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

  云何應(yīng)知修習(xí)如是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該怎樣修呢?我們也得知道。

  應(yīng)知此修略有五種:

  六波羅蜜多有五種修法。

  一、現(xiàn)起加行修,

  就是你主動去修六波羅蜜多,并拿出了實際行動。比如我行布施,就得具備施者、受者、所施之物或法,表現(xiàn)出來了布施。比如我行般若波羅蜜多,那就是要聞思修,在佛法的經(jīng)律論上聞思修,我主動地聞思修。所謂“現(xiàn)起加行”,“現(xiàn)起”就是表現(xiàn)出來。對于禪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忍波羅蜜多、戒波羅蜜多、施波羅蜜多都是這樣,自己主動地做這件事。

  二、勝解修,

  就是學(xué)習(xí)經(jīng)律論,對于六波羅蜜多有深刻的信解,進而引起強烈的意愿,愿意修六波羅蜜多。這個勝解修,重要的是修了就得到歡喜,愿意修。要是你修了,但覺得不情愿,那不是勝解修。象現(xiàn)在小師父們上殿,上也上了,但上得很難受,覺得是在受罪。

  三、作意修,

  就是四十一頁最后邊兒的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剛才的勝解修也就是四十一頁這兒的“由于圣教得勝解”。

  四、方便善巧修,

  要想“方便善巧”得憑無分別智,由無分別智來修六波羅蜜多,也就是離相修六波羅蜜多。沒有無分別智方便善巧,我們就有執(zhí)著相,說,這是我在修布施、我在修持戒等,有這樣的分別,就自己給自己設(shè)障礙。

  五、成所作事修

  這是成佛以后是行六波羅蜜多。

  此中四修如前已說。

  六波羅蜜多總共有五種修,其中的前四修前邊兒都說過。就是四十一頁,從倒數(shù)第四行到倒數(shù)第一行。

  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于其圓滿波羅蜜多,復(fù)更修習(xí)六到彼岸。

  第五種“成所作事修”前邊兒沒有說,這里就多說幾句。說這個“成所作事修”是“諸如來”――十方諸佛,“任運佛事”,“任運”就是不刻意,他在修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不是刻意地去作的,是自然去作的,沒有分別心地去作,“佛事”這里就是指六波羅蜜多,因為是說諸佛作六波羅蜜多,所以叫“佛事”,或者說是這樣作,可以令眾生成佛,所以叫“佛事”。“無有休息”,說,佛在作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一直不停地作,我們是不行的,因為我們會累、會疲勞,得了禪定的人就不同了,成佛自然更圓滿了,他休息、不休息是一樣的。“于其圓滿波羅蜜多,復(fù)更修習(xí)六到彼岸”,諸佛修六波羅蜜多已經(jīng)圓滿了,但是因為哀愍眾生,所以還是再修習(xí)六波羅蜜多,他這樣作其實是在給眾生作榜樣,說,“我已經(jīng)成佛了還在修,你們沒有成佛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精進呢?”

  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

  這是著意把五種修中的作意修多解釋一下。前邊兒說過,作意修就是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這兒又說有六種意樂來攝這三種作意。也就是說,“愛重、隨喜、欣樂”三種作意屬于六種意樂。“愛重作意”里邊有這六種意樂,“隨喜作意”里有這六種意樂,“欣樂作意”里也有這六種意樂。

  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三、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六種意樂是什么?就是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純善意樂。下邊兒解釋。

  若諸菩薩,乃至若干無數(shù)大劫現(xiàn)證無上正等菩提,經(jīng)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

  先說“廣大意樂”,用布施波羅蜜多為例來說。先看“愛重作意”的“廣大意樂”。說,要是菩薩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以無上菩提心為基礎(chǔ)修學(xué)六波羅蜜多,一直修學(xué)了“若干無數(shù)大劫”,這時間就很長很長,修了這么久方才“現(xiàn)證無上正等菩提”,就是說,修到這么久才證得道果。在一般的說法中,是三大阿僧祗劫,從初發(fā)心到登地得一劫,到登八地又一劫,到成佛又一劫。“經(jīng)爾所時”,就是經(jīng)過了“若干無數(shù)大劫”,“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就是說,在這無數(shù)大劫里,菩薩每一剎那都可以頓舍一切身命去利益眾生。這里的“身命”就是身家性命,表示最看重的東西,意思就是說連最看重的東西都能為了利益眾生而舍棄。舍棄身家性命是內(nèi)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殑伽河沙”就是恒河沙,表示數(shù)量很多。說,菩薩用這么多的世界里的七寶來供奉如來,這里的“如來”指三世一切諸佛,包括已成的佛、未成的佛,也就是說,布施給需要者。“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安坐妙菩提座”就是指最后得無上菩提的金剛道,《八識規(guī)矩頌》中說,“金剛道后異熟空”,就是說,到了金剛道,你剎那就可以成佛了。“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說,菩薩這么長時間布施這么多財、法,內(nèi)布施、外布施都作,他這么作了,可是,他的內(nèi)心仍然沒有滿足,沒有厭足。這就是布施愛重的“廣大意樂”。

