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一日(一):往返往生,隨順得入

  安居第七十一日(一):往返往生,隨順得入

  凈土修行的五念門,是歷代凈土祖師傳承下來的一個完整的教法。為什么要提到是完整的教法呢?因為在一個體系中,如果我們不能從緣起、過程、結(jié)果上來透視,不能徹知它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過程,那我們對一個法就會產(chǎn)生疑慮。

  一切世尊所傳播的教法,一定是蕩除眾生的一切疑慮,使一切眾生有真正清凈的皈依,乃至成就無上菩提。尤其凈土這個教法,它是了義教中的了義教,是圓頓中的圓頓法則,直指佛性的大用。它不單直指佛性,也能讓我們了解佛性之妙用,無有委曲,所以我們又稱這個教法是暢佛本懷、無問自說的殊勝法則。

  正因為它是完整的、世尊無問自說的教法, 也為末世有情帶來了一些難題——世尊滅后,我們這些佛陀的信眾們,或者說接觸到遺教的這些修行者、學(xué)習(xí)者,應(yīng)怎樣恰當(dāng)?shù)匕堰@個方法運用出來呢?這是個大難題了。

  歷代祖師對法有一個完整的守護(hù),就是于法不做增減。增加這個法,會使有情產(chǎn)生困惑;減少這個教法的內(nèi)容,會使法的利益受到傷害,或者說會使它不完整。那么我們在這個時代學(xué)習(xí)這個無問自說的完整教法,也只能用不增減的相續(xù)來相互傳達(dá),來認(rèn)知。

  從中國凈土的傳承體系來講,我們提到過三個支派(遠(yuǎn)公流、慈愍流、善導(dǎo)流)的表相,實際根本是無別的,主要是因為眾生群體心智的差異,造成了這三類的相續(xù)傳播,但歸結(jié)來說——皆以彌陀的愿力得以往生彼國,得以了曉自性,成就菩提,這是不增減的。所以“三流說”并不相排斥,或者說佛陀的八萬四千法也都沒有排斥,因為一切世尊的智慧的思想是無染無對的。我們作為一個學(xué)佛者,不能因為一個法則的珍貴難得去排斥其他的法則,那是沒有必要的。

  前四念門中我們講了“舍九界”,第五門又講了“不舍一切”,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提示呢?

  我們嘗試著看看能不能讓大家了解這個教法的“完整性”。其完整性就在于它的往、返往生。對往返往生的認(rèn)知,在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凈土法門的心念中、理念上,都比較籠統(tǒng),比較生疏,這個名詞離我們是很有距離的。之所以反復(fù)講它,就是因為它比較陌生。

  “舍九界”是往生方便,“不舍一切”是返向方便。這兩種方便正是出、入功德得以身心意識作為自在的一個整體休息的隨順。這個教法的不增減性也在于——隨順彌陀誓愿、得入彌陀智海。這個教法的綱宗、緣起——近代人評判為“果地覺因地心”。阿彌陀佛的緣起,是在二百一十億諸佛功德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一個超世愿——于無量劫為大施主,普濟諸群苦,令一切聽聞眾生在聽聞、念誦之時得以圓滿成就。實際這是聞言解脫、聞聲解脫的一個廣傳的教法。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因為凡夫的疑慮心,因為我們自我意識的獨立、堅固性,說聞名往生,大家第一個概念就會排斥,說聞名具足,大家也會排斥,說聞聲解脫,也會排斥,即不接受。

  凈土教法,因為是佛無問自說的,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有情想得到其利益,隨順得入是非常重要的。隨順是這個法的一個機制。很多人說我沒有這個隨順心,所以阿彌陀佛就立了誓愿——他方眾生,聞我名字,即得二種忍,即得總持。實際就是給我們一個信順的力量與引導(dǎo),你信不信順,他連理都不理,他就給你這樣一個力!在聽聞、觀察、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你這個信順就成為事實了。因為以我們堅固的執(zhí)著意識,或者五濁惡世的這種心理狀態(tài),人的信順力打折扣是很大的,不管是對佛陀也好,善知識也好,師長也好,父母也好,信順是很難了。故這個隨順,是以佛的愿力加持、神力加持,使我們成熟。舍九界亦復(fù)如是,也是佛的愿力所成就。不舍一切,也在以佛的愿力回施所成就。這一切都?xì)w于彌陀的誓愿上來,那我們還有什么做的呢?所以我們剩下的就是隨順得入的體驗過程。

