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彌陀佛“座”功德成就

  安居第四十六日(二):阿彌陀佛“座”功德成就

  接下來觀察阿彌陀佛的正報莊嚴,即主功德莊嚴,它是阿彌陀佛自身成就的,圓成法性的自受用。我們知道,十方如來都圓成自他——自受用是圓滿的,他受用也是圓滿的,故稱為圓滿報身。這里有八種主功德成就。

  何等為八?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

  我們經(jīng)常會讀到經(jīng)典有這樣的話——爾時,大勢至法王子;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爾時,某某菩薩,乘佛威神,從座而起,繞佛三匝,頂禮佛足等等。此話是一個特定的啟示——喚醒眾生不要局于現(xiàn)有的業(yè)報,不要把自己定在現(xiàn)有業(yè)報的狀態(tài)下,認為這就是真實的。這只是一個因緣所和合的狀態(tài),它會變化,瞬間就會發(fā)生變化,你站起來就會發(fā)生變化。你著實了,就會被這個業(yè)力畫地為牢,就會受到一個極大的困惑。故這個座功德成就,是阿彌陀佛來提示一切眾生做此觀察。

  何為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臺。

  看看我們的座是什么?實際就是說我們業(yè)力的皈依,我們自身的守護,我們所安住的地方。凡夫的座是什么?一般人以煩惱為座,以見思二惑為座,以財色名食睡五蓋為座,當然有人說我在學戒,我已受戒,我在持戒,我在行十善,這也可以為座。有的在破戒、壞戒、漏戒,所以凡夫的這個座是千差萬別的,是雜緣熾盛壘起來的座。

  阿彌陀佛“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臺”這樣一個座,是有其出處的,是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莊嚴功德所成。因為阿彌陀佛的因地不是凡夫需求的因地,是以二百一十億個諸佛國土作為其因地。

  這是阿彌陀佛成佛最殊勝、最特殊的一個差別——他不是在凡夫心智上成佛的,而是在二百一十億個諸佛的功德上成佛的。他用了四十二劫去觀察二百一十億個佛土,然后五劫的思維,來集中表達其最善巧處。有人講這二百一十億是一個假設的數(shù)量,其實是無量的佛土,我們且不管,但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在眾多佛土功德莊嚴的內容上建立了這樣一個座,此座就是“無量大寶王”,他集聚了諸佛的功德,來作為自己的法益安住的緣起。安住是自受用,緣起是回施眾生,與一切眾生作一個回施方便,是利他受用。當然這個座,突出講的是安住。

  “微妙凈華臺”,是在二百一十億諸佛功德上綻放出來的究竟圓滿的心智。蓮花綻放,是心地的舒展、純凈的功德力的一個表達,是自受用如實的一個表達。這個“微妙凈華臺”,是阿彌陀佛把諸佛的功德聚集在一起,而展示的一種綻放的狀態(tài),一種回施成熟的狀態(tài),沒有任何一個障礙與遮蔽,沒有任何一個不圓滿,微妙圓滿,清凈圓滿,真實圓滿,究竟圓滿,廣利眾生而圓滿。

  這個“微妙”非言說所能表示,所能傳達!觀無量壽經(jīng)》講極樂世界的蓮花若一由旬,二由旬,千百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阿彌陀佛身相猶如百億佛國,白毫婉轉五須彌。百億佛國就是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我們假設這個九大行星循環(huán)的日月輪世界是一個小世界,有多少小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中千世界?有多少中千世界才能成為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億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一個身相圓光,其妙與廣大,其凈相與莊嚴,凡夫心力不及了。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力是極為有限的,怎么來描述這個二百一十億佛土的功德呢?——無量大寶王,怎么講其受用呢?——微妙凈華臺。阿彌陀佛的這個“座”,即他的緣起,他的受用是這樣的一個事實。那我們面對“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今現(xiàn)在說法的這樣一個世尊,我們現(xiàn)前的心念有何思維?有何觀察?有何觸動呢?

  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我們都知道釋迦文佛在《無量壽經(jīng)》里講到,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那我們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呢?有人講佛也不平等,還有王,還有最尊,說來說去這不是在斗法嗎?這是其他佛的贊嘆,是無量無邊的世尊的贊嘆,不是阿彌陀佛說我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他不這樣說。為什么呢?一切佛皆來自于阿彌陀佛分身方便,那你說這些佛贊不贊嘆他呢?