  經(jīng)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xiàn)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布施愛重的廣大意樂這樣,其他五度呢?也是這樣。“經(jīng)爾所時”,這還是接著上邊兒說的,經(jīng)過“若干無數(shù)大劫”,“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在若干無數(shù)大劫之中,每一剎那,各處都是熾烈的猛火,菩薩在這么痛苦的環(huán)境之中,“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眾具”,“四威儀”就是行住坐臥。就是說,菩薩在這個令人痛苦的環(huán)境中修行,很難很難,想度眾生,也很難很難。想行、行不了,就是想走走不了,想住沒地兒住,想坐坐不了,想臥也沒門,很難很難。“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xiàn)行”,菩薩不怕困難,照樣修行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六波羅蜜多,修學(xué)六波羅蜜多的心還是時常現(xiàn)起。也就是說,在這么苦惱的境界里面照樣修學(xué)六波羅蜜多。“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得成道果。“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菩薩一直對于六波羅蜜多心不滿足,還要修習(xí),“是名菩薩廣大意樂”,這就是廣大意樂。

  又諸菩薩,即于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這是說“長時意樂”的。說,“又諸菩薩,即于此中”,菩薩修六波羅蜜多,經(jīng)過“若干無數(shù)大劫”,其中每一剎那都修習(xí),沒有疲厭,一直到“安坐妙菩提座”,就是一直到證成道果,“常無間息”,這么長的時間里不間斷、不休息,這就是修六波羅蜜多的“長時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菩薩修六波羅蜜多來利益一切眾生,“由此所作深生歡喜”,這樣作他才歡喜,能利益眾生他很高興,“蒙益有情所不能及”,蒙受菩薩利益的眾生心里也歡喜、高興,不過蒙受利益的眾生的高興不及菩薩心里的歡喜,也就是說,施者比受者高興。印順法師說,比如媽媽給兒子買了一個玩具,兒子很高興,媽媽看兒子高興,自己更高興。這就是“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這些菩薩他以六波羅蜜多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見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于彼有恩”,就是說菩薩只看見眾生對他有恩,說,眾生成就了他的修行,成就了他的福、智二德,眾生是我的福田,他不會覺得是自己對眾生有恩。我們救了一個人,會覺得是自己救別人,而菩薩會覺得是別人成就自己的修行,這就是菩薩與我們的不同。“是名菩薩荷恩意樂”,這是荷恩意樂。就是菩薩感激眾生。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這些菩薩用修行六波羅蜜多所集聚的善根,成就的功德,“深心回施一切有情”,“深心”就是懇切的心、信心,用這樣懇切的心來回向一切眾生,因為眾生對我有恩,所以我要回向一切眾生。“令得可愛勝果異熟”,就是說,讓眾生都得到好的果報,殊勝的果報。這是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復(fù)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第六個是純善意樂,純善就是不夾雜污染法。菩薩用修行六波羅蜜多所集聚的善根,所成就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望一切有情與自己一樣成就無上菩提。剛才是大志意樂是回向一切有情,希望他們得好的果報,現(xiàn)在這純善意樂是說,希望一切有情不求世間果報,也不求二乘涅槃,而是與眾生同證菩提,同成佛道。這叫純善意樂。

