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日(三):業(yè)無所屬與置換位置

  安居第七十日(三):業(yè)無所屬與置換位置

  前面我們談到每個生命的獨立體對作為的抉擇,的確我們自身是第一受用,實際就是自我責任。學佛人如果不能如實地去了解每一個生命的獨立分的作用,這個尊重是無從談起的。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我就把它分開講。

  “不舍一切”,是一個總相的說法。說十方九界也好,說十方十法界也好,都沒有問題,這個“一切”說的是個總相,來讓我們認知佛陀這個教法是廣利一切有情的。做一個學佛人,往往言說,或者說意識思維上,十分重要,好比我們說人類、中國人,那就開始變得有針對性了,說一切、一切有情、一切苦惱眾生,這個言說就很廣大了。這個廣大,還是回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智上來說,我們是第一個來受用感知它的廣大,認知它的廣大,體驗它的廣大的作用。

  那么這個“一切”,是我們前四門所講的應該舍棄的,這一門說不舍。我們在學習前四門中處處講到,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在禮拜贊嘆作愿的過程中,要擯棄九界自力、九界作為的雜緣,使我們唯佛是念,乃至說觀察也是觀察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觀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來讓我們擯棄或者說反觀十方其他世界的濁惡與不足。那么這個大取大舍給我們揭示了一個什么樣的作為呢?

  實際這些名詞在我們的意識中本身都是很自在的,當我們沒有了解這個自在、運用這個力、這個方法之前,我們的思想會擁塞在某個有情、某個習慣、某個作為這樣一個區(qū)域中,一個范疇中,無力逾越,那么我們通過這個方法的學習,無外乎是讓我們的身心意識,尤其是意識法界自由起來,讓我們的意識法界充分地得到一個意識解放。但要解放,你沒有條理性與一個清晰的作為方式,那么難免會變得神采飛揚,變得無所適從,變得迷茫、更加迷茫。

  所以這個“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又給我們一個新的教法——解放以后你的作為是什么?它有所指,其所指是很廣大的,是周遍的,是在順性的作為下產(chǎn)生的一個不可思議的作為空間。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自我設置的位置對他自己的制約很大。每一個人基本上都有一個位置,這個位置基本上是業(yè)力,或者說是習慣的一個自設,我們稱為世俗的位置,因為它是世俗的習慣。很多人就被綁在這個位置上了,什么來綁呢?業(yè)力來綁、習慣來綁。許多人到寺院,認為過了中午以后不進食,這受不了!他什么位置呢?——晚上一定要吃飯,這就是我。那這就是個業(yè)力的位置、習慣的位置、世俗的位置。這個位置說——哎呀,我這個人怎么樣怎么樣,應該怎么樣。以前我們這里來了幾個香港和廣東的居士,他們習慣每天要沖涼,那時候我們這里不要說沖涼,沖熱也沒有。他們說這山真好,就是沒有沖涼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位置,什么位置呢?他們在廣東那一帶生活習慣了,那個地方每天人身上濕濕的黏黏的,必須得去沖一沖,到這個地方本來不是那樣了,但他們有習慣的位置——不行,雖然不是那樣子,也要沖!很多人這個晚上吃東西,根本不是饑餓,就是個習慣,就是個位置。

