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下)

  虛云常住打擾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師傅特別優(yōu)待,已深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這個名目,我實不敢承認,F(xiàn)在應慈老法師年高臘長,應歸他來領(lǐng)導才合理。同時常住上的法師很多,都是學德兼優(yōu)。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無用的一個人,今天以我年紀大,要加諸客氣,這實在是誤會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齡的大小而論,如過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紀多大,而對于主考者,總是稱老師,都要尊敬他,不能講年齡。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如文殊菩薩,過去久遠,業(yè)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彌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釋迦牟尼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釋迦成佛的時候,他便為之輔弼。可見佛法是平等一味,無有高下的,故此請諸位不要誤解了,F(xiàn)在我們在參學方面來講,總要以規(guī)矩法則為尊。常住上的主事人發(fā)起道心,講經(jīng)打七,弘揚佛法,實為希有難得的因緣;諸位都不避風塵,不憚勞倦,這樣的忙碌,也自愿的來參加,可見都有厭煩思靜的心。本來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有關(guān),故有眾生,終日忙碌,無一日休閑,稍作思惟,實乃無益。但是有種人一生在世,晝認奔忙,癡想豐衣足食,貪圖歌臺舞榭,惟愿子孫發(fā)富發(fā)貴,萬世的榮華,到了一氣不來,做了一個死鬼,還想要保佑他兒女,人財興旺,這種人真是愚癡已極。還有一種人,稍知一些善惡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齋供僧,或裝佛像,或修廟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來生福報,因他不解無漏功德的可貴,故偏棄不行。《妙法蓮華經(jīng)》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因為靜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靜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故《楞嚴經(jīng)》中阿難尊者曰:‘不歷僧祇獲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偸窃趬m勞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圖快活享用里過活,而今一到禪堂中,一聲止靜,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六根門頭,猶如烏龜息六樣的,任什么境界也擾你不動。這是修無為法,也是無漏法。故以金銀等七種寶物造塔,如恒河沙數(shù)之多。猶不能及此靜坐一須臾之功德也。烏龜息六是一比喻,因為海狗喜食魚鱉,一見烏龜在海灘上爬,它就跑去吃它,烏龜知其要吃它,便把四只腳、一個頭、一條尾,統(tǒng)統(tǒng)縮進殼里去,海狗見之咬它不著,空費一番辛苦,棄而他去,此時烏龜亦脫其險。我們人生在世,無錢的為衣食忙得要死,有錢的貪婪色欲不得出離,正如被海狗咬著,若知其害,便把六根收攝,返照回光,都可以從死里得生的。前兩晚說過,宗門下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來心法,是了脫生死的根本。如講經(jīng)等法門,雖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葉上的文章,不容易大開圓解的。如要想以講經(jīng)等法子來了生脫死者,還須要經(jīng)過行證,是很為難的。故從來聽到講經(jīng)等及其他法門中顯現(xiàn)神通與立地悟徹者,比宗門下少。因為宗門下不但說是比丘居士有不可思議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偉大的人才。昔者灌溪尊者,是臨濟的徒弟,在臨濟勤學多年,未曾大徹大悟,乃去參方,至末山尼僧處,其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問曰:‘上座是為游山玩景而來,抑是為佛法而來?’灌溪只得承認為佛法而來,末山曰:‘既是為佛法而來,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則。’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問曰:‘上座今日離何處?’曰:‘路口。’末山曰:‘何不蓋卻?’溪無對,始禮拜。溪問:‘如何是末山?’末山曰:‘不露頂。’曰:‘如何是末山主?’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變?nèi)?’末山曰:‘不是神不是鬼,變個什么?’灌溪不能答,于是伏膺,在該處做園頭三年,后來大徹大悟。灌溪上堂有云:‘我在臨濟爺爺處得半杓,末山娘娘處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飽不饑!’故知灌溪雖是臨濟的徒弟,亦是末山的法嗣,可見尼眾中也有這樣驚世的人材,超人的手眼,F(xiàn)在你們這樣多的尼眾,為甚么不出來顯顯手眼,替前人表現(xiàn)正法呢?須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墮,錯過因緣。古人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不放身心靜片時。’你我無量劫來,流浪生死者,只為不肯放下身心清凈修學,而感受輪回,不得解脫。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來靜坐片時,希望漆桶脫落,共證無生法忍。

  次七第二日開示(3月1日)

