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2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12
2006年3月29日講于戒幢佛學(xué)研究所
接下來要講遍行五的第四個心所:想心所。
我們先看一下論里面:
“想則于境取相為性。施設(shè)種種名言為業(yè)。謂安立自境分齊故。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這是想的定義。想心所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和作用?論里面說:“想則于境取相為性!比∠,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認識中面對每一種境界時,在我們眼前就會呈現(xiàn)一個影像。對吧?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或者看到一棵樹,或者看到一棟房子。那么,看到房子就會有房子的影像,看到人就會有人的影像,看到桌子就會有桌子的影像。這個影像是不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其實,我們眼前所呈現(xiàn)的任何景象,事實上都是被我們的意識加工過的。也就是會加入我們個人的經(jīng)驗、認識、想像,所以,想的這個影像事實上它是被我們加工過的所呈現(xiàn)出來的心理的影像,不是說客觀上的一個原原本本的東西,它并不是一個原原本本的東西。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個桌子,其實我們只看只是一面,另外一面我們是看不到的。但是,在我們的表象、想像里面,我們對它的認識是完整的。所以,在心理學(xué)里面有一個“表象”概念,有點像我們這里講的想心所。想心所具有表象的作用,它認識一個事物會呈現(xiàn)一個表象。然后,我們會對這個表象,我們會用語言有所表示,我們覺得:這是個什么東西?這是個桌子,這是個房子;這個桌子好,這個桌子不好。這也是想心所里面的。
所以,名言,名言和事實、實物,這是我們想心所表現(xiàn)的二個部分的內(nèi)容。一個是表象,然后就是對這個表象的認識,進入概念經(jīng)的階段,進入語言的階段,這個都是屬于想心所的作用。所以,想心所是非常地重要。想心所是屬于人的一種思維,它是代表著人的一種思維。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產(chǎn)生,其實都是建立在想心的基礎(chǔ)上。我們會有很豐富的語言,其實這都離不開想心所。
那么,想心所在生活中主要包含二個方面:我們每天想什么?事實上除了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接觸環(huán)境以外,跟我們一個人,我們自己的認識是有關(guān)系的。你有什么樣的認識,你每天就會想什么。當然和你的認識、價值觀、目標都是有關(guān)系。所以,你每天想什么,你就會追求一種什么樣的生活?赡苡械娜讼胫嶅X,他就會賺錢;有的人想著權(quán)力,他就會追求權(quán)力。所以,你有什么樣的想法,你每天想什么,你可能就會追求什么樣的生活。影響我們?nèi)说倪x擇大概有幾種力量:
第一種就是欲望。其實我看世間上的人多數(shù)人都是生活在欲望中,欲望就是促使他去追求什么了。
第二種情況就是情緒。情緒會影響到你的心理,當然情緒也會影響到你的想法。多數(shù)人的想法是建立在欲望和想法的基礎(chǔ)上,比如說一般人就是要求生存得好一點,除了這個以外他沒有更高的想法。還有很多人,他的想法要受到他的情緒的影響、好惡的影響。那么,還有一部分人學(xué)了哲學(xué)、宗教之后,他對人生有一種更高的追求,這一種人,他的想法才有可能從普通的這種情緒和欲望里面跳出來。如果沒有接受過宗教哲學(xué)的洗禮,其實這個世界上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他的想法可能都是為欲望服務(wù)的,都是為情緒服務(wù)的。除了欲望和情緒以外,他沒有更高的想法,就是為了生存得好一點,沒有別的東西。
所以,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想法,就決定了你將是一個什么層次的人生。因為如果說你只想著過日子,只想著賺錢,那你的人生也只是欲望的人生。如果我們受過宗教的洗禮、或者學(xué)過佛法,如古人學(xué)過哲學(xué),也有“三不朽”的人生:立功、立名、立言,他有更高的想法。有更高的想法,才會有更高的人生,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高的追求,才有可能有更高的生命素質(zhì),他才可能有更高的生命境界。因此,想法很重要。
