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變蝴蝶 —‘枉死\’變‘往生\’
道證法師講述
仰蓮居士敬記
往生—一‘往\’不退,‘生\’活在清凈快樂的佛世界
我們常常說要往生極樂,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往生\’的意義,所以嘴上雖然常說要往生極樂,實際上常常會枉死娑婆,注意枉死的‘枉\’,是冤枉的‘枉\’。本來往生極樂并不是死掉的意思,也不是肉身死了,才去極樂世界。我們從字面上簡單來了解往生極樂的意思,就是一往不退地生活在清凈快樂的佛世界,或者說勇往直前過最快樂的生活,不被煩惱痛苦所害,不被緊張壓力束縛,所以往生是現(xiàn)在就快樂地生活,現(xiàn)在就和佛手牽手過歡喜慈悲的生活直到永遠。如果一定要說‘死掉\’,應(yīng)該是煩惱痛苦都死掉,不一定是肉體死掉,煩惱痛苦死掉了,心就快樂!
枉死—冤枉死在娑婆世界
所以往生并不是現(xiàn)在煩煩惱惱緊張痛苦過日子,還一面念佛一面擔(dān)心—我死后不知道能不能去極樂世界,像這樣的往生觀念和生活方式很可能會很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叫做枉死娑婆,并不是往生極樂。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種說法并不是我自己發(fā)明的,大家看阿彌陀經(jīng),經(jīng)上明明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也就是沒有種種煩惱痛苦,只有感受身心清凈快樂的生活世界,叫作極樂世界,并沒有說肉體死掉叫作極樂,大家千萬別誤會了!
今發(fā)愿,今就快樂
今就領(lǐng)受‘極樂國民社會福利\’
阿彌陀經(jīng)上還有一段經(jīng)文說:‘若有人,已發(fā)愿、今發(fā)愿、當(dāng)發(fā)愿、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dāng)生。’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經(jīng)文說到已發(fā)愿已生極樂,今發(fā)愿今生極樂,當(dāng)發(fā)愿當(dāng)生極樂,分明告訴我們‘今發(fā)愿今生極樂\’。‘今\’這個字可以解釋作‘這一期的生命\’,也可以解釋成‘現(xiàn)在當(dāng)下\’,意思就是現(xiàn)在愿意往生極樂的人,現(xiàn)在就可以快樂地生活。也就是說一個真的有愿往生極樂的人,現(xiàn)在就會愿意放下一切煩惱、壓力,就可以立刻得清凈快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說,生極樂國,得種種國民社會福利;阿彌陀經(jīng)說:今愿今生。合起來講,就是現(xiàn)在真愿生極樂,現(xiàn)在就生在極樂,當(dāng)然阿彌陀佛大愿,現(xiàn)在就可以兌現(xiàn)!可以領(lǐng)到極樂國民的生活福利。而放不下娑婆憂惱的人,當(dāng)然就得領(lǐng)受娑婆的苦味。這是自心選擇的。
所謂‘臨終\’并不專指這一期生命要結(jié)束的時候,如果我們了解我們的心念是剎那剎那都在生、滅,就能夠體會每一剎那時時都是臨終,都是前一段的結(jié)束,同時也是下一段的生起。阿彌陀佛的‘臨終接引\’,嚴(yán)格來講是每一剎那都接引,每一剎那佛和我們的心都相連接,從來不會斷絕溝通,每一剎那佛都引導(dǎo)我們過著合理歡喜的生活,這一種不間斷的連接引導(dǎo),就是每一剎那的臨終接引,這是最親蜜最密切的接引!現(xiàn)在,就愿意面向佛、接受接引的人,是現(xiàn)在就往生極樂,過快樂的佛生活,不必冤枉地死在娑婆世界!
誰敢‘往生極樂,自由自在’?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一句話相當(dāng)無奈,但可以說是一般人生活的寫照。顯示大多數(shù)人都很無奈,糊里糊涂跟著世俗潮流過日子,活得很冤枉,這樣下去顯然會枉死娑婆!說真的,很少人有智慧有勇氣敢往生極樂自由自在,大多甘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寧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枉死?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好好反省,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覺得:追求更多的名利并沒有真正使自己或是使別人更快樂,但是即使如此他也身不由己,很冤柱地把青春都用來為名利奔波,直到有一天病倒,一旦病倒了就會發(fā)現(xiàn),名利根本不可能減輕痛苦,到死亡的時候,名利也派不上用場。
一般人冷靜想想也知道搞感情并不會更快樂,但是常常身不由己地追求名利感情而死,死得很冤枉!
