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xué)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一節(jié) 人天行果

  第三章五乘教法

  第一節(jié)人天行果

  一、皈依三寶

  1、皈依三寶的意義:學(xué)佛必從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雖研習(xí)佛教,若不皈依三寶,仍不為佛教徒。學(xué)佛之入門,以受三皈依為根本。如《大乘理趣六波羅密經(jīng)皈依三寶品》中,如來答彌勒菩薩問:“若欲求于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架者,應(yīng)當(dāng)皈依佛法僧。”

  皈依是何義?皈是皈投、皈向,或回轉(zhuǎn)義。依是依托、依止、信賴義。皈投三寶,以三寶為依托。凡回轉(zhuǎn)信賴行為,都稱皈依,非但佛教之專用。

  皈依即救護(hù)義。如《大毗婆按論》三十四說:“救護(hù)義是皈依義……造有皈依佛法僧寶,不破學(xué)處,不犯律儀,不違法制,便能救護(hù)。彼破學(xué)處,毀犯律儀,違越法制、更皈依三寶而不為救護(hù)。”學(xué)佛者,為解脫三途及流轉(zhuǎn)生死痛苦,皈依三寶,仰求救護(hù),就必須以怫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尊佛、奉法、近僧就能得到救護(hù)。

  皈依三寶為最先基層,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所以皈依三寶的種類有五:一、翻邪三皈,二、五戒三皈,三、八戒三皈,四、十戒三皈,五、具足戒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fā)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雖說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

  佛教對能皈依者范圍很廣,人、天、鬼、畜,只要發(fā)心皈依,皆可接受。對所皈依境,要選擇真正皈依處,天神不足皈依,因有造障礙,諸漏未盡,不堪為眾生作大利益。三寶具足無量功德,堪為人天之師,故應(yīng)皈依。

  2、如何皈依:應(yīng)如何求受皈依?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里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于心的領(lǐng)受。在佛世時,因受皈者根器厚,故不須儀節(jié)。如怫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舍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首聽為優(yōu)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皈依三寶的詞句,頗為簡單,為三皈三結(jié)即: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三說后)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說)

  前面三皈說三遍,是正投,后為三皈之結(jié)。受三皈時,說者聽者,必須明白清楚,不能馬虎。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jié)便可。為了鄭重其事起見,見月律師定三皈正范中,共有八項:

  一敷座請師、二開導(dǎo)、三請圣、四懺悔、五受皈、六發(fā)愿、七顯益勸囑、八回向

  我們現(xiàn)在以事相為主,理應(yīng)恭敬供養(yǎng)一切怫菩薩的圣像,一切經(jīng)典,一切僧眾。不過本師佛是釋邊佛,本師僧是皈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本佛,本師亦可。勿以為除本師怫,本師僧之外,其余不為恭敬供養(yǎng),錯也。

  3、皈依后之行業(yè):皈依三寶,可得救護(hù),但必須修習(xí)正行,才能真正得救護(hù)。《喻伽師地論》說:“當(dāng)知皈依,有四正行:親近善土,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善立即善友、善知識!队髻煹卣摗酚终f:“云何名善友性?謂人因緣故,應(yīng)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人?謂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怨,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薄華嚴(yán)經(jīng)》說:“……孜今發(fā)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種智,應(yīng)當(dāng)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有所教誨,當(dāng)念隨順,不應(yīng)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yīng)恭敬,勿見過失。”又說:“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fā)起!币驗樯浦R有大思德,作弟子者應(yīng)正念思惟,如法親近。對善知識應(yīng)作師想。父母想。應(yīng)承事恭敬供養(yǎng)。

  承事供養(yǎng)善知識是為聽聞?wù)?正法是佛的教法,依善知識開解,學(xué)人依之起行。在起行之前,依所聞法理引起如實不謬的作意,即是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則知見自能清凈,不起顛倒邪見,而起如理正行。正行,也即法隨法行。法指涅架法,最勝故。隨法即道諦,它能證涅磐法,隨順于涅籌故。行是學(xué)人管人自心中受待此法,為求涅梁精進(jìn)修行正道,是為法隨法行。此為三皈后,所應(yīng)行的四個次第。