  這個位置是什么呢?——就是堅固的一種我執(zhí),這個我執(zhí)就制約了我們的整個生命。所以說過去很多修持要改變你的位置,實際受皈依了就是改變位置,受八關(guān)齋戒了改變你的位置,受沙彌戒了改變你的位置,受比丘戒了改變你的位置,干什么呢?——你的位置,打破它!過去世俗的生活習慣的位置,擊破它!干什么呢?——讓你解放一次自己!有的人雖然位置打破了,還不解放自己,又回到位置上了,穿這個出家衣服還是老位置,什么位置?世俗習慣改變不了。所以很多人年復一年地修行,改變不了自己,為什么呢?他心里的世俗習慣沒有改變,他世俗業(yè)力的制約沒有改變。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這實在是讓我們換個位置!我們前四門入功德中要舍棄九界,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去觀察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看那里佛菩薩干些什么?那里國土是什么樣子?觀察完了,你現(xiàn)在位置換了。因為啥?你現(xiàn)在沒有在娑婆世界,起碼你的意識在觀察極樂世界,你的意識在感知極樂世界。感知完了你再回到這個娑婆世界一看,這九界真是慘不忍睹了。慘不忍睹但你不能舍!要改變位置的,以前我們看不慣的就一定要舍棄的,或者說在我們沒有觀察到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之前,不管是情世間清凈還是器世間清凈,在我們沒有觀察之前,就要我們舍,干什么呢?——讓我們換位置,換到極樂世界這個位置上——噢,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皆是稱性展示的,皆是阿彌陀正覺化身!不管是鳥,不管是樹木,不管是水,不管是池流,不管是種種莊嚴,都是阿彌陀佛所化現(xiàn),非是業(yè)報所現(xiàn)。所以我們舍棄九界,觀察彼國,舍棄九界你才有觀察彼國的機會,不舍棄你就是觀察九界。

  為什么要把九界都說盡呢?實際是不讓我們殘留在其他地方,唯佛是念,唯佛是觀,唯極樂世界是觀,來讓我們換一個位置,徹底地換個位置!讓我們?nèi)ビ^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殊勝莊嚴、種種清凈自在力,讓我們的心少分地隨順與體驗。你要是不放舍九界呢?那么九界的心念、世俗位置的習慣業(yè)力就充塞了你的身心世界,你沒辦法去改變。

  所以這前四門一定是讓我們放棄一個位置,來讓我們換一個位置,那我們觀察了以后,又讓我們換位置,這換來換去的,就讓你自由,讓你解放,充分地解放你的思想的自我禁錮,即世俗業(yè)力的禁錮。我們都知道這個禁錮有多大的力量,要是沒有恰當?shù)姆椒?我們是掙脫不出來的,就一餐飯你都掙脫不出來,一個小小的惡習你都掙脫不出來,每天生活的習慣我們根本沒辦法掙脫的。但在我們的意識法界中,我們可以充分地解放它。所以這個教法不離本位,令眾生直趣無上覺,就是我們沒有離開自己業(yè)習的本位,但是可以通過一些教法轉(zhuǎn)移這個業(yè)力所依、意識所依,讓我們從意識法界中成熟自己身心的自由。這個自由是一個究竟的第一受用的準確的責任與認知。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實際讓我們來入九界。這個所謂的“不舍”,我們前面談到它是稱性的展示。那么這“一切”皆是稱性所利益的對象。所以極樂世界的教法又普攝于九界,回向門中以利益九界眾生作為增上修行方便。

  那你說我們是凡夫有情,沒法利世。但因為我們已經(jīng)觀察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大愿所成,我們順愿在意識法界中對彼國做了稍微的觀察——器世間的清凈與情世間的清凈,得到了稍微的安慰,我們帶著這一份安慰的喜悅與輕松再來看這個九界的濁惡與顛倒,那我們這個不舍的心就會訓練我們?nèi)绶鹨粯拥男闹?即正覺心智!來訓練我們這種心智,來讓我們熏修這種心智,來讓我們運用這個本有的智慧與善巧,來利益著我們的同行人。因為大家在一起啊,必然是同行人。