明明大家都知道太忙又沒有規(guī)律的生活對健康不好,但是也身不由己地忙得累出一身的疾病,到頭來沒辦法醫(yī)治,又沒有人可以代替,只好冤枉地死。
冤枉啊!
一念迷糊—糊里糊涂,跟著別人亂生亂死
為什么說這叫冤枉死呢?因為本來是可以看清人生的真相意義好好過生活,但是卻沒有看清楚,就糊里糊涂跟著別人亂生亂死,這就是冤枉!本來可以活得清凈自在,又死得快樂莊嚴(yán),但是一念迷糊就會活得很苦,活得身不由己,又死得不明不白,恐怖驚慌,這就是冤枉!本來可以開發(fā)佛性邁向成佛快樂無憂,卻忙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又創(chuàng)造出下輩子輪回的痛苦,這就是冤枉!苦得毫無價值,白白錯過了本來該有的清凈快樂。
別制造枉死條件
到底您愿意往生極樂,還是枉死娑婆呢?
這樣問,我想理智的人是不會選擇要枉死娑婆的。問題是雖然不想枉死娑婆,但是如果每天都身不由己一直在制造枉死的條件,當(dāng)然因緣具足之下,雖然不想枉死也會身不由己。那怎么辦呢?那非痛下決心,有勇氣、智慧往生極樂不可!
弄清條件—別盡搞些不必要的行李
要往生極樂一定要弄清楚真正必要的條件是什么?而且要時常檢查自己是不是符合條件,才不會嘴里說要往生極樂,但是辛苦忙了一輩子,結(jié)果還是枉死娑婆。打個比方說:比如有一個人,天天都說他要去美國,天天看他都準(zhǔn)備行李,裝了大包小包,大家看他是一副要出國旅行的樣子。結(jié)果時間一到竟然不能上飛機。
另外有個人,看起來并沒有天天整理行李,也沒有到處說他要去美國,但是結(jié)果時間一到,他就搭上了飛機到了美國。
這樣的事您是否覺得奇怪呢?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本來就沒有人規(guī)定,去美國要準(zhǔn)備很多行李啊!天天準(zhǔn)備行李并不是能去美國的條件。要去美國的條件是要辦好護照、簽證、買好機票。一個外表看起來并沒有準(zhǔn)備行李,而能夠去美國的人,是因為該辦的他都辦好了,當(dāng)然就能去。而另一個人天天嘴里說要去美國,但沒搞清楚去美國的條件—沒有真正辦好護照、簽證、也沒買機票,只是天天整理行李,把牙膏、牙刷、衣服、毛巾打包裝箱,使人覺得他好像要出國,結(jié)果呢?不能去是理所當(dāng)然的,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該辦的他沒有辦嘛!
往生條件—‘信\’和‘愿\’—只在一念之間,不必外求
往生極樂世界也一樣必須弄清楚條件。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極樂決定的條件在信和愿,要有信心和愿力,這該辦的條件不辦好的話,搞再多的外表形式和數(shù)目都是不相干的。如果該有的條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信和愿都不是外在的條件,不必去求別人,只是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而已,只是觀念問題,一念之間而已。
往生極樂—容易?困難?
到底往生極樂是容易還是困難呢?
常常有學(xué)佛已經(jīng)二、三十年的老菩薩問我這個問題,他們有疑問—為什么有人平常外表看來也沒有很用功念佛的樣子,而臨終的時候是很有瑞相笑嘻嘻的走了,看這一種人就覺得往生極樂很容易;而另外有一些人看起來整天都很用功,總是拿著念珠或是念佛記數(shù)器拼命地按,早晚也都做功課拜佛,也時常去參加法會聽經(jīng),但是他平常憂愁煩惱還是很多,到臨終又顛倒又不愛念佛,甚至出現(xiàn)種種不好的現(xiàn)象,還有人聽到念佛反而生氣,看到這樣的人就會覺得往生極樂很困難。
‘往生\’比‘枉死\’,簡單又輕松
關(guān)鍵—愿意快樂,愿丟垃圾之決心
到底往生極樂是容易還是困難呢?