  我希望大家下去能讀一讀《央掘魔羅經(jīng)》,讀了你就知道為什么諸佛都贊嘆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了。一切諸佛的報德是無二無別的,一切諸佛利益世間的作為是無二無別的,雖示現(xiàn)名號有別、世界有別、運用現(xiàn)象有別、教法言說似乎有別,但是究竟宗旨沒有一點差別的。那我們對這個“佛中之王,光中之尊”就有一個正面的了解了。

  依《無量壽經(jīng)》寫,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佛身光所照射。每天講法前大家在禮拜,或者唱偈贊的時候,我就做這樣一個最簡單的觀——觀心輪有一蓮花,此蓮花八萬四千瓣,每一瓣有八萬四千脈,每一脈呢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光有八萬四千毫相,一一毫相皆有諸佛,放凈光明照射十方世界,各個安立,無量眾生咸成正道。這個觀察就是個修行方式,是利益現(xiàn)前有情的一個心理引導。一般的修行的法師都會這樣做,不復雜。這種心所的力,你有這個力去觀察,它就會產生力與效果。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世尊,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這不是夸張的。他不是過去、未來佛,他就是現(xiàn)在佛,其光芒照耀著法界,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知道“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的概念是什么——眾生念佛時即是三十二相,即是八十種隨行,即是圓滿,心作心是啊。

  因為《央掘魔羅經(jīng)》是講所謂如來藏的一個教法,我們很容易能夠理解阿彌陀佛的功德。給大家推薦這個經(jīng)典,是希望大家能對十方諸佛功德無異,名號差異的這個實質內涵有所了解。這里面也有名號功德的教法,因為四法度眾生中,名號度眾生是一個特定的施教,名號就是法,就是具足,就是功德,聽聞就是成就,會喚起你心智中的妙用。

  滿眾生一切愿樂之“座”

  時間十分快啊,安居一半就過去了。大家真是要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定要引起我們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認知。

  我們的學習不是為了知識的培養(yǎng),是為了逐漸讓大家放下自己的知識意識、執(zhí)著習慣,使我們的身心有一個放松的過程,回到自然放松的生命狀態(tài)。

  昨天講的“眾生所愿樂,一切皆滿足”這樣一個阿彌陀佛依報莊嚴的真實利益。我們今天再提一提,再來對比一下阿彌陀佛“座功德”這一正報的威懾。

  “座”這個字,給人一個安穩(wěn)的感知。十方輪回眾生實際是無依眾生,身心沒有依止。不是說無依智慧力嗎?你明白了,無染無著那是智慧力,你不了解的時候,無依就是流浪,就是迷失,這種輪回流浪的迷失,是很痛苦的。人如果不再迷失,不再輪回,不再流浪了,那可能就是有座了吧?

  過去出家比丘通過五夏的安居后,一般就有一個考試,看他通達不通達二部,即比丘與比丘尼的教法戒律。若不能通達,就看他對本部的教法通達不通達,即對比丘本部的教法,若通達,那就可以做比丘所依止的阿阇梨。如果本部也不通達,那這個比丘就不能離依止,需要去找一個阿阇梨依止,學阿阇梨的教法,成熟阿阇梨這樣一個座,即這樣一個位置。在南傳,有長老,然后是祜巴,也是給一個位置,這樣的位置是有實質內容的,可以攝眾了,可以收徒了,可以施教了。