  很多人一學佛一皈依,就開始勸化自己的家人,教育自己的父母、親人、子女等等,一不能吃肉!二不能殺生!三不能喝酒!四等等等等。很多人就怕他們了,第一是家人怕;第二是同學戰(zhàn)友怕,單位怕,同事怕;第三是社會怕。怎么突然出來一群導師啊?什么導師呢?佛教導師。但是他們有沒有導師的資格呢?沒有。為什么呢?他自己的煩惱沒有制服。什么制服呢?沒有摒棄九界。他在九界業(yè)力中糾纏不清,他不知道九界業(yè)力如幻無有實質(zhì),你的善業(yè)如幻,他的惡業(yè)也是如幻,無一法可得,沒有真正地擯棄過,在這無一法可得、性空的認知上沒有抉擇過,他不得心智的自由,所以就會責怪別人,約束別人,制約別人,但自己做的不咋的。自身做的不咋的,還會因為別人的業(yè)力生煩惱,所以這種叫雙重煩惱者。別人是單重煩惱者,就自己的一點業(yè)力、習慣上的煩惱。這樣的人結(jié)果把別人的煩惱也都收集起來了,所以說這是一群大煩惱的人!這樣的人一沖入到社會上,社會突然一段躁動,象地震了一樣,或者說象刮旋風了一樣。很多人說我們愛護自己的親人有什么不好啊?我說想法很好,效果不好。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擯棄九界,我們對九界的認知不夠徹底,那我們就會陷入其中,因為他人的過失作為而生煩惱,而迷失自心。

  所以說前四門的訓練、作為,無外乎是讓我們從九界中解放出來,脫離出來。再來回觀,即你站在一個高度了,什么高度呢?——率性的高度、順性的高度、順佛愿的高度,來觀察這個極樂世界,觀察你自己周邊親人非親人的作為,起碼說首先你不會因為他們的業(yè)力再煩惱了。你一煩惱,你也知道這是自己過去分別執(zhí)著的習慣的位置、世俗的位置造成的一個傾動,沒有實際的內(nèi)容。因為你已經(jīng)觀察到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你對自己負起了一次責任,你知道在獨立的心智中我們觀察極樂世界,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得到意識自在的成就、選擇的成就,那我們就選擇那個地方了——清凈,器世間清凈、情世間清凈。

  我們安住在這個清凈的世間,在這個地方安心了。再返回娑婆世界,怎么返呢?你也不用動位置就開始返了——再來換一個來角度看我們周邊的有情,看自己過去的作為,做不舍的觀察。這個時候的觀察因為你依二種世間清凈故,你的作為一定是依四種菩薩的正修行——“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yǎng),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你能如是地行持,為什么呢?——已經(jīng)訓練過了。訓練你什么呢?——“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主持,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你沒有間斷的作為了,他人的業(yè)力、你自身的業(yè)力,你了解了這個業(yè)力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是你的執(zhí)著罷了,是他人的執(zhí)著與迷失罷了,實在是無自性的。

  那么你站在器世間清凈與眾生世間清凈的法界審觀著器世間不清凈、眾生世間不清凈的五濁惡世,你應該什么作為呢?——我們就會導引眾生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回生往生,愿共諸眾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何以故呢?這皆是意識法界的擇取與業(yè)報的相續(xù)。我們沉淪在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意識的執(zhí)著造成的沉淪,造成了這種器世間、情世間的二種不清凈,我們沉淪在減劫。那你作為一個真正安心于器世間清凈、心智清凈(即眾生世間清凈)的這樣一個極樂世界,你安心于此,皈命于此,再用意識回觀這個娑婆世界,那你利益九界眾生的心智一定會成熟!

  依回向門稱念阿彌陀佛殊勝功德摩尼寶號,普利十方九界眾生,他自身是一點功德都不需要了。為什么呢?——知道一切功德本不可取,一切功德本具故,不假造作、修持與得失,皆依阿彌陀佛的功德展現(xiàn)。那我們在回施阿彌陀佛的功德之時利益九界眾生,我們在回施這個過程中,同樣體會到器世間清凈與情世間清凈的這種功德回施于器世間渾濁與有情世間渾濁的娑婆世界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會體會到它的作用力,即它的慈悲與善巧,來凈化我們生活的這個濁惡的五濁惡世。怎么凈化?就是不舍。