說實在,心中具足信心,真的愿意往生的人,往生極樂是很容易的,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實在比枉死娑婆簡單而且快樂。但是如果條件沒有弄清楚,或是心中沒有真信、真愿的人,往生極樂就很難了,這樣的人很可能只是常常在佛教圈中活動,跟著別人買念珠、買法器、買居士服,就好像前面的比方所說的,嘴里說要去美國,天天都在整理行李,買旅行箱,但是都沒有辦好簽證等等必要的條件,他是外表看起來很像要出國,但是沒有辦好必要的條件,實在是去不成的。他是有拿念珠、按記數(shù)器念佛的外表形式。但是沒有真正以信心念佛,也缺乏愿意丟掉心中的垃圾,缺乏真正‘愿意快樂\’的決心、愿力。缺乏這一份真信、真愿,當(dāng)然是免不了枉死娑婆的。這一生辛苦弄來的行李,就只好留著在娑婆世界輪回用了。
日常生活,皆是往生的信愿考題—每一考都重要
有信就不怕!(會怕就是沒信)
有愿就不憂!(會憂就是沒愿)
我們既然決定要往生,那么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每一件都是考題,都在考驗我們的信心和愿力是不是具足了。每一個考試都是重要的關(guān)鍵,都在決定我們是往生極樂還是枉死娑婆。舉個例來說:我們曾經(jīng)講過,有一天有一位新聞記者去向上廣下欽老和尚勒索,他伸手向老和尚說:‘把錢拿出來,如果不給錢,我的筆是很厲害的,明天把你寫一篇登報,保證你全山?jīng)]人要來!’而廣欽老和尚是決心愿意往生極樂的人,是個具足信愿的人,有信心就沒有恐怖擔(dān)憂,有信心就不怕了!(會怕就是沒有信心!)老和尚一心愿意往生極樂,根本不在乎明天報紙上是說我好,還是說我壞。他也根本不在乎寺廟有沒有人要來,所以他只向來勒索的人說:‘拜托你登報寫得越壞越好,因為大家恭敬我,求我加持,我得天天念大悲咒、持大悲水,如果大家都說我壞不恭敬我,沒人來找我,我才好靜靜的念“阿彌陀佛”。’
信愿具足—當(dāng)下消災(zāi)免難,彼此極樂
老和尚這幾句話,就是信愿具足一心念佛的話,那位新聞記者聽了楞住,說跑遍大江南北沒有見過這樣的老和尚,再也不敢勒索他了。老和尚就憑著信心和愿意往生極樂的愿力,當(dāng)下就把勒索的災(zāi)難解脫了,也同時降伏了對方的惡心念,彼此都當(dāng)下往生極樂了,這就是通過了日常生活中信和愿的考題。
越怕,越在乎,麻煩越多
如果老和尚沒有真想往生極樂的愿,他就會放不下這一個世界,就會很在乎報紙上對他的批評,就會很在乎寺廟有沒有人要來,他就會怕這一個來勒索的新聞記者,會怕給了錢就要常被勒索,而不給錢,就要被登報名聲破裂。心中如果越怕他,越放不下,越在乎,一定就有越多麻煩,那就得天天擔(dān)憂受苦,不可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就注定要枉死娑婆,不可能往生極樂。
敢放下夢境,醒過來!敢當(dāng)下往生,自由自在!
寶貝名利,作垃圾去
而老和尚雖然外表又瘦又小,但是對佛的信心,對自己佛性的信心可是強大無比的!他知道世間的種種相,有如夢境般的虛幻,所以他敢放下夢境,覺醒過來!他敢放下整個娑婆世界!他敢當(dāng)下往生極樂自由自在!這樣的愿力就真實而強大無比!
那位勒索的人,當(dāng)成寶貝來威脅用的‘名利\’,老和尚是當(dāng)作垃圾丟掉了。這一種對名利、對榮辱都沒有掛礙的心胸,來自于他愿往生極樂的真實愿力。
解大便—放下,會失去什么?