  我們中國過去,若是開悟者會升法座、做方丈,他可以教化一方,攝化一帶有情,令這一帶有情離苦得樂,給他們作真正的指路人了,他就要升法座。他方的大德、具權威的泰斗就來為他送座,即確定他的法位,證明此比丘因依法學習,依法修證,依師教而成就某個位置,這個位置是值得大家信賴的,以后大家有事情、有問題、有障礙,可以找他來幫你解決。這就是升法座的主要目的。不是說占個廟子,就可以升法座了,那沒有意義。升法座,就是可以解決這一方人的疑難,這一方人,不管是出家在家,乃至世俗。過去說“開悟的方丈”,開悟一方,利益一方,才稱方丈。然后他就入丈室了,即入佛法藏。這樣的人可以開啟寶藏,利益世間,所以稱為丈室。這個“開悟一方”,的的確確是歷代教法相承的實質內容。這些佛教的泰斗是別具法眼的,干什么呢?看你夠不夠這個格,不夠不送座。故升法座,利世間,做師子吼,施與無畏,各令開悟,入于圣道,成就菩提!那是真實的作為啊!法王座下,若是開口,開口即是獅子吼!沒有野干叫的,可以摧毀世間的一切邪見,令一切現(xiàn)行煩惱得到折服!這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又談到“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為什么要回頭來講呢?就談到“座”的這個問題了。因為十方九界眾生,此座不圓滿,若有寶王,但不是無量寶之聚集,不是無量功德之成就,總是有限度的,所以不周遍,故名菩薩。圓未圓,究竟未究竟,是名菩薩行。所以只能在阿彌陀佛的座下,去往生彼國,來成就無上菩提。往生極樂世界,入諸如來會,這是什么樣的菩薩呢?一生補處的菩薩,八地十地以上的菩薩,他們要去干這個事情,他們要成佛,所以“無量大寶王”能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即坐在這個法座的這個方丈,能滿足這一類等覺、妙覺、十地菩薩的功德需要。

  所以“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若是不講這個“座”,就很難講“一切能滿足”的實質的報德內容,我們只能講性德內容。而性德內容很容易模糊,報德我們就可以類比了。所以《無量壽經(jīng)》講的十分清晰——十方諸佛國土不退轉的菩薩各個往生彼國。我們此娑婆世界有67億不退轉菩薩當生彼國,其他小行菩薩及凡夫等不可稱記呀!

  “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臺”,這個功德是真實不虛的,他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善巧,無量的聚集,無量的真實,無量的回施,無量的對稱的教法,暢佛本懷的教法。這個無量無邊的“珍寶”,就是教法的事實功德所在,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我們必然往生彼國,常侍于諸佛,親近于諸佛,圓成無上菩提。

  我們要在這個娑婆世界成佛,不是不行,但也可能你少得為足啊,剛剛修行一點就開始看不起天下的人了。現(xiàn)在很多人看不起人啊,所以經(jīng)常會看到這個人超佛了,那個人又超佛了,經(jīng)常有超釋迦佛的人。為什么呢?他的確是超佛了,他比佛多了一大堆煩惱。實際凡夫都超越了佛陀的純凈、莊嚴、具足,佛陀沒有我們這些東西——煩惱,妄想,所以我們都在超佛。

  “眾生所愿樂”,是十方九界之眾生。我們從這個“座”再說十方九界,就感覺親切了,因為是一個報德之異。阿彌陀佛八種主功德成就,是依報德而彰顯的,是報德的事實,即彼國報德如是。

  為什么是必然往生彼國呢?起碼我們概念中要知道——阿彌陀佛就是佛中之王,就是光中之尊,就是無量平等佛中的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是真實不虛的,就是妙用于十方,就是一切諸佛所推薦,一切諸佛所勸化,一切諸佛所指向的這樣一個國土,就是一切諸佛成佛之地,稱為諸佛如來會。

  阿彌陀佛此“座”——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臺,普攝十方一切眾生往生彼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功德是真實不虛的。報德之異,令我等咸同歸趣。你放心吧,他有無量的珍寶,無量的教法,無量的成就,無量的善巧,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用,回施眾生,永無匱乏。所以“微妙凈華臺”,此華臺是活潑的,是純凈的,是綻放的,是沒有任何阻隔的,故“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這樣回顧來看,我們對這個“無量大寶王,微妙凈華臺”之微妙就有實質的感觸。

  擊碎我們固執(zhí)的依正二報

  “座功德成就”是正報功德莊嚴。正者,自受用者是;依者,環(huán)境受用,利他者是。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自心的各種染著習氣之不圓滿造成了依報的不圓滿,造成了他業(yè)的不圓滿,造成了共業(yè)的不圓滿,造成了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種種殘缺,種種爭奪,種種缺欠的作為。這個作為是自他共所累積出來的,我們欲假借自身現(xiàn)前的業(yè)力、作為與修行,很難把它擊破,因為我們都身在其中啊!就象一個玻璃瓶子一樣,沒有硬東西去撞它,讓它自碎是不可能的。我們的固執(zhí)就像一個器皿一樣,它自己不會粉碎的。你說我們用自身的業(yè)相互碰撞,那會起嗔心的。佛陀以智慧慈悲方便來擊碎我們的執(zhí)著、固執(zhí),我們就會生起喜悅。

