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八日(三):莊嚴口業(yè)功德成就

  安居第四十八日(三):莊嚴口業(yè)功德成就

  莊嚴口業(yè)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我們都知道,一切有情皆有三業(yè)。這個口業(yè)在任何眾生因緣下,只要生來不是聾啞,都是最殊勝方便的?跇I(yè)最有傳達力,我們的身業(yè)作為有時候會受很大的局限,但這個口業(yè)傳達最為靈變,尤其現在人的這個口業(yè),一句話,錄上音一播放,全世界都可以聽得到。現在的技術下,真是梵響也可以聞十方,濁音也可以聞十方,這個媒體傳播效應十分的厲害,

  但即使沒有這樣的現代媒體的傳播,我們每一個人的語言,一旦表達出來,也都在傳播十方,只是我們會誤認為自己的聲音可能只有這幾個人知道。不是,我們每一個言說都在這個法界飄蕩、漫移、作用,所以你不謹慎就會造很多口業(yè),綺語、異語、惡語、兩舌等等,這就會給你帶來許許多多的障礙,在你的未來設置很多行為交流的障礙。所以在五戒中,妄語戒是很應該注意的一個戒律。

  那么阿彌陀佛這個“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其口業(yè)是什么呢?阿彌陀佛有這樣的誓愿——“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痹谄涿柭曇魝鞯降牡胤,眾生聞號就具足金色身相,就具足心智,得到印契,若用不用。不管你用不用他都給你印契,好比一個人拿到一個介紹信,蓋上章以后,這個介紹信你用它,它就起實際的效果,你把它丟掉了,或者你不知道它的作用,但其作用力是有的。

  我們聞到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名號,一切眾生皆得到了印契。若用不用罷了。知者智者用之,迷者固執(zhí)者雖未用,遠因已成。智者當下就可以“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边@就是智者之回歸,之印契與回歸,不離于當念,一個具足抉擇印契的人就不會再索取了,他當下就會具有慈悲心,悲憫那些爭執(zhí)、掠奪、虧欠心的有情。對愚者固執(zhí)迷失者來說,亦種下一個遠因,但是當你第二次聽聞、再一次聽聞、智慧喚醒的時候,它也就成熟了。

  實際我們也是千百次的逐漸成熟,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有十劫的呼喚了,我們才能聽得到這樣一個教法,我們也不是今天就能成熟,或者說今天能成熟也是因為久遠的加持。

  所以,阿彌陀佛殊勝的口業(yè),就是他的誓愿與他的名號。具足了三身功德,令智者聽聞眾生,即他方菩薩聞即得三種忍,令他方的愚者,聞即得隨順方便,即得總持法門。

  口業(yè)功德成就,就是所謂的音聲佛事。這個音聲的內容是愿力所展示的,阿彌陀佛的口業(yè)展示了其愿力的內容,所以依名號令聽聞眾生得到解脫。

  相應與不相應

  往往很多人會這樣說——阿彌陀佛是無礙光,那我怎么會遇到礙?經典上說“聞其名號,是為無上大利”,那我怎么沒有感覺呢?

  這就是所謂的階段性的相應與不相應的問題。相應了,我們一般說是這個因緣現在就成熟了,那他在聞名的即下就會得利,即下就會成為事實。很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一念就安心了;有的人念了,煩惱也沒有什么薄少,看著還是老樣子,那么不成熟者就表現不出來相應。這個相應,說共鳴,說印契,說契入等等。不相應,那就沒有共鳴,也沒有被印契的感知,但畢竟是種下了一個遠因,種下了一個種子,雖然不相應也有其利益。

  就象我們一次一次地學習,有些角度我們可能反復地、千百遍地在講,就像一個串習的作為一樣。實際嚴格地說,是不必要的。就象拿著這個粉筆,不斷地說粉筆粉筆粉筆,對于清醒的人、了解的人,一遍就可以了,但對那些昏睡的人、昏昏欲睡的人,或者說心不在焉的人,說十聲他可能還在昏睡,旁邊的人一推他說,你看看粉筆。他有個概念,但可能還沒有太大的直接的感受。

