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來,行化自在

  安居第七十一日(三):先回家來,行化自在

  我們提一提五種果門。因為在五念門中,第五門還沒有展開,我們先跨越一步,來看五種果門是怎么講的?

  念門有一個心作心是的過程,果門的教法基本上展示的是即心即是,它省略了心作心是的過程。但對我們凡夫有情來說,心作心是是我們的空間,我們若把這個空間直接拿掉,我們有時候就會不能接受,就是說直接給你一個現(xiàn)成的東西,你不接受。阿彌陀佛的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直接給你一個現(xiàn)成的東西。就象手機、照相機很多東西都是現(xiàn)成的,慢慢地我們就接受了。一般我們希望自己作為出來一個東西,尤其娑婆世界的人,自我作為的意識十分強。所以念門是心作心是的一個方式,對這個即心即是的五種門,我們把名字提一提,折射回來看看是不是有方便?

  一.近門(身業(yè))禮拜

  二.大眾會門(口業(yè))贊嘆

  三.宅門(意業(yè))作愿

  四.屋門(智業(yè))觀察

  五.園林游戲地門(方便智業(yè))回向

  五種果門,是即因即果,即心即是,就是說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動心念是什么就是什么,把身業(yè)禮拜、口業(yè)贊嘆、意業(yè)作愿、智業(yè)觀察、方便智業(yè)回向做了一個交代——用因果同時來展示與念門的差異。念門有一個讓我們的心智自由擇取的過程,就是讓我們了解心地的取舍的自由的過程。這五種果地門不這樣講,它說你做什么就是什么,動念緣什么就是什么。因為我們已經成熟了意識的游歷自在,對意識的舞蹈已經熟悉了,知道應該擇取樂、究竟、圓滿、清凈、佛所證、順性,我們已經了解這個了,那下手就很準確了,所以即心即是,不再做啰嗦了。

  在五念門中還給我們心作心是的取舍方便的訓練與教育,就象學一個舞蹈動作,沒有學會之前,動作要分解地教給你,你學會了,那舉手投足就可以做了。前五念門就是分解動作,讓我們去進趣、了解、認識我們的意識怎么得到真正的解放?究竟位上的意樂怎么選擇?怎么舍棄雜緣?怎么成就二種清凈?怎么遠離二種濁惡?讓我們去審視、思維、觀察,在作意自在力上產生事實了,那就來講所謂即心即是的方便。

  這個“近門”,讓你象回家了一樣,說往生彼國是回本家本國。它用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游戲地門,把我們的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方便智業(yè)之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做了一個步步深入、最后得自在的引導。

  園林游戲地就是已經對家徹底了解了,就可以出去游戲了。人們一旦有家了,工作生活疲勞以后,說出去走一走,到后花園去逛一逛,但是要有這個安穩(wěn)的過程——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通過身、口、意、智的這樣一個自我審觀,回到家,安下心來,再去游化。安下心來,就是自身的利益已經具足了,已經踏實了、安穩(wěn)了、沒有疑慮了,那么再去娑婆世界、十方世界游化,那就得自在力,無疑無慮,無有后顧之憂。所以前四門展示的還是回到家里,先安心。

  凈土一法不可思議,先回家來,行化自在。就是先把自己的身心安頓下來,認知極樂世界是我的本家本國,身心皆有所歸了,歸向清晰,毫不含糊,來去自由,毫不含糊了,這樣可以入第五門,于生死煩惱林中游化自在。這個自在力是來自于你身心具安,身心得到了安樂與依止,我們才有在生死園煩惱林中不舍一切苦惱眾生的耐心和支持力。要不然你自己尚不得安穩(wěn),怎么去支持別人?怎么去不舍有情?