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怎么想?我們每天要碰到很多問題,你怎么想?你往好的方面想,還是往壞的方面想?這個也蠻重要的。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很多方面,但每一個人對問題的思考都有自己角度。如果你是從強烈的我執(zhí)、貪嗔癡出發(fā),你想的問題肯定……如果你的知見不正,沒有智慧,那你肯定會想出很多煩惱出來。如果說你很有智慧的話,你想的角度就會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你想什么?怎么想?這是在我們?nèi)松惺欠浅jP(guān)鍵的二個問題。
那么,不同的想法,他會影響到我們不同的人生。所以,想法本身它也是屬于通三性,即通善、惡、無記。想法有可能成為善心所的增上緣、助手。比如說我們產(chǎn)生善心,我們想的都是善的事情,那么想法就會成為善心所的增上緣。反過來說,我們一天到晚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想一些要傷害別人的事情,那么,我們的想心所就會成為不善心的增上緣,就會成為煩惱心所的增上緣。所以,煩惱是從哪里來的?煩惱其實是人想出來的。這是什么道理?這叫作: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想心所有可能成為善心的增上緣,也有可能成為不善心的增上緣;它有可能成解脫的增上緣,也可能成為你生起煩惱的增上緣。關(guān)鍵在于:你想什么?你怎么想?你想什么,這就面臨著一個選擇的問題,你怎么去選擇想的對象。
在佛法的修行中,想的心所非常重要,佛法里非常注重運用想的心所來修行。比如佛經(jīng)里講十種想:苦的想、無常的想、無我的想、食厭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凈想、斷想、離欲想、盡想。我們學(xué)習(xí)道次第論一開始,就是要告訴我們修行要從想什么入手?想暇滿人生的價值,是不是?想到:死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想到三惡道的苦,想到三寶的功德。是不是?那么,通過這樣的想,能夠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幫助我們對三寶生起依賴感,幫助我們走出凡夫心。這些想法很重要,你每天要想,想這些這東西。怎么想,它都給你講得很清楚。通過想來訓(xùn)練我們的心來達到心行的訓(xùn)練的效果。我們講《普賢行愿品》的修行,純粹就是運用想的力量!镀召t行愿品》的觀修,每一個愿力,我們都要作觀修:“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我們在拜佛的時候要觀想,我們要想: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個微塵里面就是一尊佛陀。比如我們在拜釋迦牟尼佛,我們現(xiàn)在要觀想:每一個微塵都是一個釋迦牟尼佛,每一個釋迦牟尼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然后我同時又在拜無量無邊的諸佛。我們就這樣想。當你作這樣想的時候,你的心很快就從我和我所里面跳出來,你的存在就是一種無限的存在,你的存在就和佛陀的存在融為一體了。所以,大乘佛教里面特別重視想的修習(xí)。
所以,觀想的修行是建立在什么基礎(chǔ)上?就是建立在想心所的心理上,建立在想像的基礎(chǔ)上。你只要會想像,你就會觀想。所以,通過這種觀想來達到廣泛我們的心的目標和效果。因為所有的境界事實上都是我們想出來的。世人有一句話: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個“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想出來的,是不是?越想越美。有一個人看一個女孩子,這個女孩子的鼻子是歪的,別人都看不上,可是就他看上了,可是他覺得這個鼻子歪得恰到好處!真沒辦法,他就是喜歡,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所以,當你看上的時候,你的這種貪著的心馬上就生起了。如果你修不凈觀,不凈觀也要靠想的力量,要觀想。你去看了之后,然后來觀想,觀想了之后,最后這個貪著的心一點都沒有了,出離心就產(chǎn)生了。所以,還是要靠想的力量。因為每一個境界都是表象,都是我們意識加工過的,我們的心有這樣的功能。我們加工什么樣的境界,我們就會喚起什么樣的心理!華嚴經(jīng)•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第十六》里講:“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毙木拖癞嫾乙粯,他可以畫各種各樣的境界,他可以加工成各種各樣的境界。你看我們睡覺的時候,只要一作夢,你白天不能實現(xiàn)的,在夢中都可以實現(xiàn)了。是不是?那這個境界是從哪里來的?是想出來的。比如你在夢中看到一個老虎,本來沒有老虎,可是看夢到老虎的時候,你的恐懼心就調(diào)動起來了。所以,不同的境界能夠喚醒和引發(fā)我們不同的心理。
