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一日(二):不舍一切,猶如一子

  安居第七十一日(二):不舍一切,猶如一子

  昨天我們把這個“不舍”做了一個簡單的提示,這個地方如果不反復地講,我們一帶就過去了。因為這是暢佛親證性德的修德的實質內容,或者說它的實質作用力。作用力的差別是十分巨大的,我們都知道一個手榴彈可以把幾個人炸傷炸死,一個原子彈可以把一座城市顛覆掉,但這個差別再大,它大不過人的心力。

  阿彌陀佛的“不舍”,就是阿彌陀佛順性所成的果德的作用力,也就是說其果地的作用力就是不舍一切,不舍十方一切法界。所以我們一般稱阿彌陀佛是“法界之主”,住持一切法界。他不是為了稱大,才去做這樣的一個選擇——“我建超世愿,必至無上道,斯愿不滿足,誓不成等覺”。他這個超世愿是在二百一十億諸佛甚深功德的作用下所認知的一個必要性,干什么呢?——以光明、以名號來布施、普攝一切法界。所以我們在《阿彌陀經》中讀到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正是講其誓愿力的不舍,以及其果地覺所成就的作為的不舍性,即真實功德力所在——他作用于一切法界,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個“無所障礙”就是他的作用力。有人就抬杠說,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障礙,為什么照我們這群人總有障礙呢?這個“無障礙”是必然的,佛光無礙,礙在眾生邊。我們不知道是我們的執(zhí)著產生的障礙,你說“我執(zhí)著,能不能讓我無障礙呢”?放心,你執(zhí)著不太久了,你能支持多久呢?

  阿彌陀佛若一劫二劫三劫乃至十劫以來,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眾生,成熟法界有情,但是又多少人能去接受呢?所以“其國不逆違,易往而無人”。極樂世界是十分通達無礙的,但往生彼國的少,雖然說我們這個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轉菩薩當生彼國,無量小行菩薩及其他修行者往生彼國。但就此而言,我們往往還會把自己開除掉,很多人就在這個誓愿下會開除自己,或者說擯棄自己。那么阿彌陀佛以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誓愿,不舍一切,這是他順性之成就的作用力,也就是他的修德。這個修德徹底彰顯了一切眾生的佛性,若不彰顯眾生的佛性,那“不舍”就不能成為事實,所以說修德顯性德,他顯自己的性德沒有用,所以說顯一切眾生之信德。

  此“不舍”是真實不舍,因為這個修德彰顯了一切眾生的性德的真實面貌。為什么我們老提“面貌”呢?因為大家取相認知,只能說面貌,我們觀察極樂世界二十九種莊嚴全部都是相貌,就是以相消眾生執(zhí)著之相,以相來彌補眾生種種虧欠之心,所以“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滿足眾生一切心智的愿樂與欲望。

  故阿彌陀佛以“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誓愿力,成就了這樣一個修德,其作用就在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就是法界的一個住持,攝持一切世界,徹彰一切眾生的性德(佛性)的面貌。不管極樂世界的情世間與器世間,徹底彰顯了我們眾生性德真實的兩面,就是依正二報所顯。我們看我們自身現(xiàn)在生活在、作為在、選擇的這個依正二報,那與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作用力的差異特別大。

  你說這個性德,我們人人都知道的,都具有的,它是不可毀壞不可顛覆的,在凡夫處,極惡眾生不可減損,極善之諸佛如來不可增加,既然他顯示了一切眾生所本具的性德,那我們?yōu)楹螘两谶@種苦中呢?——因為執(zhí)著。就因為我們現(xiàn)前對業(yè)力習慣的執(zhí)著,我們放下對業(yè)力習慣執(zhí)著的剎那間,我們就能回到性德的安穩(wěn)上來,就在一剎那間,不需要過多的作為。