  這個禮拜門為什么稱為“近門”?此處擯棄了思維的過程,天親菩薩講——“身業(yè)禮拜阿彌陀,為生彼國故,即生彼國”。我們要知道意識是自由的,業(yè)無所屬的,意識可以隨意安排,意識國土沒有國界,那愿生即生也不成問題。禮拜,就是往生之抉擇,抉擇就即生,即生就即安即穩(wěn),那就近門,表示我們已經回到家門口了。所以禮拜就是回家之意,“愿生即生”在此處已確認了。

  若對五念門真正實踐過,我們就知道意識法界是自由的,意識可以漫舞在十方法界中,不管是娑婆世界還是極樂世界。意識欲往生極樂世界,那往生是毫無障礙的;意識欲在娑婆世界,那執(zhí)著于娑婆世界也是毫無障礙的。我們在五念門中,把自己的意念訓練的成熟了、自由了,了解了隨意自在的自在力就是無自性,業(yè)無自性,業(yè)無所屬。因為無自性故,人的意識在意識法界中是可以自由遨游的,是可以自由抉擇的,是可以成為某個角度的事實的。所以愿生即生,在這個果門中就成為一個事實。

  口業(yè)贊嘆,與彼光明相應,那就入大會眾數(shù)。怎么贊嘆呢?因為見佛相好了,如親臨其境贊佛,因為你與無礙光明相應故、無對光明相應故、清凈光明相應故、無邊光明相應故、不思議光明相應故,那你的贊嘆就象在大會眾中的一樣,就是你已經回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了,你來贊佛。

  這每一門就直接把你拉到極樂世界的現(xiàn)場。如宅門,意業(yè)作愿得到安穩(wěn);然后到屋門,數(shù)自家珍寶;熟悉了以后,那你再去旅游,沒問題了。

  那我們回頭再看現(xiàn)在人念阿彌陀佛,或者凈土這個修法,就背離了這些東西,它講你的功夫如何,而不是讓你去親近阿彌陀佛,親近極樂世界這個本家本國,去觀察彼國的莊嚴,去認識自心的自由,認識自心的應抉擇應舍棄、應回向應不舍。這樣一個次序的教法是十分完整的!

  今天先提一提這五種果門,實際就是愿生即生的事實。整個凈土教法兩個次序的訓練——一個是作意,心作心是,一個是即心即是,整個都是以了義教、圓頓的教法為事實的依據(jù)而相續(xù)的,就是我們現(xiàn)世的利益——不離本座即得往生的事實。

  我們以前接觸的可能是人臨終了、舍報了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垂手接引你,你才能往生彼國,那么這個世界跟你是隔閡的。對這一類人,此處這個訓練也沒問題。這個訓練先讓你熟悉彼國,先讓你看地圖、看圖片行吧?你沒往生沒問題啊,你看看介紹的說明書行吧?對這一類固執(zhí)的人,它也是一個說明書,是一個路線圖,是一個往生彼國的指導。那對不固執(zhí)的人,當下就是利益,就是安樂,就是解放,就是現(xiàn)生即得往生彼國!歷代祖師在此處的說法是毫不含糊的!

  當然有情的執(zhí)著分的差別是很大的,有的人一定要堅持我這個色身不舍棄那怎么能往生呢?有的人就死死地咬住這個地方。那對這一類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極樂世界的說明書,你應該睜開眼睛看一看!那你說說明書我也不看,我就等死!那也沒辦法,也有這樣的人——我就念佛等死,那也沒人反對,這畢竟是你自由的權利。世尊允許我們三輩九品啊,允許我們所有的作為與選擇。三輩九品都是眾生的選擇,不是佛的選擇。佛的選擇是唯生報土,唯是一乘啊,唯是大白牛車。此處若認識不清楚,對極固執(zhí)有情來說,那這也是一個極好的極樂世界的路線圖,里面附了很多極樂世界的照片,你觀察了以后,說這個地方還很好。

  對五念門和五種門的差異,我們做了一個提示,我們現(xiàn)在還不去講這個所謂的五種果地門,因為講它有點太早,就怕大家即心即是的接受力不夠,那樣聽了,也就是過過耳根,在我們的作為中不起作用,所以此處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提示,讓大家有一個概念。

  我們還回到心作心是的念門上來。實際這一夏,我的主要目標就是把這個心作心是的作為、心地的自由使大家真正地認識清楚。心作心是實際是一個法爾本然的狀態(tài)。通過觀察,我們對業(yè)無所屬是有認知的,就是所謂的法無自性、法無我。

