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
第三十四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講到「見性成佛」顧名思義,可以站在因地來講也好,果地來講全都可以。有的已經(jīng)修到頓教法門,多生累?修到將近因圓果滿的時候,當(dāng)然見性成佛,此為站在果地而言。如果站在因地來講,「見性」就是見到他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也就是見到了「涅槃性」,依此性去修行,有一天畢竟成佛。
所以「見性成佛」分成因地和果地的立場而言,兩方面就對了。我們禪宗有時講「心」,有時講「性」,有時說「道」,有時說「禪」,有時說「妙覺」,有時說「如來藏」名詞很多,但都指著你「本來面目」而言,也就是你光明的「本性」。禪宗都是先建立你有一個心,悟明心地解脫以后當(dāng)然是轉(zhuǎn)凡入圣了。但是要讓你認同有一個心不容易喔,是真的不容易。也因為一般人往往「見心」見不到,「會心」會不著,連同自己的心都否認掉,天下間到處是。所以要讓你建立有一個心,百歲命終之后,絕對隨你的心意識投胎轉(zhuǎn)世,你就無能為力去信你的自心了。
有一位將軍漸漸的學(xué)佛,經(jīng)典看了很多,處處都教我們要「明心見性」,他對「明心見性」非常有興趣,但是充滿了許多疑惑。所以來到一位開悟圣僧面前,請教這個問題,他說:「禪師你常說人人皆有佛性,都有一個心,請問心在何處呢?」心在何處?我們聽開悟圣僧如何回答他,回答得一針見血非常微妙。他回答:「你的性在生活當(dāng)中點點滴滴的流露,你都沒看見嗎?」他這些話就是要讓你回光返照,讓你反省,讓你回頭見你的「性」。
開悟圣僧云:「心在何處?汝問我者,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問我即汝心,從無始?來,乃至施為動作,一切時處,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不愧是開悟圣僧,用無量的善巧,讓將軍契會他的本心,結(jié)果這位將軍當(dāng)下就悟入了,向老和尚頂禮三拜。他怎么答呢?他說:「你問我心在何處?要在那里契會你的心,能夠看到你的心?你問我的,你能問我的,那就是你的心啊!」很直接的回答。我老和尚直接回答你的問題,我能答的就是我的心,如果我老和尚沒有心的話,我如何來回答你的問題呢?你若無心的話又如何來問我呢?你能問我的、可以問我的,當(dāng)下就是你的心。你看三兩句話就要讓他見到他的心,這位老和尚有善巧方法,不然說半天,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看完了、研究完了,你還是沒辦法契會你的心。老和尚再說:「從無始?以來,佛性在你身體里,在施為動作行住坐臥,一切處、一切時全都沒有離開你啊!那就是你的心,你的本來面目,你的佛性!姑恳痪涠紱]有轉(zhuǎn)彎抹角,每一句都點破他的心,他說:
「心在何處?汝問我者,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問我即汝心。從無始?來,乃至施為動作,一切時處,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所以說,你我人人都有一個「佛性」,但是「佛性」沒有善根、沒去探討、沒去注意、沒有留意的人,那怕他有一個心,他也不知不覺啊!別說先知先覺了,都不知不覺,可是不知不覺又在生活中行住坐臥。所以見性之人當(dāng)下就悟入了,不見其本心之人一迷永迷。所以「性」在作用,你要如何運用呢?如果你傷心在哭,這樣叫做哭佛。如果你心生歡喜、歡天喜地,哈哈大笑是笑佛?茨闳绾斡眠@個「性」,你動怒脖子的筋很粗像高速公路,怒發(fā)沖冠這樣是怒佛。你阿爹阿娘親戚朋友往生,心情?卒非常悲哀,如此叫做哀佛。你要哀佛、要笑佛、要哭佛呢?你可以自由選擇。所以我們常說一句話,你有能力將你一輩子哭、笑、喜、怒、哀、樂情緒不穩(wěn)定的時候,用錄音帶錄起來,羞愧的事也錄下來,你私下放出來聽聽看,你會羞愧無地自容。所以「性」無好無壞如何用而已,作佛用變佛性,作眾生用變眾生性,作賊用變賊性,作畜性用變畜牲性,做鬼用變鬼性,性無二樣性無差別因人而異。所以性在你的生活中,性就是你的心,看你如何去用,用得好就上升,拿來修行到最后成佛。你用到壞處用到惡處去,做非法的事,殺盜淫妄、五逆十惡去做的人最后佛不成,反而墮落變魔王了。所以性實在無好無壞,就看你如何運籌、如何用而已。
在修道過程中,我們要做小乘做大乘或是做自了漢,全在你的心如何用而已。來,我們看一位開悟圣僧怎么說: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名為中道!