  一個法的簡單也正是它殊勝的地方,一個法的簡單也正是它難信的地方,一個法的完整性也正在于它不可割裂。恰恰就因為佛的愿力、我們隨順了佛的愿力,而得遇“舍九界”這種心理的自我解放,或者說“不舍一切”的心理的解放,這個過程本身是不可割裂的,任何一個割裂就會造成性德的減損。

  佛圓滿修德的回施,徹底彰顯性德的不可割裂性,即其完整性。所以我們在往向往生和返向往生二法中來認(rèn)知此教法的完整性,是十分重要的。

  若是單談往生,不是凈土修法的完整教法,只能說是我們私心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說是九界心理的一種自利的需求。現(xiàn)在天下的念佛人都在談往生,談返向往生者,甚為難得,為什么呢?這個教法的完整性,恰恰就是在返向往生中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來果地覺的作用。果地覺的作用是什么呢?恰恰是利于十方眾生,不舍一切眾生,這是果地覺真正的悲智方便。

  往生是接引眾生私心與貪欲,或者說畏懼心的一種方便,是來彌補、平滿我們這種心理的,讓我們這種心理得到休息。返向往生恰恰是果地覺的妙用所在。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愿力所攝,其愿力攝化我們往生、安住彼國。返向往生恰恰是以阿彌陀佛果地覺作為利世方便的念佛人的正行。

  菩薩四種正行,莫不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一個行持,莫不是以“返向”來作為的。所以在第四門的菩薩四種正修行中,我們已經(jīng)學(xué)到了第五門“不舍一切苦惱眾生”的回向門的內(nèi)容,它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提示。沒有這四種菩薩正修行的文詞,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往往就把“往生”這個自利修持過程當(dāng)成凈土法門的全體了。所以天下的念佛人都在大談往生不能往生這個話題,耽擱在這種能否往生的凡夫知見上了,這種凡夫善惡業(yè)若具若不具、若念不念、若愿生不愿生的徘徊、對待的業(yè)力上了。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在二百一十億諸佛清凈功德的基礎(chǔ)上建立的超世大愿所成熟的教法,就被我們埋沒了,就埋沒在我們能不能往生的諍議與修持上了。所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樣一個清凈的了義中的了義的教法,結(jié)果沒有了義的現(xiàn)世利益,反而成為一個送喪的作品了,或者說是人告別娑婆世界的最后的鼓聲,或者說成為一個死亡的喪鐘一樣的音聲了。

  許多念佛人沒有學(xué)到完整的、清凈的凈土教法,即這個完整的往返的教法。而曇鸞法師也好,天親菩薩也好,談到時都說——五門隨順修持,得入隨意自在成就,往生,若往向,若返向,隨意自在得心地的安住、心地的解放,或者說意識法界的自我解放與解放有情的方便。

  一切教法皆是為了解除我們的苦,解除我們在三界六道中的迷失、輪回、掙扎,說八苦也好、三苦也好,或者說種種不圓滿的苦也好,缺乏通力善巧的苦也好,我們沒有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所見,皆是苦。