  說往生彼國,無外是擊碎我們固執(zhí)的依正二報罷了,擊破我們所固有的畫地為牢的心智罷了,使我們走出娑婆世界,回到我們的本家本國極樂世界中,如實安住。這個“回本家回本國”,是一個直指的真言,是一個如實之說,非是假設。此娑婆世界一定是我們妄想之客居,幻化之客居,無常之客居,無奈之客居,主動之客居,你主動客居了,就可以主動出離,被迫的客居也可以把它轉變成主動的客居,幻化的客居可以變成我們知見、作為、認知的客居,那我們就可以變得自在、有力、方便,要不然我們就沉淪于此,不能自拔。

  不會誤導自他的一生

  對于極樂世界這種種依正二報的介紹,不過是一點一滴的揭示罷了,猶如無盡的大海,取以一毛,沾水一滴。因為眾生心力、眼力、感知力、覺知力不及啊,不及怎么辦?慢慢地把我們拉回到一個原本的地方——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先讓我們回到這個原本的平等的地方,說這都是你的珍寶,你的家珍,不要著急,你慢慢地打開就行了。這樣先給我們心里一個巨大的空間,不讓我們在差別上迷失。

  一地一地的菩薩的差異都是不可思議的,一地不知一地啊!我們想要了解初果圣人,所有人的智慧加到一起,去討論他有什么智慧?他能看到什么?沒有用。就象一個幼兒面對成年人一樣幼稚,所有的說法都是幼稚的,因為你沒有身臨其境!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要知道這個差異是巨大的,但在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對“本質上沒有差異”我們認知了,發(fā)心就可以了,我們可以一點一滴去做了,我們的未來就是無量壽,因為有無量無邊的差異,那就是無量無邊我們應該實踐的內容,我們不用著急,那都是我們本家本國的功德莊嚴、珍寶。所以,往生彼國得殊勝方便。

  若不往生彼國,你要耐得住心在其他世界作為,耐得住心去修住不退轉的增上善法,但關鍵是我們業(yè)力一來就迷了,就退轉了;關鍵是我們一轉身就各不相識了。很多人的親人成仇人了,很多過去的怨對成一家了,很多過去又打又砍的人,現(xiàn)在不知又配成什么雙了。全部都是這樣的,各個更相對生,互不相知,迷失了,有的父成子了,有的子成父了,有的母成妻了,就這樣倒來倒去,所以過去人說“若得宿命,不堪人倫”!

  因為我們大家都不知宿命啊,所以就堪于沉淪,混了一生又一生。三明才知人生啊,菩薩。什么叫明白人?有三明四智之人。三明者,宿命,漏盡,天眼明,知人過去現(xiàn)在未來,生滅之相,來去之相,來去之別,來去之用,這樣稱為明白人。我們都活得糊里糊涂啊!

  所以,有佛贊,有凈土歸,有阿彌陀佛的呼喚,有極樂世界這樣的實際地里,有釋迦文佛的勸化,令我們有回歸的這樣一個法則,一個廣大的因緣,要不然,真是舉手投足莫不是業(yè)啊,因為不是明白人吶!實話實說,要是沒有凈土,這個放光寺我都不建它了,最好關門。為啥呢?少造很多業(yè)。就因為有凈土這樣的方便,使更多的有情有所歸依,不再流浪,一生成辦的一個教法,我們才有這個開源。如果沒有這個開源,諸位善知識,我希望大家小心一點。若不念佛,你的思維、作為,你都要小心一點。

  我們都讀過十大愿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懺悔業(yè)障,請佛住世,請轉*輪,常隨佛學,恒順眾生等等,沒有一個是我們要干啥的東西。這個十大愿王,是末世修行人的明燈,不管是藏傳、漢傳,也包括南傳。我們這五念門——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是十大愿王的一個略說,都沒有我們個人的事。那你沒有三明,你也不會誤自己,沒有三明你也不會誤別人,為什么呢?你在引導禮拜、贊嘆、作愿、觀察、回向,在引導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智業(yè)、方便智業(yè),回向于佛陀的功德,隨順佛陀的愿望,往生佛陀的國土。

  (歲次辛卯六月初二2011年7月2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