  許多人都在周末回家打掃衛(wèi)生,要把七天所積攢的垃圾倒掉,把房間處理干凈。因為什么呢?他不舍,他沒法舍。因為他生活在其中,這是他的家,這里面有他的父母,有他的妻女或者父子等等。那我們在觀察到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依菩薩四種正修行來陶冶了自己的心智,認識了自己的意識法界是充分可以解放的,自己是第一受用者,真正地做一個負責任的第一受用者,我們就會擇取極樂世間的安住,心理的安住、意識的安住、業(yè)力的安住。那我再來看這個是娑婆世界所謂的垃圾,即我們生活的空間,別人的煩惱也好,自身的煩惱也好,我們會把它打掃干凈。因為什么呢?——它本來沒有這個污染,本來是干凈的,只是人為地在制造著執(zhí)著的垃圾、煩惱的垃圾、貪嗔癡慢疑的垃圾,財色名食睡的垃圾,人相互誤解侵害的垃圾。

  我們前四門入功德,就是安心極樂,情世間清凈器世間清凈是我們安心處、皈依處,是我們無法分離的一個過現(xiàn)未來的意識法界,這個意識法界、心智所依是自由的,所以你安心極樂世界就是安心極樂世界,沒有對抗。娑婆世界是幻相業(yè)力,亦被無量光佛剎所照,沒有障礙,只是固執(zhí)迷失有情自我蒙蔽故,所以不得解脫。

  那你說我們這象倒駕慈航一樣來做菩薩事了?對,不是做菩薩事,做佛事。所以與一切眾生做不退的伴侶,什么伴侶?菩薩伴侶!褟浲拥纳跎罱谭,乘著彌陀的愿力回施著濁惡世間的濁惡有情,令有情得到身心的解放。這就是所謂的安清凈心與樂清凈心的修持。

  因為心清凈是心地的選擇,心渾濁也是我們意識的選擇罷了。這個選擇因為我們有了參照——極樂世界清凈的依正二報與五濁惡世渾濁的依正二報,我們有了對比,此處擇取的權(quán)利完全在每一個獨立的生命中、意識中,你自己去抉擇!因為不斷受這個意識教法,我們在這個里面得到了自由。若你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你怎么來運用?你怎么來抉擇?怎么來回向給大眾?我們每一人都有權(quán)利,這個權(quán)利是阿彌陀佛回施我等,阿彌陀佛平等地回施于一切有情,他把一切有情的佛性點燃了,因為一切眾生本具佛性。并不是阿彌陀佛給我們安了一個佛性,每一個獨立的生命意識中都有其覺性的究竟處、佛性的圓滿德相。通過彌陀的這種圓滿成就、依正二報的所有展示,他貼切地、如實地、細膩地展示了一切眾生佛性真正的莊嚴清凈與成就,那我們心地擇取自由,所以本來此國土彼國土不相隔離,本來極樂世界的莊嚴與五濁惡世都無所屬。所以業(yè)無所屬認取方便,就是往生方便。

  原來返向往生與往向往生皆是自由所取。你能不能取舍呢?這個取是由于我們了解了位置這個東西,我們破除了這個位置,那我們就可以自由、得到解放。不認知這個位置,沒有破除這個位置,那這個業(yè)力習慣、世俗就把我們禁錮在娑婆世界——這個器世間不清凈、情世間不清凈的五濁惡世中!

  我們從這個角度來審觀,來善于思觀,那么不舍苦惱眾生、不舍一切原來是讓我們的佛性起作用。我們的佛性,通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莊嚴做了一個認證,認證什么呢?——業(yè)無所屬。

  業(yè)無所屬,則極樂世界所有莊嚴屬于我等,就象過去的修行人見到善知識說——你所修的功德當屬于我,你原諒我的過失,但是我隨喜你的功德,你也要隨喜我的功德。實際這個業(yè)是無所屬的,這個認知一旦成熟,我們就得到了自由。什么自由呢?——意識擇取、意識皈依、意識使用、意識成熟的自由。就象曇鸞法師講的隨意自在成就。