  二、五戒

  1、總說五戒

  學(xué)佛者,在受三皈后,實踐規(guī)則,即從受待五成開始。受待五戒能獲大功德,如《如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說:“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薄掇q意長者子經(jīng)》說:“有五事行得生天上,何謂為五:一者慈心不殺群生,善養(yǎng)物命,令眾得安;二者賢良不盜他物,布施無貨,濟(jì)造窮乏;三者貞潔不犯外色男女,護(hù)戒奉齋精進(jìn);四者誠信不欺于人,護(hù)口四過,不得貪欺;五者不飲酒,不過口行。此五乃得生天!薄秲(yōu)婆塞五戒相經(jīng)》說:“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dāng)成佛道!薄洞笾嵌日摗氛f:“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成為守護(hù);死暗冥中,成為明燈;于惡道中,成為橋梁;死海水中,成為大船。”經(jīng)論把戒喻為大地,能生一切世出世善之依處。持成有下中上品,下品持戒,得生人中,中品生天上,上品可得阿羅漢乃至無上菩提。受持減法,守護(hù)無犯,能遠(yuǎn)離一切災(zāi)難恐怖,具足一切善法,為神之所護(hù),三寶之所念。《大智度論》說:“待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戒是防止義,能防非止惡。戒與律常合稱,戒是有 理所不為,律是有所當(dāng)為;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yīng)當(dāng)如此;戒是各人持守,律是團(tuán)體活動。在梵文中,戒叫尸羅,律叫毗奈耶。五戒,為得人天善趣異熟報身的根本,亦為修行圣道與成無上菩提的基礎(chǔ),進(jìn)人佛門之后的在家弟子,便應(yīng)受持,通常稱之為在家戒。

  五戒的毀犯,自輕重別之,有可悔不可悔之分。亦即性戒不可海,遮戒可懺。五戒中,前四戒是性成,性是體性義,即殺生等四種事,本性上即是一種惡法,無論受與不受,作了都是惡性的罪行,最后一條,屬于遮戒,在飲酒本性上說,不是惡行,本性非罪,故飲酒不是性罪。但飲酒亂性,開不善之門,是生罪之困,可導(dǎo)致罪行,障礙善法。為防護(hù)凈行,遮令不飲諸酒。

  2、別說戒相

  l、殺生威:不殺生威。生是有情生命,殺是用各種器具,斷絕有情生命。殺戒以殺人為重,殺旁生異類為輕。殺人以具足五個條件成不可悔罪:一是人,二人想,三殺心,四興方便,五前人命斷。 殺人的方法,不外乎自殺、教人殺、造使殺。被殺者命斷,殺者犯了殺戒不可悔罪。若贊人死,其人因此而自殺,亦犯不可悔罪。殺人后果,有三種:

  (一)當(dāng)時殺死,犯不可悔罪;

  (二)當(dāng)時不死,以后因此而死,亦犯不可悔罪;

  (三)當(dāng)時不死,以后亦不因此而死,犯中可悔罪,所謂殺人,不限用刀槍,凡是能致人于死的手段,都稱殺人。殺人的動機(jī),不外四種,犯罪亦有差別:

  一、為殺人而作方便者(如設(shè)陷井、置毒、放火、放水等),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變化人)死、畜生死,犯中可悔罪。

  二、為殺非人而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死與畜生死,犯不可悔罪。

  三、為殺畜生而作方便者,人、非人、畜生死,皆犯下可悔罪。

  四、作不定方便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生死犯下可悔罪。

  以上所舉四種殺生動機(jī),皆以動機(jī)對象邊得罪,不以被殺的對象進(jìn)得罪。戒殺生,亦戒墮胎,若殺胎兒,胎死犯不可悔罪;股不死母死犯中可悔罪。俱不死中可悔。若殺母,胎死犯中可悔。 殺父母、阿羅漢犯逆罪。殺生以心為主,若無殺意,不犯重罪。意外誤殺無犯。

  2.偷盜戒:不偷盜戒。偷盜是不與取,即他人財物,不與而盜心竊之,將其取離本處而據(jù)為己有,是為偷盜,具六緝犯不可悔罪:

  一、他物,二、他物想,三、盜心,四、興方便,五、值五錢,六、離本處(位置,形狀,顏色)。

  不論自取,教人取,或遣使取,或以勢奪取,或侵占,或借用抵賴不還,或騙取,強(qiáng)奪、貪污、漏稅、吞沒等,皆是偷盜。無論地面上、地下、水中、高處、低處,樹上、空中、動物、植物一切財物,不論是國家、私人、佛教、團(tuán)體、只要有所屬,皆不得偷盜。