  因為我們人的狀態(tài)的差異是十分大的,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隨順愿力所成熟的,是順性的給予,是利益十方無障礙的。障礙在眾生邊。所以佛陀施教是沒有障礙的,這個不相應、不成熟,都是我們個人的業(yè)力所使,業(yè)障所使啊,但這也是沒有問題的,必然種下了一個種子,一旦到一些特定的因緣它都會成熟的,所以學習佛法是功不唐捐的。

  在這個音聲佛事中,成熟或不成熟,我們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因緣是不是對應的。不對應也不可怕,不對應也不需要著急。就象一個人睡了一覺,別人在聽課,他睡了一覺,醒過來以后也不要有啥遺憾,畢竟你休息了這樣一刻鐘,那也是很好的。你就這樣看就好了,你也不要有著急的想法。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在一個法益上會進入那種無記與昏沉的狀態(tài),沒問題的,你心里要在這個地方松弛,它在你的意識法界中已經悄悄地種下了一個種子,我們在以后的因緣中就會有歡喜踴躍相應的一個機會。

  這個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功德、口業(yè)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一類成熟眾生,即下利益,即住不退轉。很多人聞到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殊勝功德名號,也有信心,也有歡喜,但是沒有一念,沒有得不退轉,他還在變異退轉迷失。不是,實際的內容是沒有退轉,他的業(yè)習、他的執(zhí)著、他自設的障礙使他看似在退轉,實際也是得到了不退轉的種子,不退轉的內容實質已經成就了,但是作用力尚未顯現。

  所以凈土這個教法不怕大家現在的利益沒有,這個地方是一點點的畏懼都沒有。

  很多人說,哎呀,念佛不得力啊。

  這也沒有問題,你畢竟是念佛的,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你一定要相信這個,你不相信也沒有問題,未來它也會起作用。為什么呢?這個種子是不可思議的!教法一入耳根,永為道種,這是真實不虛的,尤其是了義教的教法,你就是聽不懂也沒有問題,入你的耳根,那就不可思議!

  有人說,我是誹謗者懷疑者對抗者行不行呢?

  也可以,那不過是更久遠的未來,因為你現在的阻隔和對抗,還是會讓你有謗法疑法的果報,你還是會有厭倦排斥的,會造成這種心理結果,但在之后,它的后效果必然還會產生,不退轉的加持還會成熟。

  所以了義教法猶如人入旃檀林,就是入很香的樹林里,有的人去禮拜,有的人去打、去折,但是都有香氣,所以打者折者拜者咸得同等的利益,什么利益呢?當然拜者了是調柔的利益,折者了是損壞的利益,但畢竟都有香氣。

  所以了義教普利十方無有疏漏,是真實功德所在。凈土教法是真實的,是了義的,是徹底究竟的一個教誨,哪怕你就一個短暫的聽聞都行,我們有時候心中會有些對抗、有些疑慮,這也不可怕。都應該放放松,現下不相應也應該放放松,現下相應了也應該放放松,沒問題的。

  了義教誨真實究竟遍攝十方有情,猶如入旃檀林,若打若贊若拜咸得香氣,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說成熟與不成熟皆是無障礙。所以阿彌陀佛口業(yè)功德成就——“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梵響聞十方,凈化十方,這是十分有意義的。此了義教誨與真實的功德普及利益著一切眾生,若信者若未信者,若相應者若不相應者,若隨順禮贊者,若毀謗疑慮者,普等回施,所以梵響聞十方,凈化十方,潤物無聲。雖是以音聲來滋潤印契我們的心地,但它的作用是悄悄的,尤其是對那些利益尚未現前之人,其利益在久遠的相續(xù)中的某一時刻就會成熟。我們在這樣一個學習實踐聽聞的過程中,也是不斷與阿彌陀佛有意無意地貼切、相應這樣一個過程。

  如來:本來:印契

  “如來微妙聲”,是法性之貼切展示。我們對“如來”這稱號的認識,往往會比較空洞。佛陀十號,即對佛陀的十種稱贊中,為什么第一個就是“如來”這個名字呢?