  這個隨意自在成貫穿了整個五念門的教法體系,其根本所指就是業(yè)無所屬。業(yè),眾生的業(yè)不屬于眾生,佛的業(yè)不屬于佛,所以取用者各自取用。取用者即是它的成就,你取用煩惱業(yè)力、世俗習慣,那就是你煩惱業(yè)力的所屬。這個所屬是無所屬,你執(zhí)著它了,它就顯示了一種業(yè)力,這個力就是執(zhí)著力與妄想力造成的習慣力,這個力就是煩惱、煩惱的結(jié)果,輪回、輪回的結(jié)果。那我們觀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器世間清凈與情世間的清凈,這二種清凈莊嚴同樣業(yè)無所屬,愿往生者即往生,取用即無異。雖然此世界彼世界,世界無異,何以故呢?我們這個意識法界無有障礙。障礙在于我們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此意識法界中是我們自身割裂的,實在沒有什么障礙不障礙的,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不要說十萬了,無窮數(shù)的世界的距離也是一念信即能跨越!那我們的意識得到了一次徹底的順性的解放,就是順性地審觀了法界的差別,審觀了法界的種種取用,原來就是關(guān)鍵在于業(yè)無所屬。那我們就擊破了世俗習慣無明的執(zhí)著煩惱的位置,即凡夫的位置。所以凡夫不屬于某一個人,業(yè)力輪回不屬于某個人。那我們要是不了解這個業(yè)無所屬,或者法無自性,我們就會固執(zhí)于自己現(xiàn)前的業(yè),會迷茫,會痛苦,會掙扎,因為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丟棄了你有什么作為?

  現(xiàn)在我們通過對極樂世界的二十九種觀察,通過我們身業(yè)口業(yè)智業(yè)的學習、熏習的方法,使我們得到了一個所謂的心意自在的自由,或者心意自在的一個觀察力。業(yè)無所屬在我們這個地方成了一個認知,也就是法無自性的認知,也就是個無我的認知,那么此世界彼世界原來由心念所取舍,所以愿生必生。

  在這個“愿生必生“的整個法益的認知與歸類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個真正的安慰,所以這個往生事是平常事,是大事,也是平常事,為什么呢?是自家對自家的一個責任問題。所以愿生即生,極樂世界本家本國,娑婆世界是那些固執(zhí)的人的表相的國土、幻化的國土、不實的國土、暫時的國土、客居之處,他畢竟不如實!就象你住的房子已經(jīng)陳舊了,那你要搬家的,你不搬家這個房子要倒塌的。所以三界火宅不是你的安穩(wěn)處,也不是你真正的皈依處,此處非是本家本國,只是暫時居住,或者說因為某種業(yè)力游歷到此間了,在這個此間是個游歷的法界,因為它無常故、變異故。所以世尊稱此為三界火宅,不管是色界欲界無色界。三界火宅畢竟無安!我們想在這里尋找安逸是妄想。世尊用他的自在力、神通力、禪定力細膩地做了觀察,于往返種種禪定中去觀察這個娑婆世界,乃至說他方世界種種差異,深深了解了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火宅,是一個幻化無常的業(yè)力的交織與固執(zhí)群體的成熟,即我們妄想執(zhí)著的一種固執(zhí)建立了這樣一個濁惡的無常的火宅,我們把自己的生命習慣放在這里面了,認為這就是我們的世界。這個世界實在是無所屬的!是我們能可以隨時出離的!覺悟者不動本位即出離。不覺悟者認為在生死攸關(guān)交口的時候能出離,也沒問題。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那么這個“苦惱”,就象我們的垃圾一樣,它產(chǎn)生的果,產(chǎn)生的一些事實——眾生。不舍一切眾生,所以念佛人不是驕慢,念佛人是大慈大悲,順性審觀一切世間而不舍一切眾生!為什么不舍一切眾生呢?因為我們站在安心于清凈的極樂世界——器世間清凈的世界,情世間清凈的世界——的角度,來審觀一切濁惡世間的有情,那我們都可以做不舍的回施,這里面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包括一切世間有情,我們都可以把佛陀的圓滿智德清凈地回向給對方。我們?nèi)羰怯羞@樣一顆念佛的心,那就是安住回向門,所謂方便智業(yè)修持的一個修行者,這個方便智業(yè)是究竟智業(yè),可以利益十方九界一切菩薩以里的有情,從菩薩到蜎飛蠕動所有的有情。