  我們知道,一個能飽腹的人看到一個饑餓的人,他認(rèn)為饑餓的人苦;一個有衣穿的人看到一個無所遮寒的人,認(rèn)為他苦;一個有經(jīng)濟能力去消費的人看到一個為一點消費而奔波的人、無力消費的人,他感覺到他們苦;一個健康的人看到一些殘缺的、有疾病的人,會感覺到他們苦;一個有智慧的人看到一個愚癡的人,感覺到愚癡的人苦;一個醒著的人看到一個昏睡的人,感到他苦;一個心智偉大的人看到那些渺小扭曲的心,感到他們苦;一個坦坦蕩蕩的人,看到那些悲悲戚戚的人,感覺到他們苦。但這些苦都是對比而來的,這些苦無量無邊的。那天人看到我們所有人類有情,都是苦;色界天看到欲界天以下的有情,都是苦;一個初果圣者看到三界的有情,都是苦;一個阿羅漢看到我們大千世界的有情,都是苦;一個登地菩薩見一切法界有情,皆是苦,因為他丟棄了無始以來的一切煩惱、一切負(fù)重、一切心里的塵垢,真正得到了徹底的解脫。那諸佛如來呢?看到九法界一切眾生因為不圓滿的苦,因為行為不具足的苦,我們六道眾生輪回的苦、三界火宅的苦、十方法界中迷失的苦、被某個業(yè)力所局限的苦,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泯的苦,能在一世界安立而不能在二世界三世界無窮世界安立的苦……。我們的苦是無量無邊的。

  那世尊究竟看到我們什么樣的苦?要解決我們什么樣的苦才來給我們施教呢?這個“無問自說”啊,實是說的諸佛如來的果地覺、究竟覺,非是某一苦、某一點、某一因緣,是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大事因緣而宣化的解放九界、成熟九界的一個不可思議的圓成佛道的教法!非是一個泛泛的說法。但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凈土,往往大談能不能往生?臨終如何如何?誰的功夫如何?誰的善巧如何?誰睡覺不睡覺?誰又念幾天佛?做了什么事情?……結(jié)果把“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部埋沒在我們對待對立的差別業(yè)相上了,使這樣一個功德不可思議的教法淹沒在我們修行人的當(dāng)下,在這些所謂傳法人、修行人的心智言說的當(dāng)下,這個果地覺悄悄地被抹殺了、泯滅了。

  我們學(xué)了菩薩的四種正修行,恰恰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念佛人的正行。前四門中,菩薩正修行是一個過渡,雖然講的不是太明顯,但其內(nèi)容是直接過渡到第五念門了,使我們從凡夫心的因地,過渡到以諸佛如來的果地覺來作為我們的因地心,即以菩薩四種正修行來引發(fā)我們的因地心對果地覺的實踐。

  這個教法甚深不可思議!若是不能完整地認(rèn)知學(xué)習(xí),我們實踐的過程往往就耽擱在自身的業(yè)力的苦、他人業(yè)力的苦、對比業(yè)力的苦、欲界業(yè)力的苦、色界業(yè)力的苦、無色界業(yè)力的苦,三界苦等等局限苦上,使我們沉淪無際,不能圓滿菩提,一生得阿毗拔致是沒有機會的。

  因為我們?nèi)粽嬲仉S順佛愿來修持這個教法,一生阿毗拔致,得不退轉(zhuǎn),一生趣向無上菩提,是真實說。但是如果我們進(jìn)趣時只說往生這樣一個簡單的體系,或者說只是世俗心的苦的對待的修持、取舍的修持,那我們就會出現(xiàn)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就象現(xiàn)在許多念佛人所落的一個悲劇——認(rèn)為在這個娑婆世界衰老了、沒有什么五欲可以行為了、在世上的作為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這樣一個群體的人去念佛,而對世俗還充滿了欲樂、向往,還不滿足的人就不應(yīng)該念佛。這樣一個極大的誤導(dǎo),造成念佛人群體的老年化,或者說衰弱化,減損這樣一個殊勝、圓滿,能饒益一切眾生的教法,把這個圓滿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群體的教法埋沒在,或者扼殺在那些衰老、迷失、無所事事的人身上來了!我們一定要通過對這個教法的完整認(rèn)知來體會什么是果地覺因地心?我們怎么來實踐它?這對我們念佛人來說,無疑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十分的重要!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