這是站在「心」的立場來說話,前后剛好有三個境界。第一凡夫自古多生累?以來,都一直生心一直生心一直生心,生情、生愛、生心、染境因此一向生心,我們稱呼為「有」。三界里面是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有三界六道有輪回有生死,注下生死之因,生心就是有,凡夫就是這樣。二乘人也就是小乘阿羅漢之類的,一向滅心名為「無」。因為有妄想他認為很麻煩,阿羅漢認為在那里起心動念,這些是多余的多此一舉可以不要,所以一直要滅掉進入偏執(zhí)的涅槃,這樣比較快活。你動念頭,他認為如牢獄很痛苦的事。所以一向要滅掉自己的妄想心,進入空寂當(dāng)中,這樣叫做「無」。是為小乘的人一向滅心,稱呼為無也就是空的意思,也是進入偏執(zhí)涅槃的意思。菩薩和佛就不一樣了,佛和菩薩未曾生心也未曾滅心,因為心滅也滅不掉,心生也不會因為要生它才生,你不生它本來就生。它不能說無,若無不就無中生有嗎?那也不對。他不會在有無當(dāng)中打轉(zhuǎn),因為他知道它不生不滅,所以他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你也不能說它有,它的有是因為妙用沒有污染,如此才稱呼為「非有」,他這個有是妙用,不是凡夫的有。凡夫的有是生塵生境生感情,然后墮落造業(yè)所以它非有,也不能說它無叫做「非無心」。連同清凈光明的如來藏性都沒有的話,那就甭說了呀!修到連心都沒有,那就不用修了。也不會因為你沒修就無;有修就有,本來是不生不滅。所以修道你沒有達到「非有非無心」入此中道不二門,你始終無法見到你的本性。再念一遍: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名為中道。」
這三種境界就是凡夫執(zhí)著「有」,不知道這現(xiàn)象界的問題、宇宙的問題、人生的問題,它雖然是有,但卻是空幻不實的,但是空幻不實他卻執(zhí)著為有,所以才沉淪生死。為何沉淪生死?不了解「有」的當(dāng)下就是「空幻」,把無常當(dāng)作常,因此顛倒,顛倒當(dāng)中就做顛倒的業(yè)受顛倒的痛苦,凡夫如此。二乘人執(zhí)著無、執(zhí)著空進入偏執(zhí)的涅槃當(dāng)中,所以他就不要出來度眾生了。阿羅漢開悟證果以后,你要他出來度眾生,他就比較為難,不想。因為在現(xiàn)象界是很累的事,連起心動念都不要了,何況進入現(xiàn)象界、花花世界、五濁惡世,他那里會起歡喜心?只是增加煩躁、困擾而已。所以阿羅漢就說了:「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箍催@生死輪回是痛苦的事,冤家死對頭。所以不要來人間度眾生。他就不想倒駕慈航了,看生死就像冤家,這就是他一向入于空、入于無、滅掉一切心。而菩薩知道這樣不對,雖然生死,生死性也是涅槃性,生滅就是不生不滅,有就是空,所以菩薩證得中道實相的道理,那怕在生死性當(dāng)中,他也能自在解脫如同涅槃性,所以叫做證入中道實相的道理。