  我們真正審觀了佛性的作用,那我們再念佛就知道,我們強大的動力就是整個法界,我們所利的也是整個法界,整個世間有情,即一切有情。很多修行人是沒有動力的。我們念佛人若真正知道利益法界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就會產(chǎn)生極大的念佛動力!因為每天都有太多太多的苦惱的眾生在我們身邊生生死死,在種種違緣中受種種的傷害,我經(jīng)常在電話中聽到那些又哭又喊的人們的呼喚,真是很多苦難的人們,真很苦,很多惡性的疾病、惡性的傷害、惡性的心理迷失與掙扎、惡性的對抗。

  我們念佛,站在器世間、眾生世間清凈的這個角度,站在一個如夢如幻的、觀察這個世間一切業(yè)都不可得的角度,我們才能真正地把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回向給他!要不然我們就會被他拉下水,第一個念頭沒下水,第二個念頭沒下水,第三個念頭你就下水了!怎么下水呢?你同一苦惱了。因為你回到大家都是凡夫的位置了。

  所以前四門與第五門的相互推動是很重要的,第五門實際是最容易來剖析我們心中的那些凡夫的位置與習慣,凡夫的作為這種世俗的心最容易得見!澳罘鸩粸樽郧,但為利益一切有情”,你就提出來這樣一句話,念一句佛,你馬上就看到自己心中就會動念的——不為自求我干啥?第五門的修持是十分干凈的,那絕對是一個照妖鏡,可以把九界的妖怪都照出來。我們沒有真正地在前四念門中把舍九界的這個力用的徹底,那在第五念門中經(jīng)常照著自己就象個妖精一樣,很多丑陋的思想就會冒出來。因為第五念門就是“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悲心”,就是回向利益眾生,而不是為自身修持的,就是因為別人的苦難、別人的災難、周邊的迷失痛苦與掙扎而念佛回向,哪怕念一分鐘、五分鐘。

  很多人說我們要成立一個助念團、助念小組,為別人去助念。我說你太了不起了。你要是把念佛法門的前四門熏習好了,去為別人助念,那真是不可思議。但我真是遇到很多很多助念團的人,三年以后那個怨那個迷失那個煩惱啊,比一般人增加一百五十倍。我說你怎么這么大的煩惱?這么大的怨氣呢?那一說就剎不住車,因為太多的苦裝在心里了,受了太多的傷害,受了太多的不如意了!憧次覀兠髅骱眯膸椭鷦e人了,被別人攆出來了,被別人砸了,被別人報警了,有的人說我們騙錢,被別人這個那個,反正就是越說越多,為什么呢?沒有擯棄九界,還是在意于別人的言說、別人的眼神、別人的想法等等,不是一個真正的不舍眾生的圓滿的回施者。

  我們自身沒有真正地擯舍過九界,想去利益九界,你必然會陷入九界眾生的位置。那大家的苦就一起苦了,就是綁在一起跳崖,一起跳到水里淹死,沒有救人自己也淹死了,沒有救人自己也摔死了,為什么呢?沒有那樣的慈悲力、善巧力。所以前四念門的熏修對第五念門的熏修來說十分的重要!雖然說我們觀察了業(yè)無所屬,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實在是我們心地自在游歷的一個清凈法界與一個濁染的法界,但你要認清怎么作為。所以習法甚為重要,次序在某些時候也很重要。

  在我們還沒有把自己的身心梳理清晰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去用五念門幫助別人,為什么呢?幫助別人,你自己會迷失。就象很多居士,一皈依以后,一受了五戒以后,回家就把那個鍋一刷,那一罐子大油找個地方一摔,干什么呢?——開始吃素了。他認為這樣就可以成就了,可以成就眾生,解放自己的家人了。結(jié)果家人沒有解放,叮叮當當?shù)佤[起來了。我遇見一對夫妻,七十一、七十二歲了要離婚。我說你們倆結(jié)婚多久了?他們說五十多年了。五十多年還沒過好,為啥呢?一個要吃素,一個要吃葷,就這么一個事,這個家過不下去了。

