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節(jié) 菩薩行果
第四節(jié) 菩薩行果
一、大乘與小乘
乘者,運載義,引伸稱運載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為乘。大簡小而言,求佛之教法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之教法為小乘。佛果者,開一切種智,盡未來際,化益眾生,即三覺圓滿,萬行所成,故云佛果。大乘又稱菩薩乘,三大阿僧抵劫間,廣修六度行,證無上菩提。菩薩,梵語菩提薩捶,譯云覺有情。菩提是覺義,即智所求果;薩捷是有情義,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無上正覺果;以大項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具有這種自覺覺地的修行者,具足自利和他的大愿者,名為菩薩。小乘者,視三界如火宅,急求出離,不堪度生,永無悲愿,以不度生故,則不成無上正覺。
二、所修勝行
大乘菩薩發(fā)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為基礎(chǔ),以方便為究竟!華嚴經(jīng)》云:“發(fā)菩提心者,所謂發(fā)大悲心!薄洞笈R遮那成佛神變經(jīng)》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逼兴_觀察四圣諦真理而發(fā)四弘誓愿:為解脫眾生之苦而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為滅除眾生煩惱而發(fā)煩惱無盡誓愿斷,為令眾生住圣道而發(fā)法門無量普愿學;為令眾生得涅染而發(fā)佛道無上誓愿成。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解深密經(jīng)》佛合現(xiàn)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學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到彼岸!
布施,梵語擅波,度澳食。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布施一切財物及生命資益有情。法施是為有情宣說如理正法,使有情止惡修善,斷染證凈。無畏施是為有情解脫逼迫之災難恐怖。
持戒,梵語尸羅,度毀犯。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是指菩薩所受的防非止惡的成,包括諸戒,即無惡不離。攝善法戒即菩薩所應修學的六波羅密多等善法。饒益有情成即菩薩以善法利樂有情。
忍辱,梵語展提,度瞑意。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觀法忍。耐怨害忍是能忍耐他有情對己所作怨對損害。安受苦忍在修習道法時,于所遭自然界及自身上的苦痛能安然忍受。諦察法忍對甚深法義,以堅忍意志審諦觀察思惟,以求悟人。
精進,梵語毗梨耶,度懈怠。有披甲精進、加行精進直依弱精進。披甲精進于所修善法發(fā)起大誓意樂,勇敢不退。加行精進勤習五波羅密進趣不息。無怯弱精進為利樂清有情作清事業(yè),無有退轉(zhuǎn)、無有喜足,勇悍策進。
禪定,梵語禪波,度散亂。有安住月沒心事三種。安住者,遠離昏沉掉舉等障定法,引生輕安寂靜的等待現(xiàn)前,而能安住領(lǐng)受其樂。引發(fā)者,由定力為依止,引發(fā)種種神通功德。辦事者,由定力為依,清除有情諸痛苦,成辦有情利樂事。
智慧,梵語般苦,度愚癡。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緣世俗諦慧,能通達調(diào)伏有情之世俗方便法。緣勝義諦慧,通達人法二無我真實智慧。緣饒益有情慧,作一切利益有情妙慧。
三、行位
菩薩行位,就因果臺說,總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果。若開十住中第一發(fā)心住所修信等十心為十信,于第十地之終別開等覺,則總為五十二位。但十信是十住中發(fā)心住所修,等覺是法云地攝,故不別開。此四十一位,又束為五位:一資糧位,即地前住行向之三十位。二加行位,即修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三通達位,即初地人心通達二空無我理的見道位。四修習位,自初地住心至第十地出心(等覺)中間,修習妙觀以斷除余障的修道位。五究竟位,即究竟斷惑證理的無學位。前四位是因,后一位是果。資糧加行二位是初阿僧抵劫;從通達位至第七地終是第二阿僧抵劫;從第八地至第十地滿是第三阿僧抵劫。時經(jīng)三劫,行備四位,方證究竟的菩提大果。
資糧位:菩薩為趣證無上菩提,修集種種殊勝的福德智慧行,是資益已身成偉之糧,故名資糧位。此位有三十心。
(-)十住,菩薩在此位中,于無上大菩提創(chuàng)發(fā)安住之心,雖修六度等行,還未至殊勝,故但得名住。
一發(fā)心住,大發(fā)菩提心。于此位中修習十信:
l、信心,聞大乘法,心無疑惑。
2、念心,憶念三寶,明記不忘。
3、精進心,勤策三業(yè),離于懈怠。
4、慧心,簡擇邪正,不起邪見。
5、定心,心能湛寂,離于散亂。
6、施心,等施財法,離于使貪。
7、戒心,住凈尸羅,三業(yè)無犯。
8、護心,護持正法,并余九心。
9、愿心,發(fā)四弘誓愿。
10、回向心,所修善法,回向無上菩提。
二、治地住,凈治三業(yè)生一切功德。
三、修行住,觀真如理,修六度妙行。
四、生貴住,聞圣教生如來種。
五、方便具足住,有自利利他之方便。
六、正心住,心定不動正真安住。
七、不退住,心不動轉(zhuǎn)。(不退有四,第六住名信不退,
第七住名位不退。初地名行不退,八地以上名念不退)
八、童真住,不受染法。
九、法王子住,凈心繼續(xù)佛位。
十、灌頂住,行股湛受灌頂之禮。
(二)十行:此位菩薩,于六度等行增殊勝。
二、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
三、無毒行,怨對能忍。
四、無盡行,化現(xiàn)無盡。
五、無癡行,了達法門無顛倒錯亂。
六、善現(xiàn)行,善巧度化而順機宜。
七、無著行,心無著礙。