  今日是兩個七的第二天。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各位來參加的日益增多,可見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純厚,福德深重;更可見人人都有厭煩思靜,去苦趨樂的要求。本來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且光陰迅速,數(shù)十年眨眼就過去了?v如彭祖住世八百載,在佛法中看來,甚為短促;在世人看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你我現(xiàn)在知道這種如幻如化的短境,無所留戀,來此參加這個禪七,真是夙世善根。但是修行一法,貴在有長遠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jīng)過多劫修行,才能成功!独銍澜(jīng)·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shù)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xiàn)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fā)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的入三摩地。三摩地者,華言正定。故他又說:‘初于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于法性。故又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既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xiàn)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已,真心方得現(xiàn)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貪嗔癡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凈的妙覺真心,然后上行下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xiàn)童男童女身,化現(xiàn)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yè)已成佛,并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眾生的機而應現(xiàn)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圣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xiàn)行。故經(jīng)云:‘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我今天來此熏修,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F(xiàn)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說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則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須行善道為始。我們一大到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福德自此增長;加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間,莫雜用心,好好提起話頭參去。

  次七第三日開示(3月2日)

  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過去了。功夫做純熟了的人,動靜之中都有把握,有什么心去分別他一七二七,三天二天呢?但是初發(fā)心的人,總要努力精進,莫糊糊涂涂的打混,把光陰錯過了。我現(xiàn)在再說一個比喻給你們初發(fā)心的聽,希望好好聽著。諸方禪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薩,是一位圣僧,他是釋迦如來的老表,名阿若憍陳如尊者。世尊出家時,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顧他,此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后,初至鹿野苑,為之說四諦法,這位尊者最初悟道。同時此尊者是世尊諸大弟子中的第一位出家者,故名圣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嚴經(jīng)》中說得很明顯:‘我初成道于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圣果?’這是佛告訴我們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的原因,并追問當時在會諸大弟子的開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這時候獨有憍陳如尊者了解這個法子,所以他在這會中站立起來,答復世尊曰:‘我今長老,于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說了之后,再對世尊解釋說:‘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旸升天,光入隙中,發(fā)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zhì)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他這一說,把主客二字,說得何等明顯。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比喻,是告訴我們用功下手的方法。即是說,我們的真心是個主,他本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猶如灰法,灰法很微細,它在飛騰之時,要在太陽照入戶牖時,或空隙之中,才看得見。即是說,我們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動念中并不知道,一到清靜修行靜坐用功的當中,才知道許多的雜念在不斷的起伏。在這妄念沸騰的當中,如果你功夫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故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張,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樣,經(jīng)常要換地方。但我們的真心,卻不是這樣,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為主人。這個主人,好比虛空法塵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里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講,塵者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地位,才能斷得了;妄者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見惑由五鈍使而來,修行的人先要把見惑斷盡,才能證入須陀洹果。但這步功夫非常的難,斷除見惑,如斷四十里的逆流。可見我們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斷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這種用功是漸次的,我們現(xiàn)在只借一句話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什么見惑思惑,一刀兩斷,好似青天不掛片云,清旸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這位尊者,悟了這個道理,認識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二步,要把客塵認識清楚,客塵是動的,主人是不動的。如不認清,則功夫無處下手,依舊在打混,空過光陰,希望大家留心參看。

  次七第四日開示(3月3日)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回玉佛寺打禪七,真是因緣殊勝,各方信心男女居士們這樣踴躍的來參加,種下這一成佛的正因,可說是稀有難得。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蓮華經(jīng)》云:‘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人生在世數(shù)十年的光陰,不知不覺的過了。在這當中,有錢的人,或貪酒色財氣;無錢的人,為了衣食住行而勞碌奔波,很少有清閑自在的時刻,真是苦不堪言。但是這種人,偶一走到佛寺里,見此寂靜莊嚴的梵剎,心生歡喜,或見佛菩薩形象而隨口聲稱佛名者,或心生清靜而起感慨,稱贊如來吉祥而生稀有者,這都是過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由此皆得成佛。因為人們平時眼中見到的風花雪月,耳中聽到的歌舞歡聲,口里貪著的珍饈美味等,而引起惑染思想。這惑染思想是散亂心,是生死心,是虛妄心。今天能夠在塔廟中,稱一聲佛號,這是覺悟心,是清凈心,是成佛的菩提種子。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者。覺者,覺而不迷,自性清靜,即是有覺悟心。我們今天不為名利而來,也是覺悟力的作用。但是有許多恐是聞其打禪七之名,而不知其打禪七之義,以一種稀奇心而來看熱鬧的,這不是上上心,F(xiàn)在既到此地,如人到了寶山,不可空手而回,須發(fā)一無上的道心,好好的坐一枝香,種一成佛的正因,將來大家成佛。昔日釋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須跋陀羅,家里貧窮孤獨,無所依靠,心懷愁悶,要隨佛出家。一日至世尊處,剛巧是世尊外出,諸大弟子為之觀察往昔因緣,八萬劫中,未種善根,乃不收留,叫他回去。此時須跋苦悶已極,行至城邊,忖思業(yè)障如此深重,不如撞死為好。正要尋死,不料世尊到來,問其所以,須跋一一答之,世尊遂收為徒弟,回至其所,七日之中證阿羅漢。諸大弟子,不解其故,請問世尊,世尊曰:‘你們只知八萬劫中之事,八萬劫外,他曾種善根,他那時亦很貧窮,采樵為活,一日在山中遇虎,無所投避,急忙爬于樹上;⒁娝蠘,就圍繞而嚙樹。樹欲斷了,他心中甚急,無人救援,忽而思惟大覺佛陀,有慈悲力,能救諸苦,乃口稱‘南無佛,快來救我’;⒙勀蠠o佛聲,乃遠避之,未傷其命,由此種下正因佛種,今日成熟,故證果位。’諸大弟子聞此語已,心懷喜悅,嘆未曾有。你我今天遇此勝緣,能來此坐一枝凈香,則善業(yè)已超過多倍,千萬勿為兒戲,若為熱鬧而來,那就錯過機會了。