  你說我的生命這么延續(xù)著,難道我一念都沒有放棄過?沒有,我們對自己的業(yè)力習慣的執(zhí)著,一瞬間都沒有放棄過!你可以自己觀察,你深深地浸泡在你的業(yè)力海中——你的習慣執(zhí)著的這樣一個業(yè)力海中,你沒有出離過,你沒到彼岸,你沒有真正地得到佛愿力的承載,若有承載,我們整個身心世界全都會變化。

  阿彌陀佛所教化我們的是——讓我們來不舍一切世間。因為對前四門的認知,若學習的不夠細膩,或者沒有去實踐它,大家一出門就還給阿彌陀佛了,一出門老樣子,過去說“登壇得戒,下壇舍戒”。我們在這里面聽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果地覺的作用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我們一出去了,又開始該怎么習氣怎么習氣,該怎么習慣怎么習慣,該怎么世俗怎么世俗,那就是直接下壇就退戒了。

  “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六字洪名,“南無”就是給你的教誡!“南無”就是要守護!“南無”就是引導我們皈命、隨順、信順,如是作為。我們往往口念“南無阿彌陀佛”, 心想世俗,結果“南無”不動啊,南無來南無去,結果還是自己的業(yè)力,原地踏步了。

  所以這個“不舍”,實是順性所暢。我們已經學了前四念門,說阿彌陀佛所有的修持我們都是相應的,何以故?他所有的修德的圓滿清凈莊嚴,只是顯示了我們眾生的性德罷了,這個性德是無所屬的,埋沒者自埋沒,運用者自運用。所以我們一旦了解了業(yè)無所屬、法無自性,在這個地方真正知道了心智的自由,那那我們就取阿彌陀佛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來熏修自己的心智與意樂,而不是運用自己貪嗔癡慢疑的業(yè)習去奴役自己的生命,那你就是一個“不舍一切苦惱眾生”的果地覺為因地心的行持者,也就是一個返向往生的修持者,雖在娑婆世界,可以把阿彌陀佛的完整的依正二報的清凈莊嚴回施于眾生,令一切眾生有剎那的感知、認知,或者說隨順,使我們能在這個五濁惡世中有隨順離苦的善巧。

  很多人學過教,教下一定是開圓解得方便。宗下一定是明心見性、徹悟自性能見方便。那凈土一定是信順得方便!你開悟的人白搭,開圓解的人也白搭,為什么呢?假如不信順彌陀的愿力,在凈土一法上不能產生事實。何以故?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住持法界,你所覺那一點、悟那一點、開那一點圓解,遠遠不夠用!這是世尊如是教法,如是傳達。

  因為徹底彰顯了諸佛圓滿清凈莊嚴的功德,所以其修德圓滿,彰顯眾生性德之本質,來無礙地平等回施眾生。如果眾生沒有這個性德,或者說在我們意識海中沒有這個所謂的佛性,阿彌陀佛再努力也沒有用,因為沒有種子。所以,阿彌陀佛不舍眾生,平等回施,是因為我們都有佛性這樣一個種子。

  阿彌陀佛平等回施眾生,平等利益世間,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成熟眾生。照眾生而成熟眾生,實際我們都不斷地被成熟著,慢慢地在熏修著。一次性長熟的,那是性德的原來的面貌;慢慢地長熟的,那是我們執(zhí)著的習慣。所以我們現(xiàn)在,不管是一次性成熟、徹悟、回歸于此,或者是慢慢地成長,都沒問題。大部分人接受的還是慢慢地成長、慢慢地熏修,都沒有問題,因為必然被阿彌陀佛圓滿的光明所照,照到每一個眾生的心智的性德上,來印契我們每一個人所具的性德。此處,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屬于他自己,他供養(yǎng)給十方法界有情,令一切有情在此處得無畏取、無畏舍的方便——舍九界生無畏,取圓滿生無畏。

  如果阿彌陀佛沒有回施眾生、與一切眾生做大施主的這樣一個誓愿,那我們的佛性,也就干巴巴地、空空洞洞地、泛空地放在那個地方,你沒辦法去應用它。一談到性德,大家兩眼一抹黑,什么是性德?那我們學習阿彌陀佛,就知道——性德就是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其莊嚴清凈就是一切眾生本具性德的本來樣子。本來應該是這樣子的,我們現(xiàn)在受到的果報是我們不應該受的!是我們的執(zhí)著分別的殘缺、割裂、對立造成的有礙的行為。那么你往生彼國就是往生本家本國,何以故?彰顯一切眾生的性德故。一切眾生往生彼國,皆是回本家本國!