  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前面說作意有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三種作意與六種意樂相攝,“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剛才介紹的是六種意樂與愛重作意相攝。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xí)相應(yīng)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xí)相應(yīng)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就是說,其他的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了,這些菩薩他們就深深地隨順歡喜贊嘆。我們凡夫會有嫉妒心,會障礙別人修行,這是因為煩惱沒斷,而菩薩不但不會嫉妒,而且會真誠地發(fā)歡喜心。“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看見別人布施我生歡喜心,這是隨喜布施作意,看見別人持戒我生歡喜心,這是隨喜持戒作意等等。我以這種心也可以修剛才說的六種意樂,所以,隨喜作意也可以與六種意樂相攝。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愿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欣樂”就是深深的歡樂、深深的作意,特別的歡樂、高興。說,菩薩不但歡喜自己修六波羅蜜多,而且歡喜別人修六波羅蜜多,看見別人修六波羅蜜多,就特別的歡喜,特別歡喜有情能具足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多。“亦愿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也特別希望自己與這六波羅蜜多永不相離,永遠用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多,“乃至安坐妙菩提座”,一直到成就了無上菩提,中間一會兒也不離開六波羅蜜多。這就是說,欣樂作意也可以與六種作意相攝。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己,但當(dāng)能起一念信心,尚當(dāng)發(fā)生無量福聚,諸惡業(yè)障亦當(dāng)消滅,何況菩薩!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假如有一個人聽到了這位菩薩用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多,他也生起了一念信心,說我也想這樣用六種意樂來修六波羅蜜多,菩薩能作,我也能作,這個人只起了這樣一個念頭,“尚當(dāng)發(fā)生無量福聚”,就因為這個人起了這樣一個念頭,就得到了很大的好處,“無量福聚”就是很大發(fā)福德、好處,“諸惡業(yè)障亦當(dāng)消滅”,因為這樣一個念頭,這個人以前所造的很多罪業(yè)都消滅了。注意,別時意趣!“何況菩薩”,這個人起這樣一個念頭,就有這樣的好處,何況你真實修行了,那該有多大的功德~~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云何可見?

  說,六波羅蜜多是不是有不同呢?

  應(yīng)知一一各有三品。

  說,六波羅蜜多是有不同的,每個波羅蜜多都有三種不同。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

  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三種情況。“法施”,就是用清凈心給人宣說正法,糾正人們思想上的錯誤,令他生起正知正見,以解脫生死。注意要以清凈心宣說。“財施”,就是布施財物。法施是救人心靈,財施是救人身體上的困苦、生活上的困苦,他要是身心安頓了,就可以學(xué)佛了。有財施沒法施,這不解決根本問題,但有法施沒財施也不行,他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解決不了,根本就談不上學(xué)佛。“無畏施”,就是解除眾生的恐懼,令他的心靈得到安隱。不讓眾生有害怕的。

  戒三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戒也有三種。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的“律儀”,就是沒有過失的意思。我們的身、語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不要有過失。遠離一切過失,就是“律儀戒”,就是諸惡莫作。再看“攝善法戒”,“攝”就是積聚,積聚善法。其實攝律儀戒就是止惡,而攝善法戒就是行善、就是眾善奉行。“饒益有情戒”,就是要作利益眾生的事兒。我有一個講演――《三戒印》就是這個。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其實就是止惡、行善、利他,只要符合這個的,都是戒。

  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

  忍也有三種。“耐怨害忍”,是指有眾生傷害你、誤會你,你要忍耐。菩薩度眾生,眾生不理解,有時候是會中傷你的,這要忍耐。“安受苦忍”,菩薩畢竟不是圓滿的佛,你一直作利益眾生的事兒,作久了你會感到疲勞,感到辛苦,這個時候你要忍耐。“諦察法忍”,這個諦察法忍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基礎(chǔ),要是沒有諦察法忍,則根本就不會有前兩種忍。為什么能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就因為“諦察法”的關(guān)系。“諦察法忍”就是認真地觀察諸法實相,安住于第一義諦上。當(dāng)有人中傷你的時候,你諦察諸法實相,一切皆空,你感到疲憊的時候,你觀察諸法實相,這樣就是諦察法忍。

  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zhuǎn),無喜足精進。

  “被(pi)甲精進”的“甲”就是盔甲。這是一個比喻,比喻你要是發(fā)了菩提心,就象戰(zhàn)士披了盔甲,就可以防護自己不受傷害。現(xiàn)在我要度化眾生,不怕艱難地修行,這是“被甲精進”。第二是“加行精進”,剛才的被甲精進是發(fā)心修行,現(xiàn)在的加行精進則是開始真的干了。“加”就是一次次累加,就是努力不斷的意思,不懈怠地修六波羅蜜多。第三是“無怯弱,無退轉(zhuǎn),無喜足精進”,“無怯弱”是說在修六波羅蜜多度化眾生的時候,自己有問題了,比如說有病痛了,這時候“無怯弱”,就是心里不退怯,想,我一定要做成這件事。“無退轉(zhuǎn)”不是自己有問題了,而是外邊兒的障礙很大,眾生傷害你,這是候你“無退轉(zhuǎn)”,有強大的意愿繼續(xù)修行六波羅蜜多。“無喜足”是說,你不得少為足,不會因為稍微有點兒成就就滿足了,說,我是要得成佛道才行,現(xiàn)在還不能休息,沒成佛我絕對不停下來。成佛了自然就停不下來了。