所以,我們通過觀想來達到轉(zhuǎn)換心行的效果,這在修行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我看尤其藏傳佛教用得特別多,我們漢傳佛教講念佛,也有四種念佛:觀想念佛、稱名念佛,那現(xiàn)在人很少運用,更多是稱名念佛。
接下來講思心所:
“思則于境取相為性。于善品等役心為業(yè)。為能取境正因等相。驅(qū)役自心能造善等”
思,有造作的意思,讓我們的心去做什么。做什么呢?包括做善的和不善的。你要做善事,還是做不善事,那么它的心理基礎(chǔ)就是思心所。那么這樣的行為是屬于什么東西呢?善和不善的行為就是屬于業(yè)。造善業(yè)和造不善的體是什么?業(yè)的體是什么?業(yè)的體就是思心所,這個思心所就相當于西方心理學(xué)上所說的意志。在西方心理學(xué)有所探討,比如說,人有沒有自由意志?就是,人有沒有選擇善和不善的行為的能力。那么,在佛教看來,人是具有選擇善和不善的行為的能力,所以,人是具有選擇自由意志的。因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要對自己負責任,因為你的人生的結(jié)果,你負有什么樣的人生,其實你是有選擇的權(quán)力;但是你有選擇的權(quán)力,這種選擇有沒有限制?當然是有限制了,是不是?他要受到你的業(yè)力、你的身份、你的地位的限制。不是你想選擇什么,就能選擇什么的。你看很多這些社會上人的打工,一天干得累得要命,他還不得不干。所以,人雖然有意志的自由,但是這種意志的自由,事實上它是要受到它的業(yè)力的支配。所謂自由與不自由,人是自由,又是不自由的。人首先,你的身份、你的業(yè)力,你的自由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就像我們在一個國家里邊,每一個公民都是自由的,但是你必須要遵守法律,那遵守法律那就是不自由的;當你只有遵守了法律,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你又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和不自由,有相對性。何況我們作為一個生命體來說,我們要受生命體的影響,我們要想絕對自由,這是不可以的。只有佛陀才是真正地得大自在,那才是真正地自由、徹底地自由,那是佛陀,不是我們凡夫。
思心所,也是代表著我們意志的一種行為,這種意志行為也是造善和造不善的行為,當然這里面也包含我們?nèi)松倪x擇,我們選擇善的,我們選擇不善的。當我們選擇了之后,當然在選擇的過程中,和想有一定的關(guān)系。比如說,我要成佛,我要了生死,我要賺錢,這都和想、欲望,即善法欲有關(guān)系。但是如果讓你這樣的一個想法變成你生命中一種強大的動力,那這就離不開思心所的這樣的意愿,這種強烈的愿望。你要是離開這種愿望、意志力,那是不行的。思心所的產(chǎn)生也還是以觸、受,尤其是想為基礎(chǔ),也非常重要。
想心所在完成人生的善和不善的行為的過程中,大概會包含著三個階段。這就是《成唯識論》里講的思有三種:第一種是審慮思;第二種是決定思;第三種是動身發(fā)語思。
審慮,我們要干一年好事,都要經(jīng)過一番審查、評估,這個事情的可行性如何,要做一番審查,不管你干好事還是干壞事。審查完之后,你就要做出決定:我要做,并且怎么樣,怎么樣去完成。比如說要有計劃,要有行動綱領(lǐng)。這是第二個步驟。
第三個步驟就是動身發(fā)言,就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真正地去做。從思心所到形成業(yè)力,包含著思想上,同時也包含著行為上,即身語意三業(yè)。首先意是基礎(chǔ),你要做或者不要做,這是基礎(chǔ);然后怎么做;最后定好了,然后認真地去做。
思心所,事實上在我們?nèi)松彩切U重要的。因為代表著我們的人生的選擇和意愿、意志力。就是你的人生有什么樣的選擇,這是和想心所有關(guān)系,和思心所也有關(guān)系。我們一個人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一件事情能不能持之以恒地做,能不能做得成功,這是和意志力是有關(guān)系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很堅強的意志力,在人世間要做一件事情,其實不是很容易。不是很容易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外在的環(huán)境太復(fù)雜,外在的環(huán)境對你的誘惑很多。比如有的人活了一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他會不斷地選擇,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最喜歡、最需要的是什么,他搞不清楚。他為什么搞不清楚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內(nèi)在有很多很多需求,不是一種需求。