我們來看看,老和尚真愿往生的‘愿力\’,和沒有掛礙的‘放下\’,會不會糟糕倒楣呢?大家看到顯然不會的!相反的,老和尚的福報智慧是世間稀有的。一般人放不下、不敢放,就是怕放了會失去什么,怕放了會一無所有,這就是對佛法沒有了解,沒有信心,就好像怕解大便會失去什么一樣。
自性具足一切福報、智慧
執(zhí)著、妄想是烏云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第一句話就是感嘆而且是非常地感慨,他連續(xù)用了兩個‘奇哉!’\‘奇哉!’的感嘆詞,感嘆奇怪啊!神奇啊!什么事是神奇呢?原來一切眾生都和佛有完全一樣的智慧德相,這是多么神奇啊!然而很可惜,只因為妄想和執(zhí)著的障礙,就把這本來有的佛性智慧和福報完全都埋沒掉了,不能證得,也就是自己的寶藏沒有辦法開發(fā)顯現(xiàn)來用。這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相信佛教徒大多聽過,然而真正信得過,能得到受用的人很少很少。
六祖在開悟的時候也感嘆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佛性本來一切都圓滿具足,什么都有的。我們佛教徒的信心,是要信佛,而且要信自己也有佛性、和佛一樣。相信我們本來的福報和智慧是和佛平等的,只因為我們妄想執(zhí)著太多障住了,才不能顯現(xiàn)出來,就仿佛烏云太多了才使得陽光不能透發(fā)顯現(xiàn)一樣。
別擔(dān)心
放舍烏云,不會失去陽光!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愿意往生極樂\’這個愿意的念頭,千萬不要小看一念的‘放下\’,這一念對娑婆世界的放下,就像烏云的消散,使得本有的佛光能顯現(xiàn)出來。要知道放下烏云,突破烏云并不會失去太陽的光明,不必?fù)?dān)心!放下妄想和執(zhí)著,本有的福報、智慧才會顯現(xiàn)出來。愿生極樂念佛,就是用一念佛號突破一切妄想執(zhí)著的烏云,使得佛光顯現(xiàn)出來,也使得佛力的妙用顯現(xiàn)出來。要明白我們心中的掛礙,‘在乎這一個,擔(dān)憂那一個’就是烏云。我們由老和尚這一件事可以多少體會到\‘信’\‘愿’的力量和日常生活的信愿考題。
愿—是心中真正的希求
把‘愿\’—貫徹在整個日常生活,作為前導(dǎo)
蕅益大師說:信愿是決定往生的條件。而有信心的人未必已經(jīng)發(fā)了愿,然而已經(jīng)發(fā)愿的人必定是具有信心的。所以往生的總關(guān)鍵是決定在‘愿\’。有人會說:‘有啊!我每天都有念愿生西方的發(fā)愿文’。要知道,照字念發(fā)愿文,未必真有那一份心。‘愿\’是心中真正的希求,真正想要的。真心發(fā)愿的人不只是在佛前念發(fā)愿文,而是會把這一個愿貫徹在整個日常生活中,作為前導(dǎo),就像老和尚被勒索時,還是以這一個愿作為主題,他只有這一個大愿,完全沒有希望世人恭敬供養(yǎng)他的心,甚至也沒有刻意要辦什么佛教事業(yè)的愿。
‘我沒有要做什么\’—做了無量無邊度眾生事
有一次有一位居士,帶了一位瑞士華僑去拜見他,這位居士向老和尚介紹說:‘這位華僑是瑞士的富豪,您如果把他度來學(xué)佛,以后您要辦什么佛教事業(yè)他都會支持的。’老和尚只閉著眼睛平淡地回答說:‘我沒有要作什么\’,老和尚是在沒有要作什么的心境中,做了無量無邊度眾生的事,他度眾生是自然而然的,是因為佛性的德行流露,自然偉大自然感人。
度人山人海—每天吃飽閑著沒事
心中沒事—空靈智慧—才能辦好一切事
曾經(jīng)有人看他每天被人山人海包圍著問問題,就很感慨向他說:‘老和尚您實在度了好多眾生!’老和尚只有平靜地回答說:‘我每天吃飽閑著沒事。\’如果以我們常人有為的眼光來看,他應(yīng)該是很忙又很累的,但是因為他的心沒有掛礙執(zhí)著,所以只覺得‘吃飽閑著沒事\’。因為內(nèi)心沒事,什么都放下,自然輕松愉快!因為心中沒事,才能空靈智慧,才能觀照,反而能夠辦好一切的事,又不會累,只覺得悠閑。如果是一般人光是看人山人海心就煩,光是緊張擔(dān)憂就累得不得了,心中一有掛礙,就會觀察不清楚,事情反而都辦不好。
患得患失,障福障慧
(誰叫我們不信佛光,信烏云!)