  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fā)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

  “安住靜慮”是指修定成功了,身心都得到輕安。修得四禪八定。得到禪定就可以稱為“上人”了。“引發(fā)靜慮”是指得安住靜慮后,繼續(xù)努力,就可以引發(fā)一些不可思議的功德、情況,比如神通之類的。“成所作事靜慮”,你有禪定,又有神通等,繼續(xù)努力修行,廣度眾生、去作利益眾生的事,這就簡單多了。這叫“成所作事靜慮”。安住靜慮、引發(fā)靜慮是行者自己成就的功德,成所作事靜慮是利益眾生的功德。

  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慧,三、無分別后得慧。

  “無分別加行慧”的這個“加行慧”,就是前面說的四尋伺、四如實智的智慧。為了成就無生法忍、成就圣道,加緊用功、努力修行,所以叫“加行慧”。這時發(fā)現(xiàn)名、義、自性、差別都不可得,這樣思惟、觀察,就照見五蘊皆空了。“無分別加行慧”是說,因為未成就無分別智,所以要努力用功修行,為了得到無分別智而加行,所以叫“無分別加行慧”;蛘哌@么說:菩薩在修行的時候,觀察名、義、自性、差別皆不可得,觀一切法唯識無義,沒有義的分別,終于得證了無分別智,所以叫“無分別加行慧”。從事實上來說,菩薩此時內(nèi)心里還是有觀察思惟的,還是有分別的,但他這樣用功修行能得到無分別智,是為了得到無分別智,所以叫“無分別加行慧”。第二是“無分別慧”,就是因為“無分別加行慧”,修四行伺、四如實智,經(jīng)暖、頂、忍、世第一,再向前一步剎那見道了,見道的當(dāng)下根本智現(xiàn)前,這就是“無分別慧”。第三是“無分別后得慧”,第二的無分別慧是在登歡喜地時開始有,一直到得證佛果才能圓滿。這“無分別后得慧”是成就“無分別慧”的時候立馬就成了的。得了根本智立馬就得后得智,有后得智就有后得慧。憑“后得慧”可以為一切眾生宣說正法,所以說后得慧是有分別的,我們之所以說“無分別后得慧”,是因為它是由根本無分別智所成就的,它沒有執(zhí)著、是大解脫境界,所以說它是“無分別后得慧”。這無分別后得慧也是從見道以后就有,到得證佛果時才能圓滿。

  如是相攝云何可見?

  在佛教中,說了很多善法,現(xiàn)在這六波羅蜜多與善法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呢?怎么相攝呢?怎么個攝屬法呢?我們又怎么知道它攝屬了呢?

  由此能攝一切善法,是其相故,是隨順故,是等流故。

  這六波羅蜜多能夠攝屬一切善法。我們怎么知道它攝屬一切善法呢?有三個原因:“是其相故”,世親釋213頁中說,“是其相故者,是般若相”,就是說,一切善法都是般若的相,“相就是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一切善法都是般若表現(xiàn)出來的樣子。這樣呢,般若波羅蜜多就把前五度給包括到里邊兒了。剛才的一問是說六波羅蜜多與善法怎么相攝?世親說般若把所有的善法都攝了,連同前五度也相攝了。在無性釋464頁中說,“是其相故者,是攝體相,謂此施等與彼施等更互相攝。”就是說,善法中的布施與六波羅蜜多中的布施互攝,善法中的持戒與六波羅蜜多中的持戒互攝。再看“是隨順故”,就是說,一切善法都隨順般若,隨順無上菩提,就是說,般若是領(lǐng)導(dǎo),其他的都跟從般若。其他的善法就是《百法明門論》中的信、精進等等。隨順就是作增上緣。第三是“是等流故”,說一切善法最后都是得證菩提,菩提是一切善法的果,等流果。一切善法圓滿了就是菩提果。

  如是所治攝諸雜染,云何可見?是此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六波羅蜜多等可以對治雜染法,布施波羅蜜多對治慳吝,持戒波羅蜜多對治破戒,忍辱波羅蜜多對治忿怒、忿恨,精進波羅蜜多對治懈怠,禪定波羅蜜多對治散動,般若波羅蜜多對治惡慧。六波羅蜜多對治六種障礙。這“云何可見”呢?也是三個理由:“是此相故”,“此相”就是表現(xiàn)出這樣的相貌。你問:我怎么知道所對治的雜染法呢?回答說,表現(xiàn)出了慳吝、破戒、忿恨、懈怠、散動、惡慧這樣的相貌,看見這相貌當(dāng)然就知道有它要被對治。“是此因故”,第一個原因“是此相故”是說,布施對治慳吝,現(xiàn)在這個“是此因故”是說,布施還對治慳吝的因(即引起慳吝者),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這樣的。第三是“是此果故”,這是說布施可以對治慳吝的果(如貧窮下賤、墮三惡道等),這些惡果都沒有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都是這樣的。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云何可見?