  我們在三界六道中的輪回,就是苦,就象孤兒一樣,象從父母身邊逃失的兒女一樣在這個社會上飄蕩,無依無靠的。我們流浪的太久了,世尊來喚醒我們,說你趕緊回家。如長者子喻一樣,世尊所親證、所積累之極大財富,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一切眾生。何以故?如《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所講——視一切眾生是若自己,視一切眾生是若父母,視一切眾生是若一子!這三個“視”,是讓我們了解阿彌陀佛所證之不可思議的作用力,是為了令一切有情認知阿彌陀佛所證之修德是來彰顯我們的性德、讓我們有家可回的一個標立,一個提示,一個給予,一個確認,一個事實,一個象河流必歸大海一樣的事實!我們眾生再怎么流浪,就象上游、中游、下游的過程罷了,你必然回歸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國土。

  我們要說必歸了,這樣就可以放逸了嗎?就可以隨便了嗎?那你受苦啊,多受勤苦,多受迷失,多受熬煎,所以這是世尊這樣的法身父母,其心智中所不許的,他不希望這樣。我們知道,現(xiàn)在許多的兒女長大以后就放棄了父母,或者說到他省他國去生活,但是父母揪心的痛,一說起來就淚汪汪的,不知道兒女現(xiàn)在什么作為?什么樣子?擔心,揪心,痛苦。當兒女的根本就不知道,也可能兒女在受苦,也可能兒女成功,也可能兒女顛倒,也可能兒女有秩序,都可能,但是父母的心呢?我們人間的父母就是這樣的感情,那諸佛如來呢?他對我們的親近,遠超父母!父母給我們的親情,一生,多生,還在冤親變化,而佛菩薩對我們的親情,是順性而展示的,是不可散壞,不可顛覆的!我們不知道為什么這些菩薩們有那么大的慈悲心、耐心?是因為他們與一切眾生有這樣一個順性的徹骨徹髓的親情!我們再好的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父母之間,再好的關系之間都會變異,它會順著需求而變異,順著現(xiàn)狀親疏緣而變異,順著冤親得失大小而變異,但是佛如來親證了法性,他們沒辦法變異,他們了解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而妄受其貧窮之苦、輪回之苦、顛倒之苦、執(zhí)著之苦,那“視一切眾生是若一子”是他的真情話,經典上不是說一些高尚的話語,是很如實地表達了諸佛如來順性地認知了一切眾生,象一子一樣地去愛戴他們,心疼他們,了解他們,予他們利益!

  我們要是不了解這一點,我們往往會認為世尊,或者這些菩薩們,他們在做些什么呢?一旦我們親證了法性的周遍性與真實性,我們也會愛戴一切眾生!我們也會饒益一切眾生而不舍!為什么呢?那你就可以在第五門中去熏修,去了解諸佛如來的果地覺是什么樣的一個作用力?什么樣的一個心理特質?什么樣的一個效果?我們會去同感他,同樣體會他、認知它。這樣作為一個念佛人,我們有所念,有所為。

  我們念佛什么呢?——佛親證法性之周遍,親證一切眾生有如來智慧德相之事實,他憐憫一切執(zhí)著于業(yè)力習慣的眾生、苦難輪回的眾生、迷失有情們,猶如一子!所以釋迦文佛說啊——我視大地眾生如羅侯羅啊。他這個話是很真誠的,很徹底的,很如實的!