  我們我把“如來”翻成“本來”,你感覺就很親近了,我們就要知道——如來,就是說他跟你本來沒有距離。阿彌陀佛的功德跟我們是沒有距離的,我若說這個“如來”是“同一空間”,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說什么樣的認知呢?阿彌陀佛名號乃至十方諸佛的名號功德,實際上就是為了喚醒我們,他并不是為了表明他有多么高尚偉大,他所有的高尚偉大就是利益眾生,所以十號中,“如來”也是喚醒眾生的方便罷了,喚醒我們覺性的方便。

  我們會把佛陀看得很高尚、很高貴,把他推的很高很高,實際上一切佛陀的這些功德、名號利益,都是很平常很平常,很平實很深入人心的,他希望最平實最簡單最能深入我們心智,來啟迪我們每一個凡夫有情,迷茫的有情,令我們來覺悟,成就眾生是他們出世的唯一因緣。我們一般說“不為自身求安樂,但令眾生得離苦”,一切諸佛就是這樣的成就者,其名號亦復如是。

  如來,就是沒有距離,是法爾本然的一個狀態(tài)。不要讓我們去排斥他,讓我們去貼切、去印契、去認知認領這樣的心智,或者說讓這種心智在我們心中同時得到成熟、作用,就像佛陀的心智一樣,那樣圓明,那樣透徹,那樣有力,這就是一個所謂的喚醒。

  所以說“如來微妙聲”,實際就是能喚醒我們的那個美妙聲音在心地中生起,在我們沒有距離的空間中生起,在我們隨順法性中起著作用,傳達著這樣一個沒有空間沒有距離的音聲,什么音聲呢?——凈化我們的心靈。怎么凈化?——沒有距離。沒有距離,你的心就得到了印契與凈化。假如我們心跟佛心有距離,我們就得不到凈化,得不到印契。

  這個印契、凈化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的心本來是很干凈的,但我們不知道,被業(yè)習所蒙蔽,那么“如來”——本來我們心里干凈,本來佛性跟我們沒有距離,我們一旦認知隨順印契了,那我們心中的所有的不凈、習氣、障礙,都會被凈化,被洗滌一盡,一切障礙一時散壞。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這個“梵”就是凈化與相應!奥劇闭,聞成就,就是契合,普利十方無所疏漏,若現下相應者,若不相應者,若即得利益者,若未即得利益者,究竟利益畢竟成熟,究竟利益必然圓滿。我們對這個“究竟利益”的認知往往就會有一個空洞,因為現下的業(yè)習與執(zhí)著會有自我蒙蔽,就會造成自我蒙蔽這種虛假現象下的一個排斥力,因為這個排斥力我們就認為沒有利益。實際不是。那只是你的一種習慣罷了,你這個習慣哪天悄悄地放下的那一刻鐘,或者你不放下的那一刻中,“究竟利益”都在悄悄地起著作用。

  我們每天在念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在聆聽著阿彌陀佛愿力的印契,在凈化著我們本來沒有間隔、沒有對待的心智,我們的心智本來象阿彌陀佛一樣的圓明,一樣的無礙,一樣的具足,一樣的真實,我們只是在自己的業(yè)習、共有的業(yè)習、交織的業(yè)習的蒙蔽下,相互在制約,或者說在制約自己,制約著他人,但這都是一種假設、假象,它是無常的,是變異的,是沒有自性的,我們這個覺性的心智與佛不二的心智是真實的,是究竟的,是不可毀壞的。一真一妄,真必生起作用,妄必然散壞。

  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所謂的“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是普利十方十法界的一個真實抉擇。這個地方為什么不講九界了呢?——九界是往生方便,印契則是對十方十界有情。九界眾生是要往生的,包括菩薩聲聞緣覺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往生彼國,一生必然成佛,但諸佛如來不需要往,也不要來,也不需要去,只需要印契。印契的剎那,印壞文成,即得圓滿,不假來去。所以說這里包括十方十界有情了。