  次七第五日開示(3月4日)

  深具信心的人,在這堂中當然是努力用功的。老參上座師傅們功夫當然已很純熟。但是在這純熟之中,要知道回互用功,要窮源徹底,要事理圓融,要靜動無礙,不要死坐,不要沉空守寂,貪著靜境。如果貪著靜境的話,不起回互之助,即是死水中魚,無有跳龍門的希望,也是就是挾冰魚,那是無用的。初發(fā)心用功的,要痛念生死,要生大慚愧,把萬緣通身放下,才能用功有力量,如果放不下,生死是決定不了的。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現(xiàn)在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不知常住真心,所以沉淪苦海,F(xiàn)在你我已覺悟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苦惱,可以盡情放下,立地成佛。

  次七第六日開示(3月5日)

  這次參加來打七的,以我看起來,初發(fā)心的男女們占多數(shù),所以規(guī)矩法則都不懂,舉足動步處處打人閑岔。幸常住很慈悲,成就我們的道業(yè),諸位班首師傅們,也發(fā)了無上的道心來領(lǐng)導,使我們可以如法修持,這是萬劫難逢的機會,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nèi)外加修。內(nèi)修,即是單單的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起貪嗔癡恚種種其他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zhuǎn)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薰天,造無邊的罪業(yè),須知佛種從緣起,惡業(yè)造得多,墮地獄是必定的;善業(yè)培得多,福利的果實自然會給你來享受。古人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你看昔琉璃大王誅殺釋種的因緣,就知道了。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

  次七第七日開示(3月6日)

  ‘浮生若夢,幻質(zhì)非堅;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顛顛倒倒的過日子,不知佛的偉大,不思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沈,隨業(yè)力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作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六道輪回,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shù)年而死者,或多年而死者,都不能自己作主,故須憑佛陀的慈悲主義,才有辦法。因佛與菩薩,有慈悲喜舍等行愿力量,能夠令我們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慈悲者,見一切眾生有甚痛苦,以憐憫愛護之心去救度,令其離苦得樂;喜舍者,見一切眾生做一切功德,或發(fā)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贊嘆,對一切眾生有所須求者,都要隨其所需而施與之。世尊在因地修行時,總是行的舍頭腦骨髓的菩薩道。所以他老人家曾說:‘三千大千世界,無有一芥子許地,不是我舍身埋骨的地方。’今天諸位要努力把話頭看住,不要把光陰空過了。

  解七開示(3月7日)