但阿羅漢不一樣,他兩極化,涅槃就是涅槃,生死就是生死,你不要把他混為一談,因為他沒有悟得生死就是涅槃的道理,叫做兩極化。凡夫在生死當(dāng)中,聲聞、緣覺也是阿羅漢之類,他在涅槃這岸偏執(zhí)涅槃,兩個兩極化都不對,雖然不對,但是阿羅漢比較快活,因為他解脫了。凡夫執(zhí)有把無常當(dāng)做常,把現(xiàn)象界牢牢的執(zhí)著住,看不破、放不下、不解脫、不自在都是兩極化。菩薩不一樣,他行「空有不二」,行「色心不二」,行「菩提煩惱不二」,行「生死涅槃不二」的道理,因此中道解脫,所以菩薩和佛就勝過阿羅漢十萬八千里?偠灾,凡夫執(zhí)著有,二乘人執(zhí)著空,佛、菩薩是行「空有不二」的中道法。
菩薩的偉大在那里呢?菩薩不但「靜」自在解脫,「動」也能自在解脫。阿羅漢沒辦法,動就動;靜就靜,這是兩回事所以無法入中道,只有在偏執(zhí)涅槃才能自在解脫。修道不可如此,在現(xiàn)象界當(dāng)中、動亂不堪的當(dāng)中,其實它當(dāng)下也是平靜的,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在驚濤駭浪當(dāng)中,水的本質(zhì)是平靜的,只是構(gòu)成緣起的激蕩而已,其實水的性也是平靜的,要體會這個道理,這樣才有辦法解脫。我們看開悟圣僧怎么說:
「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過患,即是自性不動,雖動亦靜也。」
你雖然在動態(tài)當(dāng)中而能轉(zhuǎn)一切境,這才是真正的動。有人動中控制不住轉(zhuǎn)不過來一動永動,這種情況無法體會「動中亦靜」之境,如此那有解脫可言呢?因此告訴你,但見一切人時,沒有看見人我是非的過患,這才是真正的自性不動。這么說來,就是「善能分別一切境界,而自性不動。」這才是真正的解脫的意境。所以不動并非不動,不動是在動中無染污,不住于心,所以他的「動」也就是「不動」,并非離開動另外有不動,是在動的當(dāng)中,無有住境、無住相、不生心染境,這個動當(dāng)下就是不動,離開動并無不動,這樣諸位了解了嗎?
所以修道人能夠做到,觀看一切是非善惡當(dāng)中而不染心,這樣當(dāng)下自性不動,雖動也如同靜,這境界不簡單啊!所以菩薩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日理萬機、度化眾生的工作中,他雖動而靜也。凡夫動就動、靜就是靜,靜不能說動,動不能說靜,因凡夫沒有悟不二門,心地沒有解脫。但是菩薩在生活當(dāng)中看了一切人,在人我是非當(dāng)中,他心里能轉(zhuǎn)一切境自性不動,雖然是動也如同靜,這是境界的問題。我們修道悟空的道理、悟無我的道理,如此眾生當(dāng)下就是佛。如果佛不能悟此空、悟無我者,佛也是眾生,所以迷、悟都是功夫的問題。我運用圣僧的話來說明:
「動而永寂,眾生即佛;寂而反動,佛即眾生!