  還有盜心盜人,兩足離本處行兩步犯不可悔。盜舍利犯中可悔,恭敬心取無犯。經(jīng)卷法器,一切三寶用品,莊嚴(yán)具皆不得盜。

  盜值五錢或過,重罪不可悔;盜不足五錢,中可悔;作偷盜方便而未達(dá)成,下罪可悔。

  無犯者:已想、同意、親厚、暫時用、無主、狂、心亂等。

  3、邪淫戒:不邪淫戒。淫是兩性交會。邪淫是指除己夫婦之間的男女關(guān)系以外的非法淫事,乃至旁生動物行淫亦為犯。邪淫具四綴成犯:

  一、非夫婦,二、有淫心,三、是道,四、事遂。

  若受五戒信土,除妻室以外,四處不得行淫:男、女。黃門、二形。

  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形、二處不得淫。

  女者:人女排人女,畜生女,三處不得淫。

  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三處不得淫。

  若與以上淫者犯不可悔罪;兩身和合而未行淫犯中可悔罪;發(fā)起淫心而未和合者犯下可悔罪。除女性三處男性二處,于其余部份行淫,皆可悔。于熟睡中,女性或男性行淫亦犯重罪。于死女性

  男性行淫,死尸未壞或多半末壞,亦犯重罪。

  無論有隔無隔,只要受樂即犯不可悔。若被強(qiáng)迫行淫,無受樂心不犯。

  在一切邪淫成中,以破凈戒梵行者,罪最重。把比丘比丘尼武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乃至受持人關(guān)齋戒于其齋田之佛弟子。破凈戒亦稱污梵行,但須第一次破,若雖曾受戒,已先被人破毀,再次與之行淫者,即不成破凈成罪,但為邪淫罪。若不受五戒而破他人凈戒,雖未受佛戒,而沒有犯成罪。但其永不得求受一切佛戒,永被棄于佛法大海之邊外,稱破凈戒者為邊罪。

  4、妄語戒:不妄語。妄語是虛妄不實的語言。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大妄語具五線:

  一、所向是人;二、是人想;三、有欺班心;四、說大妄語;五、前人領(lǐng)解。

  妄語定義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覺言覺,覺言不覺;不聞言聞,聞言不聞。

  妄語方法有自妄語,教人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現(xiàn)相妄語。凡存心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欺人須解,成妄語罪。凡言過人圣潔為大妄語罪,不以大妄語騙人為小妄語,為救護(hù)眾生作方便妄語無罪。

  大妄語具上五緣,重罪不可懺;若言詞不了或?qū)Ψ讲唤?中可悔。向天人作大妄語,無人解,中可悔,不解,下可悔。向畜生作大妄語,下可悔。

  妄語中尚包括兩舌、惡口、統(tǒng)語,雖不算重罪,但犯可悔罪。作為佛弟子不應(yīng)犯。

  若說他人罪者,須具有見、聞、疑三根,若無根便犯謗罪,此應(yīng)知。

  5、不飲酒戒:酒,指一切可醉人,無論是谷酒、果酒。水酒、藥酒等,酒糟亦不得吃。但有酒色,無酒香酒味,不能醉人者不犯。

  有三緣便犯:一是酒、二酒想、三人口。犯此戒者,結(jié)歸可懺悔罪。

  3、五戒受持

  五戒可隨分受持!秲(yōu)婆塞戒經(jīng)·受戒品》說:“若受三皈,受持一成,是名一分;受三皈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皈,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皈,受特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皈,受待五戒,是名滿分!薄洞笾嵌日摗氛f:“是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yōu)婆塞:一者一分行優(yōu)婆塞,二者少分行優(yōu)婆塞,三者多分行優(yōu)婆塞,四者滿分行優(yōu)婆塞,五者斷淫優(yōu)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成中受一成不能受特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分行者,盡持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便作自誓言:我于自婦不復(fù)行淫,是名五戒!蔽宄芍,于殺盜淫飲酒不作者,為身善律儀,妄語不犯,是口善律儀。隨分受,皆得戒律儀。

  五戒受特時限,有一日,一月,一年乃至盡形壽。因戒有受法,亦有舍法,受了舍,舍了受,均不妨。若不能持隨時可舍?芍饤l舍,可全部舍?植荒艹侄附渥,故行舍法!端_姿多論》說:“遇惡因緣,逼欲舍威者,不必要從五眾邊舍,趣得一人即成!