  六波羅蜜多所得的利益,“勝利”就是殊勝的利益。這是問,修六波羅蜜多得到的勝利“云何可見”呢?

  謂諸菩薩流轉(zhuǎn)生死富貴攝故,大生攝故,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廣大事業(yè)加行成就之所攝故,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

  說,修六波羅蜜多的好處多了去了,有世間利益,有出世利益。“謂諸菩薩流轉(zhuǎn)生死富貴攝故”,這是指發(fā)心菩薩,但還是凡夫位。因為發(fā)菩提心修六波羅,雖然還沒有成佛,還在生死里流轉(zhuǎn),但因為修六波羅蜜多,所以他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時候,他老得大富大貴的果報。一般來說,這是修布施所得。“大生攝故”,“大生”就是廣大的生命體,廣大是指殊勝,不是指個子大小。你生到人道,是人中的人樣子,你就是生到畜生道也是最漂亮的畜生。當(dāng)然一般是說生到天上,沒有說生到三惡道的。“大朋大屬之所攝故”,“大朋”是高明的朋友、高尚的朋友,就是說,你結(jié)交的都是高明的、高尚的朋友,咱們知道一句話,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你的朋友都是高尚的,你當(dāng)然也是高尚的、高明的,不然你給人家站不到一起。“大屬”的“屬”是眷屬,說你的眷屬都是高尚的,比如你是孔子的第多少代孫,你要是沒有修行,你想當(dāng)孔子的子孫還當(dāng)不了呢~~“大朋”是指你的朋友是了不起的人,“大屬”是說你的眷屬是了不起的人。關(guān)于“大屬”,咱們都知道,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種族圓滿也當(dāng)成一個殊勝。既然是大朋大屬,當(dāng)然你自己也是了不起的人。我們看你交的朋友就知道你的大致品位了。這一個一般說是修忍辱波羅蜜多而得來的。“廣大事業(yè)加行成就之所攝故”,這是修精進波羅蜜多而得來的。“廣大事業(yè)加行成就”,看,可不是小事兒上成就,要成就就成就大事業(yè)。想成就大事業(yè)你不精進怎么可以?“加行”,努力去干。“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這是修禪定波羅蜜多而得的。你靜坐、你禪定,你就可以把煩惱給降伏掉。這就“無諸惱害性簿塵垢”,“無諸惱害”就是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煩惱,只有煩惱能夠惱害你。“性簿塵垢”的“性”,就是心;“簿”就是少。就是說因為修禪定,所以他的心里的塵垢很少很少。這都是禪定的功德。我們現(xiàn)在的煩惱是很多的。“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這是修般若波羅蜜多所得的。“工論明處”的“明”是明了、知道了,有這樣的知識。“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一般是指五明,說知道了五明――內(nèi)明、醫(yī)方明、因明、聲明、工巧明。內(nèi)明實在來說各派都有各派的內(nèi)明,佛教以三藏教典所詮為內(nèi)明,婆羅門教以四吠陀所詮為內(nèi)明等等不一而足。醫(yī)方明包括醫(yī)藥學(xué)(醫(yī)與藥)。因明去年專門講過了。聲明是音韻學(xué)、文學(xué)等,就是音樂、寫文章之類都包括。工巧明包括象建筑、雕塑等所有與技術(shù)有關(guān)的都是。這些你都知道,才叫“善知一切工論明處”,這是修般若而得來的。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xiàn)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是名勝利。

  修六波羅蜜多不但有世間利益,還有出世利益。“勝生,無罪”,剛才說菩薩得到的世間利益有大富貴、大生、大朋大屬之類的,當(dāng)有了富貴、大生、大朋大屬的勝利之后,他就不會再放逸地去做種種的罪業(yè),凡夫得到這些的時候會放逸,而菩薩不會,菩薩只會更加勝生(好上加好)、無罪(不造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就是說,菩薩會更加努力,不會就呆在那兒享受,因為菩薩更加努力,所以不斷地上進,一直到成就菩提妙果。“常能現(xiàn)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凡夫得到六種勝利時候是自己享受,最多分給親人一些,但菩薩是普利一切眾生,讓所有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也就是度眾生。所以出世利益有:無罪(不造惡業(yè))、安坐妙菩提座(成佛)、現(xiàn)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度眾生)。“是名勝利”,這就是菩薩修六波羅蜜多所得到的勝利、功德。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云何可見?