這一段的意思簡單講,「動而永寂,眾生就是佛」這是境界的問題,菩薩日理萬機,普度無量有情,但是能說、所說、所度的對象他能三輪體空自性解脫。有人不一樣,講經(jīng)講得好,他自己私底下很高興,他認為有多少眾生被他所度,我今天講了微妙大法大家聽得法喜充滿,讓無量眾生善根大展流露,讓無量眾生發(fā)菩提心,自己心里生了歡喜心那是喜魔,那就動了。他無法動而永寂,但佛菩薩清楚能說之人、所說之法、所度的對象,當(dāng)下是空寂的,所以他不會染境住境,一切相不會放在心里,他雖動「動而常寂」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境了,若說你是凡夫,凡夫也如同佛一樣。反過來說,你在寂靜當(dāng)中反而心不能自主,在無止境的打轉(zhuǎn),叫做「寂而反動」。這種人如果說是佛,不如說這佛也是眾生,因為他的心不能自在。
真正會修道的人,他一入定就好幾個小時、好幾天、好幾個月,佛祖一入定百千萬億?,他說停就停、止就止、說禪定就禪定,他不會在禪定中心反動。凡夫沒辦法啰,叫你五分鐘不要起心動念,你做得到嗎?我看難喔,一會兒就想:「等一下聽如本法師講完經(jīng),就相約到海邊看夕陽,看太陽西下,看一些七彩烏云,看完后晚上再去看電影:::」五分鐘叫你不要打妄想,難哪!佛祖一入定百千萬億?,要叫他動一個念頭,難哪!一樣是難,但是這難的角度境界不同。凡夫叫他不要動念頭,叫他不要胡亂打妄想,他做不到,難哪!但佛祖百千萬億?叫他動一個念頭,不會就是不會,也是難哪!一個是有解脫的難,一個是無解脫的難,這樣你要選擇那一種?所以問題就出在這里,境界的問題。
我們在世間不是作佛就是作魔,作佛就是能轉(zhuǎn)一切境界,作魔就是境界轉(zhuǎn)不過來,反被境界轉(zhuǎn)得慘兮兮,被境界所轉(zhuǎn)是很痛苦的事。所以說忍順境不好忍,忍逆境比較好忍。逆境我們有防范心有注意,所以別人要毀謗、侮辱我們,我們有防范心比較有耐性,你若沒有防范心沒有注意,稱贊你一下,生活在嬌生慣養(yǎng)里面,生活在掌聲中的人,這種人你稱贊他,他不知不覺。生活在順境中不知不覺,一直沉溺下去。所以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不然自己的心都腐化了,在醉生夢死之中,心完全懈怠下去,因為他生活在順境中。所以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你不忍因順境而倒栽?越迷越深,吃好、穿好、睡好一切都如意不知不覺就縱欲下去、沉浸下去,你的法身慧命就腐化掉。有如鐵銹敲掉以后,鐵質(zhì)本來十寸后來剩不到一分,都銹蝕掉了,變成銹鐵了,這樣我們稱為完蛋了。有人說境界的風(fēng)越大,心隨著它動就越大。凡夫就是這樣,境界的風(fēng)如果小一點,被轉(zhuǎn)的心就小,不論境界大小,如果能轉(zhuǎn)境才是真正的自在解脫可言。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dāng)中,隨時隨刻要像穿著戰(zhàn)甲上戰(zhàn)場一樣,戰(zhàn)贏則生,戰(zhàn)敗則死。修道如同打仗,對一切境,轉(zhuǎn)得過來就是佛,轉(zhuǎn)不過來就是魔。在三界內(nèi)作凡夫,每天考驗,女色來時你轉(zhuǎn)得過來嗎?金錢擺在眼前時你轉(zhuǎn)得過來嗎?名利在前面的時候轉(zhuǎn)得過來嗎?人家對你稱許、贊美時你轉(zhuǎn)得過來嗎?毀謗你、侮辱你、糟蹋你、抹黑你時你轉(zhuǎn)得過來嗎?全都是考驗啊!假設(shè)這樣好了:如本法師我供養(yǎng)你十元,你會心動嗎?考考看,我如如不動。我供養(yǎng)你一千元,嗯,我如如不動。供養(yǎng)你五萬元,我如本如如不動。供養(yǎng)你一千萬元,嗯,如如不動。