我們一般人因為沒有真愿往生,對于娑婆世界每件事都很在乎、很執(zhí)著,患得患失,也就是烏云障得很多,陽光反而透不出來。而老和尚真愿往生、不在乎了,反而透出智慧光一切清楚明白。誰叫我們不信佛,不信我們本來有智慧福報,要去信妄想執(zhí)著,搞那么多烏云!?烏云越多,就越?jīng)]有福報,越?jīng)]有智慧。
緊張、執(zhí)著—枉死娑婆(不會得到什么—除了枉死娑婆)
(烏云密布—求也求不到陽光)
相信參加過考試的人都會有經(jīng)驗,并不是越緊張越在乎,成績就能考好;相反地,越在乎就越患得患失,可能成績會越差,因為壓力大,太緊張,血管就會收縮,供應(yīng)腦子的血流氧氣就不夠,即使平常聰明的人也會變笨掉。而且壓力大的時候,身心都僵硬不靈活,反應(yīng)就變差了。而且我們可以觀察,緊張的人通常表情不會很愉快,給人的印象也會不好,所以反而處處不吉利,這就是本來有的福報,被‘在乎、執(zhí)著\’埋沒掉了,反而不能夠顯現(xiàn)。這樣的緊張患得患失,實在很冤枉,真的會‘枉死娑婆\’,為什么呢?因為缺乏愿意往生極樂的真愿力,所以對這一個世間一些小名小利都太在乎、太掛礙,結(jié)果呢?也不會得到什么!除了變成小氣鬼,內(nèi)心放不開,比較苦,比較不能感受幸福之外,真的不會得到什么。
有信、有愿—福慧自現(xiàn)
(烏云消散—擋也擋不住陽光)
我們并不是在勸人考試要吊兒郎當(dāng)不須要好好讀書,是勸人放開患得患失那一種緊張壓力,使我們佛性智慧福報能夠顯現(xiàn)出來,反而能夠把書讀好,把事辦好,就是不刻意想要考好,也能夠考得好,就像廣欽老和尚,他并沒有希求大家恭敬他,大家也自然恭敬一樣。要知道烏云一旦散開了,陽光是自然顯現(xiàn)的,擋也擋不住,如果還是烏云密布要想見陽光,是強求也求不到的,我們的福報智慧也一樣。如果有信愿,肯放下、突破心中的烏云,福報智慧自然顯現(xiàn),擋也擋不住,不須要另外去強求。人肯放開一朵烏云就能顯出一區(qū)的光明和福報來,如果肯放開全部的烏云,就能顯現(xiàn)圓滿的無量光,這是自自然然的。
往生極樂世界,享受一切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報和智慧!
愿生極樂的人就一定肯放開烏云,不肯放的就是沒有真愿。
娑婆—自心穢所召感—理應(yīng)厭離
極樂—自心凈所召感—理應(yīng)欣求
蕅益大師對‘愿\’這個字的定義、解釋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離’的意思不是叫我們很憎惡、很討厭,厭離是真的沒有興趣自然放下,內(nèi)心不和它相應(yīng),不希求。
蕅益大師說,娑婆世界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污穢招感來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垃圾有什么好寶貴的?當(dāng)然是沒有興趣,不相應(yīng)、也不希求。而欣求極樂就是很歡欣地奔向極樂世界,很歡欣和清凈快樂相應(yīng)。因為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內(nèi)心清凈快樂所招感來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清凈快樂,當(dāng)然是應(yīng)該相應(yīng)去欣求。
日常生活,愿的檢討(愿—厭離自心垃圾)
檢討是否—‘厭\’而‘不離\’?