  象我們現(xiàn)在的親人之間,也可能是多生父母,也可能是幾生父母,也可能是此一生父母,也可能是過去的怨對所成,也可能是多世的怨對所成,也可能是生生世世的怨對所聚集,但它是變異的,親疏、親怨,愛憎,都在變異著,因為它不是順性而來的,不是順本質力而來的,它是順表相的需求、短暫的需求,階段的需求,角度的需求而展示的人性,有愛有恨,這樣一個所謂的親疏關系。所以過去說“七世父母”,即多不出于七世而產生變異,親而變怨,怨而變恨,恨而變仇,仇而變敵視,敵視則更相對生,各樣殺害!

  父母親情若不是增上修持者,多不過七世。所謂增上修持者,入菩薩道行者。象我們看到的善星比丘,是世尊多生多劫的兒子,但他在世尊于娑婆世界應化的時候示現(xiàn)了一個墮地獄的形象,他誹謗世尊。這些大權菩薩呀,為了教化眾生,各顯因果作為方便,實是為了示現(xiàn)。他們在意識法界的因果中游戲舞蹈,得自在力,他們在游化著,在如幻的作為中得自在,得方便,他們知道這一切法是不可得的,為了利益眾生,他們演什么樣的戲、什么樣的角色都可以演的很完整、很真實、令眾生感動。所以釋迦文佛就讓他生生世世的兒子演一個墮地獄的形象。

  為什么他們能有生生世世這樣一個親情呢?象耶輸陀羅和釋迦佛是累劫的夫妻,因為有增上的修持。增上修持者,他不遺失,不變化,直趣菩提,究竟圓滿。我們都讀過釋迦文佛因地的故事——釋迦文佛去供養(yǎng)燃燈古佛,得不到花,因為王者已經把花全部收購了,其他人不準用的。耶輸陀羅的因地拿了一朵七葉蓮,她就說我給你花獻佛可以,但你生生世世要娶我為妻。世尊在因地說,我作為一個梵行者,何以以妻為累呢?我應該以梵行作為增上啊。耶輸陀羅說,那你就不供養(yǎng)世尊了。他這一衡量,說算了吧,就這樣吧。他就拿花供養(yǎng)燃燈古佛,然后以發(fā)鋪地,燃燈佛從發(fā)上踏過去后就給他做了授記。

  講這個故事,最主要的是要知道諸佛如來在他們的增上修持中,他們的眷屬是不會變化的。象《悲華經》中,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等,他們都是阿彌陀佛因地的千子,釋迦文佛是梵志,這一千個子現(xiàn)在早都成佛了。阿彌陀佛為什么立這么一個超世之愿、普利一切呢?也不是因為他當時是無諍念國王,他才有這樣一個角度。是他審觀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做了一個極大善巧的作為,因為諸佛如來,千面孔萬面孔,千名字萬名字,總是一個名字——度化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成就菩提。為什么要度化眾生?——他真是了解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樣一個事實,這樣一個唯佛與佛能知的事實!我們很多人說我們親人之間怎么樣,舍不得這個世俗的親情什么的,我告訴你,在這個世間,你親情糾纏多者越不過七世,就變了,親人變成有怨、有計較、有仇恨、有迷失、有對抗,乃至夫妻之間、父女之間、母子之間等等就會由親變怨,由怨變恨,由恨變成敵人、敵對。為什么呢?他沒有準則,沒有徹底性,沒有順性徹觀我們所謂的佛性、覺性,他只觀了當時的需要,當時各取所需這樣一個角色。所以說我們學佛,不是一個泛泛的因緣,是一個真正的大事因緣!

  在凈土整體的教法中,“不舍”二字的分量是比較重的。不舍本身是無為而至的一個說法,是率性、稱性的一個說法,是滿足的一個說法,是一切時處的一個說法。

  我們已經習慣用有為法了,得失啊、對待啊,這是我們的習慣。依無為而至、寧靜而至、寂滅而至、喜悅而至的東西,我們一般不承受。所以隨順彌陀的果德來審觀世間,本身就是無為而至的一種順著愿力而成熟自他的一個善巧。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