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跟我一樣堅定的往佛陀的方向走過去

  【凈界法師】【四十八愿導讀04】你會跟我一樣堅定的往佛陀的方向走過去

  當然這不是只有一尊佛,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有如來名曰月光,乃至于栴檀香,如此當中,在經典當中列出了五十三尊佛,這個都是過去的佛。

  這一段等于是說明了法藏比丘在正式的發(fā)菩提心之前,他已經親近了五十三尊佛,每天都在那個地方拜佛、念佛,跟三寶不斷的凈法熏習,當中已經栽培了善根。

  這個地方講到久遠的因緣,他過去的因緣;下一段就講到非常重要的一尊佛,對他的影響特別大的,也可以說他善根成熟了。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經過這五十三尊佛的方便善巧的度化以后,到了第五十四尊佛這個世自在王佛, 這個佛陀有十種的通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這五個通號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 那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偏重在利他的功德。

  這十種通號我們講其中二個:第一個「明行足」。

  佛陀的內心有二種功德是具足的,一個是「明」、一個是「行」。佛陀的內心當中要活動的時候,是先產生光明再活動,他是有智慧判斷,謀定而后動;

  這一點跟我們不太一樣,你看我們做很多事都是隨情緒而動、隨妄想而動,心隨妄轉。這個「明」就是說佛陀在行動之前是依止光明的,由光明來引導的,這個「明」指的是佛陀心中的智慧;那這個「行」是佛陀的善行,福德資糧。那佛陀的內心當中具足了光明的智慧,又具足了善行的福德,所以叫做佛,「明行足」。

  第二個我們解釋「善逝」,這個是介紹佛陀死亡的相貌。就是我們凡夫的死亡是進入一種夢覺,安住在一種顛倒的昏昧當中,那在這個當中,由我們業(yè)力的引導去三界投胎,所以我們是在顛倒妄想當中進入死亡。

  佛陀的死亡他的內心是一個怎么樣的相貌呢?《智度論》上說:于諸三昧無量智慧中而去。佛陀到他的色身敗壞要死亡的時候,他進入到一種三昧、進入到一種智慧當中,然后慢慢的消逝過去,所以佛陀的死亡叫做「善逝」,在三昧智慧當中慢慢的消逝。這個是佛陀的十種通號。

  這一段經文是講到過去諸佛的出世,在古德的批注當中有一段批注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說為什么在法藏比丘發(fā)愿之前要列出諸佛的出世呢?

  這當中有一層深意,就說明大乘的根本思想,講到了法身常住、佛佛道同的意思。你看我們佛教跟外道的差別:外道的教主是獨一無二的,你不能說有一天你要變成上帝,不可能的;

  佛教它的一個根本的思想是建立在一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種平等性,而這樣一種清凈平等的法身,它不但是平等,而且它具足廣大的力量、具足廣大的力量。

  在美國有二個法師,一個叫恒朝法師、一個叫恒實法師(呵呵),諸位有人聽過了,他出家以后就拜佛,但是他不是在房間拜,他是在外面拜佛,朝山啦,三步一拜,感動很多美國人。

  很多美國人就去訪問他說:誒,你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勇氣在大太陽下頂禮呢?問他「勇氣哪里來」?這二位法師說:當你心靈當中本覺的覺性被啟發(fā)的時候,你會跟我一樣堅定的往佛陀的方向走過去,當你的覺性被啟發(fā)的時候。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現在妄想打得很多、煩惱很重,這都不是重點,因為這個是生滅心,因為你的主人還沒有被啟發(fā)。現在我們不是說賊很多,其實這個賊很多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的主人翁還沒有醒過來,其實這才是重點。

  所以說從大乘的角度是認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個地方有更深的意思就是說,為什么佛陀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世呢?你看錠光如來往生以后,接著光遠如來、月光如來、栴檀香如來,一個佛一個佛的出世。

  為什么佛教當中的佛會不斷的出世呢?因為我們的覺性總有一天會被啟發(fā)出來,那個時候沒有任何一個妄想的力量能夠抗拒這個本覺的力量,沒有一個力量,而佛的出世在宇宙當中永遠不會斷絕的,會不斷的出世下去。

  從這個「諸佛的相續(xù)出世」有這么一層道理。當然這個地方也說明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謂的大乘正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從這段經文有這一層意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