  我們要了解心作心是,就必須有一個對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的觀察。你看我們還是凡夫人,我們可以觀察極樂世界,去感受極樂世界,去緣極樂世界的種種清凈莊嚴及菩薩的正修行。那我們也可以緣五濁惡世的種種業(yè)力,種種貪嗔癡慢疑,種種苦難。這兩種“緣”,是由我們的心“作”,即心選擇所成熟的。此處很容易認識。

  我們心“作”,選擇——極樂世界,就會在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清凈莊嚴中得到加持,得到影響,得到感知。那在“舍九界”的舍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在九界所有泛出來的因緣面前我們可以休息,因為可以不取它,所以舍九界、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這不過是給我們一個休息的方法,這個方法實在是你自己可以選擇成就的。

  前四念門中,讓我們舍九界,實際就是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緣中。就是說九界緣一成熟,除念佛以遠,所有的動作、意識我都可以休息,我都可以用念佛來圓成它,在此處都可以休息,即舍棄它,不再操勞它。為什么不再操勞呢?——選擇,是我們心地的自由。故成就心意自在所做。

  這個地方要反復地去成熟它,若不成熟,后面五種門我們沒辦法去學習,就會滯約在念門上,因為念的隨意自在我們還沒有真正成就,那對即心即是,你不敢的,你會產生畏懼。如果心作心是的選擇——我們所依的,都是世尊清凈的教法,業(yè)無所屬也好,法無我也好,無自性也好,我們已經順著教理教法,又順著佛的愿望做了如理的抉擇,那我們舍九界就是圓成九界,就是休息于九界,也就是于九界緣中得休息,于九界緣中得舍棄,即現(xiàn)緣中舍棄它,不去糾結它,現(xiàn)緣中得休息。

  實際我們大家都需要休息啊,在現(xiàn)緣休息是最好的休息!在現(xiàn)緣之外找休息,反而麻煩。這樣我們時時處處都可以休息了,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可以天天休息了。為什么呢?你若真做一個念佛的人、舍棄九界的人,那你就可以天天休息,睜眼閉眼都可以休息,作為不作為都可以休息,因為你在此處可以不計較得失地休息,不計較人我地休息,不計較是非地休息。

  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休息,就是不操這個心了,因為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心作”,做了這樣一個“心是”,我們知道這個自在力是每一個獨立的生命對自己的一個尊重,對自己的一個究竟意樂的擇取。因為我們都知道,每一個獨立體的所有意識作為的第一受用者是自己,那我們怎么尊重自己的第一受用呢?那我們一定會擇取一個究竟的意樂,或者說真實的意樂,或者說真正地讓自己的身心在這個休息中安寧下來,在這個圓成九界中成熟起來。

  剛才提到五種果門,是讓我們大家看一看我們還是對心作心是比較親切,距離比較小一些,一說即心即是就有很大的距離,突然心里有一種陌生,有一種我們驅馭不動的感知,因為即心即是做時即成了,沒有過程,就是說你沒有品味的時間。這個心作心是還有我們的選擇成就這樣一個品味過程。

  所以作意是凡夫心的一個特定的作為。《瑜伽師地論》中講菩薩有七種作意,我們現(xiàn)在的作意就是一個意樂的作意。因為我們在這個世界充滿了辛苦,這個辛苦是徒勞的,是無意義的,是造諸惡業(yè)的一種勤勞,那我們需要休息的。這個休息不是無所事事,是在種種作為中不做計較,不做執(zhí)著,不做對待,以平等心智觀察、面對,那這就是圓成與休息。它本來圓成,實際我們本來也應該休息休息。這個娑婆世界對我們造成的辛苦與疲憊,實際很多人都有體會的,只是說不出來。

  我們真正審觀了我們意識的深刻的角度的需要。有的人說我還需要很多躁動,還需要很多造作,因為在這個世俗中還有很多未了未盡的因緣,即我們說的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緣,很多很多的,那怎么辦呢?——在菩薩增上法中,你可以不散壞地去作為,但要是在凡夫業(yè)力中,你很快就迷茫了、迷失了,很快就變成種種惡緣了,很快變成種種苦業(yè)的糾結了。實際我們這一生,解脫也好、往生也好、得不退轉也好,這是我們的主題,我們在完成這個主題的前提下,去完成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一定是方便!你的未了情,你可以生生世世以智慧業(yè)力、方便業(yè)力去饒益它,它不會轉換成一個惡緣。那你的未了事,事事可以增上,直至菩提。這在菩薩的因地中,我們都可以觀察到的。