干脆供養(yǎng)如本法師兩億元,嗯::這要考慮哦,兩億得來不容易,這一輩子要做度眾生的工作,要來運籌慈悲喜舍,可以讓我有很大的方便喔!哇!諸位,心動了,不但動了還大動特動,像刮臺風(fēng)那樣連樹根都拔起了,這叫做小小的考驗?zāi)愕男牟粍?境界若大,別說樹頂刮臺風(fēng)連同樹干、樹根都拔起來了,像十八級颶風(fēng)一樣。所以考驗是小的,考你不倒,境界大的考驗就要看人了。真正開悟證果之人,甭說是兩億、二十億、一百億供養(yǎng)如本法師好不好?如如不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動,不動是不動,是永不動。凡夫的不動都是剎那生、剎那滅,一會兒就泡沫化了,小是不動大就難講了,現(xiàn)在不動并不代表永遠不動,也許現(xiàn)在你防范有注意,有一天貧窮后沒志氣,過得不好逼到了,到那時,諸位啊,這會不會被考倒呢?因人的造化而定。
所以修道中境界的風(fēng)很大,有時候順境來考,有時候逆境來考,有時候家庭、夫妻的考驗,公公婆婆的考驗,兒子女兒的考驗,他要來那一招,有時候你無法防范,或是來一場無常的考驗,或是來一場生死的考驗。真正修行是面面觀、立體性的、全方位的,不是僅僅忍財產(chǎn)、忍女色而已,修行都是面面觀、立體性的、全方位的,而且也不是今天考,考過了就贏,要盡未來際一直到成就佛道,才有辦法達到全方位、立體性的解脫。否則說不定某一個角度你能轉(zhuǎn)境,另外一個角度你并不一定能轉(zhuǎn)得過喔!女色可以不被考倒,錢財或許就被考倒了。錢財或許考不倒卻被女色考倒了,或被名位考倒。每一個人都有弱和強的地方,但是真正解脫之人就沒有片面的、局部性,全都是全方位的勝利,這樣才是真正的勝利啊!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之境,全部你都可以轉(zhuǎn)得了,這才是如同如來了!楞嚴(yán)經(jīng)】釋迦牟尼佛說:「心能轉(zhuǎn)境即同如來」,你能轉(zhuǎn)一切境界的話,你和如來沒什么兩樣了。
諸位,兩年前有一位菩薩生起歡喜心,要布施供我們講經(jīng)說法。結(jié)果布施后回去,讓一些沒學(xué)佛的人三言兩語講講之后,后悔又來要回去,這種人對如來正法無法深入了解,被旁邊的人洗腦說幾句以后,因此起懊惱又拿回去了,他對布施之道實在不了解。諸位,我們在修道中,知道「三輪體空」的道理,能布施的我,布施之物,布施的對象要三輪體空,何況布施在講經(jīng)說法當(dāng)中,能造化多少人心靈得到凈化?我們這一席佛法在全國講完后,你看多少人得到佛法的正覺?解開多少人心中的結(jié)?多少人心中的迷惑得大利益?所以喜舍是有意義的呀!還有,多喜舍的人不但能間接度眾生,同時也是為你自己成就佛道,莊嚴(yán)你的福德因緣。說明白一點,其實你布施喜舍等于為自己鋪路一樣。
有人問成佛要具備什么條件?兩個條件:修福和修慧。在課誦本上已經(jīng)說得很詳細了,說「皈依佛兩足尊」什么叫做「兩足」?不是說兩只腳很尊貴,那就誤會了,叫做「福具足、慧具足,;具足是為兩足尊!狗鹁褪切薷P藁蹃圓滿成佛的。因此以后的人見性,同樣走修福和修慧,叫做「;哿ηf嚴(yán)」莊嚴(yán)你的;。所以布施做功德也等于成就你福報因緣而具足。多布施喜舍的人,可以和你的冤親債主、你的親戚朋友或?qū)Ψ?化消彼此多生累?的恩怨。多布施的人能令其慳貪之心因此凈化解脫。多布施喜舍的人久了,本身相?會莊嚴(yán),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佛祖說一個人若成佛以后,要一百?修「相好光明」!赶嗪霉饷鳌购唵沃v就是要修慈悲的忍辱行,加上多布施多喜舍和眾生結(jié)下無盡的善緣,才能得「相好光明」之報。所以為什么阿羅漢相?坎坎坷坷呢?他的相?為何較不莊嚴(yán)呢?十八羅漢十八張臉,有的圓、有的扁、有的?圓形,三角六棱凹凹凸凸,因他的福報因緣不具足。所以成佛后要修一百?的相好光明,道理在此。相好光明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行,和眾生無盡的結(jié)善緣乃至多布施喜舍,做善事做功德都是菩薩的資糧,成就佛道必然經(jīng)過的喜舍心。