  “抉擇”就是揀擇、觀察,觀察六波羅蜜多的深隱義。“互相抉擇”是指六波羅蜜多互融互攝,只要有一個,則其他五個就有,F(xiàn)在就把這意思給說出來,這就是“抉擇”。

  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或有處所以定聲說,或有處所以慧聲說。如是所說有何意趣?

  說,佛對于六波羅蜜多的解釋,在經(jīng)典中都不一樣,“或有處所以施聲說”,有時候說布施,其實佛說的是六波羅蜜多,但用布施波羅蜜多作代表就完了。“或有處所以戒聲說”,有時候佛只說持戒波羅蜜多,其實是說的六波羅蜜多,只不過是用持戒波羅蜜多作代表。“或有處所以忍聲說”,有時候是用忍辱波羅蜜多作代表。“或有處所以勤聲說”,有時候用精進波羅蜜多作代表。“或有處所以定聲說”有時候用禪定波羅蜜多作代表。“或有處所以慧聲說”,有時候以般若波羅蜜多為代表。“聲”就是說,用布施來說,用持戒來說,用忍辱來說,用精進來說,用禪定來說,用般若來說。“如是所說有何意趣?”佛陀這么說的深義在哪兒呢?

  謂于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如是意趣。

  說,其實佛是說,你修六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都得修,但是當(dāng)你在修一波羅蜜多的時候,其它五波羅蜜多都來輔助,你修布施波羅蜜多,其它五波羅蜜多輔助,你修持戒波羅蜜多,其他五波羅蜜多輔助,你修般若波羅蜜多,其它五波羅蜜多照樣輔助。所以說,不管你修哪一波羅蜜多,你六波羅蜜多其實都修到了,六波羅蜜多相互和合才能圓滿。所以有時候佛說布施,有時候說持戒等等,其實就是說的六波羅蜜多。

  此中有一嗢陀楠頌:

  這兒有一個頌子。這個“嗢陀楠”,就是集施,就是說,把前邊兒說的集起來施給大家,這樣大家好記。

  數(shù),相及次第訓(xùn)詞,修,差別

  攝,所治,功德互抉擇應(yīng)知

  “數(shù)”是講為什么是六波羅蜜多而不是其他的數(shù)目。“相”就是說六波羅蜜多的體相,“次第”是說為什么六波羅蜜多一定是布施第一、持戒第二、忍辱第三……般若第六,能不能把這個次序打亂呢?“訓(xùn)詞”就是對六波羅蜜多進行解釋。“修”是說六波羅蜜多該怎樣修。“差別”是說每一波羅蜜多都有三品的不同。“攝”是說六波羅蜜多與一切善法的攝屬。“所治”,講六波羅蜜多對治的弊端是什么。“功德”是說修六波羅蜜多能得到什么利益。“互抉擇”,是說六波羅蜜多相互融攝、相輔相成。“應(yīng)知”,第五品就講了這么點兒東西,我們應(yīng)該知道。