如果我們真的愿往生極樂就要依照祖師所說的定義,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檢討我們的愿是不是真實,檢討我們內(nèi)心真正的希求是什么?比如說有一位媳婦她的妯娌向婆婆說她的壞話,使得婆婆也誤會她,到處說她不好,這位媳婦知道了,就很難過,很想去向妯娌解釋清楚,希望大家不要誤會她而能夠肯定她,這就是她的‘愿\’,是她內(nèi)心真正的希求。這樣的希求這樣的愿是人之常情當(dāng)然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可以做到,可以求得的,但是要注意:這樣的愿并不是愿生極樂的愿!因為她很在乎婆婆妯娌對她的評價肯定,別人的批評使她傷心生氣,心中冒黑煙,因為她的心很在乎這個事件,很在乎那幾句評語,也很討厭那些評語,但是要注意‘討厭并不是厭離\’而是‘厭而不離\’,因為她的心念一直去想它,一直不肯脫離它的束縛折磨,這就是厭而不離,越想越苦,這厭而不離,就是愿意枉死娑婆,不是愿意往生極樂。
放得開—就能轉(zhuǎn)變別人和境界
要明白往生極樂完全不須要‘妯娌很善良,婆婆很明理了解我們’這一些條件,這一些條件都是外在,求之于別人的。往生極樂要像前面所說的,廣欽老和尚那樣,自己愿生極樂愿力堅強,當(dāng)下放得開,當(dāng)下自在快樂!自己果真有這一種力量!就能轉(zhuǎn)變別人,轉(zhuǎn)變境界。
不動不搖、一心志
無來無去、無歹志(臺語:無歹志,(沒事),一語雙關(guān)
(白眼相向—我也是往生極樂
萬眾恭敬—我也是往生極樂——一心一志)
廣欽老和尚當(dāng)年在大陸的寺廟中修行,寺廟中的師父為了考驗他的功夫,曾經(jīng)故意把功德箱的錢藏起來,然后又當(dāng)眾故意說是他偷的,結(jié)果全寺里的人都對他白眼相向認(rèn)為他是小偷。這一種情境,換了我們一定苦死了,冤枉死了!但是因為他的心是愿往生極樂,所以根本不在乎這個世界的誣賴和評語,所以人家‘白眼相向\’他也‘如沐春風(fēng)\’,完全不會影響他的自在快樂。結(jié)果后來寺廟宣布了真相,大家不但懺悔而且更肯定他的功夫,對他更加尊敬,然而他還是愿往生極樂也沒有貪戀。老和尚的愿力堅定—大家說我是小偷看不起我,我也是往生極樂!大家忽然又說我功夫好是有修有證的高僧,我也愿往生極樂!他的愿是不動不搖的,不會隨著外面人事境界搖搖擺擺,不會受人左右,所以臨終的時候才能‘無來無去\’,因為平常愿力就不動不搖。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像這樣愿力堅定不動搖的人,都反而能夠轉(zhuǎn)變境界改變?nèi)耸?讓大家都服氣,比自己動搖去在乎去解釋好多了,因為我們?nèi)ソ忉屴q論可能會越描越黑,人家也未必要聽。說實在,自己的心會動搖的人,就是心力不堅強,講話一定沒力量影響別人。老和尚往生前,說:‘無來無去,無歹志’,臺語的‘無歹志\’意思是‘沒事\’,發(fā)音正好一語雙關(guān),因為平常就只有往生西方一個大愿(一心志),沒有其他不良志愿(無歹志),所以沒有輪回之事(沒事),而能無來無去,不像我們?nèi)亩?搖搖擺擺,來來去去,全是些輪回六道的‘歹志\’,沒有往生的‘真愿\’。
自己尚且教不來,怎能教別人聽你的話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氣地去向老和尚告狀,說自己的媳婦是多壞,多不聽她的話。老和尚只問她說:‘你如果肚子痛有沒有辦法叫自己不痛啊?你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
那一位婆婆回答說:‘不能\’。老和尚說:‘你教自己都教不來,自身尚且不聽話,怎能叫別人聽你的話?’
生活考題—要面子?要極樂?