如果布施能夠了解這一層深深的意義的話,那有布施之人又將布施的錢再拿回去的呢?本來要種福田,然后又抽走自己斷送自己的善根,斷送自己以后的福報因緣,以后會進入貧窮的果報。所以佛門說「布施得富貴」實在有道理,就像豆種子撒到田里面,只有一把,一把有多少豆種子?以后豐收收割起來,有四、五擔(dān)還擔(dān)不完。所以【三世因果經(jīng)】才說:「一文喜舍萬文收,要君寄在堅牢庫,不如喜舍三寶宮。」為自己的福報來鋪路,絕對正確的。一個人大富大貴有他的前因后果,絕對是他多生累?,多喜舍多幫忙一切眾生,懂得布施三寶,自然在今生當(dāng)中所求如愿,一切隨心所欲。對啊!所以如本常講一句話,富有的人要布施喜舍,因為你的福報是有限有盡的,就算你有兩億,總是會花完吧!為何不用此福報再培養(yǎng)福報令來世更有福報呢?所以富貴的人知道布施喜舍是聰明有智慧的人。貧窮的人更加需要布施,越布施才能在來世得到富貴之報。這一世人貧窮,就是上一世人多生累?沒種善根沒有種福田,所以沒辦法感召福報因緣,再怎么賺都賺不滿,賺這邊補那邊,永遠都是失財賠財,保留不住就對了。所以有人會埋怨,我不是懶惰我很會賺錢,也很勤勞,為什么錢都留不住、賺不了錢呢?你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多生累?要種福田啊!
記得我小的時候,家里是非常非常貧窮,我是鄉(xiāng)下小孩農(nóng)家子弟、貧窮的子弟。我嫂子每天拿五元給我吃午餐,我一定買一元的饅頭、一元的豆?jié){,三元拿到佛寺去布施給三寶,讓三寶去運籌作弘法布教的事情,做三寶事。我一定買一元的饅頭、一元的豆?jié){,三元做功德喜舍。因為我清楚我明白這一世人,窮怕了。窮和我們多生累?的因果有關(guān)系,我們?yōu)榱藖硎啦灰俑F下去,因而現(xiàn)在布施喜舍才是合時機的,因為我們已經(jīng)了解道理了,人說心動不如行動,就是這個道理。你只是嘴巴講講沒有解脫,只用嘴說說是道理的通達,和事相還有一段距離。
所以我們修道當(dāng)中,不可永遠停頓在知、明白、了解理通的階段而已,這樣還不夠,理通以后要事證,你要做做看。佛祖教我們要多布施多喜舍,能消除我們的慳貪之心,帶來來生的大富大貴。你布施看看,喔,布施要有功夫的,布施沒功夫自己會因布施一點點,而想好幾天睡不著。我們不要說別人,我初出家沒多久,信徒一元、五元、十元、百元不等,我就一天一月一年節(jié)約下來,節(jié)約了三、四年,難得積了五萬元,要做我日常生活的花費。換一句話說,我的總財產(chǎn)就這五萬元,我住在山上自己在那邊看書用功,自己一人住在一間草房。聽說我一位同參道友要建佛寺,我聽了很歡喜,因為我平常鼓勵大家多喜舍作功德,勸別人那么做自己也來做做看。所以我們看許多出家的人,不會喜舍的也很多,只有進沒有出,像牛蜱︵虱子︶一樣非常多。我們教別人喜舍,自己也來做做看。