  第五品到這兒就結(jié)束了,論文是結(jié)束了。不過論文比較拗口,我再用通俗的話把六波羅蜜多簡單說說。

  第一是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應(yīng)該是把自己的奉獻給需要者,只要對方需要,就給他。布施波羅蜜多其實最重要的是給對方時的心態(tài)。我把東西布施給廟里,到了晚上,廟里的功德箱被小偷偷了,我就覺得我的功德白作了。這就不是布施,因為在你的內(nèi)心里那東西還是你的。你布施了,你就要徹底的放棄,你要說,那是佛的東西了,不是我的了,佛連我們布施給他的東西他自己也看不住,我們還能有什么辦法?我們還有一個不好的習(xí)慣,我們布施給廟里些錢,還要要求廟里說,我這是蓋觀音殿的,你不能去印經(jīng)書!說這叫專款專用。這是不對的,你布施給廟里了,已經(jīng)不屬于你的了,廟里怎么需要就怎么用,這才對。當(dāng)然,你可以在佛教書上找到許多因為不?顚S枚軋蟮墓适,比如有一個方丈,把信眾布施讓蓋廟的錢在災(zāi)年拿來買了米,這方丈就受到墮地獄之報。這根本是無稽之談,是不懂佛教的人的瞎編。我們要對這些偽佛法進行毫不留情的怦擊。我們布施,就要把它徹底放掉,就象吐口水一樣不在乎了。可我們在布施供養(yǎng)時,不是這樣,你在佛前供養(yǎng)一支蠟燭,你一定要看著把這支蠟燭燃完,若香燈師把你的這支蠟燭收起來了,你就很不高興。有人送我一些東西,他會說:“我這是送給你的,你不要送給別人。”你送給我了,已經(jīng)是我所有的了,我應(yīng)該有權(quán)支配才行呀~~你送我一件衣服,我穿了你才會高興,這就是因為你對送給我的東西還有執(zhí)著,這東西還是你的而不是我的。當(dāng)然,我們布施也不是象扔廢東西一樣隨便丟掉,我們可以選擇給誰,可以選擇什么時候給,但若你已經(jīng)給了,就不要再執(zhí)著了。在南方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我拿東西到廟里來供養(yǎng),在佛前放一會兒,走的時候我自己還拿走。這是不對的,在《阿彌陀經(jīng)》上就有這樣的話,“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眾妙華,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是“還到本國,飯食經(jīng)行”。

  第二是持戒波羅蜜多。實際上持戒波羅蜜多是指完全的投入、全身心地投入你的事業(yè)。當(dāng)你說話時完全投入你所講的話,做事時完全投入你所做的事……不不要老在想你這樣作是不是犯戒了,你這樣想的時候,你肯定犯戒。在佛教歷史上,對戒律持悲觀態(tài)度的恰恰是律宗的律師,弘一法師說自己五戒也沒持好(記得不確),藕益法師說中國幾百年沒有一個夠格的比丘。而玄奘法師則說,我絕對是一個菩薩。為什么呢?玄奘法師一生就作了兩件事兒,前半生取經(jīng),后半生譯經(jīng),有犯戒的機會嗎?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作的事業(yè),連犯戒的機會都沒有。

  第三是忍辱波羅蜜多。當(dāng)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會有許多的障礙,這是時候怎么辦?我們要學(xué)著欣賞障礙,要感謝一切障礙。為什么要感謝障礙?我們得知道障礙為什么會來,因為在“我”的里邊有好東西,所以障礙要來。若你從來沒有障礙這就說明你根本沒有修行,根本不需要障礙來打擾你,所以,障礙來了我們應(yīng)該高興。我們的修行越好,障礙會越大。如果說我們沒有任何的困難,表示你的修行太差,不但佛菩薩沒有理你,連障礙也沒有理你。現(xiàn)在人沒什么忍耐心,連成佛也想速成,凈土宗就有點兒象快餐麥當(dāng)勞。

  第四是精進波羅蜜多。一般說精進就是努力念經(jīng)、參禪等等,但實際上精進波羅蜜多是指精神愉悅。我們在念經(jīng)的時候,是不是保持了愉快的心境呢?沒有,拿起經(jīng)本就想著快點兒念完,然后好去作別的。我們的生活因為學(xué)佛而復(fù)雜,家里有佛堂,你每天總上三支香,可這一天你只上了二支香,你就覺得這樣不太好,可是,實際上認為“三”比較好,這本來就是捏造,編出許多“三”之所以好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非常復(fù)雜,人為的復(fù)雜起來。所以,我們的修行并沒有產(chǎn)生快樂,修行對我們來說成了一種心靈的折磨。當(dāng)你掀開第一頁經(jīng)時,你就希望這經(jīng)快點兒念完。我們的念經(jīng),其實只是為了顧全我們的面子,因為我們說了我每天念一卷法華經(jīng),這念經(jīng)并不是真的作得快樂,若真的快樂的話,作起來就不難,你會為了作它而努力。精進就是創(chuàng)造愉悅。我們要學(xué)著創(chuàng)造愉悅。