我們?nèi)绻M丫辰甾D(zhuǎn)變成如意,只有自己愿力忠懇堅強。我們平常是在佛堂念佛拜佛的時候唱念‘愿往生極樂\’,但是一出了佛堂碰到生活考題,馬上就會浪費生命去在乎,去計較。浪費生命就枉死娑婆!比如說:您的兒子大專聯(lián)考名落孫山,您心中如果很在乎,覺得沒面子,不敢出去見蓮友,怕人家問起‘您兒子考得如何呢?’,有這一種心就要好好檢討自己愿生極樂的愿。當(dāng)然,希望兒子考上大學(xué),這一種希求是正常的,可是這一種愿一旦有了面子問題,患得患失,就變成了追求娑婆名利的愿,和自己往生極樂的愿是相違背的。一個愿生極樂的人,不會在乎娑婆的名、利,不會去希求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會幫助孩子同生極樂國,讓孩子真心快樂,會培養(yǎng)孩子的信心愿力和慈悲心,讓他樂意助人,而幫助他永遠究竟快樂,他會認(rèn)為孩子是不是考上大學(xué)不是很重要,因為在這世界上能夠普利眾生的人,未必要去讀大學(xué)啊!說實在自己能不能通過極樂大學(xué)的信愿考試才重要,自己要是枉死娑婆輪回六道比考不上大學(xué)嚴(yán)重多了!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我認(rèn)識一位大家尊稱她‘歡喜菩薩\’的農(nóng)婦,有一天她丟掉了五仟塊,她發(fā)現(xiàn)的第一句話就是說:‘這樣撿到的人也能用,這樣真歡喜!’她的心真的是愿往生極樂,所以遇到事總是往最快樂的地方想,往最慈悲的角度想,她馬上放下、布施,使自己當(dāng)下快樂,自己能快樂,自然散發(fā)出快樂的芬芳和光明使大家都快樂!自己如果不快樂,愁眉苦臉,天天埋怨放黑煙,說能夠造福大眾實在不可能,也許還會給大眾惹麻煩,所以真的要幫助大眾,自己當(dāng)下要活得快樂往生極樂。自己當(dāng)下快樂,就像一盞燈點亮了,就會為整個世界帶來光明,如果內(nèi)心像一團垃圾發(fā)臭,或是一輛車子冒黑煙,對整個世界都會有污染的不良影響。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我們每一個心念都是周遍宇宙,對整個世界都有影響的。不要小看這愿生極樂的一念,這真正放下垃圾烏云的一念,會帶來強大的光明快樂,照亮自己和世界,也能產(chǎn)生拔苦予樂慈悲的功能力量,所以說‘信\’‘愿\’也就是菩提心,這一種光明和輕松快樂不是天天患得患失的人所能想像的。
沒有一個憂愁的事,沒有一個著急的事
(不浪費心思在‘著急\’,才能盡心又盡力!)
在燕巢有一位悟光和尚尼,她曾經(jīng)閉關(guān)十多年修持很好,她有兩句開示描述她的心境,非常好,簡單而且貼切,真正是信心愿力具足的寫照,她用很輕松自在、很溫和柔軟的聲音說:‘沒有一個憂愁的事,沒有一個著急的事’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境界,聽了覺得身心很清涼。一個人真的相信佛力、相信自性,信心具足了就沒有一個可憂愁的事,反正都是往生極樂,憂愁做什么?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再掛礙執(zhí)著,就沒有緊張壓力,就沒有一件值得著急的事,反正一切都盡心盡力,該辦好的,自然都會辦好,著急也不會比較快,不著急也慢不了。不把心思浪費在著急,才能夠真的做到盡心又盡力,反而能夠最快最圓滿!
無為心內(nèi)起悲心—不在乎個人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為眾生
有人誤會愿往生極樂,對娑婆世界不在乎,那就什么都不必做了。事實上恰好相反,不在乎是不在乎個人名利,不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反而心情愉快,心境開闊,做什么都能夠全心全力地付出,不會浪費心思在計較或是緊張擔(dān)憂,做什么都快快樂樂盡心盡力,又覺得心中悠閑沒有事,不會累。就像觀世音菩薩,他是由‘無為心內(nèi)起悲心\’才能夠全心全力幫助眾生拔苦予樂。
愿—內(nèi)心方向和焦點的調(diào)整。(明白動機、目標(biāo))
(我是為了讓大家快樂,才種蘭花)
愿生極樂要緊的是內(nèi)心方向和焦點的調(diào)整,并不一定要過某一種形式的生活,具有某一種外表、或是特定做那些事,才是愿生極樂。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有一位師父種了很多蘭花,有一天他外出的時候,弟子不小心,把很高貴很美的一盆打破打壞了,這位弟子很擔(dān)憂、擔(dān)心師父回來會生氣罵他,沒想到師父回來看了只笑一笑,弟子就問師父:‘為什么不生氣?’師父就說:‘我是為了要美化環(huán)境使大家歡喜快樂才種蘭花的,并不是為了要生氣才種蘭花的,所以打破了也不必生氣啊!’