機會來了,同參道友出家?guī)煾敢ǚ鹚潞苋苯?jīng)費,我試自己的功夫,將五萬元絲毫不考慮的,給那同參道友建佛寺。慘了,沒布施不打緊,一布施下去我吃不下睡不著,白天煩惱、夜晚睡不著,在睡時眼睛張得大大的,看半空中五萬元在那里飛呀飛的,吃飯的時候我的缽就浮出五萬元來,跑到廁所時衛(wèi)生紙上也浮現(xiàn)五萬元,要沖馬桶時馬桶里又浮現(xiàn)五萬元,實在很慚愧,我布施沒有解脫。佛祖說布施要度慳貪,慳貪就是小氣、吝嗇、鐵公雞就對了,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jié),叫做慳貪。我很羞愧,布施五萬元也沒多少,竟然心里痛了差不多一個禮拜,全都無法消去,第八天才慢慢舒服一點。原因很簡單,我小時候就貧窮得像鬼一樣,難得積蓄了五萬元,這五萬元又把它丟出去,你說心不痛嗎?如果真的不痛,那如本解脫了成佛了,可以坐在那邊給人膜拜了。但是問題出在我是窮鬼出身的,所以突然布施五萬元,對一個貧窮小孩來說,他怎會不執(zhí)著呢?絕對會!第八天才慢慢恢愎,喔,快活一點了。前六、七天有身沒靈魂,所看的經(jīng)典都忘光了,只想那五萬元我節(jié)儉了那么久,如果好好用可以用十幾年啊,一下子就送出去了,后悔舍不得。不過我有一個人格,我不會去要回來,不像那位菩薩又去要回來。
所以我們修道也是相同道理,我們多喜舍,到現(xiàn)在多少布施一點,我的心就不會痛了。所以佛祖說的對,多布施能度慳貪和眾生結(jié)善緣,以后可以相好光明啊!真的,我初出家時年輕小孩,我二十六歲出家時相?非常英俊,英俊當(dāng)中帶了殺氣,很酷。出家修行以后,多喜舍修慈悲,受佛法的熏陶,人說「有吃藥有行氣,有燒香有保佑︵臺語︶!褂行扌腥嗑痛蠓殴饷,現(xiàn)在你看如本法師的臉,英俊的氣氛較沒有了,較有慈悲相了。我三不五時︵偶爾︶照一下鏡子看一看,嗯,人家這么說確是真的,稍微有慈悲相了,有修有差?偠灾,我們修道一定要向自性用功夫就對了。結(jié)束以前要念一位圣僧的話: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返本還源便到家」我們能夠回光返照照見本性,便到家。便到家就是見到你的自性,到了自性這岸來了,到彼岸了。見性之人也沒什么可談玄說妙的,也沒人在夸張,也不會我慢貢高,如果這樣就沒有見性。見性之人也是平常的人,反而越平昜近人,反而能降服他的妄想,降服他的我慢貢高。所以一位開悟證果見性的人,若仍我慢貢高盛氣凌人的話,那么此人并未見性,你不要被他騙了。所以說「亦無玄妙可稱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股钤诠饷鞯娜鐏聿匦岳锩,生活在解脫里面,在法身里面,在涅槃里面一片真如性,在大覺海里面。凡夫迷失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法見到他本性的差別,大家清楚了嗎?所以希望諸位,人人都能夠見性,早一日見性來成佛。如本的錄影帶「見性成佛」的法門,也已經(jīng)將近四十塊了,我們?nèi)绻犕暌院笊晕⒂形蚓?將這些CD、VCD多聽幾遍多看幾遍,沒有大徹大悟也有理悟,這些都是構(gòu)成你以后證成無上菩提的根本寶筏。
- 上一篇:見性成佛 第三十三天
- 下一篇:見性成佛 第三十五天
- 如何破我執(zhí)?
- 真心與妄心
- 成佛之后,還會變?yōu)楸娚鷨?還有因果嗎?
- 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
- 佛教重因果,大致可分幾類因果?
- “阿羅漢”如何解釋?
- 往生西方凈土要具備什么條件?
- 身為佛教徒入三寶殿時,有何禮節(jié)?
- “信佛”與“學(xué)佛”有何不同?
- 天天念佛,業(yè)障還是頻頻而來,是何道理?
- 什么是三藏十二部?
- 薦亡功德,亡者不能全得
- 情欲是輪回原動力,要解脫非從情欲下手不可
- 見到鬼界眾生,是好還是不好?
- 自修與大眾共修兩者有何差別?
- 為何極樂世界全是正法期?
- 學(xué)佛之人當(dāng)淫欲熾盛時應(yīng)以什么方法離欲?
- 信佛與學(xué)佛的差別
- 如何才能構(gòu)成往生凈土的條件
- 見性成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