  第五是禪定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就是讓我們認清煩惱。煩惱是我們修行的敵人。煩惱有各種偽裝,它甚至可以表現(xiàn)成虔誠的信心等,煩惱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樣式出現(xiàn),禪定就是要你看清煩惱。佛教中有很多教你禪定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數(shù)息之類。說,首先我們要使心集中,當(dāng)你試著集中心念時,佛教告訴你把心集中在呼吸上別亂跑。這個其實是一個詭計,佛教這么教你,說你別讓心亂跑,其實是要讓你知道你的心在東跑西跑。實際上平時我們的心就在亂跑,但我們在潛意識中不承認,別看你口頭上承認,你的潛意識中并沒有承認,因為你驕傲、你自認為了不起,你認為你能管住你自己,F(xiàn)在佛教當(dāng)你心念集中,為什么這樣呢?就是佛教抓住了人的心理:不讓你去某個地方,你恰恰要去某個地方。這就是人的叛逆心理。我不讓你去那個地方,你會想,那個地方到底有什么呢?為什么老師不讓我去?老師的“不讓你去”恰恰勾起了你想去的念頭。現(xiàn)在佛教不讓你的心東跑西跑,恰恰成就了你的心東跑西跑,F(xiàn)在佛教就是要讓你知道你的心在東跑西跑,當(dāng)你試著把心集中在呼吸上時,你發(fā)現(xiàn)根本無法集中。這樣,你就很直觀地知道了你的心其實很亂。當(dāng)然,這個目標(biāo)不一定非得是呼吸,一部經(jīng)、一個咒語等都是可以的。實際上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觀呼吸的真實用意是什么,他并不知道觀呼吸這個法子實際上是讓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亂,他認為這是《安般守意經(jīng)》上說的法子,認為這就可以使你成就圣果,實際上這根本不是讓你成就圣果的。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是知道了也不會給你說的。還有人觀佛像,老師讓你觀某一張觀音像,這實際上就是制造出了一些問題。即使你觀清楚了這張觀音像也不能使你成佛的,何況大多數(shù)人根本就觀不清楚。觀想只是讓你認清煩惱的一個法子而已。

  第六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一般叫大智慧,沒有染污就是般若。般若包括很多,沒有什么東西般若不能包括。般若其實是心理的一種狀態(tài),無我、無二的狀態(tài)。一般來說,佛教徒都以為自己很了解輪回這兒的情況,只不過是涅槃那兒的情況我們不了解而已,其實這是不對的。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輪回的情況,當(dāng)然,我們看了幾本書,知道輪回就是業(yè)力循環(huán),就是六道,就是生、老、病、死等,實際上這只是書上的輪回。涅槃其實就是輪回的終止,當(dāng)我們充分地了解了輪回之后,我們才有可能知道涅槃,否則,涅槃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傳奇。佛成道后初轉(zhuǎn)*輪說的就是苦,可我們并不真的知道苦,比如生苦,我們根本就不知道。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輪回,但我們并不真的了解輪回,所以,我們在理論上了解的解脫,只不過變成了我們輪回的另外一個部分而已。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二的世界,而佛法是不二法門,金剛經(jīng)上說是一合相,我們認為,既然是“一合相”,必須有二個東西才能合起來,要是只一個東西則沒法合。常用一個認繩為蛇的例子,我們看見一條蛇,但它實際上是一段繩子而已,這就有了一個境界,“蛇”,我們又造出來了一個境界,“沒有蛇”,“蛇”這個境界是一個錯誤,“沒有蛇”這個境界當(dāng)然也是一個錯誤,兩個境界都是錯誤的,怎么合?這就是我們犯的錯誤,先造出兩個境界,然后讓它們合起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輪回是一個錯誤,涅槃也是一個錯誤,兩個錯誤是根本無法合起來的,合二為一是不可能的。當(dāng)你知道了“根本就沒有兩個”的時候,這就是達到了最終的合一、最究竟的合一。當(dāng)你認識到根本沒有什么東西要合一,沒有輪回、涅槃要合一;沒有究竟、方便要合一,這就是最終的合一,這種合一是哪里都有,若你讓每件事保持它自然的樣子,則每件事情都是合一的。但是,我們都不會讓事情保持原來的樣子,我們要無事生非,造出許多的麻煩,就象咱們說的,我們并不是讓繩子保持繩子的樣子,而是非要說它是一條蛇,我們的懼怕使繩子不保持繩子的樣子而呈現(xiàn)出蛇的樣子。一看清楚,我們馬上又犯了一個錯誤,“沒有蛇。”我們的心把這件簡單的事情弄得這么復(fù)雜:說有一個境界叫“蛇”,另一個境界叫“沒有蛇”,因為這樣,所以沒法合一。因為我們捏造了很多東西,所以合不起來了。我們現(xiàn)在就是看到繩子不要把繩子捏造成蛇,因為繩子放在昏黑處永遠不會變成一條蛇,繩子放在明亮處,永遠也變不成“沒有蛇”。它就是繩子本身!認清這個,就是般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