這就像我給大家舉過的例子一樣,人的心像動物園一樣,他有很多動物,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需求。人有眾多的需求,然后面對眾多復(fù)雜的環(huán)境,一會兒,心進入這個狀態(tài)的時候,你就會要這個;一會兒你的心進入那個狀態(tài)的時候,你就會選擇另外一個東西。所以,尤其對我們出家人、修行的人來說也是一樣。也就是我們的每一種欲望、每一種煩惱都有強大的力量,對我們都會構(gòu)成很大干擾。如果你沒有一種強大的意志力,對自己的目標非常明確: 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不達到目標誓不罷休!你就很難從復(fù)雜的環(huán)境和混亂的內(nèi)心中走出來。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就是一大堆混亂的情緒,每一種情緒都會影響著你。但是,如果一個人目標非常地明確,意志力非常地堅強,他就有能力抵御種種環(huán)境的誘惑和內(nèi)心的干擾。
我感覺:堅強的意志力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因為人有墮性,除了人的內(nèi)心各種因素對你的干擾,阻礙我們修道的一個重要心理就是懈怠。我們過去想像懈怠是什么?懈怠就是懶惰,懶惰,我們覺得躺在床上睡覺,那才是懈怠,其實不是這樣子。當然,懶惰也是懈怠的一部分。但是,我發(fā)現(xiàn)懶惰還有一種表現(xiàn),就是:惰性。你們知道惰性是個什么東西?惰性就是一種在我們的習(xí)性里邊。比如說,貪吃的人,他隋在貪吃的習(xí)性里邊,他走不出來;喜歡賺錢的人,他積極地去賺錢,他沒有辦法從喜歡賺錢的習(xí)性里邊走出來;喜歡搞藝術(shù)的人,他執(zhí)著于他的這種追求,跟這種煩惱相應(yīng)的追求,他沒有辦法從這里走出來。這不是一種惰性。惰性不是說什么都不干,你很積極地去干,因為是順著你的煩惱的習(xí)性,你沒有辦法從這里走出來的,就像你干活干習(xí)慣了,像一些鄉(xiāng)下農(nóng)民,他干活干習(xí)慣了,你要讓他一天不干活,他就要生病了,就要受不了了。他每天都要去干,也就是他成為了一種習(xí)性。又比如那些喜歡打麻將的人,他每天打麻將,很精進哦。所以,惰性的另一個表現(xiàn)也叫精進,叫劣精進,低等的精進。但是佛法的精進有特定的內(nèi)涵。喜歡看電視的人形成每天看的習(xí)慣,喜歡玩的人他形成一種玩的習(xí)慣。他沒有辦法從習(xí)性里邊走出來。其實在我們的生命中形成了這種巨大的惰性,各種各樣的惰性。我們?nèi)绻麤]有這種堅強的、強大的意志力,你要從這里邊走出來,非常非常地難。
我感覺在修行的過程中,思心所的作用非常重要。這種思心所所形成的意愿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修行的成功。世間上的人也是一樣,世間上的人如果對自己人生目標不是很明確,或者他即使目標很明確,可是他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也是白搭,也不會成就的。同樣,我們學(xué)佛發(fā)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一種意愿,就是一種生命的意愿。出離心也是一種意愿。那么,意愿的強和弱,我覺得其實它是修行的關(guān)鍵。如果你有非常強的愿意力,我覺得這是修行成功的一大半。如果你沒有強烈的意愿力,你要想修行修好,這是很難的。因為首先你沒有辦法從這些惰性里邊走出來,你沒有辦法從凡夫心里走出來。
所以,發(fā)了菩提心之后還要修菩提心,修菩提心就是修這種意愿,每天強化這種意愿。每天要三次地修,早上修,中午修,晚上修。甚至要六次,不是三次。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就是不斷告訴自己:我的生命目標是什么?我應(yīng)該做什么。每天不斷地告訴自己。只有每天不斷地告訴自己,你才有可能不斷地培養(yǎng)這種意愿,你在修的過程中,就是在修這種意愿,把這種意愿變得越來越強,最后,當你的這種意愿非常強的時候,只要它一產(chǎn)生作用,那些其它不善的心所,對你的干擾也就無能為力了。
今天先講這五個心所。
下面留些時間給你們提提問題。這些心所蠻實用吧?跟我們修行的關(guān)系很密切,如果我們能夠善于利用這些心所,了解它,確實是修行的非常好的助緣。
(答疑另行整理)
-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4
-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1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diào)整心態(tài)?
- 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yīng)該逃避痛苦嗎?
- 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