  我們可以讀一讀《無量壽經》上半卷快結尾的文字,就是來提示阿彌陀佛怎么印契十方諸佛的,不單單是印契眾生。

  阿彌陀佛印契眾生,我們眾生要往生,實際利益方顯,因為我們有九界差別的固執(zhí),因為這個固執(zhí),需要往生,才能圓滿印契。一定會印契,但我們的固執(zhí)、我們的業(yè)習、我們對差別的執(zhí)著不能放棄,所以需要往生。往生就是放棄,放棄你的固執(zhí),放棄你的差別,放棄你的業(yè)的守護,那就是往生,那就是如佛一樣的印契。

  實際阿彌陀佛在印契著十方十界。九界眾生往生彼國,而佛不必要往生彼國了,為什么呢?佛入無礙智,究達方便,光明普攝,他們本來就沒有距離,他們不需要來來去去。但我們九界眾生的執(zhí)著,包括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細微的塵沙惑的執(zhí)著,猶如隔紗,尚不見于究竟,他也要往生,所以象文殊普賢這樣的大士他們也要發(fā)這樣的愿——愿我臨終無障礙,往生阿彌陀佛國。干什么呢?——其細微惑、塵沙惑,他也要通過往生來徹底解決。這是一個大事因緣。

  你說,我即心即是,就守護這樣一個法則,不以來去為方便,但以印契為方便,來弘揚阿彌陀佛這樣的殊勝教法,實踐這樣的教法,行不行?

  行。無疑無慮全在于此。有疑慮了,你還得往生,為什么?你不往生,疑慮以后又會蒙蔽你,就會又讓你在這個娑婆世界沉淪。所以再疑慮者,說“我有疑慮,我也愿意往生”,那就生邊地疑城懈慢國,所以在這個法界海中,九界皆是往生群體,唯有諸佛心心印契,不離于當下。

  你說,我們也念佛,也應該念佛時即佛,對不對?

  那太好了,實際說成熟者念佛即佛,不成熟者念佛亦即佛,只是說業(yè)習蒙蔽尚不能究竟覺知,實是同樣的印契,所以假于來去,來剝離我們那些細微的執(zhí)著,那種習慣性的執(zhí)著,那種自詡的共業(yè)交織的一種執(zhí)著,所以九界有情一定是往生的。

  我們經常讀到《普賢行愿品》這樣的文字,象文殊普賢這樣的大士們發(fā)的愿望,象龍樹菩薩在后期的許多贊佛偈中,也都是說——愿我臨終往生阿彌陀佛國。你就是再大的菩薩,再大的功德,你不愿意往生彼國,你后面都有阻隔,你一生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沒有分的,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所以“愿往生”者方生,不愿意生者怎么能生呢?所以古人講信愿往生,講即使念佛念的風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那也不能往生。故“愿生”是九界之必行!

  “愿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是對九界的一個共同提示,不管是菩薩聲聞緣覺,一直到地獄惡鬼畜生,九界眾生同一的行為,所以往生彼國,是凡圣同修的一個法則。這個凡圣,就是九界。

  說“印契”,為什么有佛界?你讀一讀《無量壽經》,就了解其中的內涵了。即心即是者,佛之大用。過去的禪師們聽到“即心即是”,就弘化一方去了,教化有情去了,那是什么樣的人呢?但將心印心契,就結束了,沒事情了。不知道我們現在能不能站出來幾個一印心就出去弘法去了,那太好了,那大家都不勞累了,也不用天天拿兩個小時啰嗦了,對不對?要是我們這里面全部都站起來,都弘法去了,你說我多好啊?可以吃飯睡覺了,對不對?是啊,法越簡單越明快,我們拿到手里燙手啊,就拿不住了,燒手的山芋沒人拿。那我們九界往生,這是一個事實的一個修法。

  真實心地的自然流露出來的音聲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這樣一個廣大的究竟的印契,了義的教誨,實際也就是我們“一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究竟心地的真實描述,真實的心聲!