  因為現(xiàn)在在娑婆世界的整體業(yè)分中,我們大家都是為五障所遮,眼耳鼻舌身意都不通了,五通者稀少,所以你說未來沒用。但我們可以看到過去這些佛菩薩的作為,可以從文字上、教法上去隨順觀察,能了解——我們若是取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在迷茫中相續(xù)、業(yè)習中相續(xù),那我們一定會丟失生命的主題!會陷入無際的輪回苦海!會在變異中不能把握、不能自制!一直在沉淪與迷失,最后就是個掙扎!而我們若是完成了往生的主題,于法得不退轉,能如實地行菩薩不退轉之增上業(yè),直至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們所有的現(xiàn)緣或過去緣中,未了的情緣、事緣、業(yè)緣等等都是增上緣了,因為你已經在菩薩不退轉的業(yè)與作為中成熟了,你有這個不退轉的加持與守護,那么你在未了緣中就會得到種種的增上作為,所以導引眾生趣向菩提,無有舍退。你不會舍棄任何一個眾生。那我們在世俗的顛倒業(yè)中,在這個未了情、未了事、未了緣中沉淪、迷失與掙扎,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惡劣,變得善緣越來越薄少,因為減劫故,因為共業(yè)所促使故,因為無始以來的業(yè)力交織你不能自制故。

  那么此處的擇取,所以我說究竟意樂是主題,我們人生的主次一旦分明,那我們就是一個自在的人、快樂的人、清晰作為的人,我們不會在人生的選擇上再次迷茫!那我們的人生就變得條理清晰、因果分明、作為結果分明!

  所以緣佛成佛,主題不變了,然后我們再回頭照顧這些未了緣,各修短自在,解決自己未了的緣,各以增上緣而作為,如釋迦文佛一樣,因為證得應化方便,得自在力故,所以入此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已成熟的因緣令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成熟的因緣結以勝緣,令現(xiàn)世得到清凈的加持;未有因緣者亦種下因緣。所以,于一切眾生皆做增上。這就是佛陀的出世。

  我們這一生,若是了解了憶佛念佛成佛,隨順佛愿往生彼國,住不退轉,然后再修短自在這樣一個次序,那我們的究竟意樂得到了一個抉擇,方便意樂上你再了你的未了緣,于其各個增上,各個自在,你可以把持,可以運用,可以成熟,可以互做饒益而不做減損。要不然我們在世間沉淪,在未了緣中相互糾纏,那你只能墮落!因為減劫中的共業(yè),你若要個體超越,那只能念佛憶佛,隨順佛愿,成就不退。而我們大家的業(yè)相是集體滑坡,減劫故。這個“減劫”不是一個借口,是我們業(yè)力所載負的一個事實!我們可以回顧上一個世紀與這一個世紀人類的作為、道德、意識,消費的、情感的、家庭的、社會成員的組成等等,是不是在滑坡?是不是在整體滑坡?要是個體、群體、某個角度滑坡,那好調整,但要是整體滑坡,誰來調整?

  因此對極樂世界的擇取,就形成了一個極大的自尊的第一受用。我們認識到我們所有身口意的表達,自己是第一受用者了,所以在第五門回向門中,“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就是順性回施諸佛的教法、饒益眾生。對此我們還是第一受用者。那我們在世間做一個自利的人,也是第一受用者。我們做一個貪嗔癡慢疑的人,還是第一受用者!

  意識是業(yè)無所屬的,其擇取完全是由我們每一個生命的獨立體來個體作為,個體受用的第一感知者是我們自己。對此我們若生起了尊重,若認知清晰,那我們在這個究竟意樂上一定就會拿得準的!因為這個心意自在的作為是完全由我們每一個意識生命的獨立體在做抉擇的,沒有任何人能干擾我們!尤其是我們學了凈土這個教法,我們完整地審觀了這個意識法界應該怎么擇怎么取?怎么舍怎么不舍?這些角度我們不斷地在審觀,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事實,那究竟意樂的主題我們就抓得住了,未來世所有的未了情、未了緣、未了業(yè)都是增上的了!