  恭喜諸位兩個禪七圓滿,功德已畢,馬上就要解七,要與諸位慶賀了。以古人來說,本沒有什么結(jié)七解七,一句話頭參到開悟為期,F(xiàn)在你們悟了未悟,我們總依規(guī)矩而做。在這半月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為開悟,是為佛門中培植人材,如果是打混把光陰空過,那是辜負了這段時光。今天常住上的大和尚與各位班首師傅,依古人規(guī)則,來考察你們的功夫,希望不要亂說,只要真實將自己的功夫見地,當眾答一句,相當者常住為你們證明。古人說:‘修行三大劫,悟在剎那間。’功夫得力,一彈指頃,就悟過來了。昔者瑯琊覺禪師,有一女弟子親近他參禪,瑯琊禪師叫她參‘隨他去’。這女子依而行之不退,一日家中起火,其女曰:‘隨他去。’又一次她的兒子掉在水中,旁人叫她,她曰:‘隨他去。’萬緣放下,依教行之。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條,其夫在燒火,她將面條向鍋中一拋,炸聲一響,當下悟道,即將油鍋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其夫以為瘋了,罵曰:‘你如此作甚么,不是瘋了嗎?’曰:‘隨他去。’即往覺禪師處求證,覺禪師為之證明,已成圣果。諸位今日悟了的站出來,道一句看。(久之無人敢答,老人即出堂。繼由應慈老法師考問。待止靜后,老人再進堂,一一警策畢,開示云:)紅塵滾滾,鬧市紛煩,那有功夫和心思來到這里靜坐參話頭呢?只以你們上海人的善根深厚,佛法昌盛,因緣殊特,才有這樣一回大事因緣。中國的佛教,自古以來雖有教、律、凈、密諸宗,嚴格的檢討一下,宗門一法,勝過一切,我早已說過了。只以近來佛法衰微,人材未出。我過去也曾到各處掛單,看起來現(xiàn)在更加不如昔日了。說來我也很慚愧,什么事也不知道,承常住的慈悲,各位的客氣,把我推在前面,這應該要應慈老法師承當才對,他是宗教兼通的善知識,真正的前輩老人家,不必要我來陪伴了,我現(xiàn)在什么事也不能做了,愿各位要好好的追隨前進,不要退墮。溈山祖師云:‘所恨同生像季,去圣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后來。’溈山德號靈佑,福建人,親近百丈祖師,發(fā)明心地,司馬頭陀在湖南看見溈山地勢很好,是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識所居之地。時溈山在百丈處當?shù)渥?司馬頭陀見之,認為是溈山主人,乃請他老人家去溈山開山。溈山老人是唐朝時候的人,佛法到唐朝只是像法之末葉,所以他自己痛恨生不逢時,佛法難曉,眾生信心漸漸退失,不肯下苦心修學,故佛果無期。我們現(xiàn)在距溈山老人又千多年了,不但像法已過,即末法亦已過去九百余年矣,世人善根更少了,所以信佛法的人很多,而真實悟道的人很少。我以己身來比較一下,現(xiàn)在學佛法是方便多了,在咸同之時,各地寺廟統(tǒng)統(tǒng)焚毀了,三江下惟有天童一家保存,至太平年間,由終南山一班老修行出來重興。那時候,只有一瓢一笠,那有許多啰 嗦。后來佛法漸漸昌盛,各方始有挑高腳擔的,直到現(xiàn)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對佛法真正的行持,一點也不講了。過去的禪和子要參方,非要走路不可,現(xiàn)在有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吃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緊了。雖然各方的佛學院也隨時倡導,法師們?nèi)諠u增多,可是根本問題從此棄之不顧,一天到晚專在求知解,不求修證,同時也不知道修證一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永嘉《證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凈琉璃含寶月。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diào)制。去圣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隱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jīng)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shù)他珍寶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參六祖大徹大悟,六祖號之為一宿覺。所以古人說,尋經(jīng)討論,是入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寶劍,遇物即斬,碰鋒者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且如神贊禪師,幼年行腳,親近百丈祖師開悟,后回受業(yè)本師處。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yè)?’曰:‘并無事業(yè)。’遂遣執(zhí)役。一日本師澡浴,命贊去垢,神贊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圣。’本師未領(lǐng)其旨,回首視之。神贊又曰:‘佛雖不圣,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師在窗下看經(jīng),有一蜂子投向紙窗,外撞求出。贊見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鉆他故紙驢年去!’并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聞之,以為罵他。置經(jīng)問曰:‘汝出外行腳如許時間,遇到何人?學到些什么?有這么多話說!’神贊曰:‘徒自叩別,在百丈會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傅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本師于是告眾,致齋請贊說法,贊即升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于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于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贊,反禮神贊為師。請看這樣的容易,是何等灑脫。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會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塌地的用功,或視為兒戲,或者認為參禪用功,要在禪堂中靜坐才好,其實這是不對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動靜營為和街頭鬧市,處處都好,昔日有一屠子和尚,在外參方,一日行至一市,經(jīng)過屠戶之門,有許多買肉的都要屠戶割精肉給他們。屠戶忽然發(fā)怒,將刀一放,曰:‘哪一塊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聞之,頓然開悟。可見古人的用功,并不是坐在禪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們一個也不說悟緣,是否辜負光陰,請應慈老法師與大和尚等再來考試考試。

  解七法語

  才結(jié)七,又解七,解結(jié)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緣諸境息,摩訶般若波羅蜜。心境寂,體用歸,本自圓明無晝夜,那分南北與東西。萬象隨緣觀自在,鳥啼花笑月臨溪。即今解七一句作么生道?鐘板吼時缽盂跳,諦觀般若波羅蜜。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