  受五戒必是人道,余道不得受。人道中,五逆者不可得受,犯邊罪故。

  受五戒方法:

  一敷座請師

  二戒師開導(dǎo)

  三請圣

  四懺悔

  五問遮難(盜僧物、六親行建、污梵行、父母病時會去不顧、師長病時舍去不顧,殺害發(fā)菩提心眾生)

  六受三皈(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盡形壽為()分優(yōu)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三結(jié)時。我某甲皈依佛覺席沈、僧竟,余同。亦三說,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我某甲亦盡形壽不殺生:余四戒文同。)

  七宣戒相

  八發(fā)愿

  九勸囑

  十回向

  受持五戒,能遠(yuǎn)離修習(xí)善法的障難,具足增長善法的順緣。《法句譬喻經(jīng)》說:“戒德可侍估,福報常隨己,見法為人長,終遠(yuǎn)三惡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龍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嚴(yán)持五戒,為得一切戒的根本,證得一切無漏功德和圣果所依處!秲(yōu)婆塞戒經(jīng)》說:“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成者,當(dāng)?shù)妙~陽桓果,乃至阿那含果!薄洞笾嵌日摗氛f:“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養(yǎng),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三、五戒與十善

  1、五戒與十善的關(guān)系

  十善含攝在五成之中,故常有五戒十善并稱。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報。十善亦為五戒之分化,離五戒并不別有十善。以類別而言,十善分屬身、語、意三業(yè)。持修十善之行,乃為生于善道之行,謂十善業(yè)道,反之為十惡業(yè)道。

  業(yè)行的體相差別,非常深廣復(fù)雜。但一切業(yè)行,以十業(yè)道為根本。十業(yè)道中有善有惡,惡的名十惡業(yè)道,善的名十善業(yè)道。十惡業(yè)道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绔語、貪欲、瞑恙、邪見。與十惡業(yè)道相反則為十善業(yè)道。

  五成中的妄語,實則含攝不兩舌、不惡口、不縮語之三善。兩舌是挑撥離間;惡口是毀謗攻擊、罵著諷刺、刻薄語言等;緩語是花言巧語,言不及義等語?芍褰涓爬耸频纳碚Z二業(yè)的七支善戒。至于意業(yè)所屬的貪欲、瞑幕邪見三支,如不假身語二業(yè)的表現(xiàn),便不成其為善惡之造作。意業(yè)三支,由身語七支所攝受,意業(yè)支配身語二業(yè),身語二業(yè)表現(xiàn)意業(yè),意業(yè)不能不假身語二業(yè)而有所造作。身語二業(yè),若無意業(yè)為其造作惡的主宰,所造惡業(yè)。亦不成重罪,甚至無罪。所以,五戒即具十善。

  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十善中的身三業(yè),為救生、布施、梵行。五戒中的不妄語,即含攝十善中的口四業(yè),為誠實語、和冷語、愛軟語、質(zhì)直語。五戒中的不飲酒,可為十善中的意三業(yè),即為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因酒能令人昏沉迷惑而失理智,貪、瞑。邪見亦為如是。

  2、十業(yè)之果報

  行十不善業(yè)的果報,在《華嚴(yán)經(jīng)》中說得非常明了。即:“十不善道,是地獄、畜生、俄鬼受生因;十善業(yè)道,是人天因。十不善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于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委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遵。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掙訟。簡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瞑素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館曲!

  行十善道,能成就人天乃至無上菩提!十善業(yè)道經(jīng)》說:“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以十善業(yè)道為根本而成就!毙蕹治褰涫,有出離心,方可證得賢圣果位。如果但求人天福根,或其威力薄弱,可不墮于三途,待因緣成熟,發(fā)出離心,越出三界;虺忠欢,亦可保住人身。以其所持戒力強(qiáng)弱,決定果報之殊異。滿持五戒,可生欲界第六天,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生色界無色界禪定之力,非此能得。作為佛弟子不應(yīng)求人天福根,應(yīng)求出世無漏圣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