八、尊重行,緣般若而無著。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
十、真實行,如說而行,如行能說。
(三)十回向:此位菩薩凡所修行,皆為回行。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正顯中道,歸趣本覺。
三、等一切佛回向,運無線慈,度有情界。
四、至一切處回向,以大愿力,人一切佛上供養(yǎng)諸佛。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常住法,授以與前人。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行無漏善,不落二邊。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性具平等。
八、真如相回向,體法平等心無所依。
九、無縛解脫回向,心無縛著。
十、法界無量回向,心等法界,含攝周遍。
加行位:即第十回向滿心之位。為趣見道而加功用行。因見道體斷煩惱,如火燒薪,故喻見道智慧如火,此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立暖名。二項位,觀法之名、義伯性、差別四法,皆不可得,慧火轉(zhuǎn)盛。三忍位,印前順后,對諸法之理順忍悟達。四世第一位,所得智等,最勝故。
通達位:通達即證會義,即是見道位。見法之真如理,住極喜地,善達法界。
修司位:見道后,自初地中的住心出心至第十地終,為斷除俱生二障,數(shù)數(shù)修習無分別智。此修習位有十地差別。
一、極喜地,人怫之智,初見此理。
二、離垢地,遠離塵染。
三、發(fā)光地,智光轉(zhuǎn)股凈極明生。
四、焰慧地,慧焰增盛,斷煩惱如火焚薪。
五、難勝地,真俗并觀為難,非前四地能及為勝。
六、現(xiàn)前地,無生理明露。
七、遠行地,加功用行修無相法。
入、不動地,無賭u智任運相續(xù),不為有相、功用煩惱所動。
九、善慧地,善巧利生。
十、法云地,有勝智能藏眾德,能斷煩惱,法身圓滿,如大云廣遍。此十地圓滿十波羅密(除六度外加愿、力、方便智)
究竟位:究竟是佛果。佛位所得的菩提涅架是究竟無漏界,性凈圓明,所作皆辦,功德最勝無上,故名究竟。
菩薩所修的五位次第,斷二種障,顯二種穩(wěn),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二德即涅桑德和菩提德。煩惱障: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擾亂有情身心,不令出離生死苦海。障是覆蔽義,即煩惱覆蔽浸染不得解脫。所知障:障礙所知之境而不使現(xiàn),障礙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此障由法執(zhí)而生,障菩提。
菩提是能證的無漏管,是所生得。菩提是轉(zhuǎn)有漏雜染的八識而成四智。轉(zhuǎn)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智為一切現(xiàn)行功德所依。轉(zhuǎn)第七識成平等性智,此智征得諸法平等的理性,及自他平等。轉(zhuǎn)第六識成妙觀察智,此智善能觀察諸法自相、共相及眾生根器。轉(zhuǎn)前五識成成所作智,此智能成就為欲利樂有情的本愿所能成事。六七二識為見道時轉(zhuǎn),前五識及人識到怫果位時轉(zhuǎn)。
涅 是所證的真如理,是所顯得。證佛位四智圓滿時,所證真如理,安全顯現(xiàn),即具得四種涅籌:本來自性清凈涅籌,有余依涅架,無余依涅架,無住處涅籌。
成四智,證涅桑而得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 以戒為師的底線是什么?
-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學佛者受三皈依后要從受持五戒開始
-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嗎?
- 時刻謹記,修行中最根本的就是這四個字
- 糞掃衣和祖衣是什么?糞掃衣與祖衣的釋義
- 修行學習佛法的次第
- 為何“掃地僧”多為高僧?答案在這里!
- 有信仰,心中便有目標和尺度
- 發(fā)脾氣,對你我都沒有好處!
- 修行務必去除執(zhí)著
- 佛菩薩度眾生不是做交易 不求回報
- 心甘情愿就不會抱怨
- 這些你習以為常的事 都是佛教的悲哀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么?
- 短期出家須慎重,尤其是女性!
- 修行中事事不順 可能是福報不足的表現(xiàn)
- 這就是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責任
- 看弘一大師做人10原則中的深意
- 為啥期待利益者最后往往一無所有?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佛學基礎(chǔ) 第二章 佛學之史略 第一節(jié) 印度佛學略史
- 佛學基礎(chǔ) 第二章 佛學之史略 第二節(jié) 中國之佛學
- 佛學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節(jié) 人天行果
- 佛學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節(jié) 聲聞行果
- 佛學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三節(jié) 緣覺行果
- 佛學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節(jié) 菩薩行果
- 佛學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五節(jié) 三乘共學
- 佛學基礎(chǔ) 第四章 佛學之宇宙論 第一節(jié) 三界六道及九地
- 佛學基礎(chǔ) 第四章 佛學之宇宙論 第二節(jié) 三千大千世界
- 佛學基礎(chǔ) 第四章 佛學之宇宙論 第三節(jié) 四劫
- 佛學基礎(chǔ) 第五章 百法之要略 第一節(jié) 百法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