  這跟阿彌陀佛的教法有沒有關(guān)系呢?從徹底究竟意義上來說是沒有關(guān)系的,從表相上來說,我們因為沒有舍棄九界,就會把對方的作為著實地認為他有這么一個惡緣惡事,那么就沒有耐心幫他。要是我們真正舍棄九界的幻化業(yè)相了,我們會有耐心地,就是所謂不舍地幫助對方。真正作為一個佛教徒,真正作為一個念佛者,你會有極大的耐心與空間去幫助他。所以第五念門,這個“不舍”不得了,不得了啊!但你前四念門不扎實,想在這個地方去不舍,嗯,那真受不了。

  很多人就逾越了這個次序,前四念門沒有真正地入功德,沒有安心于極樂世界,沒有在器世間情世間清凈真正地安住,還染著于五濁惡世,結(jié)果就計較了。因為我們知道,假設我們觀察到器世間清凈、有情世間清凈,我們身心皈依于此,安心于此,再看這個濁惡的世界,你根本沒辦法計較了。因為知道這幻化的業(yè)相中,這業(yè)無所屬的執(zhí)著中實在是沒有一法可得!你再幫助他,你就從根本上幫助他,就從心理上幫助他,而不是從表相上去指責他,去制止他。那佛教在這個世出世間,現(xiàn)在很多人走進的誤區(qū)也就會得到一個根本上的轉(zhuǎn)化。為什么呢?我們可以先允許對方的表相,再來引發(fā)他心理的超越,使他心理上杜絕殺業(yè)的傷害,杜絕嗔業(yè)的傷害,杜絕飲酒的迷失,杜絕等等等等。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這個深度了,有這個認知了,有這個體驗了,我們有深刻的感知,有深刻的作為了,那我們可以義無反顧地幫助這些有緣,來做一個真正的佛事,一個真正的佛法的回施者。所以不要急于度人,因為你有無量光、無量壽這樣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智慧,而不要急于幫助別人結(jié)果把自己拉下水,造成了沖突與對立。

  第五念門是一個凈土修持的一個試金石!你是不是真金,你是不是純金,你是不是真正的念佛人,一做就能知道了。你一看大部分人都不是念佛人,因為啥呢?——沒有舍棄過九界,都是在念著九界的雜緣,染著于九界雜業(yè)。即嘴上念佛心里想著世俗,在世俗的業(yè)習位置上沒有動搖過,在業(yè)無所屬上沒有徹底的認知,在法無自性上沒有去親證它。怎么親證啊?我們真正觀察到器世間清凈與情世間清凈的極樂世界,這個佛性的展現(xiàn)會在我們生命中真正地舒展開來,我們不離本位就能覺悟,不離本位就能體察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與莊嚴,就能體察到極樂世界的威德所在,就能安住于此。為什么?心、意識法界是沒有空間的,是沒有距離的,沒法分割的。誰的意識能分割啊?那些執(zhí)著者可以分割,那些習慣的執(zhí)著者,那些頑固的迷失者在迷誤中生活,在迷誤的意識法界中、割裂的意識法界中、強制割裂的執(zhí)著中去生活。

  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佛剎就是一個不割裂的法性的真實的舒展,這個名詞背后就是舒展法性。佛性在舒展,就是心地在綻放,綻放什么呢?若一由旬二由旬千百由旬、一佛國二佛國千百億佛國,我們的心智就象蓮花一樣可以舒展無窮無盡的佛國。它本來如是,所以是無邊光,是無礙光,是清凈光,是不思議光,是無對光,是炎王光,超越思維,超越我們識心的執(zhí)著、識心的分別。我們心理不舒展,是業(yè)力的位置的制約把我們鎖定了。

  所以業(yè)無所屬是我們對前四門的一個深刻的認識,我們在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這個選擇中,是自尊與迷失的一個自我觀察,法無自性是我們念佛人每一時刻認知、認知、認知的一個結(jié)果。我們有這樣一個熏修,我們在五念門中再細致,再深入,那我們就會得到一個所謂現(xiàn)生即得往生的事實。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六2011年7月26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