‘事物\’雖破,‘愿\’不會破。
始終如一,自他快樂
這一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一般人不但是種蘭花,可以說做任何的事都不由自主的就會去在乎這一件事的成敗得失,一覺得成果被破壞了,有所失落,不管是花草死了,或是東西打壞了,或考試考壞了,或孩子不聽話,都會懊惱難過,這又是枉死娑婆!這位師父說得對,‘我并不是為了要生氣才種蘭花的\’,他對自己的動機、目標(biāo)都很清楚,他的愿可以說是和大家一起快樂、同生極樂的愿,而難得的是他始終都能保持這個愿,蘭花雖然打破了但是他的愿沒有隨著打破,他還是往生極樂一樣歡喜,并沒有生氣枉死娑婆。
懺悔—遇逆境,就制造五大類垃圾(枉死!)
我自己反省就覺得很慚愧不如他!因為有時候做事,開始的愿是往生極樂,但是中途遇到挫折,就忽然又枉死娑婆,又制造貪、嗔、癡、慢、疑五大類垃圾,其實要像他那樣才是真正的愿,始終如一保持自他都快樂清凈,遇到順逆境界心都不退轉(zhuǎn),不會讓彼此都落入生氣痛苦的地獄深淵。
無論怎么考—還是愿生極樂!
如果平常生活中,您孩子幫忙做事打破了碗,弄壞家俱,您也能夠愿生極樂,只好好的教他,不生氣、不罵人。
下班的時候發(fā)現(xiàn)遭小偷,你也能愿生極樂就歡喜布施,不必恐怖憂愁。
假如先生有外遇,你也能愿生極樂不和他嘔氣對他更好;煮菜燒焦了你也愿生極樂,快樂地把鍋子刷干凈。
朋友誤會你,你也能夠愿生極樂不必傷心,因為阿彌陀佛了解你。
今天吃了一道好菜,你也能夠愿生極樂,不會因為貪吃就枉死娑婆。
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對你很好,你也能夠愿生極樂,了解阿彌陀佛對你更好而且永不變心。這樣才能當(dāng)下快樂,否則苦也是白苦,氣也是白氣,除了枉死也不會得到什么,不如把枉死變往生!
愿力堅強,無障礙
我們?nèi)裟芫毩?xí)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往生極樂的愿來念佛,臨命終的時候自然也愿力堅強沒有障礙。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首‘發(fā)愿偈\’,是寺廟課誦常唱念的:
愿我臨終無障礙
彌陀圣眾遠相迎
迅離五濁生凈土
回入娑婆度有情
時時佛在,永遠歡喜。
我們前面講過:我們的心念、生命,可以說是剎那剎那都在生、滅,所以隨時都是臨終。因此—
第一句:‘愿我臨終無障礙\’也可以說是‘愿我時時無障礙\’,所謂障礙是我們妄想、執(zhí)著,自己生障礙,要‘無障礙\’就是自己要決心去放下放開。
第二句:‘彌陀圣眾遠相迎\’,為了提醒自己,這一句我通常都念成‘彌陀圣眾常接引\’,也就是希望阿彌陀佛和一切圣眾時時刻刻和我的心相連接、相接通,時常引導(dǎo)我。
第三句:‘迅離五濁生凈土\’,但愿我的心能很快把‘垃圾\’丟掉,很迅速的脫離一切惡念的污染,恢復(fù)本性的清凈隨時生活在凈土的快樂中。才能夠‘回入娑婆度有情\’而且是‘永遠歡喜度眾生\’,永不疲勞,永不厭倦。
愿我時時無障礙
彌陀圣眾常接引
迅離五濁生凈土
永遠歡喜度眾生
- 體會阿彌陀佛的心愿就能照戒律去念佛持戒
- 念佛與持戒的心是一體的,持戒也是在念佛
- 平時的習(xí)慣在臨終時有影響嗎?
- 人生處處是考題,你是選“佛”還是“我”?
- 平時要隨時練習(xí)念佛
- 善用念頭 是心作佛
- 天差地別的兩個觀念——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
- 請恭敬圣人留下的血淚
- 腫瘤科里的真實人間地獄
- 骨肉原是一體,何苦把至親變怨敵呢?
- 你不知道這樣念佛有多舒服
- 李木源居士的故事-癌細(xì)胞變功德林
- 大浪變搖籃——觀音奇感
- 『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
- 「習(xí)慣」的牽引力
- 阿彌陀佛接我們到極樂世界,比我們救一只螞蟻還簡單
- 念念求生凈土,念念清凈自在
- 念佛才是全靠佛力當(dāng)生即得橫超三界
- 能信愿念佛的人是這一生要作佛了
- 再悲慘的境況,佛力都能加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