  如果這個問題你還沒有抉擇,那你身邊的業(yè)還會不斷地變異,趣向于惡化。這不是警告,這是事實。你看看你自己身邊是不是惡緣慢慢地在增強,善緣慢慢地在衰減?你說我就是個念佛人,那你的善緣增長是有依止的,是有事實的。你如果就是一個隨順著你的業(yè)緣情緣沉溺糾纏,那你只能去衰減自己的善緣,慢慢地惡緣熾盛。

  有的人說我很自信,我周邊都是善緣,這樣的人可能不如實,或者說起碼有自欺成分。因為世尊取滅以后,這個五濁惡世中人的心智的變化基本上都是飛躍性的變化。在閱《四分律藏》中我們看到,過去六群比丘、比丘尼,不管他們犯任何過失,都是直語、如實語,絕對不說異語!說了以后然后問世尊如何施教,我當守護。我們現(xiàn)在的人,即使你是個極好的人,極殊勝的人,極了不起的人,你看看你的作為,你能不能事事如實?于語言與事上不做增減?我們要如實地審觀現(xiàn)緣,否則難免墮入一種自許與自欺。

  我遇到很多做很多善緣善事的人,自己身邊也有很多善緣善事,很了不起,但在善事與往生的抉擇上,往生無疑是主題,在這個世上做善緣無疑是增加自己世俗資源的一個方法,就是說你在世俗的資糧上做了一些準備。為什么呢?我們可以自己審觀。

  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究竟意樂的必然的擇取!這必然是我們心作心是的,因為我們這個心已經做了細致的審觀,業(yè)無所屬的審觀也好,意樂的審觀也好,相續(xù)業(yè)力的審觀也好,或者說于彼二種清凈與此娑婆世界二種渾濁我們怎么來衡權?這是更有效果的、更有意義的、更尊重的、有把握的、自由的、自在的一個抉擇。因為你在這個娑婆世界沉浸自自己的現(xiàn)業(yè)現(xiàn)緣,或者現(xiàn)實的情感糾纏中,這個整體的滑坡是必然的事實!

  那我們選擇了極樂世界,因為是業(yè)無所屬,不管是彼世界還是此世界,心意自在的作為我們已經做了一個認知,所以你選擇就可以成就,愿生就可以必生!那么往生的必然,在我們的心目中,在我們的尊嚴中,在我們的第一受用中,一定會做抉擇!那我們就知道了,念佛不是逼迫,不是數(shù)字,是由心而產生出來的感激、贊美、贊嘆、感動、守護、傳達、饒益有情、自他二利!

  這個念佛實在是我們的需要,實在是我們的意樂門,實在是我們生命的主題!那些九界所有的作為,除念佛以遠的作為,反而是附著在上面的,應該以念佛利益回施的對象,這樣我們人生的生命、修行、生活的主題都清晰了。主次一旦分明,那我們就做的主,就不在九界業(yè)力海中去糾纏,去迷茫,去倒見了,那我們在九界中就得到了自在,所以舍九界、圓成九界、修行于九界,同樣我們在漸次心上,也在某些角度利益著九界。

  念佛這個主題,變成我們是意樂的,是隨緣的,是隨心的,是順性的,是一個無疑的念法了!那我們再念佛就不會有強制性,或者說念佛感到很苦,或者沒有效果,或者說有某些角度的自我逼迫與任務性的感知,或者說要達成一個什么的誤導。這些誤導我們都擯棄了,我們變得輕松、喜悅、安詳、從容地憶佛念佛贊佛,隨順佛愿,饒益自他,安住在極樂世界的二種清凈中。