  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一切眾生成佛的心聲,是一切圓滿莊嚴具足的心聲。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我們心地道德成熟了,是諸佛印契我們的心了,若知不知,若契不契,但是都在印契。所以許多人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利益,若知不知,九界同歸啊!相應者同歸,不相應者也在同歸。這個“歸”,知者即下就有用,不知者未來必有用。

  所以我們念佛人是世間福德人,是人間芬陀利花,是人中妙好人,是觀音勢至之勝友,這樣講是如實之語,是智慧第一文殊所行。佛在經典上經常會這樣講,因為這個“南無阿彌陀佛”是真實心聲的一個描述,你能念到這個聲音,就印契了你的真實心,洗滌了你的真實心,印契了眾生的真實心,洗滌了眾生的真實心,相應不相應都在起作用,相應不相應都在印契。他的功德如是,即普利九界,若知不知,但是利益著十方九界。

  你說”我們能不能利益十法界呢?能不能利益佛陀的法界呢?”嚴格地說,佛已經在圓滿覺中安住無疑,你沒有什么利益不利益了,所以我們一般說普利十方九界,凡圣同修,凡圣同歸,同修同歸這樣一個事實!

  阿彌陀佛這個教法,是直指真實心聲的印契罷了,一個成熟我們心地,喚醒我們的心地的妙用。所以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輕視它也好,重視它也好,相應也好,不相應也好,有意識也好,無意識也好,他都在起著不可思議的究竟的大用。

  “究竟”二字經常出現,因為它是實質的內容,我們不得不用,再用其他名詞不好表達。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者,與文殊等,與普賢等,與觀音等,與勢至等,與一切菩薩為伴侶,是人中之妙好人,是人中芬陀利花,這當然也包括你知與不知,明與不明,契與不契。要是認為我們是勸大家念佛,才說這么多善知識的名字,不是的,你靜悄悄地下面去感知,靜悄悄地下面去試驗,靜悄悄地你去念一聲,你悄悄地體會,不要跟別人講,那個利益只能自知和佛知。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知,那個佛是什么佛啊?第一個佛,是覺悟的佛,第二個佛是即下使用的佛,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知。

  我們總是把佛說在那個地方,我們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利益總不現前,佛法不可低就不可高推,平等是覺悟方便,平等是修行方便,平等是成就方便,平等真實安心。

  在阿彌陀佛這個教法中,我們逐漸會看到心性周邊的事實,佛性周遍的事實,阿彌陀佛愿力周遍的事實。我們無始以來雖然造了很多業(yè),很多習慣,我們的心與佛心沒有一點差異的事實!佛的心智,無量兆劫永劫的修持,本質沒有增加,我們無量兆劫永劫的造業(yè),心智沒有減少,這就是平等本質所現,平等究竟所在,真實修行之地,真實安樂之地,真正地載負一切眾生的實際地里。

  所以說阿彌陀佛這樣一個口業(yè)成就,名號功德,是四種度化眾生的方便之一。那么阿彌陀佛這個口業(yè)也在同時印契著十方有情,若信不信,若相應不相應,若成熟未成熟,若利益未利益,畢竟得利益,究竟得利益,這樣使我們有一個平等的回歸,真實的安心,九界的大利,是一個念佛的心聲的成熟與認知。

  你要是知道阿彌陀佛是清凈莊嚴真實心地自然產生出來的聲音,那你念佛就不會再累了。你要是從心底生起了這種圓滿覺悟的音聲,那個“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越念越明快,越念越喜悅,越念越自在,你周邊的因緣就越來越善良,越來越透達,越來越容易成熟自他二利。我們凡夫眾生利益他人是沒有方便的,但是在念佛這一法中,雖是凡夫眾生念佛,可以利益十方九界眾生,這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可以念佛成就,讓本尊阿彌陀佛來給我們作證——你可以問問阿彌陀佛,今天晚上就可以問問他,你說阿彌陀佛這是不是事實呢?你的名號功德有沒有這樣的威德呢?今天可以給他打個電話約定約定,晚上幾點幾分見面,要不約定你永遠見不了啊。你約定要有個理由,阿彌陀佛也不是是那么輕易好見,雖然他以大地山河為身,但我們只見大地山河,不見佛身。那就可以打個電話,跟他約定約定,說你以真身令我得見,沒有理由他不見你啊,因為什么呢?你心中有隔閡。

  所以諸佛如來住法界身,以大地山河眾生身為身。我們怎么見?我們見的是特定身,認取身,自己設置的身,大家共同說的身,經典上記載的身,而周遍身、平等身、清凈身、無分別身,我們總是不見,老是掉板啊。

  那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這見與不見,你要有約定方便。很多人說“哎呀,我怎么念佛老不見佛呢?”實際念念法界周遍皆是佛,關鍵是你那個“不見”是種子,結果就不見了,你一動念說“我怎么不見佛”,結果就產生了這樣一個不見佛的妄想的結果。你說“我念佛時就是見佛時,所有之見皆是佛”,你敢么?你敢了,那你念佛時就是見佛時。要不然,你要約定一下,你說“佛你來證實證實,我念佛是不是能見佛呢?”

