歡喜,增上我們往生的品位。
這次來新加坡跟大家共同討論了信愿行三資糧,這七天以來,一方面跟同修共同討論,另一方面,我也參觀了新加坡很多很好的地方。本人受到很多的教育,特別是新加坡居士林大家做義工,以菩薩的精神,從事社會慈善事業(yè),為了佛教,大家都是這樣的發(fā)心,同心同德,在李木源林長的帶領(lǐng)之下,在新加坡國內(nèi)都有很好的表范。而且新加坡居士林很多弘法的事情,在我們中國信眾當(dāng)中,都有很崇高的聲望,這都跟諸位大德的這種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那么,我們東林寺也歡迎在座的新加坡居士林的居士有時間,到我們東林寺去,參訪,共同來修行佛法。今天,我們在這里討論佛法的因緣非常難得啊!如果我們依照佛陀的教示,信愿持名,那么未來的時候,我們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重逢!
謝謝大家,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略談“直心是道場”
- 下一篇: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xì)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jì)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rèn)果不認(rèn)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zhǔn)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jì)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jì)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