  雖在娑婆世界,無疑安住于彼國!為什么呢?意識海中無障礙!意識海中名字世界,所以此世界彼世界不過是個名字,名字后面是執(zhí)著造成的差別,若沒有執(zhí)著,但依意識海,我們隨順彼國二種清凈即得安住,擯棄九界即舍棄娑婆。所以未離娑婆,已舍棄娑婆;未往生于極樂世界,已安住于極樂。這個心智選擇,是心作心是的最殊勝方便!也就是所謂的我們的心意所作自在成就。這個成就是我們五念門學習的必須的結果!若沒有這個結果,那我們這幾十天的學習就走入誤區(qū)了,那我們在此處就應該反思它,我們在凈土教法的念門上的學習就應該換角度,做及時的調整。

  因為念佛本身是我們的意樂造成的,本身是菩提心的自然的宣化,本身是阿彌陀佛的威神力加持所成,是載負著我們的,是由心而發(fā)的,是喜悅所成的,是悲智的相貌,不是負擔,不是要完成什么任務,也不是要達成什么功夫,它是一個法性的力,也是一個彌陀的果德的力,它回施給一切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眾生,令此眾生在業(yè)無所屬的交換中擯棄九界,接受佛果,安住在二種清凈的如實的安樂世界中,擯棄五濁惡世的二種渾濁,使我們的身心得到即下的安樂,何以故?業(yè)相之相,實無自性。那我們這個心作心是可以有擇取方便,在這個擇取方便中。即生往生彼國是事實了,

  那么對這個念門,我們的修持就會有一個守護的結果,即所謂心意所作自在的抉擇。所以凈土三種根性中,心作心是不是利根,也不是鈍根,是中性根,是大部分人的心智中可許的。因為說利根,就是即心即是者,多有不許,那干脆我們就從心作心是,順著《往生論》的教法次序來給大家做以提示。那我們了解了這個“心作”,是心選擇所成就的一個結果,我們在這個地方反復地思維、觀察,通過禮拜贊嘆作意觀察這四門的確認,我們再來做回向門的饒益有情、不舍九界的一個順性的現(xiàn)世的修行者,那我們就遠離了在娑婆濁惡世界迷失的畏懼,因為在彼世界已經真正得到了皈依的抉擇。

  心意自在所為,一定是在舍九界、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現(xiàn)緣中這樣一個唯佛是念的現(xiàn)行中,我們才能轉換到不舍一切眾生,不舍九界、饒益眾生的這樣一個次序中。若是我們沒有這樣一個次序,直接就不舍一切,那我們就渾渾噩噩地在此五濁惡世繼續(xù)沉淪,不能自拔。

  所以這個次序我們一定要清晰。前四念門,入功德,為善巧,舍棄九界、圓成九界、休息于九界現(xiàn)緣中,那我們知道業(yè)無所屬,所以擯棄九界之時,唯佛是念,因為隨順佛愿故,擯棄九界,那也就是圓成九界,也就是休息在九界的現(xiàn)緣中,這樣我們能入佛功德,因為佛功德是令九界眾生休息,令九界眾生圓成,令九界眾生于現(xiàn)緣中不再掙扎迷失。

  這五念門,前四門入功德與第五門出功德,饒益有情有方便說不舍一切,一定要在次序上我們要反復地自我捶打、認知,在這個地方要去善思維,善觀察,不能含糊!有一絲含糊的地方,我們一定要警覺自己,在自己的意識海中對自己負起責任,因為我們的意識、作為、口業(yè)是每一個獨立體的第一受用者,應該尊重他,應該愛護他,你應該在這個意樂上幫他抉擇,他是誰呢?他無我,所以說你要幫他抉擇;他無自性,所以說你要幫他抉擇;他在相續(xù),他不斷滅,所以你要幫他抉擇!他是個名字差別,所以若是凡夫,若是念佛者,若是沉淪者,若是覺悟者,都是靠每一個意識獨立體的自我尊重的抉擇。所以,順著法無自性、業(yè)無所屬,我們來抉擇、隨順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的二種清凈,那么我們再來不舍九界,不舍一切眾生,來回向為首,饒益有情,出生方便。那么我們做一個順性修行的人,那在這個念門上我們各有所得。

  慈法法師講于放光寺戒堂

  歲次辛卯六月二十七2011年7月27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