  但是很多人把佛設置成這個樣子,那個樣子。釋迦文佛怕我們麻煩啊,說這些人怎么亂想呢?他就開始講《觀經》了,他說你不要亂說,我給你說吧,如此觀是為正觀,若不如是觀就是邪觀。我們一百個人就是一百個想法,一百個人說出來的就有一百個阿彌陀佛,不一樣。實際上人人說的都是對的,但是沒有一個人敢抉擇他那個是對的,所以這些佛都變成妄想煩惱執(zhí)著了。

  佛說我來給你抉擇,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來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其實這個標準答案一點都不標準,但是要把你這個妄想執(zhí)著的心停下來休息,怎么辦呢?就要說一個標準答案,主要還是要我們休息。就跟“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內涵一模一樣,本來沒有什么佛中之王,沒有什么光中之尊,王是眾生心,眾中尊也是凡夫心,這不是佛心,佛不需要什么王不王的東西,佛不要這個尊那個不尊,佛是清凈者,平等者,具足者,無差別者,善巧成就者。所以原來“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這個標準答案,這個最高尚的佛陀,也是大家的需要。

  《觀無量壽經》亦復如是,這個答案不是佛陀的需要,佛陀不需要的,釋迦文佛也不需要,十方諸佛都不需要,但是我們未來的覺者、現下的未覺者需要。

  因為你那個分別執(zhí)著的心,會把那個真佛當成妄想執(zhí)著,所以說你就找不到,那怎么辦呢?——給你說一個標準答案,讓你在這個答案面前安心,休息,讓你有所皈依,要不然你就是迷茫、徘徊、猶豫、選擇不定,這個標準答案讓你安心了,休息了,寧靜下來了,那就可以觀佛憶佛見佛。

  所以我們要知道,佛說法,為了接引我們,先以欲鉤——先跟你搭上關系再說,要不然沒有關系,后面就沒辦法修行了,先以欲鉤,后令入佛智,那么“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絕對是欲鉤,但他也是表達一個事實——欲令眾生咸有所歸,所以十方法界同一歸向,“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代表著一真法界,一真究竟,這樣我們的疑慮就蕩滌一盡,不要你再這樣想那樣想了。

  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要是不了解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心地真實音聲的成熟,是心地成熟而產生的自然的音聲,那我們念佛就會很累。我以看有經典這樣寫,說大聲念阿彌陀佛見大佛,小聲念見小佛,這是佛陀講的,那我們要是用沙啞的聲音就是沙啞的佛,圓滿的聲音就是圓滿的佛,你懷疑的心就是懷疑的佛,你不懷疑就是不懷疑的佛,他是對稱的。所以如來這個名號我們要常念,把我們心中的對待距離給打掉。

  很多人不知道如來的功德是什么,就是告訴我們——佛跟我們沒有距離。佛一開始就說,我跟一切眾生沒有距離。你看,多美好的召喚啊!我們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把這個當成佛陀的功德,把他推的很遠很遠,豈不知佛一見我們的面,就招呼我們說——我們沒有距離。要不然佛出世就是來欺辱我們了,把距離拉的大大的,那有什么意思?

  一切諸佛出世應化,唯一因緣就是利益眾生,利益世間,破除眾生的煩惱執(zhí)著。那么阿彌陀佛的口業(yè)功德成就做了這樣一個提示——這個“梵聲悟深遠”的微妙音聲,這個能凈化我們心地的如來微妙聲,實際就是啟迪印契我們心地本來的一個狀態(tài)。

  (歲次辛卯六月初四 2011年7月4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